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_0073-1993_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pdf
uz 中华人民共和 国地 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 / T 0 0 7 3 一 9 3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1 9 9 3 一 0 5 一 1 8 发布 1 9 9 4 一 0 1 一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 目次 11148101618”20况 1 主 题内 容与适应范围 “ , “ “ “ ” ” ⋯⋯ Z 引用标准 , , “ “ , , “ , ” , , 甲 , 一 3 总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工作设计 “ “ ” , ⋯ ⋯. 5 仪器及装备 “ ‘ ,. , 二 6 野外工作 , , ,. , ” ” ” , ⋯ ⋯ 7 资 料验收和图件编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成果提交 ⋯ ⋯ 附 录A 电 剖 面 法 工 作 设 计 提 纲 补 充 件 , ‘ . ⋯ 附录B 电剖面法工作报告提纲 补充件 。 ⋯ 附录C 电阻率剖面法记录本格式 参考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 / T 0 0 7 3 一 9 3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电阻率剖面法 简称电剖面法, 下同 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则。 2 本标准适用于能源、 金属、 非金属矿产地质找矿中的电剖面法工作, 其中的技术规则也适用于水 、 工程、 环境、 灾害地质测量中的电剖面法工作。 弓I 用标准 1卞卞文2 D Z / T 0 0 5 9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总则 3 . 1 电剖面法是以地下岩 矿 石电阻率差异为基础, 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或脉动电场, 按某种极距 的装置形式沿测线逐点观测, 研究某一深度范围内岩 矿 石沿水平方向的空间电阻率变化, 以查明矿产 资源和研究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组直流电法勘探方法。 3 , 2 电剖面法基本装置形式。 3 . 2 . 1 对称四极装置和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3 . 2 . 1 . 1 对称四极装置 a . 装置符号A MN B b . 装置示意图 A M N B 同 时 移 和 - 州. 1 .一一 -C- M / O 图 1 装置系数 K计算公式 AM AN 兀一MN 1 复合对称四极 装置 a . 装置符号AA MNB B 中 华人民 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3 一 0 5 - 1 8 批准 1 9 9 4 一 0 1 一 0 1 3 ME U z / T 0 0 7 3 一9 3 b装置示意图 A A MN B B 〔 同 时移 动 M O } l } B i 图 2 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A A M A A N M N 2 2 联合剖面装置 a . 装置符号A MN-MNB b . 装置示意图 A M N- M N B 间 时移动 T 111曰 , 一 一 M / O 图 3 c . 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K 2 xAM 。 A N M N 3 ;‘; 一; 偶极剖面装置 单侧偶极剖面装置 装置符号 A B M N 装置示意 图 a.阮 月 习 翻 N〔 网时 移动 . .....曰 ......匕 .. / miA ____ mV5B M O NA r 2 图 4 D z / T 0 0 7 3 一9 3 装置系数K许算公式 ABMNa, B M n a时 C当 K n n a n l n 2 4 2 . 3 . 