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分析及预测(1).pdf
第 4 2卷第 5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4 2 N o 5 2 0 2 0年5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M a y 2 0 2 0 收稿日期 2 0 2 0- 0 1- 0 2 ; 责任编辑 陈朋磊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5 . 0 0 5 作者简介 田惠娟( 1 9 6 7 ) , 女, 河南洛阳人, 高级工程师, 1 9 9 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现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矿山环境工作。 引用格式 田惠娟. 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分析及预测[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2 0 , 4 2 ( 5 ) 2 2 2 6 . T i a nH u i j u a n . A n a l y s i s a n dp r e d i c t i o no f h i d d e nd i s a s t e r c a u s i n g f a c t o r s i nX i n m i C i t y ′ s c o a l m i n e s [ J ] . C h i n a E n e r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2 0 , 4 2 ( 5 ) 2 2 2 6 . 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分析及预测 田惠娟 (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 二队, 河南 洛阳 4 7 1 0 0 0 ) 摘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着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 也关系着 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新密市煤矿区历史上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引发的矿井安全事故, 总结出 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主要为矿井瓦斯及底板突水。通过研究煤矿区范围内瓦斯地质规律及水 文地质特征, 对区内主要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分析及预测, 有利于指导各矿井以后安全生产。 关键词 隐蔽致灾因素; 瓦斯地质; 水文地质; 预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T D 7 7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5- 0 0 2 2- 0 5 A n a l y s i s a n dp r e d i c t i o no f h i d d e nd i s a s t e rc a u s i n gf a c t o r s i nX i n mi C i t y ′ s c o a l mi n e s T i a nH u i j u a n ( S e c o n dT e a mo f H e n a nC o a l f i e l dG e o l o g yB u r e a u , L u o y a n g 4 7 1 0 0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C o a l i s t h ep r i n c i p a l e n e r g yo f C h i n a . T h es a f e t yp r o d u c t i o no f c o a l m i n e s i s 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a l i n d u s t r ya n de n e r g ys a f e t yo f C h i n a , a s w e l l a s t h el i f ea n dp r o p e r t ys e c u r i t yo f c o a l m i n e r s . T h r o u g ha na n a l y s i s o f X i n m i C i t y ′ s p a s t m i n es a f e t ya c c i d e n t s t h a t w e r ec a u s e db yh i d d e nd i s a s t e r c a u s i n gf a c t o r s , i t w a s s u m m a r i z e dt h a t t h es a f e t ya c c i d e n t s a r em a i n l y c a u s e db ym i n eg a s a n dw a t e r i n r u s hf r o mt h ec o a l f l o o r . 