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岩浆侵入还是构造侵位.pdf
书书书 第56卷 第3期 2 0 1 0年5月 地 质 论 评 G E O L O G I C A LR E V I EW V o l . 5 6 N o . 3 M a y 2010 注 本文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美矿产资源评价合作研究项目( 编号2 0 0 3 1 3 0 0 0 0 6 8) 的成果。 收稿日期2 0 0 9 1 1 1 8; 改回日期2 0 1 0 0 1 1 2; 责任编辑 章雨旭。 作者简介 王荃, 男,1 9 3 0年生。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研究。通讯地址1 0 0 0 3 7, 北京百万庄大街 2 6号; 电话0 1 0-6 8 2 1 9 3 0 8。 是岩浆侵入还是构造侵位 湖北两郧随枣镁铁岩带野外调查纪实 王荃1 ) , 刘雪亚2 ) 1)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1 0 0 0 3 7;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1 0 0 0 3 7 内容提要湖北省武当山随州枣阳一线存在一呈北西西走向的镁铁质岩浆岩带, 长约3 9 0k m, 宽4 0~1 0 0 k m。其中超镁铁质岩1 4处, 超镁铁质、 镁铁质杂岩2 1处, 镁铁质岩2 5 0处, 出露面积6 8 9k m 2。自上世纪开展1∶2 0 万区调工作迄今, 已出版的成果资料一致认为, 这些岩体是镁铁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侵入而成。笔者等于2 0 0 5年随机 选择了丹江口和随州境内两条地质调查路线, 在实地详细观察了3 5个大小不一的岩体, 证实该岩浆岩带的岩体都不 是镁铁质岩浆就地侵入形成, 而是众多外来的镁铁质岩块与武当山群和随县群浅变质浊积岩共同构成的混杂岩带。 这一论断的具体根据为 邻接岩块的围岩普遍不存在热变质; 围岩的纹理、 层理及韵律层理均有完好保留; 岩块边部 并无冷凝边及结晶变细现象; 岩块内部的相带及条带状构造与岩块的外形无关, 并可常见造岩矿物之结晶条带被接 触界面斜截; 岩块中穿插有不规则状石英脉体及斜长花岗岩脉, 但二者从不侵入围岩, 这表明, 岩块形成时代早于围 岩; 一些大、 中型岩体都不是单一侵入体, 而是许多中、 小型岩块的集合体; 在岩块内部从来未见到围岩捕虏体。从 岩块的岩石化学分析结果看出, 调查区内的镁铁质岩均属拉斑玄武岩系列, 相当于蛇绿岩套中的堆积杂岩, 是古洋 脊或边缘海盆扩张脊的产物。据此可以断定, 此混杂岩带所在的武当山大悟山地体, 具有增生楔的属性。 关键词构造地层地体; 外来岩块; 浊积岩; 混杂岩; 堆积杂岩; 增生楔 早在3 0多年前, 就已确定湖北省武当山北侧以 及枣阳、 随州、 应山、 安陆等地有一镁铁质岩浆岩带 ( 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矿产所, 1 9 7 5) 。它西起郧西 向东南延伸, 止于京广铁路附近, 为白垩系覆盖。该 岩带曾被命名为两郧随枣( 郧县郧西随州枣 阳) 岩区, 整体呈NWW走向。据统计, 其中有超镁 铁岩体1 4个, 镁铁超镁铁杂岩体2 1个, 镁铁岩体 2 5 0个, 绝大多数为中、 小型岩体, 出露面积共为6 8 9 k m 2。岩体分布区的北界为两郧断裂及英店青山 口断 裂, 南 界 为 青 峰襄 樊广 济 断 裂, 均 为 向 NN E或N E倾斜的压剪性逆冲断层。在岩带西段, 岩体的围岩为武当山群, 在岩带东段为随县群, 其时 代均被确定为中元古代。关于这些岩体的成因, 从 上世纪5 0年代的1∶2 0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始, 至今 出版的各种比例尺地质图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均 认为是基性、 超基性岩浆就地侵入形成的, 尤其强调 深大断裂的作用, 即由于深大断裂的引导和控制, 使 上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上侵于武当山群和随县 群, 岩浆侵入后就地结晶而成。