2 双侧偶极剖面装置 装置符号A B MNA B 装置示意图 么阮 A BMN A B 同 时移 动 工 盗 ___ mV __ mAAP . B M O N A O 图 5 c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当 ABMNA B a BMNA, 二na时 Knn a n l n2 , 5 2 . 3 . 3赤道偶极剖面装置 装置符号A M R N 装置示意图 a.阮 几 AB V 1 N 图 6 口 刀 -- -入 -于为B 1、A洲..癸一卜 月J扭.、、王呜A 上式 K浪 数 二 了 系叭 置 一一 装B A 已当 K 丁 7ca 于 了n 1 6 2 . 4 中间梯度装置 a . 装置符号A-MN-B b . 装置示意图 D z / T 0 0 7 3 一9 3 M N 移动} . I 图 7 c . 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2 - I _ 1A M A N 一1B M 十 1B N 7 3 - 3 电剖面法的应用条件 3 . 3 . 1 勘查对象与周围地质体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3 - 3 - 2 勘查对象的电测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出来。 3 - 4 不宜开展电剖面法工作的地区 3 . 4 . 1 地形切割剧烈、 悬崖峭壁、 河网发育以及通行困难的地区。 3 - 4 - 2 低阻覆盖厚度大, 形成电屏蔽层而难以保证获取可靠观测信号的地区。 3 . 4 . 3 接地电阻过大, 又难于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的地区。 3 - 4 . 4 因有强大的工业游散电流而使观测困难, 难以保证观测质量的地区。 4工作设计 4 . 1 工作任务 4 . 1 . 1 电剖面法的具体地质任务应由任务书明确规定, 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 a . 项目名称、 工作地区、 范围及比例尺; b . 工作目的、 勘查对象; c . 实物工作量及技术经济指标; d . 要求提交的成果资料及时间。 4 - 1 . 2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编制设计书。 设计书的编 制要在 全面 收集和分析测区的 地质、 地球物理、 测绘 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内容应包括 a . 任务及目的要求; b . 地质、 地球物理特征; c . 工作方法与技术; d . 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e . 技术经济指标与生产管理; r . 设计附图。 4 - 2 资料收集 编写工作设计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工作地区的人文、 气象、 交通运输资料; 工作地区的地形、 地貌、 水系发育、 土壤、 植被情况; 乐阮 Dz / T 00 73一 93 c .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测绘资料; d .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地质资料; e .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 f . 工作地区以往的物探资料, 重点收集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电性资料及经前人实践肯定为有效的 方法技术资料。 4 . 3 方法有效性分析及试验 4 . 3 . 1 在电剖面法工作设计过程中, 可依据下列资料, 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a . 邻区或其他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成果; b . 正演运算或模拟实 验结果; c . 野外现场踏勘试验结果; d以往的经验勘查模式。 4 . 3 . 2 设计过程中应详细分析采用电剖面法将可能解决的具体地质问题, 并逐项分析解决这些地质间 题的可能途径和可能达到的程度; 对于地质条件具备而方法有效性尚不能完全肯定的测区. 电剖面法只能作为试验项目。 4 . 3 . 3 当引用野外现场踏勘的工作结果来说明电剖面法的有效性时. 必须以充分的资料佐证踏勘试验 的代表性和踏勘试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野外现场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 实地考察工区地形、 地貌、 交通和生活条件; b . 