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PDF
第 8期 袁莉莉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 9 ⋯ ⋯ “ ⋯ ⋯ ⋯” 专论与综述 三 ⋯ rI _ . .. .. .. . .⋯ . . .⋯ -1 . . .. .. .. . . --. - .- ⋯ . 工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袁莉莉 山东 山大能源环境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2 5 0 0 1 4 摘要 对国内外常用的半于法烟气脱硫技术进行了介绍 , 并对几种有代表性 的半干法脱硫技术的技术特点及进展状况进行 了简单 分析 。 关键词 半干法烟气脱硫 ; 喷雾干燥 法;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 气体悬浮吸收烟气脱硫 ; 增湿灰循环脱硫 中圈分类号 X 7 0 1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 o o 8- 0 2 1 X 2 0 0 9 0 80 0 1 9 0 4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e mi d r y F l u e Ga s D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Y U AN L i . 1 i S h a n d o n g S h a n d a E n e r g yE n v i r o n me n t C o . , L t d . , J i n a n 2 5 0 0 1 4,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S o me k i n d s o f s e mi d r y fl u e g a s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c o mmo n U S e i n l a n d a n d o v e r s e a s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r o g r e s s o f w h i c h w a s a l s o a n a l y z e d . Ke y wo r d s s e mi d r y fl u e g a s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S DA;CF B F GD; GS A; NI D 1 我国 S O 污染概况及危害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一次能源消 费总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 在我国的一次能 源和发电能源构成中, 煤 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 并 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我 国一次能源 以煤为主的 格局也不会发生变化。我国电力的生产仍以燃煤机 组为主, 大量的燃煤和煤 中较高的含硫量导致大量 的 S O 排放。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 S O 排 放国, S O 带来的大气污染及酸雨问题 日益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 , 以粉尘 和 酸雨危害最大 , 酸雨问题实质就是 S O 问题 , 我国的 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 0 %, 每年酸雨造成的 损失在百亿元以上, 控制 S O 排放总量是抑制我 国 酸雨污染发展的关键 , 因此加强对 S O 排放的控制, 已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2 典型烟气脱硫技术及工艺分析 脱硫技术的研究从 2 0世纪初至今已有 9 0多年 的历史。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发出 2 0 0多种 S O 控制 技术 。这些技术按脱硫工艺特点概括起来可分 为三类 , 即 1 燃烧前脱硫 2 燃烧中脱硫 3 燃烧后脱硫 燃烧 后 脱硫, 即烟 气 脱硫 F G D F lu e G a s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 是指从锅炉排放的烟气中脱除 S O 2 污染物。