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g e o l o g i c a l r e g u l a r i t ya n d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i nt h e c o a l m i n e a r e a s , t h e a u t h o r m a d e a 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 a n dp r e d i c t i o no f m a i nd i s a s t e r i n d u c i n g f a c t o r s , w h i c hi s b e n e f i c i a l t o g u i d e a l l c o a l m i n e s a n dt h e i r s a f e t yp r o d u c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h i d d e nd i s a s t e r c a u s i n gf a c t o r s ; g a s g e o l o g y ; h y d r o g e o l o g y ; p r e d i c t i o na n a l y s i s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着 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 也关系着数 百万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 的煤矿重大事故中, 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事故约 占 8 0 %。这些地质条件都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隐蔽 致灾体, 统称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 1 ]。自解放以 来, 新密市煤矿区范围内进行了多次煤田地质勘查 和研究工作, 提交了各类报告 3 0余个, 但均没有对 影响煤矿区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 系统研究分析、 总结。因此, 分析区内各种隐蔽致灾 地质因素并总结规律, 进一步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意 义重大, 有利于指导各矿井以后安全生产[ 2 ]。 1 煤矿区地质概况 新密煤矿区属新密煤田之大部分和荥巩煤田一 部分。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嵩箕小区。大地构造 位置处于华北板内区嵩箕构造区的嵩箕断隆的中 部, 风后岭背斜与荥密背斜之间, 基本构造形态为西 窄东宽、 轴向近东西、 西端仰起、 东端倾伏的复向 斜 新密向斜。区内构造形迹以断裂及逆冲构造 为主, 伴有规模不等的褶皱及滑动构造。含煤地层 为石炭、 二叠系, 可采煤层主要为二1煤层和一1煤 层[ 3 ]。截至 2 0 1 5年底, 区内共有矿井 1 0 0对, 主采 山西组二1煤层的矿井 9 8对( 兼采一1煤层 1 0对, 七4煤层 2对) , 开采一1煤层 1对( 停产) , 开采七4 煤层 1对( 停产) [ 4 ]。新密市煤矿区构造纲要如图 1 22 2 0 2 0年第 5期田惠娟 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分析及预测 第 4 2卷 所示。 图 1 新密市煤矿区构造纲要 F i g 1 S t r u c t u r a l o u t l i n eo f c o a l mi n ea r e ai nX i n mi C i t y 2 隐蔽致灾因素引发的矿井安全事故 “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 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 新概念, 它是指隐伏在煤层及围岩内、 在开采过程中 可能诱发灾害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及其在采动 应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变地质体[ 1 ]。主要包括 老窑采空区、 各种水体( 含水层) 、 断层、 褶皱、 陷落 柱、 瓦斯和应力异常区、 煤层自燃与发火、 封闭不良 钻孔等[ 5 ], 具有危害大、 隐蔽性强的特点[ 6 ]。 2 0 0 0年以前, 新密市煤矿区有记录的底板突 水、 老空透水造成的淹井事故共计 1 1起。其中, 底 板突水 8起; 老空透水 3起, 死亡 5人。2 0 0 0 2 0 1 5 年 1 5年期间中, 区内共发生隐蔽致灾因素引发的矿 井较大安全事故 2 4起, 共死亡 5 6人, 伤 1 7人。其 中, 瓦斯事故 7起, 死亡 2 7人, 伤 1 6人; 底板突水 ( 透水) 7起, 死亡 1 5人; 顶板事故 1 0起, 死亡 1 4 人, 伤 1人[ 4 ]。历史上较大安全事故共计 3 8起, 死 伤人数 1 0 2人, 其中底板突水及瓦斯事故共计 2 5 起, 占事故总数的 6 6 %, 死伤人数 8 2人, 占死伤人 数的 8 0 %。 以上统计资料表明, 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 素有矿井瓦斯、 井下底板突水、 老空透水、 顶板事故, 其中主要为矿井瓦斯及底板突水, 它们是今后煤矿 区内各矿井应防范的主要隐蔽致灾因素。本文仅对 这 2种主要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分析及预测。 3 煤矿区瓦斯地质规律 依据煤矿区构造发育特征、 水文、 瓦斯分布特征 和以往隐蔽致灾因素引发矿井安全事故情况等因 素, 以樊寨断层、 超化断层为界划分为南、 北 2个区。 由于两区内构造、 水文及瓦斯分布特征的差异, 又分 为 5个小区, 其中, 北区分为 3个小区( 米村王庄 区、 任岗三李区、 裴沟区) ; 南区分为 2个小区( 平 陌超化区、 关口区) ( 图 2 ) 。 