核对已收集的地质、 物探、 化探及测绘资料; c . 测定某些岩 矿 石的电阻率参数, 并分析它们与勘查对象的相关关系, 必要时布署试验剖面; d . 初步了解勘查对象在拟设计剖面中的反映特点、 干扰因素种类、 干扰程度和分布范围, 并研究 需采取的有关技术措施。 4 . 3 . 4 开工初期安排必要的技术试验剖面, 以解决最佳技术方案问题。技术试验剖面有如下要求 a . 技术试验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 地质断面相对比较简单的地段, 同时应尽可能考虑通 过天然露头和探矿工程; b . 应具有不同地电特征、 不同地形和不同接地条件的地段, 使技术试验剖面不乏代表性, 且便于 资料对比; c . 试验时宜采用多种装置形式和多种电 极距。 4 . 4 工作精度 4 . 4 . 1 电剖面法异常强度的估计方法如下 a . p . 曲线具有 极值的 类型, 异常值Y表示为 Y P 止 P 0 X 1 0 0 阶 S 式中P 。 为正常背景值。 b . p 曲线是阶梯状的类型, 异常值 Y表示为 X 1 0 0 9 式中 川z 与P . a 分别为阶梯两侧的视电阻率值。 D z / T 0 0 7 3 一9 3 4 . 4 . 2 设计电剖面法的总精度, 应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a根据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 应能够探测与分辨最小勘查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的原则, 一般来 说, 设计总精度的绝对值应小于任何有意义的异常的三分之一 b , 根据测区非勘查对象所引起的干扰水平, 设计总精度应小于干扰水平的二分之一。 c . 根据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 设计总精度不应超过现有仪器设备所能达到的精度。 4 . 4 . 3 电 剖面法工作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 其分级以及各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分配值列于表 1 , 表 1 、i MET jA 电测均方相对误差, m _ 、 , 、 ,_ _ .} 装置均方相对 误 差 . 总均方相对 误 差 有 位 误 差 M 1 , 电位 差 U , 电流强度 I , 其他, 尤 仅 均 万 相 A l l 误 差 爪, I 士 0 3士 0 5士 1 . 3士 15士 2 5士 3 1 士 1 . 5士 1 . 5士 2士 3士4士 5 , 士 3士 3士 4士 6士 8士 1 0 上表中无位误差是U, I的观测误差和“ 其他’, 误差的合成。“ 其他” 误差包括布极不准、 电极极差变 化、 自然电位变化、 仪器零点漂移等引起的误差和因湿度变化导致表层电阻率变化引起的误差。有位误 差是装置误差和无位误差的合成。 表 1 中规定的指标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电剖面法工作, 但应分别不同测区、 不同勘查目的、 不 同详细程度以及不同干扰水平来选择合适的精度级别。 4 . 4 - 4 在充分研究测区勘查对象、 干扰因素、 地形条件并取得可靠依据的前提下, 设计者可在不改变设 计总精度的条件下, 灵活调整各项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配置。 4 . 5 测区与测网 4 . 5 . 1 测区范围 或剖面长度 a . 测区范围应包括整个被勘查对象可能赋存的地段, 并应向外扩延至能使所反映的异常有足够 的背景场相衬托。 b . 追索性工作的测区范围应包括全部或部分已知地质体;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扩大测区范围时, 测区边缘应重复部分测线或测点。 c 在其他物化探成果基 础上 布置更大比 例尺工作时, 应充 分利用已知资料来考虑测区的实际范 围, 并应尽可能包括与勘查对象有关的岩 矿 露头和探矿工程。 d . 确定测区 还要考虑 地形、 地貌, 并应兼顾施工方便, 力求资料完整和测区边界大 体规则。 4 - 5 - 2 测线方向 设计电剖面法的测线方向应符合下列原则 a . 测线应尽 量垂直于勘查对象的走向, 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地形 影响和其 他千扰因素的 影响; b . 测线方向应与工区中的 地质 勘探线、 典型地质 剖面方向 一致。 4 . 5 . 3 测网密度 4 . 5 . 3 . 