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理锌矿铅锌矿石中分选铜的试验研究.PDF
第 2 9 卷第5 期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v 。 1 . 2 9 ,N 。 . 5 2 0 0 8年 1 0月 J O UR N A L O F J I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Y Oc t . 2 O 0 8 文章编号 1 0 0 7 1 2 2 9 2 0 0 8 0 5 0 0 0 5 0 7 从会理锌矿铅锌矿石中分选铜的试验研究 罗仙平 , 陈华强 , 严志明 , 邱廷省 , 严群 , 何丽萍 1 .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2 . 四川会理有限责任公司, 四J l I 会理 6 1 5 1 0 5 ; 3 . 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 成都 6 1 0 0 8 1 摘要 为从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硫化矿 中分选铜 , 对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硫化矿进行 了系统的 工艺矿物学研 究和选矿 工艺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 明会理锌矿含铜 的铅锌硫化矿 中铜矿 物以黄铜矿、 银黝铜矿一 砷黝铜矿、 硫锑铜银矿 、 车轮矿等矿物形式存在 , 并以黄铜矿 为主 , 其次为 银黝铜矿一 砷黝铜矿 系列矿物. 铜矿物嵌布特征复杂, 与闪锌矿 互相 包裹及呈 固溶体分 离结构较 为普遍. 铜矿物嵌布粒级较均 匀, 多集 中于 0 . 0 8 mm以上粒级 中, 铜矿物单体解 离度相对较好. 基 于会理锌矿舍铜铅锌硫化矿的矿石特性 , 采用“ 铜铅混浮一 铜铅分离一 再浮锌” 浮选工 艺, 在原矿含 铜 0 . 9 4 %、 铅0 . 9 2 %、 锌 l O . 6 O %的情 况下 , 可获得含铜 1 7 . 7 6 %、 铅 4 . 3 5 %、 锌 1 2 . 8 7 %, 铜回收率 6 2 . 8 9 %的铜精矿 , 含铜 2 . 9 9 %、 铅 5 4 . 5 2 %、 锌 1 0 . 4 8 %, 铅 回收率 5 0 . 3 4 %的铅精矿 , 含铜 0 . 7 5 %、 铅 1 . 2 0%、 锌 5 5 . 8 6%, 锌 回收 率 8 8 . 5 6%的锌 精矿 , 银 在铜 、 铅 、 锌 精矿 中的 回收 率分 别为 5 0 . 9 3 %、 2 . 3 2 %、 2 9 . 5 1 %, 实现 了从会理锌矿含铜铅锌硫化矿 中分选铜 的 目标. 关键词 铜铅锌 多金属硫化矿 ; 工艺矿物 学; 混合浮选 中图分类号 T D 9 2 3 . 7 , T D 9 5 2 文献标识码 A Ex pe r i me nt a l St ud y o n Co mpr e he ns i v e Re c o ve r y Cu f r o m Pb - Zn S u l fid e 0r e i n Hu i l i L U o Xi a n - p i n g , C HE N Hu a - q i a n g 1 , z , YA N Z h i - mi n g 3 , Qi U T i n g s h e n g I , Y AN Qu n I , HE L i - p i n g 1 . F a c u l t y o f R e s o u r c e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J i a n g x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e h n o 1 % o r, G anz h o u 3 4 1 0 0 0 , C h i n a ; 2 . S i c h u a nH u i l i Z i n cMi n e C O . , L t d ,Hu i l i 6 1 5 1 0 5 , C h i n a ; 