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的检修维护和故障判定方法.pdf
2 0 0 9 年第4期 煤矿机电 8 3 电缆的检修维护和故障判定方法 马桂荣 , 李桂兰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 6 7 0 0 1 摘 要 详细分析 了电缆故障的原因, 总结 了电缆故障的判定方法 , 以供使用 与维护人员为确保 供电安全、 可靠作参考。 关键词 矿用 电缆 ; 故障;判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 T D 6 1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1 0 8 7 4 2 0 0 9 0 4 0 0 8 3 04 Me t h o d s o f o v e r h a u l i n g ma i n t e n a n c e a n d F a u lt De c is i o n o f Ca b le MA G u i - r o n g,L I G u i l a n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I n d u s t r i a l C o l l e g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4 6 7 0 0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a s o n s o f c a b l e f a u l t a r e a n a l y z e d d e t a i l e d l y,t h e d e c i s i o n me t h o d s o f c a b l e f a u l t a r e s u mma r i z e d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o p e r a t o r a n d ma i n t e na n c e s t a f f t o e ns u r e s a f e a n d r e l i a b l e po we r s u p pl y. K e y wo r d s mi n i n g c a b l e;f a u l t ;d e c i s i o n me t h o d 1 概 述 电缆是输送 电能的主要设备 , 煤矿中常用 的电 缆有铠装 电缆 , 橡套电缆 , 塑料 电缆 , 屏蔽电缆 。由 于井下潮湿、 巷道狭小、 并时有落顶和岩石塌陷等现 象发生 , 为了保证供电可靠与安全 , 必须对电缆进行 经常检查 , 以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 。 检查 电缆的方法通常采用外部检查和试验检查 两种, 外部检查时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电缆 各部分有无机械损 伤; ② 电缆终 端头的接地线接触 是否良好, 钢铠有无锈蚀现象; ③铜接线耳与所连设 备的接触是否 良好 , 有无发热及脱焊现象 。终端头 的绝缘是否干净 , 绝缘有无过热及烧焦的情形 , 端头 处的绑线外敷绝缘是否良好; ④终端头有无漏油现 象; ⑤电缆胶是否碎裂; ⑥终端头内部绝缘胶有无结 晶现象。 可看出电机发生转子断条故障时, 结点 |s . 所 对应的频带能量约为正常时的 2倍 , 在基频附近频 带能量明显增大。s 4 ⋯s .。 的频带范 围内能量也 有所增大, 该频段所对应 的是 电流 3 、 5谐 波所在频 率范围, 所 以可知电机发生断条故障时会产生 3 、 5 次谐波。经多次实验可知 依据该故障诊断模式可 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电机转子断条故障。 参考文 献 [ 1 ] 盛兆顺 , 尹琦岭.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M] .