1 电 剖面法的测网密 度应根据勘查目 的、 工作性质、 勘查对象规模与空间位置以及所采用的装 置形式等因素确定。一般可按表 2 的规定布置. D Z / T 0 0 7 3 一9 3 表 2 普查详查 测线数 每条测线的 上侧点败 侧线数 每条测线上 的 侧 点 数 对称四极剖面装置 1 23 - 5 3 - 55 1 0 联合、 偶极剖面装置 1 - 26 - 1 0 3 - 51 0 - 1 6 中间梯度剖面装置 1 - 2 3 - 545 1 0 4 . 5 . 3 . 2 当测线上反映单个异常的测点数达不到表 2的规定要求时, 必须保证3 条剖面在相应位置上 有异常反映. 4 . 6 测地精度与测网联测 4 . 6 . 1 电剖面法的测地工作精度要求分列于表 3 , 表 3 精 度 级 别 图上平面点位 限 差 . m m 相 邻 点 距 误 差 , 图上 相 对 高 程 限 差 , mm 电极 排 列 方 向 限 差 均方相对误差 .2 . 584 1 0 0 I2 . 042 5 0 I1 22 . 51 . 31 . 2 5 . 4 . 6 . 2 凡基线或重要剖面的端点, 都应埋设固定标志, 并应与测区附近的三角点 或物径点 联测井计 算座标。 对于尚未建立大地控制点 网 的地区, 应自行建立座标系或者将测网与区内已有的独立座标系 统联测。 4 . 6 . 3 需要标绘在成果图上的主要地物、 工程及异常固定标志等也要进行联测。 4 . 6 . 4 有正式地形图而缺少三角点 或物控点 资料的测区, 允许将测网与附近永久性地物联系, 但应 按联测关系将测网位置标绘在地形图上。 4 . 了 电极距的选择 4 . 7 . , 选择对称四极或复合对称四极装置的电极距, 应符合下列原则 a . 供电电极距 A B至少应为勘查对象顶部埋深的4 -6倍; 测量电极距 MN应不大于勘查对象 的 顶 部 埋 深 ,且 不 得 超 过 告 A B ; b . 在复合对称四极装置中, AB宜选为勘查对象顶部埋深的 6 1 0倍, 式B , 宜选为勘查对象顶剖 埋深的 2 , 一 4 倍。 4 . 7 . 2 选择联合剖面装置的电极距时, 应满足下列要求 a . 在普查良 导性脉状地质体时, 应使A O大致等于最小勘查对象的走向长 度与其下延深度之和 的半值; 当欲分辨相邻地质体时, 应使 A O不大于相邻地质体间距的二分之一; 在进行地质填图或追索 异 常 时 , 一 般 要 求 A “ 至 少 应 为 被 勘 查 地 质 体 顶 部 埋 深 的 3 倍 ;M N 应 为 音 一 告 A O ; 6 . 当 勘查对象的规模与埋 深不清楚或 变化范围 较大时, 应尽可 能设计多种电 极距进行观测, 其极 距变化比值以不大于 2 为宜; U z / T 0 0 7 3 一9 3 c“ 无穷远” 电极一般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 要求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为A O的5 - 1 0 倍。 当需要 斜交测线方向布 设无穷 远极时, 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 应超过A O的1 0 倍。 4 . 7 . 3 选择偶极剖面装置的电极距, 应使0 0 大致等于解决同一地质问题的联合剖面装置中A O的长 度; 供电偶极子 A B和测量偶极子 MN的长度应相同且应远小于19 0 1 . 4 - 7 . 4 设计中间梯度装置的电极距, 应满足下列要求 a . 应使 A B与MN适合于关系式 A B- 3 0 MN 当勘查对象与围岩电阻率之比达 1 0 倍时, MN应不超过勘查对象厚度的 1 -2 倍 ; 当电阻率比达 5 0 倍时, MN允许增至勘查对象厚度的5 倍; b . 观 测 段 应 选 在 供 电 电 极 中 部 含 一 合 处 ; 旁 侧 剖 面 至 主 剖 面 的 最 大 距 离 应 不 大 于 告 A B ; d . 当移动装置时, 在相邻装置的接合部位应有2 -3 个重复观测点; e . 供电电极距AB的选定, 可根据覆盖层厚度及其地电性质, 并结合电源功率和施工方便等因素 设计, 应能达到所期望的有效探测深度, 并反映出勘查对象的明显异常。 4 . 8 参数测定与物理和数定模拟实验 4 . 8 . 1 电阻率参数测定的设计应包括测定点的布置原则, 测定方法、 技术及精度要求。 4 . 8 . 2 电剖面法不同阶段对测定电阻率参数的要求。 普查性电剖面工作要求对测区内各类岩 矿 石电阻率进行概括性了解; b . 详查性电剖面工作要求了解勘查对象与围岩的电阻率关系; c . 查证所见地质体是否能够引起所观测到的异常时, 要对工程揭露的岩 矿 石标本进行全面和 较精确的测定。 4 . 8 . 3 测区中应有足够数量且具代表性的地质物性综合剖面, 其中至少要有 1 -2 条剖面能够比较完 整地穿越区内不同地层及各种岩体和矿体。