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pdf
文章编号 10045589 2007 04042610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杨继权,王秀琴,刘殿生,孔含泉,刘海鹏 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哈尔滨150080 摘要以板块理论为指导,对黑龙江省区域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提出黑龙江省属古亚洲构造 域,由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和古中华陆块群两大板块的增生带组成。额尔齐斯 佐伦 黑河缝合线为两 大板块的分界线,并进一步划分为4块3带,即额尔古纳地块、大兴安岭造山带;小兴安岭 松嫩地 块、伊春 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 佳木斯 兴凯地块、扎兰屯地块和完达山造山带。在黑龙江省 区域地质志的基础上,对 Ⅰ、Ⅱ 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归属做了较大调整,对 Ⅲ、Ⅳ 级构造单元部分做了 修正。 关键词大地构造单元;古亚洲构造域;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P544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6211224 ;改回日期 2007204220 Division and characters of geotectonic uni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YANGJi2quan , WANG Xiu2qin , LIU Dian2sheng , KONG Han2quan , LIU Hai2peng Regional Survey of Geology Pal2Asia tectonic field; Heilongjiang Province 0 引言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前人曾对大地构造 单元划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所遵循的观点 以槽台说为主, 1988年编写区域地质志时沿用了 槽台观点[2]。近十多年来,由于研究程度的不断 提高,特别是伴随大批资源补偿费项目实施和一些 新的矿床被发现,目前的划分方案出现一些难以解 释的问题。笔者根据近40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实践,以板块理论为指导,对黑龙江省的归属及大 地构造单元划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对黑龙 江省地质构造演化及区域成矿作用研究有重要指导 意义。 1 大地构造归属及单元划分沿革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北、东与俄罗斯相 第26卷 第4期 2007年12月 世 界 地 质 GLOBAL GEOLOGY Vol126 No14 Dec12007 连,西与内蒙古、南与吉林省相接。对本区的归属 及构造单元划分前人做过大量工作。A.E.费尔 斯曼1926最早提到本区的归属,将其划归蒙古 鄂霍茨克带;黄汲清1945认为本区属于内蒙 古华力西槽皱带的东延部分,受燕山花岗岩化作用 的制约;张文佑1957将其划归北满地块/古生 代正地槽区;李春昱1981将其划归乌拉尔 中 亚 天山一蒙古一大兴安岭大地槽和西伯利亚地 台[3];张文佑等1985认为本区分别属于天山 兴蒙断褶系和松辽断块两部分[4]; 1988年,编写 地质志时,采用黄汲清、任纪舜等人的观点,划分 为兴安岭 内蒙地槽褶皱区和兴凯湖 布列亚地块 区;王鸿祯等1990认为本区分属蒙古 兴安构 造域和布列亚 松辽亚构造域[5]。 2 构造单元划分依据 对于黑龙江省的大地构造性质来说,拼贴板块 是主体,组成拼贴板块的各微板块的聚合、离散及 其演变是本区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对于拼贴板块的 确立和选择,也是在对地槽褶皱带充分认识的基础 上进行的。本区两种构造单元都以各自的地质构造 特征表现出其明显的独立性,这就为构造性质的区 分提供了准确性和合理性。由此确定了本区构造单 元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区域地壳性质、结构及其活动性可以作为本区 I级构造划分依据;在此基础上,将地块组成的沉 积和岩浆建造、海陆地壳的转化时期、变质和变形 特点以及岩石圈断裂或地壳断裂对其分割和影 响的程度作为II级构造划分依据;如吉黑镶嵌地 块。