煤气化多环芳烃初步研究(1).pdf
第 3 5卷第 1期 2 0 0 5年 1月 东 南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3 5 N o 1 J a n .2 0 0 5 煤气化多环芳烃初步研究 金保升 周宏仓 仲兆平 肖 睿 黄亚继 ( 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 1 0 0 9 6 ) 摘要为了研究煤及其气化产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在一台小型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 了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煤气化试验. 经索氏萃取和 K D浓缩后, 采用带荧光检测器和二 极管矩阵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原煤、 底渣、 旋风焦、 布袋焦和煤气中被 U SE P A列为优控 污染物名单的 1 6种多环芳烃进行了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 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和毒性 当量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相似, 但多环芳烃的组成和质量分数不同; 煤化程度增加, 原煤多环芳 烃质量分数和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减小, 煤气化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先增后减, 毒性当量质量分数与煤 化程度呈线性关系; 部分煤种气化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高于原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 且煤气化多环 芳烃的种类分为原煤未分解的多环芳烃、 热解合成的多环芳烃、 自由基高温缩合生成的多环芳烃. 关键词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煤气化;流化床 中图分类号T K 2 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1- 0 5 0 5 ( 2 0 0 5 ) 0 1 0 1 0 0 0 5 P r e l i mi n a r ys t u d yo nP A H s e mi s s i o nf r o m 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J i nB a o s h e n g Z h o uH o n g c a n g Z h o n gZ h a o p i n g X i a oR u i H u a n gY a j i (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C l e a nC o a l P o w e r G e n e r a t i o na n dC o m b u s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o f Mi n i s t r yo f E d u c a t i o n ,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6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c o n t e n t o f p o l y c y c l i c a r o m a t i c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 P A H s )i n r a wc o a l a n dg a s i f i e dp r o d u c t sd u r i n g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 t h ea i r a n ds t e a m g a s i f i c a t i o no fc o a l w a s t e s t e di na na t m o s p h e r i c f l u i d i z e db e dg a s i f i e r .A f t e r S o x h l e t e x t r a c t i o na n dK u d e r n a D a n i s h( K D )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h ec o n t e n to f1 6P A H sr e c o m m e n d e db yU n i t e dS t a t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A g e n c y( U SE P A )i nr a wc o a l , s l a g , b a gh o u s e c o k e , c y c l o n e c o k e a n df u e l g a s , w e r e a n a l y z e db y a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H P L C )c o u p l e dw i t hf l u o r e s c e n c ea n dd i o d e a r r a y d e t e c t i o n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s h o w t h a t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o fc o n t e n t a n dt o x i c i t ye q u i v a l e n t q u a n t i t y( T E Q)o fP A H si nr a w c o a l a r es i m i l a rt o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b