综合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 构造比较简单的地段。 4 . 8 . 4 在设计模拟实验或正演计算时, 应包括下列内容 4 . 8 . 4 . 1 模拟实验或正演计算必须按野外实际地电断面、 矿体与围岩的电阻率、 围岩各向异性情况、 矿 体的空间位置和产状要素等条件设计。或者大体符合相似性原理。 4 - 8 . 4 - 2 依据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模拟方法, 提出模拟的具体布置, 规定模拟实验的各种技术要求和 精度指标。 选择合 适的 计算方法, 提出正演计算的精 度要求。 4 - 8 . 4 - 3 提出应上交的模拟实验或正演计算资料。 仪器及装备 常用的直流电法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表4的规定。 D z / T 0 0 7 3 一 9 3 表 4 、 丈丁一一一一一一抑职幽 蒯 模拟类型仪器数字类型仪器 } - }, } 11 -* t-g-, - - 愉 入 阻 抗 6 M II 1 M口 A B, MN擂孔、 外壳三者之间绝缘电阻 1 0 0 Mn/ 5 0 0 V 1 0 0 Mn/ 5 0 0 V 电位差测量精度 分 辨 率 0 -3 mv档1 3 Y . I 1 0 mv以上档1 1 . 5 0 . 0 1 - } 2 士I 个字 0 . 0 1 - 电流强度N量精度 分辨率 0 -3 0 - 档1 3 } l O m A以上档1 1 . 5 1 0 . 1 . A } 2 } 士1 个字 0 . 1 m A 极化补偿范围及方法 士 5 0 0 mv 手 动 补偿 士5 0 0 - 自动补偿 电零点A移及补偿办法 0 . O l mv / 2 0分钟 不能补偿自动补偿 工 作 温 度一2 0 0C-5 0 “C一 2 0 C - 5 0 ℃ 工 作 湿 度 4 0 d 6 表头或显示窗指针活动自如 液 晶 显 示 , 显 示 位 3 告 5 . 2 装备的技术指标 5 . 2 . 1 控制面板 a . 控制面板的供电与测量线路间应装有金属隔离接地线. 卜 . 供电控制开关应装有消弧装置. c . 供电 插孔、 测量插孔及外壳三者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5 0 m n , d . 电流表应与仪器电流表精度一致。 5 . 2 . 2 电源 5 - 2 - 2 . , 干电池做电源, 必须配备绝缘良好的电池箱, 要求对地的绝缘电阻大于l O Mn 。 新电池的开路 电 压与额定电压差值不大于5 , 短路电流强度不小于 额定 值的三分之二‘ 5 . 2 - 2 . 2 福镍密封碱性蓄电池组 a . 在1 0 - 3 0 ℃的环境温度下以 规定的 放电率使用时能保持额定容量正常、 稳定, 在高于3 0 ℃ 或 低于1 0 ℃时也可使用, 但容量略低; b . 耐过充性能良好。在小于 。 . 1 C 办 5小时制放电的容量 的电流, 1 0 - 3 0 ℃范围内能承受较长 时间过充而不变形, 不漏液; c . 充电 后在1 0 3 0 ℃ 的环境温度下, 开路搁置2 8 昼夜仍具有一定的容量, 并 能保证使用; d . 在正常条件下连续充放电 使用可达5 0 0 次以上。 5 . 2 - 2 . 3 用交流发电机做电 源, 必须配置相应的调压, 整流与平衡负载设备, 按所要求电压供电时, 供 D z / T 0 0 7 3 一9 3 电电流应足够稳定, 在 5 m i n内其值变化不应超过f 3 0/ n ; 发电机外壳对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l o mf l , 其 他技术性能应符合出厂说明书. 5 . 3 . 3 导线 5 . 3 . 3 . 1 供电和测量导线应根据施工要求选用拉力强、 电阻小、 绝缘高的耐磨导线。 5 . 3 - 3 . 2 导线绝缘电阻可采用浸水法测定, 当供电电压为 5 0 0 V时, 测量导线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5 MR / k m; 供电导线应不小于 2 Mf l / k m, 5 . 3 - 3 . 3 供电导线耐压应达到 1 0 0 0 V/ 5 A; 供电和测量导线断力应达到 5 0 0 N, 5 . 3 - 3 . 4 供电导线的电 阻值每公里应小于1 7 a , 5 . 3 . 4 电极 5 . 3 . 4 . 1 供电电极要坚固耐用, 导电性能良好, 宜采用金属棒状电极, 一般长为 6 0 c m- - 1 0 0 c m, 直径为 1 . 6 c m - 2 . 2 c m为宜。 在接地电阻大或需大供电电流工作的地区, 宜用铝箔电极. 水上施工时, 常用铅电 极. 5 . 3 - 4 . 