亚II级地块区虽然是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 但其各个地段构造变形和发展演化是不均一的,并 且往往被地壳、基底和盖层断裂分割成更小的构造 单元。在大陆和过渡区,凡被地壳断裂分割开,又 与相邻地区构造活动时期和特点不同的亚II级构 造单元,称之为地块和造山带,如小兴安岭 松嫩 地块和布列亚 佳木斯 兴凯地块;地块又因受基 底断裂活动的影响,盖层沉积在不同地段相差很 大,有的地段长期隆起,缺少沉积;有的地段沉降 深,沉积厚度大,据此划分 Ⅲ、Ⅳ 级构造单元,前 者称隆起带,后者为断陷带;造山带在拉开阶段, 有的地带处于岩石圈断裂的位置,拉开的深度和宽 度较大,出现洋壳物质,有的地带处于断裂之间的 相对隆起,沉降幅度小。据此划分出 Ⅲ、Ⅳ 级构造 单元。将拉开较深地带称之为褶皱带,相对隆起的 地带称之为隆起带。 根据上述依据,确认黑龙江省北部属于西伯利 亚板块,南部属于中朝华北板块,东部属于古 太平洋板块。基本构造格架是前中生代属古亚洲构 造域[6],以额尔齐斯 佐伦 黑河主缝合带为界, 北部属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带亲西伯利亚 陆块群 , 南部属中朝板块北缘陆缘增生带古中 华陆块群。中生代受古太平洋影响,属环太平洋 造山区东北亚造山系,即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 带。构造格架由4块3带组成,即额尔古纳地块、 大兴安岭造山带、小兴安岭 松嫩地块、伊春 张 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 佳木斯 兴凯地块、扎兰 屯地块和完达山造山带。并进一步划分出20个 Ⅲ 级构造单元、42个 Ⅳ 级构造单元图1、表 1 。 3 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311 萨彦 额尔古纳造山系中蒙古 额尔古纳造 山带 位于额尔齐斯 佐伦 黑河主缝合带新开岭 断裂以北,包括额尔古纳地块及大兴安岭造山带 两个亚 Ⅱ 级构造单元。 31111 额尔古纳地块Ⅰ 古元 古 代 为 裂 陷 槽,发 育 兴 华 渡 口 群 Pt 1xh , 兴东运动褶皱隆起形成结晶基底。新元 古代局部发育裂陷槽,张广才岭运动地槽封闭。早 寒武世盖层为兴隆群,中寒武 志留纪隆起无沉 积,早泥盆世局部坳陷,早石炭世南部塔河地区活 化。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侏罗世上隆剥蚀,中侏罗世 期形成黑龙江断陷,晚侏罗世至早白垩形成大兴安 岭火山岩带[7]。按不同发展阶段进一步划分为5个 Ⅲ 级构造单元。 漠河边缘褶皱带Ⅰ1 基底为兴华渡口群, 早泥盆世活化为坳陷带,为碎屑岩 杂礁碳酸盐岩 陆表浅海沉积,在前哨林场泥鳅河组厚13114 m , 光头山出露霍龙门组生物泥灰岩,绢云板岩含 Leptaenopyxis bouei等腕足化石,厚8413 m ,早泥 盆世总厚度为21517 m ,中泥盆世抬升,并入额尔 古纳地块。中侏罗世为中生代裂谷沉积陆相含煤碎 屑岩。 额木尔山隆起带Ⅰ 2 为额尔古纳地块的主 724第4期 杨继权 王秀琴等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图1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分区图[2] Fig11 Division of geotectonic uni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体,古元古代裂陷成优地槽,沉积兴华渡口群 Pt 1xh酸性 中基性火山岩,磁铁石英岩、片岩、 白云质大理岩,原岩为火山岩 黏土岩 碳酸盐岩 复理石建造,反映了活动的大陆边缘环境。兴东运 动地槽回返褶皱,深熔岩浆上侵,形成半原地 异 地花岗岩,基底固结。 新元古代局部发生裂陷,重熔岩浆上侵,地块 在张广才岭期末最终形成。早寒武世兴隆群为 早期盖层零星出露,中寒武 早侏罗世为稳定陆 块,抬升剥蚀,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形成碎屑岩, 酸性、中基性火山岩,成为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 动带。 