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任重道远.pdf
chi m aThr eeGor ge工中国三峡 观点 碰 撞 三峡工程自设想到论证、自规划到决策、自开工到基本建成,一路走 来饱尝艰辛,倍受争议。作为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特大型工程,这里不仅 包含着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更包含有识之士对自然界认识差异的交锋。 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使我们对待自然环境更多了一份谨慎与呵护,使三峡 工程最终更可能成为一个“亲自然”的水利枢纽工程。如今三峡工程即将 竣工.关于三峡工程竣工后的遗留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期刊 登有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的“观点碰撞”文章.并不代表本刊观点,只是 如实刊登。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相信只有历史才有资 格做出结论。 本期观点有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 观点双方水博VS鲁家果 58 解 决 三 峡 工 程 遗 留 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12年的建 设,将于2009年全面完工。2007年11月 27日,三峡建委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发布 会上对世人所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回 答。他们的看法十分乐观,认为库区淤积、 地质灾害、生态、气候影响、移民等问题 都已解决或正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防 洪效益明显,等等。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三峡工程的社会公 众,衷心期望三峡工程建成后能经受实践 的检验,安全高效运行,发挥防洪、航运、 发电三大效益。但愿望不等于现实,几位 负责人的回答还不能令人释疑,他们乐观 的看法与严峻的现实相去甚远。我认为, 三峡遗留的问题是严重的,影响是深远的, 绝不能掉以轻心。有些问题早已预见,但 至今仍未找到解决的办法;有的尚待作出 缜密的科学评估,制订对策有的才初露 端倪,需要历史的检验。现就会上涉及的 几个问题,提出商榷。 59 三峡大坝风光.摄影/肖怡华 问 题 任 重 道 远 文/鲁家果编辑/时香丽 三峡淤积有自身特点.其危害将远 远大于三门峡 答问称,在2003年和2006年对入库 泥沙量进行观测,原预测为每年5亿吨, 实测仅2亿吨.说明来沙量减少,而排沙 功能已达到设计要求。认为“三峡水库是 淤不满的”,“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 个三门峡水库。”似乎确认三峡水库淤积 问题已经解决。窃以为这一结论下得过早。 长江三峡的淤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它造成的危害也远远大于三门峡。三峡库 区的淤积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长江及其支流的沉积物。与黄河不同, 黄河河床是黄土,造成三门峡淤积的是随 河水入库的悬移质黄沙。长江上游河床的 造床质则主要是砾卵石和底沙推移质,悬 移质则为泥沙。悬移质可以测得,推移质 则不易测得。建坝以前,长江三峡段有120 米的落差,重庆寸滩库尾只是微淤,而三 斗坪坝址的覆盖层有35米之厚,说明建坝 chi njThr eG or gf 中国三峡 湖北秭归新 滩滑坡遗址。 摄影/肖怡华 前推移质的淤积主要在坝址。建坝后,流 速大减,悬移质入库,推移质卵砾行和底 沙将伞部沉积于庠尾重庆港。黄万罩根据 部分实测资料估算,莺庆以上长汀卵砾石 夹底沙的年输移星约有‘‘亿吨。山这些推 移质沉积物将随洪水堆积在库尾,形成拦 门坎,不仪会造成库尾的洪水灾害,而且 淤寨航道,给莺庆港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1991年张光斗也指ij “看过清华大学重庆 港区的模型试验,淤秋问题较复杂,整治 工稃量很人,不很落实,希毕抓紧研究工 作。”罾研究结果如何,以后末见下文。 三峡库区自身产生的淤积亦不容忽视。 据统计,1990年库区水{流失面积达3.46 万平方公里,占上地总面积的58%,库区 年均上壤侵蚀量达2亿吨。这些流失的泥 沙绝大部分将进入水库,形成淤积。 水库建成,库岸的崩滑体及易发泥石 流,体积将达34亿立方米其中有的正在 活动中,有的将凶水库蓄水水位变动,每 年将数以亿吨计的岩体、巨石、块石、泥 沙涌入水库,将成为水库中的永久沉积物, 不是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就可以除掉的。 由丁.长}I上游已建在建。系列人中水 库,减少了悬移质泥沙数量,似对二峡影 响为何尚有待历史验证。2003年水量偏 枯,2006年是枯水年,四川、重庆大旱, 水库义正在蓄水,如以这两年观测数据来 推断今后入库泥沙量,难免以偏概伞。只 有经过一、二次较大洪水,我们才能较确 切地判断河床推移质卵砾石及底砂对库尾 淤积的严重程度。 三峡不会像三门峡似的被泥沙淤满, 但小等卜说三三峡淤积问题已经解决。