北区为一单斜构造, 主要受荥密背斜、 新密向斜 和密集的北西向张扭性正断层控制, 诸断层呈阶梯 式向北倾斜, 有利于瓦斯逸散。断层稀疏区瓦斯较 大, 断层稠密区瓦斯较小; 瓦斯随深度变化规律较明 显, 受新密倾伏向斜影响, 西段仰起向东段倾伏, 故 浅部瓦斯含量小、 深部瓦斯含量大, 西段瓦斯含量 小、 东段瓦斯含量大, 高瓦斯矿井主要分布于东段。 局部受煤厚变化、 褶曲及滑动构造的影响, 特厚煤 处、 小向斜轴部瓦斯大, 小背斜瓦斯无明显变化, 小 断层及断层尖灭处瓦斯大。总体属低瓦斯区, 各小 区瓦斯赋存特征见表 1 。 南区, 总体受超化背斜、 大冶向斜、 关口向斜和 多条逆冲断层及超化滑动构造影响和控制, 构造复 杂。煤厚在 8m左右, 瓦斯生、 储条件优越, 瓦斯含 量高。低瓦斯主要分布于煤层露头一线浅部, 高瓦 斯主要分布于向斜的轴部与逆断层的复合区域及矿 32 2 0 2 0年第 5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图 2 新密市煤矿各小区分布 F i g 2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v a r i o u s c o mmu n i t i e s i nc o a l mi n eo f X i n mi C i t y 区的深部。总体属高瓦斯区, 各小区瓦斯赋存特征见表 1 。 表 1 新密市煤矿区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分布特征 T a b 1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a i nh i d d e nd i s a s t e rf a c t o r s i nX i n mi c o a l mi n ea r e a 分区 名称 二1煤层 埋深/ m 断层发 育程度 瓦斯 特征 水文 特征 较大瓦斯、 底板突水事故 米村 王庄区 0~ 4 0 0 多为 正 断 层, 呈 阶 梯 状, 伴有少量小褶曲 大部分地段为复采, 瓦斯大部被释 放, 向斜轴部及特厚煤层处瓦斯较 大, 深部局部地段有瓦斯突出危险 早期 O2m水位标高 + 2 0 6m , 2 0 1 5年降 至 + 6 8m , 一般值为 + 1 0 0m ; 深部局部 有突水危险 底 板 突 水 4 次 任岗 三李区 0~ 12 0 0 多为北西向正断层, 呈 阶梯状, 密集 浅部开采范围广, 局部为复采, 瓦 斯已被释放, 断层稀疏区瓦斯大, 稠密区瓦斯小, 深部仍有突出危险 早期 O2m水位标高 +1 9 8 . 4 6m , 2 0 1 5 年降至 +6 0m左右, 深部底板有突水 危险 瓦 斯 事 故 1 次, 底板突水 3次 裴沟区 0~ 10 0 0 正断层发育, 主要分布 于浅部, 并有滑动构造 浅部煤层露头和断层处开采程度 高, 瓦斯小, 深部构造简单, 瓦斯 大, 仍有突出危险 早期 O2m水位标高 +1 9 2 . 6 4m , 2 0 1 5 年降至 + 5 0m , 浅部已无突水危险, 深 部有突水危险 瓦 斯 事 故 2 次, 底板突水 7次 平陌 超化区 0~ 11 0 0 以逆冲断层为主, 并发 育滑动构造, 构造复杂 浅部煤层露头一带开采程度高, 瓦 斯小; 深部瓦斯大, 有突出危险 早期 O2m水位标高 +1 7 5 . 4 2m , 2 0 1 5 年降至 + 7 0m , 最低为 - 1 1 6m ; 浅部底 板水已无威胁, 深部仍有突出的危险 瓦 斯 事 故 7 次, 底板突水 1次 关口区 1 0 0~ 9 0 0 断层稀少, 构造简单 瓦斯含量、 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 大, 属高瓦斯含量区, 全区有瓦斯 突出的危险 区内开采程度低, 水文地质工作程度 低, 全区有底板突水的危险 42 2 0 2 0年第 5期田惠娟 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分析及预测 第 4 2卷 综上, 全区瓦斯总体分布特征为北区小, 南区 大; 浅部小, 深部大; 西段小、 东段大; 断层稀疏区、 向 斜、 逆断层、 厚煤区及构造复合部位瓦斯含量大。总 体上, 北区属低瓦斯区, 南区属高瓦斯区。 4 煤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在新密煤矿区, 与煤炭资源开采相关的含水系 统有孔隙含水系统、 裂隙含水系统及岩溶含水系统。 孔隙潜水含水系统含水层及裂隙承压水含水系统含 水层, 一般不易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 对矿井造成水 害的主要是岩溶承压含水系统。本区岩溶含水层组 自下而上划分为寒武系 + 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含水层 组、 石炭系石灰岩岩溶含水层 2个含水层组。岩溶 多发育在厚层的寒武系上部及奥陶系中, 大面积出 露区在本区北、 西、 南部山区。寒武系 + 奥陶系碳酸 盐岩岩溶水是本区最主要的富含水层, 接收补给能 力最强, 总补给量占约 8 8 %。 ( 1 ) 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本区矿井主要开采 二1煤层, 其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砂岩裂隙含水 层, 一般水量不大, 对矿井影响较小。其底板直接充 水含水层为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 该含水层富水 性弱, 水量贫乏, 在无其他强含水层补给时, 一般不 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及寒武系 + 奥陶系岩溶含水层。其中太原组下段灰 岩含水层厚度不大, 水量有限, 正常情况下对煤层开 采影响不大, 但在导水构造裂隙的影响及底板本溪组 隔水层薄弱或缺失的情况下, 与奥陶系灰岩水形成 水力联系, 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寒武系 +奥 陶系岩溶含水层, 岩溶发育, 岩溶水丰富。