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 2 0 0 8 . [ 2 ] 姜建国, 汪庆生. 用 自 适应方法提取鼠笼式异步电动机转子断 条 的特征分I E J ] . 电工技术学报 , 1 9 9 6 4 . [ 3 ] 邱阿瑞. 提取感应电动机转子故障特征的新方法[ J ] . 清华大 学学报 , 1 9 9 7, 3 7 1 . [ 4 ] D e n g X . R i t h c h i e E 。 J o k i n e n T . A n i m p m v e d k n o w l e d g e b a s e o f a f u z z y l o g i c s y s t e m f o r a n i n d u c t i o n mo t o r w i t h r o t o r f a u l t s [ C ]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C I CEM9 5, Ha n g z h o u, Ch i n a , 1 9 9 5. [ 5 ] C a o Z , R i t c h i e E, R o t o r f a u l t d i a g n o s i s o f i n d u c t i o n m o t o r b a s e d o n a d y n ma i c a s s o c i a t i v e me mo o f c h a o t i c n e u r a l n e t w o r k[ c]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I CE M 2 0 0 0, He l s i n k i , F i n l a n d, 2 0 0 0. [ 6] 许 伯强 , 李 和明 , 孙 丽玲. 基 于小 波包分 析 的笼型异 步 电动机 转予断条在线检测方法[ J ] . 中小型电机, 2 0 0 1 , 2 8 6 . [ 7 ] 孙延奎. 小波分析 及其应用 [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0 05 . [ 8 ] 任震, 张征平, 黄雯莹, 等基于小波包算法的电机故障信号的 压缩和重构 [ J ]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 0 0 1 , 2 1 1 . [ 9 ] 王新, 黄建. 基于小波包的故障特征信号提取的研究[ J ] . 电子 器件 , 2 0 0 7, 3 3 . 作者简介 李涛 1 9 8 3一 , 男,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号处 理 与故障诊断。 收稿 E t 期 2 0 0 9 0 3 0 9 ; 责任编辑 陶驰东 8 4 煤矿机电 2 0 0 9年第4期 2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铠装 电缆主要是 由机械外伤而引起短路、 接地 和断线故 障, 所 以在使用 中, 应避免发生挤 、 碰、 折裂 等情况。由绝缘受潮引起的故障, 多半出现在接头 处 , 主要是因密封不严或电缆制造不 良, 绝缘老化变 质而引起 。 铠装电缆出现相间短路的主要原因是 ①电缆 头制作工艺质量问题 ; ② 电缆铠装带开裂 , 铅包层有 裂纹, 使绝缘破坏造成短路; ③铜芯电缆和铝芯电缆 之间的铜- 铝或铝一 铝连接接头压接工艺不 当, 接头 处接触不良, 接触电阻过大, 发生短路故障; ④电缆 受砸、 受压、 发生短路; ⑤库存时间较长, 电缆端头受 潮, 或在做电缆头时, 不做耐压试验。 铠装电缆接头密封不严造成的故障较多, 因此, 必须严格制作工艺, 电缆接头应满足下述要求 1 耐压强度应不低于电缆铅包未剥部分 的耐 压 ; 2 在允许运行温度内, 温差不宜过大; 3 要有能适应各种运行条件的机械强度 ; 4 密封性能良好且结构简单 , 便于施工 。 