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196-2016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测控设计规范.docx
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1196-2016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测控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on-ferrous metals mines 2016-08-26 发布 2017-04-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 本 规 定 3 3.1 控制系统 3 3.2 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3 3.3 安全与环保监测 4 3.4 测控设备选型 4 3.5 控制室 8 3.6 供电 13 3.7 供气 14 3.8 接地 16 3.9 配管配线 19 3.10 测控设备维护车间 艺6 4 计 量 29 4.1 一般规定 29 4.2 物料计量 29 4.3 能源计量 29 5 露 天 开 采 31 5.1 一般规定 31 5.2 数字集群通信 31 5.3 采装及运输 31 5.4 排土场及采场边坡 32 6 地 下 开 采 33 6.1 一般规定 33 6.2 地下运输 33 1 6.3 溜井及储矿设施 33 6.4 充填 33 6.5 通风 34 6.6 供水及排水 34 6.7 消防及工业电视系统 35 6.8 通信联络系统 35 6.9 人员定位系统 35 7 选 矿 37 7.1 一般规定 37 7.2 破碎筛分 37 7.3 磨矿分级 37 7.4 选别 38 7.5 脱水 40 8 尾 矿 设 施 41 8.1 一般规定 41 8.2 尾矿库 41 8.3 脱水及分级 42 8.4 输送及回水 42 9 公 辅 设 施 43 9.1 油库及加油站 43 9.2 空压机站 43 9.3 排水泵站 43 9.4 石灰乳制备 43 9.5 锅炉房 43 9.6 废水处理站和加压泵站 44 9.7 高位水池 44 本规范用词说明 45 引用标准名录 46 附 条 文 说 明 47 2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Basic reguirements 3 3.1 Control system 3 3.2 Manufacturing cution system 3 3.3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4 3.4 Selection of instrument and automation equipment 4 3.5 Control room 8 3.6 Power supply 13 3.7 Air supply 14 3.8 Grounding 16 3.9 Piping and wiring 19 3.10 Automatic control equipment maintenance 26 4 Measurement 29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29 4.2 Material measurement 29 4.3 Energy measurement 29 5 Open pit mining 31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31 5.2 Digital trunking communication 31 5.3 Loading and transportation 31 5.4 Waste dump and stope slope 32 6 Underground mining 33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33 6.2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33 3 6.3 Ore chute and storage 33 6.4 Backfilling system 33 6.5 Ventilation 34 6.6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34 6.7 Fire control and CCTV system 35 6.8 Communications system 35 6.9 Personnel regional positioning system 35 7 Mineral processing 37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37 7.2 Crushing and screening 37 7.3 Grinding and classification 37 7.4 Separation operation 38 7.5 Dewatering 40 8 Tailings storage facility 41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41 8.2 Tailings pond 41 8.3 Dewa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42 8.4 Transportation and backwater 42 9 Auxiliary facility 43 9.1 Oil depot and oil station 43 9.2 Air compressor plant 43 9.3 Drainage pump station 43 9.4 Lime milk preparation 43 9.5 Boiler room and 43 