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025-2016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技术规范.docx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T 51025-2016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 技 术 规 范 Technical code for jointless construction of super-large area slabs-on-ground 2016-06-20 发布 2017-0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基 本 规 定 6 4 材料、配比、制备及运输 7 4.1 一般规定 7 4.2 原材料要求 7 4.3 配合比设计 8 4.4 制备及运输 9 5 施 工 准 备 11 6 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 13 6.1 一般规定 13 6.2 模板工程 14 6.3 钢筋工程 14 6.4 混凝土工程 15 7 施 工 现 场 监 测 17 附 录 A 无 缝 施 工 温 度 作 用 计 算 方 法 19 附 录B 控 制 裂 缝 的 条 件 25 附 录 C 跳 仓 间 距 与 混 凝 土 应 力 计 算 26 本规范用词说明 30 引用标准名录 31 附 条 文 说 明 33 1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3 3 Basic requirements 6 4 Materials、mix proportioning、concrete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7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7 4.2 Materials 7 4.3 Mix proportioning 8 4.4 Concrete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9 5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11 6 Jointless construction 13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3 6.2 work 14 6.3 Reinforcement 14 6.4 Concrete 15 7 Construction site monitoring 17 Appendix A Calculation of composite value of temperature reduction 19 Appendix B Control condition of crack 25 Appendix C Calculation of distance of alternative bay and concrete stress 26 2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3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1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33 3 1 总 则 1.0.1 为控制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开裂效果,规范超大面积混凝 土地面无缝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 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对建筑功能、工期等有特殊要求的,不留设 伸缩缝、不设后浇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 程施工。 1.0.3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无缝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 super-large area slabs-on- ground 厚度不大于700mm, 短边不小于40m, 或面积不小于1600m, 需采取特殊技术措施防止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产生有害裂缝 的混凝土地面。 2.1.2 无缝施工 jointless construction 在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施工中,不留设伸缩缝、后浇带,混凝 土地面浇筑成超大面积实体的施工方法。 2.1.3 跳仓法施工 alternative bay construction 将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按一定尺寸分为若干小块体,相邻块 体间隔施工,经过短期应力释放,先浇筑混凝土经过收缩变形后, 再将地面连接浇筑成一个整体,依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抵抗后期浇 筑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的施工方法。 2.1.4 跳仓间距 distance of alternative bay 跳仓法施工中,划分地面块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的尺寸。 2.1.5 收缩应力 shrinkage stress 混凝土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应力。 2.1.6 温度应力 thermal stress 混凝土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应力。 2.1.7 有害裂缝 harmful crack 影响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的不稳定裂缝。 2.1.8 贯通性裂缝 transverse crack 贯穿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全截面的裂缝。 2 2.2 符 号 2.2.1 温度及材料性能 a 混凝土热扩散率; C混凝土比热容; Cx外约束介质地基或已浇筑混凝土基层的 水平变形刚度; E。 混凝土弹性模量; Et 混凝土龄期为t 时的弹性模量; Et 第 i 计算区段,龄期为 t 时,混凝土的弹性 模量; fkt 混凝土龄期为t 时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m与水泥品种、浇筑温度等有关的系数; Q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 Qo水泥水化热总量; Q, 龄期t 时的累积水化热; t- 混凝土龄期; T.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 T₆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浇筑体的表面温度; Tbmt 、Tdmt 混凝土浇筑体中部达到最高温度时,块体 上、下表面的温度; Tmax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 Tm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 T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 T,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 Twt 龄期为 t 时,混凝土浇筑体预计稳定温度或 最终稳定温度; △T₁t 龄期为 t 时,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 △T₂t 龄期为 t 时,混凝土浇筑块体的综合降温差; 3 △Tmaxt 混凝土浇筑后可能出现的最大里表温差; △T₁t 龄期为t 时,第 i 计算区段混凝土浇筑块体 里表温度增量; △T₂t 龄期为 t 时,在第i 计算区段内,混凝土浇筑 块体综合降温差的增量。 