由于其不影响炉内的燃烧和换热, 是目前 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最为有效和主要的技术手段。 按照工艺特点, 烟气脱硫可分为湿法、 干法和半 干法三类 。 2 . 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湿法烟气脱硫 W F G D 是采用液体吸收剂净化 烟气中的 S O 。近年来 , 常见 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有 石灰石/ 石灰 一 石膏法 、 亚硫酸钠循环吸收法 、 氧 化镁及海水脱硫等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比较成 熟, 在众多的脱硫技术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脱硫反应 速度快, 脱硫效率高, 脱硫剂利用率高, 生产运行稳 定, 适合大型燃煤电厂的烟气脱硫。但是湿法烟气 脱硫存在初期投资大, 系统复杂, 占地面积大, 能耗 高, 设备腐蚀严重 , 管道易堵塞, 废水难以处理等问 题 。 2 . 2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干法烟气脱硫D F G D 是采用粉状 吸收剂、 吸 附剂或催化剂在干态下与燃煤产生的s O 反应, 去 除烟气中的 S O 。主要包括 炉内喷钙炉后增湿活 化技 术 L I F A C 、 循 环 流 化床 干 法 烟气 脱硫 C F B F G D 、 移动床活性炭脱硫法 B F / F W 、 磷氨 肥法 F A F P 、 电子束照射法E B A 、 荷电干式喷射 脱硫法 C D S I 等。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脱硫吸收 收稿 日期 2 0 0 9 0 6 0 7 作者简介 袁莉莉 1 9 8 1 , 女 , 山东潍坊人 , 大学本科, 助理工程师 , 现工作于山东山大能源环境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程设计。 2 0 山东化工 S H A N D O N G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2 0 0 9年第 3 8卷 和产物处理均在于状态下进行 , 没有废水产生, 设备 腐蚀小 , 烟气无需再热 , 结构简单 , 设备易于维护 , 运 行费用低。但干法脱硫技术存在脱硫剂利用率低 , 脱硫效率低等缺点。 2 . 3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兼有于法与湿法的一些特 点 , 可分为脱硫剂在干状态下脱硫 , 在湿状态下再生 如水洗活性炭再生流程 和脱硫剂在湿状态下脱 硫 , 在于状态下处理脱硫产物 如喷雾干燥法 两种 半干法。特别是在湿状态下脱硫在于状态下处理脱 硫产物的半干法, 以其兼有湿法脱硫反应速度快 、 脱 硫效率高和干法无废水废酸排 出、 脱硫后产物易于 处理的好处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 注 。半干法烟 气脱硫技术将低投资和优 良的性能巧妙地结合 , 但 是也存在吸收剂利用率较低和吸收剂消耗量大的问 题 。 3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简介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 由于具有运行简单 、 占地 面积小、 投资低等特点 , 比较符合我 国国情 , 在 目前 锅 的烟气脱硫市场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半干法烟气脱 硫工艺包括常规的喷雾干燥烟气脱硫 以及循环流化 床烟气脱硫 , G S A烟气脱硫 , N I D烟气脱硫工艺等。 下面分别对 以上几种工艺加以介绍。 1 喷雾干燥法 S D A 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 又称为干法洗涤脱硫, 是 在 2 O世纪 7 0年代 中期至末期迅速发展起来 的。该 技术采用旋转喷雾器 , 投 资低 于湿法工艺 , 8 0年代 第一台电站喷雾干燥烟气脱硫装置在美国的河滨电 站试运行后 , 开始成 功地用 于燃用低 、 中硫煤 的锅 炉 , 在世界各地得到 了广泛应用 。该法是利用喷雾 干燥 的原理 , 将吸收剂浆液雾化 , 湿态的吸收剂喷人 吸收塔后 , 吸收剂与烟气 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 应 , 同时烟气中的热量使吸收剂不断蒸发干燥。