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_T_0072-1993_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pdf
u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 / T 0 0 7 2 一 9 3 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1 9 9 3 一 0 5 一 1 8 发布1 9 9 4 一 0 1 一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 中 华人民共和国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 T 00 72一93 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阻率测深法 以下简称电测深法 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能源、 金属、 非金属矿产地质找矿中的电测深法工作, 其中的技术规则也适应水文、 工 程、 环境、 灾害地质勘察中的电测深法工作。 引用标准 D Z / T 0 0 6 9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11 电测深法是以地下岩 矿 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 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电场或脉动电场, 通过逐 次加大供电 或发送 与测量 或接收 电极极距, 观测与研究同一测点下垂直方向不同深度范围岩 矿 层电阻率的变化规律. 以查明矿产资源或解决与深度有关的各类地质问题的一组直流电法勘查方法。 3 . 2 电测深法的装置形式 I2 门对称四极装置 装置符号 装置简图 } -AM NB } A B 与M N 同步 或 不 同步 向 两翻 移 动 装置系数 K计算公式 1 { A B I92 一{ M N9“ 2 { 臀 l2 1 当A B/ 2比MN/ 2 为定比, 且比值为 n n 3 , 4 , “ “ “ “ “ “ 1 0 0 时, 装置系数 K值公式可简化为公式 2 ‘ 一 2 f 九 一 刹 A B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3 一 0 5 一 1 8 批准1 994 一 01 一 01实施 U Z,I T 00 72一93 3 . 2 . 2 三极装释 3 . 2 - 2 . 1单侧 三极装胃 装服符号一A MN -- 件丫 欲 简M F -1 11 一mA 习 ’“t 单 .移动A 与对 称 f 0 向两 一移动 MN 装置系数 K值计算公式 3 , 4 K rz A O 2 一 M N M N 3 或 天 一 二 , 一 与A O 4 三极联合装置 装笠符一 号} -AMNW 既 几r N A 装置简图 ,m A 一 B m 两. 三极 , 装置系数K值计算公式同 3 或 4 式。 3 . 2 . 3 偶极装置 3 , 2 . 3 . 1 轴向偶极装置 装置符号CA B MN-} 装 置简图 单侧 移 动 A BA MN 装置系数K值计算公式 , 6 nz / r 007 2一 93 K 一 下一一 t t A M一 ; T N - 一T 十IA N 当A B b 1 Na , B Mn a时, 则 K n n a C n 1 C n} 2 6 n 1 , 2 . . . . . . . . . . . . n 3 . 2 - 3 . 2 赤道偶极装置 装置符号 A . ... ..一 一 习 1 “ 一 N 装置简图 AmA 序丫 ‘’一’4ABgMN 卜卜--- -, n A B曰 装置系数K值计算公式同 5 式, 当A BMNa . A MB Nn a时, 则公式 7 K 一 下里 a 7 Jn - 十 1 3 . 2 . 4 五极纵轴装置 装 置符号 D L T 0 0 7 一 9 3 f _价流 护汽黔 即 . 拓 砂 、 0上1. 装置系数K值计算公式。设A B, A B z 7 , , A MY , . AN Y } , 则公式c s 2 - Y2 一Y, 1 1 8 Y z Y , 丫 丁 舀 丫 丁 不 3 . 3 电测深法的应用条件 3 . 3 . 