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水库的生态课题.pdf
巨型水库的生态课题 三峡水库的生态环保问题不仅关平三峡工程的 正常运行 ,还关系到圈家淡水战略储备库的安全及 库区千万人的生存与发展 文/ 隙望 新闻周刊记者 张桂林 皮曙初 三峡工程完成 1 7 5米蓄水进入正常运 行后, 大坝上游将形成一个涉及多个省市、 数十条次支河流,面积达到 l 0 0 0多平方 公里,库容超过 2 0 0亿立方米,核心区包 括 2 O多个区市县、上千万人口的巨型水 库。 三峡水库的生态环保问题不仅关乎三 峡工程的正常运行,还关系到国家淡水战 略储备库的安全及库区千万人的生存与发 展。三峡地区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在 建坝蓄水 以前就一直是崩塌 、滑坡等地质 灾害的多发区。 三峡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时, 保护和改善三峡地区生态环境就被列为一 项重要的课题。三峡工程上马之前及开工 以后,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水库的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前三峡 水库水位已经超过 1 6 0 米,迄今为止工程 没有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灾害 生态环境总体较好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 在移民搬迁、 水库蓄水的同时,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工程同步推进。先后实施了三峡库区上 游污染防治规划,大大提高了库区治污能 力;自2 0 0 4年以来,三峡水库两岸建成库 周绿化带 1 0 0多万亩,有效防止了库岸水 土流失加剧。 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 三峡库区滑坡、 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目前整个库区 已发现的崩塌、滑坡达 4 0 0 0多处。为保 证 三 峡工 程 安全 运 行 ,2 0 0 1 年 以来 ,中 央 已投入 1 2 0多亿元 进行地 质灾 害治理 。 对涉及 l 3个县级 以上城市和 1 O 0多个乡 镇集镇的滑坡进行了监测、搬迁避让、库 岸防护,确保了库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 ⋯ o 8 年 嚣塑强 1 1 B 3 魏 蟹| | 点 每 一 l 避 冁鞔鼍鼍 謦器l 罄 警 秘l 畿 l | l 水库运行。 为探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综合治理措施,国务院三峡办还于 2 0 0 7 年启动了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支流水环 境综合治理、支流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库 岸带生态屏障建设、农村截污、城镇截污、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7个生态环境建设与保 护的试点示范项目及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 监测系统效能评估项 目的“ 7 1 ” 专项计划。 三峡水库 2 0 0 3年 6月 1 3 5米蓄水 以 来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总体上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的 范 围以内,水库 的水质 、泥沙 、地震等方 面的情况好于预期。 次支河流水质恶化 尽管总体情况较好,但受自身地理环 境所限,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 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 盾突出,长期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生态退 化。目前三峡库区人口众多、发展致富压 力巨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仍显不 足,蓄水以来,由于水流减缓、水体 自净 能 力降低 ,次 级河流开 始 出现水华现象 , 三峡 “ 一库清水”面临着挑战。 据本刊记者了解,三峡水库二期蓄水 以后,长江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多数河段 水质逐渐变好, 但次级河流污染有所加重。 库区次级河流回水区和干流较大河汉多次 暴发水华,部分河段和河汊还出现大量浮 萍、水葫芦等浮游植物生长繁殖。 巫山县境内3条主要一级支流在蓄水 后都 发生过水 华。大 宁河 自 2 0 0 3年 9月 以来累计发生水华 3 0多次,去年 1 1 月至 今年 1 月, 大宁河唐家湾段水华持续暴发, 水体长时间变黑、发臭 。 