引起终端头漏油的原因可能是 ① 由于电缆过 负荷运行, 电缆油温度增高因体积膨胀而漏油; ②由 于电缆高度差而形成的油位差所产生的静压力而漏 油; ③对于所使用的材料规格掌握不严, 使用不当以 及制作中密封不严; ④绝缘带包缠不良又没有很好 的涂漆和干燥 。对于铅手套的终端头如在铅手套上 发现少量的渗油, 可用烙铁加热或其他局部补焊的 方法消除。补焊时勿使 内部绝缘 过热 , 在接线耳或 铅手套手指 口处渗油时, 可将该处绝缘剥去 , 重新包 扎 。若漏油严重时应重新制作终端头。在拆下包缠 的绝缘时应尽量按包 缠顺序逐步进行 , 切忌用刀切 削。对于开包型终端头在三芯分叉处漏油时应重新 制作。 终端头出现绝缘不 足, 开裂时可用 同样牌号 的 绝缘胶灌满, 如发现有很多水分时, 应将旧胶清除, 用相同牌号的新绝缘胶重新灌胶 。发现终端头受潮 时 , 可用红外线灯泡或 白炽灯进行干燥 。干燥处理 一 直进行到电缆的绝缘电阻上升至稳定值后2 h , 且 吸收比≥1 . 3结束。 铠装 电缆对外皮的绝缘 电阻 2 0 o C时每公里数 值 标准应符合如下列要求 ①额定电压为 1 3 k V, 粘性浸渍电缆或不滴流电缆为 5 0 M Q, 滴干绝 缘电缆为 1 0 0 MQ; ②额定 电压为 61 O k V 粘性浸 渍电缆或不滴流 电缆为 1 0 0 MQ, 滴干绝缘 电缆为 2 0 0 Mn。 在井下不能使用带黄麻外皮的铠装电缆。为了 防腐, 可在电缆钢带外面定期涂以防腐油漆, 铠装电 缆必须按规定设置接地。 橡套电缆造成短路故障的原因主要是机械损 伤 。只要按照相关规程要求进行敷设 、 连接 , 运行中 加强维护管理, 即可减少或避免短路故障的发生。 单相接地故障是井下低压电网中常见的故障, 因为 井下供电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单相漏电接地故障 主要原因是机械损伤后造成一相绝缘损坏; 电缆与 设备连接时接头毛刺与设备外壳相碰, 或接头脱落 碰壳; 电缆热补质量问题造成单相接地。电缆断线 主要原 因是受外界移动 的机械设备拖挂而拉断; 也 有因电缆强度不够, 再加上移动电缆时被人为地生 拉硬拖将电缆拉断的。为此, 应加强工作责任心, 杜 绝上述原因造成 的断线事故 。 电缆故障发生后, 应按照以下顺序处理 ①首先 根据故障的现象和状态 , 正确判断故障的类型, 并及 时向矿调度和机 电主管部 门汇报 , 组织有关人员迅 速进行处理 ; ② 当电缆因故障引起火灾时, 应立即切 断电缆电源 , 并不失时机地灭火救灾 。当火势蔓延 过快不能立即扑灭时, 应立即通知附近采区、 队的人 员迅速撤离危险区, 并按矿井的救灾计划进行灭火; ③ 当采用在地面测试的方法测试井下铠装电缆的故 障时 , 在进风巷道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必须控制在 ≤ 1 %方可进行 。对于井下采区队, 使用普通型携带式 电气测量仪表来测定 电缆故障时, 必须 由瓦斯检查 员检查该地点的瓦斯含量, 只有其瓦斯浓度≤1 %时 方可使用; ④当井下橡套电缆发生故障后, 应根据故 障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 确定故障类型和故障点。 在处理故障时, 必须将故障电缆与其它电缆完全隔 开, 方可进行测试和处理; ⑤当连接电缆的开关跳闸 时, 应查明原因, 并由瓦斯检查员检查故障电缆所在 地段的瓦斯浓度, 当浓度≤1 %时方可对故障电缆进 行送电来判断电缆故障。对有煤 岩 与瓦斯突出 的矿井和瓦斯喷出区域内的故障电缆, 严禁用试送 电的方式进行故障和寻找电缆故障点。 在使用橡套电缆时 ①由于橡套电缆多用在移 动机电设备上 , 所 以要特别 注意不要被机械挤压或 拉伤以及煤、 岩、 的砸击; ②随机移动的电缆能悬挂 的一定要挂好; ③橡套电缆的接地芯线要按规定使 2 0 0 9 年第4 期 煤矿机电 8 5 用, 不准借作它用; ④不准将电缆堆放盘圈, 以免引 引起电气故障; ⑤电缆破损后, 必须进行硫化热补, 不准用胶布或蜡布包扎。以免引起漏电 , 暂时不能 进行热 冷 补的地方, 需用接线盒连接; ⑥电缆要 正确悬挂, 不允许随便扔放 ; ⑦不能用低压 电缆输送 。 高压电, 要按规定选择使用; ⑧对采、 掘工作的橡套 电缆, 要注意被机械挤坏和放炮崩坏; ⑨电缆护套、 绝缘层不应出现龟裂和破损; ⑩电缆的绝缘与导体、 绝缘与绝缘、 绝缘与护套之间应不粘合, 对屏蔽电 缆, 屏蔽层与导体之间应不粘合; ⑩主芯截面≤2 . 