u t t h i sc o m p o s i t i o n sa n d c o n t e n t s a r ed i f f e r e n t .T h e r i s e o f c o a l r a n kl e a d s t ot h e d e c r e a s e o f t h e c o n t e n t a n dT E Qo f P A H s i n r a wc o a l a n d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E Qd u r i n g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w h i l e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P A H s e m i s s i o nf r o m 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i n c r e a s e sf i r s t a n dt h e nd e c r e a s e s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 c o a l r a n k .T h et o t a l P A H s c o n t e n t s g e n e r a t e di n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o f s o m es o r t s o f c o a l s a r eh i g h e r t h a ni nr a wc o a l .T h et y p e s o f P A H s f o r m e di n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i n c l u d e u n d e c o m p o s e dP A H s i nr a wc o a l ,p y r o s y s t h e n s i s P A H s , a n dr a d i c a l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P A H s a t 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 . K e yw o r d s P A H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f l u i d i z e db e d 收稿日期 2 0 0 4 0 8 3 0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计划) 资助项目 ( G 1 9 9 9 0 2 2 1 0 5 3 ) 、 东南大学振兴行动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金保升( 1 9 6 1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b s j i n @s e u . e d u . c n . 煤炭气化是高效、 洁净利用煤炭的主要途径之 一, 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 G C C ) 和第二代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 2 GP F B C C C ) 等洁净 煤新技术的重要环节[ 1 ]. 多环芳烃( P A H s ) 是煤气 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机污染物之一, 具有强烈的 “ 三致” 作用, 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 胁[ 2 ]. 目前, 有关煤气化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研究刚 刚起步[ 3 ~ 6 ]. 本文在一台小型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了以空 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煤气化试验, 测定了原煤及 其气化产物中被 U SE P A列为优控污染物名单的 1 6种多环芳烃( 萘、 二氢苊、 苊、 芴、 蒽、 荧蒽、 芘、 苯 并( a ) 蒽、 艹 屈苯并( b ) 荧蒽、 苯并( a ) 芘、 苯并( k ) 荧 蒽、 二苯并( a , h ) 荧蒽、 茚并( 1 , 2 , 3 c d ) 芘、 菲和苯 并( g , h , i ) 艹 北) , 研究了原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 分布特征, 揭示了煤气化多环芳烃的产生来源, 为 煤气化多环芳烃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试 验 1 1 物 料 表 1给出了气化试验用煤及其工业分析和元 素分析结果, 煤的粒度为 0 3~ 1m m. 表 1 试验煤样煤质分析 煤种产地 元素分析/ % w ( Ca d) w ( Ha d) w ( Oa d) w ( Na d) w ( S a d) Qn e t . a r/ ( MJ k g - 1) 工业分析/ % w ( A a d) w ( Ma d)w ( V a d) w ( F C ) 优质烟煤徐州7 0 4 04 5 47 8 61 2 40 6 32 8 9 11 2 6 22 7 23 0 5 75 4 0 9 烟煤徐州6 0 3 63 7 27 2 40 9 20 4 42 4 2 72 2 9 04 4 22 5 2 44 7 4 4 无烟煤阳泉6 8 2 22 6 42 7 70 9 20 9 32 6 2 42 0 8 53 6 77 9 76 7 5 1 1 2 试验装置与样品采集 煤气化试验装置见文献[ 7 ] . 试验时, 称取一 定量的床料加入料斗中, 开启罗茨风机和引风机, 调节流化风量大于最小流化风量, 调节引风机挡板 使床内悬浮区压力为微负压; 开启螺旋加料器, 将 床料加入床内; 用电子火花发生器点燃启动燃烧 室. 燃烧室烟气通入流化床夹套来加热床料. 