塔河过渡带Ⅰ3 位于额尔古纳地块Ⅰ 东南部,包括塔源新林、翠岗林场、塔河、十八站 824 世 界 地 质 第26卷 表1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览表 Table 1 Schedule of tectonic unit divis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924第4期 杨继权 王秀琴等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等地。区内北部大面积出露古元古代酸 中基性火 山岩 黏土岩 酸盐岩 复理石建造,为活动大陆边 缘西伯利亚板块亲西伯利亚陆块群环境。新元 古代晚期基底裂陷形成零点群 片理化糜棱岩化陆 源碎屑岩 变玄岩裂谷拉斑玄武岩双模式火山 岩建造,为扩张型裂陷地槽产物,张广才岭运动皱 起,花岗岩侵入,地块最终形成。早寒武世为盖 层,沉积碎屑岩、镁质大理岩、少量凝灰岩,为次 稳定 稳定建造系列准地台型陆缘海环境。中寒武 世至泥盆纪上隆剥蚀。早石炭世沉降形成翠岗组浅 海相砂岩、板岩、碳酸盐岩,并有花岗岩侵入,中 石炭世上隆剥蚀,晚石炭世为陆相山间盆地,沉积 塔源组砂质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板岩、厚 35819 m。中侏罗世开始并入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 动带,沉积陆相火山岩吉祥峰组、塔木兰组,早白 垩世火山岩零星出露。可分出新林隆起Ⅰ 1 3 , 基 底为新元古界及同期花岗岩、蛇绿岩。早寒武世为 盖层,此后隆起剥蚀,晚侏罗世为火山盆地。 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Ⅰ4 位于地块 北部,近东西向展布,南缘受前哨 盘古北西西向 大断裂控制,东缘受德尔布干深断裂东北段控制, 为中生代裂谷,以中侏罗世沉积河湖相含煤碎屑岩 为主,以大兴安岭主脊断裂为界,西部沉降大 于5 000 m ,东部深达10 000 m。晚侏罗世并入大 兴安岭火山岩带,为陆相基性 酸性火山岩。 大兴安岭中断陷带火山岩带Ⅰ5 分布 于大兴安岭主脊偏西,斜向叠加超覆于上述各构造 单元之上,呈北北东向地堑式断陷带与俄罗斯、内 蒙古为同一火山岩 带[7],省 内 长200 km ,宽 190 km。 断陷处于印支晚期陆内造山带与稳定地块的过 渡带,晚侏罗世沿大兴安岭主脊断裂带大规模钙碱 性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喷发间歇边缘地带小型 湖盆沉积了火山碎屑岩 沉积岩。早白垩世形成上 叠式火山盆地,局部地段形成小型含煤盆地。早白 垩世晚期上隆剥蚀。 31112 大兴安岭造山带Ⅱ 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以兴华 塔源缝合线兰片 岩、蛇绿岩带为界东南部,包括呼玛、宽河、多 宝山、罕达气。南以额尔齐斯 佐伦 黑河主缝合 线新开岭断裂为界,与小兴安岭 松嫩地块相 连,该区是萨彦 额尔古纳造山系中蒙古 额尔古 纳造山带东段的主体,为额尔古纳地块南缘陆缘增 生带,天山 兴安海西弧形造山系北部[8]。早奥 陶世再生为地槽,早海西运动回返,中海西期地槽 最终封闭。按地质演化特征可划分两个 Ⅲ 级构造单 元, 7个 Ⅳ 级构造单元。 兴隆沟冒地槽褶皱带Ⅱ1 包括兴隆沟, 呼玛,旁开门等地,为早加里东期陆缘活动带。古 元古代形成兴华渡口群兴安桥组。新元古代早期为 陆表海浸漫,形成嘎拉山组含石榴石十字石片岩、 变粒岩,晋宁期末皱起成为北东向冒地槽。早寒武 世为盖层,中 晚寒武世上隆剥蚀。按构造特征, 可进一步划分瓦拉里褶皱束Ⅱ 1 1、兴隆沟中间隆 起Ⅱ 2 1、宝泉沟褶皱束 Ⅱ 3 1 和旁开门中断陷 Ⅱ 4 1 4 个 Ⅳ 级构造单元。 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Ⅱ2 褶皱带宽100 ~200 km ,为大兴安岭地槽系之主体,可划分落 马湖中间隆起Ⅱ 2 2、罕达气断褶束 Ⅱ 3 2和宽 河褶皱Ⅱ 1 2 3 个 Ⅳ 级构造单元。其中 罕达气断褶束Ⅱ 3 2为奥陶纪活动带。尚未 发现前奥陶系沉积物。早奥陶世中期 早泥盆世为 早地槽期地槽发生 发展阶段,地壳裂解成洋,早 中奥陶世形成陆源碎屑岩 细碧角斑岩建造伴有 超基性岩 ; 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形成页岩 岩屑砂岩 建造顶部夹细碧角斑岩砂 泥质复理石;早泥 盆世为页岩 岩屑玢岩建造夹石英角斑岩,顶部碳 酸盐岩发育,底部为酸性火山岩,为晚奥陶世至早 泥盆世海退序列显示的残留海盆,没有发生造山作 用。中 晚泥盆世为砂 泥质复理石,海槽封闭,代 表造山阶段,伴有酸性凝灰岩喷发,底部有礁灰 岩,此期形成规模巨大的海西早期新开岭同构造花 岗岩η γ 1 - 3 4 带。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形成磨拉 石代表晚地槽期,此期中海西期第一侵入期早石 炭世花岗岩η γ 2 - 1 4 穿层侵入,宣告罕达气优 地槽最终封闭。