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_0004-1991_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_50000).pdf
n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 0004一 91 重力 调 查 技术 规定 I5 0 0 0 0 1 9 9 1 一 0 6 一 1 1 发布 1 9 9 1 一 1 0 一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 目次 1 技术设计 ” “ “ ” “ “ “ ” ” ” ⋯ 1 2 仪器准备 ” ” “ ” ” ” “ ” 价 “ 一6 3 野外工作 ” “ “ ⋯ 1 0 J 资料整理和成果提交 ” ” “ “ “ ” ” “ 一1 4 附录 A两点间多台多次观测所得平均重力增量的精度估计方法 补充件 ” “ ” 一 1 8 附 录B 重 力 基 点 网 平 差 参 考 件 “ ” “ “ ” “ ⋯ 2 1 附 录C 测 地 工 作 有 关 技 术 要 求 参 考 件 ” “ “ ” ” ” ... . . . ... . ⋯ ⋯ 2 5 附录 D 重力仪野外观测中的常用资料整理方法 补充件 ” “ “ ,. ” ” “ “ “ ⋯⋯ 2 7 附录 E 中区地形改正 圆域、 方域 计算方法 补充件卜 ” “ ⋯⋯ 2 9 附矛F 改变中间层密度计 算布格 重力异常 值简化公式 参考件 ” ” 一 3 1 附录G 重力荃点 档案 格式 补充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附录 H X X地区重力X级基点网重力荃点成果表格式 补充件 ” “ ” ” 3 3 附录1布格IR 力异 常成T - 表 格式吸 补充件 , ” ” ” “ “ ” ⋯⋯ 3 4 附 录J重力 测 区 索 弓 } 表 格 式 补 充 件 ” “ ” . . . ⋯ ⋯ 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重 力 调 查 技 术 规 定 1 5 0 0 0 0 DZ 00 04一 91 本标准规定了 1 5万重力调查技术设计方法原则、 重力仪的性能试验、 野外工作与资料整理和成 果提 交等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平原、 山区高、 中、 低精度的 1 5万重力调查工作。 飞 技术设计 1 . 飞 测区布置和测网选择 1 . 1 . 1 测区布置 1 门. 1 . 1 1 5 万重力调查可应用于配合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 综合普查找矿、 油气详查、 水文工程地 质、 环境地质和地热资源普查等任务。因此测区布置应根据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和工区的地形、 地质及 以往物化探工作程度合理地确定, 并应兼顾到施工方便、 资料完整、 布点经济。 1 . 1 - 1 . 2 测区边界应尽量整齐规则, 当测区与以往工作的相邻图幅拼接时, 接边处应延伸相邻图幅中 1 一2 个坐标点或 1 一2 条测线。 1 . 1 . 2 测网选择 1 . 1 . 2 . 1 根据工区地形特点及研究的目的, 可采用规则网和自由网布设测点。 1 . 1 . 2 . 2 当采用规则网时, 线、 点距一般应为 5 0 0 X 2 5 0 或 5 0 0 X5 0 0 m, 允许变动范围为 2 0 , 特殊地 区最大变动范围不能超过 5 0 0 a , 1 . 1 . 2 . 3 当采用自由网法布设测点时, 测点应力求均匀分布, 每平方公里内测点数为 4 -8个, 特殊地 区不能少于 2 个点。 12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的确定和误差分配 1 . 2 . 1 布格重力异常的总精度, 应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 工区的地质特点和仪器设备条件等合理确定, 必须保证工作精度能满足地质任务的需要, 同时应兼顾到资料的继续使用和综合利用等问题。 