1 电测深法的应用, 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地球物理前提 a . 勘查对象与其围岩或其他地质体之间应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b . 勘查对象产生的电阻率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出来。 13 . 2 遇下列条件, 一般不宜设计电测深工作或不设计提交定量解释成果的工作。 a . 接地严重困难; b . 地电断面中存在强烈的电性屏蔽层; c . 地下经常存在无法克服的强大的工业游散电流; d . 地形影响难以改正。 工作设计 工作任务 1 电测深法的具体任务应在任务书中明确规定, 其内容包括 a . 项目名称、 工作地区及范围; b工作 目的、 勘查对象; c . 实物工作量及技术经济指标; d . 提交成果资料的内容及期限。 2 开展电测深工作, 必须先编制工作设计。设计内容应包括 a . 任务及目的要求; b . 地形地貌、 地质、 地球物理特征; c工作方法与技术; d . 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e . 技术经济指标与生产管理; f 、 设计附图. 44.141 Dz/ T 0 07 2一 93 4 . 2资料收集 4 . 2 . 1 编写电测深工作设计前, 应收集与 工作任务有关的下列资料 a . 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b . 以往的物探成果及有效的方法技术资料; c . 地理及测绘资料; d . 工程设施及输变电网布局。 4 . 2 . 2 必要时应进 行野外现场踏勘其内 容应为 a . 实地考察测区地形、 地貌、 交通及生活条件; b . 核对已收集的地质、 物化探及测绘资料; c . 测定某些岩 矿 石的电性参数, 并分析它们与勘查对象的相关性; d . 对某些典型地段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 4 - 3 方法有效性分析 4 . 3 . 1 电测深工作设计, 必须对方法有效性进行分析, 并区别定性与定量解释的不同要求。 分析时可依 据下列资料 a . 本区、 邻区或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成果; b . 正演运算或模拟实验结果; c . 野外现场踏勘试验结果; d . 以往的经验勘查模式 4 - 3 - 2 当引用邻区或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成果来说明设计地区电测深法有效性时, 必须以充分的 资料佐证设计地区的地质、 地球物理条件与其相仿, 且方法技术切实可行; 当以正演运算或模拟实验来佐证本区电测深法有效性时. 必须充分说明假设的地电断面、 电阻率 值、 勘查对象的空间位置和赋存形态等条件与本区实际情况大体相同; 当引用踏勘试验成果来说明电测深法有效性时, 必须充分论证踏勘试验的代表性和成果的可靠程 度 。 4 - 4 技术代验 开工初期的技术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 . 试验测点应选在地质情况比清楚, 地电断面相对简单的地段, 并尽可能靠近已知钻孔; b . 试验测点应选择具有不同地电断面、 不同接地条件和不同地形的地段, 使试验具有代表性; c试验时应采用较密电极系列、 不同方位布极和足够大的供电电极距。 试验结果应达设计的观测 精度 。 4 . 5 工作精度 4 - 5 . 1 设计电测深法总精度, 应遵循下列原则 , 电测深法总精度应首先考虑能够观测与分辨最小勘查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 一般应使最大误 差的绝对值小于任何有意义异常的 1 / 3 ; b . 电测深法总精度, 不应超过非勘查对象所引起的干扰水平的 1 / 2 ; 。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合理设计, 其总精度不应超过现有仪器设备所能达到的精度标准。 4 . 5 . 2 电测深法的总精度, 应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其分级标准与各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分配值列于 表 1 s D z / T 0 0 7 2 一9 3 表 1 崔 少 一 ix v 7一 一一之么 电测均方相对误差. m 无位 均 方 相 对 误 差 功 装 置 均 方 相 对 误 差 有位均方相对 误差 总均方 相对误差 M 电位差U 电 流 强 度 1 其 他 I士 0 . 