完 成脱硫反应后 的干粉状产物 , 部分在塔内分离 , 由吸 收塔锥形底部排出, 部分随除酸后 的烟气进入除尘 设备。基本的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的流程见图 1。 图 1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图 由图 l 可见, 吸收剂在雾化器中被雾化成细滴 针对传统喷雾干燥法存在的问题, 开发商们在 后送入喷雾吸收塔 的烟气 中, 雾状液滴与烟气形成 传统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 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 开 比较大的接触表面积 , 在气液两相之间发生化学反 发出了有各 自特点的喷雾 干燥烟气脱硫工艺, 例如 应的同时进行热量交换 , 最终生成干态的反应产物。 N i r o , F l a k t D r y p a c , C E等。这些工艺主要不 同之处 一 般用的吸收剂是碱液 、 石 灰乳 、 石灰石浆液等, 目 在于吸收塔内的石灰浆雾 化系统 , N i r o公司采用的 前石灰乳为最常用 的吸收剂。该工艺的优点是脱硫 是离心雾化器 , 采用耐磨材料碳 化钨来作雾化轮。 产物为干态, 便于处理, 无废水和腐蚀问题, 投资和 F l a k t D r y p a c 工艺中则采用双流体喷嘴雾化石灰浆, 运行费用都比较低 , 工艺简单 , 能耗少 。喷雾干燥法 各喷嘴可独立运行 , 安装切换方便 , 可以在运行中进 常用于燃用低硫煤的锅炉, 一般情况下, 可达到 行维护保养。C E公司开发出三个旋转轮的雾化器, 6 5 % 一 8 5 %的脱硫效率。但是喷雾干燥法也存在塔 吸收剂利用较高, 能耗低, 无堵塞。 内固体贴壁, 管道容易堵塞, 喷雾器易磨损和破裂, 我国于 1 9 8 4年在四川白马电厂建成了处理烟 吸收剂的用量难于控制等问题。 气5 0 0 0 0 7 0 0 0 0 N m / h的喷雾干燥脱硫装置, 1 9 9 4 第 8期 袁莉莉 半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2 1 年 6月 在 山 东 黄 岛 电 厂 建 成 处 理 烟 气 量 为 3 0 0 0 0 0 N m / h的喷雾干燥脱硫装置, 实践证明, 喷雾 干燥烟气脱硫技术成熟 , 适用于处理燃煤 电厂锅炉 烟气。但 S D A装置尚有旋转雾化器易磨损腐蚀 、 脱 硫剂要求纯度高 、 投资运行费用偏高 、 电厂改造场地 要求高等不足之处 。 2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C F BF G D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C F BF G D 技术是 2 O 世纪 8 O年代德国鲁奇 L u r g i 公司开发 的一种新 的 干法脱硫工艺 , 该类技术开创性地将原来用于炼铝 尾气处理的循环流化床技术引人到烟气脱硫中来。 它以循环流化床原理 为基础, 通过吸收剂的多次再 循环, 从而使吸收剂与烟气的接触时间增加 , 大大提 高了吸收剂的利用率。它不但具有干法脱硫工艺的 许多优点 , 如占地少 、 投资小 、 流程简单, 副产品可以 综 合利用等 , 而且能在很低 的钙硫 比[ C a / S1 1 . 2 ] 情况下接近或者达 到湿法工艺 的脱硫效率。 该技术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脱硫技术 , 它不仅适 合于大型锅炉 , 而且也适用于中、 小型锅炉的 S 0 污 染治理。随着脱硫市场的不断扩大, 循环流化床烟 气脱硫技术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循环流化床内颗粒在悬浮状态下与流体接 触 . 流 一固相界面积大, 有利于非均相反应的进行 , 提高了催化剂的利用; 颗粒在流化床内混合激烈 , 使 颗粒在床内的温度、 浓度均匀一致 , 使得稳定性提 高。床内颗粒具有流体性质, 可以大量地从装置中 移出、 引入, 并可 以大量循环 ; 流体与颗粒之间的传 热 、 传质速率也较其他接触方式高。此外 , 最重要的 一 点,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脱硫灰的再循环, 显著提 高了反应区中的 C a / S , 从而提高了脱硫效率。 图 2 循环流化床烟 气脱硫原理图 如图 2 所示 , 在运行过程 中, 由氢氧化钙和稀释 水组成的浆液与烟气顺流喷射到吸收塔底部。在反 应器内, 烟气悬浮、 干燥 、 输送吸收剂, 从反应塔出来 后进入旋风除尘器。被旋风除尘器收集的一大部分 反应的和未反应的吸收剂以干态颗粒状重新进入到 吸收塔。循环改善 了钙基吸收剂的利用率, 并为进 入塔内的氢氧化钙浆液提供 了载体 。