2 0 0 7年 4月上旬,云阳澎溪河回水 区浮萍疯长,尤其是高阳段最严重,每平 方米河面浮萍湿重达到 5公斤,江面完全 被覆盖,为此当地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 打捞浮萍 2万吨。 今年 6月份, 秭归县香溪河暴发蓝藻, 持续时间 l 0多天。这是三峡库区次级河 流首次暴发蓝藻。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 利委员会、湖北省环境科学院、湖北省环 境监测总站等单位专家研究后认为,主因 是水体营养成分中含氮量过高,加之河水 流速缓慢,藻类在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条件 下疯长所致。他们认为,库区部分支流水 华已出现由河流型 硅藻、甲藻等向湖 泊型 绿藻、隐藻、 蓝藻等演变的趋势。 受访的库区环保干部、专家坦言,三 峡水库次支流水质的变化,主要是由面源 污染 引起 的,一是农 业面源 污染 ,化 肥、 农药的流失;二是镇场生活垃圾和污水的 污染。尤其是 目前库区多数区县仅县城和 个别集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而大多数乡、镇均未建设水环境项目,居 民所产生的污水大多数通过溪沟直排江 河,生活垃圾无法处理 ,造成一定污染。 消落带生态隐患有待治理 三峡工程完成 1 7 5米蓄水进入正常运 行阶段后,按照 “ 防洪、发电,蓄清排浊” 26 瞻望新闻周刊 2 0 0 8 年第 4 4期1 1月 3目 的要求,水库水位将在 1 4 5米至 1 7 5 米之 间交替变化。每年 6 月至 9 月水位回落时, 库区两侧将形成长 2 0 0 0多公里、面积达 3 0 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带。由于水位涨落 幅度过大,消落带露出成陆期正值炎热潮 湿、降雨频繁的夏秋之际 ,易引发环境 灾 害。 三峡水库近几年的运行表明,消落带 潜藏的库岸污染、地质脆化、生物多样性 退化等生态隐忧已经有所显现。1 7 5米蓄 水以后,水库消落带的水位落差和裸露面 积将进一步扩大,受访的环保专家和库区 干部指出,在局部工程 治理的基础上 ,应 尽快启动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和综合 治理, 以防止生态隐患加剧威胁水库安全。 1 5 6米蓄水后,虽然水位涨落基本维 持在十多米,但消落带潜藏的生态隐忧 已 经有所显现。首先是消落带库岸地质险情 露头,据万州区国土局统计 ,1 5 6米蓄水 以来,万州段已经先后发生 6起涉及消落 带的库岸滑坡、塌岸,主要原因就是水位 变动导致消落区库岸失稳;此外,因消落 带植被淹没消失,库区两岸失去了天然生 态屏障,导致更多的污染物随水土流失进 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进入水体;消落带 大面积裸露还影响到库区景观,库区主要 城镇和名胜景点,如白帝城、石宝寨、张 飞庙等都坐落在消落带边缘,水位大幅变 动后,消落带大面积的裸岩或堆积淤泥、 污染物的裸地,宛如 “ 牛皮癣”附着在库 岸上 。 重庆市移民局有关人士介绍,水库蓄 水后,为防止消落带生态恶化,库区采取 了一些治理举措。如国家投入近 2亿元在 开县新城下游拦河修筑水位调节坝,治理 消落带 2 0平方公里,确保消落带常年没 入水下,解决环境污染隐患。 但有关库区环保干部、专家认为,由 于库区消落带面积庞大、形态多样,工程 治理的成本过高, 生物治理技术进展缓慢, 难以有效应对这一区域的生态问题。目前 库区绝大部分消落带仍处于 “ 治理空白” 状态。在一些滩涂类消落带,农民还大量 种植农作物,造成新的污染。对于消落带 的污染累积,库区环保、水利等部门也只 能采取人工清除的办法 1 7 5米蓄水后, 三峡水库将全库运行,库区水位最大变化 达到 3 0 米,消落带的生态隐患有可能进 一 步 凸显 。 多位受访的库区干部认为,应该立即 启动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尽快研究、探 索出适用、有效的治理措施;在对库区消 落带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区 域、分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有些地 方适合生物治理就用生物治理,城市库岸 可 以采取工程性措施 ,有 的地 方可以进行 生态综合治理,有的地方可以作为湿地予 以保护;应该尽快启动生态修复为重点的 消落带治理示范项 目,对库区消落带生态 系统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加大对消落带生 物治理技术科研攻关的投入。 地灾治理存在漏洞 在 1 3 5米蓄水之前,国家就 已经投入 了 4 0亿元专项资金,对三峡库区二期蓄 水所涉及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确保了 三峡工程如期蓄水、通航和发 电。对于 1 7 5米蓄水线下的地质灾害处理 ,国家又 投入了近 8 0亿元,开展 了三期地质灾害 防治工程,经阶段性检查验收和技术顾问 单位评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涉水项 目在 1 7 5米蓄水情况下能够处于稳定状态。 但目前库区还存在一些因为治理不到 位或者未纳入治理规划而留下的地灾防治 漏洞。 