9.6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 and Booster pump station 44 9.7 High -position pool 4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4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6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7 4 1 总 则 1.0.1 为在有色金属矿山工程项目的测控设计中贯彻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有色金属矿山工程测控设计的技术要 求,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工程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技术进步,制定 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有色金属矿山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测控 设计。 1.0.3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的测控设计,应选用安全可靠、效率高、 能耗低、性能先进的测控设备。 1.0.4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的测控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2.0.1 无线仪表 wireless instrument 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 的仪表。 2.0.2 在线品位分析仪 on-line grade analyzer 一种用于在线测量矿浆金属或非金属含量的装置。由矿流取 样装置、分析仪传感器和分析仪的计算机主机组成。 2.0.3 在线粒度分析仪 online particle size analyzer 一种用于在线测量矿浆固体颗粒大小的装置。由矿流取样装 置、分析仪传感器和分析仪的计算机主机组成。 2.0.4 泡沫图像分析仪 froth image analyzer 一种用于实时对泡沫表面特性进行分析的装置。 2.0.5 可燃气体 combustible gas 指甲类气体或甲、乙A类可燃液体汽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 2.0.6 有毒气体 toxic gas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肢体接触可引起急性或慢 性健康的气体。常见的有二氧化氮、硫化氢、苯、氰化氢、氨、氯气、 一氧化碳、丙烯腈、氯乙烯、光气碳酰氯等。 2.0.7 干矿量 dry ore quantity 矿浆中固体物的重量。 2.0.8 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of tailings pond 采用网络通信、智能控制及计算机技术,通过监测仪器设备对 尾矿库安全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 2 3 基 本 规 定 3.1 控 制 系 统 3.1.1 控制系统应按操作区域配置操作站。 3.1.2 过程 I/O 接口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过程I/O 接口关联设备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转换器或隔离器的设置,宜根据信号源与控制系统 I/O 卡的连接需要,控制回路的 I/O 点,应有独立的 A/D D/A 转换; 2 凡信号来自爆炸危险区域且按防爆要求采用本安防爆技 术时,应在控制室I/O 接口现场侧设置安全栅。 2 各类检测控制点的备用点数,应为实际设计点数的15 25。 3 输入输出卡件槽的备用空间,宜为10~15。 3.1.3 控制单元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除具有 PID 基本功能之外,应具有复杂控制功能、PID 参 数自整定功能; 2 控制单元负荷率宜少于50; 3 主要控制单元的CPU、 通信接口及电源,宜按11冗余 配置。 3.1.4 控制系统软件配置应包括系统软件、组态软件、应用软 件等。 3.2 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3.2.1 大、中型矿山企业宜建立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3.2.2 矿山企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宜包括矿山实时调度监控子 3 系统、质量检验化验子系统、矿山设备管理子系统、矿山能源管理 子系统、矿山安全和环境监控子系统等。 3.3 安全与环保监测 I 火灾与爆炸危险环境仪表 3.3.1 防爆类型和防爆等级,应根据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的分区 分类、自控设备的种类及使用条件选择。 3.3.2 单一可燃气体可选用单介质检测报警器;多种可燃气体或 多点可燃气体,可选用多介质检测报警器或多点组合式检测报 警 器 。 3.3.3 选用可燃气体报警器时,宜配备标定设备和标准气体。 Ⅱ 环保监测仪表 3.3.4 排放污水应设置流量、pH 值、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等的连 续监测,也可选用水质综合监测分析仪表。 3.3.5 空气中有毒气体的含量监测,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 警 器 。 