近年来, 一些学者对 这些岩体的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但 是仍然均认为这些岩体是岩浆侵入成因的( 张成立 等, 1 9 9 9; 周 鼎武 等,1 9 9 9,2 0 0 0; 胡 健 民 等,2 0 0 2, 2 0 0 3,2 0 0 4; 赵国春等,2 0 0 3; 凌文黎等,2 0 0 7) 。这一 论断的具体依据为①围岩发生了绿片岩相的热变 质;②岩体边部有冷凝边并片理化;③从岩体边部 向中心由细变粗, 存在结构上的变化, 有时可分出相 带;④岩体内部有围岩的捕虏体;⑤近年还获得岩 体同位素年龄为6 2 0M a, 4 0 2M a及2 7 8M a等。上 世纪7 0年代, 板块构造理论传入中国后, 有人开始 怀疑上述论点。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1 9 9 0) 在 湖北 省区域地质志 中, 在坚持岩浆就地侵入说的框架 内, 又提出“ 冷侵入” 的可能, 但遗憾的是并未列出具 体的证据。 迄今为止,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这一理念已为中外地学家所认同。然而, 世界上任 何一个地域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及大地构造演化, 又 无不与上地幔的活动密切相关。故而可以说, 镁铁 质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和产出, 则是探索这一领 域的主要窗口。业已证实, 各类岩浆岩尤其是镁铁 质岩浆岩均形成于特定的地球动力学条件下, 也是 特定大地构造环境的产物。就一个地区而言, 深入 而细致的岩石学研究, 也必将为区域地球动力学模 式和大地构造演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按过去的调 查, 如若两郧随枣基性岩带确受深断裂控制就地侵 入而成, 那么, 该区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应属板内的裂 谷环境。相反, 如果这些岩体是外来岩块的构造侵 位, 那将意味着两郧随枣基性岩浆岩带其实是包含 有大量蛇绿岩块的混杂岩带, 并标志该区必有一古 板块消减带存在。这一论断如能成立, 显而易见, 则 必将影响我国东部大地构造格局整体性的重新认 识。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等在2 0 0 5年5月, 选择了 两条路线进行野外调查 其一是丹江口土关垭, 代 表岩带的西段, 其二是随州市何店代表岩带的东 段。调查的目的在于查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与 围岩的接触关系,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确定岩 体产出的机制以及区域地球动力学条件。本文即是 此次实地调查的纪实。 1 野外观察纪实 1. 1 区域地质背景简介 据近年研究, 两郧随枣镁铁质岩浆岩带所处的 大地构造环境既不属于扬子地台, 也不属于秦岭造 山带, 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独立的构造地层地体, 笔 者等称其为武当山大悟山地体。该地体北邻桐柏 山大别山地体, 后者向西延伸可达豫西南的大陡 岭一带。该地体的西部和南部与扬子地台北缘的裂 谷及被动陆缘地体相邻。由于这两个相邻地体的阻 隔, 致使武当山大悟山地体并不与扬子地台以及 秦岭造山带直接相临。该区的大地构造格局示于图 1。 武当山大悟山地体的基底主要由武当山群和 随县群构成, 北部边缘尚有南华纪早震旦世的耀 岭河群, 地体的东延部分还包括红安群。武当山群 由浅变质的基性和酸性火山岩互层, 以及浊积岩组 成, 总厚度在万米以上。随县群不论是原岩组成还 是变质程度, 均与武当山群相似, 二者完全可以对 比。近年出版的全国1∶2 5 0万地质图上, 将武当山 群和 随 县 群 均 划 为 中 元 古 界, 它 们 总 体 上 均 呈 NWW向延伸, 构成一系列向NN E倾斜的紧密的 同斜褶皱及单斜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 0 0 2) 。武当 山大悟山地体北侧出露的耀岭河群, 由高压变质 的蓝闪石片岩、 绿片岩、 变质火山碎屑岩等组成, 变 质较浅的地段, 基性熔岩尚保留枕状构造, 并有硅质 岩伴生。耀岭河群之上有上震旦统的岔河组和白兆 山组, 由陆源碎屑岩、 碳酸岩、 变质的火山岩及火山 碎屑岩、 条带状硅质岩、 白云岩等组成。在武当山 大悟山地体范围内, 以角度不整合关系覆于上述基 底地层之上的是白垩纪陆相盆地沉积, 古生界、 三叠 系及侏罗系全部缺失。