以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奉节县为例, 由于二期、 三期地灾治理工程没有衔接好, 存在一些地灾隐患,在奉节境内 3 0 0 多公 里的库岸沿线上,还有 1 0 0多个地灾点, 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位于梅溪河右 岸 的卧龙岗滑坡,其一号滑坡的大部分和 二号滑坡的中、前部将被库水淹没,极可 能导致滑坡整体下滑,不仅危及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而且将中断奉节县新县城惟一 的进 出境 陆路 通道 。这 个 滑坡 从 2 0 0 3年 实施监测至今, 但一直没有实施工程治理。 不仅如此,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 质灾害情况变动也很大。湖北 巴东县三峡 库区地灾防治干部介绍,自2 0 0 3年 6月 1 3 5米蓄水以来 ,特别是今年汛期水库水 位回落期间,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 生。经初步调查,巴东库区共有地质灾害 点 1 9 8处,有滑动迹象或明显变形的 4 2 处,其中已纳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 划进行防治的 3 3处,未纳入规划进行防 治、发生明显变形的有 9处。 受访的库区干部呼吁,1 7 5米蓄水后, 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不能只考虑二期、三 期,应给予常态投入,长期进行预防、监 测、治理,以保库区群众的长治久安及三 峡水库的安全运行。 为此他们建议 一是对未治理、治理 不彻底 以及新发地质灾害进行及时治理, 治 “ 漏”了的要补治,并对整个库区的地 质灾害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针对库区面 临的地灾形势,还要及时做好四期地灾治 理项目的启动工作,为了保障移民群众的 生命财产安全, 急需启动四期高切坡治理。 二是不能 “ 只治不管” ,加强对已防治地 质灾害的后期维护管理。对已经治理的项 目, 必须实行长期监测,并开展群测群防; 此外,针对普遍面临的治理和监测经费不 足 ,库区干部建议,应设立库区地质灾害 治理专项基金,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和维 护费用纳入国家专项资金范围统筹解决。 库区生态承载能力面临考验 受高山、峡谷地理因素影响,长江三 峡地区人口承载能力历来较差。三峡工程 实施后,因水库蓄水、移民迁建,库区大 量可用土地被淹没 、占用 ,生存容量进一 步减小。本刊记者在三峡库区调研发现, 移民任务基本完成后,生态脆弱、土地量 少且贫瘠的库区,既要承担保障三峡水库 “ 一 库清水”的历史重任,又要承载千万 人的生存发展、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显得 力不从心 、进退两难 。 据初步统计,移民搬迁、建设、水库 蓄水后 ,三峡库 区丧失的耕园地总数达 4 5万亩以上,目前库区人 口密度达到每 平方公里 3 5 0人以上, 是全国平均数的2 . 1 倍、国内同类型山地丘陵的 4倍以上。生 态承载严重超 “ 负荷” ,使得急于破解移 民 “ 安稳致富”难题的库区陷入 “ 想发展, 要素不足且影响环境, 不发展又影响生存” 2 7 园 O L L OO K W 吲E K L _ Y | 赣爨赣考 麓蔫 建 | 堍 鞲甏 i i 。 毫| 罄 穗琵 -- |壤罄 囊嚣 强l 臻l 2 0 0 8 年第 4 4期1 1 月 3日 嚣簿 蔓|l 臻麟簿 露 箨 爨耩 爨霪蘩黪 女 器 水库管理机制待理顺 一 个 1 0 0 0 多平方公里特大型水库的综合管理,已成为保 障库区和谐发展及三峡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三峡水库综 合管理将涉及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地灾治理、岸线建设管 理、水面开发利用、水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移民后期工作等 多个方面。 受访的库区专家、干部认为,由于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责 任主体, 三峡水库成库后仍然沿用着工程建设时期的松散管理模 式 这种区县分段、分部门 “ 九龙治水”式管理导致水库水环境 监管、 库岸防护、消落带保护、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责任主体 不明、政策措施实施不到位、收效不明显。他们提出,应该尺.决 建立起囊括库区、辐射流域的权威高效的水库管理机制。 据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关于三峡水库管理没有一 部专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法定授权的水库管理系统或协 调机制,使得迫在眉睫的水库管理处于 “ 真空期” 。受访的库 区移民干部表示,三峡水库综合管理 目前最主要的依据是国务 院颁布的 三峡工程建设条例 ,但这一条例侧重于电站枢纽 建设、库 区移民搬迁安置,对水库综合管理并没有作出完整、 系统的规范。 