3 . S i c h u a nR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N o n f e r r o u s , C h e n g d u6 1 0 0 8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s e p a r a t e c o p p e r f r o m Hu i l i l e a d - z i n c c o mp l e x s u l p h i d e o r e ,o r e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s e p a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p r o c e s s mi n e r a l o g y s h o w e d t h a t c o p p e r mi n e r a l 0 f z i n c l e a d e o p p e r c o mp l e x s ul p h i d e o r e e x i s t e s a s c h a l c o p y r i t e , a f t o n i t e -b i n ni t e , p o l y b a s i t e a n d b o ur no n i t e ; a n d i t wa s r e l i e d ma i n l y o n c h a l c o p y r i t e a n d t h e n a f t o n i t e - b i n n i t e . T h e d i s s e mi n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o f c o p p e r mi n e r a l w a s c o mp l e x a n d i t wa s u n i v e r s a l t h a t c o p p e r mi n e r al i n f o l d e d wi t h s p h ale r i t e an d wa s s h o w e d a s s o l i d s o l u t i o n i s o l a t i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Di s s e mi n a t i o n g r a d a t i o n o f c o p p e r mi ne r al wa s u ni f o r mi t y a n d i t wa s ma i n l y f a s t e ne d o n O. 08 mm gra da t i o n; Co mp a r a t i v e l y , t h e mo n o me r l i b e r a t i o n d e gre e o f c o p p e r mi n e r a l wa s p r e f e r a b l y . T h e fl o t a t i o n o f c o p p e r - l e a d mi x e d fl o t a t i o n a n d c o p p e r - l e a d s e p e r a t e a n d t h e n z i n c fl o t a t i o n wa s u s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z i n c - l e a d - c o p p e r c o mp l e x s u l p h i d e s . C o p p e r c o n c e r t r a t e w a s a t t a i n e d 1 7 . 7 6% c o p p e r , 4 . 3 5% l e a d , 1 2 . 8 7% z i n c a n d the c o p p e r r e - c o v e r y wa s 6 2 . 8 9% ; L e a d c o n c e r t r a t e w a s a t t a i n e d 2 . 9 9% c o p p e r , 5 4 . 