3士 0. 5士 1 . 3士 1 . 5士 2 5士 3 0 l士 1 . 5士 1 . 5士 2 0士 3 . 0土 4 . 0士 5 . 0 田士 3 . 0士 3. U 士 4 。 土 6 . 0士 8 0 士 1 0 . 0 表1 中无 位误差为U , 1 的观测误差 和其 他误差的 合成。 “ 其 他” 误差包括布极不 准、 电极极差变化、 自 然电位变化、 仪爷 零点漂移 等引 起的误差和因湿度变化引起的 表层电阻 率变化而产生的误差的合成; 有位误差为无位误差和装置误差的合成。 表1中所规定的指标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电测深法。对不同测区、 不同勘查对象、 不同目的要 求及不同干扰水平的总精度的设计可在本规程范围内合理选择。 4 . 5 . 3 在不改变设计总精度和不影响地质效果的原则下, 可根据测区地形、 地电条件、 干扰水平及装备 配置等具体情况, 灵活调整各项误差分配关系。 46 测区与测网 4 . 6 . 1 确定电测深测区范围应考虑下列原则 a . 测区范围应能完整而经济地解决地质任务; b . 应尽可能包括一些地质情况比较清楚的地段, 特别是某些天然露头或探矿工程的分布地段 , 当 上述地段远离测区时, 应通过测深剖面联系对比; c . 根据勘查对象的分布范围来设计测区时, 应使测区不仅包括勘查对象的分布区域, 而且应将测 区扩延至该分布区域之外, 直至勘查对象的异常被完整地反映出来; d . 当测区外围曾进行过电测深工作, 应尽可能使一部分拟设计的测深点与已知测深点重合。 4 . 6 . 2 确定电测深测线的原则 a . 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勘查对象的总体走向, 必要时也可分段控制; b . 测线应尽可能与有 或设计有、 探矿工程的勘探线重合; 。 . 测线应尽可能避开不利于施工的地形地物; d . 对于局部不均匀地质体, 应设计不同方位的主测线与旁测线。 4 . 6 . 3 电测 深工作的比 例尺和测网密度, 应根据测区 地电断面的复杂程度与工作任务, 按照既能满足 地质任务所要求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 又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测网密度 应保 证最小的 勘查对象至少在两个 相邻测深点上有清晰 的反映。 还应满足相邻电 测深点 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主要勘查对象埋深的一半或所设计的最大测量电极距的一半的条件。 需要同时勘查测区内不同埋藏深度的标志层时, 可在较疏的大极距电测深网中用小极距测深点加 密 4 . 6 . 4 电 测深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的关系应满足按工作比 例尺绘制的电测深成果图上, 电测深 点的 基本点距为1 0 - 4 0 m m和平均每 1 0 0 - 8 0 0 mm, 面积应分布一个测深点。 面积性电测深工作的常用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列于表 2 , ll z / T 0 0 7 2 一9 3 表 2 比例 尺测 线 间 距沿测线点距 测点数/ k m 1 2 0万2 - 8 k .2 - 4 k .1 / 4 - 1 / 3 2 1 , 1 0万1 一 A m1 2 k m1 - 1 / 8 I 5万0 . 5 2 k m0 . 5 l k m4 1 / 2 1 2 . 5万0 . 2 5 - 1 k m0 . 2 5 - 0 . 5 k m1 6- 2 1 1 万1 0 0- 5 0 0 m1 0 0- 25 0 m1 0 0 - 1 8 . 5 1 5千5 0 - - 2 5 0 m5 0 - l o o m4 0 0 - 4 0 1 2千2 0 - 1 0 0 .2 0 - 5 0 -2 5 0 0- 2 0 0 4 . 了 测地工 作 4 - 7 . 1 电测深点的平面位置应根据地形图、 航空照片或测量仪器确定。其点位误差在工作比例尺的成 果图上应不大于 2 m m; 高程误差应满足 当勘查对象的最小埋深超过 5 0 m时不得超过最小埋深的 2 ; 当勘查对象的最小埋深不足5 0 m时, 其高程误差应小于 l m, 4 . 