设计精度 应以能分辨 或研究 最小探测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为原则。 1 . 2 . 2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受技术条件的限制, 一般应根据具体任务, 可参照表 1 分配, 并在设计书中 具体规定。 表 1 布格重力异常 总 精 度 1 0 一 ‘ .W 测点重力值 均 方 误 差 1 0 - 6 m/ s 布格改正 地 形 改 正 均方误差 1 0 - m/ s } 纬 度 改 正 均 方 误 差 1 0 - s .4, 测点平面均方 误差 图上相 对于解析点 mm 均方误差 1 0 - 0 ./ s 测 点 高 程 均 方 误 差 m 0 . 1 0 00 . 0 6 00 . 0 3 00 . 1 50 . 0 7 00 . 01 5 0 . 5 0 . 2 0 00 . 0 8 00 .1 4 00 . 7 00 . 1 1 00 . 0 3 0 1 . 0 0 . 4 0 00 . 1 4 00 . 2 2 01 . 1 00 . 3 0 0 0 . 0 3 01 . 0 2 . 3 分配误差时, 在保证总精度的前提下, 可适当提高某项精度而降低另一项精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1 一 0 6 一 1 1 批准 1 9 9 1 一 1 0 一 0 1 实施 1 DZ 000 4 一 91 1 . 2 . 4 测点重力值的均方误差, 与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网的联测网形及测点观测时的闭合方式有关 , 一 般可按表 2 分配 表 2 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 1 0 - m / s 基 点 网 均 方 误 差 测点观测均方误差 1 0 - m / s 0 备注 丁1 0 . 0 6 00 . 0 3 00 . 0 50 0 . 0 8 0 0 . 0 4 50 . 0 6 5 0 . 0 3 00 . 0 400 . 0 6 0 0 . 1 4 0 0 . 0 6 00 . 1 2 5 0 . 0 500 . 0 600 . 1 1 5 地形改正均方误差按近、 中、 远三区合理分配, 一般按表3分配 表 3 地形改正均方误差 1 0 - m W 近区 0 - - . 2 0 m 中区 2 0 - 5 0 0 m 远区 5 0 0 . 2 0 0 0 0 或 5 0 0 - 1 6 6 7 0 0 m 0 . 0 700 . 0 2 00 . 0 5 00 . 0 4 0 0 .1 1 00 . 0 2 00 . 0 7 0 0 . 0 8 5 0 . 3 0 00 . 0 4 00 . 1 5 00 . 2 5 0 1 . 3 格值标定 1 . 3 . 1 正确确定重力仪格值是消除系统误差的重要环节, 1 5万重力调查工作范围较大, 重力值变化 的范围也较大, 为要使邻省、 区的图能拼接起来, 首先要减少因格值标定引起的系统误差。因此, 重力仪 格值标定的“ 尺度” 要统一 标定的精度要提高。 凡 I 5 万重力测量建立 I, II 级重力基点网使用的格值均在国家级格值标定场进行标定, 其测定 的相对均方误差 A格 应不大于 1 / 5 0 0 0 。 进行重力测点观测时的重力仪格值可在工作地区国家认可的 标定场进行标定 亦可在自建的标定场进行标定, 其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不大于 1 / 3 0 0 0 , 相邻两次格 值标定的 相对变化应不大于1 门 5 。 。 。 1 . 3 . 2 当工作地区远离国家标定场, 需自建校对点时, 可用四台以上装有恒温装置的高精度重力仪建 场. 参加建场的仪 器必须在国家 标定 场进行标 定。 标定场重力差值 自 建 一般不应小于4 o x l o - , m / s 2 , 重力差值的中误差按 1 -1 式计算 见附录A ; , 二 一 士 V 篇 zIm z i m z m 3zv n k n k⋯ ⋯ 1- 1 其相对均方误差应满足 竺 五 簇3 X 1 0 - “ A 夕 DZ 00 04 一 9 1 式中 M万 一 为吓 的 均 方 误 差, , 。 . 为一台仪器一个独立增量的偶然误差; 。2 为一台仪器一个独立增量所含的半系统误差; 、3 为一台仪器一个独立增量所含的第二类半系统误差; , 为仪器台数; k 为独立增量数。 1 . 3 . 3 对于 测程约为2 0 O X 1 0 - s m / s “ 的重力仪, 要求至少在两个不重复的测段上单独测定格值。 1 . 4 荃点网的设计 1 . 4 . 1 1 5 万重力 调查中. 为传递重力值和检查重力仪混合零点位移而必须建立重力基点网。 考虑 到 重力资料的区域研究和长期使用及邻省、 区的拼图, 各地区 1 , 5 万重力测量必须有统一系统, 即在国家 重力基点 8 5网 控制下, 建立 1 5 万重力测量的 I , II 级重力基点网。 当测区内国家重力荃点稀少时, 基点网可按自由网方式布设, 但测点重力值的推算应由国家重力基 点或区域重力基点传递. 其传递边段的增量数应是网上边段增量数的两倍。 当建立 I 、 贾 级重力基点网时, 可参照表 4 要求进行。 根据表 2中I, II 级重力基点网的具体iq 况, 也可调整表4中的具体指标。 表 4 〕 攫 一级基点网二级基点网 作 用 早 传递重力值。 2 控制二级基点网重力联测 1 传递重力值. 2 供测点重力观测时检查重力仪混合零点位移 情 况 布网要求 1 按测区设计一 般一次建成。 2 点的分布力求均匀, 符合分区建立二级基点 网 的 需 要 3 至少包含 或联测于 一个国家重力控制点或 区域重力基点作为绝对重力值起势点 刁 设计成闭合网, 每个闭合环的边段数一般不 超过 1 2个, 并使起算用的国家重力控制点或 区域重力基点位于网的中部 1 根据一级基点分布、 交通条件和施工安排情 况分区建立, 充分利用一级基点网进行控制. 2 点的分布力求均匀, 符合测点重力观测时按 规定就近闭合的需要。 3 设计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 每个闭合环或附 合路线的边段数一般不超过 1 2 个 重力联测要求 1 用于联测的重力仪按三程循环观测或往返重 复观测均方误差。 。 一般不大于士。 . 0 2 0 X 1 0 2 每个边段至少采用三台带恒温的仪器联测, 至少取得三个合格的独立增量 3 采用快速交通工具运送 月 必须分区联测时, 两区间应以独立增量数多 一倍的坚强边相连接 5 必要时可设引点或支点, 支点只能由一级基 点按支线发展一个, 引点和支点联测的独立 增量数应比一般边段多一倍 1 用于联测的重力仪按三程循环或往返重复观 测时均方误差。 。 一般不大于士0 . 0 3 0 X 1 0 - . / s , 2 每个边段至少采用三台仪器联测, 至少取得 三个合格的独立增量。 3 采用快速交通工具运送. 4 必要时可设支点, 支点可由一般二级基点按 支线发展 1 - - 2 个, 其联测的独立增量数应比 一般边段多一倍 精 度 要 求 1 网的精度不低于士 0 . 0 3 0 Xl o - , m / s . 2 联测精度不低于生0 . 0 1 5 X 1 0 - , ./ . , 1 网的精度不低于士0 . 0 4 0 X 1 0 - s m / s . 2 联测精度不低千10 . 0 2 0 X 1 0 - m4 D Z 000 4一 91 1 . 4 . 2 建立基点网时, 基点 的分布密度应根据测区内 国家重力基点的分布情况及区内 交通、 布格异常 总精度等因素妥善布设。 要求基点的分布力求均匀, 符合测点观测时按规定就近闭合的要求。 联测方式 应以闭 合环或符合路线进行, 但每个 闭合环 或符合 路线的边段数一般不 超过 ] 2 , 1 . 4 . 弓 用于联测的重力仪必须装有恒温装置, 按三程循环观测或往返重复观测法观测时, 每条边段至 少采用三台重力仪联测, 至少获得三个合格的独立增量。联测时采用快速交通工具运送。 特殊的工作地段可设支基点, 支基点可由 I 、 II 级基点按支线发展 1 -2个, 但支基点数量不能超过 末级基点数的2 0 Y , 。支基点联测的增量数应比一般边段多一倍。 基点网的精度以平差后最弱点精度衡量。 1 . 4 . 