5 2% l c a d ,1 0 . 4 8% z i n c a n d t h e l c a d r e c o v c r y wa s 5 0 . 3 4% ; Zi n c c o n c e r t r a t e wa s a t t a i n e d O. 75% c o p p e r ,1 . 2 0% l e a d , 55 . 8 6% z i n c a nd t he z i n c r e c o v e r y wa s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5 0 7 基金项目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7 0 4 0 1 8 , 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 N C S T E 一 2 0 0 7 一 J K Z X 一 0 6 9 , 江西省工业攻关计划项目 赣 科发计字[ 2 0 0 6 ] 1 8 5号 ,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 目 G J J 0 8 2 6 7 ,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0 0 7 G Q C 0 6 4 3 , 江西省青年科 学家 井冈之星 培养对象计划项 目 2 0 0 7 D Q0 0 4 0 作者简介 罗仙平 1 9 7 3 一 , 男, 教授. 6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 0 o 8 年 1 0月 8 8. 5 6% ; t h e s i l v e r r e c o v e r y f r o m c o p p e r , l e a d a nd z i n c c o n c e r t r a t i o n wa s 5 0. 9 3% 、 2 . 3 2% 、 2 9 . 5 1 % ,s e p a r a t e l y . Ke y wo r ds Cu- Pb -Z n mut i l -me t a l s u l p h i d e o r e;p r o c e s s mi ne r Mo g y;b ul k f l o t a t i o n 四川会理锌矿是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铅锌银有色金属矿山. 该矿床的主要矿物为闪锌矿、 方铅矿 , 并 伴生有银 金 等有益组分. 随开采深度不断加深, 矿石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铜品位升高, 为铜 铅锌多金属复杂硫化矿. 由于会理锌矿目前采用的选矿工艺是电位调控优先浮选工艺, 在 一 2 5 2 2 7 2 m V 的矿浆电位下, 用乙硫氮和 Z n S O Y N 组合药剂作铅矿物捕收剂和锌硫矿物的强化抑制剂选铅 , 选铅尾 矿用 C u S O 和丁基黄药作锌矿物活化剂和捕收剂选锌㈣.该流程不能适应铜铅锌多金属复杂硫化矿矿石 性质.为此, 开展从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硫化矿中分选铜的选矿技术研究, 在保持和提高现有铅、 锌选矿指 标的前题下, 将铜、 铅、 锌等有价元素分开, 形成独立的精矿产品, 从而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具有 重大意义. 1 含铜铅锌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试样由四川会理锌矿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矿石类型、 构造部位、 岩性特征按比例刻槽采取, 以保证样 品的代表性, 其多元素分析结果 C u 0 .9 1 %, P b 0 .9 5 %, Z n 1 0 .6 3 %, A u 0 .0 8 g / t , A g 1 7 1 g / t , F e 3 . 7 4 %, S 6 . 3 0 %, S b 0 . 0 1 8%, As O . 