应当指出的是区内早 晚志留世, 产出Tuvaella rackovskii ,T1gigantea腕足类化 石,与亲西伯利亚陆块群萨彦 额尔古纳造山系图 瓦 蒙古地块志留纪化石为同一种,应属同一海域 生物群。 312 天山 兴安海西造山系吉黑镶嵌地块 位于额尔齐斯 佐伦 黑河缝合线以南,西起 龙江,东至宝清以东同江 迎春岩石圈断裂以西的 广大地区。 034 世 界 地 质 第26卷 可划分2个 Ⅱ 级构造单元吉黑镶嵌地块及南 蒙古 兴安造山带; 4个亚 Ⅱ 级构造单元小兴安 岭 松嫩地块、伊春 张广才岭地槽褶皱系、佳木 斯 布列亚 兴凯地块、扎兰屯地块。 31211 吉黑镶嵌地块 小兴安岭 松嫩地块Ⅲ 任纪舜等称之为 松花江地块,北界以黑河 佐伦 额尔齐斯缝合线 新开岭断裂为界,北与大兴安岭褶皱带相接。 新元古界为风水沟河群沐河一带 , 一面坡群广 布于沐河 滨东一带。据深钻证实,松嫩地块基底 为风水沟群、一面坡群,据一面坡群下部出现大量 中酸性火山岩及同熔型花岗岩推测,深部有更古老 的基底存在。新元古代期末 中石炭世除洪湖吐河 断陷有早石炭世海相沉积外,均处于隆起剥蚀,具 有台地或地盾性质。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地块 裂陷,有中 中基性火山喷发。早二叠至晚二叠世 早期地壳沉降,海水浸漫,晚二叠世晚期海退为陆 相沉积,形成与地槽完全不同的陆 海 陆相 C 3 P 沉积。晚二叠世末 早三叠世地壳抬升,伴有 断裂和安山岩喷发,早三叠世为陆相杂色堆积,标 志陆缘活动结束。晚三叠世强烈的印支运动使地块 卷入陆内造山,花岗岩侵入。根据基底和盖层分布 特征,可划分为沐河隆起带Ⅲ1、松嫩中断陷 Ⅲ2、滨东隆起带Ⅲ3和乌云 结雅中新生代 裂陷Ⅲ4 4 个 Ⅲ 级构造单元及13个 Ⅳ 级构造单 元。其中 沐河隆起带Ⅲ1 基底为新元古界风水沟 群和一面坡群。早古生代隆起,北缘有早石炭世海 相,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陆相夹海相盖层沉积,其 上发育中生代断坳陷盆地。按基底特征及构造 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洪湖吐河断陷Ⅲ 1 1、风水沟中 间隆起带Ⅲ 2 1、塔溪 引龙河断陷 Ⅲ 3 1、天龙 山隆起Ⅲ 4 1和茅兰河断陷 Ⅲ 5 1 5 个 Ⅳ 级构造 单元。 松嫩中断陷Ⅲ2 为中生代裂谷,基底为 新元古代一面坡群及花岗岩所形成的地块,是中朝 板块克拉通北缘大陆边缘的一个上地幔隆起 区,早寒武世至中石炭世长期抬升剥蚀夷平。晚石 炭世至三叠纪为盖层陆相 海相 陆相沉积零星 出露 , 晚印支运动形成上叠坳陷带,侏罗纪强烈 挤压隆起基底断裂分解,白垩纪由挤压转为强烈拉 张裂解走滑形成裂谷,沉积巨厚的含油气砂岩、泥 岩,古近纪盆地萎缩褶皱[9]。根据构造及沉降幅 度可分为西部断阶区Ⅲ 1 2、北部倾没区 Ⅲ 2 2 , 中央坳陷区Ⅲ 3 2、东北隆起区 Ⅲ 4 2、东南隆起 区Ⅲ 5 2。 滨东隆起带Ⅲ3 以逊克 铁力 尚志岩 石圈断裂为界,东与伊春 张广才岭地槽褶皱系相 连。基底为新元古代一面坡群细碎屑岩、火山岩及 同时代花岗岩。晚石炭至晚三叠世盖层沉积为一套 陆相 海相 陆相陆源碎屑岩建造,中新生代印支 和燕山运动强烈,形成陆相断坳盆地沉积。可 划分巴彦隆起带Ⅲ 1 3、玉泉断陷 Ⅲ 2 3和一面 坡隆起带Ⅲ 3 3 3 个 Ⅳ 级构造单元。 乌云 结雅中新生代裂陷Ⅲ4 北与俄罗 斯结雅裂陷盆地相连,是其南延部分,超覆于沐河 隆起带孙吴地堑及伊春 张广才岭褶皱带乌 底河及乌敏河中新断陷 , 裂陷内出露早白垩世光 华组酸性火山岩,甘河组中基性火山岩及印支晚期 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盖层为新近系孙吴组红 色磨拉石建造,大罗密期玄武岩。古近系发育乌云 组杂色砂砾岩夹煤层。 31212伊春 张广才岭造山带Ⅳ 为松嫩地块松花江地块与布列亚 佳木斯 地块间的构造活动带地槽褶皱带 , 是松嫩地块 及古伊春台坪的陆缘增生带[10]。基底为古元古界 东风山群含硼硅铁建造 BIF 型及新元古界一面 坡群、黄松群、张广才岭群火山岩 碎屑 碳酸盐岩 建造。寒武系为早期盖层,所含生物既有西伯利亚 分子,又有中国南方分子,故为两大板块之间的微 型地块。与小兴安岭 松嫩地块同作再生地槽基 础,张广才岭运动将其联合。早 中奥陶世开始张 裂,早加里东旋回末开始断陷,将联合大陆边缘分 化,成为早古生代陆缘构造带。可划分茂林 木兰 地槽 褶 皱 带Ⅳ1、五 星 关 松 镇 中 间 隆 起 Ⅳ2、丰茂 亚布力地槽褶皱带Ⅳ3和张广才 岭 太平岭边缘隆起带Ⅳ4 4 个 Ⅲ级构造单元 和10个 Ⅳ 级构造单元。其中 茂林 木兰地槽褶皱带Ⅳ1 基底为新元 古代一面坡群变质岩系,下寒武统仅局部出露,早 中奥陶世为含钙质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基性火 山岩,为优地槽建造。