2.2.2 数量几何参数 [L] 无缝施工的跳仓间距; H 混凝土浇筑体厚度,为浇筑体实际厚度与保温层换 算混凝土虚拟厚度之和; W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 2.2.3 计算参数及其他 Hτ,t 在龄期为 r 时产生的约束应力延续至t 时 的 松弛系数; K 防裂安全系数; k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k₁ 、k₂ 粉煤灰、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 M₁ 、M₂ 、 、M1₃混凝土收缩变形不同条件影响修正系数; Rt 龄期为t 时,在第i 计算区段,外约束的约束 系数; n 常数,随水泥品种、比表面积等因素不同 而异; r 水力半径的倒数; α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β混凝土中掺合料对弹性模量的修正系数; β₁、β ₂混凝土中粉煤灰、矿渣粉掺量对应的弹性模 量修正系数; p 混凝土的质量密度; e 在标准试验状态下混凝土最终收缩的相对变 形值; 4 εy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收缩引起的相对变形值; ept 龄期为t 的配筋混凝土极限拉伸值; λ - 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系数; λ1、λ2粉煤灰、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抗拉强度调整 系数; σxt 龄期为 t 时,因综合降温差,在外约束条件下 产生的拉应力; o₂t 龄期为t 时,因里表温差产生自约束拉应力的 累计值; Ozmax最大自约束应力。 5 3 基 本 规 定 3.0.1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施工前,应满足下列条件 1 地基基础工程验收合格; 2 已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 3.0.2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宜采用C20~C35; 2 配筋除应满足结构强度和构造要求外,尚应结合施工方法 配置抗裂构造钢筋; 3 宜采用减少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4 当混凝土地面直接置于岩石类地基时,应在混凝土垫层上 设置滑动层,其他地基宜设置滑动层。 3.0.3 温控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5℃,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 上的最高温升值不宜大于35℃; 2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宜大于30℃; 3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3.0℃/d; 4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6 4 材料、配比、制备及运输 4.1 一 般 规 定 4.1.1 无缝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外,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无缝施工工艺特性要求; 2 应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 4.1.2 无缝施工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预拌混凝土参数应根 据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制备条件、供应能力、运输设备、运输时 间、环境温度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 GB/T 14902的规定。 4.2 原材料要求 4.2.1 水泥进场时应检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 日期等,并应复检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检 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的 有 关 规定。 4.2.2 无缝施工混凝土地面工程水泥选择及其质量除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 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宜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粉煤 灰水泥; 2 水泥在搅拌站的入机温度不应大于60℃。 4.2.3 骨料选择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 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用非碱活性骨料; 7 2 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 3 粗骨料宜选用5.0mm~31.5mm 粒径,采用连续级配,含 泥量不应大于1; 4 泵送施工时,粗骨料粒径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 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采用非泵送施工时,粗骨料最 大粒径不应大于40mm。 4.2.4 矿物掺合料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条件 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的规定。 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2.5 外加剂品种与掺量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要求、环境条件 等因素经试验后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和环境保护的 规定。 4.2.6 混凝土拌合及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 标准JGJ 63的规定。 4.3 配合比设计 4.3.1 无缝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早期 收缩性能、工作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要求,在满足设计和 施工要求的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应遵循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和 低早期收缩性能的原则。 4.