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荷载作用下硬岩峰后力学试验研究.pdf
第3 5 卷第6 期 2 0 1 5 年1 2 月 矿冶工程 M 田町州GA N DM 哐T A L L U R G l C A LE N G Ⅱ厄E R 矾G V 0 1 .3 5 №6 D e c e m b e r2 0 1 5 动静荷载作用下硬岩峰后力学试验研究① 张婧1 ,王东2 ,刘长武3 1 .西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 1 0 0 3 9 ;2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 1 0 0 4 l ;3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 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 1 0 0 6 5 摘要对3 种典型岩石分别进行了峰后循环加卸载试验和峰后振动试验,研究了围压对岩石变形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抗压强度随峰后循环加载静荷载次数增加而衰减,弹性模量在循环加载中也出现软化现象;峰后每个循环的卸载过程及加载初期 无明显声发射现象,在应力加载到新峰值的6 0 %一9 0 %时才开始出现声发射激增现象,使用“应变历史”作为凯瑟效应判断标准可 以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围压的初步增加对粉砂岩和花岗岩的损伤闭合有积极作用,但进一步增加会抑制粉砂 岩损伤的继续闭合。 关键词岩石力学;硬岩;循环荷载;峰后 中图分类号T U 4 5 2文献标识码A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0 2 5 3 6 0 9 9 .2 0 1 5 .0 6 .0 0 3 文章编号0 2 5 3 6 0 9 9 2 0 1 5 0 6 0 0 1 1 0 5 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o nP o s t - p e a kM e c h a l l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H a r dR o c k s u n d e rC o m b i n e dS t a t i ca n dD y n a I I l i cL o a d i n 2 Z H A N GJ i n 9 1 ,W A N GD o n 9 2 ,U UC h 粕g - w u 3 1 .s c b o Z 矿肌哟,n 以跏i r o ,l 砒m ,胁∞‰妇巧毋,c k 倒Ⅱ6 1 0 0 3 9 ,| s 触“觚,强i m ;2 .厶咯危埘8 y 纠8 n 耐醒 S M n 形 胍趣m 胁£如妣,S 洗∞nc D 肼n u ,l 记m 如瑚脚口,z 靴m ,仇,增口“6 1 0 0 4 1 ,| s 洳№n ,∞i ∞;3 .S 地抛研 如6 0 m £D 砂矿刀弦m M 2 协。施』l 如u n ≠口流R 如盯E n 百聊e 昭,S 记五阮n ‰眈巧妙,仇n ∥M6 1 0 0 6 5 ,S 斑 ∞凡,傩i 眦 A b s t r a c t E x p e I i m e n t a ls t u d i e sw e r ec o n d u c t e df o rt h r e et y p i c a lr o c k su n d e rc y c l e so fs t a t i ca n dd y n a m i cl o a d i n g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i m p a c to fc o n 6 n i n gp r e s s u r eo nr o c kd e f o 珊a t i o na n de l a s t i cm o d u l u s .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l l a t ,i n c r e a s i n g c y c l e so fs t a t i ca n dd y n a m i cl o a d i n gw o u l dr e d u c em ep o s t - p e a kc o m p r e s s i v es t r e s sa n dr e s u l ti nt l l es o f t e n i n go fe l a s t i c m o d u l u s .N oo b V i o u sa c o u s t i ce m i s s i o nw a so b s e n ,e da tt h ei n i t i a ls t a g eo fl o a d i n gp r o c e s sa n dd u d n gt } l ec y c l i c u n l o a d i n gp r o c e s s .H o w e v e r ,m o r ea n dm o r ea c o u s t i ce m i s s i o no c c u n .e da st 1 1 el o a dw a su pt o6 0 %~9 0 %o ft h en e w p e a k .