同时 由于三峡水库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大、部门多, 重庆、 湖北两省市,国家环保、国土、水利、农林、交通等部委分别 从部门职能角度出发,针对水库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各部门之间出台的规定缺乏沟通、 协调,尤其是对水库管理中应开展的工作职责边际模糊、相互 交叉 标准不一,等等,导致水库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此外,三峡水库至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水综合管理机构, 水库综合管理仍然由各职能部门按照移民迁建时对应的部门职 能, 对水库进行多部门、多标准的粗放式管理。开县移民局负 责人颜怀美说1.“ 重庆库区各区县移民局虽然挂了 ‘ 三峡水库 管理局’ 的名, 有的还成立了水库管理监察大队,但既没有法 定职能 也没有行政执法权, 遇到占用水库消落带这样的行为, 只能派人去劝阻一下。 ” 叠 目前除重庆市政府成立了具有行政职能的三峡水库管理局 外, 库区各区县都没有职能清晰的水库综合行政管理部门,一 般只是在移民局的基础上挂水库管理局的牌子,而像湖北巴东 县因恩施州政府不予批准连牌子都挂不上,导致水库综合管理 ll l l l 。。 “ 名存实亡” 。 j f 由于法律依据不明、 管理体制不顺, 三峡水库管理陷入了“ 九 龙治水”的境地。受访的库区干部表示,从坝区到库尾 每个 区县各管一段、每个部门 各管一块,下游污染推上游、上游污 。 染推源头,一些职能部门甚至看到利益就趋之若鹜,遇到责任 就避之不及,最终导致水库环境治理、库岸防护、消落带保护 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收效不明显。 万州区环保局副局长熊建华介绍,目前的水库管理是典型 的条块分割,各区县只管 自己家门口的一段儿,比如一旦遇到 大规模的漂浮物涌进水库,经常是奉节责怪云阳、云阳责怪开 县、万州; 同一个区段则是各部门 “ 齐抓共管” ,船舶垃圾由海 事部门管、水上漂浮物由市政局管、江中采砂由水利局管、库 岸上采石由国土局管理、库岸绿化由林业局管、流入长江的排 污口由环保局、水利部门管。 来自库区干部的建议是三峡工程完工在即,水库综合管 理、移民后续安置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国家应该尽快启动三 峡水库管理问题研究,尽快明确水库管理模式和责任主体,确 保三峡水库安全运行、水质优良及可持续利用。亟须从国家层 面为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立法,划定水库保护区,建立水库流域 管理机构或协调机构,明确职能、职责,以有效整合水库保护、 治理力量,并兼顾水库资源的正常利用。 国务院应该尽快出台 ---峡水库管理条例 ,再由相关省 市出台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水库管理的主体、职责和权限, 增强水库管理的可操作性。从宏观上讲 ,三峡水库运行管理应 该涉及枢纽运行管理、水库资源管理、移民后期扶持管理和上 下游联动管理几个方面,就库区而言重点是对库区水面、消落 区、次支河流及水库两岸一定范围、库内孤岛在内的各种水库 资源的管理与协调。除立法外,国家还应该划定三峡水库水面 至两岸第一层山脊为三峡水库保护区范围,建立一个权威、高 效的水库流域管理机构或协调机构, 对水库资源进行整体规赳, 包括对水面、岸线、消落区等在保护的同时,加以合理利用。 此外,受访的库区移民干部提出, 希望国家保留三峡办或 将其过渡为负责水库流域管理的机构,并继续沿用 “ 中央统一 领导、分省市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负责水库运行管 理和三峡移民安置后续工作。口 张桂林 皮曙初 的两难 困境 。 生态承载能力不足 ,地质条件差、山 高坡陡,淡水、电力、交通开发利用成本 过高,严重制约了库区产业发展。移民搬 迁时, 国家在库区实施了柑橘、 畜牧、 水产、 旅游四大 “ 环境友好型”产业,但受水土 资源、环保要求及景观变迁的制约,这些 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仍然有限。带动力强 的工业项目也受制于水、土条件,缺少拓 展 空间。 云阳县经过 5年开发,建设起一个工 业 园区,实现产值 3 . 8亿元,安置 2 0 0 0 多移民就业, 但由于从长江取水成本过高, 只能引来山区小型水库的水,导致一些企 业经常因供水不足影响生产。 为解决移民就业,奉节县近年来依托 农林 、矿产 资源优势 ,达成 了一批产业 引 进协议,但全县找不到一片能建设厂房的 完整地块,经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 才获准以回填三峡水库朱依河口、治理消 落区的方式获得 2 2 0 0亩的工业园区用地。 进入 “ 十一五”以后,国家将三峡库 区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 区, 库区农村种养殖业受面源污染的限制, 2 8 2 0 0 8年第 4 4期1 1月 3日 发展规模受限,一些劳动力密集但污染治 理成本较高的企业无法进入库区。因三峡 水库是环境敏感区域,环保 门槛高,一些 区县费尽周折引进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 产业项目最终被迫放弃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库区采访时,基层干部谈到生态与 发展问题时就感到进退两难。