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有关规定外,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60d 或90d 强度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2 砂率宜为38~42,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165kg/m; 3 水胶比宜为0.40~0.45,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 量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规定; 8 4 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40,矿渣粉的掺 量不宜大于5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 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 5 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应根据地面厚度、钢筋含量、运输时间、 浇筑和振捣方式及工程所处环境条件等确定,到浇筑工作面的坍 落度宜为140mm20mm。 4.3.3 无缝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性能试验除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普 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普通混凝土长期 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试验,宜同时进行水 泥水化热、混凝土泌水率和可泵性等试验; 2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尚应根据原材料、运输时间、输送管径、 泵送距离、气温等施工条件试配,宜通过试泵送确定混凝土配 合比。 4.3.4 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反馈的混凝土动态质量 信息,及时对配合比进行调整。 4.4 制备及运输 4.4.1 混凝土制备时,应根据混凝土温度控制、防裂控制施工方 案,提出原材料、坍落度、入模温度等技术控制要求。 4.4.2 无缝施工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工程宜采用预拌混凝土,预 拌混凝土难以供应时,可采用现场拌制混凝土。 4.4.3 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应满足设计、 施工的技术要求,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 GB/T 14902的规定。现场拌制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 4.4.4 同一批次混凝土宜由同一厂家供应,多厂家供应时,混凝 9 土应符合原材料、配合比、材料计量等级相同,以及制备工艺和质 量检验水平相同的原则。 4.4.5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并应控 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4.4.6 混凝土运输宜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的规定,宜具有防晒和防寒 设施。 4.4.7 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运输应保证混凝土连续泵送, 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 有关规定。 10 5 施 工 准 备 5.0.1 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前应进行图纸会审,制订专项施工 方案。 5.0.2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混凝土浇筑体温度作用,可按本规范附录A 计算; 2 控制裂缝的条件,可按本规范附录B 确定; 3 跳仓间距,可按本规范附录C 计算,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 确定; 4 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可按本规范附录 C 计算; 5 主要抗裂构造措施和温控指标; 6 监测设备和测试布置图; 7 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与运输; 8 混凝土浇筑顺序; 9 混凝土保温和保湿养护措施; 10 主要应急保障措施; 11 特殊部位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5.0.3 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逐 级进行技术交底,建立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 5.0.4 施工现场设施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布置并按时 完成,场区内道路应坚实平坦,供水、供电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 的需要。 5.0.5 混凝土浇筑前,无缝施工设备应检修和试运转,其性能和 数量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需要。 5.0.6 混凝土测温监控设备应标定、调试正常,保温材料应齐备, 11 并应派专人负责测温作业管理。 5.0.7 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前,应与当地气象台、站联系,掌握近 期气象情况。特殊条件下的施工,应制订应急预案。 12 6 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 6.1 一 般 规 定 6.1.1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结构特点和环境条 件等,按审批签认的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对无缝施工进行全过程 控制。 6.1.2 无缝施工应在地基处理、基础工程、防水工程及预埋管件 等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6.1.3 无缝施工应采用跳仓法施工图6. 1.3。跳仓间距L 应 根据无缝设计要求,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图6.1.3 跳仓法施工浇筑示意 1先期浇筑;2后期浇筑 6.1.4 无缝施工跳仓分块单边最大尺寸不宜大于40m40m, 相 邻混凝土块体浇筑间隔时间不宜少于7d, 跳仓接缝应符合施工缝 要求。 6.1.5 无缝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 根据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工程、预埋管件 13 安装等因素确定间歇时间。 6.2 模 板 工 程 6.2.1 无缝施工模板和支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并可靠承受施工过程 中的各类荷载; 2 应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和位置,便于钢筋安装和 混凝土浇筑; 3 应结合混凝土浇筑体养护方法进行保湿、保温构造 设计。 