湖北北部的两郧随枣地区近 三百个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体, 皆产于武当山群及随 县群中, 通常呈岩床状或层状体。现将该区此类岩 体的分布以及此次野外考察的路线示于图2 a、 b。 1. 2 丹江口土关垭路线观察 丹江口土关垭观察路线位于丹江口市西南, 全长约2 0k m, 沿丹江口至十堰公路进行, 公路两侧 大小不一的人工露头为地质调查提供了便利。笔者 采用沿途连续观察的办法, 分别对八处重点地段作 了详细考察并记录和摄像。在调查路线直接见及和 相关的较大岩体有丹江口岩体和银硐山岩体。前者 是以辉长岩为主的镁铁质岩; 后者是以辉石岩为主 的铁质超基性岩, 经勘探工作证实其中含有具工业 价值的大型钛磁铁矿床。银硐山岩体的延长部分包 括在调查路线之内。丹江口岩体产于武当山群双台 组中, 长7k m, 宽2 0 0~3 5 0 0m, 出露面积为1 7 . 5 k m 2。银硐山岩体产于武当山群姚坪组中, 长5 . 6 k m, 宽1 5 0 m, 向东南膨大宽达2 0 8 0 m, 出露面积约 7 . 6k m 2。此外, 沿观察路线尚见有约2 0个小岩体, 但在原1∶2 0万谷城幅地质图上仅只圈定有5处。 根据笔者的野外工作经验, 对小型岩体的详细观察 更易于判断岩体产出, 是岩浆侵入还是构造侵位的 问题。因为, 小型岩体包括其整体轮廓、 边界性质以 及围岩特征等, 完全可以在同一视域中全部展现出 来。而大、 中型岩体的接触部位多为负地形, 人们可 以观察到的仅只是局部, 因而要获得对岩体相关特 征的认识必然增加难度( 王荃和刘雪亚, 1 9 7 6; 王荃, 1 9 8 6 a,1 9 8 6 b; 王荃等,1 9 9 1) 。 现按自南而北的顺序, 将调查路线中所见到的 地质概况论述如下。 从土关垭沿公路北行约1k m, 首先见到的是武 当山群姚坪组浅变质的浊积岩, 其中包括千枚岩和 变质的砂岩、 粉砂岩等。二者呈互层产出并具有韵 律层理, 岩石的递变层理与千枚理大体一致, 其总体 产状为走向N 7 0 W, 普遍向N E倾斜, 倾角6 5 ( 图 版Ⅰ 1) 。千枚岩呈淡绿色或灰色, 组成矿物绝大部 分为显微鳞片状绢云母, 千枚理由绢云母的平行排 033 地 质 论 评 2 0 1 0年 图1中国鄂北豫南地区大地构造略图 F i g . 1S k e t c ht e c t o n i cm a po fn o r t h e r n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s o u t h e r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B D T北大巴山被动陆缘地体;N C P华北地台;NQ T南秦岭 被动陆 缘 地 体;Q L O秦 岭 造 山带;T D T桐柏大别地 体; WD T武当山大悟山地体;Y Z P扬子地台 B D TP a s s i v ec o n t i n e n t a lm a r g i nt e r r a n eo fn o r t h D a b a s h a n; N C PN o r t hC h i n ap l a t f o r m;NQTP a s s i v e c o n t i n e n t a lm a r g i n t e r r a n eo f s o u t hQ i n l i n g;Q L OQ i n g l i n go r o g e n i cb e l t;T D T T o n g b a iD a b i et e r r a n e;WD TW u d a n g s h a nD a w u s h a n t e r r a n e;Y Z PY a n g t z ep l a t f o r m 列所致。砂岩和粉砂岩的变质主要表现为在动力作 用下碎屑的压碎和拉长, 以及绢云母的平行排列。 这套岩石组合是观察路线西南段镁铁质及超镁铁质 岩体的主要围岩。 在土关垭至杜湾之间约2 . 5k m的区间内, 计 有四方山油房湾和蔡家湾两个岩体, 均是由辉长 岩和辉石岩构成的超镁铁质杂岩体。蔡家湾岩体呈 扁豆状产出, 倾向N E, 在其顶面沿公路有一人工露 头, 仅此露头处就有5个小型的辉长辉绿岩岩体, 实际上它们是5个规模不大的岩块( 图3) 。图版Ⅰ 2及图版Ⅰ 3即是图3左侧及右下侧大小不同的两 个岩块。岩块的围岩皆为武当山群的变浊积岩, 以 千枚岩为主夹糜棱岩条带, 后者实际就是经过动力 变质作用的粉砂岩和砂岩。围岩的变质程度及总体 特点, 与远离岩块处( 图版Ⅰ 1) 所见并无差别。与 岩块接触的部位未见到任何热变质现象, 千枚岩的 组成矿物仍为绢云母, 围岩的韵律层理仍然清晰可 见。