“S t r a i nh i s t o r y ”a s 山es t a n d a r do fK a i s e rE &c tc o u l de x p l a i n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v e r yw e U .U n d e rd y n a m i cl o a d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a ni n i t i a li n c r e a S ei nc o n 6 n i n gp r e s s u r ec o u l dp r o m o t et h ed 锄a g er e c o v e r yo fs i l t s t o n ea n dg r a n i t e ,b u ta f u I t h e ri n c r e m e n tw o u l dh i n d e rt h ed a m a g er e c o v e r yo fs i l t s t o n e . 1 ‘I e yw o r ‘l s I .o c km e c h a n i c s ;h a r dI _ o c k ;c y c l i cl o a d i n g ;p o s tp e a l 【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能源的快速增 长,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 煤炭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煤炭行业仍然 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J ,且开采工作 朝着深部不断发展,可以预计在未来2 0 年我国很多煤 矿开采将进入到l0 0 0 15 0 0m 的深度旧J 。地下开采 过程中,因充填和开采工作需要,液压支架在前进过程 中会对顶板产生多次荷载作用。顶板岩层在循环荷载 下如若出现破坏而坍塌,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工程灾害。 循环荷载作用下材料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最初 多以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近几十年才慢慢引入混凝 土、岩石等非金属材料。G 0 r d o n 和D a v i s 在1 9 6 8 年首 次报道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岩石的滞后现象口1 ; S p e n c e r 在1 9 8 1 年设计了单轴加卸载的试验装置,并 发现在饱和岩石中存在应力松弛、衰减及模量弥散现 象1 ;A k a i “ 。在1 9 8 3 年提出岩石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 ①收稿日期2 0 1 5 一0 6 一0 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 计划 2 0 1 0 c B 2 2 6 8 0 2 ;四川大学水力学国重室开放基金 s K H L l 3 1 2 ;西华大学重点科研基 金项目 z 1 3 2 0 4 0 4 作者简介张婧 1 9 8 6 一 ,女,湖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和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面研究。 万方数据 矿冶工程 第3 5 卷 破坏受岩石的静态压缩曲线控制。随后,峰前岩石在 动、静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9o ,但欠缺对峰后岩石的研究,峰后裂隙岩石在 动静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变化机理尚不清楚。 然而,深部开采所遇到的围岩多数已进入峰后的塑性 破坏状态,强度和变形等特性都与峰前规律不同,呈现 出典型的非线性动力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峰后岩 石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工作。文献[ 1 0 ] 认为,从变形 的角度去研究岩石的变形和破坏指标是可行和必要 的,因此本文研究了试验过程中岩石的变形发展规律, 从而揭示动静循环加载下岩石的损伤演化。 1 循环静荷载对峰后硬岩力学特陛影响 1 .1 试验设备 试验在四川大学水电学院M r I ’S 8 1 5 型程控伺服混 凝土与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M T s 8 1 5 型程控伺 服混凝土与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为全数字计算机自动控 制系统,可同步采集包括时间、轴向荷载、试件轴向变 形、横向变形等数据。此外,配置的声发射监测系统可 对岩样破裂过程中的声波信号频率和能量进行实时监 测和定位。 1 .2 试验方案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0 | ,本溪灰岩在刚进入峰后阶 段时进行重复加载,新的峰值应力会比卸载点的应力 平均低2 8 %左右;在残余强度阶段进行重复3 次加载, 残余强度的降低幅度仅在l %一1 0 %之间 围压越高越 不明显 。为了更好地揭示峰后阶段岩石在重复加卸 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再次对两块粗砂岩分别进行了 如下单轴压缩试验①第一块进行单轴全过程压缩, 直至破坏;②第二块轴向应力加载至峰值,卸载到0 ; 再次加载到新的峰值,卸载到0 ;依次循环,直至该岩 样完全破坏。整个过程进行声发射定位监测。 