4 测区内末级基点对高程应有所选择, 其基点尽量保证从该基点出发能完成附近全部测点的观 测, 使测点观测时不致出现超程的现象。 凡 工 级或 II 级重力基点需埋设永久性固定标志, 当基点与已有标志的测量控制点重合时, 不另埋 设。当基点选在某些固定建筑物一定部位时不另埋设, 但应增设标记。 I 级重力基点固定标志的顶面积为 3 0 X3 0 c m的水泥台, II 级重力基点固定标志的顶面积为 2 5 X 2 5 c m的水泥台, 底面积略大于顶面积, 露出地表的高度要适当。 固定标志的顶面上应明显标出“ 重力基 点” 字迹, 并标明基点编号、 日 期和建点单位。 基点编号由1 5万重力测量代号“ w” 表示, 脚标罗马字表示基点等级、 原国家省区代号表示测区 所属省分, 基点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由1 开始编排。如安徽省 1 5万重力测量二级基点网第五号基点 应编为“ w II - 1 1 - 0 5 1 1 . 5 地形改正 1 . 5 门地形改正分近、 中、 远三区分别进行。测区内是否需进行地形改正以及改正半径的确定, 应根据 测区内地形特点及数条典型剖面进行地改试验后确定。当测点的地形改正值不超过设计的地形改正均 方误差值或在欲研究异常宽度的 1 -3 倍范围内, 各测点间的地形改正值之差最大不超过设计的地形改 正均方误差值时, 可以不进行地形改正。 1 . 5 . 2 近区地形改正 0 -2 0 m 应根据设计精度采用野外实测或用地形图读图计算, 也可将这两种方 法结合使用。读图时所用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 1 5 千, 当测区为山区且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为 0 . 1 X 1 0 一 ‘ m/ s , 地形改正精度较高时, 读图所用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 1 2千 1 . 5 . 3 中区地冤改正 2 0 5 0 0 m 可采用地形图读图计算或电算方法进行, 节点网的密度应通过试验 确定。圆域地形改正量板的方位数和环数的划分亦应通过试验确定, 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必须 l ] 万 或航空照片 并采用最新地形图, 当地形改正精度较高时, 所用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 1 5 千。 1 . 5 . 4 远区地形改正 对平原区改正范围为5 0 0 - 2 0 0 0 0 m, 允许使用 l 5 万地形图, 山区地改范围为 5 0 0 - 1 6 6 7 0 0 m. 应使用土 , 2 . 5万地形图或航片。 原则要求同1 . 5 . 3 款. 2 0 0 0 m以远地形改正允许采 用 1 公里Xl 公里节点高程电算进行。 1 . 5 . 5 地形改正的读图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5 . 5 . ’在 地 形 图 上 读 取 高 程 , 一 般 应 适 鲜IJ 等 高 距 的‘ / “ ,地 形 特 别 恶 劣 的 地 区 可 以 放 宽 为 等 高 距 。 1 . 5 . 5 . 2 地形改正计算中, 圆域数图时测点高程应采用图上高程。 1 . 5 . 6 地形改正所用密度值, 应根据工作性质和解释上的 需要合 理确定. 同时亦应采用地壳的 平均密 度2 . 6 7 X 1 0 k g / m 计算, 以利区域拼图 改变中间 层密度计算布格重力异常的 方法见附 录F e 1 . 5 . 7 对总 精度为。 . 1 X 1 0 - m / s 的工作, 地形改正应根据地形情况采取特殊措施, 通过试验后在设 计中具体规定 16 测地工作 1 . 6 . 1 测地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确定重力观测点的实地点位, 并按设计规定施测, 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 重力观测点平面坐标和高程。 