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pdf
标准规范标准规范,,QQ616002052QQ616002052 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77661999)新标准已于 1999 年 8 月 6 日发布,并 于 1999 年 12 月 1 日开始实施,至今已经 10 年多了,但从这几年我区矿山企业及地质勘查 单位提交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看, 仍有些同志在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上不太清 楚, 为了使广大地质工作者及有关人员尽快掌握对比方法, 在此简要介绍一下新旧分类标准 资源储量对比 一、重新制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原因 近 50 年来,我国的储量分类分级虽经多次修订,但基本上仍是前苏联的模式,框架没 有大的变化,不论是地质勘探单位、矿山设计单位、生产单位还是综合部门,对分类分级都 非常熟悉、得心应手。那么为什么又重新制定呢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为了落实“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我国矿 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且以矿石品位低、成份复杂、规模小者居多要 想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原来的矿产储量分类分级系统,对勘探获得的矿产资源 数量,不论勘查程度和经济意义如何,统称矿产储量,显然是不科学的,也不能满足市场的 要求。且我国的矿产储量与国际的储量和资源储量,或一些国家的储量基础都没有可比性, 故需要重新制定标准。 3.需要转变观念、统一标准。要适应国际上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相对应的观 念。例如联合同分类框架中详细勘探对应的是确定的矿产资源,一般勘探对应的是推定的 矿产资源等等。而我国储量级别在不同的勘查阶段交叉使用,造成观念上、统计上的混淆, 不能被国外矿业界接受。 4.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原分类分级中的勘探储量比例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勘探类型 和工程间距,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独资开发矿业时,为了减少风险、增加资源的可靠 程度, 在总结我国已生产矿山探采对比资料基础上确定的。 而现在勘探和开采都走向投资多 元化,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了。 二、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我国新标准是在联合国分类标准的框架下,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 价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来的,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 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 3 大类 16 种类型。分别用三维形式、矩阵形式和编码表示。 三维形式用了(EFG)3 个轴,分别定义为经济轴、可研轴、地质轴,并给以编码。编 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其中 1 代表经济的,2M 代表边际经济的,2S 代表次边际经济 的,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其中,1 代表可行性研究,2 代表 预可行性研究,3 代表概略研究;第 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其中 1 代表探明的,2 代表 控制的,3 代表推断的,4 代表预测的。 三、新标准各类资源储量的含义 (一)储量 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 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矿产资源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 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又可分为可采储 量(111) 、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 个类型。储量在我国以 往的总则、规范及统计报表中是统称。即不论勘查程度和经济价值大小,只要报告中提交的 都是。而现在的储量,是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新概念,为可以实际采的矿量,在我国新分类 中,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其条件是在勘查程度上,必须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 标准规范标准规范,,QQ616002052QQ616002052 2 在可行性评价阶段上,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在经济意义上,评价结果是经济 的。 (二)基础储量 基础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 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 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 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据评价后的经济意义, 可分为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 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可分为 3 个类型探明的(可研) 经济基础储量 (111b) 、 探明的 (预可研) 经济基础储量 (121b) 、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122b) 。 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是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问的那部分基础储量, 也分 3 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 础储量(2M21)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由于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基本上无效 益,因此,不计算其中的储量。 基础储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是一个新名称,与储量的区别一是没有扣除影响因素; 二是估算范同不同,而储量是从基础储量的经济这部分中,扣除各种影响因素后获得。 (三)资源量 可分为 3 部分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内蕴经济的资 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期间,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至探明的,可行性评价只进行了慨略 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的资源量,统归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可分 3 个类型探 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1) 、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2) 、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 。 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详查或勘探,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其年 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 产品成本,或生产资料大幅降价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也分 3 个类型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 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即经过预查丁作,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 类比、 估算的资源量 (334) , 属潜在矿产资源。 资源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也是一个新名称. 是指经过勘查后, 除去基础储量后的那 部分资源数量,由 3 种途径产生①不论勘查程度高低,但可行性评价只作慨略研究。区分 不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分不出基础储量来,则统称为资源量,其经 济意义属内蕴经济的;②经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评价结果是不经济的,划归为资 源量,其经济意义是次边际经济的;只作了预查工作,据区域地质背景和预查收集的有限资 料,用综合手段预测的资源数量,也是资源量,属预测的矿产资源。 四、旧标准储量分类(级) 在计划经济时期,总则中将固体矿产储量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能利用表内储量,此类储量按矿床内、外部技术经济条件又分为两个亚类 a 亚类是符合当前的采、选、冶、加工技术条件,符合当前的工业指标要求,符合当前的矿 山建设的内、外部经济条件,国家现行法规允许开发利用的储量;b 亚类是符合当前的采、 选、冶、加工技术条件,符合当前的工业指标要求,符合矿山建设的内、外部经济条件,但 交通、供水、能源等矿山建设的外部经济条件差,改善经济条件后即能利用,国家现行法规 允许开发利用的储量; 第二类尚难利用表外储量足由于有用组分含量低,矿体厚度薄、埋藏深,矿床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条件特别复杂,或对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方法尚未 解决,或位于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交通干线之下和有争议的国境线附近, 受国家法规限制,当前难以利用的储量。 标准规范标准规范,,QQ616002052QQ616002052 3 (二)旧标准固体矿产储量分级 1993 年我国制定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 (GB1390892)规定,在勘探阶段或 矿山开发过程中,用工程取样揭露了工业矿体的厚度和位置,测定了矿石质量,并且符合工 业指标要求的矿体,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储量,按地质勘探研究程度依次分为 A、B、C、D、E 五级(各级储量条件从略) 。 五、新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 新标准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新、旧标准的 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能一一对比的,但新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所以,新、旧分类标准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大致、相当的对比。新标准资源储量只 有分类,没有分级,但可以把“探明的” 、 “控制的” 、 “推断的” 、 “预测的”看作“分级” , 这样,新分类就把矿产资源分为“三类四级 16 个类型” 在类别上 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 a 亚类; 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 b 亚类; 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外矿; 内蕴经济的相当于其它储量。 在级别上 探明的相当于 B 级; 控制的相当于 C 级; 推断的相当于 D 级和部分 E 级。 综上所述,AB、C、D 级分别套成探明的、控制的及推断的。这仅仅是“相当于” ,而 不是“等于” 。至于原规范各级储量与新规范中各个类型的一一对比,则要给原各级储量赋 予经济意义后才能对比。 上述为单一及主要矿产储量,而共、伴生矿产储量,除尚难利用表外)的储量其经 济轴为2S外,其它经济轴)与主矿产对应的资源储量分类编码一致。 为了把旧标准的储量转换成新标准的资源储量,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制定了固体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方案,对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套改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方 案的有关规定,对于现在开采矿区的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对比归纳如下 简要对比A、B、C、D、E 是以前的分类级别,现在一般都用 331、332、122b、333、334 等 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