0 9 5 %, Mn 0 . 0 5%, P 2 0s 0 . 1 8%, Al 2 o3 5 . 1 4%, S i 0 2 3 5 . 6 2 %, C a O9 . 7 9%, Mg O 1 5 . 9 5 %. 对试样中铜矿物、铅矿物与锌矿物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中铜、铅、锌的氧化率分别为 2 0 . 1 5 %、 1 4 .6 3 % 与 l 0 .3 5 %.其中铜的物相分析结果为 自由C u O中 C u 含量 0 .0 0 6 %、 结合 C u O中C u 含量 0 . 1 4 9 %、 次生 C u S中 C u含量 0 . 0 2 9 %、 原生 C u S中 C u含量 0 . 7 2 9 %、 总 C u含量 0 . 9 1 3 %. 试样中矿物相对含量见表 1 .从矿物含量统计结果来看 , 闪锌矿、 黄铜矿与方铅矿 占矿物总量约 3 5 . 9 8 %, 其中黄铜矿含量还高于方铅矿含量, 其它金属矿物如磁铁矿、 菱锌矿等含量较少; 其余的为脉石矿物, 主要 为绿泥石 、 云母 、 方解石 、 白云石 、 石英等. 表 1 试样矿物相对含量表 , % 矿石的构造 以块状构造 、 斑杂状构造 、 浸染状构造与脉状构造为主, 结构以 自然晶结构 、 它形 晶结构、 固溶体分离结构、 交代残余结构、 骸 晶结构、 网状结构 、 格子状结构 、 嵌晶结构 、 碎裂结构与交错结构为主. 试样 中的黄铜矿与闪锌矿、 方铅矿连生关系较复杂 , 主要以它形粒状集合体组成团块状或脉状穿切交 叉闪锌矿、 黄铁矿 ; 有的与方铅矿 、 银黝铜矿组成微脉穿切闪锌矿 , 一些黄铜矿沿闪锌矿裂纹和解理充填 , 成格子状分布于闪锌矿中;黄铜矿还与闪锌矿构成固溶体分离结构,黄铜矿以出溶物形式分布于闪锌矿 中, 呈乳滴状、 网状定向排列; 在黄铜矿中也可见到微细星状、 十字形、 棒形的闪锌矿出溶物分布; 黄铜矿多 包裹毒砂和金银矿; 毒砂呈串珠状, 短束脉状在黄铜矿中分布; 黄铜矿还呈不规则状充填于方解石等脉石 矿物中, 有时还包裹脉石矿物. 试样 中的 自然银 一金银矿与毒砂连生分布于黄铜矿 中, 有 的沿黄铜矿裂隙充填呈微脉状. 另有个别金 银矿 , 粒径 0 . 0 0 5 m m左右与硫锑铜银矿连生包裹于黄铜矿 中. 自然银 一金银矿多数 以聚粒 , 几个颗粒在一 起与毒砂伴生包于黄铜矿中, 金银矿 一自然银粒级 0 . 0 1 0 . 0 5 m m, 最大可达 0 . 1 m m. 试样 中的银黝铜矿 一银砷黝铜矿呈它形粒状分布于闪锌矿 、 方铅矿 、 黄铜矿 中, 有的与方铅矿组成微 脉交叉闪锌矿并被方铅矿包裹; 银黝铜矿交代黄铁矿, 使黄铁矿被交代呈港湾状、 骸晶状及交代穿孔状; 银 黝铜矿与脉石呈不规则毗邻连生 , 不规则状分布于方解石中; 银黝铜矿还以显微文象状分布于闪锌矿中; 银黝铜矿 一 银砷黝铜矿还包裹毒砂微粒, 也有呈脉状交叉黄铜矿.银黝铜矿分布极不均匀, 颗粒大小不等, 局部有富集现象. 试样中的硫锑铜银矿与金银砂 一自然银连生包于黄铜矿中. 第 2 9 卷第5 期 罗仙平等 从会理锌矿铅锌矿石中分选铜的试验研究 7 试样中的毒砂呈自然晶菱形、 粒状晶体.粒径 0 .0 1 0 . 1 5 m m, 以0 .O 1 0 .0 5 m m为主, 聚粒或微脉状、 串珠 状包于黄铜矿中. 试样中的车轮矿多与毒砂连生, 包裹毒砂为主.还呈不规则状与黄铜矿连生, 颗粒大小不等. 试样中的闪锌矿与方铅矿、 黄铜矿 3 者连生关系复杂, 呈犬牙交错状, 且多与黄铜矿呈相互包裹, 或呈 固溶体分离结构互相包裹 ; 闪锌矿还呈微细不规则状被方铅矿 、 黄铜矿包裹. 闪锌矿与银黝铜矿连生 比较 复杂, 银黝铜矿呈显微文象状分布于闪锌矿中, 银黝铜矿还呈微细网状交叉闪锌矿. 有的闪锌矿呈细粒状 与粉砂岩的泥质胶结物一起胶结石英碎屑 另见绿泥石、 绢云母、 方解石微脉穿切闪锌矿. 闪锌矿呈各种不 同的颜色, 有浅褐黑色、 淡黄色、 浅黄褐色、 灰黑色、 浅黄绿、 棕褐等色,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发育. 电磁性强 度差异较大, 从中等 弱 无电磁性.这些特征是闪锌矿中混入含量不同的微量元素所造成的. 试样中的黄铁矿分布不均匀, 局部聚集, 受应力作用多发生碎裂, 被闪锌矿、 黄铜矿、 银黝铜矿、 方铅矿 等充填呈网状; 或被上述矿物包裹溶蚀交代呈残留.