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 型钢梁炮采放顶煤采煤技术.pdf
收稿日期 2004 - 12 - 17 作者简介 粱国栋(1971 - ) ,四川射洪人 ,采矿工程师 , 1994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专业 。 文章编号 1003 - 5923(2005)02 - 0038 - 03 π 型钢梁炮采放顶煤采煤技术 粱国栋 , 段茂才 , 张殿明 , 吴骙 , 刘四平 (攀枝花煤业集团公司 ,四川 攀枝花 617066) 摘 要 介绍了大宝顶煤矿改革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留底煤开采工艺 , 采用 π 型钢梁炮采放顶煤 的采煤工艺及所取得的经济技术效果 。 关键词 π 型钢梁 ; 炮采 ; 放顶煤 中图分类号 TD823 . 49 文献标识码 B 大宝顶煤矿年产原煤 100 万 t , 主采煤层 23 - 2 与 23 - 1 煤 , 合计平均厚度 3 . 9 m ,煤层顶底板赋存 条件较稳定 , 但内部结构复杂 。 2003 年以前 ,采用 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留底煤开采 ,只能采 23 - 1 煤 , 2004 年 4 月 ,大宝顶煤矿在 4223 - 2 1 采煤 面试用 π 型钢梁 , 进行炮采放顶煤开采 ,获圆满成 功 。 1 工作面概况 4223 - 2 采面走向长 645 m ,平均倾斜长 91 m , 工作面倾角 18 ~ 38 ,平均 28 。 4223 - 2 煤厚 1 .74 ~ 1 . 96 m , 平均厚 1 . 81 m , 4223 - 2 与 4223 - 1 煤合计 平均厚 3 . 6 m 。 两分层之间夹 0 .4 m 左右粉砂质 泥岩 。 直接顶为 2 .4 m 粉砂质泥岩夹煤线 ,老顶 为 18 . 1 m 粉砂岩和 21 m 中粒砂岩 , 局部含煤线 。 直接底为 1 . 14 m 粉砂岩 , 较坚硬 。 煤层赋存状况 参见图 1 。 煤层硬度系数 f = 1 ~ 3 ,结构松散 。 煤 层自然发火期大于 12 个月 ,煤尘爆炸性指数为 22 . 01 % ,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0 . 6 m 3 /t 。 该采面用 DZ22 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 2 .4 m 长 π 型钢梁支护顶板 ,工作面铺搪瓷溜槽自滑煤 , 用 SGW - 40 t 型刮板输送机运煤 。 炮采 4223 - 2 煤 , 放 4223 - 1 煤 ,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 2 工作面布置及支护参数 2 . 1 工作面布置 工作面采用俯伪斜布置 ,上出口超前下出口 4 ~ 8 m , 上出口采用留煤垛护巷 ,下出口作 1 .2 m 超前缺口 。 煤垛倾斜长 4 m ,宽 4 m ,煤垛间距 2 m 。 图 1 综合柱状图 工作面采用齐梁直线柱走向对棚支护 , 每对对 棚由 5 根单体液压支柱支承 2 根 2 . 4 m 长 π 型钢 梁组成 ,主梁一梁三柱 ,副梁一梁二柱 。 主副梁间 距 0 . 2 m ,对棚间距 0 .7 m ,单体液压支柱排距为 1 . 1 m(靠煤壁)和 1 .3 m(靠采空区) 。 工作面 、π 型钢梁对棚布置如图 2 、 3 所示 。 π 型钢梁上铺设 12 # 冷拔丝编织的金属网 ,规 格为 1 .7 1 .5 m ,网 孔 为 菱 形 ,网 孔 规 格 为 70 mm 2 。 网与网之间用 14 # 铁丝搭接 ,搭接时扣 扣相连 , 搭接宽度为 10 mm 。 2 . 2 支护参数 [1 ,2] (1) 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护密度 N(根/m 2 )按下 式计算 N = Q ηRt (1) 式中 Q 顶板压力 ,kN/m 2 ; 83 2005 .