650公 60 里长的水库,库尾是港口大城市莺庆,一 旦发乍严重淤积,水位提高,洪水泛滥, 后果小堪设想。库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堵塞, 将造成碍航,乃至断流。上述| ’uJ题,我们 应该预为之谋,不能岛枕无忧。 关于库区地质灾害问题 对于库区的地质灾害,发言人的评价 是“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已经得到“有 效控制”且看事实 据长汀综合勘察局提交的调查报告, 需要关注的库岸十流15段长132.1公里, 支流157段长253公里,泥石流易发支流 8条15处;崩滑体1190处,面积135.9平 方公里。 如万县至云阳、奉节一带,崩滑 体规模为4000~6000万立方米,秭归境 内的范家坪滑坡体积达1亿立方米,万家 坝古滑坡体的涵盖范围达10平方公里,估 测体积为2亿立方米以上。蓄水后,由于 水位变动,坡面侵蚀和荸力侵蚀,可能引 发崩滑体的复活。在三峡库区650公里狭 长地带上,如果某一地段发牛大面积的滑 坡崩塌或泥石流,可能导致大江断流,危 害极人。 史载库区发生岸坡塌崩体积超过千万 立方米的就有40余处,不下百余次,其中 5次堵江断流。1523年两陵峡瓦岗发生一 次火崩塌,山裂石滚,堆积江中,大江断流, 形成新滩,即今青滩。1998年的一次大滑 坡,竞把青滩镇夷为平地,幸事前有预报, 千余居民得以平安转移。 地质灾害仍是现实的威胁,如上述青 滩滑坡体积3000万立方米,可能复活;对 岸上游1公里处的链子崖危岩体,正处于 持续的变形中,极可能以块体分离崩落。三 峡工程论证报告中曾假定新滩滑坡按1000 万立方米十石体以每秒100m 滑速入江,链 子崖假定临江的250万立方米危岩整体崩 落入江, 据说其涌浪传至坝址也/f i 致危及 大坝安全。姑且不谈涌浪的危害,如果在 长宽都不过l 公里的范围内堆积1000万立 方米的滑体和250万立方米的岩石,加原 滑入江的青滩340万立方米滑体,总体积 将达1590万立方米,堆积物叮能高达数十 米李卣余米。形成臣大的水中坝。二j 峡大 坝混凝上浇筑鼍不过1652力.立方米,在大 坝I游有。个超过i 峡大坝体积的水中坝, 对水库的危害可以想见。如果距坝址66公 里处的黄腊石滑坡体复活,又有2000万立 方米的滑体滑入江中,又将形成另一个大 于大坝体积的水中坝。那时,水库还能正 常运行吗 三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是 一项长期艰U的任务。三峡水库175米蓄 水位岸线长5972公里,水库蓄水后的库岸 再造过程是复杂多变的,暴雨、洪水、地震、 水位变动叮能使库岸再造演变为多发的巨 大地质灾害。目前尚未可预卜。现在三峡 库区尚未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1998年 以来,长江尚未发生流域性的洪灾,真正 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现在说“得到了有 效的控制”,还缺乏科学根据和实践的验证。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答问称j 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结 论指出“生态环境问题/1i 影响【程可行性, 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大干弊”。 查| ’剜当年两次论证报告书,均未见此结论。 中国科学院于1987年提交的长江三 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报告基本结论 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 复杂,深刻长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利弊交叉, 相互制约,但综观全局,系统分析,综合 评价,工程对牛态与环境的影响,作出弊 大丁利的结论是明确的,无疑的。”删与上 述答问的结论恰恰相反。1991年经三峡论 证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三峡工程的生态 与环境问题论证报告中也指出“三峡 工程对牛态与环境的影响是,“泛而深远的。 各因素之间,应从流域全局fi {发进行系统 分析和综合评价”。结论是“有利影响卡要 在中游”,“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此外还 有“潜在或目前难于预测或定量的影响”。 指出“库区移民环境容煞是工程决策中比较 敏感的制约Ⅲ素”。并对一I .程论证决策和规 划设计提出六项建议。报告并末得出“利大 于弊”或“不影响t 程可行性”的结论。 可见,在三峡论证及建设过程中,生态环 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蕈视。“生态环境影响 利大于弊”的说法是没彳r根的。 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 61 面的,如来自七游城乡污染物的排放、植 被破坏、水上流失等等,但/fi 能台认水库 蓄水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蓄水后 流速减缓,大营污染物沉积库中35.69万 亩农田被淹没,大量有机物入库,加速库 水的富营养化。625个厂矿淹没,120万城 乡人口搬迁,大量建筑毁后沉积库中,估 计工业同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将达数亿吨。 