3.3.6 选择有毒气体报警器时,宜配备标定设备和标准气体。 3.4 测控设备选型 I 温 度 仪 表 3.4.1 温度检测元件置入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温度检测元件置入深度的选择,应以温度检测元件插至被 测介质温度变化灵敏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为原则; 2 当温度检测元件在满管流体管道上垂直安装或与管壁成 45安装时,温度检测元件末端浸入管道内壁长度不应小于50mm, 不宜大于125mm; 3 温度检测元件在设备上安装时,温度检测元件末端浸入设 备内壁长度不宜小于150mm。 3.4.2 双金属温度计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4 1 就地温度检测宜选用双金属温度计; 2 双金属温度计表壳直径宜选用100mm, 在照明条件差、安 装位置较高或观察距离较远的场所,表壳直径应选用150mm; 3 双金属温度计仪表外壳与保护管连接方式,宜选用万向 式,也可按观测方便的原则选用轴向式或径向式。 3.4.3 要求以标准信号传输的场合,应采用温度变送器。温度变 送器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温度检测点环境温度大于60℃的场合,宜选用分离型 现场温度变送器; 2 温度变送器的精度应满足测量要求; 3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应具有热电偶冷端补偿功能; 4 温度变送器在断偶开路情况下的信号输出状态,应具有 “超量程”和“欠量程”选择功能。 Ⅱ 压 力 仪 表 3.4.4 压力测量仪表外形尺寸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管道和设备上安装的压力表,表盘直径宜选用100mm 或150mm; 2 在仪表气动管路及其辅助设备上安装的压力表,表盘直径 宜选用60mm; 3 在照明条件差、安装位置较高或观察距离较远的场所,表 盘直径宜选用150mm。 3.4.5 要求以标准信号传输的场合,压力测量宜选用压力变送 器。测量小于500Pa 的微小压力时,宜选用差压变送器。 3.4.6 测量真空压力,宜选用绝对压力变送器。 3.4.7 当测量结晶、结疤、堵塞、黏稠及腐蚀性介质时,宜选用法 兰直接安装式或毛细管式法兰膜片压力差压变送器。毛细管长 度宜短。 3.4.8 当采取隔离或吹洗等措施时,可选用普通的压力差压变 送器。 5 3.4.9 变送器的耐压等级应满足所测管线或设备的设计压力 要求。 Ⅲ 流 量 仪 表 3.4.10 矿浆流量测量宜选用电磁式流量计,气体流量测量宜选 用差压式流量计、涡街流量计、热式质量流量计。 3.4.11 电磁流量计宜用于电导率大于5μS/cm 的介质的流量 测量。 3.4.12 电磁流量计在垂直管道上安装时,介质流向应自下而上; 对液固两相介质宜垂直安装流量计。安装在水平管道上时,应使 液体充满管段。流量计前后应有相应的直管段,直管段长度上游 不宜小于工艺管道直径的5倍,下游不宜小于工艺管道直径的 3 倍 。 3.4.13 有防冻保温要求的差压式流量计,宜选用一体式。 3.4.14 蒸汽流量的计量,宜作温度压力补偿。 IV 称 重 仪 表 3.4.15 物料计量准确度要求为0.51.0时,宜选用多 托辊悬浮秤、多托辊双杠杆秤。 3.4.16 物料计量准确度要求为0.250.5时,宜选用 4组或4组以上称量托辊组成的多托辊悬浮秤、多托辊双杠 杆秤。 3.4.17 配料准确度要求为0.51,且配料量变化较大 时,宜选用拖料调速式配料用电子皮带秤或双调速式配料用电子 皮带秤。配料准确度要求为13,且配料量变化不大时, 可选用恒速式配料用电子皮带秤。 3.4.18 料仓秤宜选用3个称重传感器支承料仓的方式;当料仓 的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时,宜选用4个称重传感器支承料仓的方 式。与料仓连接管应软连接。对于可靠性要求较高且具备称重传 感器故障自诊断功能的料仓秤、皮带秤称量系统,宜选用称重传感 器分路输入和多计功能的二次仪表。 6 V 物 位 仪 表 3.4.19 物料料仓物位测量,可选用称重式物位计。 3.4.20 粉状、颗粒状、块状和黏湿性物料物位测量,可选用超声 波式、雷达式物位计。 VI 分 析 仪 表 3.4.21 分析仪表的预处理装置,应由分析仪器厂成套提供,其安 装位置应靠近分析取样点。 3.4.22 分析后试样排放应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3.4.23 矿浆中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含量检测可选用在线品位分 析仪。 3.4.24 矿浆中颗粒大小检测可选用在线粒度分析仪。 3.4.25 浮选矿浆表面特性检测可选用泡沫图像分析仪。 3.4.26 选矿过程酸碱度检测可选用pH 计,当被测介质对测量 电极有污染时,应选用带清洗功能的pH 计 。 3.4.27 矿浆密度检测宜选用密度计。 VⅡ 同位素仪表 3.4.28 在有其他检测方式的前提下,不宜选用同位素仪表。 3.4.29 同位素仪表的放射源罐,应带锁闭装置。 3.4.30 同位素仪表的安装位置,应选择操作人员较少逗留的位 置,且应有同位素标志警示牌。 3.4.31 同位素仪表源罐处应设置工业电视监视。 3.4.32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射线装置仪表,应配备与辐射类 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个人剂量测量报警和辐射监测 仪器等。 VI 控 制 阀 3.4.33 阀的类型应根据流体特性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洁净流体宜选用单座阀、双座阀、套筒阀; 2 高黏度、含纤维颗粒、污浊的液体,宜选用球阀、角型阀; 3 石灰乳、矿浆等易沉淀结垢介质的液体,宜选用偏心旋转 7 阀、管夹阀、陶瓷阀、三通阀或闸板阀; 4 大口径、大流量、低压风管及水的流体,宜采用蝶形阀。 