按构造和建造特征可划分为 茂林褶皱束Ⅳ 1 1和木兰褶皱束 Ⅳ 2 1 2 个 Ⅳ 级 构造单元。 134第4期 杨继权 王秀琴等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五星 关松镇中间隆起Ⅳ2 基底为古元 古界东风山群。早寒武世为盖层沉积,中寒武至早 奥陶世隆起剥蚀,中奥陶世为裂陷槽沉积。早 中 泥盆世早 晚二叠世为浅海相碎屑岩 碳酸盐岩、海 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世红山组为陆相碎屑 岩。中加里东期及印支晚期花岗岩发育。按构造和 地层出露可划分为汤旺河 关松镇隆起Ⅳ 1 2、向 阳褶皱带Ⅳ 2 2和乌敏河中断陷 Ⅳ 3 2 3 个 Ⅳ 级 构造单元。 丰茂 亚布力地槽褶皱带Ⅳ3 包括东风 山、宝泉、延寿、亚布力、小金沟。基底为东风山 群,是奥陶纪中加里东期优地槽褶皱带。可划分为 格金河 双河褶皱带Ⅳ 1 3和大安 小金沟断褶 皱带Ⅳ 2 3 2 个 Ⅳ 级构造单元。前者基底为古元 古界东风山群含硼硅铁建造 BIF 型 , 构成东风 山凸起Ⅳ 1 - 1 3 和达里岱凸起Ⅳ 1 - 2 3 。中 新元 古代隆起剥蚀。早寒武世沉降形成晨明组沥青灰岩 碎屑岩。中 晚寒武世抬升。早奥陶世地壳坳断, 发育海相酸性火山岩夹灰岩,中奥陶世裂陷槽扩 大,小金沟组,大青组广泛分布。中加里东运动褶 皱造山,同期花岗岩侵入并与佳木斯隆起北段焊接 在一起。晚三叠世为陆相酸性火山岩喷发。后者东 风山群零星出露,中元古代 寒武纪隆起剥蚀,早 中奥陶世地壳拉张裂陷,发育基性、酸性火山岩 及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加里东运动地槽回返封闭 褶皱成山,伴有同构造花岗岩侵入。中泥盆世为陆 相磨拉石建造。早二叠世早期及早三叠世为陆相中 性火山岩夹碎屑岩建造。晚二叠世和晚侏罗世形成 酸性火山岩,印支晚期花岗岩大面积出露。早白垩 世有陆相火山喷发及河湖相粗碎屑沉积。 张广才岭 太平岭边缘隆起带Ⅳ4 西以 方正 横道河子 长汀岩石圈断裂为界与丰茂 亚 布力地槽褶皱带相连,东以牡丹江岩石圈断裂为 界,与佳木斯 布列亚地块相接[11]。本区是小兴 安岭 松嫩地块松花江地块东部陆缘活动带, 基底为新元古界张广才岭群厚 3 330 m及黄 松群厚 5 859 m ,为大陆边缘裂陷槽细碎屑 岩、中酸性火山岩、中基性火山岩夹磁铁石英岩及 碳酸盐岩复理石优地槽型岛弧体系沉积建造[12]。 并伴有同构造重熔型花岗岩。盖层为早寒武世铅 山组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泥质粉砂岩、硅质 岩海林市梨树沟。中寒武世至志留纪处于隆起 剥蚀。早泥盆世晚期局部坳陷,星点状分布小北湖 组陆源碎屑岩 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厚123 m。 中泥盆世至中石炭世陆壳抬升剥蚀,晚石炭世至晚 二叠世陆内坳陷,形成陆 海 陆相沉积。按构造 及沉积建造可划分为张广才岭边缘隆起Ⅳ 1 4、太 平岭隆起Ⅳ 2 4和老黑山断陷 Ⅳ 3 4 3 个 Ⅳ 级构 造单元。 31213 布列亚 佳木斯 兴凯地块V 西以牡丹江岩石圈断裂蓝片岩、蛇绿岩带 俯冲缝合带为界,与伊春 张广才岭地槽褶皱系 相连。基底为新太古界麻山群古陆核 , 古元古 界兴东群为陆缘地槽型建造。发育磁铁石英岩及石 墨片岩,中元古界形成黑龙江群,新元古界形成马 家街群含十字石变质岩[13]。可划分3个 Ⅲ 级构造 单元。 佳木斯隆起带Ⅴ1 可划分为太平沟隆起 中元古代裂陷槽Ⅴ 1 1、桦南 佳木斯隆起 V 2 1、麻山隆起 古陆核 V 3 1、牡丹江隆起 中元古代裂陷槽 V 4 1和兴凯隆起 V 5 1 5 个 Ⅳ 级构造单元。其中 太平沟隆起中元古代裂陷槽Ⅴ 1 1 基底 为元古界兴东群大陆边缘优地槽型含硅铁石英岩及 石墨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中元古界黑龙江群、新元 古界马家街群含十字石片岩及古元古代、中元古代 花岗岩构成。盖层为早寒武世金银库组钙质碳酸盐 岩沉积。早寒武世晚期至侏罗纪抬升剥蚀,早白垩 世形 成 凹 陷嘉 荫 凹 陷 V 1 - 1 1 、鹤 岗 凹 陷 V 1 - 2 1 。依构造特征可单独划分出太平沟中元古 代裂陷 V 1 - 3 , 裂陷槽由黑龙江群组成。 桦南佳木斯隆起 V 2 1 基底由古元古 界兴东群、中元古界黑龙江群、新元古界马家街群 及古、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组成。寒武纪至中侏罗 世抬升剥蚀。晚侏罗世局部拉张分裂,发育断 坳凹陷,西格木凹陷 V 2 - 1 1 发育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火山盆地沉积;倭肯河断陷 V 2 - 2 1 早 白垩世形成含煤碎屑岩沉积;双鸭山凹陷 V 2 - 4 1 早白垩世形成火山盆地沉积; V2 - 3 1 为依兰中元古 代裂陷槽,以发育黑龙江群为主。 