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某低品位金矿选矿试验研究.pdf
第3 2 卷 2 0 1 2 年0 8 月 矿冶工程 M I N I N GA N D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V 0 1 .3 2 A u g u s t2 0 1 2 甘肃某低品位金矿选矿试验研究① 宋永胜1 ”,李文娟1 ’,刘爽1 ’。,陈 勇1 ’2 1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1 0 0 0 8 8 ;2 .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 0 0 0 8 8 摘要针对甘肃某低品位金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磨至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0 %,添加石灰20 0 0g /t 、硫酸铜 1 0 0g /t 、丁黄药1 2 0g /t 、丁铵4 0g /t ,经一粗三精一扫,得到的闭路指标为金精矿含金1 4 .9 8g /t ,回收率7 1 .4 9 %。并对浮选尾矿进 行了重选试验,对原矿、闭路尾矿进行了氰化浸出试验,进而查明该矿中金的损失形态及浮选指标不理想的原因。 关键词低品位;金矿;闭路尾矿 中图分类号T D 9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2 5 3 6 0 9 9 2 0 1 2 0 8 0 0 6 5 一0 4 针对甘肃某低品位金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旨 在考察最佳选矿工艺条件下浮选金精矿的质量和金的 回收情况,为选厂工艺流程参数及指标优化提供依 据‘川。 1 试验矿样 该矿石的主要矿物是黄铁矿,脉石主要是硅酸盐 和碳酸盐类脉石。 - 矿样的主要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 。 表1样品的主要元素分析结果 质量分数 /% 1 单位为g /t 。 从表1 可知,本样品金含量1 .8 0g /t ,硫含量为 4 .3 7 %。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 .1 磨矿粒度试验 按照图1 所示流程进行磨矿粒度条件试验,试验 结果见图2 。 从图2 可知,当磨矿产品一0 .0 7 4m m 粒级含量由 6 0 %增加到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0 %时,金的回收率 增加了约1 0 个百分点,而硫的回收率则增加了不到3 个百分点,可见,硫的嵌布粒度以粗粒为主,粗磨即可 得到较高的回收率,而金则需要细磨,这证明部分金和 硫不相关。随着磨矿粒度变细,可能是部分和脉石关 系紧密的金裸露出来,进而上浮。当磨矿一0 .0 7 4m m 粒级含量超过9 0 %后,再磨细,精矿回收率没有提高 反而下降,这是因为矿物已基本达到合适的解离度。 当磨矿一0 .0 7 4m m 粒级含量超过9 0 %后,矿石泥化 严重,影响浮选效果。因此,选取磨矿粒度为一0 .0 7 4 m m 粒级占9 0 %。 j 基生 零零 牮褥 罐罄 撂雹 金耩矿 尾矿 图1磨矿粒度条件试验流程 图2 磨矿粒度条件试验结果 ①收稿日期2 0 1 2 - .0 6 - 2 7 作者简介宋永胜 1 9 6 1 一 ,男,江苏启东人,教授级高工,硕士,主要从事电化学浮选理论研究及复杂多金属选矿工艺研究。 万方数据 矿冶工程第3 2 卷 2 .2 p H 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矿浆的自然p H 值约为6 .5 ,为弱酸性,捕收该类 矿物的捕收剂 同时也是金的捕收剂 多用于中性和 偏碱性介质中。因此,考察了添加不同用量的碳酸钠、 石灰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磨矿粒度为一0 .0 7 4m m 粒 级占9 0 %,硫酸铜1 0 0e /t ,丁黄药1 4 0g /t ,2 。油4 0 g /t ,试验流程同图1 ,试验结果见图3 。 石灰用鼍t g - t ‘1 图3p H 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结果 从试验现象来看,随着碳酸钠用量的增加,尽管其 对硫化矿具有活化作用,但由于其对矿泥的分散作用 而导致泡沫变差;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泡沫变粘,但 其对硫化矿具有抑制作用。从图3 可知,当石灰用量 为2 0 0 0g /t 时,浮选尾矿的金品位最低,金粗精矿的 回收率最高,继续增加其用量指标变差,因此,合适的 p H 调整剂为石灰,适宜的用量为20 0 0g /t 。 2 .3 硫酸铜用量条件试验 硫酸铜是较常用的活化剂,其对可浮性差、表面氧 化的黄铁矿具有较好的活化作用,用黄药类捕收剂时, 能与黄原酸形成难溶性的金属阳离子,如C u 2 等[ 2J , 因此,考察添加C u S O 。活化剂用量对浮选指标的影 响。磨矿粒度为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0 %,石灰20 0 0 g /t ,丁黄药1 4 0g /t ,试验流程同图1 ,试验结果见图4 。 