7 - 2 测网基线或重要剖面的端点, 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并与测区附近的三角点或物探测网控制点联 测; 无控制点地区, 应自行建立坐标系统或与区内已有的独立坐标系统联测。 有正式地形图而缺少三角点或物探测网控制点资料时, 允许与测网附近的永久性地物标志联测, 并 按联测关系将测网标绘在地形图上。 4 . 7 . 3 电极接地点实测值与设计值之误差必须小于表 3 要求 表 3 精 度 级 别A O 及 B OM 〕 及 NO方 向 偏 差 l 士 1 士 1 3 0 l 土2 士2 5 0 . 士3 士3 1 0 0 4 . 7 . 4 接地点一般应在观测前按电极接地表用测量仪器定向、 测距、 定位, 并打下醒目 标志; 对于障碍 物较少的平坦测区, 可用罗盘、 标杆定向, 导线标记量距; 对于大极距连续放线时, 也可依导线节数量距 定位, 但必须每 5 0 0 -1 0 0 0 m有一个校正极距的控制点。 4 . 7 . 5 必须进行地形改正时, 应沿电极排列方向测绘地形剖面。 4 . 8 装置与电极距 4 . 8 . 1 电测深工作的电极系列、 最大供电电极距及电极排列方向的设计原则应根据勘查任务、 测区地 质、 地球物理特征及施工条件等而定。 4 . 8 . 2 供电电极系列的各电极距在模数为6 . 2 5 c m双对数坐标纸上沿AB 1 2 轴应大致均匀分布, 相邻 电极距的比值在 1 . 2 -1 . 8 0 . 5 -1 . 5 c m 之间; 测量电极距与相应的供电电极距之比值应不大于1 / 3 0 4 . 8 . 3 最小供电电极距应能保证电测深曲线有明显的前支渐近线 某些特殊 目的不受此限 ; 最大供电 电极距应以能获得完整的电测深曲线, 满足解释推断的需要为原则。 D z T 0 0 7 2 一9 3 4 . 8 . 4 正常条件下完整的电测深曲线标准是 a . 曲线前支以能追索出第一层渐近线为宜; b . 当以“ 无穷大” 电阻率值的电性层为底部电性标志层时, 在反映该电性标志层呈 4 5 。 上升的曲 线尾支渐近线上应有3个电极距的 A值; c . 当以有限电阻率值电性层为底部电性标志层时, 测深曲线尾层应获得明显的渐近线, 或反映该 电 性标志 层上升 或下降 的 拐点之后应有三个电极距的P 值; d . 对新测区, 应通过“ 控制电 测深点” 观察电测深曲线的尾支渐近线特点和最下部电性标志层的 电}沮 率情况 4 . 8 . 5 三极或联合测深中的“ 无穷远” 极B 二一般应位于MN的中垂线上, 偏差不得大于15 0 , B-长 度应大于最大供电电极距A O 或 A O 的五倍; 不能垂直布设时, 应增大B-长度, 一般可增至 1 0 A O 或 A O 4 . 8 . 6 五极纵轴测深的极距, 一般可选L大于 2 -3 倍勘查对象的埋深 MNL 1 3 0 -L / 4 0 4 . 8 . 7 电 极距的排列方向, 应使地形、 构造和水平方向的各种电性不均匀畸变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或最 易分辨。同时, 也应适当照顾通行、 接地和施工方便。 电极排列方向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a同一测区的电测深点的电极排列方向应大体相同; b . 有条件时, 应尽可能与电测深剖面方向一致; c . 地形坡度大时, 可与地形等高线平行; d . 倾斜或垂直分界面, 可布成平行与垂直于界面两个方向; e . 地电断面沿水平方向变化时. 应设计一定数量的十字电测深点。 4 . 8 . 8 某些特殊方法的电 极排列及方向, 应按实际需 要和方法特殊规定 设计。 4 . 9 参数测定与模拟实验 4 . 9 . 1 电测深参数测定工作设计, 应注意下列几点 a . 明确各种测定方法的目的、 任务及精度; b . 提出各种测定方法的布置原则, 测定技术措施; 。 . 确定出计算、 统计及图示方法和上交的参数成果资料。 4 - 9 . 2 在露头发育的测区, 应设计露头参数剖面或 参数电测深点。具体设计时, 应了解露头的分布面 积. 可能的厚度, 使参数电测深曲线能够反映出所测岩层电阻率的水平渐近线, 并尽量设计十字电测深。 4 . 9 . 3 测区 或其附近有正在施工的钻孔或原有钻孔可被利用时, 应设计电 测井及井旁十字测深。 有坑道时, 还应设计坑道壁系统参数测定。 对于短极距电测深工作, 应设计浅井或民用水井的井旁十字测深。 4 . 9 . 4 电测深的物理和数值模拟应遵循下列原则 a . 