2 测量电极宜采用铜、 高炭钢或不极化电极, 要求电化学性能稳定, 极差变化小。使用不极化电 极时, 极差变化应小 于0 . O l m V / 5 m i n , 6 野外工作 6 . 飞 准备工作 6 . 1 . 1 技术准备 6 . 1 . 1 . 1 学习 设计书和本标准的有关内 容; 明确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各项技术要求, 必要时可进行技术 培A ; 6 . 1 . 1 . 2 了解工区概况, 合理安排野外工作进度, 提出并征集野外工作的施工顺序及与其他工种协调 配合的意见和建议。 6 . 1 . 2 仪器设备的准备 6 . 1 . 2 . , 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和规格, 领取并调试全部仪器和各类技术装备。备齐常用的检测校验仪表 和工具。备齐专用记录、 计算本或表格以及记录、 计算、 绘图用的工具; 6 . 1 . 2 . 2 领取安全生产防护用品和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6 . 1 . 2 . 3 使用两台 包括备用 以上仪器在同一地区施工, 必须对仪器作一致性校验, 其均方相对误差 值不大于设计无位均方相对误差的二分之一, 其计算公式为 ‘一 士 丫 补。 一 ” ””“,-⋯ ⋯ 10 式中 u ; 某次观测值与该点各观测值平均数的相对误差, i 1 , 2 , 3 , - - - , 二; , 观测点数; m总观测次数, 等于各观测点上全部观测次数之和。 6 . 1 . 2 . 4 开工前, 作业组长还应交待如下事项 e . 按岗位职责, 明确分工; b 测网及测线、 测点编号, 工作量分配, 装置形式, 极距及电极排列方向, 电 极的种类与数量, 接地 技术措施, 收放线方法, 通讯联络方法等。 6 . 2 野外作业技术 6 . 2 . 1 测站布置 6 . 2 . 1 . 1 野外测站应尽量布设在观测地段的中心, 并远离输电线和变压器, 还应兼顾供电站的布设。 测站和供电站还应采取必要的防潮、 防雨和防曝晒措施。 Dz/ T 0 073 一 93 6 . 2 . 1 . 2 野外作业中, 通常采用固定式测站, 遇有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移动式测站 二漏电经常存在, 且难以消除; b . 树木或建筑物较多, 地形较差, 阻碍铺设导线, 影响观测; c . 表土电性不均且又必须在观测中及时辨认; d . 工作时间短, 施工条件恶劣, 有必要轻装突击的测区。 6 . 2 . 2 导线敷设 6 . 2 . 2 . 1 导线都必须分别性质固定在不同的绝缘物体上, 不得将未固定的导线直接接入仪器或拴在仪 器脚架上。 导线头应予以标记, 各种连接线宜分别采用不同颜色的导线并做到专线专用。 6 . 2 - 2 . 2 为减小感应和漏电对观测的影响, 导线的敷设应遵守下列原则 a . 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不允许互相交错, 并使它们保持一定距离。供电导线至少应离测量电极 2 m ; b . 测量导线应避免悬空架设, 因客观原因必须架空时, M和 N测量导线可使用同一条双股绝缘 胶合线。并应将导线拉紧, 无法架空而只能漫水而过的导线, 应事先向测站报告, 并进行漏电检查; c . 测量导线应尽可能远离高压输电线和电话线。当必须通过时, 应使该段导线与其垂直; d . 由多段连接而成的导线, 应确保其接头牢固和外皮绝缘良好。 6 . 2 . 2 . 3 导线通过铁路、 公路、 河道或村庄时, 应采取架空, 埋土或从道轨下通过等临时性措施。 6 . 2 . 2 . 4 在导线收放过程中, 应随时注意导线有无破损和扭结, 破损处应包扎绝缘; 扭结处要放松理 顺。此外, 还应尽量不使导线承受过大的拉力, 当手感力量突然增大时, 切勿硬拉, 应及时查明原因。 6 . 2 . 3 电极接地应遵守下列原则 6 . 2 . 3 . 1 电 极应靠近预定接地点标志布设, 并应与土层密实接触。 6 . 2 - 3 . 2 单根电极因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偏离接地点某一侧时, 其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位移应小于A O的 1 / 4 0 , 沿测线方向的位移应小于 A O的1 / 1 0 0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按一定精度测出其移动距离, 并予以记录, 同时重新计算K值。 6 . 2 . 3 . 3 电极入土深度一般应小于A B的1 / 2 0 , 当A B很小时, 也不应超过A B的 1 / 1 0 , 6 . 2 . 3 . 