3.4.34 紧急放空用、禁止入内的危险区域控制阀,不得设置手轮 机构。 3.4.35 发生故障或检修时不致引起工艺事故时,可不设置旁路。 有腐蚀性、磨损性流体,阀门维修周期短以及可能影响安全生产 时,应设置旁路。 IX 无 线 仪 表 3.4.36 无线网络的覆盖区域宜按传输距离相对较近的工序所在 区域划分。 3.4.37 重要参数检测回路选用无线仪表时,信息传输涉及的设 备及路径应冗余配置。 3.4.38 安全连锁、重要控制回路不应选用无线仪表。 3.5 控 制 室 I 一 般 规 定 3.5.1 控制室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卜列规定 1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粉尘、水雾或有腐蚀性介质的工作 环境,控制室应布置在本地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或全年最小 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 控制室不宜靠近运输物料的主干道; 3 控制室应远离振动源、高噪声源及电磁干扰源; 4 采场的中心控制室宜设在矿井地面上的办公楼内,选矿厂 的中心控制室宜设在主厂房外独立的建筑物内,也可设在主厂房 内适宜的地点; 5 现场控制室宜靠近操作频繁和控制测点集中的区域。 3.5.2 控制室建筑与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邻近爆炸、火灾危险的控制室,建筑物应采用抗爆结构设 计,面向工艺装置一侧的墙应采用防爆墙、防火墙等。 8 2 控制室的基础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300mm 以上,当控制 室与爆炸、火灾危险场所相邻时,基础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600mm 以上。 3 控制室的室内墙面应平整、易于清洁且不反光,墙壁颜色 宜选用浅色。 4 控制室宜设吊顶,吊顶距地面的净高不应低于3.0m; 吊 顶 上方的净空应满足敷设风管、电缆、管线的要求;吊顶应采用轻质 石膏板或其他非燃烧体材料,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25h。 5 控制室的门、窗应朝向既无爆炸又无火灾危险的场所。 6 控制室门的大小,宜根据所安装设备的最大尺寸确定;面 积超过60m的控制室应设置2个通向安全出口的门;采用空调的 控制室应设置门斗作为缓冲区。 3.5.3 采光与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然采光时,控制盘或操作台不应受阳光直接照射; 2 距控制室地面0.75m 工作面照度标准值宜为3001x; 3 中心控制室应设置事故应急照明系统,现场控制室宜设置 事故应急照明系统。 3.5.4 进线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室的进线,宜采用架空进线方式; 2 采用电缆沟进线方式时,电缆沟室内沟底标高应高出室外 沟底标高300mm 以上,室外沟底应有排水措施; 3 进线入口处和墙上的孔洞,应进行防火封堵处理。 3.5.5 室内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应分开敷设,并应避免平行敷设;不 能避免平行敷设时,其最小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3.9.17的规定或 采取隔离措施。 2 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垂直相交时,电源电缆应放置于汇线 槽内。 3.5.6 安全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9 1 中心控制室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现场控制室宜设置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2 对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有可能渗入的控制室,应设置相应 的检测报警器。 3.5.7 通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室应设置不同用途的电话及网络信息插座; 2 控制室宜设置对讲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Ⅱ 中心控制室 3.5.8 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心控制室除应设置操作室、机柜室、工程师室外,还宜设 置操作人员交接班室、仪表维修室、空调机室及卫生间等辅助 房间。 2 房间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操作室与机柜室、工程师室应相邻设置,并有门直接 相通 ; 2 机柜室、工程师室与辅助用房毗邻时,不宜有门相通; 3不间断电源室单独设置时,宜与机柜室相邻; 4 单独设置的空调机室,不宜与操作室、机柜室直接相通, 相邻时应采取减振和隔音措施。 3 机柜室内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系统机柜、端子柜、配电柜、继电器柜、安全栅柜等宜 成排布置; 2端子柜宜靠近信号电缆入口处; 3配电柜宜位于电源电缆入口处。 4 操作室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操作站前面离墙净距离宜为3.0m~3.5m, 操作站背面 离墙净距离宜为2.5m~3.5m; 2 操作站侧面离墙净距离宜为2.0m~2.5m。 