6.2.2 跳仓法施工留置的竖向施工缝宜用钢板网、免拆模铁丝网 分隔。 6.2.3 无缝施工混凝土拆模时间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常环境条件下带模养护时间不应少于3d; 2 拆模后,应预防寒流袭击、突然降温和剧烈干燥状况,采取 保温保湿措施。 6.3 钢 筋 工 程 6.3.1 无缝施工时,钢筋配置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宜符合下 列规定 1 防裂构造钢筋宜利用结构受力及构造钢筋贯通布置; 2 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置方式; 3 温度、收缩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 . 10,间距不应大 于200mm。 6.3.2 不允许混凝土面层开裂时,宜在距混凝土顶面20mm 处 配置直径为4mm、间距为100mm 的钢筋网。 6.3.3 钢筋及其加工、制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 14 6.4 混凝土工程 6.4.1 原材料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 50164的规定。 6.4.2 混凝土拌合物搅拌、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 量控制标准GB 50164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 6.4.3 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 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 6.4.4 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最高不宜大于35℃,最低不宜小 于5℃,温度低于5℃时,混凝土宜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 6.4.5 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内以及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 燥的地基土、垫层应浇水湿润。 6.4.6 混凝土浇筑时,应防止受力钢筋、定位筋、预埋件等移位和 变形,并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 6.4.7 混凝土浇筑过程宜分层进行,分层浇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规定的分层振捣厚度要 求,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 6.4.8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 制标准GB 50164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的 规 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二次振捣工艺; 2 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 6.4.9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保湿养护可采用洒 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 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 6.4.10 混凝土养护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 准GB 50164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1 应及时按温控要求进行动态保湿保温养护; 2 加强早期养护,保湿养护持续时间不应少于14d; 3 应及时检查保水层塑料薄膜、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 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6.4.11 无缝施工宜确定合理工期。遇寒冷、炎热或雨雪天气时, 必须采取保温、保湿及雨季施工等措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施 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混 凝 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及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 施工规程JGJ/T 104 的规定。 6.4.12 当遇大风天气时,宜在施工作业面设置挡风设施,应增加 混凝土表面的抹压次数,及时覆盖塑料膜和保温材料。 16 7 施工现场监测 7.0.1 无缝施工浇筑体内监测点应真实反映出最高温升、里表温 差、降温速率。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面结构实体最小尺寸大于500mm, 或温度裂缝和收缩 裂缝控制要求严格时,宜进行现场监测; 2 监测点位置与数量应根据浇筑体温度场分布及温控要求 确 定 ; 3 监测点宜以浇筑体平面图长边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 试区,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均匀布置; 4 测试轴线上,厚度方向中心区域监测点位不宜少于3处, 剖面周边的测温点宜设置在距结构表面内20mm~40mm 位置 处,沿长度方向间距不应大于10m; 5 环境温度测温点设置不宜少于1点,且应离开浇筑的结构 边 缘 。 7.0.2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测试宜符合 下列规定 1 宜根据每个测温点被混凝土初次覆盖时的温度确定各测 点部位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2 结构内部、表面、环境测温,与浇筑、养护宜同步进行; 3 宜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包含测温点温度、 温度变化曲线、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 4 混凝土结构中心位置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小于20℃时, 可停止测温。 7.0.3 浇筑体测温频率应早期密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 17 2 混凝土浇筑后1d~3d 内,每4h 不应少于1次;4d~7d 内,每8h 不应少于1次;7d 至测温结束,每12h 不应少于1次; 3 气温骤变期间,应增加测温次数。 7.0.4 测温元件的安装及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头安装位置应准确,固定牢固,并应与钢筋及固定架的 金属体绝热; 2 引出线宜集中布置并妥善保护; 3 混凝土浇筑不得直接冲击测试元件及引出线,振捣器不得 触及测试元件及引出线。 7.0.5 测试时宜及时描绘监测点的温度变化曲线、断面温度分布 曲线。