当床 层温度升至约 5 0 0℃左右, 开始加入试验用煤, 煤 在床内着火燃烧使床层温度急剧上升, 控制给煤量 和风量使床层温度稳定在 9 0 0℃左右. 燃烧工况稳 定 3 0m i n 后, 增加给煤量, 打开进汽阀通入蒸汽, 使燃烧工况过渡到气化工况. 气化稳定 1h后即可 采集试验数据和气固样品. 多环芳烃样品取自原 煤、 底渣、 旋风焦、 布袋焦和煤气. 煤气中多环芳烃 的取样装置见文献[ 8 ] . 1 3 样品分析 采集的多环芳烃样品在索氏提取器( 6 0~ 6 5 ℃水浴) 中以大于 4次/ h的速率用二氯甲烷回流 提取 8h后, 用 K D浓缩仪和氮气吹脱浓缩至 1 m L , 然后经硅胶层析柱纯化后, 再用 K D浓缩仪 和氮气吹脱浓缩至近干, 用甲醇定容至 2m L备 用. 整个操作尽量避光进行. 预处理好的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分析 条件为 色谱柱 Wa t e r sP A H sC 1 8柱, 柱温 2 7℃, 二极管矩阵检测器( λ=2 5 4n m) 和荧光检测器 ( λ e x= 2 2 4n m, λe m= 3 3 0n m) 同时检测, 进样量 1 μ L , 流速 1 2m L / m i n , 乙腈和水梯度洗脱. 洗脱程 序如下 ①用体积比为 6 0∶ 4 0的乙腈和水洗脱 1 2 m i n ;② 接着用纯乙腈洗脱 1 1m i n ; ③再用体积比 为6 0∶ 4 0 的乙腈和水洗脱 7m i n . 1 4 毒性当量 不同的多环芳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毒害程 度不同, 为了评价煤气化多环芳烃排放的危害程 度, 本文引入毒性当量( T E Q ) 的概念. 多环芳烃毒 性当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参见文献[ 9 ] . 2 煤气化多环芳烃的生成机理 作者认为, 煤气化多环芳烃可以通过 3种途径 生成① 原煤本身含有微量的多环芳烃, 在部分 气化条件下, 势必有残留的多环芳烃伴随煤气和半 焦排出.② 煤在气化条件下具有形成多环芳烃的 化学结构, 煤结构的主要成分被认为是由单键、 双 键和三键连接而成的芳香族和非芳香族组成的大 分子三维网状结构. 在加热情况下, 煤结构将经历 重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巨分子的网状结构分解成 一些带环的和不带环的小分子物质, 这部分小分子 物质进一步经过环化反应形成多环芳香族化合物, 存在于气相和固相之中. 例如, 高分子碳氢化合物 经过热解反应生成 C 1 0H2 2, C1 0H2 2在高温下再经脱 氢和脱烷基作用形成苯乙烯, 最后苯乙烯聚合生成 多环芳烃, 如图 1所示[ 1 0 , 1 1 ].③ 煤在气化条件下 会分解成许多低分子量的烷烃、 烯烃和炔烃, 这些 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会分解成为自由基团, 自由基 团进一步通过脱氢和重组生成低级芳香环, 从而聚 合成多环芳烃, 生成的多环芳烃相互间还可以进行 转化. 例如, 乙烷和乙烯这些低分子量的碳氢化合 物在高温下会聚合成多环芳烃. 温度超过 5 0 0℃, C H键和 C C键分解成为自由基团, 这些自由 基团在高温下通过脱氢和重组生成低级芳香环, 进 一步聚合成多环芳烃, 如图 2所示[ 1 0 ~ 1 2 ]. 101第 1期金保升, 等 煤气化多环芳烃初步研究 图 1 煤气化热解合成多环芳烃 图 2 煤气化自由基缩合生成多环芳烃 3 结果与讨论 3 1 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分布特性 表 2给出了不同原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质 量分数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 3种原煤中除苊之 外, 其余 1 5种多环芳烃均被检测到, 其中以菲、 荧 蒽、 和苯并( a ) 蒽为主; 另外, 菲的质量分数比蒽 高,艹 屈质量分数比苯并( a ) 蒽高, 这表明“ 有角度” 结构的多环芳烃比“ 直线型” 结构的多环芳烃在煤 中的质量分数高. 从环数的角度来看, 3环、 4环和 5环多环芳烃在原煤中的质量分数较高, 其和占原 煤多环芳烃总量的 9 0 %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 4环 多环芳烃质量分数最高, 分别占 3种原煤多环芳烃 总量的 7 1 2 0 %、 6 5 8 4 %和 7 0 4 7 %. 萘在原煤中 的分布差别很大, 这可能是由于萘具有低沸点和高 蒸汽压的特点, 容易在原煤开采、 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析出, 导致误差. 从表 2还可以看出, 原煤气化后 质量分数超过 1 0 %的多环芳烃有二氢苊、 荧蒽和 芘, 气化后多环芳烃仍然以 3环、 4环和 5环多环 芳烃为主, 但它们的分布与原煤相比, 3环多环芳 烃明显增加, 特别是二氢苊. 同时在原煤中没有检 出的 6环多环芳烃在气化后均被检出. 试验表明, 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分布轮廓特征存在相同之 处, 说明煤气化多环芳烃一部分可能来自于原煤中 未分解的多环芳烃; 但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组成 和质量分数有所不同, 气化后低环多环芳烃数量的 增加和高环多环芳烃的出现表明煤气化多环芳烃 还会通过其他途径生成. 作者认为, 在煤气化过程 中, 煤中大分子网状三维结构在加热情况下容易发 生开环反应, 形成一些带环和不带环的小分子物 质, 其中一部分物质会进一步通过环化反应直接生 成多环芳烃; 这些小分子物质中不乏大量的烷烃、 烯烃和炔烃, 它们容易通过自由基反应首先生成苯 环, 再进一步缩合成多环芳烃. 以菲为例, 从图 2 ( d ) 中可以看出, 菲可以向萘、 芴和荧蒽转化, 而表 3中无烟煤的气化结果刚好验证了这一点. 