坐标系统为 1 9 5 4 年北京坐标系, 高程采用 1 9 8 5 年国家高程基准。 DZ 000 4一 91 1 . 6 . 2 设计前应收集测区所需各种资料。资料收集内容包括 1 . 6 . 2 . 1 三角点、 水准点的平面及高程成果、 分布略图、 计算说明或技术总结, 成果施测单位及施测年 代、 起算系统及成果精度等。 1 . 6 . 2 . 2 所需各种比例尺地形图, 对年代较久的地形图应了解其精度, 确定其使用价值。 1 . 6 . 2 . 3 航摄资料及航摄成果 。 . 近期航摄相片、 透明正片、 航区索引片、 航摄数据鉴定表。 b . 已有的航外相片控制点成果及其精度、 电算加密成果、 图历簿、 技术设计及技术总结等。 1 . 6 . 3 航摄资料能否满足重力点高程精度需要, 应根据附录 C 2 . 3中有关公式进行高程精度估算, 以 决定使用否 1 . 6 . 4 编写设计之前, 根据收集的成果资料, 组织力量对测区进行必要的踏勘。 1 . 6 . 5 重力测点平面位释精度及高程精度, 依据表 1 执行 1 . 6 . 6 重力基点应进行联测, 其联测方法为 测区内的基点, 在进行测地工作的同时, 用仪器直接联测平面坐标及高程或判刺在航片上; b . 测区外围基点无法联N1 .}1 时, 用 不小于工作比 例尺地形图图 解平面坐标与高 程。 1 . 6 . 7 重力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定, 根据技术设备、 测区实际情况, 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 选用合 适的方法进行。 1 . 6 . 8 剖面测量视精度要求采用以下方法 全仪器法测定平面坐标和高程, 起闭于三角点、 水准点。 b . 用大于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布设, 航片定点电算加密平面坐标和高程。 c用不小于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图解坐标 或利用测网中测点平面坐标 , 高程用仪器实测。 1 . 7 密度工作 1了 门岩石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结果进行改正及确定中间层密度用于推断解释的重要依据, 岩石密 度工作的研究是重力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对前人所得密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由本单位岩石 标本的采集、 测定和整理的研究 1 . 72 对前人的岩石和疏松层密度资料的收集应力求广泛而详细, 内容应包括采集地区、 样品名称 时 代、 层位、 岩石名称 测定方法、 测定结果及测定精度等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 然后才能参与 统计。 1 . 7 . 3 密度工作的设计以围绕异常解释按地质单元进行, 要注意标本采集的系统性和代表性, 分布要 合理, 为此要求 1 . 7 . 3 . 1 对于沉积岩, 主要选择地层发育比较完整, 各类岩石产出比较齐全, 出露良好的典型剖面采 集。 1 . 7 . 3 . 2 对于岩浆岩, 要按岩 性和 侵入期次采集。 1 . 7 . 3 . 3 不仅要采集地表的岩石标本, 尤其要注意研究钻孔岩心的密度, 以了 解岩石密度值随深度变 化 的规律 。 1 . 7 . 3 . 4 要把疏松层的密度作为研究的内容之一。 1 . 7 . 3 . 5 各种岩石都应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 一般每种岩石不少于3 。 块, 主要岩 矿 石标本采集的数 量应为5 0 - 2 0 0 块。 地表岩石风化 强烈的 地区 应采用浅钻采样。 1 . 7 . 4 密度标本的采集重量应根据其测定方法确定, 当用密度 计测定时, 标本的重量以1 0 0 - 2 0 0 g 为 宜。疏松层大样的取样体积为5 O X 5 0 X5 0 c m. 1 . 8 剖面工作 1 5 万重力测量可根据地质任务、 综合研究及解释的需要合理地布设各种类型的剖面。 