其中有害化学物对库区水质的污染亦小容 忽视。水库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 多为库区较富饶的地区,凶而大大压缩了 库区环境容鼍。 为了控制污染源,围家拨了专项国债 资金392亿元,在库区建了50多座污水处 理J1和40多座垃圾处理厂。建厂以后,能 发挥多人效益,还宵待观察。不少地方建 了厂,由于缺少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 不能正常运作,甚至长期闲置。所以,不 能说投资建厂就解决了I’口J题。要真正发挥 效益还有待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可持续发 展的市场化污染物处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 体制,l 司时还需大苗后续资金的投入。 水库及上游的污染和环境治理是一个 系统T程,需要有关省市和部门通力协作, 才能逐步解决。专家认为,i 峡水环境保 护治理应分三个层次一是库区,包括重 庆市丰城区22个区、县以及湖北省4县、市。 库区应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的建设,完善管网等配套设施,坚持实施 库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防治水土流失。 这方面还需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库区影响 区,包括宜宾以F长江干流及莺要支流岷 江、涪江、沱江、嘉陵江等42个区县市、 这一区域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及生活污水 处理率均低于令国水平。这也是水库的重 要污染源,需加强治理。三是上游区,主 要是在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及其 支流大渡河上游建设乍态屏障。自卜世纪 末以来,国务院决定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 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在水土 流失重点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 取得仞步成效。为了确保环保上程建设的 投入,应依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完善补偿机制,使这一工程的实施具有可 持续性⑦。 总之,三峡库区的牛态环境恶化的形 势是严峻的,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莺视,不要当作 无关轻重的“一只小猫”。答问者告诫人 们对待库区污染“不要把一只小猫当成一 只老虎”。 重庆400万移民与三峡库区密切相关 当记者问及重庆400万移民问题时, 负责人答称“蕈庆有400万移民的说法, 这不是三峡移民概念,j 峡移民规划除国 家批准的以外,没有其他的提法,而地 chi njThrGorg摹中国三峡 政府为统筹城乡发展,将来调整产业结构, 有一个就业结构的调整,这和三峡工程移 民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一回答并不否认重庆将移民400万 的事实,只是在“提法”和“概念”上做文章, 认为与三峡移民是两回事。现在让我们从 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考察重庆库区不含 湖北库区的移民问题。 截至2006年底重庆库区计划移民 95.13万人,其中城镇63.6万人,乡村 31.5万人;实迁人口102.3万人,其中城 镇67.88万人,乡村34.47万人以上均 不含安置人口。如加生产安置20万人乡 村已安置8万人左右 与2007年及以后移 民15万人,仅莺庆库区移民总数将达137 万余人,超出移民计划42万余人。 资金不足大大制约了重庆库区移民的 经济发展。截止2006年底,移民资金投 资381亿元,移民人均3.72万元。1993~ 1999年坝区搬迁安置移民8.23万人,移民 资金投资85.25亿元,人均10.35万元, 不计物价因素,相当于重庆库区人均移民资 金的2.78倍。显然重庆库区移民资金偏紧。 三峡论证报告认为“农村移民的环境 容量是够的”,“城镇移民基本上不需要重 新安置就业。”唧实践表明,由于库区土地 资源严重不足,原有土地人口容量已经超 限。淹没区人口更为集中,平均每平方公 里高达1150人。受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 这个地区原生自然环境已基本消失。原定 “就地后靠”的方针无法落实,政府才采取 多渠道移民的方针,至2006年底已外迁乡 村移民17.34万人。城镇移民的安置就业 也困难重重。由于库区工业基础差,设备 技术落后,交通不便,市场容量有限,发 展二、三产业难度极大。 由于上述原因,库区经济发展步履艰 难,新迁城市经济呈空心化趋势。2006年 库区人均G D P7741元,城市人均收入9573 元,乡村人均收入2520元,分别占全国人 均的48%,8l %及70%。由于经济发展滞 后,库区县区财政赤字逐年增加。1996年 库区财政赤字为13.2亿元,至2006年上 升至136亿元,10年间重庆库区累计财政 赤字为628亿元。