麻山隆起古陆核 V 3 1 新太古界麻山群 厚9 088 m和同期混合花岗岩为最低层位,局 部发育古元古代花岗岩,在东部倾伏区密山西 234 世 界 地 质 第26卷 加里东期发育碱长花岗岩 K γ 2 3 , 其上泥盆纪裂 陷形成滨岸沼泽相新中组 D 1x粉砂质板岩 含 孢粉 , 下黑台组 D 2x海相碎屑岩 生物灰岩 沉积,上黑台组 D 2s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生 物灰岩,老秃顶子组 D 3l和七里嘎山组 D 3q 为陆相酸性火山碎屑岩沉积。石炭纪抬升,二叠纪 早期局部裂陷发育二龙山组 中性火山喷发。早二 叠世晚期 中侏罗世抬升剥蚀,晚侏罗世陆内坳 陷,发育滴道组含煤碎屑岩建造。早白垩世受滨太 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影响,形成拉分张裂盆地鸡 西凹陷V3 - 1 1 发育含煤火山碎屑沉积。 牡丹江隆起中元古代裂陷槽 V 4 1 基底 为中元古界黑龙江群,古生代以来一直处于抬升剥 蚀。早白垩世开始裂陷,形成穆棱凹陷 V 4 - 1 1 , 为一套白垩系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 兴凯隆起 V 5 1 基底为新太古界麻山群及 紫苏花岗岩及中元古界黑龙江群下亚群。盖层为早 寒武纪钙质碳酸盐岩沉积,新生代发育断陷盆地, 可划分为虎头隆起古陆核 V 5 - 1 1 、虎林新断 陷 V 5 - 2 1 、宝东凸起 V 5 - 3 1 和兴凯湖凸起 V 5 - 4 1 4 个 Ⅴ 级构造单元 宝清过渡带 V 2 本区是晚古生代至三叠 纪形成与发展的过渡带,包括富锦、宝清、密山、 龙爪沟。可划分为宝清坳陷 V 1 2、龙爪沟中断陷 V 2 2和密山坳陷 V 3 2 3 个 Ⅳ 级构造单元。其中 宝清坳陷 V 1 2 包括宝清及七里嘎山地区, 早泥盆世晚期地壳沉降、海水从南方侵入,发育泥 盆纪滨海沼泽相陆源碎屑岩 海相、海陆交互相碎 屑岩、杂礁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建造 陆相火山 碎屑岩及红层建造。早石炭世海水再次入侵,发育 滨 浅海相火山碎屑岩。中石炭世抬升,晚石炭世 为陆相火山碎屑岩、粗 细碎屑岩夹煤层沉积。早 二叠世为中基性火山喷发,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为 陆内山间坳陷盆地碎屑岩城山组 中性火山岩 兴利组。中三叠世隆起剥蚀,晚三叠世陆缘山前 坳陷,形成海陆交互相含凝灰碎屑岩南双鸭山 组 , 其上为陆相杂色层大秃山组和酸性火山 岩郝家屯组。 龙爪沟中断陷 V 2 2 侏罗纪形成断陷,基 底为宝清坳陷,中侏罗世拉张裂陷,沉积龙爪沟群 陆相 海相 海陆交互相及含煤碎屑岩建造。其上有 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及含煤碎屑岩沉积。 密山坳陷 V 3 2 由下泥盆统 下三叠统组 成,特征与宝清坳陷相似,侵入岩有印支晚期及燕 山期花岗岩。 三江新断陷 V 3 三江新断陷是三块拼合 基底,西部双山 富锦 街津口以西基底由古 元古界兴东群及同期花岗岩组成,中部索伦 菜 嘴子以西基底为上古生界及早中生代花岗岩;东 部为完达山印支晚期优地槽褶皱带北延部分,由中 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深海相硅质、泥质页岩、浊积杂 岩及印支晚期花岗岩组成。 三江断陷在拼合基底上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沉 积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及中 酸性火山岩,晚白 垩世形成含油页岩、含煤杂色碎屑岩沉积。新生代 断坳陷加快,沉积了新 古近系巨厚1 200 m河 湖相砂砾岩及玄武岩喷发。根据基底出露情况,可 划分出军川隆起 V 1 3 出露古元古界兴东群及 白垩系酸性火山岩;富锦隆起 V 2 3出露泥盆系、 石炭系沉积及古元古代花岗岩、白垩系火山岩;勤 得利凸起 V 3 3为完达山优地槽北延部分,出露 中三叠 下侏罗统深海相沉积;抚远凸起 V 4 3 出露中三叠统 下侏罗统深海沉积。 31214 扎兰屯地块Ⅵ 扎兰屯地块Ⅵ是否属中蒙古 额尔古纳 造山系带待研究可划分出 个 Ⅲ 级构造单元 龙 江坳陷Ⅵ1。东以嫩江岩石圈断裂为界与小兴安 岭 松嫩地块松花江地块相接。西与内蒙古扎 兰屯地块中 下元古界基底相连,其岩性为绢云绿 泥钠长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 磁铁石英岩,厚4 500 m。