连生关系复杂. 试样中的方铅矿嵌布特征较复杂, 与闪锌矿、 黄铜矿、 银黝铜矿呈复杂连生.有的包裹银黝铜矿微粒, 有的方铅矿中未见银黝铜矿分布, 而见包裹溶蚀交代闪锌矿.方铅矿与黄铜矿、 闪锌矿呈犬牙交错状复杂 连生. 有的方铅矿呈网状沿黄铁矿裂纹充填. 试样中的铜蓝主要分布于黄铜矿边缘, 交代黄铜矿, 呈不规则状或镶边状. 对破碎到 一 2 m m的矿样中的铜矿物的粒级分布进行了测定, 结果见表 2 . 从表 2 可见, 试样中铜矿物主要分布 在 0 . 0 4 0 . 6 4 mm之间. 其 中 0 . 1 6 0 . 0 8 mm、 0 . 3 2 0 . 1 6 n l l T l 、 0 . 6 4 0 . 3 2 ra i n 3个级别含量 较高. 在显微镜下对破碎到 一 2 In lT I 的矿样 测定了主要金属矿物的单体解离度 , 结果 表 明 黄铜矿 的单体解离 比较 高 , 全样达 7 2 .2 9 %; 方铅矿单体解离度较低 , 全样为 4 1 .4 7 %, 在 一 0 . 0 7 6 m m以下粒级解离率较 高 , 说明方铅矿嵌布特征较复杂 , 嵌布粒 级较细, 在连生体中, 1 / 4的连生体 占比例 表 2 试样中铜矿物粒级分布 , % 较大, 这对铅的回收不利; 闪锌矿的单体解离度较高, 全样达 7 4 . 1 2 %, 各粒级的单体解离度也较高, 粗粒级 中的单体解离度达到 6 7 %以上. 2 从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硫化矿中分选铜的选矿试验方案的确定 铜 、 铅 、 锌多金属硫化矿属难处理矿石 , 这主要体现在铜 一铅分离 、 铜 一锌分离 的难度较大. 目前对于 铜 、 铅 、 锌多金属硫化矿的选矿 , 可以采用铜 一铅 一锌优先浮选分离与铜 、 铅混浮 一铜 、 铅分离 一再浮锌两 种工艺流程网 .从国内此类矿石的选矿情况看, 多采用“ 铜、 铅混浮 一 铜、 铅分离 一 再浮锌” 的分选工艺 131. 另 外, 由于会理锌矿矿石性质复杂, 铅锌分离本身难度就较大, 同时因矿石受到一定程度的氧化, 因氧化而导 致矿浆中含有一定量的P b 、 c u “ , 而 P b 、 c u 对锌矿物具有强烈的活化作用, 使得矿石中有部分锌矿物非 常易浮, 这就导致铜 一 铅 一 锌分选的难度加大.探索性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一般的“ 铜 一 铅 一 锌” 优先浮选 工艺浮铜, 基本上不能浮出单一的铜精矿, 因此本文主要采取“ 铜、 铅混浮 一铜、 铅分离 一 再浮锌” 的工艺来 分选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矿. 3 试验方法 试验用 X MQ 一 2 4 09 0锥形球磨机与 X MB 2 0 02 4 0三辊四筒磨矿机磨矿 , X F D系列单槽和 X F G系 列挂槽浮选机浮选.试验用水为自来水, 试验试剂除捕收剂、 起泡剂为工业级外, 其它均为分析纯.单元试样 重 1 0 0 0 g . 矿浆 p H值与矿浆电位用哈纳 p H 2 1 1 A型酸度离子计测定, 所配电极为 H I l l 3 1 B玻璃复合电极. 8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 0 0 8年 1 O月 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 . 1 各种捕收剂对铜、 铅、 锌硫化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取会理锌矿选矿厂的生产磨矿细度, 采用石灰作矿浆电位调整剂, 固定矿浆电位在 一 7 5 一 一1 2 5 m V之 间, 考察了硫氨酯、 P A C 、 Z 一 2 0 0 、 丁黄药、 乙硫氮、 苯胺黑药、 B K 一 9 0 8 、 丁黄药 苯胺黑药、 丁黄药 乙硫氮 等捕收剂对铜、 铅、 锌硫化矿浮选的影响, 结果表明几种硫化矿捕收 剂硫氨酯、 P A C 、 Z 一 2 0 0等对会理锌矿 的铜矿物捕收能力较差 ,丁黄 药、 S N 一 9 、 苯胺黑药、 丁黄药 丁铵黑药、 苯胺黑药、 丁黄药 苯胺 黑药等则对铜、 铅矿物有较好的捕收能力 , 适宜作铜 一铅混浮 的捕 收剂. 4 . 