表 2 不同原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分布 % P A H s 烟煤优质烟煤无烟煤 前后前后前后 萘0 0 03 0 31 1 0 13 8 50 0 03 4 4 二氢苊0 5 03 0 5 30 6 91 5 2 50 0 03 1 1 2 苊0 0 03 7 70 0 02 8 30 0 01 5 6 芴0 0 02 8 81 5 91 5 90 0 00 3 0 菲6 1 88 9 81 0 0 1 1 0 0 2 1 6 9 34 4 7 蒽1 1 45 3 52 1 15 6 43 9 92 5 7 荧蒽2 2 3 9 1 0 9 1 2 5 0 5 1 5 3 40 0 01 0 8 7 芘4 3 41 7 7 34 4 71 9 5 75 6 11 2 1 0 艹 屈 2 7 7 75 6 82 6 4 18 6 44 4 9 68 5 8 苯并( a ) 蒽1 9 7 51 4 06 8 32 2 82 3 5 02 2 9 苯并( b ) 荧蒽5 1 71 6 13 8 23 0 90 0 03 9 8 苯并( k ) 荧蒽1 1 0 70 7 90 0 01 0 90 0 03 3 9 苯并( a ) 芘2 1 73 1 82 2 95 8 50 0 07 4 2 二苯( a , h ) 蒽0 0 02 6 60 0 03 0 50 0 05 7 0 茚并( 1 , 2 , 3 c d ) 芘0 0 01 1 10 0 00 7 40 0 01 6 5 苯并( g , h , i )艹 北 0 0 00 3 90 0 01 1 70 0 00 5 5 2 环0 0 03 0 39 3 33 8 50 0 03 4 4 3 环1 0 5 9 5 1 5 1 1 8 7 1 3 5 3 4 2 9 5 3 4 0 0 3 4 环7 1 2 0 3 5 7 2 6 5 8 4 4 5 8 3 7 0 4 7 3 3 8 4 5 环1 8 2 18 2 46 1 21 3 0 80 0 02 0 4 9 6 环0 0 01 5 00 0 01 9 10 0 02 2 0 3种原煤中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主要 分布在艹 屈、 苯并( a ) 蒽、 苯并( b ) 荧蒽、 苯并( k ) 荧 蒽和苯并( a ) 芘上, 尤其是苯并( a ) 芘; 4环和 5环 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之和均占多环芳烃毒 性当量质量分数总和的9 5 %以上( 见表3 ) . 表3同 时表明, 煤气化后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的分 布更广, 但仍集中在个别多环芳烃上, 如苯并( a ) 芘和二苯( a , h ) 蒽; 4环和 5环多环芳烃的毒性当 量质量分数之和仍占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 总和的 9 7 %. 另外, 煤气化前后, 苯并( a ) 芘的毒性 当量质量分数约占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总 和的一半.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不同多环芳烃的 毒性当量因子之间存在差异, 最大和最小毒性当量 因子相差近千倍, 因此, 虽然一部分多环芳烃的质 201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 5卷 量分数较小, 但是它们的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却很 高, 例如苯并( a ) 芘. 上述现象进一步说明煤气化 多环芳烃一部分来自煤炭中原有的多环芳烃, 另一 部分通过煤炭气化过程中热解合成或自由基高温 缩合生成. 表3 不同原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 T E Q质量分数分布% P A H s 烟煤优质烟煤无烟煤 前后前后前后 萘0 0 00 0 40 2 40 0 40 0 00 0 2 二氢苊0 0 10 4 70 0 10 1 50 0 00 2 2 苊0 0 00 0 50 0 00 0 30 0 00 0 1 芴0 0 00 0 40 0 30 0 10 0 00 0 0 菲0 1 50 1 40 3 40 1 01 2 40 0 3 蒽0 3 40 7 80 8 90 5 63 6 00 1 7 荧蒽0 4 20 1 60 6 80 1 50 0 00 0 8 芘0 1 00 2 60 1 40 2 00 3 80 0 8 艹 屈 5 5 60 8 77 6 20 9 02 7 7 00 6 1 苯并( a ) 蒽1 8 3 22 1 99 1 32 3 26 7 0 71 6 0 苯并( b ) 荧蒽7 7 92 4 78 2 93 1 30 0 02 7 7 苯并( k ) 荧蒽1 9 5 11 2 10 0 01 1 10 0 02 3 5 苯并( a ) 芘4 7 8 2 4 8 7 8 7 2 6 2 5 9 3 90 0 05 1 3 9 二苯( a , h ) 蒽0 0 04 0 7 90 0 03 1 0 30 0 03 9 4 8 茚并( 1 , 2 , 3 - c d ) 芘0 0 01 7 00 0 00 7 40 0 01 1 4 苯并( g , h , i )艹 北 0 0 00 0 50 0 00 1 20 0 00 0 4 2 环0 0 00 0 40 2 40 0 40 0 00 0 2 3 环0 4 91 4 81 2 80 8 64 8 40 4 3 4 环2 4 3 93 4 81 7 5 73 5 89 5 1 62 3 7 5 环7 5 1 2 9 3 2 4 8 0 9 1 9 4 6 60 0 09 5 9 9 6 环0 0 01 7 50 0 00 8 60 0 01 1 8 3 2 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质量分数的比较 在本文试验条件下, 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 原 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在减小, 而煤气化多环芳烃的 质量分数却先增后减( 见图 3 ) . 原煤多环芳烃质量 分数之所以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 是由于复 杂的煤变质作用的结果. 在煤化作用早期阶段( 成 岩作用阶段) , 开环反应和芳构化作用对芳烃化合 物的质量分数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煤化作用的继续 深化, 侧链和官能团逐渐减少, 芳构化和缩合程度 逐渐增加, 使煤中的芳烃质量分数增加; 但随煤化 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煤化过程的主要地球化学反应 由芳构化作用转变为环缩合作用, 使得煤中的碳原 子平面网排列越来越紧密、 整齐, 此时, 从原煤中能 够通过溶剂萃取而分离出的多环芳烃已经逐渐减 少. 