从图版Ⅰ 2可以清楚地看到, 岩块的顶底界面 规则而平直, 其上部已被围岩裹挟封闭, 下部为坡积 物及草丛掩盖, 但在观察者的脚下可以见到顶底板 围岩亦已闭合。岩块以其独特的块状构造而与具千 枚状构造的围岩明显地区分。岩块为辉绿岩, 边部 图2(a) 丹江口市镁铁岩及超镁铁岩的分布; (b) 随州市镁铁岩的分布 F i g . 2(a)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m a f i ca n du l t r a m a f i cr o c k s i n D a n j i a n g k o ua r e a;(b)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m a f i cr o c k si n S u i z h o ua r e a K-K z白垩系及新生界;P z1下古生界;Z2上震旦统;N h -Z1 狔 犾 南华系下震旦统耀岭河群;P t 2狊 狓中元古界随县 群;P t 2狑 犱中元古界武当山群; K-K zC r e t a c e o u sa n dC e n o z o i c;P z1L o w e rP a l e o z o i c;Z2 U p p e rS i n i a n;N h-Z1 狔 犾 N a n h u a nL o w e rS i n i a n Y a o l i n g h e G r o u p;P t2狊 狓M e s o p r o t e r o z o i c S u i x i a n G r o u p;P t2狑 犱 M e s o p r o t e r o z o i cW u d a n g s h a nG r o u p; 已片理化, 但宽度一般不超过1 0 c m。此岩块的规格 很小, 宽1 . 5 m, 长4 m。图版Ⅰ 3所示是一较大岩 块的顶面, 它与围岩的接触界面并不与千枚理或岩 石的纹理一致, 而是呈低角度斜截关系。这个现象 在图版Ⅰ 3的左上角及右上角处显露最为清楚。 岩块与围岩之间既无热变质现象, 又不见明显的破 碎。从总体外貌看来, 围岩仍然具有包裹岩块的特 征, 其千枚理和纹理已揉皱, 并随岩块的形态变化或 弯曲起伏。岩块岩石具中细粒结构, 块状构造, 由于 133 第3期王荃等 是岩浆侵入还是构造侵位 图3丹江口市杜湾武当山群变浊积岩中所含之辉长辉绿岩岩块露头的素描 F i g . 3F i e l ds k e t c h i n go f t h eo u t c r o po fg a b b r oa n dd i a b a s eb l o c k s i nm e t a t u r b i d i t e o f t h eM e z o p r o t e r o z o i cWu d a n g s h a nG r o u p i nD u w a na r e a,D a n j i a n g k o uc i t y 暗色矿物和淡色矿物的相对聚集, 使岩石略显条带 状。岩块岩石组成矿物以绿泥石为主, 在其横切断 面可以看见辉石假像。值得注意的是, 该处露头的 详细观察表明, 岩块岩石的条带状构造与岩块的形 状无关, 其总体方向与围岩的层理也呈低角度斜截。 岩块与围岩岩石原生构造如此的斜截关系可以证实 岩块与围岩既不是沉积接触也不是岩浆侵入接触或 后期的断层接触。蔡家湾岩体顶面的上述特征无可 辩驳地表明, 该岩体为一外来岩块, 它是古板块俯冲 的构造侵位的产物。岩块侵位时, 早已结晶成岩, 岩 石具有的条带状构造形成于结晶期, 而呈现的块状 构造应是成岩后期的产物, 两种原生构造, 均与侵位 活动无关。围岩的千枚理构造和糜棱岩化, 以及岩 块边部的片理化, 显然是构造侵位时遭受到强烈的 剪切变形所致。关于岩块岩石结晶期与构造侵位期 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多久这是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 课题, 本文不妄加讨论。 通过对上述野外观察点地理位置的核实, 可以 断定, 前人进行谷城幅1∶2 0万地质填图时, 已将这 些大小不一的岩块统一归并为蔡家湾超镁铁质杂岩 体之中。 从杜湾沿丹江口十堰公路继续往东北方向进 行考察, 在2k m范围内出露的地层皆属武当山群 姚坪组, 其岩石组合和变质程度以及产状等均未出 现明显变化, 岩层总体外貌与图版Ⅰ 1拍摄处所见 并无差异。在该地段姚坪组 地层中, 依然时常含 有 小 型 的镁铁质岩块。图版Ⅰ 4拍 摄的是公路东边废弃的采石 场所见, 该人工露头 包 括 三 个扁 豆 状 的 辉 绿 辉 长 岩 岩 块, 其产状与围岩一致, 皆向 N E倾斜。