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北山花牛山金银铅锌多金属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的思考.pdf
1 甘肃北山花牛山金银铅锌多金属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的思考甘肃北山花牛山金银铅锌多金属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的思考 杨建国 谢春林 王兴安 任秉琛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 提要提要 通过对矿区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认为花牛山金银铅锌多金属矿田内存在着两 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系列矿床。即 (1)与火山-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系有关的喷流沉积型金银铅锌成 矿系列; (2)与花岗岩有关的金铜钨钼(锡)成矿系列。并进一步指出前者找矿方向应以顺层找矿为主, 有利层位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接触带,后者为区域性大断裂与花岗岩接触带空间耦合部位。按照上述 找矿思路,分别在花牛山金矿采空区外围、铅锌矿三矿区和一矿区 22 线以东找到新的工业矿体。结合地 质及物探工作成果和化探资料,指出了今后开展矿产勘查工作的重点靶区。 关关 键键 词词金银铅锌矿床;钼钨金铜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思路;新进展;花牛山;北山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地处甘、 新交界部位的花牛山金银铅锌多金属 矿田是北山地区唯一成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成矿大 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北山晚古生代造山带中部敦煌 陆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裂谷带中, 赋矿地层主要为 震旦系一套浅海相浅变质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 造, 南部出露有中基性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夹碳 酸盐建造, 二者呈不规则倒 “人字形” 侵蚀残留 “构 造体”挟持于华里西-印支期众多花岗岩体之间。 近东西向花西滩-花牛山区域性深大断裂成为上述 两种不同类型沉积建造的分界断裂, 控制着区内同 生沉积期热液角砾岩体的空间产出、 喷流沉积型金 银铅锌矿化元素的空间分带和矿体形态与规模。 1 矿田勘查开发研究现状 该矿床自上世纪 50 年代发现以来,历经长达 5 年的详查与补充勘探,提交 C1C2 铅锌金属量 27.32 万吨,银金属 565.25 吨 ①,确立该矿床为一 中型银铅锌矿床。 上世纪 8090 年代, 诸单位先后 在矿区及外围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普 查找矿,相继发现了花西山金银矿点、花东滩钨钼 矿点、花黑滩钼矿床、花牛山金矿床、花西滩铜铁 锡矿点和南泉银金矿床等,先后提交 CD 级铅锌 金属量 2.11 万吨、 金金属量 4.10 吨、 银金属量 300 余吨、钼金属量 2.43 万吨 ②③④[1]。使该区成为一初 具规模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 但自矿床发现以来, 针对本矿田的专门性科研 工作较少, 除 1985 年甘肃地矿局科研所开展的 “花 牛山有色金属矿床及其外围找矿方向” 专题研究研 工作外, 主要是不同时期区域地质调查与矿床勘查 期间附带从事的综合研究工作, 他们均从不同侧面 对矿田内成矿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无疑对区内 开展地质找矿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 本矿田在区域矿产勘查综合研究, 尤其是矿田内相 互叠加的多个成矿系列的确立、 控矿构造、 矿体赋 存规律、 今后阶段的主攻矿种和预测定位等有关找 矿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性问题仍然不够明朗, 制约 着区内各矿种储量一直再未有显著增长, 尤其是铅 锌矿 50 年来历经二轮外围地质找矿和矿山企业 数十年来的边采边探,新增铅锌金属量不足 5 万 吨。经过数十年开采,铅锌矿保有矿石量仅有 50 万吨,按现生产规模 16 万吨/年计算,服务年限仅 ① 甘肃省地质局花牛山地质队,花牛山铅锌矿勘探报告,1958 年。 ② 甘肃省地矿局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花牛山金银铅锌矿普查报告,1987 年。 ③ 甘肃省地矿局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花牛山金矿详查报告,1989 年。 ④ 甘肃省地矿局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花黑滩钼矿详查报告,1989 年。