煤气化多环芳烃的变化之所以表现出先增后减 的规律, 可能与煤炭自身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煤气 化的操作条件以及气化装置自身的特性有关, 具体 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 3中 R 1为煤气化前后 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之比, 可以看出, 部分煤种气 化后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原煤, 其中阳泉 无烟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比值约为 7 . 这也说明煤气化多环芳烃的生成一方面来源于原 煤自身所含有多环芳烃的挥发, 另一方面还会在煤 气化过程中通过热解合成或自由基高温缩合生成, 且后面 2种途径是煤气化多环芳烃排放的主要来 源; 同时原煤多环芳烃也会在煤气化过程中进行氧 化分解( 从徐州烟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的质量分 数比值小于 1可以看出) . 图 3 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质量分数的比较 图 4给出了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 量分数的比较. 在本试验条件下, 随着煤化程度的 升高, 原煤多环芳烃的毒性当量质量分数降低, 煤 气化多环芳烃的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增加, 且气化前 烟煤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无烟煤, 气化后却恰恰相反. 图 4中 R 2为煤气化前后多环 芳烃的毒性当量质量分数之比, 可以看出, 煤气化 前后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比值明显大于多 环芳烃质量分数比值, 最高约为 5 5 . 这表明煤气化 后有大量具有高毒性当量因子的多环芳烃生成, 并 且随煤化程度的升高, 生成得越多. 这可以解释为, 煤化程度越高的煤其芳香化程度越高, 在气化时大 分子的芳香物质热分解合成小分子的多环芳烃, 其 中含有大量 5环和 6环多环芳烃, 导致气化后多环 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快速升高. 从这一点来说, 煤温和气化多环芳烃的生成主要来自于大分子芳 香物质的热分解合成. 图 4 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毒性当量质量分数的比较 4 结 论 1 )煤气化前后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和毒性当量 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相似, 但多环芳烃的组成和质 301第 1期金保升, 等 煤气化多环芳烃初步研究 量分数不同. 2 )在试验条件下, 煤化程度增加, 原煤中多环 芳烃质量分数和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减小; 煤气化多 环芳烃质量分数先增后减, 毒性当量质量分数却一 直在上升. 3 )部分煤种气化后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高于 原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 它们的生成来自于 3种不 同的途径 原煤未分解的多环芳烃、 热解合成的多 环芳烃、 自由基高温缩合生成的多环芳烃. 参考文献 (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O c a m p o aA ,A r e n a s bE ,C h e j n e aF ,e t a l .A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o ng a s i f i c a t i o no f C o l o m b i a nc o a l i nf l u i d i s e db e d[ J ] .F u e l , 2 0 0 3 , 8 2 ( 2 ) 1 6 1 1 6 4 . [ 2 ]金保升, 周宏仓, 仲兆平,等.三种不同中国煤中多环 芳烃的分布特征研究 [ J ] .锅炉技术,2 0 0 1 ,3 5 ( 1 ) 1 4 . J i nB a o s h e n g ,Z h o uH o n g c a n g ,Z h o n gZ h a o p i n g ,e t a l . S t u d y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 o l y c y c l i ca r o m a t i ch y d r o c a r b o n s i n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 r a wc o a l si nC h i n a[ J ] .B o i l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1 , 3 5 ( 1 ) 1 4 .