该组含水 层上距二1煤层 8 8 . 8 7m , 各含水层间无明显的隔水 层, 基本上为统一的含水系统。含水层由北向南、 由 西向东埋深逐渐加深。钻孔单孔涌水量 0 . 0 0 01 6~ 9 . 2 5 00 0L / ( s m ) , 渗透系数为 0 . 0 0 14~ 9 . 6 0 70 m/ d 。其富水性强, 但富、 导水性极不均一。 ( 2 ) 岩溶水动态特征。新密煤矿区在补给区附 近水位变化受降雨影响明显, 且具有滞后性。一般 雨后 5~ 1 0d 水位开始回升, 1 0~ 3 0d可达高峰, 最 高水位一般在 1 0 1 1月份, 最低水位在 5 6月份。 不同区域内水位年变化幅度不同, 补给区变幅较大, 一般为1 0~ 2 0m , 最大2 6m , 径流区中等, 排泄区最 小, 一般 3m 。并随着含水层埋藏深度增大, 年变幅 减小。同时, 岩溶水温度也具有由浅入深水温逐渐 升高的变化规律。此外, 地下水动态变化亦受岩溶 裂隙发育程度、 富水性和补给条件的影响。岩溶裂 隙较发育地段, 地下水补给和富水条件较好, 水位变 化幅度小; 岩溶裂隙发育地段距补给区近, 水位变化 幅度最大。 区内建井初期, 矿井水源主要为二1煤层顶板 水及太原组上段灰岩水。随着矿井水的不断疏排, 涌水量逐渐下降, 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水源主 要为奥陶系 + 寒武系灰岩水, 矿井涌水量逐渐增多, 进而造成奥陶寒武系灰岩水位逐年下降。由于该 含水层区域上补给面积大, 径流条件好, 埋藏深, 水 源充足, 矿井深部开采尤其是构造发育地段突水危 险性大大增强。此外, 当太原组上、 下段灰岩含水层 与此含水层由于构造、 工程等原因形成通道造成水 力联系, 将会导致矿井涌水量增加或形成大的突水 事故, 造成水害。因此, 该含水层也成了本区矿井主 要隐蔽致灾因素之一。 5 矿井主要隐蔽致灾因素预测依据及结果 为了更好地总结规律和对各矿井主要隐蔽致灾 因素进行分析、 预测, 根据煤矿区各地段的开发程 度、 构造特征、 水文特征、 瓦斯地质规律和以往隐蔽 致灾因素引发矿井安全事故的情况等因素, 对矿井 在矿区的不同位置进行了具体分析, 如 瓦斯风化带 的位置; O 2m地下水的水位标高; 隔水岩层的厚度; 滑动构造的发育程度及与二1煤层的相对位置; 以 往矿井的主要灾害种类等( 表 1 ) 。从而对全区各矿 井主要隐蔽致灾因素进行预测, 预测成果如下 ( 1 ) 全区隐蔽致灾因素主要为矿井瓦斯及底板 奥陶 + 寒武系突水事故, 次为顶板及老空透水事故。 ( 2 ) 在全区开采二1煤层的 9 8对矿井中, 预测 低瓦斯矿井 6 9对, 高瓦斯矿井 2 0对, 突出矿井 7 对, 孤立断块的未知区矿井 2对。预测升级的矿井 1 4对, 其中, 低瓦斯矿井升至高瓦斯矿井 1 2对, 原 来未定等级矿井预测为突出矿井 2对。 ( 3 ) 全矿区 9 8对开采二1煤层的矿井中, 有 1 3 对矿井底板突水为主要隐蔽致灾因素。初步预测, 本矿区范围内具突水危险性区域主要位于大平高 岭段二1煤层底板标高 - 7 0 . 5 0m以深, 超化大磨 岭段二1煤层底板标高 - 1 4 7 . 0 0m以深, 裴沟段二1 煤层底板标高 - 1 3 2 . 3 5m以深和任岗段( 包含芦沟 矿区) 二1煤层底板标高 - 1 4 5 . 0 1m以深, 以及郑兴 永祥( 新密) 煤业有限公司南部, 郑州煤炭工业( 集 52 2 0 2 0年第 5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团) 桧树亭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东部和郑宏恒泰( 新 密) 煤业有限公司存在的太原组地层变薄或缺失现 象的区域。 6 结论 ( 1 ) 全区隐蔽致灾因素主要为矿井瓦斯及底板 奥陶 + 寒武系突水事故, 次为顶板及老空透水事故。 ( 2 ) 在全区开采二1煤层的 9 8对矿井中, 低瓦 斯矿井升至高瓦斯矿井 1 2对, 原来未定等级矿井预 测为突出矿井 2对。 ( 3 ) 全矿区 9 8对开采二1煤层的矿井中, 有 1 3 对矿井底板突水为主要隐蔽致灾因素。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 与探查[ M ]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1 4 . [ 2 ] 秦永军.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查的技术路线[ C ] / / 煤矿隐蔽致 灾因素及探查技术研究, 2 0 1 5 . [ 3 ] 河南煤田地质公司. 河南省晚古生代聚煤规律[ M] . 武汉 中 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9 9 1 . [ 4 ]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 新密市煤矿区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 告[ R ] . 洛阳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 2 0 1 5 . [ 5 ] 范立民.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探查技术[ C ] / / 煤矿隐蔽致灾因 素及探查技术研究, 2 0 1 5 . [ 6 ] 孟海龙.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特征及探查技术研究[ J ] . 