DZ 00 04 一 91 2 仪器准备 2 . 1 重力仪投入野外作业前, 应进行下列各项调节和校验 2 门. 1 石英弹簧重力仪和 L a c o s t e邑R o mb e r g 简称L C R 重力仪的测程调节, 要求将测程调节至适 合于工作地区的观测 2 . 1 . 2 L C R重力仪电子读数 零位 和检流计零位的检查与 调节。 仪U W 平后当黑影线与读数线重合时, 电压输出应为零, 检流计的指针也应指向零位置, 否则应对 仪器进行调节。 2 - 11 . 3 L C R屯力仪正确读数线的检查与调节。 读数线是指目镜中的某条刻度线, 当黑影线与它重合时, 摆杆位于水平位咒, 仪器面板上均标有读 数线的参考值 由于读数线常有微小变改, 所以需定期检查。 2 . 1 . 4 石英弹簧重力仪光线灵敏度调节 按所用的仪器类型及其说明书规定分别进行调节, 当前生产 常用仪器 一 般要求 Z S M型仪器调至 1 6 -2 0 格 沃尔登仪器调至2 0 - 5 0 格, C G - 2型仪器调至 1 6 -2 0 格。 重力仪光线灵敏度应每月测检一次, 测定结果应记入仪器使用簿中。 2 . 1 . 5 L C R 重力仪位 移灵 敏度的测定与调节。 位移灵敏度应调至 改变读数一格 约相当于重力变化 1 X1 0 - 1 m/ s , 目镜筒内黑影线移动 9 -1 1 个目镜分划 2 . 1 . 6 L C R重力仪电 子灵 敏度的指定与调节 L C R重力 仪电 子灵 敏度应调至2 0 0 M V / 0 . 1 X1 0 - s m / s 2 _4 0 0 M V / 0 . I X 1 0 - 5 In / S 2 , 通过滤波器衰 减 1 0 倍后, 反映在数字电压表上为 2 0 -4 0 m V / 0 . 1 X 1 0 - m/ s o 2 . 1 . 7 石英弹簧重力仪水准器的测定, 要求仪器的纵、 横水准器调节后 所测纵、 横水泡曲线顶点偏离 正确位置不超过 1 小格。 注 事先绘制一张直径为5厘米的圆盘, 将圆周分成3 2 等分, 以任一条分度线 为 牛, 沿顺时针方向标上1 , 2 . . . . . . 1 6 . 逆时针方向 标上一I , -2 . . . . . . -1 6 字样 把圆 盘分别压在纵、 横水 准 器底脚螺旋的下面, 并 使其中 心与度盘中心重合。} 小格 即相当 于水平 脚螺旋的1 / 3 2 圈 。 2 . 1 . 8 L C R重力仪的横水准器的检查与调节 横水准器的正确位置是 当仪器分别左、 右倾斜, 使横水准器气泡偏移一小格时, 目镜筒内的黑影线 均向右移动, 且移动距离之比小于 3 2 e 2 . 2 重力仪0态零点位移测定 2 . 2 . 1 用于生产的 含备用 仪器. 要求试验时间不短于一昼夜, 不带恒温装置的重力仪, 要求环境温度 变化不大于 3 C, 观测地点应稳固无振动干扰。 2 . 2 . 2 每3 0 分钟取一次 读数, 测得重力仪静态零点位移和固体潮变化的混合曲 线 2 . 2 . 3 对实测曲 线经理论固体潮改正后, 得到仪器的静态 零点位移曲线, 用以了 解仪器性能。 2 . 3 重力仪动态零点位移测定 2 . 3 . 1 重力仪在野外工作, 每三个月测定一次动态零点位移, 野外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工区, 开工前 和工区结束后分别各测定一次。在工作中如仪器受震或经检修必需进行动态零点位移测定工作。 2 . 3 . 2 要求试验时间不短于 1 0 b , 测点间重力差大于 3 X 1 0 - s m/ s , 两点间单程观测时间间隔一般不 大于2 0 m i n , 带有恒温 器的重力 仪记录环境温度, 不带恒温器的重力仪要求记录仪器内 温。 2 . 3 . 3 观测 结果经理论固体潮改正后, 得到重力仪的 动态 混合 零点位移曲线, 可根据其计算出仪器的 动态零点位移率和零点位移线性部分的持续时间。 2 . 3 . 4 动态零点位移测定可与格值测定合并进行。 2 . 3 . 5 动态观测均方误差按 2 -1 式计算 Dz 000 4一 91 一 士r-n 2 - 1 式中r为相邻两点间各个增量与平均增量之差值; 川 为增量的总个数; 。 为 试验点边段数 当只 在两个点上观测时, 1 1 e 2 . 3 . 6 动态观测均方误差应不大于测点重力观测均方误差的二分之一。 