监控数值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8 附 录 A 无缝施工温度作用计算方法 A.1 混凝土绝热温升 A.1.1 水泥的水化热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1.1-1 A.1.1-2 A.1.1-3 式中Q, 龄期 t 时的累积水化热kJ/kg; Qo水泥水化热总量kJ/kg; t 龄期d; n常数,依水泥品种、比表面积等因素确定。 A.1.2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应在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用量确定 后根据实际配合比通过试验得出。当无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式 计算 QkQ₀ A.1.2 式中Q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kJ/kg; k 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A.1.3 当现场采用粉煤灰与矿渣粉双掺时,不同掺量掺合料水 化热调整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9 kk₁k₂ 1 A.1.3 式中k₁ 粉煤灰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可按表 A.1.3 取值; k₂ 矿渣粉掺量对应水化热调整系数,可按表 A.1.3 取值。 表A.1.3 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掺量 0 10 20 30 40 粉煤灰k₁ 1 0.96 0.95 0.93 0.82 矿渣粉k₂ 1 1 0.93 0.92 0.84 注表中掺量为掺合料占总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比。 A.1.4 混凝土绝热温升可按下式计算 A.1.4 式中Tt 混凝土龄期t 时的绝热温升℃; W 胶凝材料用量kg/m; C 混凝土比热,取0.92~1.0[kJ/kg℃]; p 混凝土密度,取2400~2500kg/m; m与水泥品种、浇筑温度等有关的系数,取0.3 0.5d⁻; t 混凝土龄期d。 A.2 温 升 估 算 A.2.1 浇筑体内部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可采用一维差分法或有 限单元法。 A.2.2 有 限单元法可使用有限元计算程序或自编的经过验证 的有限元程序。采用一维差分法时,可将混凝土沿厚度划分为 20 若干有限段△x, 时间划分为若干有限段△t 。相邻三点的编号 为 n-1 、n 、n1, 在 第k 时间里,三点的温度为 Tn-1,b 、T, 及 Tn1,k1,经过△t 时间后,中间点的温度 Tn,k1,可按差分式 求得 A.2.2 式中a 混凝土的热扩散率,取0.0035m/h; △Tn,k第 n 层 热 源 在 k 时段之间释放热量所产生的 温升。 A.2.3 混凝土内部热源在t₁ 和 t2 时刻释放热量所产生的温差可 按下式计算 △TTmaxe”1-em2 A.2.3 A.2.4 在混凝土与相应位置接触面上释放热量所产生的温差可 取△T/2。 A.3 温 差 计 算 A.3.1 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可按下式计算 △T₁tTmt-T₆t A.3.1 式中△ T₁t 龄 期 为 t 时 , 混 凝 土 浇 筑 体 的 里 表 温 差℃; Tmt 龄期为 t 时,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可 通过温度场计算或实测求得℃; T₆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浇筑体内的表层温度,可 通过温度场计算或实测求得℃。 A.3.2 混凝土浇筑体的综合降温差可按下式计算 21 A.3.2 式中 △T₂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浇筑体综合降温℃; Tm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可 通过温度场计算或实测求得℃; Tbmt 、Tamt 混凝土浇筑体达到最高温度 Tmax 时,块体 上、下表层温度℃; T,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 Twt 混凝土浇筑体预计的稳定温度或最终稳定 温度,可取计算龄期 t 时的日平均温度或当 地年平均温度℃。 A.4 混凝土收缩变形值的当量温度 A.4.1 混凝土收缩的相对变形值可按下式计算 e,te1-e0.01M₁M₂M₃M₁₃ A.4.1 式中 e,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收缩引起的相对变 形值; e9标准试验状态下混凝土最终收缩的相对变 形值,取3.2410⁻⁴ ; M₁、M₂ 、、M₁₃ 非标准条件的修正系数,可按表 A.4.1 取值。 A.4.2 混凝土收缩相对变形值的当量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T,teyt/α A.4.2 式中Tyt 龄期为t 时,混凝土的收缩当量温度; α 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1.010⁻⁵。 22 23 表A.4.1 不同条件下混凝土收缩变形影响修正系数 水泥 品种 M₁ 水泥 细度 m/ kg M₂ 水胶 比 M₃ 胶浆 量 M₄ 养护 时间 d M₅ 环境 相对 湿度 M₆ r M₇ M₈ 减水 剂 M₉ 粉煤 灰掺 量 M10 矿粉 掺量 M1 环境 风速 m/ s M12 环境 温度 ℃ M13 矿渣 水泥 1.25 300 1.0 0.3 0.85 20 1.0 1 1.11 25 1.25 0 0.54 0.00 1.00 无 1 0 1 0 1 0 1 12 0.84 低热 水泥 1.10 400 1.13 0.4 1.0 25 1.2 2 1.11 30 1.18 0.1 0.76 0.05 0.85 有 1.3 20 0.86 20 1.01 3 1.04 22 1 普通 水泥 1.0 500 1.35 0.5 1.21 30 1.45 3 1.09 40 1.1 0.2 1 0.10 0.76 一 一 30 0.89 30 1.02 6 1.11 32 1.35 火山 灰 水泥 1.0 600 1.68 0.6 1.42 35 1.75 4 1.07 50 1.0 0.3 1.03 0.15 0.68 一 40 0.90 40 1.05 9 1.14 一 一 抗硫 酸盐|0 水泥 .78 一 一 一 一 40 2.1 5 1.04 60 0.88 0.4 1.2 0.20 0.61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24 续 表A.4.1 水泥 品种 M₁ 水泥 细度 m/ kg M₂ 水胶 比 M₃ 胶浆 量 M₄ 养护 时间 d M₅ 环境 相对 湿度 M₆ r M₇ M₈ 减水 剂 M₉ 粉煤 灰掺 量 M10 矿粉 掺量 M1 环境 风速 m/ 8 M2 环境 温度 ℃ M13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45 2.55 7 1 70 0.77 0.5 1.31 0.25 0.55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50 3.03 10 0.96 80 0.7 0.6 1.4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14 180 0.93 90 0.54 0.7 1.43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注1 i水力半径的倒数为构件截面周长L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