数值模拟尽可能按野外实际地电断面、 勘查对象与围岩的电阻率、 电性标志层的空间位置、 产 状等参数布置。物理模拟应大体符合相似性原理; b . 提出模拟实验的研究课题, 并初步估计地质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 c选择合适的模拟方案与具体布置, 规定各项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 d . 明确应上交的模拟实验成果。 仪器及设备 仪器的技术指标 电测深法常用仪器的一般技术标准应达到表4所列技术指标。 Dz/ T 00 72一 9 3 表 4 次祥举 模拟类型仪器数 字 类 型 仪 器 输入阻抗 6 M f 2 1 M n ABj1 1 , 外壳三者间绝缘电阻 1 0 0 MS 1 / 5 0 0 V 1 0 0 M1 2 / 5 0 0 V 电位差侧量精度分辨率 0 -3 .v档1 3 写 l o mV以上各档1 1 . 5 1 0 . 0 1 . V 1 2 士1 个字 0 . O 1 -V 电流测量精度分辨率 0 - 3 0 mV档1 3 1 l o o -A以上各档 4 0 d B 表头或显示窗表头指针活动自由 液 晶 显 示 , 显 示 位 3 专 工 作 温 度一2 0 - 5 0 C一 2 0 - 5 0C 工 作 湿 度 9 0 8 5 5 . 2 装备的技术指标 5 - 2 . 1 控制面板的技术指标 a . 供电线路、 测量线路及外壳三者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5 0 MS 1 ; b . 供电与测量线路间应装有金属隔离接地线; c . 控制开关应装有消弧装置; d . 电流表应与仪器电流表同精度。 5 . 2 - 2 电源的技术指标 5 . 2 - 2 . 1 干电池必须配备对地绝缘电阻大于 l o m1 1的电池箱, 新电池的开路电压与额定电压之差不 大于 5 , 短路电流不小于额定值的2 / 3 , 5 . 2 - 2 . 2 福镍密封碱性蓄电池 组 的技术指标 a . 在1 0 - 3 0 C的环境温度下, 以规定的放电率使用时能保持额定容量正常、 稳定。 在高于3 0 C 或 低于 1 0 ℃时也可使用。 b . 耐过充性能良好。在小于 0 . 1 C 5 A 五小时制放电的容量 的电流、 1 0 -3 0 ℃范围内能承受较长 时间过充而不变形、 不漏液。 c . 耐自放电。 充电后在 1 0 3 0 ℃的环境温度开路搁置 2 8昼夜, 仍具有一定容量, 并能保证使用。 d . 在正常条件下, 连续充放电使用可达 5 0 0 次以上。 5 . 2 - 2 . 3 交流发电机供电, 必须配置相应的调压, 整流与平衡负载装置, 供电电流应足够稳定。在数分 钟内其变化值不应超过士3 ; 发电机外壳对地绝缘电阻应大于 l O MII, 其他技术性能应符合出厂规定。 5 . 2 . 3 导线与线架的技术指标 a . 导线应为抗拉力强、 导电良好、 绝缘性高、 耐磨损的被复线或探矿线。 b . 供电导线电阻应小于 1 7 C l / k m, 耐压强度不应小于 1 0 0 0 V/ 5 A, c . 供电与测量导线的断力不应小于5 0 0 N, d . 供电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 MO / k m, 测量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 Mf l / k m o Dz / T 0 072 一 93 找架‘ 怪便坚固“ 转动灵活, 与守线的绝缘性能} 司睁软对I的绝电h 1i 52 . 4 达 极h 9 报术4 3 怀 a . 1; l 电fi f 极为比拈八状电极或金属棒状电极. 金属棒状电极口 长 6 0 1 0 0 c m, 直径1 . 6 2 . 2 c m 叫 ,, .I; T S 9 r成; 水卜 l 3 K,} 用} i 制作。 卜 . “; j “ .; “3- 极组必须同质同规格, 常采用铜电极、 高炭钢电极或不枝化电极; 铜电极长 6 0 - 8 U c m. 直1工 . 6 一2 . G c m 。r , 极化电极有瓷罐式、 塑料管式及甲电池式, 其技术指标 电化学性稳定 极差变化小于 o l m s m川甲 电池应剥去金属外 壳, 包扎好绝缘胶布。 d . 电极表面清洁、 无锈无冰渣; 固定接线坚固, 导通良好 野外工作 6 门准 备工作 6 . 1 . 