照片右侧即岩块 的底板, 主要由糜棱岩构成, 岩石纹理清晰并具后期的擦 痕面, 靠近岩块的部 分 则 出 现少量千枚岩。照片中部及 左侧产出的三个岩块几乎平 行的叠覆在一起, 其 间 夹 有 两层千枚岩将它 们 分隔 开。 从岩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而 论, 虽然它们皆呈扁 豆 状 产 出, 却并非是在侵位 时 遭 受 动力挤压所造成, 而 是 侵 位 之前它们就已经是层状块体了。因为, 岩块并未整 体性的片理化, 而片理化现象只局限于岩体边部很 窄的范围内。从拍摄图版Ⅰ 4的露头向东北方向 约1 0 0 m处, 在糜棱岩中又见两个小岩块, 图版Ⅰ 5 则是其中之一的写真, 照片左侧及右上角为糜棱岩, 其纹理的产状与前处所见者一致, 仍向N E陡倾。 照片中部及右侧为一岩块, 岩石具中粒结构, 属辉长 岩类, 略显条带状构造。在此应当指出, 以上这5个 岩块也许由于规模太小, 故而在1∶2 0万谷城幅地 质图上未予画出。 金山岩体位于金山村南瓦房院附近, 出露在调 查路线西南段, 是规模较大的超镁铁质岩体, 宽约 4 0 0 m。从公路两侧一系列人工露头所见, 岩体由辉 石岩构成。其西南侧边缘普遍铁染, 岩石呈黄褐色 土状, 非常疏松, 但其中等的粒状结构并未改变。岩 体接触面向N E倾斜, 下盘为武当山群姚坪组千枚 岩, 即中等粒状结构的辉石岩直接与千枚岩接触, 根 本不存在辉石岩结构变细或出现冷凝边等现象, 而 武当山群的千枚岩也未因紧邻岩体而有任何热变质 的迹象。岩石铁染范围宽约5 0 m, 越过铁染带即见 新鲜、 坚硬的辉石岩露头( 图版Ⅰ 6) , 岩石呈暗灰绿 色, 组成矿物主要为具有辉石假像的绿泥石, 尤其在 其横断面上最为清晰。从露头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条 带状构造, 岩块整体仍然具有块状构造。从谷城幅 1∶2 0万地质图上看, 该处岩块大体相当于其东南 233 地 质 论 评 2 0 1 0年 的银硐山岩体, 由于未作沿走向追索, 故不能确定二 者是否相连。 观察路线的中段位于龙河至狮子岩之间, 长约 8k m, 沿途所见皆为武当山群姚坪组, 地层产状及 岩石组成等均未发现明显的变化。在狮子岩附近, 见有大小不同的两个镁铁质岩体, 小者称为新庙河 岩体, 大者称狮子岩岩体。岩体长轴与地层走向一 致, 均为N 7 0 W, 倾向N E, 倾角6 0 ~7 0 。新庙河 岩体宽百余米, 现场观察发现, 它实际上是几个岩块 的集合体, 图版Ⅰ 7具体的显示了其中之一的某岩 块与围岩接触界面的细部特点。照片的上半部是武 当山群姚坪组的变质砂岩、 粉砂岩与千枚岩的互层, 岩石层理及纹理十分清晰, 其韵律层厚3 0 c m。照片 下半部为辉绿岩岩块, 岩石呈灰绿色, 具变余辉绿结 构, 块状构造。沿接触界面有宽1 0 c m的片理化带, 向内侧即不显。围岩与岩块之间的接触界面平直而 规则, 但却并不与围岩的层理及纹理一致, 实际是呈 低角度斜交, 在岩块外缘, 围岩的千枚理却有围绕岩 块发育的趋势。通过对此界面的详细观察证实, 岩 块内部及边缘的岩石结构一致, 并无粗细之分, 更未 见到冷凝边, 围岩也不存在任何热变质现象, 因此可 以断定, 这是很典型的“ 冷侵位” 接触。 狮子岩岩体位于龙家河与姚家河汇合处, 呈 N 7 0 W方向延伸, 向N E倾斜的岩床状产出, 出露 宽度约6 0 0 m。这个岩体同样是众多的中、 小型外来 岩块的集合体, 图版Ⅰ 8即是该“ 岩床” 底部一岩块 与围岩接触部位的写真, 拍照处位于狮子岩村西南 1 . 2k m处公路边的人工露头。照片右侧的镁铁质 岩块由辉长辉绿岩构成, 岩石具中细粒辉绿结构, 块状构造, 与新庙河岩体相比, 结构明显变粗, 矿物 粒径一般为2 mm, 边部也未变细。不论是狮子岩岩 体, 还是新庙河岩体, 岩块之中常有不规则状的石英 脉体, 后者侵入辉绿岩内部或边部, 但却从未见到其 侵入围岩, 在图版Ⅰ 8中即可看见这一重要特点, 这是外来岩块形成时代老于围岩的难得的野外证 据。照片左侧为武当山群姚坪组的千枚岩和变质砂 岩, 接触界面处既无热变质也无烘烤现象。狮子岩 岩体顶板围岩仍为武当山群, 笔者在丹江口十堰 公路5 4k m里程碑处看见具有韵律层理的浊积岩, 其递变层理十分清楚。从图版Ⅱ 1可以明显看出, 这种由深海沉积形成的韵律性层理并不平直, 而呈 大角度弯曲的现象, 实际上这是在岩块边部地层发 生揉皱变形所造成。 笔者等在观察路线的东北端见到的“ 丹江口岩 体” , 就其产出规模而言, 可谓该区最大。经过在实 地仔细的研究后, 可以确定这个岩体至少是由三个 较大型岩块构成的集合体。岩块岩石以中粒或中粗 粒辉长岩为主, 其中包含有少量辉石岩团块, 次为辉 绿辉长岩, 具变余中细粒辉绿结构。