№ 2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图 2 工作面布置图 图 3 π 型钢梁布置图 η 支柱利用系数 , 取 η= 0 . 85 ; Rt 支柱额定工作阻力 ,对于 DZ22 型单 体柱 , 取 Rt= 300 kN 。 又 Q = (4 ~ 8)γM(2) 式中 M 23 - 2 分层采高 , 1 . 8 m ; γ 23 - 2 分层上覆岩层容重 , 取 γ= 25 kN/m 3 。 由此算出 N = 1 . 41 根/m 2 。 (2) 棚间距 该采面循环进度的选取以有利于提高正规循 环率为原则 , 实际循环进度为 1 m ,则最大控顶距 为 3 . 4 m , 最小控顶距为 2 . 4 m 。 每套对棚由 5 根 单体支承 , 棚间距 a(m)由下式计算 a = n NL A (3) 式中 n 单体支柱数 ,n = 5 ; L 最大控顶距 , 3 . 4 m ; A 支柱备用系数 , 取 A = 1 . 4 。 经计算 a= 0 . 74 m , 则取棚间距 0 . 7 m 。 (3) 上下出口支护 上出口倾斜长 4 m , 宽 2 m ,高度与采高一致 , 出口内用单体液压支柱木板梁护顶 , 单体支柱间距 为 700 mm ,木板梁与工作面走向平行 ,上铺金属 网与工作面金属网联成整体 。 下出口有超前工作面 1 .2 m 的缺口 ,下出口 规格为倾斜长 3 m , 走向长 3 . 6 m 。 下出口内使用 单体支柱支承 3 .6 m 长型钢梁对棚支护顶板 ,一 梁三柱 , 钢梁上铺金属网与工作面所铺金属网联成 整体 , 对棚间距 0 .7 m ,排距为 2 .3 m(靠煤壁)和 1 . 3 m (靠采空区) 。 上 、 下出口支护参见图 2 。 3 回采工艺及生产管理 3 . 1 回采工艺 (1) 作下超前缺口和上出口 每循环作业前须先作下超前缺口 , 以保证采面 下出口安全畅通 , 缺口中 π 型钢梁齐梁齐柱 ,支护 至采面煤壁 。 随工作面推进 ,够一个上出口位置时 ,作新上 出口 。 在未作之前 , 不得回收前一上出口内及其下 方 2 m 范围内的单体柱及梁 。 (2) 联金属网 、 爆破落煤 下出口畅通后 , 联金属网并将已联接好的金属 网挂起来 。 接着从下出口往上进行放炮落煤 , 每次开帮进 度为 1 .0 m ,放炮段长 5 m ,采面条件变差或老顶 来压期间 , 放炮段长缩小到 3 m 。 (3) 移 π 型钢梁 放完一段炮后 , 先从上向下移设本放炮段对棚 的主梁 , 待全部主梁移设至煤壁后 ,清理采空侧浮 煤 , 清完煤后 , 再一次性从上向下移设本段副梁 , 主 副梁齐梁齐柱移设至煤壁并将已联好的金属网托 起 , 移一对主 、 副梁共需回 、 支 5 棵单体柱 。 爆破落煤与移设 π 型钢梁可三组工人同时作 业 , 但严禁同时放炮 。 每组作业人员间距不小于 20 m 。 (4) 攉煤 、 紧柱 整个工作面的主 、副梁移至煤壁后开始攉煤 , 完成后 , 进行支柱二次补液 ,所有支柱初撑力必须 达到设计要求 。 (5) 放顶煤 攉煤支柱补液后开始放顶煤 , 并在放煤口架设 沿倾斜抬棚以加强支护 , 抬棚长 1 . 8 m , 一梁两柱 。 放顶煤由下往上进行 , 采用单轮顺序放煤 。 放煤口 采用“U”型网口形式 , 规格为 300 300 mm 2 , 网口 最低点距底板 0 . 1 m 高 ,放煤口间距 1 .2 m ,每次 开 2 个口 。 放顶煤以见矸为止 ,放完后 ,用 14 # 铁 93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2005 .№ 2 丝将口补好 , 防止漏串矸 。 放顶煤可 3 组人同时进 行 , 放煤段间距不小于 20 m ,但当采面倾角大于 30时 , 只许可 1 组人放煤 。 老顶来压期间 , 或直接 顶大面积未垮落时必须停止放煤 。 (6) 出浮煤移溜槽 整个采面放顶煤完成后 ,再一次清扫浮煤 ,应 清扫至见底板 , 然后人工移搪瓷溜槽至靠煤帮排 。 每 10 m 一段 ,从下往上进行 ,移槽时需对全部中 柱重新回 、支一次 。 