1 技术准备 a ‘ 学习设计和本标准的有关内容, 明确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各项技术要求, 必要时可进行技木培 训 ; b实地了解测区概况, 合理安排野外工作进度, 征集并拟定各项工作的协同办法。 6 . , . 2 仪器设备准备 a . 按设计要求的规格和数量, 领取并调试全部仪器和各类技术装备、 备齐常用的检测校验仪表和 工具; 备齐专用记录、 计算本或表格以及记录、 计算、 绘图等用具; b . 领取安全生产防护用品和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c . 使用两台 包括备用 以上仪器在同一地区施工, 必须对仪器作一致性校验. 其均方相对误差应 不大于设计无位均方相对误差的三分之二. 计算公式 9 一 v } .., / },71 , 一 一 式中 。一一某次观测值与该点各观测值平均数的相对误差, i 1 , 2 . . . . . . . r r ; ,, 一致性校验测点数; 。 , 参与校验的全部仪器在全部校验点上观测次数之和。 6 . 1 . 3 开工前, 作业组长或操作员, 应向全组人员交待每日观测的测线和测点, 布极方式及电极排列方 向。接地技术措施、 收放线方式以及各种联络信号。 6 - 2 野外作业技术 6 2 . 1 电测深点的布设与施工 6 . 2 - 1 . 1 按设计要求敷设测网。 当设计的电测深点位置遇到居民点、 悬崖边、 变电所及其他工业设施等 障碍时. 可在1 / 2 测深点距的范围内将测点移到合适的地方。 但必须使位置移动后的该测深点的所有极 距及电极排列方向, 仍能满足接地点精度要求。 6 . 2 . 1 . 2 按 4 . 7 . 3 和4 . 7 . 4的规定布设每一电测深点的各电极接地点 对于短极距的电极接地点用皮 尺或测绳丈量. 6 . 2 - 2 测站与导线的布设 6 . 2 . 2 . 1 测站应布置在测点附近, 且仪器、 电源应分开置放; 电池箱与测量电极应有一定的距离。 当最大供电电极距超过 1 0 0 0 M时, 短电极距和长电极距的导线应分别敷设。 6 . 2 - 2 . 2 供电导线与测量导线应分别固定在测站的绝缘桩上, 沿电极排列方向的两侧, 相距约 MN的 I / l o . 顺地表面向外敷设, 两者不得相互交错或扭纹。 1 0 UZ / T 00 72 一 9 3 6 . 2 . 2 . 3 测量导线应尽可能远离输电线或通讯电缆, 当必须通过时, 应使导线与输电线方向垂直; 测童 导线一般应避免悬空架设. 当必须架空时, 应注意将导线拉紧。如遇水域, 无法架空只能漫水通过的导 线 应事先向测站报告并进行漏电检查, 在测量导线常需架空的地区作业, M 和N导线可使用同一条双 股绝缘绞合线。 6 . 2 . 2 . 4 导线通过公路、 铁路、 村庄时, 应架空、 埋土或从地下穿过 6 . 2 . 2 . 5 在放收导线过程中, 宜边松边放或边收边绕, 并随时察看导线有无破损或扭结。 破损处应及时 包扎绝缘, 扭结处宜放松理顺, 阻卡收绞不动时, 应及时查明处理, 严禁硬拉硬拽。 连接断线时应使接头短小平整、 金属丝接合牢固、 通导良好, 外表包扎严实绝缘, 严防钢丝刺破胶布 而产生漏电, 检查隐伏断点时, 不得以刺破绝缘包扎物的方法进行。 6 . 2 . 3 电极接地 6 . 2 . 3 门所有电极均应靠近预定接地点标志布设。在布设MA时, 可与A B的方向有一定的偏离。 但 偏离角度不应大于士3 0 ; M和 N电极埋设之后, 应拔除可能触及电极的杂草。 6 . 2 - 3 - 2 当电极无法R it - . 于已布接地点时. 可垂直放线方向移动, 移动的距离应小于A B/ 2的1 / 4 0 。如 沿放线方向移动, 应小于A B / 2 的 1 , 超过 1 应重新计算K值。 6 . 2 . 3 . 3 铝箔片状电极应平敷在接地点上, 并用湿土或沙袋压实。 金属电极必须垂直打入接地点, 与土 层密实接触。 其入土深度. 对长极距至少应为电极长度的2 / 3 ; 对短极距应大体满足点电源的要求, 一般 不应超过极距的 1 / 1 0 。通过单根供电电极的电流宜不大于 。 . 2 A. 6 . 2 . 3 . 4 供电及测量电极可使用单根或并联电极组 并联电极组中的单根电极应以接地点为中心对称 分布且垂直放线方向排列或成环形分布, 或者沿测线方向排列。 电极组中单根电极与接地点间的最大距 离 d 应满足 垂直排列. d应不大于A B 1 2 的 1 / 1 0 ; b . 环形分布, d 半径 不应大于 A B / 2的1 / 2 0 ; c . 沿测线方向排列, d不应大于 A B 1 2 的 1 / 2 0 0 6 . 2 . 3 . 5 随着电 极距的 增大, 应尽量减小 接地电阻, 减小接地电 阻的方法应根据客观条件优化选择。 