本区晚石炭世为陆内山 间断陷盆地,发育酸性火山熔岩。早二叠世早期为 陆壳断陷,形成中性火山喷发岩。早二叠世晚期 晚二叠世中期海水北侵,形成指状陆表海,沉积滨 浅海相四甲山组、柳条沟组碎屑岩 碳酸盐岩、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晚二叠世晚期上升成陆; 早三叠世为山间湖盆沉积;早白垩世发育中 酸 基 性火山岩,区内印支晚期花岗岩发育。 313 亚洲东缘造山系完达山 锡霍特造山带 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Ⅶ仅划分出一个 Ⅲ 级 构造单元 饶河褶皱带板片Ⅶ1 , 板片是在 滨太平洋构造形成过程中由锡霍特造山带推覆而 来,岩性为中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深海浊积岩、放射 334第4期 杨继权 王秀琴等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虫硅质岩、泥岩、超镁铁 镁铁质岩、超基性熔岩 岩块蛇绿岩、混杂堆积组成,具深海沟洋壳性 质,早侏罗世俯冲褶皱造山洋盆关闭。早侏罗世至 中侏罗世在褶皱带南部山间洼地沉积海相碎屑岩、 泥岩。早白垩世有中 酸性火山喷发。 4 结束语 由于黑龙江省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加 之大地构造性质的复杂性,为其构造归属及单元划 分研究带来难度。笔者的划分方案主要遵循板块构 造的观点,同时明确提出以额尔齐斯 佐伦 黑河 缝合带作为两大板块的分界线,将其北部划归西伯 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带亲西伯利亚陆块群 , 南部划归中朝板块北缘陆缘增生带古中华陆块 群 , 为区内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纪舜.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 造图简要说明[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52 20. REN Ji2shun. Brief summary of tectonic2China and adja2 cent tectonic graphic from global world [ M ].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 1999 5220. [2]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J ].北 京地质出版社, 1993 5372556.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RegionalGeology ofHeilongjiang Province [ M ].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 , 1993 5372556. [3]李春昱.对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新认识[C] / /中国 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1221. LI Chun2yi. The new view to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tectonic [C] / / The symposium on geotectonics of China and adjacent.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 , 1993 1221. [4]张文佑,张弛,李荫槐.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45256. ZHANG Wen2you , ZHANG Chi , LI Yin2huai. Geotec2 tonics in sea2land of China and adjacent [ M ]. Beijing Science Press , 1986 45256. [5]谢鸣谦.拼贴板块构造及其驱动机理中国东北及邻 区的大地构造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6210. XIE Ming2qian.Junction plate tectonic and driving mechanism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 2000 6210. [6]韩振新,徐衍强,郑庆道.