( i nC h i n e s e ) [ 3 ]K u r k e l aE , S t a h l b e r gP .A i r g a s i f i c a t i o no f p e a r ,w o o d a n db r o w nc o a l i nap r e s s u r i z e df l u i d i z e d b e dr e a c t o r . Ⅰ.C a r b o nc o n v e r s i o n ,g a sy i e l d sa n dt a rf o r m a t i o n [ J ] .F u e l P r o c e s s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1 9 9 2 ,3 1 ( 1 ) 1 2 1 . [ 4 ]N a d e r P a d b a n , I n g e m a r O d e n b r a n d .P o l y n u c l e a r a r o m a t i ch y d r o c a r b o n s i nf l ya s hf r o mp r e s s u r i z e df l u i d i z e db e d g a s i f i c a t i o no f f u e l b l e n d s a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e x t i l et oP A H s [ J ] .E n e r g y&F u e l ,1 9 9 9 ,1 3 ( 5 ) 1 0 6 7 1 0 7 3 . [ 5 ]J o n gW,U n a lO ,A n d r i e s J ,e t a l .B i o m a s s a n df o s s i l f u e l c o n v e r s i o nb yp r e s s u r i s e df l u i d i s e db e dg a s i f i c a t i o n u s i n gh o t g a sc e r a m i cf i l t e r sa sg a sc l e a n i n g[ J ] .B i o m a s s &B i o e n e r g y , 2 0 0 3 , 2 5 ( 1 ) 5 9 8 3 . [ 6 ] J o n gW,U n a lO ,A n d r i e sJ ,e t a l .T h e r m o c h e m i c a l c o n v e r s i o no f b r o w nc o a l a n db i o m a s si nap r e s s u r i z e d f l u i d i z e db e dg a s i f i e r w i t hh o t g a s f i l t r a t i o nu s i n gc e r a m i cc h a n n e l f i l t e r s m e a s u r e m e n t sa n dg a s i f i e r m o d e l l i n g [ J ] .A p p l i e dE n e r g y , 2 0 0 3 , 7 4 ( 3 , 4 ) 4 2 5 4 3 7 . [ 7 ]周宏仓, 金保升, 仲兆平, 等.流化床部分煤气化实验 研究 [ J ] .热能动力工程, 2 0 0 4 , 1 9 ( 3 ) 2 5 2 2 5 5 . Z h o uH o n g c a n g ,J i nB a o s h e n g ,Z h o n gZ h a o p i n g ,e t a l .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o f c o a l p a r t i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i na f l u i d i z e db e d[ J ]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f o r T h e r m a l E n e r g y&P o w e r , 2 0 0 4 , 1 9 ( 3 ) 2 5 2 2 5 5 .( i nC h i n e s e ) [ 8 ]周宏仓, 金保升, 仲兆平, 等.管道喷射活性炭脱除焚 烧炉烟气中的多环芳烃 [ J ] .中国环境科学, 2 0 0 4 , 2 4 ( 2 ) 2 5 2 2 5 6 . Z h o uH o n g c a n g ,J i nB a o s h e n g ,Z h o n gZ h a o p i n g ,e t a l . R e m o v a l o f p o l y c y c l i c a r o m a t i c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i nf l u e g a s f r o mi n c i n e r a t o r w i t hi n d u c t a c t i v a t e dc a r b o ni n j e c t i o n [ J ] .C h i n a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 2 0 0 4 , 2 4 ( 2 ) 2 5 2 2 5 6 .( i nC h i n e s e ) [ 9 ]周宏仓, 金保升, 仲兆平, 等.燃煤流化床多环芳烃的 研究现状 [ J ] .锅炉技术, 2 0 0 3 , 3 4 ( 5 ) 2 2 2 6 . Z h o uH o n g c a n g ,J i nB a o s h e n g ,Z h o n gZ h a o p i n g ,e t a l . P r o g r e s s i nr e s e a r c ho np o l y c y c l i c a r o m a t i c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i nc o a l f i r e df l u i d i z e db e d[ J ] .B o i l e r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3 , 3 4 ( 5 ) 2 2 2 6 .( i nC h i n e s e ) [ 1 0 ]K o r e n a g aT , L i uX i a o x i n g ,H u a n gZ u y u n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m o i s t u r ec o n t e n t o np o l y c y l i ca r o m a t i ch y d r o c a r b o n s e m i s s i o nd u r i n gr i c es t r a wb u r i n g[ J ] .C h e m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