据一处大型天 然露头和附近人工露头的详细观察, 在具有块状构 造的辉长岩中尚可看见条带状构造。丹江大桥桥头 的西北侧, 由于汉江向下切割剥蚀而形成一处天然 露头, 露头全长约4 0 0 m, 图版Ⅱ 2拍摄的是其一 段。照片图像方向为N 7 0 W, 该处可见两组原生节 理, 第一组呈NWS E向, 与拍照的画面方向大体 平行; 第二组呈N ESW向, 与拍照画面方向垂直, 二者交切近直立。第一组节理与岩石的条带状构造 一致; 第二组是横切节理, 颇为显著而醒目。虽然岩 石之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 以及两组原生节理均 表明, 其成因是镁铁质岩浆经过冷却、 结晶、 固结而 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岩过程发生在丹江口所在地 段, 因为“ 丹江口岩体” 的周边, 同样不存在由岩浆侵 入而理应形成的热变质现象。“ 岩体” 内部至少被两 条武当山群千枚岩、 浅变质粉砂岩和砂岩层所分隔, 这些曾被认为是捕虏体的岩石同样未受热变质。曾 被1 5 0 0℃以上高温的镁铁质岩浆侵入或包围的岩 石, 居然未发生变质作用影响, 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和 信服。由此, 不难断定镁铁质岩浆的侵入、 结晶、 固 结过程, 在丹江口现今所在的地域未曾发生, 而该处 所发生的却是已经固结岩浆岩的构造侵位。 1 3 随州何店路线观察 观察路线在随州市以南, 北起水桥, 南至何 店, 全长约1 5k m。该沿线之新建公路两侧可以看 见许多人工露头, 为此次地质调查提供了方便条件。 在随县幅1∶2 0万地质图上, 该沿线有两个大型的 镁铁质岩床, 自南而北依次被命名为府君山岩体和 东高庙岩体。府君山岩体出露于府君山刘家湾一 带, 长2 8k m, 宽1~5k m, 总面积为6 9k m 2; 东高庙 岩体出露于李家湾至东高庙一带, 长1 5k m, 宽1~ 2k m, 分布面积为9k m 2。两个岩体均由辉长岩构 成, 另有少量橄榄辉长岩及辉绿辉长岩。 此次观察首先从何店东北的谌家岭村府君山岩 体的西南边缘开始, 在公路边的采石场, 笔者找到了 辉长岩体与随县群垸子湾组的接触带( 图版Ⅱ 3) 。 照片画面的方向为SW, 接触界面下盘即图像右侧 为随县群的千枚岩, 夹淡色条带状糜棱岩。后者为 动力变质的砂岩, 它与千枚岩共同构成原岩的韵律 层, 岩石层理与千枚理大体一致, 其走向为N 7 0 W, 333 第3期王荃等 是岩浆侵入还是构造侵位 倾向N E, 倾角7 5 。在接触界面上盘, 即照片左侧 为辉长岩, 呈暗褐色, 具中粒辉长结构块状构造, 仅 在边部很窄的范围内见有片理化, 其方向与围岩的 千枚理一致。从该露头以及所拍照片可以清楚地看 到, 由两种岩石构成的接触界面十分规则而且平直, 围岩一侧未见任何热变质现象, “ 岩体” 一侧则以中 粒结构的辉长岩直接与围岩接触, 并不存在岩石结 晶变细或冷凝边。笔者等沿着接触界面仔细搜寻, 没有发现任何相互穿插或熔融岩浆贯入的迹象。紧 邻接触界面的随县群地层, 其变质程度与百米以外 所见的千枚岩完全一致。在此应当说明的是, 笔者 所理解的热变质, 通常是指碳酸盐类的矽卡岩化、 泥 质岩石的角岩化并常有标型矿物产生, 而热变质也 必然导致原岩层理、 页理、 纹理等原生结构、 构造的 消失, 以及一系列变晶矿物的形成( 吴汉泉, 1 9 8 6) 。 必须指出, 所有这些特征在府君山岩体的围岩中均 未见到。这无疑表明, 作为随县群重要组成部分的 千枚岩、 变质粉砂岩和砂岩, 都是区域变质的产物, 其变质级别很低, 仅相当于沸石相, 与通常所称之热 变质特征毫无共同之处。 图4随州南“ 东高庙辉长岩体” 与随县群地层接触关系示意图 F i g . 4S k e t c hm a po f c o n t a c t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D o n g g a o m i a og a b b r op l u t o n a n dt h eS u i x i a nG r o u p i ns o u t h e r nS u i z h o ua r e a 沿随州何店公路继续北行, 在随县幅1∶2 0 万地质图所圈定的府君山岩体范围内, 笔者共发现 七个大小不一的镁铁质岩块, 它们皆呈岩床状产出。 事实表明, 前人所称的府君山岩体实际上是诸多岩 块的集合体。图版Ⅱ 4所展示的公路护坡之上一 个岩 块 与 围 岩 的 接 触 带。 照 片 画 面 的 方 向 为 N E 2 0 。