与传统的喷雾 干燥系统相 比, 烟气循环流化床使半干式吸收剂循 环达到了很高的脱硫效率和脱硫剂利用率。 3 G S A G a s S u s p e n s i o n A b s o r p t i o n 脱硫装置 G S A G a s S u s p e n s i o n A b s o rpt i o n 工艺即气体悬 浮吸收烟气脱硫工艺 , 它与 C F BF G D工艺思路相 近 , 是一种 以石灰石为吸收剂的半干法脱硫技术。 它的工艺特点是在吸收塔出 口安装旋风分离器作预 除尘 , 生石灰经消化制成石灰浆液后喷入吸收塔 , 烟 气与雾化 的石灰浆 液充分接 触 以脱 除二氧化硫。 G S A工艺的关键 之处是 大量覆盖着新鲜石灰浆液 的灰的再循环, 这种工艺的传热、 传质特性优于传统 的半干法工艺 。 美国 A ir p o l与 ⅣA 合作 开发 的 G S A G a s S u s p e n s i o n A b s o r p t i o n 脱硫装置工艺流程见图3 。 旋风分离器 十 灰 图3 美国A i r p o l 与,I Iv A合作开发的G S A脱硫装置 如图 3 所示 , 烟气从吸收塔下部进入塔内, 石灰 浆液经喷枪雾化后喷出, 使烟气温度下降, 石灰浆液 雾滴与烟气 中的s O 发生化学反应 , 生成固体微粒。 同时, 未反应完全的石灰浆液被烟气干燥 , 同固态微 粒一起在烟气的携带下进入旋风分离器, 作为脱硫 副产品被收集下来, 这些微粒的大部分被送回吸收 塔进行再循环 , 一小部分被送至灰场。净化后的烟 气进入电除尘器除尘后, 洁净的烟气经烟囱排人大 气。 G S A与其他半干法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①浆液雾化方式。G S A与其他半干法相 比, 在 雾化方式上有很大区别 。其他半干法氢氧化钙和水 分别喷射, 而 G S A只采用 一个低 压力的双流体喷 嘴; 石灰浆液和水经喷枪上的两相流喷嘴雾化喷出。 2 2 山东化工 S H A N D O N G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2 0 0 9年第3 8卷 ②石灰/ 物料再循环。大多数半 干法工艺都采 用再循环工艺 , 将用过的石灰用一个灰处理 系统进 行灰输送和储存 , 灰与新鲜的石灰浆液混合后再 回 送至吸收塔进行再循环。因为混合不均 , 浆液管路 中很容易发生沉淀现象, 喷嘴也极易磨损。在 G S A 工艺中的物料再循 环是直接把物料 引入反应器, 从 而避免了喷嘴的磨损问题。 ③石灰耗量少 , 吸收剂吸收效率高。G S A工艺 的脱硫效率可以达到 9 0 % 以上 , 吸收剂 的利用率也 较高。G S A可以达到或接近湿法脱硫的性能水平。 ④内部无结垢。反应器内是颗粒流化床, 反应 器内壁面受到悬浮颗粒的连续冲刷 , 能使吸收塔 内 表面保持洁净 , 避免 了结垢。同时在设备内没有干 湿交界面, 避免了腐蚀问题。 ⑤运行费用低。G S A采用一个双 流体喷嘴代 替了传统半干法的吸收剂喷嘴和水喷嘴, 而且 喷嘴 孔径比传统半干法中的大 , 不易堵塞 , 喷嘴磨损也很 低 。 ⑥设备 的可用率高。G S A烟气脱硫 技术在最 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 设备 的可用率 已经超过 了 9 9 % 。 4 N I D N e w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S y s t e m 烟气脱硫工艺 N I D N e w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S y s t e m 增湿 灰循环脱硫技术是 A B B公 司开发的新技术。N I D 脱硫工艺可与除尘器组合为一体 , 结构简单 , 占地面 积小, 物料循环倍率可达 3 O~ 5 O次以上。正常情况 下 , 脱硫率一般可达 8 5 %以上。 主要反应机理如下 C a OH 2 O _ C a O H 2 C a O H 2 S O 2 _C a S O 3 1 / 2 H2 01 / 2 H 2 0 C a O H 2 S O 3 _ C a S O 4 H 2 0 C a S O 31 / 2 H2 0 3 / 2 H2 01 / 2 0 2 Ca S O4‘2 H2 0 C a O H 2 C O 2 - - - * C a C O 3 H 2 O C a O H 2 2 H C I -- C a C I 2 2 H2 O C a O H 2 2 H F - C a F 2 2 H2 O N I D脱硫工艺的流程如图4所示 。 N I D技术采用 C a O作为脱硫剂 , C a O在消化器 中加水消化成 C a O H 后 , 与从除尘器下来 的大量 循环灰相混合并进入混合增湿器 , 在混合增湿器内 加水增湿, 使混合灰的水分含量增加到5 %, 然后进 入直烟道反应器。