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 “甘肃省安西县花牛山金银铅锌矿山矿产预测“项目200662062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杨建国(1962) ,男,陕西乾县人,本科,研究员,主要从事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区域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29-87821936;E-mai xayjianguo 2 有 2.9 年,已步入严重危机矿山行列。近两年,矿 田内进一步找矿陷入 “方向似明非明” 的艰难困境。 这无疑提醒我们要开拓思路, 深化对矿田内成矿作 用特点与成矿规律的再认识。 综观以往地质矿产勘查、 矿山探矿工程与研究 工作,笔者认为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以“岩浆热液矽卡岩型矿床 ①”和“火山沉积岩 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多金属矿床 ②”为主导的成 因认识制约了以往地质找矿主要围绕印支期花岗 岩体外接触带开展工作,缩小了找矿空间;2赋 矿地层的时代及层序比较混乱, 致使矿田内褶皱构 造形态与控矿构造模糊不清, 严重制约着区内成矿 模式和成矿系列的建立, 以及有利成矿部位的圈定 和缺位矿体的寻找; (3)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局限 性太大。 以往地质找矿工作范围主要集中于一矿区 三矿带、三矿区等少数几个矿段,工作重点在于矿 段内的勘探工作,勘探深度一般不足 300 米, 个别 地段最深仅 470 米。 但矿山开采的实际是,主开采 面已有 9 个中段,即开采垂深已达 450 米,向下被 晚期一花岗岩脉所截,深部矿化目前尚不明朗。 近年来, 笔者在北山成矿带找矿重大疑难问题 研究项目和甘肃北山营毛沱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 目实施期间,通过实地考察和区域资料对比, 注意 到天山-北山地区存在着晚元古一古生代多个时 期的热水沉积盆地,以及与之相关的热水(喷流) 沉积型铁铜矿、锰矿和银铅锌矿床,如铅炉子铅 矿床(长城系) 、七角井铁矿床(蓟县纪) 、彩霞山 铅锌矿床(蓟县纪) 、红山锰矿床(震旦纪)和马 鞍桥铅锌矿床(石炭纪)等。通过对前人资料的综 合分析研究, 以及花牛山金银铅锌矿产成矿预测项 目的实施, 已清晰地揭示出花牛山金银铅锌矿田内 发育着一个较为典型的喷流沉积型贵重-有色金 属成矿系列,金银铅锌矿化自南而北 (自古火山喷 发中心-古沉积盆地)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金属元素 空间分带南部(三矿区)为与中基性火山-沉积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有关的脉状-似层状铜-锌(铅 ① 甘肃省地质局花牛山地质队,花牛山铅锌矿勘探报告,1958 年。 ② 甘肃省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花牛山有色金属矿床及其外围找矿 方向研究报告,1984 年。 银)-铁矿化;中部为与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有 关的层状、似层状黄铁矿-银铅锌矿化(一、二矿 区) ;北部及西部为与沉积细碎屑岩夹碳酸盐有关 的层状含金(钴)磁黄铁矿石(四矿区)和层控热 液改造型银矿化(南泉) 。赋矿最有利的空间部位 是碎屑岩(或火山岩) 与碳酸盐岩两种岩性的接触 带附近或层间破碎带。 另外, 受境内外天山-北山地区与晚古生代花 岗岩有关的金、钨、锡、钼等矿床产出受北东向基 底构造控制和具等间距性分布规律 [2] [3] [4]的启示, 沿北东向柳园花牛山-明水一线是一重要的与 晚古生代造山期花岗岩有关的贵重-稀有多金属 矿集区 [5],结合矿田内已发现多处钼、钨矿化,认 为矿田内同样发育着与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浆活 动有关的另一个贵重-稀有多金属成矿系列, 其叠 加于贵重-有色金属成矿系列之上, 形成花牛山矿 田多矿种、 多个成矿系列相叠加的复杂矿床成因组 合。 2 矿田内矿床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花牛山金银铅锌矿田内存在着成因类型完全 不同的两个成矿系列, 即喷流沉积型金银铅锌成矿 系列和岩浆热液型金钨钼(铜锡)成矿系列。各系 列典型矿床及其特征如下 2.12.1 与火山-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系与火山-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系有关的喷有关的喷 流沉积型金银铅锌矿化流沉积型金银铅锌矿化 代表性矿床有花牛山铅锌矿床一、二、 三矿区 和花牛山金矿床。 2.1.1 花牛山铅锌矿床 根据赋矿岩系和矿化元素组合可分为两种类 型即银铅锌型(一、二矿区)和银铜锌(铅)型 (三矿区) 。 一、 二矿区矿体赋存于一套角岩化细碎屑岩- 碳酸盐岩岩系中, 矿体主要沿二种岩性接触带及其 附近层间水平错动带产出 (图 2-1) 。 矿化岩石以泥 质条带状薄层大理岩为主, 次为绢云母千枚岩和变 粉砂岩等。 在圈定的 221 个矿体中, 储量大于万吨 3 的主矿体有 8 个,其它矿体规模一般较小。