5 mm 的电缆 , 在长度 1 0 0 m m以内, 接头数不应超过 6 个, 且接头间距不应 1 0 m; 主芯线截面≥4 m m 的电缆 , 在长度 1 0 0 m 以内, 接头数不应超过 4个 , 且接头间距不应 1 5 m; ⑩电缆应进行浸水工频交 流耐压试验, 试验电压及施加电压时间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试验电压和施加 电压 时间 橡套 电缆头发生破损后通 常采 用 的维修 方法 是 ①硫化热补法。当电缆破损后, 可用硫化热补器 进行接补 。先在电缆断芯处用电工刀分级切去护套 及绝缘 , 漏 出芯线。芯线的接头可用搭接绑线法 , 或 用油压接套管连接。接头接好后都要焊锡焊住, 然 后用绝缘生胶依一半压一半重叠缠绕 , 每边应 比接 头长出 1 0 m m, 把包扎后的线芯合拢, 放入垫芯。以 电缆原绞合角转一角度 , 再用护套生胶带一半压一 半加以统包缠绕 , 包好后直径 比原来 电缆外径要大 2~3 m m, 然后把要把修补部分 放入 电缆热补器 的 压模胎具中, 胎具表面撒一层化石粉防止粘胶 , 拧动 热补器手轮使胎膜 压紧 电缆 , 通 电加热约 1 0~l 5 m i n , 温度达到 1 2 0 。 c 。此 时表层生胶 已经变软 , 再 旋动手轮压紧一次, 连续加热升温到 1 7 0 。 C~1 9 0 。 c , 维持此温度约 1 O一 2 5 m i n , 然后停电逐步冷却至 1 2 0 。 C后进行外形修整, 使接头处平滑。热补后的 电缆应放入水 内浸泡 2 h , 摇表测得 的绝缘 电阻应 ≥1 O MQ, 然后作耐压试验, 通 1 . 3 倍的额定电流持 续 3 0 ra i n 而不发热才合格; ②冷补法。热补法虽然 能保证修补的质量, 但必须在井上进行。冷补法是 用冷补胶涂抹粘结的修补法, 先把电缆橡套损坏处 用锉刀打毛, 将制成 的电缆冷补胶敷于电缆损坏表 面上 , 用蜡纸按压成较原来形状稍微鼓起 , 然后用塑 料带包扎牢固 , 冷补好的 电缆需经 4 8 h才能移 动。 冷补法可以在井下使用, 能及时处理电缆故障、 防止 事故扩大。 电缆在通 电运行中, 其持续允许负荷 电流主要 受 电缆绝缘耐 热强度 的限制 。为 了保证 安全供 电 和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 除定期进行绝缘检测外 , 还 应经常检测其工 作温度 、 实 际 负荷 电流 和过载能 力, 使它们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铠装电缆的钢带或钢丝如有断裂应及时绑扎。 高压电缆在巷道中跨越电机车架线时, 电缆的跨越 部分应加胶皮被覆, 防止架线火花灼伤电缆麻皮和 铠装。电缆线路穿过淋水 区时, 最好不设接线盒; 如有接线盒时, 应严密遮盖, 并由专人经常检查。 为 了减少杂散电流对铠装电缆的腐蚀, 应定期测量电 缆铅包中的杂散电流密度, 凡超过规定值时必须立 即加 以解决。新安装 的电缆投入运行时 , 应全面测 定负荷电流及 电压损失 , 并检查 电缆接头有无发 热 现象 ,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电缆故障点的寻找方法 运行 中的 电缆或新安装的电缆一旦出现故障 , 首先应查明是过负荷跳闸还是故 障跳 闸, 敷设 电缆 巷道中的沼气浓度 ≤1 %时可以进 行一次试送 电来 判断跳闸停 电的原 因。如果属于 电缆事故跳闸, 先 用摇表测定电缆芯线 之间和对地 的绝缘 电阻 , 属 电 缆绝缘故障 , 可通过检测绝缘电阻和做泄漏试验时 发现, 或从检漏继电器指针数值判断; 接地事故, 可 通过检漏继电器跳闸发现 ; 如果属于短路故障, 常常 是因接地短路或短路后接地 , 也有少数只短路 不接 地 的。 ’ 用万用表寻找橡套电缆故障点时, 首先将电缆 两端的芯线全部开路 , 如果电缆故障是相间短路 , 将 发生短路 的两根芯线 端头与万用表相连接; 如果是 接地故障, 就将发生接地的芯线和接地芯线接到万 用表上。