2 铜一 铅混合浮选试验 由于丁黄药 、 S N 一 9 、 苯胺黑药、 丁黄药 丁铵黑药、 苯胺黑药 、 丁 黄药 苯胺黑药等对铜、 铅矿物均表现出有较好的捕收能力 , 考虑 到捕收剂的来源、价格及对铜矿物的捕收能力, 选择丁黄药作铜 一 铅混浮的捕收剂 , 另考虑到丁黄药对铅矿物捕收能力稍弱 , 因此采用 丁黄药 S N 一 9 合捕收剂方案来加强对铅矿物的 回收 ,丁黄药 S N 一 9 组合药剂的用量与比例试验条件见图 1 , 试验结果见表 3 . 磨矿时间 9 7 4 m占 图1 捕收剂用量条件试验流程 表 3 丁黄药 S N 一 9 组合药剂条件试验结果 , % 由表 3 可见, 从混浮铜铅角度看, 丁黄药与S N 一 9 的用量比在 1 0 .6 7 一 1 为宜, 且丁黄药 S N 一 9 的 总用量在 5 0 左右就已足够. 因此 , 后续试验取丁黄药 3 0 S N 一 9 2 0 g / t 的用量水平进行试验. 为能在铜铅混浮过程中抑制锌硫矿物,探索了在铜铅混浮粗选 中添加石灰与 N a C O 的条件试验 , 试 第 2 9卷第 5 期 罗仙平等 从会理锌矿铅锌矿石 中分选铜 的试验研 究 9 验流程见 图 2 , 试验结果见图 3 . 试样 C u P b混浮粗选 变化 。 静 回 簧 n 导2 13 eo 瓣 晷 ” 3 0 ∞ 锄 1 0 0 0 1 S i l o 2 O O 0 2 5 。 o 3 0 0 0 1 ∞ O 2 1 0 3 00 0● 0 0O 5 0 O O 石灰用量 儋 r 1 碳 酸钠用量 t 粗选精矿 粗选尾矿 单位 图3 石灰与碳酸钠用量对粗选的影响 图 2 调整剂条件试验流程 由图 3 可见 , 随石灰与 N a 2 C O 用量的增大 , 粗精矿铅品位与 回收率升高 , 但石灰用量超过 1 5 0 0 g / t 或 N a / C O 用量超过 3 0 0 0 g / t 后 , 粗精矿铅品位与 回收率不再升高 , 而粗精矿 中锌含量升高. 为此后续试验取 N a 2 C O 3 用量 1 0 0 0 g / t . 因铜铅锌硫化矿属于复杂硫化矿,铜铅与锌之间很难分离,其主要影响因素除 p H值的影响以外, Z n S O Y N 的组合使用对矿石中的锌硫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能降低铜铅混合精矿中的锌含量, 为后续铜 铅分离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 进行了Z n S O 和 Y N组合抑制剂的用量条件试验 , 其试验流程和条件同图2 所示, 只是固定 N a 2 C O 用量为 l o o o t , 改变Z n S O 与 Y N用量, 其它条件不变, 试验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 4 调整剂条件试验结果 , % 从表 4 可见, 随抑制剂用量的增加, 铜铅精矿中的锌含量降低 , 可为后续铜铅精矿的精选和铜铅分离 创造条件 , Z n S O 4 Y N 控制在 1 0 0 0 g / t 1 0 0 0 g / t 较合适 . 4 . 3 铜铅混浮粗精矿直接精选后铜铅分离试验 探索 了多种铜 一铅分离的方案 , 但 除了采用 K 2 C r z O 抑铅浮铜较为有效外 , 其它方法都难 以分离铜矿 物与铅矿物, 因此本文对 K C r 2 0 , 抑铅浮铜方案进行了详细研究- 由于铅矿物被 K C r 2 0 抑制后基本上失去 可浮性, 为确保铜铅分离时, 选铜尾矿成为合格的铅精矿, 进行了铜铅混合粗精矿精选条件试验, 试验条件 和流程如图 4所示 , 试验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铜铅混合精矿直接精选后铜铅分离条件试验结果 / % 1●1 ● ●J J J J●j●●1● ● ,J 1●1● l 1● 1 ●1 1● 1 J ● J● ● { ● ● { ● ● J● ● 1 0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 0 0 8年 1 0月 续表 5 表 6 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硫化矿铜铅混合浮选一 铜铅分离一 锌直接浮选方案小型闭路试验指标 , % 备注 A g的品位为 从表 6 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铜铅混合精矿直接精选后 采用 K 2 C r 2 0 抑铅 浮铜可获得含 C u 2 O%左右 的铜精矿 ,浮铜 尾矿含 P b大于 5 5 %, 可见采用 K C r 2 0 , 抑铅浮铜是可有效分 离铜 矿物与铅矿物的. 