2 . 3 . 7 为了解在基点联测时, 按一定的闭合时间求得的独立增量的均方误差 。 , 在经理论固体潮改正 后的动态混合 零点位移曲线上. 抽取一 些原动态观测值, 求出两点间的 独立增量。 如此沿曲 线每移动一、 两个点, 求一个独立增里, 直至求出的总独立增量数不少于 1 0个。 然后根据 。个独立增量求出两点间 的平均增量, 按 2 -2 式计算。 按 2 -3 式计算 。 2 - 2 2 - 3 式中r独立增量与平均增量之差值; * 独立增星数 2 . 4 重力仪 一 致性测定 2 . 4 . 1 一致性测定的观测点数不少于 3 。个. 点距要求与实际工作时相近, 相邻点间重力值变化一般要 求大于 1 X1 0 - s m/ s a 2 . 4 . 2 各台仪器间一致性测定的精度要求可在设计书中规定, 测定结果按 2 -4 式计算均方误差 2 - 4 式中1 1 , 某仪器在某点上的观测值与各台仪器在该点观测值的平均值之差值; ,观测值的总个数; 观测点数。 25 重力仪格值标定 2 . 5 . 1 重力仪在野外工作期间, 格值测定时间的要求一般参照表5执行。 DZ 0 004 一 91 表 5 片兰 野外工作时间大于 三 个 月 者 野外工作时间不足 三 个 月 者 重力仪经受剧烈 艇 动 后 重 力 仪 进 行 中、 大修后 石英弹簧重力仪 每三个月测定一次 格值, 工作结束测 定格值 开工前和工作结束 各测定一次格值 测定一次格值测定一次格值 拉科斯特重力仪格值测定时间, 由仪器使用单位根据仪器说明书等具体确定 2 . 5 . 2 格值测定的 相对均方误差按1 . 3 . 1 款 执行, 对不同的精度要求, 格值测定的具体要求亦不同。 自建格值标定场或建立基点网时, 重力仪的格值应在国家级标定场上标定。 使用石英弹簧重力 仪观测时, 应以三程循环观测法取得独立读格差, 一组读格差中最大与最小读格差之差不大于 1 格, 合 格读格差不少于 1 0 个. 不合格读格差不大于 3 个。 b . 测点观测时, 所用重力仪的格值可在自建的格值标定场上标定。使用石英弹簧重力仪时, 应以 三程循环观测法取得独立读格差, 一组读格差中最大与最小读格差之差不大于 1 . 5 格, 合格读格差不少 于 8 个. 不合格读格差不得多于 2 个。 格值按 2 -5 式计算 2 - 5 勺二骊 一一 K 式中1 g 格值标定场两点间的重力增量值; 豆 重力仪读格差的平均 值, 按 2 -6 式计算。 } A S ; 丽二 上 已 ‘ 一 一2 - 6 式中A S , 第i 个读格差; , 参与平均 的合格读格差的个数 。 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按 2 -7 式计算。 2 - 7 叽--此 一一 八 式中 豆 重力 仪读格差的 平均值; 二二 重力仪读格差平均值的均方误差, 按 2 -8 式计算。 二 二 一 士 nn - 1 .....................................- 2- 8 Dz 0 004 一 9 1 式中6 , 第i 个读格差与平均读格差之差值; , 参与平均的合格读格差的个数。 2 . 5 . 3 工作中相邻两次格值测定的变化 不含仪器修理前后的变化 按 1 . 3 . } 款要求并参照表 6 执行。 表 6 Kg范围处理方案备注 0 0 0 K 1 5 0 0 1 新测格值前的测点观测值使用原格值计算。 2 新测格值后的测点观测值使用新格值计算 k , 1R e 1 0 0 0 1 当9 LF, -9 k i-e x , 且9 W, 一9 }r 落e ,时, 新测格值前的测点观测值 使用平均格值计算, 以后用新格值计算 9用原格值计 5 1 的观测点值 9 ,用新格值计 算的观测点值 9 c一 用平均格值 计算的测r5又见测值 e ,没 计规定的 测点观测均方误差 格值相对变化 KV, 按 2 -9 式计算 K 变 原格值 一 新 格值 原格值 2 - 9 2 . 5 . 5 L C R - D型重力仪的格值应在国家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上测定。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取得 独立读格差, 合格读格差的数量应不少于6个, 各个独立增量结果与平均独立增量结果之差应不超过士 0 . 