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造山带两套不同成矿体系的含矿斑岩对比研究.pdf
“ “年月 , 黄智龙, 田世洪, 钱志宽,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9 9 “ “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 “ “ 5;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 “ “ 9 “E F、 宽 “E F的斑岩铜矿带, 对该成矿带铜矿化及相关斑岩已有深入研究, 而北缘的1 A ; B C ; D矿化及相关斑岩还 刚为人们所认识。纳如松多银铅锌矿是冈底斯北缘1 A ; B C ; D矿化带的典型矿床之一, 并出露未风化的斑岩。与冈底斯南部 铜矿带斑岩相比较, 纳如松多斑岩具有高3 , 低4 、 G、 * D 和极度贫, G的特点; 总体上富集4 H、 I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而J G、 3 ’、1等元素则明显亏损;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略微右倾的燕型模式, 轻、 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 具有明显的- 负异常。纳 如松多斑岩与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整体上也具有较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应与 典中组火山岩具有相同的岩浆起源, 即主碰撞期后仍然残留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及卷入的陆源沉积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原始 岩浆; 原始岩浆经过约;1 8 9 文献标志码 “ * 7 ; 7 ’ O A O U G C Q1 A ; B C ; D7 ’ OA O U N 7 Y Y ’ ’ O X * 7 ; 7 ’ O ; W 7 ’ F C D B C ; D B C ; D U O F 4 O U H V G C 本文得到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 “ “ J J “ “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 “ “ ) 的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杨勇,男, 5 年生,博士生,矿床地球化学专业 。- F G V V U U F F “ 8 Y 7 F ““通讯作者 罗泰义,男, 5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F G 7 U G V \ “ ; 9;改回日期 “ “ 5 ; ; 。李德先编辑。 “ . - ’ / * - . 0 8 . 8 4 “ HA , 宽I HA 的斑岩铜矿 带 (曲晓明等, J H H K) , 包括驱龙、 甲马、 冲江、 宫厅等大型矿床, 以及一系列中、 小型矿床和矿化点 (孟祥金, J H H I) , 成为中国 重要的斑岩铜矿带。已有众多学者对铜矿带斑岩的地球化学 特征 (L - , M,J H H I ;J H H N;O - , M,J H H I ;J H H ;侯增 谦等, J H H G ;J H H ;;曲晓明等,J H H I ) 、 成岩及成矿年代 (侯增 谦等, J H H G ;李光明等,J H H I ;林武等,J H H I;曲晓明等, J H H G) 、 成岩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 (L - , M,J H H N;侯增谦 等, J H H I ;J H H ;;J H H P ;J H H P ;李光明等,J H H I ;芮宗瑶 等, J H H G;J H H I;王全海等,J H H J) 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认为斑岩主要形成于中新世, 集中分布于冈底斯带南部, 以发 育铜、 钼、 金矿化为主, 成矿背景为印度2亚洲大陆碰撞后期的 伸展环境, 明显不同于岛弧带与大陆边缘带。 随后, 在冈底斯成矿带的北缘发现了较多的以银铅锌矿 化为主的矿床 (矿化点) , 如纳如松多、 帮浦、 新嘎果、 夏龙等 (侯增谦, J H H P ;孟祥金等,J H H ) , 它们构成了一条与南缘的 斑岩铜矿带平行分布的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目前为止, 对该 带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背景还缺乏深入的研究。纳如松多银铅 锌矿床位于冈底斯北缘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带中段 (图K) , 是 该带的典型矿床之一, 其号矿区为隐爆角砾岩型银铅矿,“ 号矿区则发育与斑岩相关的矽卡岩型铅锌矿, 并出露未风化 的斑岩, 是该带成矿作用及成矿背景的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纳如松多矿床与成矿相关的斑岩的岩石地 球化学研究, 并与冈底斯铜矿带的斑岩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两 套不同成矿体系的斑岩在类型、 源区及构造环境上的差异, 以 期为冈底斯银铅锌矿带的成因研究和找矿勘探提供一些有 益的参考。 K 地质背景 拉萨地块自晚三叠世从印度板块分离以来 (Q 三叠系;P二叠系;石炭系;R喜马拉雅期花岗岩;N燕山期花岗岩; K H蛇绿岩;K K缝合带;K J断层;K G逆冲断裂;K I张性构造;K ;地质界线;K P银多金属矿床;K 冈底斯造山带斑岩铜矿; K R纳如松多银铅锌矿 D F . E / / 23 4 5 6, ) 冈底斯铜矿带斑岩数据引自 ; 8 ;; 5’ . , A;侯增谦等, ; B;林武, B;孟祥金, 8;曲晓明等, C “ 8 D 4 0 . E ’0 6 . ’6 4 0 F ’ 7 , 1 7 ’ 4 7 4 0 , 2 1 4 1 / G 4 ’ , 2 4 0. / ’3 4 5 , 6 7 5 4 ’ 7 , . 