从试验结果看 , 铜铅混合精矿精选条件 定为混合精选 1 Z n S O 4 2 0 0g / t Y N 2 0 0 g / t ,混合精选 3 Z n S O 1 0 0g / t YN 1 0 0g / t . 4 . 4 铜铅混浮一 铜铅分离一 再浮锌方案选锌条件试验 铜铅混合浮选尾矿中的锌由于要强化铜铅与锌硫的有效 分离, 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 必须要活化后才能浮选回收, 由此 在锌浮选中采用硫酸铜作锌矿物的活化剂, 为尽可能提高锌回 收率 , 采用捕收力相对较强的丁基黄药为锌捕收剂, 经调优试 验 , 确定锌粗选的适宜条件为 矿浆 p H值为 l 1 1 2 , 矿浆电位 为 一 2 4 0 一 一 2 5 0 m V, 硫酸铜 6 0 0 , 丁基黄药 1 3 0 g / t , 2 油 4 0 . 锌粗精矿经一次精选可获得含锌在 5 0 %以上的锌精矿. 4 . 5 铜铅混浮 一铜铅分离 一再浮锌方案工艺流程试验 在条件试验与开路流程试验的基础上 , 进行了铜铅混合浮 选 一 铜铅分离 一 锌直接浮选闭路流程试验, 闭路流程与试验条 件如图 5所示 , 闭路试验结果见表 6 . 从铜铅混合浮选 一铜铅分离 一锌直接浮选 闭路流程试验 结果看出, 采用“ 铜铅混合浮选 一铜铅分离 一 锌直接浮选” 工艺, 可获得较高回收率的单一铜精矿 , 但 因在浮铜过程中方铅矿的 表面被 K C r 2 0 氧化, 基本上失去可浮性, 这样无法采用浮选法 对铅进行精选, 致使铅精矿的品位难以进一步提高. 5 结论 磨矿时间 9 m i n , - .-0 .0 7 4 m占8 3 Na 2 C O3 1 0 0 0 , YN 1 0 0 0 , Z I 1 S 04 1 0 0 0 丁黄药3 0 g / t S N 一 2 0 2 1 5 Y N变化 Z n S O 变化 精 Ⅱ YN Z n S O 4 J I 变 化 1 l 变 化 ‘ 詈烹皇皇曼皇 ’ 精I J 尾矿 精Ⅲ l I 中 矿2 活性碳 3 0 0 g / t K Cr 2 0 7 4 0 0s / t 丁黄药 1 0 油5 K 铜 2Cr 抑 20 71K2Cr20 lOOg/t l 铅精矿 铜精矿 中矿 1 图 4 铜铅混合精矿直接精选后铜铅分离流程 1 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硫化矿矿石中的铜矿物以黄铜矿、 银黝铜矿 一 银砷黝铜矿、 硫锑铜银矿、 车轮 矿等矿物形式存在, 并以黄铜矿为主.铜矿物嵌布特征复杂, 与闪锌矿互相包裹及呈固溶体分离结构较为 普遍.铜矿物嵌布粒级较均匀, 多集中于 0 .0 8 m m以上粒级中, 铜矿物单体解离度相对较好, 这对综合回收 铜矿物有利. 一 第 2 9 卷第 5期 罗仙平等 从会理锌矿铅锌矿石 中分选铜 的试验研究 1 1 2 几 种 捕 收剂 硫 氨 酯 、 P A C 、 Z 一 2 0 0 等对会理锌矿含铜的铅锌硫化 矿中的铜矿物捕收能力较差 ,丁黄 药、 S N 一 9 、 苯胺黑药、 丁黄药 丁铵 黑药 、苯胺黑药、 丁黄药 苯胺黑 药 等尽管对铜矿物有较好的捕收能 力 , 但它们对铅矿物也有较好 的捕收 能力 , 适宜作铜 一铅混浮的捕收剂. 3 采用“ 铜铅混合浮选 一铜铅 分离 一锌直接浮选 ” 的工艺可从会理 锌矿含铜的铅锌矿石中分选出单一 的铜精矿 ,即采用丁黄药 S N 一 9 和 N a 2 C O 3 Y N Z n S O 4 作铜铅矿物混浮 捕 收剂 和锌硫 矿物 的强化抑制 剂混 浮铜铅矿物 , 经 3次精选后采用活性 碳脱药,丁黄药和 K C r 2 0 , 作铜矿物 捕收剂和铅矿物抑制剂抑铅浮铜 , 铜 铅混浮后尾矿再浮锌的方案, 在原矿 含铜0 .9 4 %、 铅 0 . 9 2 %、 锌 1 O . 6 0 %, 经 分选获得含铜1 7 . 7 6 %、铅 4 . 3 5 %、 锌 1 2 .8 7 %, 铜回收率 6 2 .8 9 %的铜精矿 , 含铜 2 . 