万用表 的选择 开打到欧姆档 , 然后对 电缆 逐段进行弯曲或翻动, 当弯曲到某一点万用表指针 有较大的摆动时, 这就是故障点。也可用木棒敲打 电缆护套 , 当某处万用表针有较大的摆动时 , 也可找 出故障点。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寻找一芯或多芯低 阻 几十千欧以下 接地或短路故障。 8 6 煤矿机 电 2 0 0 9 年第4 期 用电测法探测故障点时, 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 法 1 电桥法。即使用 1只普通 电桥和一组 约 1 0 0 V的干电池, 探测电缆的接地故障点。探测时, 首先将故障芯线与 1 根长度相等且完好的芯线在一 端短接 , 另一端按图 1接成电桥回路。调节电阻 R 及 , 使毫安表 A中流过 2 5 5 0 m A的电流 , 并使 检流计 G指零 使电桥回路处于平衡状态 , 由于电 缆芯线的阻值很小, 连接线的电阻对测量的准确度 有显著的影响 , 因而接线时尽量将检流计位置靠近 电缆芯线。 图 1 用 电桥测接地点 2 电容电流法 。由于电缆芯线之间的分布电 容与芯线长度成正比, 电容电流与分布电容成正 比, 故测量时沿芯线长度探测 断线点 , 用摇表测 出断线 相。假如主芯线 B相断线 , 如图 2 a 所示 , 则将 3 0 4 8 V的交流电源经调整电阻 及毫安表先接 到完 好的芯线 A上, 测量 A线与 D线之 间的电容 电流 , 。 , 然后再接于 B线上 , 测量 B线与 D线之间的电 容电流 , 。 。通过计算即可确定断线故障点距测量 端的距离 ; 假如是 D线断线 , 如 图 2 b所示 , 因 D线 与主芯线截面不同, 这时应把电源及仪器先后接在 甲、 乙两端 , 测 出 段的电容电流 , A 。 和 肥段的电 容电流 , 。之后, 通过计算, 即可得出断线故障点 距 甲、 乙端的距离。 甲端 乙端 甲端 乙端 匣 圈 b1 A B C 图 2 电容电流法探测故障点 3 音响法。上述两种方法故障点的位置是算 出来的, 可能产生较大 的误差。用音响法可 以直接 找到故障点, 如图 3 所示。在电缆的一端用音频信 号发生器 4向故障芯线内送入音频电流 。音频电流 在电缆的周围产生音频磁场。将感应线圈1 置于音 频磁场 中, 便会感应出音频电势 , 经放大器 2放大后 送人耳机 3 。根据从耳机 中听到的声音变化 的特点 就可以找到故障点。 长度 图3 音响法探测短路故障点 1 一 感应线圈; 2 一 放大器; 3 一 耳机; 4 一 音频信号发生器 当感应线圈平行于电缆移动时, 因芯线呈螺旋 状缠绕 , 故从耳机中听到 的音响信号强度与电缆芯 线的捻距一致呈周期性变化。但是在故障点音响声 便骤然降低, 并且以后不再呈周期性变化。由此可 准确地找到故 障点 , 长度误差 ≤O . 5 m。 在探测铠装电缆一相接铅皮的故障时, 可将音 响信号发生器一端接故障芯线, 另一端接铅皮, 这时 若沿电缆移动感应线 圈, 则可在耳机中听到音响变 化。在故障点之前 , 音响仍与捻距一致 , 呈周期性变 化, 越接近故障点, 音响越弱, 在过故障点时音响会 突然降低 , 利用音响法探测电缆断线故障的方法 , 见 图 4所示 。 一长度 图 4 音响法探测铠装电缆 一相接铅 皮故 障点 1 一 感应线圈; 2 一 放大器; 3 一 耳机; 4一 音频信号发生器 参考文献 [ 1 ] 顾永辉, 吴文光. 煤矿电工手册[ 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 1 98 0. [ 2 ] 刘宝贵.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 [ M] . 北京 中国电力 出版 社 . 2 0 o 5 . 作者简介 马桂荣 1 9 6 1 一 , 女, 讲师。1 9 9 2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 学, 现从事机 电专业的教 学与电气控制方面的研 究工作。 收稿日期 2 0 0 9 0 3 0 5 ; 责任编辑 陈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