煤炭与 化工, 2 0 1 5 , 3 8 ( 6 ) 1 2 1 6 . M e n gH a i l o n g . R e s e a r c h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o f c o n c e a l e dd i s a s t e r f a c t o r s i nm i n e s [ J ] . C o a l a n d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 2 0 1 5 , 3 8 ( 6 )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1 2 1 6 . ( 上接第 2 1页) [ 4 ] 段品佳, 王芝银. 煤岩孔隙率与渗透率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J ] .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 0 1 3 , 9 ( 6 ) 1 2 8 3 1 2 8 8 . D u a nP i n j i a , Wa n gZ h i y i n .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o nv a r i a t i o nl a wo f c o a l r o c kp o r o s i t y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 [ J ]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S p a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1 3 , 9 ( 6 ) 1 2 8 3 1 2 8 8 . [ 5 ] 高帅帅. 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渗流规律及应用研究[ D ] . 西 安 西安科技大学, 2 0 1 8 . [ 6 ] 刘波, 章定文, 席培胜. 偏压基坑工程设计、 施工与受力变形特 性研究进展[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1 8 , 4 7 ( 4 ) 7 9 1 8 0 4 . L i uB o , Z h a n g D i n g w e n , X i P e i s h e n g .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n d e s i g n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s t r e s sd e f o r m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b i a s e df o u n d a t i o np i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8 , 4 7 ( 4 ) 7 9 1 8 0 4 . [ 7 ] 张崇崇, 王延斌, 倪小明, 等. 煤层气直井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 化规律研究[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1 5 , 4 4 ( 3 ) 5 2 0 5 2 5 . Z h a n g C h o n g c h o n g , Wa n g Y a n b i n , N i X i a o m i n g , e t a l . S t u d y o nt h e v a r i a t i o nl a wo fp e r m e a b i l i t y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v e r t i c a lw e l l d r a i n a g e i n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5 , 4 4 ( 3 ) 5 2 0 5 2 5 . [ 8 ] 袁梅. 含瓦斯煤渗透特性影响因素与煤层瓦斯抽采模拟研究 [ D ] . 重庆 重庆大学, 2 0 1 4 . [ 9 ] 李佳伟, 刘建锋, 张泽天, 等. 瓦斯压力下煤岩力学和渗透特性 探讨[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1 3 , 4 2 ( 6 ) 9 5 4 9 6 0 . L i J i a w e i , L i uJ i a n f e n g , Z h a n g Z e t i a n , e t a l . D i s c u s s i o no nc o a l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u n d e r g a s p r e s s u r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3 , 4 2 ( 6 ) 9 5 4 9 6 0 . [ 1 0 ] 刘星光, 高峰, 李玺茹, 等. 低透气性原煤力学及渗透特性的试 验研究[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1 3 , 4 2 ( 6 ) 9 1 1 9 1 6 . L i uX i n g g u a n g , G a oF e n g , L i X i r u , e t a l .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o n m e c h a n i c a l 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o wp e r m e a b i l i t y r a w c o a l [ J ]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3 , 4 2 ( 6 ) 9 1 1 9 1 6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