一般来说,硫酸铜对金矿物和载金的硫化矿物有 很好的活化作用,但硫酸铜有一合适的用量,若过量, 零 姿旃 瓣罄 { L 雹 铡 硫酸铜用量, g - t - ‘ 图4 硫酸铜用量条件试验结果 加上大量泥的存在,易消耗捕收剂。从试验结果可知, 添加硫酸铜为1 0 0g /t 时,浮选指标较好,继续增加硫 酸铜用量,浮选指标没有改善反而变差。因此,选取添 加硫酸铜为1 0 0g /t 。 2 .4 粗选捕收剂种类及配比条件试验 磨矿粒度为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0 %,石灰20 0 0 g /t ,硫酸铜1 0 0g /t ,捕收剂总量为1 4 0g /t ,考察粗选 丁铵和丁黄药组合捕收剂种类和配比对浮选指标的影 响,试验结果见图5 。 丁黄丁铵 图5 粗选捕收剂种类及配比试验结果 从图5 可知,适量添加丁铵比单一丁黄的捕收效 果要好,但考虑到丁铵价格比丁黄要贵,因此,选择丁 黄和丁铵的配比为3 1 。 2 .5 粗选捕收剂用量条件试验 磨矿粒度为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0 %,石灰20 0 0 g /t ,硫酸铜1 0 0g /t ,丁黄丁铵 3 1 ,考察粗选丁黄药 和丁铵组合捕收剂用量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 见表2 。 由表2 可知,在丁黄丁铵 3 1 的情况下,丁黄 丁铵总量为1 6 0g /t 时,浮选指标较好,继续增加捕收 剂用量时,浮选指标没有显著提高,因此,选择捕收剂 用量为1 6 0g /t 。 万方数据 2 0 1 2 年0 8 月宋永胜等甘肃某低品位金矿选矿试验研究 6 7 表2 捕收剂用量条件试验结果 2 .6 扫选次数试验 粗选石灰20 0 0g /t ,硫酸铜1 0 0g /t ,丁黄药1 2 0 g /t ,丁铵4 0g /t ,扫选试验流程见图6 ,扫选试验结果 见表3 。 壅婪 中矿2尾矿 图6 扫选次数试验流程 表3 扫选次数结果 S 0 2 0 1 0 5 从表3 可以看出,扫选2 得到的中矿2 品位很低, 且回收率仅为0 .6 3 %,扫选两次和扫选一次得到的尾 矿几乎一样,故本试验选择扫选一次为宜。 2 .7 大开路试验 在前面条件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取粗选磨矿粒 度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0 %,粗选石灰20 0 0g /t ,硫酸 铜1 0 0 ∥t ,丁黄药1 2 0 ∥t ,丁铵4 0 ∥t ,扫选一次,进 行大开路试验,试验流程见图7 ,试验结果见表4 。 原矿 金精矿中矿1 图7 大开路试验流程 表4 大开路试验结果 从表4 可知,随着精选次数的增加,金品位增加, 精选第三次金的富集比为1 .0 7 ,适宜的精选次数为2 3 次,考虑到闭路时存在中矿循环问题,因此,精选3 次为宜。 2 .8 闭路试验 在大开路试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药剂用量进行闭 路试验,试验结果见表5 。 万方数据 矿冶工程第3 2 卷 表5 闭路试验结果 从表5 可知,磨矿粒度为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0 % 时,闭路金精矿品位为1 4 .9 8g /t ,回收率为7 1 .4 9 %。 3 结果讨论 由上述试验可知,该矿的选别指标不是很理想,为 此就浮选尾矿进行了重选试验,并对原矿、闭路尾矿进 行了氰化浸出试验,以查明该矿中金的损失形态及浮 选指标不理想的原因。 3 .1 浮选尾矿重选试验 将闭路尾矿进行重选,试验结果见表6 。 表6闭路尾矿重选试验结果 从表6 可知,尾矿进行重选后,8 0 %以上的金、硫 均分布在轻矿物中,这可推测这部分金、硫和脉石关系 极其密切,这也是金回收率不高和浮选过程中金得而 复失的原因之一。 3 .2 原矿及闭路尾矿浸出试验 矿浆液固比为2 1 ,加石灰碱处理调浆,使p H 值 稳定在1 1 .5 左右,氰化钠添加量2k g /t ,原矿浸出和 尾矿浸出试验分别见表7 和表8 。尾矿为闭路尾矿及 将闭路尾矿磨至一0 .0 7 4m m 粒级占9 5 %。 从表7 和表8 可知,该矿石中的金基本上都包裹 在黄铁矿和脉石中,很少有自然金。尾矿中金的损失 主要是脉石包裹。 表7 原矿浸出试验结果 表8 尾矿浸出试验结果 磨矿粒度 尾矿/ g 金品- t - ,位繁学金作紫出率 4 结论 1 进行了磨矿粒度、p H 值、药剂种类和用量、磨 矿粒度验证及流程结构比较等系列条件试验以及大开 路和闭路试验。磨矿粒度为一0 .0 7 4m m 粒级占 9 0 %,添加石灰2 0 0 0 ∥t 、硫酸铜1 0 0g /t 、丁黄药1 2 0 g /t 、丁铵4 0g /t ,精选三次,扫选一次,闭路指标为金 精矿含金1 4 .9 8g /t ,回收率7 1 .4 9 %。 2 开展了尾矿重选试验和原矿、尾矿的浸出试 验;尾矿中损失的金与脉石关系密切;矿石中金主要包 裹在黄铁矿和脉石中。 3 由于矿石含金低、硫化物含量高且部分金包裹 在脉石中,因此,本试样采用浮选难乎获得理想的 指标。 参考文献 [ 1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甘肃两当县金矿选矿试验报告[ R ] 2 0 1 0 . [ 2 ]胡为柏.浮选[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 9 8 6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