从人工护坡之上的露头处, 可以清晰地分 辨出两种岩石, 西南侧为随县群垸子湾组的千枚岩 和糜棱岩互层, 岩石呈淡灰色, 部分千枚岩则显出粉 红色调, 岩层具层理和千枚理构造。东北侧为辉长 岩, 靠近接触界面处有宽约5 m的片理化带。辉长 岩呈暗褐色, 具中粒辉长结构, 从边部向中心未见结 构上有粗细之分, 岩块整体上显示块状构造。二者 接触界面规则而平直, 其倾角低于围岩层理, 表现呈 低角度斜截关系, 但千枚岩 的千枚理及辉长岩边部的片 理却与接触界面一致。显而 易见, 该接触界面具有构造 接触的特点, 即早已固结成 岩的辉长岩构造侵位于随县 群地层之中。然而沿此接触 界面既没有破碎带, 亦未发 现错断面, 所以又排除了后 期断层接触的可能性, 由此 可以判断, 这是典型的原生构造侵位界面的例证。 穿过“ 府君山岩体” 之后, 沿途所见皆为随县群垸子 湾组地层, 由浅变质的浊积岩构成, 产状稳定, 总体 皆向N E倾斜, 倾角6 0 左右。 在观察路线的北段, 从随州师范新址附近即见 到东高庙岩体, 出露宽度约3k m, 笔者在沿线调查 发现, 此岩体实际上至少由七个镁铁质岩块构成。 在“ 岩体” 西南侧, 有一处长约2 0 0 m的大型人工露 头, 笔者穿越岩块及其接触带进行详细观察, 并作出 了该地段的地质断面示意图( 图4) 。从图4可以清 楚地看到, 并非是单一侵入体与围岩的简单接触, 实 际上是随县群垸子湾组变浊积岩中含有三个外来的 镁铁质岩块。为了让读者能够看到这些岩块的实际 景观, 现附上图版Ⅱ 5和Ⅱ 6。图版Ⅱ 5是图4左 侧的写真, 图版Ⅱ 6则是图4中部两个岩块与随县 群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块为辉长岩, 岩石呈暗绿色, 风化面呈暗褐色, 具中粒辉长结构, 块状构造。岩块 边部已片理化, 宽度较窄, 一般不超过5 m, 片理方向 与围岩的千枚理一致。岩块的围岩为浅变质的浊积 岩, 即千枚岩和砂岩的互层, 邻近岩块的部分, 砂岩 多变为糜棱岩。由于岩石的颜色和构造上具有明显 差异, 故而使岩块与围岩的接触界面十分清晰易见。 从图4所示 之 露 头 沿垂 直 “ 岩 体” 的 北东 方 向 约 3 0 0 m处, 所见岩石皆为辉长岩, 并具有明显的条带 状构造。经仔细观察发现, 这种构造源于长轴矿物 的半定向排列, 以及暗色和淡色矿物比率的差异。 众所周知, 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的条带状构造又称 为堆积构造, 主要形成于具备相对稳定的地球动力 学环境和足够的空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型岩浆 房( 王荃, 1 9 8 6 a;C o l e m a n,1 9 7 7) 。在岩浆房中, 岩 浆的结晶、 凝固过程与沉积岩的沉积作用存在相似 之处, 故而将类似于韵律构造的堆积构造用于对岩 浆岩的研究之中。笔者等在随州何店以及前述之 丹江口土关垭的观察路线中所见到的这种条带状 433 地 质 论 评 2 0 1 0年 构造, 既存在于较大型的岩块之中, 亦见及于中小型 岩块内。应当指出的是, 中小型岩块显而易见并不 具备此种构造赖以形成的足够空间, 即大型的岩浆 房。所以, 正确而可信的结论只有一个, 那就是该区 的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 不论岩块之大小, 皆来自同 一的大型岩浆源体。 调查路线北段的吴家湾以北地区, 在中粗粒辉 长岩中见有酸性脉岩贯入, 笔者在公路旁的人工露 头处拍下实景( 图版Ⅱ 7) 。照片画面方向近于南 北, 南半部为两条细粒斜长花岗岩脉, 一条宽3 . 5 m, 照片右侧边部还有一条, 宽约1 m。岩脉斜切辉长岩 之线理呈明显的侵入关系。斜长花岗岩呈白色, 略 显粉红色调, 组成矿物以酸性斜长石为主, 岩石微现 片理化, 其方向与附近地层的千枚理大体一致。笔 者在随州何店观察路线的北段, 发现辉长岩中含 有斜长花岗岩的景像共有三处。这一迹像引起了笔 者注意, 于是在岩块附近的围岩中仔细搜寻, 结果是 未见到相关的随县群地层中有类似的岩脉侵入。由 此, 自然使人联想到, 作为蛇绿岩套组成部分的大洋 斜长花岗岩, 通常与镁铁质堆积杂岩关系密切, 但从 不独立地侵入周围地层( 王荃, 1 9 8 6 a) 。因而, 在调 查路线所见到的这种并非个别的现象, 可以作为外 来岩块成岩时代老于围岩的证据之一。 2 讨论和结论 在阐述比次野外调查所见的结论之前, 首先应 该说明的是, 两条观察路线的选择绝非有目标的挑 选, 而是随机定位的, 因此, 对于两郧随枣地域内镁 铁质岩浆岩带整体而言, 无论是在围岩地层的时代、 建造性质、 变质程度, 以及岩体的产状、 岩石组成、 接 触界面的性质等方面, 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为此, 根据两条调查路线实地所见, 对该区镁铁质岩带的 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提出如下几点基本认识。 