0 2 格 约相当于士0 . 0 2 X 1 0 - s m / s , 不合格读格差不得多于2 个, 否则应查明 原因。 根据实际情况, 将部分或全部观测结果作废, 重新测定。格值测定工作应至少在三个不重复的测段上独立进行, 求取每 一测段的格值,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在庐山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测定格值, 求得重力仪的格值表 每 1 0 格或 2 0 格给出一个格值 。 2 . 5 . 6 L C R - G型重力仪在出厂时已进行了格值标定, 并附有 0 -7 0 0 0 X1 0 - s m/ s 范围内的格值表, 为了消除系统误差, 应对厂方提供的格值表进行检查, 求取格值表的校正系数 比 例因子 , 具体方法是 在国家长基线上, 以飞机为运载工具, 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进行两次独立观测, 其互差不得大干 。 . 0 4 X 1 0 - s m / s z , 其平均值与长基线重力段差值之比的倒数即为长基线所对应的绝对 重力值范围内的格 值表的校正系数。 26 重力仪的使用与维护 2 . 6 . 1 使用仪器的主管单位和使用者应对仪器安全负全面责任。 2 . 6 . 2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交接仪器时双方应现场检验, 并办理交接手续 2 . 6 . 3 未经主管单位和使用者同意, 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仪器。 2 . 6 . 4 仪器应放置在干燥、 安全的地方, 严禁碰撞和大角度的倾斜、 倒卧。严禁在松摆的情况下搬运 L C R重力仪。 2 . 6 . 5 仪器的配件和工具应随仪器妥善保管, 不得随意改作他用, 仪器的面板应经常保持清洁, 随时检 查存放仪器桶的背带、 保护带, 以保证安全。 2 . 6 . 6 重力仪长途运输应放入防震桶 箱 内, 并由使用者护送。 2 . 6 . 7 在野外工作中, 仪器应轻提轻放, 仪器置于脚架盘后, 操作员不得随意离开仪器, 有恒温装置的 仪器, 应随时注意电池的充电, 以免电池内电流不足影响正常工作。 2 . 6 . 8 工作中重力仪发生故障时, 应带回驻地, 由有检修经验的人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检修, 否则应 送厂家或检修单位修理。 DZ 00 04 一 91 2 . 6 . 9 仪器和配件应建立使用簿, 作为档案随仪器妥善保存。 2 . 6 . 1 0 操作员操作仪器应按说明书或操作规程执行, 并应采取有效措施, 防曝晒、 防雨淋 野外工作 3 . 1 重力基点的选择与联测 3 . 1 . 1 重力 I 、 D 级基点的布设, 要根据工区踏勘后结合实际地形及交通条件、 高程情况等确定。基点 应选在地基稳固、 联测方便、 附近地形和其他引力质量近期内不致有大的变化, 重力水平梯度较小、 近期 不被占用的地方, 避免设在较大的陡崖、 河堤和海边等地方。 3 . 1 . 2 基点网的联测, 当使用L C R重力仪联测时. 可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 当使用石英弹簧重力 仪联测时, 应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在各个基点的观测中, 重力仪的高度应保持一致。 3 . 1 . 3 重力基点联测时, 观测结果应满足下列要求 3 . 1 . 3 . 1 每个基点上观测读取三组数据, 每组数据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0 . 2 格。 3 . 1 . 3 . 2 用石英弹簧重力仪联测时, 构成一个独立增量的两个非独立增量之差, 不大于单台仪器按三 程循环观测法求独立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