大量 的脱 硫循环灰进入反 应器 后 , 由于蒸发表面极大 , 水分很快蒸 发, 在极短 的时 间内使烟道温度 由 1 4 0 C冷却到 7 0 C左 右, 烟气相 对湿度则很快增加到 4 0 % ~ 5 0 % , 脱硫灰 的含水量 由 5 %降到 3 %。电除尘器除下来的脱硫灰输送到 增湿器, 与 C a O混合增湿后实现再循环。脱硫灰再 循环量可以达到 3 O~ 5 0倍 , 甚至更高 , 从而保证 了 高效地利用石灰 。由于脱硫 剂是不断循环的, 未反 应的 C a O H 进一步参与循环脱硫 , 所 以脱硫剂的 有效利用率很高 , 可达 9 5 % 以上 。 煤 图 4 N I D 工 艺 流 程 图 N I D技术特点为 ①利用 C a O粉或 C a O H 粉或电石渣等作脱 硫剂 , 取消了喷雾干燥脱硫工艺中的制浆系统。 ②脱硫灰循环倍率达 3 O一 5 O , 脱硫剂利用高达 9 0 %以上 , 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 ③脱硫效率高 。当 C a / S为 1 . 11 . 3时 , 脱硫 效率可达 9 0 % 一 9 9 % 。 ④外置式增湿消化器, 增湿灰湿度均匀, 无黏 结 、 堵塞问题。 ⑤ 占地小 , 投资小 , 运行成本较低。 4 我国半干法脱硫技术现状 我国的环保形势越来越严重, 对环境保护的重 视也 日益加强 , 我国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严格 控制 , 目前我国新建大型火电厂 和现役电厂主力机 组必须安装相应的烟气脱硫装置以达到国家环保排 放标准。脱硫效果与脱硫成本一直是脱硫研究中的 一 对矛盾 , 目前世界上大机组脱硫以湿法脱硫占主 导地位 , 占总数 的 8 5 %左 右 , 但湿法脱硫一次性投 资大, 设备运行及维护费用都较高, 设备复杂, 占地 面积大, 往往中小型现役 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时 会受到场地和投资的限制 。因此 , 投资小, 占地小 , 运行简单而且脱硫效率较高的半干法烟气脱硫越来 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 , 半 于法是 比较适合我 国国情 的 烟气脱硫技术。 下转第 2 5页 第8期 滕小波, 等 贝诺酯的合成进展 2 5 0H c。。 N。 OH c 。 。 ◇ acetic anhydride A cH N ◇C O I pyn d1llc \ / 图6 贝诺酯合成线路 5 OAc H, Ni C a s o l i v e B e n g u e r e l 等使用 乙酰氯 为酰化剂 , 丙酮和三乙胺为溶液, 一步使水杨酸对乙酰氨基苯 酯酰化为贝诺酯。合成线路如图 7所示。该法优点 是一步反应即可得到产物 , 收率尚可, 但是反应物水 杨酸对乙酰氨基苯酯不稳定, 生成后应马上进行反 应 。 A c C I E t 3 N, MeCO Me o ◇N H C O C H NHC 0CH 图7 贝诺酯合成线路 6 3总结 以及展 望 综上所述 , 贝诺酯的合成基本采取三种原料 阿 司匹林 、 阿司匹林酰氯 、 含水杨酸 的酯为原料 , 再经 过相应的酯化或者酰化即可得到贝诺酯。总的来说 难点在于 酯化反应时的酰氯水解问题, 选取合适的 溶剂对抑制副反应也是影响很大。依据原有工业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H 上接第 2 2页 普遍采用的生产路线 , 改善反应过程, 设计出一条反 应条件要求低 、 总体收率高 、 成本便宜、 反应过程容易 控制、 副反应少 , 对于工业化大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彭司勋. 药物化学[ M] . 第一版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 , 1 9 9 9 1 1 7 . 『 2 ]王效山, 王键. 制药工艺学 [ M] . 第一版.北京 北京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2 0 0 3 t 8 0 . [ 3 ]S t e r w i n . PA m i n o p h e n y l s a l i c y l a t e s N L , 6 5 4 5 1 7[ P] . 1 9 65. [ 4 ]P o r t e ll i. P r o c e s s f o r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b e n o r i l a t e C A, 1 0 3 5 7 8 2 [ P ] . 1 9 7 3 . [ 5 ]F e t T e r S al a t. S a l i c y l i c a c i d d e ri v a t i v e E S , 4 5 7 1 8 5[ P] . 