2. 1 接触带不存在热变质 笔者等在此次调查中重点观察了3 5个大小不 一的岩体, 在其外接触带并未发现热变质现象。前 人在相关的文献中只提到“ 热变质不明显” , 可是据 详细观察, 完全可以肯定热变质根本不存在。野外 地质调查要求真实、 客观, 最忌讳带有任何的“ 学术 框框” 或“ 先入为主” 的论点, 以及模棱两可的态度。 不论在丹江口地区还是在随州地区, 镁铁质岩的直 接围岩均为千枚岩和糜棱岩, 并保留有清晰可见的 纹理、 递变层理以及韵律层理等构造。岩石变质程 度明显低于葡萄石绿纤石相, 不言而喻, 这是很低 级的区域变质的产物, 与通常所称之热变质可谓是 风马牛不相及。尤其应该指出的是, 笔者在三十多 个岩体的边部从未见到过角岩带, 更未发现相关的 标型矿物。 2. 2 岩体边部无冷凝边及相变带 众所周知, 高温的液态岩浆上侵后, 经迅速冷却 则必然在其边部形成细粒的甚至隐晶质的冷凝边, 这是判断侵入接触的重要标志之一。前人的区调成 果曾确认该区镁铁质岩体边部存在冷凝边, 并片理 化。这个结论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 冷凝边 属于变余的结构构造, 而片理化则是变晶后的构造, 所以, 能见到冷凝边就不可能再见到片理化。反之 亦然, 既存在片理化又怎能再存在冷凝边就笔者 对三十几个岩体的仔细观察, 直接与围岩邻接的镁 铁质岩一般具有中细粒或中粗粒结构, 从未看 见细晶甚至隐晶质的冷凝边。岩体边部的片理化倒 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片现化的宽度通常很窄。从 岩体边缘向内部搜寻, 则见岩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结 构都很稳定, 并无明显的岩石组分及其粒度的变化。 不少岩体岩石具有条带状构造, 显然这是相变的产 物, 但就几个小型岩体的详细观察发现, 条带状构造 及其方向性与该岩体的形状无关。在野外看见岩体 与围岩的接触界面斜截了镁铁质岩的条带状构造 ( 图版Ⅰ 3) , 这一特征有力的证明, 岩体是在侵位之 前形成的, 应系被构造活动所卷入的外来岩块。既 然如此, 也就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两郧随枣地域内镁 铁质岩浆岩带, 为何普遍不存在冷凝边的问题了。 2. 3 是单一岩体还是外来岩块的集合体 在两条野外调查路线内, 直接见到或与其相关 的较大型岩体有四个, 即银硐山、 丹江口、 府君山及 东高庙等岩体。通过实地观察, 现在完全可以确认, 这四个岩体都不是单一的岩浆侵入体, 而是由许多 外来岩块构成的集合体。经粗略统计, 这两条调查 路线中共见到大小岩体不下3 5个, 确切地说, 实际 是见到3 5个外来岩块。这些岩块分布并不均匀, 其 疏密程度随地而异。过去地质填图时, 是根据比例 尺要求而决定地质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 凡是相邻 点、 线所见到的相同岩石, 一般情况皆划归为单一的 地质体, 所以常将岩块密集区归并为大型岩体, 而将 岩块稀疏处划为小岩体, 有时为了避免图面过于繁 杂, 则干脆予以剔除。 两郧随枣镁铁质岩浆岩带中, 以随州市南的府 君山辉长岩体规模最大, 其出露面积达6 9k m 2。笔 者野外观察路线恰好从该岩体的西段穿过, 在路线 533 第3期王荃等 是岩浆侵入还是构造侵位 上见岩体宽度为1 . 6k m, 其区间内共发现七个大小 不一的镁铁质岩块, 不同规模的岩块之间均为随县 群垸子湾组浅变质的浊积岩所分隔。东高庙辉长岩 体位于府君山岩体之北约1 0k m处, 是一大型岩 床。调查路线从其中段穿过, 在路线上岩体宽约 2 . 5k m, 经仔细观察发现在此区间内计有七个镁铁 质岩块。各岩块周边被随县群垸子湾组或柳林组地 层所包裹。两郧随枣岩带西段的丹江口辉长岩体, 前已述及同样至少由三个较大的外来岩块构成, 岩 块间被两条武当山群的浅变质浊积岩层所分隔。据 野外观察, 同一岩块的岩性比较单一, 而不同岩块经 常出现岩性的差异, 因此, 前人描述大型岩体岩相的 变化, 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其见到不同的岩块所致。 表1 湖北省两郧随枣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