5 机柜室的面积应按机柜的尺寸及数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 10 规定 1成排机柜之间净距离宜为1.5m~2.0m; 2机柜离墙净距离宜为1.5m~2.0m。 3.5.9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系统的操作室、机柜室、工程师室等的温度、湿度控 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冬季室温应为20℃2℃,夏季室温应为26℃2℃; 2温度变化率应小于5℃/h; 3相对湿度应为5010; 4相对湿度变化率应小于6/h。 2 室内空气的净化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尘埃粒径应小于10μm, 尘埃量应少于0.2mg/m; 2硫化氢量应小于0.01mg/m; 3二氧化硫量应小于0.1mg/m; 4氯气量应小于0.01mg/m。 3.5.10 建筑与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操作室地面宜采用地砖等防滑地面。 2 机柜室地面宜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普通型或重型; 2表面平面度不应大于0.6mm; 3离基础地面高度宜为300mm; 4活动地板下方的基础地面宜为不易起灰地面; 5采用活动地板时,机柜应固定在型钢制作的支撑架上,该 支撑架应固定在基础地面上;其他外部设备可安置或固 定在地板上。 3 中心控制室的窗户应为双层密封窗。 3.5.11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及净化应符合本规范第3.5.9条的 规定,室内宜有温度、湿度的记录仪或指示仪。 11 2 不间断电源室独立设置时,应有通风设施。 3 正压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门、窗等所有的开口关闭时,宜保持室内压力大于或等 于25Pa; 2当所有的开口打开时,通过开口的气流流速不应低 于0.3m/s; 3 对控制室的所有区域,系统应提供所需的风压和风流; 4 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发出报警信号; 5电源应采用独立的电源回路。 Ⅲ 现场控制室 3.5.12 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架式控制盘和后开门的柜式控制盘盘后区的距离,宜为 1.5m~2.0m; 2 盘前区设置操作台时,操作台至控制盘面距离宜为1.5m 2.5m, 操作台至墙面净距宜为2.0m~2.5m; 不设操作台时,盘面 至墙面净距不应小于3.5m; 3 现场控制室安装控制系统的机柜时,应符合本规范第3.5.8 条第5款的规定。 3.5.13 建筑与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控制室地面宜采用地砖等防滑地面。 2 现场控制室的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向外开启; 2 宜设置门斗。 3 采用空气调节的现场控制室,窗户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3.5.14 下列情况下现场控制室宜设置空气调节 1 室外计算温度高于32℃或相对湿度大于80、自然通风 不能满足要求时; 2 风沙或灰尘大的地区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时。 3.5.15 井下现场控制硐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2 1 现场控制硐室宜选择在稳定岩层中,并应避开断层、破碎 带、采空区、含水层及采动影响区; 2 现场控制硐室地面应高出硐室外地面0.5m; 3 现场控制硐室电缆沟应采用混凝土砌筑,沟底纵向坡度不 应小于0.3; 4 现场控制硐室长度超过6m 时,应在两端各设1个出口; 各出口处应设置向外开的铁栅栏门;有潜在淹没、火灾、爆炸危险 的矿井,还应设置防水门或防火门。 3.6 供 电 3.6.1 矿山测控的供电设计,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070 的有关规定。 3.6.2 控制系统及重要仪表的用电,应设置在线式不间断电源。 3.6.3 电源容量应按自控供电设计负荷的1.2倍~1.5倍确定。 3.6.4 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两线制变送器宜由控制系统供电; 2 电源系统应有电气保护接地。 3.6.5 控制室内各分配电柜、各控制盘内的仪表供电回路,宜留 有至少20的备用回路。 3.6.6 普通电源质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交流电源的电压应为220V10, 频率应为50Hz1Hz; 2 直流电源的电压应为24V1V, 纹波电压应小于5; 3 电源瞬断时间应小于用电设备的允许电源瞬断时间; 4 瞬时电压降应小于20。 3.6.7 不间断电源质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输入参数中输入电压应为三相380V15 或单相220V 15,输入频率应为50Hz2.5Hz; 2 输出参数中交流电源的电压应为220V5, 频率应为 50Hz0.5Hz, 波形失真率应小于5,电源瞬断时间不应大于 13 20ms, 瞬时电压降应小于10。 3.6.8 不间断电源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过载能力应为150额定电流10s。 2 后备电池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备供电时间不应低于30min, 特别重要场合可延长 至60min; 2充电性能应能达到2h 充电至额定容量的80。 