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某些术语用词辨析.pdf
术语辨析 35 地质学某些术语用词辨析 杨建超 章雨旭 黄泽光 摘 要对地质学专业术语中几组常见的错别字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产生错别字的原因, 阐述规范地质学专业术语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学,汉字,别字 Discrimination of Some Geological Terms YANG Jianchao ZHANG Yuxu HUANG Zeguang Abstract Several common wrongly written technical characters in geology are discriminated in this ar- ticle and the reason is analysed.The importance of technical character regulation is also elaborated. Key words geology, character, wrongly written character 地质学是对地球的组成、结构和演化进行研 究的学科。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质学领域定义明 确的专业用语,它反映了地质学基本特征及其释 义。规范地质学专业术语有利于国内外地质学学 术交流。 尽管 1993 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 会审定的地质学名词早已公布,但研读地质 学论文、著作及一些工具书,包括字典、词典, 可以发现,有许多术语的用词或用字尚不统一; 在笔者从事地质学论文的编辑过程中,还常见一 些错别字。因此,地质学专业术语用词亟待规范 统一。 笔者结合编校工作实践,对几个常见的尚未 统一的地质学专业术语进行辨析,以期与同行探 讨,进而规范地质学专业术语。 一 术语别字分类 (一) 由于不解词义而出现的用词错误 1. (蜓 . )科化石(打点的为错字,下同) 为有孔虫类微体化石的分类名称,是石炭 纪、二叠纪的重要化石。 又称“纺锤虫” ,旧称 “筳蜗” 。 已发现的 的写法有 、筳、、蜓 4 种。 在笔者编辑的文稿中这 4 种写法均曾见过。1979 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地质辞典 (三)古生物地 史分册和 1988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类用的 是 ;1983 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地质词典 用的是 ;而 1992 年某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石油 大辞典石油地质分册用的是, 但该词典附录 2 词目汉字拼音索引中用的是蜓,同一版本的词典 用词前后竟然不一致。 200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增补本现代汉语 词典 、1980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均 未收录“ ”字。一般计算机也无法录入“ ”字, 百度搜索的几百个结果都是用“蜓”代替。 中国 科研究是由李四光创始并奠定基础 的。他把“筳状之虫”命名为“ ” ,以代替纺锤 虫一名。值得注意的就在于,该字是竹字头,而 不是虫字旁。古生物学中把壳为钙质,外壳有凸 镜形、 纺锤形、 圆球形、 圆柱形的纺锤虫称为 [1] 。 因此,笔者认为上述关于“ 、筳、、蜓”的 4 种写法中,应选择“ ”为正确的字,这符合李 四光对 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 辞海等应 增补收录“ ”字。 2. 腐殖(植 . )质 中国科技术语/2007 年第 3 期 36 200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释义为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 形成的有机物质。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 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 有的作者以为腐殖质是植物腐烂后形成的, 所以误把腐殖质写成了腐植质。实际上,腐植质 的植是错别字。 (二)沿用已废止了的字(简化字) 1. 潟(泻 . )湖 有的作者把“潟(音 x)湖”写成“泻湖” “舄湖” ,造成“潟” “泻” “舄”混用。 1992 年出版的英汉石油大辞典石油地质 分册用的“潟” ,如“潟湖” ,1979 年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 地质辞典 (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分册, 用的是“泻” ,如 “泻湖” 。2002 年商务印书馆出 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增补本)用的是“潟” , 即“潟湖” 。其释义为浅水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 沙封闭形成的湖,高潮时可与海相通。而“泻湖” 则是“潟湖”的旧称。1994 年 9 月全国自然科学 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质 学名词为“潟湖” ,曾用名“泻湖” 。2005 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由周麒主编的 出版校对培训教程 则把“泻湖”的“泻”列为误用被淘汰的术语 [2] 。 潟字的含义为 “咸水浸渍的土地” , 既然是 “浸渍” , 应该是不流动或流动不畅;而“泻(繁体字为瀉, 字形与潟相近) ”则是“液体很快地流下” [3] 。