4 当单根电极接地不能满足作业要求时, 应采用多根电极的并联组, 该电极组通常应垂直测线 排列, 只有当受客观条件限制时, 才可以绕接地点环形分布或沿测线排列。电极组任意两电极间距离应 大于 2 倍电极入土深度. 6 . 2 - 3 . 5 并联电极组中单根电极与预定接地点之间的最大距离d应满足 a . 当电极组垂直测线排列时, d应不大于 A O的 1 / 1 0 , 且电极组在接地点两侧应对称分布; b . 当电极组沿测线排列时, d应不大于A O的 1 / 2 0 ; c当电极组环形排列时, d 半径 不应大于 A O的 1 / 2 0 , 6 . 2 . 3 . 6 如采用多根电极的并联组仍不能满足作业 要求时, 应在接地点 处浇灌盐水或堆放良 导电 物质 或改用铝箔电极, 但堆放的良 导电 物质铝箔电极的直 径不 得大于A O的1 / 1 0 , 6 . 2 . 37 当测区水系比较发育或地表腐植层极不均匀时, 测量电极应使用不极化电极。 6 . 2 . 3 . 8 水上电剖面法布极应遵守下列原则 a . 水面布极 在岸边用经纬仪确 定电 极位置, 把电极擂入水中; b . 水底布极时, 为确定接地点位置, 把电极放入水底, 对每个接地点进行充电, 先顺测线方向找出 电位梯度零点, 然后再通过此点找出垂直测线方向的电位梯度零点, 在岸边用经纬 仪定位, 逐步加以 修 正, 确定接地点位置。 6 . 2 - 3 . 9 在冰上或表层土壤冻结地区进行电剖面法时, 要在接地点处打孔使电 极能插入水中或不冻土 中。 6 . 2 . 4 漏电检查 D z / T 0 0 7 3 一9 3 6 . 2 . 4 . 1 野外施工中, 漏电检查应遵守下列原则 a . 一个独立测区在观测之前和结束之后, 均应对仪器和导线的绝缘性能进行系统的检查; b . 在一个野外工作日的始末, 测线的转移, 中间梯度法改变排列, 无穷远极布设后或变换极距的 情况下, 都应对供电系统和测量系统分别进行漏电检查; 。 . 在雨季或在水系发育, 天气潮湿地区作业时, 每隔5 1 0 个测点进行一次漏电检查, 受条件限 制, 导线被迫浸水作业时, 应进行漏电检查; d . 在干燥季节施工或在干旱的草原, 戈壁沙漠地区作业时, 例行漏电检查可仅在每个工作日的观 测始末进行。 6 . 2 - 4 . 2 仪器及控制面板的漏电检查和处理 在干旱地区施工时, 应每月检查一次; 在潮湿地区施工时, 每日施工始末均要检查。 当绝缘电阻达不 到要求时, 应做干燥处理, 直到达到要求方可施工。 6 . 2 - 4 . 3 导线的漏电检查 供电导线的漏电检查一般可轮流断开供电电极, 测量漏电电流; 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 一般可在测站设一电极, 分别与 M线和 N线串接成供电回路, 同时断开M 极或N极接地测其漏电电流。如有漏电, 应立即予以排除。 6 . 2 - 4 . 4 当洪电系统有微弱漏电时, 因漏电引起的等效电流和等效电位差应符合表 5 的要求。做漏电 检查的供电电压一般不超过 3 0 0 V , 表 5 精度级别等效电流总和等效电压总和 I 士 0 . 5 士0 . 3 勺 士 1 . 5 士1 . 5 , 士 3 . 0 土3 . 0 6 . 2 - 4 . 5 当漏电超限时, 应查明原因, 改善绝缘性能, 并沿测线逐点返回进行重复观测, 直至有三个点 的观测结果符合自检观测的要求时, 才可认为漏电影响已经排除。 6 . 2 - 4 - 6 测量导线不允许漏电。 6 - 2 - 4 . 了 漏电现象和漏电检查及处理结果应记录在记录本上, 作为资料检查、 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6 . 2 . 5 模拟仪器基本观测的技术要求 6 . 2 - 5 . 1 除中间梯度法外, 各种剖面法每个测点均应测定U与I 值, 中间梯度法在一次固定A B极后, 允许每隔5 - 1 0 个测点测定电流值一次, 但其间的电流变化不允许大于2 . 6 . 2 - 5 . 2 在观测过程中, 应将供电电 流的变化控制在2 之内, 当电流不稳 在3 范围内 变化 时, 应 采取“ I - U - I ” 的 读数方式和短暂供电 的办法观测, 并应以I 的平均 值来参与视电阻率的计算。当外部干 扰使U观测时间较长时, 应采用“ U- I 0 的方式观测。 6 . 2 - 5 . 3 应选择合适的测程测量输入的信号, 一般以指针偏转不小于表头满刻度的三分之一为宜, 在 指针稳定的情况下, 其最小读数对于满刻度为1 0 0小格的表头应不低于2 5 小格, 即最小电位差读数应 大于 。2 5 mv, 最小电流读数应大于 2 . 5 mA, 指针不稳定时, 最小读数应加倍。 6 . 2 . 5 . 4 对于单个测回 指对测点完成一次U和 I的连续测定过程 , 宜采用短暂而相同的供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