1 9 7 8 . [ 6 ]张明玉, 张培关, 等. 水杨酸衍生物贝诺酯的合成 [ J ] . 中国药学杂志, 1 9 8 9 , 9 5 4 4 5 4 5 . [ 7 ]唐维 高, 等. 扑炎痛 的合成工 艺. C N, 1 0 6 7 8 8 1 [ P] . 1 9 9 3 . [ 8 ]王远亮, 等. 一类药用乙酰水杨酸酯衍生物的光气法合 成新工艺 C N, 1 3 3 7 3 9 1 [ P ] .2 0 0 2 . [ 9 ]E r i k Mi l l e r . P r e p a r a t i o n of a e y l s a l i e y l a t e d e ri v a t i v e s G B, 1 1 6 8 2 8 9 [ P ] . 1 9 6 8 . [ 1 0]A n d r e w R o b e r t s o n .A m i n op h e n o l c o mp o u n d s U S , 3 4 3 1 2 9 3 [ P ] . t 9 6 9 . [ 1 1 ]C a l v o M o n d e l o .4一A e e t a m i d o p h e n y l 2一 a e e t y l o x y b e n z o a t e E S , 4 4 4 8 0 2 [ P ] . 1 9 7 7 . [ 1 2 ] E r i k M i l l e r . S al i e y l a m i d e d e ri v a t i v e s G B , 1 1 0 1 7 4 7 [ P ] . 1 9 6 8 . [ 1 3 ]C a s o l i v e B e n g u e r e 1 .A e y l a t i o n o f P a e e t a m i d o p h e n y l 2 一 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 E S , 5 0 1 6 8 6 [ P ] . 1 9 8 2 . 本文文献格式 滕 小波, 钱 捷. 贝诺酯的合成进 展[ J ] . 山东化工, 2 0 0 9 , 3 8 8 2 3 2 5 . 最初我国应用于电厂的半干法脱硫技术大多是 引进国外的成熟技术, 这需要支付高额的引进费用, 因此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 , 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 廉价脱硫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引进工艺进行 示范工程建设 , 结合实践 , 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 、 吸 收, 自主再研发, 我国脱硫行业迅速打破了国外厂商 垄断国内大型火电厂脱硫项 目的局 面。 目前 , 我国 的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在实验室研究 的基础 上 , 各地相继实施 了一批 中小锅炉半干法 烟气脱硫 示范工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 , 我国主要的脱硫企业基 本掌握了从工艺设计到运行调试全过程的技术。目 前 , 我国有的脱硫企业已开发出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 的 C F B F G D脱硫装置。喷雾干燥法脱硫技术我 国通过多年的研 究和试验 已基本 掌握设计 、 制造 1 0 0 M W机组烟气脱硫技术的技术能力。目前众多 脱硫企业致力于半干法脱硫技术的优化及新技术的 开发, 半于法脱硫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国家环保局科技标准司, 燃煤 s 0 控制技术现状及综合 评价[ J ] . 环境保护, 1 9 9 8 4 4 6 ; 1 9 9 8 5 3 5 . [ 2 ]杨成勋. 燃煤电厂的脱硫技术[ J ] . 湖南电力, 1 9 9 9 , 1 9 4 4 6 5 O . [ 3 ]张新生 , 等. 燃煤烟气脱硫[ M]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9 9 1 . [ 5 ]管菊根.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 [ J ] . 电力环境保护, l 9 9 9, l 5 3 5 96 2. 本文文献格式 袁莉莉.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进展 [ J ] . 山东化工, 2 0 0 9, 3 8 8 l 9 2 2 。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