他们认为, 在库 区容量有 限、人 口众 多、移 民安稳致 富压力巨大的现实面前,各个区县纷纷加 快上马工业项 目,加快城集镇的建设 ,实 在是 “ 救穷⋯ ‘ 救急”的 “ 无奈之举” 。但 发展能源、化工等工业项 目又必然带来新 的环境隐患,城集镇扩展、农业生产发展 使污水、垃圾排放量持续增加,为此国家 投入大量资金还不能有效治理。 亟须建立三峡水库生态补偿机制 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大 半个中国、关系子孙后代的历史重任。受 访的库区干部和专家提议 ,中央应该考虑 形成国家、库区、工程 受益地区多方承担 的三峡库区生态建设补偿投入机制。 国家应当按照 “ 谁开 发 ,谁恢 复 ;谁 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库区生态环境 实施补偿,从三峡发电收入和长江中下游 地区上缴税收 中提取一定 比例 资金 ,建立 库区生态环 境补偿 基金 ,采取统一 划拨 、 专款专用,对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 行扶持 一 是三峡建设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 的 开发建设业主 ,承担着在三峡工程开发建 设中和三峡水库形成后,所引发的库区生 态环境一系问题的主体责任,建议从发电 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恢复、建设、治理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对三峡库 区给予必要 的生态补偿,国家可根据库区 付出的经济代价和生态环保建设负担能力 不足的实际,按照受益地区的受益程度, 出台相应的政策; 三是从移民、库区和谐稳定的角度考 虑,国家可考虑从每年的财政增收盘子中 划出一定份额,给予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 保护必要的特殊支持;四是库区地方各级 政府每年按一定比例适当安排。口 期待百万移民安稳致富 库区人多地少、就业岗位不足等矛盾未根本缓解,安稳 致富仍然需要库区强力 “ 突围”及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 文/ 嘹望 新闻周刊记者 张桂林 皮曙初 本刊记者走访看到 ,如今三峡 工程 移 民 “ 搬得 出” 的 目标基本实现 ;移 民迁 建 基本结束以后,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成为库 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积极致力于构建 三峡库区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支撑体 系,努力破解 “ 产业空虚” ,多途径解决 移 民就业 和生 计问题 ,库区产业发展逐渐 起步, 百万移民踏上了安稳致富的新征途。 但库区人多地少、就业岗位不足等矛盾未 根本缓解,移民安稳致富仍然需要库区强 力 “ 突围”及国家层 面的大 力扶 持。 移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三峡库区工作重点正在向产业发展转 移,促进移民就业、致富。经过多年的负 重前行,库区经济总体实现了由 “ 破”而 “ 立” ,目前库区产业逐渐兴起,移民生活 水平逐步提高 ,移民就业出现转机。 三峡 库区移 民迁建 以来,库 区农村 交 通、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 村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有所改善。截 至去年底,仅重庆库区就已经建成乡镇移 民公路 1 7 3 5公里,建成移 民柑 橘果 园 6 . 4 万亩和 4个优 良种畜繁育基地,帮助 7 万 多移民发展致富;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1 0 4 0个,近 3 0万移民从中受益 ; 农村移民 需转移的1 1 . 9 4 万人中已实现转移就业8 . 2 4 万人; 通过后期扶持,关系移民群众生产生 活最现实、最急迫的困难问题逐步得到缓 解,农村移民收入逐年增加。统计表明, 重庆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从 2 0 0 4年 的2 5 3 5 元增加到 2 0 0 7 年的 3 7 8 2元。 移民搬迁后,库区城镇移民居住条件 得到较大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较搬迁前增 加了十余平方米,达 到 2 5平方米以上, 移民就业状态也逐渐好转。从 2 0 0 6年开 始,重庆市提出让每个城镇三峡移民家庭 至少有一人拥有工作岗位,每个农村移民 家庭至少一人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的计 划,这一计划使近 1 万名受帮扶的城乡移 民实现了就业和转移就业,重庆库区移民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