⋯1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现代化经济中心城 市,近10年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综 合实力不断加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为重 庆市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但重庆市仍 面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协调,区 域及城乡经济差异突出等问题。占全市人口 50%的三峡库区,G D P只占全市的29%。在 这一背景下,重庆市提出以一小时经济圈带 动库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第 一、二、三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其中 当然包括就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库区农业人 口850万左右,耕地自|限,不町避免会有一 个人口转移的问题。重庆400万移民新华 社2007年l O 月11日报导 ,当然和三峡库 区有关。任何“提法”也好,“概念”也好, 都小能否定两者密切相关的事实。 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毋庸置疑吗7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三大理由之首。 确切地说,对于长江中游,三峡能够起相 当的防洪作用。据负责人说,“今年武汉市 的汛期,江滩可能让老百姓去休闲了,这 是最好的事实。”2007年,三峡水库正处于 蓄水期,长江中游航道变窄,甚至有船只 搁浅,洞庭湖、鄱阳湖都处于历史最低水 位,都不是好消息,都4i 能证明三峡的防 洪作用。大型水库对防洪来说是一把双刃 新三峡库区. 摄影/肖怡华 剑,它有利于水库下游的防洪,却不利于 水库上游的泄洪。2005年嘉陵江洪水,造 成重庆市的洪灾,库尾开县等县区被淹没。 2007年,水库上游局部地区的暴雨,也造 成重庆市库尾的洪灾。自1998年长江洪水 后,至今尚未发生流域性的洪灾,三峡对 中游的防洪作用,还都未经受真正的考验。 现在还不能说“防洪效益毋庸置疑”。三峡 水库建成后,重庆市受到洪水淹没的可能 性和淹没程度如何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 重大问题。三峡论证防洪组专家方宗岱认 为“长江日后增沙,库尾的干扰淤积及库 尾岩崩和库尾糙率等项,尚未定论,暂不 计算在内,仅设计误差一项,重庆最高水 位约高达206米,比1981年洪水高出12.6 米,高出历史最高水位约8.4米。这种情 况,令人不寒而栗。重庆和上下游一些城镇, 将成陆沉之势”。u副如果重庆市的洪水位 达到206米,超过朝天门码头7米 重庆 大部分市区将被淹没,所有的铁路线都将 被淹没重庆菜园坝火车站铁轨标高196 米分布在长江、嘉陵江沿岸占重庆工业 80%的企业及大部分码头将被淹没,这对 重庆市及其上下游地区来说无异是一场史 无前例的灾难。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还有待历史的 检验。不能因三峡建成放松对长江上游及 中游两湖流域洪水的防治。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三 峡工程的建成,对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经 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深 远影响。但现在还不是摆庆功宴的时候, 要让三峡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把它们负 63 湖光山色.摄影/李风 面影响缩到最小,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诸 如河床淤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移民 安置、库区上游防洪等问题,都应切实加 强调查研究,制订治理方案,逐步实施, 确保这一世纪工程的长治久安,永远造福 人民,泽及子孙。 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的工程,希望主 持三峡工程的负责人,一如既往虚心听取 社会各界不同乃至逆耳的声音,积极慎重 处理好三峡工程遗留的问题,不留重大后 患。则三峡幸甚,长江幸甚,全国人民幸甚。 参考文献 ①参见黄万里建立长江三峡水库有关河 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②潘家铮等三峡工程论证文集,第218 页。 ③崔政权等三峡库区地质工作的回顾与 展望,刊中国三峡建设1999年8月。 ④三峡工程论证文集,4849页。 ⑤转引自三峡工程宏观决策第116 118页。 ⑥三峡工程论证文集150一151页。 ⑦参见林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第 550~553页.2 06.10 ⑧据重庆统计年鉴一2007资料推算。 ⑨陆佑楣‘98三峡总公司工作会议上的 报告,刊中国三峡建设1998.3 ⑩潘家铮等三峡工程论证文集第9页。 【11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直辖10周年一一 数据与分析重庆出版社,2007年。 【12】三峡工程宏观决策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