9 9 %、 铅 5 4 . 5 2 %、 锌 1 0 . 4 8%, 铅 回收率 5 0 . 3 4%的铅 精矿 ,含 铜 0 . 7 5 %、 铅 1 . 2 0 %、 锌 5 5 . 8 6 %, 锌 回收 率 8 8 . 5 6 %的锌精矿 , 银在铜 、 铅 、 锌精 矿中的回收率分别为 5 0 . 9 3 %、 2 . 3 2 %、 2 9. 51 % . 原矿 离一 锌直接浮选闭路试 验流程 参考文献 【 1 仙平, 王淀佐, 孙体昌, 等.难选铅锌矿石清洁选矿新工艺小型试验研究【 J ] .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 0 0 6 , 2 7 4 4 - 7 . 【 2 】 罗仙平, 王淀佐, 孙体昌.会理难选铅锌矿石电位调控抑锌浮铅优先浮选新工艺们.有色金属, 2 0 0 6 , 5 8 3 9 4 9 8 . [ 3 ] L u o X i a n - p in g , Q i u T i n g - s h e n g ,Ya n Z h i mi n g , e t a 1 . E 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I m p r o v e me n t o f S e p e r a t i o n o f ka d f r o m Z i n c i n R e f r a c t o r y D r e s s i n g 一 Z i n c O r e [ A ] . I n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y mp o s i u m o n P o l l u t i o n C o n t r o l &R e u t i li z a t i o n o f S 0 Ⅱ d Wa s t e s “ 2 0 0 1 [ C ] .C h a n g s h a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r 2 0 01 2 6 4 2 6 9 . 【 4 ] 罗仙平, 邱廷省, 严志明, 等. 会理锌矿铅锌浮选分离新工艺研究[ J ] . 有色金属 选矿部分 , 2 0 0 2 , 3 1 - 4 . 【 5 ] 严志 明, 陈华强 , 罗仙平 , 等. 提高会理锌矿铅锌选矿指标的实践叨. 四川有色金属 , 2 0 0 2 , 2 2 5 2 8 . 【 6 】 罗仙平, 邱廷省.提高会理锌矿铅锌选矿指标的研究与实践【 c 】 . 马鞍山金属矿山编辑部. 2 0 0 3 年全国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和固体废物处理处 置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马鞍山 马鞍山金属矿山编辑部, 2 0 0 3 . [ 7 】 严志明. 复杂难选铅锌矿石提高精矿质量和金属回收率清洁选矿新工艺研究[ J ] . 四川有色金属, 2 0 0 4 , 1 3 7 _ _ 4 1 . 【 8 ] 陈华强, 罗仙平, 罗洪涛. 会理锌矿选矿流程沿革评述叨 四川有色金属, 2 0 0 4 , 3 7 - 1 0 , 5 4 . 【 9 】 胡为柏. 浮选 修订版 [ M ]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 9 8 9 . 【 1 O 仙平, 王淀佐, 孙体昌, 等. 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试验研究【 J ] . 金属矿山, 2 0 0 6 , 6 3 0 3 4 . [ 1 l 审潮 , 王守义 , 朱风林. 某难选多金属铜 铅锌矿石选别研究与应用[ J J .有 色矿山 , 2 0 01 , 3 0 1 2 3 2 7 . 【 l 2 建中, 徐丰果, 张新霞. 多金属硫化矿石的分离和综合回收Ⅲ. 有色金属 选矿部分, 2 0 0 1 , 5 1 l 一 1 4 . 【 l 3 】 丘光玫.铅锌多金属硫化矿选矿工艺流程研究[ J 】 . 矿产保护与利用, 1 9 9 6 , 5 2 5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