矿体多 呈似层状、次为扁豆状、透镜体状,少量为囊状、 柱状等,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矿石矿物主要有黄 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次有毒砂、磁 铁矿、硫锰矿、白铁矿、黄铜矿、褐铁矿、赤铁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锰方解石、铁白云石,次 为石英、绢云母、斜长石、透闪石、阳起石、石榴 石、重晶石、石膏等。矿石以块状-条带状构造为 主,见有同生变形构造和脉状-网脉状构造。近矿 围岩蚀变主要以铁白云石化为主, 普遍见有角岩化 -矽卡岩化。矿石以闪锌矿富铁、锰,低镉 (FeMn1210 -2, Cd 平均 0.210-2) 和方铅矿中 银含量较高(平均 Ag150010 -6)为特征,矿石平 均品位 Pb2.26~7.3010 -2,Zn1.26~4.0710-2, Ag68.5~248.510 -6。 图 2-1 花牛山银铅锌矿床一矿区二矿带 8 勘探线剖面示意图 (据甘肃地质矿产局酒泉地调队,1987) 三矿区矿体赋存于一套中基性火山岩-沉积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系中, 产于中基性火山喷发间 隙期形成的硅质板岩、 千枚岩及条带状薄层大理岩 透镜体中, 其围岩以条带状大理岩及热液角砾岩为 主,其次为硅质板岩、千枚岩、玄武岩等。所圈定 的 46 个矿体规模均较小,形态以囊状、脉状和柱 状为主,个别为透镜体状,产状变化较大,受层位 与断裂破碎带双重控制, 既有顺层矿体, 又有穿层 矿体。矿石平均品位 Pb3.4610 -2, Zn2.4910-2, Ag219.010 -6, Au0.410-6。矿石物质组分与组构 同-、 二矿区大体一致, 但亦有差异, 其不同在于 (1)矿石以 Zn-Pb-Cu 型矿石为主, 矿石中铁闪锌 矿占绝对优势, 方铅矿含量显著减少而黄铜矿明显 增加,并出现自然金和金银矿等独立金矿物; (2) 铅锌矿化部位热液角砾岩发育, 并伴有较强的透辉 石化、硅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 (3) 出现沉积层状磁铁矿-黄铜矿化。 2.1.2 花牛山金矿床 矿床位于花牛山银铅锌矿床一矿区二矿带之 东延, 位于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之外接触带。矿区为 一向东侧伏的次级背斜构造, 由黑云长英质角岩构 成核部,大理岩位于其两翼。主工业矿体呈对称状 产于大理岩层下部的石英透辉石角岩中(图略) , 并严格受层间接触带控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 脉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次 为黄铜矿、 辉钼矿、 白钨矿、 辉碲铋矿、 辉铋矿 (自 然碲) 、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等;贵金属矿物 主要为银金矿及金银矿;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透 辉石、阳起石、萤石、方解石、锰方解石、铁白云 石、角闪石,次为绿泥石、钡沸石、重晶石(毒重 石) 等。 矿石既具有沉积成矿期各种交代残留结构、 变胶状结构和变余条带状构造等, 又发育岩浆热液 叠加期的交代残留与交代溶蚀结构等。 围岩蚀变主 要有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硅化、角岩化、绢云母 化等。矿石化学成分以金为主,平均品位 3.6~5.6 10 -6,伴生钴(0.01810-2) 、钨(0.1~0.210-2) , 其成因类型属经热变质叠加改造的喷流沉积型含 金(钴)黄铁矿矿床。 2.2 2.2 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钼钨矿化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钼钨矿化 代表性矿床有花黑滩钼矿床和花西山金银矿 点。 2.2.1 花黑滩钼矿床 矿床位于花西滩-花牛山区域大断裂带之北 高程 1900m 1800m 1700m 1600m 1500m 1400m 大理岩 角岩 花岗斑岩 Pb-Zn-Ag矿体 4 侧, 产于印支期花岗岩基西缘及其向西伸延岩枝的 外接触带。 矿体赋存于黑云长英质角岩中,受接触 面产状的控制。在圈定的 17 个矿体中,万吨级矿 体 2 个。3 个主工业矿体呈板状或扁豆状,其余矿 体多呈透镜状,控制最大延深 410m,多数矿体控 制垂深仅 200m 左右。 矿石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 原生矿石 类型单一, 主要为星散浸染状硫化矿石 (占 80%) 。 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磁铁矿,少 量黄铜矿、方铅矿、毒砂、白钨矿、钼钙华、钼华、 褐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黑云母、长石、绢云 母、铁白云石、电气石、萤石、堇青石等。矿石具 半自形片状、针状微粒结构,星点浸染状与细脉浸 染状构造。 围岩蚀变有角岩化、 硅化、 黄铁矿化等, 其中硅化与钼矿化关系密切。矿床 Mo 平均品位, 氧化矿石0.07310 -2, 原生矿石0.035~0.08010-2, 伴生钨、锡。 成因类型属与二长花岗岩有关的长英 质角岩型钼矿床。 2.2.2 花西山金银矿点 矿点位于花西滩-花牛山近东西向大断裂带 附近, 沿断裂侵入有超基性岩体、华力西中期-印 支期花岗岩及花岗斑岩。 矿体赋存于北西和北北西 向两组“X”形次级断裂破碎带中,赋矿围岩有花 岗岩、 花岗斑岩、 超基性岩、 绢云千枚岩和大理岩。 