然后作下超前缺口 ,开始第二 个循环 。 3 . 2 矿压及顶板管理 (1) 矿压规律 为掌握 4223 - 2 1 面的矿压规律 ,前 40 m 只留 顶回采 , 40 m 后开始试放顶煤 。 采面均匀布置 10 个测点 ,观测支柱初撑力和末阻力 。 如图 4 所示 , 4223 - 2 1 面开采有明显的周期来压规律 ,留顶煤开 采与放顶煤开采在顶板来压步距和影响范围 、 顶板 在空间上的断裂失稳基本一致 , 但由于放顶煤总采 高增大 , 较托伪顶开采顶板来压强烈 。 放顶煤开采 时初次来压步距为 20 m , 周期来压步距为 7 . 5 m 。 图 4 工作面推进度与支柱工作阻力图 (2) 顶板管理 ① 放顶煤时 ,每组两人作业 ,一人观察顶板 , 一人放顶煤 , 放煤人员站在放煤口的上方 ,支护要 完好 , 不得将身体伸入放煤口内掏煤 。 放煤口出现 大块煤矸堵塞时 ,应用大锤打碎 ,并用长把工具进 行处理 , 严禁用手直接搬移 。 ② 保证顺山抬棚的架设质量 ,以增强采场支 护的稳定性 。 支柱要找出底板麻面 , 打紧打牢并保 证迎山有力 。 ③ 工作面倾角超过 25时 ,第二 、三排支柱必 须栓防倒绳 , 要栓齐 、 栓牢 。 ④ 顶煤松软破碎发生漏顶时 ,金属网上用刹 杆或用沙包进行接顶 。 ⑤ 遇顶板有大面积来压预兆 ,如煤壁片帮严 重 , 采空区出现轰鸣声 , 支柱泄液严重等 , 必须立即 撤出作业人员 , 待顶板稳定 , 确认安全后 , 方可进入 采面 。 3 . 3 “一通三防”管理 采面风巷安设两台瓦斯传感器 , 回风流瓦斯浓 度在 1 % 以下 , 采面才准放炮落煤 。 工作面运巷和 风巷各设一防尘管路 , 在运巷内输送机转载点设撞 击式自动喷雾嘴 ,输送机运转时自动连续喷雾 ,机 停则喷雾停 ,风巷设一组净化喷雾 。 另外 ,运巷和 风巷各设一组辅助隔爆水袋 。 采面 上 出 口 以 下 10 m 范 围 内 不 放 顶 煤 , 4223 - 2 煤的上覆煤 、岩层垮落后充填采空区 ,可避 免上隅角的瓦斯积聚 。 4 技术经济效果 4223 - 2 1 面 π 型钢梁放顶煤开采与原法比较 , 技术经济效果非常显著 。 (1) 改善了顶板管理条件 ,实现了安全生产 。 此前使用单体铰接顶梁开采 , 煤壁片帮得不到及时 维护 , 支架整体性差 , 冒顶事故频繁发生 , 采用 π 型 钢梁放顶煤开采至今未发生过冒顶事故 , 同时还解 决了留底煤开采支柱钻底的难题 。 (2) 提高了采面单产和工效 70 % 左右 。 (3) 原煤质量大幅提高 ,灰分下降 7 % ~ 8 % , 含矸率下降约 20 % 。 (4) 材料消耗大幅度下降 ,该面开采至今未丢 失过单体支柱和 π 型钢梁 ,因不留底煤开采 ,也消 除了单体柱鞋的大量丢失 。 5 结语 (1) 4223 - 2 1 面 π 型钢炮采放顶煤实现了安全 生产 , 不仅降低了材料消耗 ,而且多回收了煤炭资 源 , 提高了原煤质量 ,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 (2) 宝鼎矿区长期为 4223 - 1 、 4223 - 2 煤的开采 方法所困扰 , 4223 - 2 1 面 π 型钢梁炮采放顶煤的成 功开采 , 探索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的新方法 。 (3) 该采面用齐梁齐柱支护方式 ,移 π 型钢梁 时 , 每对棚要动 5 棵单体 ,串梁移柱工作量较大 。 在顶底板条件稳定和工人操作熟练的前提下 , 可改 用迈步式布置 π 型钢梁 , 以减少串梁移柱工作量 。 参考文献 [1] 陈炎光 ,徐永圻 .中国采煤方法[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 , 1991 . [2] 徐 永 圻 . 煤 矿 开 采 学 [ M ] . 徐 州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0 . 04 2005 .№ 2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