3.7 供 气 I 供气系统的负荷 3.7.1 供气系统的设计负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气动仪表、电气阀门定位器、气动执行器、气路电磁阀、分 析仪表用气; 2 吹气法测量用气; 3 正压防爆通风用气; 4 仪表吹扫用气; 5 仪表修理车间气动仪表调试检修用气等。 Ⅱ 气源装置和气源质量 3.7.2 气源装置送出压力可分为500kPa~800kPa, 其中压力上 限值应为气源装置正常操作条件下的送出压力,压力下限值应为 仪表装置需要的最低气源压力值。 3.7.3 供气系统应设置备用气源。 3.7.4 储气罐的容积,应满足保持时间大于10min 的要求。气 源装置储气罐的容积Vm 可按下式计算 VQatP。/60P₁-P₂ 3.7.4 式中P₁正 常 操 作 压 力[kPaA]; P₂ 最低送出压力[kPaA]; P。大气压力,通常 P 。101.325kPaA; Qa气源装置的设计容量Nm/h; 14 t- 保持时间min。 3.7.5 气源质量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气系统气源操作压力下的露点,应低于工作环境历史上 年极端最低温度10℃; 2 净化后的气源含尘粒径不应大于3 μm, 含尘量应小于 0.1mg/m, 油分含量应小于10mg/m。 Ⅲ 监测仪表及阀门 3.7.6 气源总管应设测量气源压力的变送器,其压力信号应传送 到控制室,并应设置集中显示、低限压力报警或连锁。 3.7.7 储气罐前管道上应设逆止阀。 3.7.8 气源装置储气罐上应设安全阀、带电接点输出信号的就地 压力表或压力开关。 3.7.9 在空气过滤器减压阀组的引入侧及引出侧应设就地压力 指示仪表,其引出侧可设压力开关。 3.7.10 气源切断阀应采用球阀或截止阀。 3.7.11 分散式供气时,气源阀应安装在空气过滤器减压阀的上 游侧,并宜靠近仪表端;集中式供气时,气源切断阀应安装在空气 过滤器减压阀下游侧的支路上。 IV 管 路 敷 设 3.7.12 供气系统管路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气管路宜架空敷设; 2 供气管路在不同区域段的最低点应设排污阀; 3 在供气总管或干管末端,应用盲板或丝堵封堵,但不得将 管路末端焊死; 4 从供气管路上取气时,其取源部位应设在水平管道的上 方,从总管或干管上取气时,应在取源接管处安装气源切断阀。 3.7.13 供气系统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气系统的总管、干管、支管或气源分配器前的配管,宜选 用镀锌钢管或不锈钢管,连接管件与管道材质应一致。 15 2 空气过滤器减压阀下游侧配管,宜选用带 PVC 护套紫铜 管或不锈钢管。 3 供气系统采用镀锌钢管时,应采用螺纹连接管件,不得采 用焊接连接。 4 供气系统采用不锈钢管时,宜采用法兰连接或对焊式连接 阀门、承插焊连接管件。 3.8 接 地 3.8.1 本节适用于矿山地面接地设计,井下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 50070的有关规定。 I 接 地 分 类 3.8.2 接地设计应根据测控系统要求进行分类,可分为保护接 地、工作接地、本安系统接地、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 3.8.3 处于潮湿环境条件下或与供电电压高于36V 的设备相接 触的现场仪表,应做保护接地;供电低于36V 且处于干燥环境条 件下的现场仪表,可不做保护接地。 3.8.4 仪表工作接地的原则应为单点接地,当同一条线路上的信 号源和接收仪表均不可避免接地时,应采用隔离器将两点接地隔 离开。隔离信号可不接地,非隔离信号宜以直流电源负极为统一 的信号参考点,并应接地。 3.8.5 采用隔离式安全栅的本质安全系统,可不专门接地。 3.8.6 安装控制系统设备的控制室、机柜室、过程控制计算机的 机房,其防静电地面、活动地板、工作台等应进行防静电接地,已做 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的仪表,可不再做防静电接地。 3.8.7 当仪表信号线路从室外进入室内后,应按需要采取防雷措施。 3.8.8 测控装置防雷接地应与电气专业防雷接地系统共用,但不 得与独立避雷装置共用接地装置。 Ⅱ 接 地 方 法 3.8.9 保护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6 1 保护接地应接入电气专业配电系统的接地网; 2 控制室用电应采用TN-S 系统; 3 仪表汇线桥架、电缆保护金属管做保护接地,可直接焊接 或用接地线连接在附近已接地的金属构件或金属管道上,并应保 证接地的连续可靠,但不得接至输送可燃物质的金属管道上; 4 仪表信号传输用的铠装屏蔽电缆,其铠装保护金属层应至 少在两端接至保护接地。 3.8.10 工作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需要进行接地的仪表信号回路,应实施工作接地连接; 2 在工作接地汇总板前的工作接地,不应与保护接地混接; 3 工作接地的连线,包括各接地线、接地干线、接地汇流排 等,在接至总接地板前,除正常的连接点外,均应绝缘; 4 信号屏蔽电缆的屏蔽层接地,应为单点接地,当信号源接 地时,屏蔽层应在信号源端接地;不能在信号源端接地时,信号屏 蔽电缆的屏蔽层应在信号接收仪表一侧接地; 5 现场仪表接线箱两侧的电缆屏蔽层接地端,应在箱内用端 子连接在一起。 3.8.11 防静电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系统的防静电接地,应与保护接地共用接地系统; 2 静电接地线可利用电气保护的接地线。 3.8.12 防雷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入控制室处的仪表汇线桥架、仪表电缆保护管、仪表电 缆铠装金属层,应做防雷接地;防雷接地应与电气专业的防雷电感 应的接地排相连; 2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