当 接地十分因难或需大供电电流时. 宜用铝箔电极。 6 . 2 . 3 . 6 水面布极或水底布极应及时测量测点的坐标位置; 冰上布极应在敲掉电极表面的薄冰后, 立 即放入冰孔内, 并使电极位于冰层稍下的水中。每一个测深点应测量冰厚和水深。 6 . 2 . 4 A il 站观测 6 . 2 . 4 . 1 每日 野外观测前. 应检查仪器的工作电压、 零点、 稳定性及绝缘性状, 不达指标时应及时排除。 6 . 2 . 4 . 2 使用数字仪器应对工作方法, 几何参数及时间参数的选择进行试验, 试验点应在测区内不同 地电断面上均匀分布, 全区应使用统一的时间参数。时间参数应包括供电时间、 电流和电位差采样延迟 时间及迭加次数. 在保证观测数据可靠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供电时间和较少的迭加次数。 6 . 2 . 4 . 3 基本观测的技术要求 a . 读数方式应根据设计总精度和电流的稳定程度合理选择; b . 供电电压不宜低于 1 5 V; c . 对于单个测回, 应采用短暂而相同的观测时间; d . 读数时应选择合适的测程, 对模拟仪器. 其指针偏转不宜小于刻度的 1 / 3 , 否则应改换小量程, 在指针稳定的情况下, 最小读数U不得小于 。 . 2 5 m V . I不得小于 2 . 5 mA; 指针不稳定时最小读数应加 倍。数字仪器最小观测电位差不应小于 。 . 1 mv; e . 每个测深点开始观测和观测结束时。 应采用两次供电观测来检查供电电流的稳定性, 电流稳定 性应符合表5的要求 UZ / T 0 072 一 9 3 表 5 精度级别 电流变化应小于 l士o . 5 l士1 . 5 .士 3 . 0 f . 观测供电电流和电位差应估读或读至三位有效数字, 视电阻率P , 值应算至三位有效数字。 6 . 2 - 4 . 4 采用非等比装置进行观测时, 每变换一次测量电极距, 必须在两个相邻供电电极距上同时测 得两组测量电极距上的观测值。若此两组值引起曲线接头脱节或脱节位贵反常、 喇叭口、 大交叉等变异 现象超过 4 mm时, 应连续在3 -4 个供电极距上用两组测量极距观测, 并查明供电、 测量电极附近的地 表电性、 地形及浅层地质构造情况, 找出变异的原因。 6 . 2 . 4 . 5 当曲线出现畸变时, 在排除读数原因后, 还应改变野外观测现场的工作条件, 自检几组数据, 当检查结果与原始观测一致时, 应继续检查其相邻极距点或在相邻极距之间的加密极距点。 6 . 2 - 4 . 6 进行大极距观测, 必须使每次观测的供电时间不少于电场的建立时间, 但应注意测量电极极 差, 大地电场的变化及电源稳定性。 供 电 极 距 譬 、 5 0 0 m 后 所 有 读 数 应 进 行 重 复 观 测 ,其 技 术 标 准 应 按 6 . 3 - 1 . 2 的 规 定 执 行 。 6 . 2 - 4 . 7 在野外观测现场, 当干扰影响造成观测困难而不能正常观测时. 应先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 当 确信J14 y 响观测的原因来自 仪器外部时, 应根据干扰的表现特征判断其原因并对症处理。 当外部干扰不致影响观测时, 可适当增加重复观测次数, 严重影响观测且无法避免时应停止观测工 作 6 . 2 . 4 . 8 在一个观测点上, 更换仪器观测时, 两台仪器的一致性应满足 6 . 1 . 2的规定, 并在更换处同时 或者检查观测两个连接极距, 其误差应满足 1 2 式。一个测深点当天不能观测完毕时, 可第二天补测完 整, 补测时在接续处至少应重测两个极距, 其相对误差应符合 1 2 式, 如连接处超差应继续增加检查观 测极距数. 直至出现连续两个极距都满足要求时为止。 6 . 2 - 4 . 9 在野外观测现场, 记录计算员必须及时复述操作员的读数, 且边复述边记录, 操作员在记录员 复述过程中, 应仔细校对自己的报数、 测程及档位。 6 . 2 - 4 - 1 0 野外观测现场的所有基本观测数据、 各种检查观测数据, 必须当即如实地记录在专用的记录 本上, 严禁追记、 混记或转抄; 记录本不得空页、 撕扯或粘贴其他纸张, 更不得兼做他用。 记录必须使用中 等硬度 铅笔, 字迹清晰、 页面清洁、 项目 齐全、 备注明 确, 原始数 据不得涂改或擦抹, 记错了的数据必须划去, 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原因。另起一行重记正确数据。 记录本记满后或不再记录。应于目次页进行测点登记。 6 . 