因 此,根据定义,应统一用“潟湖” ,而非“泻湖” 。 2. 新沟嘴(咀 . )组 规范的名词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名。 查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31 年 5 月出版的 中国 古今地名大辞典 ,其释义为,新沟嘴在湖北监利 县北九十里。当东荆河北岸。此辞典用的是嘴, 而不是咀。 “咀”字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 案) (简称二简 )中的字。国务院于 1986 年 6 月 24 日发出了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 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 的请示的通知,宣布二简自通知下达之日 起停止使用 [2] 。因此,新沟嘴组为正确的名称。 (三)音近形似易混的字 坳(拗)陷。坳(o) ,释义为山间平地,例 山坳。拗(ǎ o) ,使弯曲,使断;折。 “坳陷”是泛 指在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区中,由负向构造运动 所产生的相对下降的地区,其规模、形状、内部 结构和成因都是不确定的 [4] 。 坳陷一般作名词用, 譬如济阳坳陷等。而“拗陷”则作动词时才用, 例如由于地质作用发生了拗陷。 (四)术语运用不准确 例如 “⋯⋯可能来自深部的石炭、 二叠系煤 系地层” [5] 。这里“系”本身就是地层划分中使用 的单位术语,若把句末“地层”二字省去,句子 结构已经完整。若把“二叠”后的“系”字改写 成地质年代单位的“纪”字也可。又如 “上石炭 系”应为“石炭系上统”或“上石炭统” , “上石 炭纪”应为“晚石炭世” 。 依据地质学名词中所列名词,早、中、 晚元古界采用“古、中、新”元古界(代)作为 正式名称。并在“古、中、新”之后加括号标明 相应的“下、中、上” ,例古(下)元古界、中 (中)元古界、新(上)元古界,以示同国内传 统名称的对应关系 [6] 。 再如“碳酸岩”和“碳酸盐岩”的用法也不 统一。 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1992 年已有明确的 界定。沉积成因的用“碳酸盐岩” ,对应的英文名 为“carbonate rock” ,岩浆成因的是“碳酸岩” , 对应的英文名为“carbonatite” [7] 。 (五) 有争议的字 1. 板块汇(会)聚 板块汇聚或板块会聚都是指板块运动彼此汇 合。笔者认为“汇”的动感更强烈,而“会”更 多地是表现一种状态;而“板块汇聚”更清晰地 体现了板块移动的过程, “板块会聚” 则更多地只 能体会其结果。 2.“与” “和” 在日常口语中, 二者差别很小, 可以相互替代, 但在科技论文中,二者若不能明确分工,则可能 使句子含义不明。如“印度板块与羌塘地块和扬 术语辨析 37 子地块碰撞” “Fe2与 Mg2和 2 3 CO − 结合”都还可 以据常识理解。但类似于“张三和李四与王五打 起来了”就不易弄清了,是二打一,还是各自为 阵若是二打一,谁和谁是盟友笔者建议将赤 壁之战表述为“曹操与刘备和孙权打起来了” ,即 “与”仅作介词用,而“和”仅作连词用,给它 们明确分工,以免歧义。 3.“伊迪卡拉系”还是“埃迪卡拉系” 最近国际地层委员会将与我国震旦系 (狭义) 相当的地层命名为 Edicaran, 命名剖面在澳大利 亚南部的 Ediacara 山,与 Edicaran 生物群有关。 查“中国期刊数据库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文章均 将 Edicaran 生物群译为“埃迪卡拉生物群” ,仅现 代地质上有一篇文章译为“伊迪卡拉生物群” 。 1993 年出版的 地质学名词 一书中也用的是 “埃 迪卡拉生物群” 。但是最近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地 质英汉大词典用了“伊迪卡拉生物群” 。 笔者等认为,依据从先律, “埃迪卡拉系” “埃 迪卡拉生物群” 不能改为 “伊迪卡拉系” “伊迪卡拉 生物群” 。类似的其他词汇也不应轻易更改译名。 4. 埃达克岩 近几年“埃达克岩”这一名词频频见刊,而 一般词典上均无此词, 它原是 Adakite 的音译。 可 是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和对岩石的命名方法的不同 导致 Adakite 含义清楚(是以产地命名的,即产于 Adakite 的一种较特殊的岩石) ,而“埃达克岩” 含义却不清楚了。因为我国的火成岩石命名是以 成分为主线的。现在对“埃达克岩”的定义主流 是高锶含量的中酸性岩。可以看出,它在火成岩 石分类表上是没有明确位置的。所以已经有岩石 学家建议不用“埃达克岩” ,就用“高锶石英闪长 岩”或“高锶花岗二长岩”等。 二 术语常见错别字及纠正 地质学论文中专业术语的错别字还有(加点 的为错别字) 上伏 . (覆) , 下覆 . (伏) , 倾覆 . (伏) , 溶 . 融(熔) ,纺缍 . 虫(锤) ,胞 . 子花粉(孢) ,迭 . 层 石(叠) ,油价低靡 . (迷) ,付 . 矿物(副) ,同位素 年令 . (龄) ,固熔 . 体(溶) ,炭 . 酸盐(碳) ,侵 . 染状 (浸) , 孤 . 形构造 (弧) , 花冈 . 岩 (岗) , 径 . 纬度 (经) , 不正 . 合(整) ,海棉 . 状(绵) ,二迭 . 系(叠) ,折 . 曲 (褶) ,迭 . 加异常(叠) ,柔 . 皱(揉) ,蜿 . 足类(腕) , 班 . 岩(斑) ,萤 . 光显微镜(荧) ,幅 . 射(辐) ,摸 . 拟 (模) ,浸 . 蚀面(侵) ,石腊 . (蜡) ,超伏 . (覆) ,伽 玛 . 射线 (马) , 油汽 . (气) , 石碳 . 系 (炭) , 岩芯 . (心) , 钢 . 性地层(刚) ,沙 . 砾岩(砂) ,叶腊 . 石(蜡) ,炭 . 质页岩(碳) ,炭 . 质泥岩(碳) ,气 . 化(汽) ,等等。 