矿体形态多为脉状和透镜状, 平面上有分叉和复合 现象, 矿体规模均较小, 长不足 60m, 宽小于 2 m。 矿石平均品位 Au1010 -6,Ag7610-6。矿石类型 有蚀变岩型、含金黄铁矿脉型和石英岩脉型三类。 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和毒砂, 次为褐铁矿、赤铁 矿、辉铋矿、磁铁矿等,贵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金 银矿、角银矿、碘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 绢云母、绿泥石、电气石、重晶石、绿帘石、蛇纹 石、粘土类矿物等。矿石具压碎结构,块状、浸染 状、多孔状和斑杂状构造。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 褐铁矿化、高岭土化、毒砂黄铁矿化、硅化、蛇纹 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黄钾铁矾化等。其中 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毒砂黄铁矿化与 金矿化关系密切。 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型金 矿床。 3 找矿新进展及今后工作方向 针对上述两个不同成因类型和系列矿床, 分别 按照“顺层找矿”和“沿花岗岩接触带或岩体与不 同序次断裂空间耦合部位” 的思路在矿区开展新一 轮成矿预测与探矿工作, 在花牛山金矿区、花牛山 铅锌矿三矿区及一矿区 22 线以东已取得初步成 效。 花牛山金矿床矿区构造为一近东西向展布、 向 东倾伏背斜, 控矿构造为大理岩与矽卡岩化长英质 角岩二种岩性的接触带, 矿床成因为喷流沉积型层 状矿床,按照“顺层找矿”的思路,认为在原探矿 工程控制的采空区走向和倾向方向应存在有工业 矿体,并及时向矿山提出找矿建议,经二、三中段 探矿工程验证, 在南翼原采空区向西走向延伸方向 探到了厚度 4~12 米的金矿体,平均品位 410-6, 目前控制矿体长约 100 米,向西尚未封闭。 三矿区热液角砾岩发育,推测为古喷流中心。 含矿岩系为一套安山-玄武质熔岩夹角砾岩, 层间 及其南侧分布有厚度不大的硅质板岩、 千枚岩夹条 带状大理岩透镜体,为铅锌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 依据空间构造位置, 认为该矿区应注意寻找囊状和 柱状 Cu-Zn-Au 型矿体,按照“围绕古喷流口与顺 层找矿相结合”的思路,结合激电测量结果,在三 矿区 32 线大理岩透镜体与玄武岩及含炭千枚岩接 触带建议布设竖井探矿,于井深 35m 处主穿脉中 见到两层矿体,厚度分别为 4m 和 3.8m,铅、锌、 金平均品位分别为 1.210 -2和 3.110-2、1.0410 -2和 5.9810-2、0.5510-6和 0.8210-6。 一矿区 22 线以东位于印支期二长花岗岩基西 外接触带, 地表花岗斑岩岩枝及矽卡岩发育, 按照 与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理论, 借鉴南天 山萨雷贾兹钨、锡、钼、金矿集区的勘查模式,提 出在该地段应加强钨、锡、钼、金矿的寻找,通过 地表紫外灯照射, 发现了规模达 800m300m 的白 钨矿化集中区, 地表拣块取样分析 WO3含量 0.1~ 0.510 -2。同时,区内还发现有热液脉型银-锑-金 5 硫化矿体露头,地表拣块样分析 Ag48610 -6、 Sb15.610 -2、 Au3.210-6。 上述找矿效果证明, 本轮成矿预测所运用的找 矿理论和思路与客观实际比较吻合。 按照不同成矿 系列和有利的赋矿部位相结合的预测思路, 结合地 质与物探成果, 初步优选出四处可供工程验证的有 利靶区,它们是 (1)一矿区四矿带 12~18 线 Pb-Zn-Ag 找 矿 靶 区 ; ( 2 ) 三 矿 区 8-32 线 Cu-Zn-Pb-Au-Ag 找矿靶区; (3)花牛山金矿采空 区深部与外围 Au-Co-W-Mo-Cu 找矿靶区和(4) 一矿区 22 线以东 W-Sn-Mo-Ag-Au-Sb 找矿靶区。 其中后二者工作程度较低,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彦,司雪峰.甘肃南泉银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J].地质与勘探,2005,41428~32. [2] А.В.Павловский 著.张鸿昌 译.何振汉 校.天山锡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分布的主要规律[J].新 疆地质科技,1987,18253~63. [3] Kudrin V S, Solov’yev S G, Stavinskiy V A. The gold-copper-molybdenum-tungsten ore belt of the Tian Sha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990,329930~ 941. [4] 陈哲夫,周守云,乌统旦.中亚大型金属矿床特征与成 矿环境[M].新疆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9,58~ 69;75~108. [5] 杨建国,杨合群,杨林海,等.北山地区北东向构造对金 钨锡钼 (稀土) 矿床控制作用初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2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