4 * . () 6 7 * / 6 7 4 . ’ H 6 4 0 F ’ 7 9 1 . . ’ 4 6 , 2 1 4 1 / G 4 ’ , 2 4 0. / ’3 4 5 , 6 7 5 4 ’ 7 , . 4 * . (;) I . 2 . / ’ ’ . 2 4 0 ; 8 ;; C; 5’ . , ; B;J 6, B;K ’ 6 , 8 均值分别为A L M 8 NC O P和A A M A 8 NC O P) , 但是配分模式却 具有明显区别 冈底斯铜矿带斑岩表现为J 9 与 9 强 烈分异 〔 (J /Q ;) 3平均值为 A M C〕 ,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具 较大斜率的右倾的J 9 富集型 (图8 ;) , 弱的负 5异常或 不具有 5异常, 为平滑的右倾模式。 8 讨论 “ 斑岩类型 据前人资料 ( ; 8 ;; 5’ . , A; 侯增谦等, ; B;林武, B; 孟祥金, 8; 曲晓明等, C) , 冈底斯铜矿带斑岩普遍富碱, 其(RST3 S) 为 B M B U“ C M A U, 绝大部分在 U“ L U之间; 岩石的里特曼指 数 () 为C M B “ 8 M , 大部分在 “ 8之间; 碱度率 (V 9值) 在 C M B “ 8 M A 8之间, 属于碱性岩H钙碱性岩; 分异指数 (I W) 变化 较大, 在 C “ A M B之间; 在X S H RS图 (图B ) 中, 表现为高 钾钙碱性岩和钾玄岩系列。冈底斯铜矿带斑岩具有较高的 (X 4) (C C LNC O P“C P PNC O P) , 绝大部分样品的(X 4) 大于8 N C O P,平均值为B B 8 M N C O P, 高X 4/Q值的特点 显示其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 ( 5’ . , 8 ) , 在X 4 /Q H Q 图 (图B ;) 中全部落入埃达克岩区域, 但与典型的埃达克岩不 同的是, 冈底斯铜矿带斑岩明显富R S (孟祥金, 8) 。 AAC 第 A卷第期杨勇等冈底斯造山带两套不同成矿体系的含矿斑岩对比研究 表纳如松多斑岩的主量元素 (“) 及微量元素 ( ) 组成 1 A 1 () / 0“ /* ; . 91 / 8 0 - 0 1 A 1 ()( - 9 ; . 1 - , - . / 0- 1 2 3,4 5 5 6) 纳如松多斑岩具有极富硅 〔(“ )B C D EC F D B E〕 的特征, 其碱含量较低,(’ G ) 变化于 D H E I D H I E之间; 岩石的“为6 D 4 B6 D I ,J K值较小, 为4 D B 4 D C F, 属于钙碱性岩系列; 其铝饱和指数较大, 为 D 4 I D F B; 具有极高的’/ 比值, 主要原因是( ) 平均值 仅为6 D 6 F E; , L值为C B D F 5 5 4 D H F, 岩浆具有较高的分异指 数。在“ 5 5 6 1 ’ ’ 6 3 6 0 ; 4 5A 0 4 9 3 ’ 4 1/ ’ 6 8 0 ’ 4 ’ * B 4 0 B 6 ’ B C ; () A ’ ;“ /F 6 5 0 1 6 8() 4 5G 6 ; ; F 6 6 B * 8 4 5 0 ; B 6 0 8 0 4 0 ’ 45 0 1 6 8 ;()’ ; ’ 4 1 5 ’ ’ 6 3 6 0 ; A ’ “ ; ; 8 C * 9[] . 8 “ 9 ,4 5(L) Q O O Q 6 6 ( .2 . R 9 G . 0 * “ 8 ; 8 “ 9 1 ; 8 C * 9 “ . . 9 / 8 H / 8 “ A “ 8 ; 8 . 9 1 ; 8C * 9, “ , 9 8 .7 C 9 * “ 9 “ . 8 , “ . 9 “ 8 ; 8 .9 1 ; 8 C * 9I /,- 8, C ; 8/ ; “ 9 8 “ 1 ; 8C * 9 * 9 “ W . 0 * “ 9 ,4 44 U M 4 4 O( .2 K . R 9 G . 0 * “ . “ ; ; 8/ ; “ 9 * , 9 “ . A . 9 B 8 “ 9 H ; 8; “ * A 9 “ 9 “ . “ 9 I “ * , 9 “ . “ 9 3 [ 同位素证据 []岩石学报, 0 () “ 3 2 0 莫宣学, 赵志丹, 周肃, 董国臣, 廖忠礼 “ 6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的时限 []地质通报, 1 (’ ) ’ ’ 曲晓明, 侯增谦, 黄卫 ’ 冈底斯斑岩矿 (化) 带 西藏第二条 “玉龙” 铜矿带 [] 矿床地质, () 0 2 2 0 1 1 曲晓明, 侯增谦, 李振清 0 冈底斯铜矿带含矿斑岩的 9/ 0 3同位素约束 []地 质学报,“ (1) ’ 0 ’ 芮宗瑶, 侯增谦, 曲晓明, 张立生, 王龙生, 刘玉琳 0 冈底斯斑岩 铜矿成矿时代与青藏高原隆升 []矿床地质, ’ “ 2 芮宗瑶, 李光明, 张立生, 王龙生 西藏斑岩铜矿对重大地质事 件的响应 []地学前缘, ’ ’ (’) ’ 2 ’ 2 ’ 王全海, 王保生, 李金高, 姚鹏,李志,周祖翼,程力军,刘鸿飞 西藏冈底斯岛弧及其铜多金属矿带的基本特征与远景评 估 []地质通报, ’(’) 0 2 杨勇, 罗泰义, 黄智龙, 杨竹森, 田世洪, 钱志宽 ’ 西藏纳如松 多银铅矿*、 / 同位素组成 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矿物学 报 (待刊) 周肃,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 邱瑞照, 王亮亮, 郭铁鹰 西 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 9/ 0 3 9年代格架 [] 科学通报, 3 ( ) 3 1 ’ 0 1 矿床地质 ’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