2 - 4 - 1 1 每一极 距观测 完U和I 后, 计算员必须立即进行视电阻 率P a 值的 计算, 并点绘草图; 对重复 或检查观测, 应计算相对误差和视电 阻率的平均值。 自 动记录的数 据磁带盒上, 应附有测区名称、 施工时间、 测点 号及存储号的 说明 卡片。 2 - 4 - 1 2 电测深野外草图应绘在模数为6 . 2 5 c m的双对数坐标纸上, 并应注明测深点号、 电极排列方 、 非等比装置的各组M N值, 始末极距的P a 值或各极距的P . 值, 观测日 期、 操作者及记录计算者姓 _ . __ ._ . _ . . . __ _. 二_ ._ _ .,_, ,二 二 t 一 _吟。 、, Y} Y, 五 极纵轴f R曲 线, 一 殷厘绘在异术直用坐你杀甲w 细T P o 恢a ye 刀一2 - - 0 2 - 5 漏电检查 2 . 5, 野外观测系统的仪器、 电源、 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 除在准备工作中采取绝缘措施外, 在野外 已向名6.乐 Dz/ T 007 2一 93 观测过程中必须于下列时间与部位对其例行漏电检查 a . 一个独立测区的观测之前和工作结束之后; b . 每日开工、 收工、 新测站布设以及导线被迫浸水作业; c . A B / 2 5 0 0 m长线的始末极距及三极电 测深的“ 无 穷远” 供电导线; 水上纲绳与导线之间; d . 水系发育, 空气潮湿地区或雨季作业应按上述时间及部位全面检查; 干旱地区或干燥季节施 工, 可只做每日开工、 收工检查。 6 . 2 - 5 . 2 仪器、 电源、 导线的绝缘性能应用兆欧表测定。其结果必须达到 5 . 1 和 5 . 2 的相应标准 6 . 2 . 5 . 3 供电导线的漏电检查一般可轮流断开供电电极, 测量漏电电流; 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 一般可在测站设一电极, 分别与 M和 N线串接成供电回路, 同时断开M 或 N级, 测其漏电电流。如有漏电, 应立即予以排除。 当供电系统有微弱漏电时, 因漏电引起的等效电流和等效电位差应符合表 6 的要求 测1导线不允 许漏电。 表 6 精 度 级 别等效电流总和等效电压总和 1 士0 . 5 工0 . 3 今 认 I 士1 5 士1 5 灯 . 士 3 . 0 士 3 . 0 I 进行漏电检查的电源电压一 般应小于3 0 0 V , 潮湿地区应小于1 8 0 V “ 6 . 2 - 5 . 4 漏电检查结果, 不论有无影响, 均应记录在相应极距的备注栏内。 有不能允许的漏电现象存在时, 应立即查明原因, 予以消除。 绝缘状况改善后, 应逆放线方向逐个极 距进行检查观测, 直到连续有三个极距的观测结果满足 1 2 式. 漏电影响才算消除。 6 . 3 观测结果的质量检查与评价 6 . 3 门重复观测 6 . 3 门. 1 在基本观测中遇到如下情况, 必须进行不改变接地条件的重复读数。 a . 外部干扰较大, 读数困难或过小, 单次观测难以保证精度的极距或测段; b . 供电电极距大于5 0 0 m的大极距测段; c . 电测深曲线畸变点或无规律的极距; d . 勘查对象异常段的特征不明显的极距; e . 数字仪器显示错误指示或数字尾数跳跃较大的极距口 6 . 3 - 1 . 2 重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 参加平均的一组视电阻率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相对于二者的算术平均值应满足公式 1 0 P .- 一房 }“ P 罗二 P “ 2 Y . 1 0 0 毛不 奋 m1 0 、 式中 , 参加平均的P a 值个数 不含舍去数 ; 。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 b . 两次重复读数不能满足 1 0 式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nz/ T 007 2一 9 3 c . IT 复观测应改变供电电流, 改变过不限; d . 在一组重复观测数据中, 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以舍去, 但必须少于总观测次数的 1 / 3 , 超差 i卖 数较多时, 应停止观测; 。 . 重复观测数据中有效数据的3 7 术平均值作为该测点最终的基本观测数据, 记录在相应极距的 「一行‘ 舍弃的读数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