三 术语不统一的原因 学术论文、科技出版物存在名词术语不统一 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科技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其主要原因是 (1)编辑出版行业用词不统一, 某些出版物的误导; (2)没有坚决贯彻全国科学 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例如潟湖 一词在 1993 年公布的地质学名词中就有,而 “泻湖”则为“潟湖”的曾用名。但因“泻湖” 一词在群众中流行已久, 因此, 很多作者仍用 “泻 湖” ,而不用“潟湖” 。 (3)一些个别的字, 现代 汉语词典没收录,计算机字库里没有。因此, 人们往往选用字形相似,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 例如用筳、、蜓来代替 。 (4)某些词在社 会上已广泛流传,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国家 标准与人们“约定俗成”的用词习惯出入甚大, 因此,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与国家标准坚决执行 产生矛盾。例如以往大家熟知的“矽卡岩” ,在 地质学名词中公布为夕卡岩。主要原因是 元素名称“矽”字已改为“硅” (Si) , “矽”字被 废弃,留原音修订为“夕卡岩” [8] 。矽卡岩的矽用 了几十年被废止了,许多人肯定难以接受,还有 许多人了解不到这样的变化。因此,语言文字规 范化的一条重要理论,就是约定俗成,新的术语 用词要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四 几点建议 1. 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法,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2. 坚决贯彻、遵照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 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 中国科技术语/2007 年第 3 期 38 3. 建立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制度与监测制度, 完善语言文字工作行政执法体制与机制。 4. 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应起示范作用,提高 全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5. 倡议全国地质专业编辑同行们对有争议的 字词用法多进行讨论、沟通,尽量协调一致,达 到统一规范我国地质科技名词的目的。 五 结语 地质学论文、出版物中引用专用名词和技术 术语非常广泛。为了准确表述其学术内容,专用 名词和技术术语的使用必须严格、准确和全文统 一。因此,科技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 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科技名词。未公布的名词应 采用行业中通用的名词术语及名称,全书的名词 术语必须统一。 [9]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委员路甬祥指出 “科技名词 规范化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配 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是实现科技现代化和社会 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一项支撑性系统工程” 。 [10] 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科技出版物及科技出版工 作者, 应肩负起祖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任, 认真对待出版工作,力求语言文字严格、准确。 参 考 文 献 [1]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编辑.地质辞典三. 古生 物、地史分册.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28. [2] 周麒. 出版校对培训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樊静,韩慕康. 从“潟”与“泻” ,到“潟湖”与“泻 湖”. 科技术语研究,2002,4(4) 37. [4]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编辑.地质辞典一,普通 地质构造地质分册(下册).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114. [5] 范国清. 要准确使用地层术语. 中国地质报,1983- 08-15 [6] 中国地层典编委会. 中国地层典古元古界. 前言,Ⅴ −Ⅵ. [7] 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地质学名词. 北京 地质出 版社,1993. [8] 李杰美. 地质科技期刊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技术 语研究,2003,5(2) 38−39. [9] 赵从旭. 图书著译与编辑.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 社,1993.41. [10] 路甬祥. 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任重而道远. 科 技术语研究,2006,8(2) 4. 杨建超 石油实验地质编辑部,214151 章雨旭 地 质 论 评 编 辑 部,100037 黄泽光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2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