黑龙江省重要金属和非金 属矿产的成矿系列及其演化[M].哈尔滨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 2004 5240. HAN Zhen2xin , XU Yan2qiang , ZHENG Qing2dao. Im2 portant metal and nonmetal metallogenic series and evolu2 tion [M]. Harbin Heilongjiang People’s Press , 2004 5240. [7]徐贵忠,边千韬,王艺芬.额尔古纳造山带构造演化 与成矿作用[J ].地质科学, 1998 , 33 1 84292. XU Gui2zhong , BIAN Qian2tao , WANG Yi2fen.Tec2 tonic evolution metallization of the Erguna orogenic belt [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1998 , 33 1 842 92. [8]李锦轶,莫申国,和政军,等.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 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 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J ].地学前缘, 2004 , 11 3 1572168. LI Jin2yi , MO Shen2guo , HE Zheng2jun ,et al.The timing of crustal sinistral strike2slip movement in the northern Great Xing’an ranges and its constraint on re2 construction of the crust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NE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since the Mesozoic [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4 , 11 3 1572168. [9]窦立荣,李建忠.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同裂谷期构造2 层序地层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 22 3 7214. DOU Li2rong , LI Jian2zhong. Syn2rift tectonic2sequenc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for2 matio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J ].Petroleum Explo2 ration and Develpment ,1995 , 22 3 7214. [10]尹冰川,冉清昌.小兴安岭 张广才岭地区区域成 矿演化[J ].矿床地质, 1997 , 16 3 2352242. YIN Bing2chuan , RAN Qing2chang. Metallogenic evo2 lution inXiaoxing’anling2Zhangguangcailing region , Heilongjiang Province [J ].Mineral Deposits ,1997 , 16 3 2352242. [11]孙加鹏,张兴洲,杨宝俊.张广才岭岩石圈结构及 盆岭构造[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 29 1 25229. 下转452页 434 世 界 地 质 第26卷 [6]吴勇.一站式SOA解决方案[R]. Oracle Corporation , 2007 6260. WU Yong. One2stop SOA solution [R]. Oracle Corpora2 tion , 2007 6260. [7]桂小林,王庆江,龚文强,等.面向网格计算的机器 选择算法研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4 , 41 12 218922194. GUI Xiao2lin , WANG Qing2jiang , GONG Wen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