1 .3 试验结果 单轴试验过程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峰后阶段 重复加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仍然受到静态全程曲线的 控制,在变形量达到破坏极限时岩石破坏;每一次加卸 载循环都会使岩石的环向变形增加,从而产生更多张 拉损伤,引起岩石强度的降低,直至最后破坏。 图2 为岩石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加载次数之间的关 系4 次加载得到粗砂岩的峰值强度分别为6 6 .3 5 ,6 5 .7 , 6 l 和5 3 .5M P a ,可以看出经历了3 次峰后重复加载, 粗砂岩的抗压强度下降了1 2 .8 5M P a ,降为最大峰值 强度的8 l %左右;粗砂岩的弹性模量随重复加载次数 增加而降低,经过4 次重复加卸载后该砂岩的弹性模 量下降了1 4 %左右,呈现出软化现象。 图l 单轴压缩过程 图2 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加载次数变化曲线 图3 ~4 为整个重复加载过程的声发射监测结果, 在初始压缩阶段声发射现象并不明显,在应力达到峰 值强度7 0 %左右开始增强,峰值附近声发射现象急剧 增强;应力卸载到0 的过程中声发射现象几乎停止,重 新加载的初期仍然无声发射现象,在应力加载到新峰 值的6 0 %~9 0 %时开始出现明显的声发射现象,一方 面说明应力历史会对岩石的声发射现象产生影响,另 一方面也说明峰后阶段的K a i s e r 效应与峰前有所区 别,在峰后不适合选择应力作为标准来判断,通过观察 和分析试验数据,发现峰后重复加载到环向应变值达 到或超过卸载点的值时,其声发射现象开始激增或显 著增加。由于单轴压缩下,环向变形往往控制着岩石 的损伤,因此广义的凯瑟效应应在岩石的损伤超过历 史最大值时,开始出现明显的声发射现象。 万方数据 第6 期张婧等动静荷载作用下硬岩峰后力学试验研究 a b 国国回国固国 回圆圆国国圉雷圉窝窝窝甯圉豳窝圉窝露 帖帖肌肛肛 o 肛o 肛肛 3 0 f ;} 5 0 %砷%7 0 %舳%9 0 %峰值二次3 0 %二次砷%二次9 0 %新峰值三次3 0 %三次6 0 %三次9 0 %新峰值四次3 0 %四次6 0 %破坏 图3粗砂岩单轴压缩及重复加载全过程A E 空间定位的迁移和演化 a 分段表示; b 累计表示 6 0 5 0 芒4 0 窆 ≮3 0 2 0 1 0 0 , , 静 籁 去 衾 蜷 时问/s 图4 重复加载过程A E 振铃计数 率 随时间演化图 a 分段表示法; b 累积表示法 2 振动荷载对峰后硬岩力学特性影响 2 .1 试验步骤 选取3 种典型岩石粉砂岩 沉积岩 、大理岩 变质岩 和花岗岩 岩浆岩 进行岩石峰后阶段的振 动循环加卸载试验。试验基本加载过程为 1 以0 .1M P a /s 的速率给岩样施加静水压力,直 至达到设定围压盯,。 2 保持围压不变,轴向继续以6 0k N /I I l i n 的速率 加载,即增大g 口为轴向应力与围压差值 ,在岩样开始 出现屈服后改为环向变形控制,速率为O .0 2 肼n /I l l i n ;在 岩石达到峰值应力后,进行轴向卸载,直至g 降低到0 。 3 轴向施加一定的正弦波振动荷载 砂岩设为 。一0 .6 9 。,q 。为初次加载峰值盯。对应的g 值,大理岩和 花岗岩的振动荷载为0 ~0 .8 9 c ,振动2 0 次;振动完毕 后再将q 卸载到0 。 4 进行轴向全程加载。轴向以6 0k N /l I l i n 的速 率加载,在岩样开始出现屈服后改为环向变形控制,速 率为0 .0 2I I l I n /m i n ;在岩石过了峰值后,加快加载速 率,加载速率设置为O .0 4m r n /m i n ,直至进入残余强度 阶段,然后卸载口到0 。 5 轴向施加一定的正弦波振动荷载 砂岩设为 。一0 .6 q 。,吼为初次加载残余强度 r 。对应的q 值,大理 岩和花岗岩的振动荷载为0 ~0 .8 q 。 ,振动2 0 次;振动 完毕后再将q 卸载到0 。 6 最后再进行一次加载,直至达到新的残余强度。 2 .2 试验方案 岩石的三轴压缩及峰后阶段振动试验中,保持振 动上限应力和振幅不变,选取围压盯,作为试验研究的 控制参数。选取5 块粉砂岩、5 块大理岩和2 块花岗 岩标准岩样进行试验。其中,粉砂岩和大理岩的试验 围压设定为2 .5 ,5 ,1 0 ,2 0 和4 0M P a ,花岗岩的试验围 压为2 .5 和2 0M P a 。 2 .3 不同围压对岩石变形影响 图5 ~7 分别为3 种岩石在不同围压作用下,峰后 不同阶段 刚过峰值和残余强度阶段 施加1H z 、振幅 为0 0 .6 9 。 大理岩和花岗岩的振幅为0 0 .8 9 。,g 。为 该围压下岩石峰值应力所对应的主应力差 的振动荷 载时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岩 石的围压越高,3 种岩石在残余强度阶段振动时对应 的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值均增大。这说明,围压的增 加可以加大岩石由峰值到残余强度阶段的允许变形 量,即在高围压下,岩石要经历更长的变形增长过程才 万方数据 1 4 矿冶工程第3 5 卷 能导致最终的完全破坏,这也是高围压下岩石较少发 生脆性破坏、多呈现延迟性破坏的原因。 根据图5 7 中的振动数据,将不同围压下3 种岩 石的轴向应变、环向应变、体积应变和剪切应变的变化 情况统于表1 ,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图5 粉砂岩应变变化规律 a 峰值后振动; b 残余强度阶段振动 0 .0 2 5 0 .0 2 0 髫o .0 1 5 囊o .0 l o 0 .0 0 5 0 .0 0 0 - 0 .0 0 5 髫舢l o 霉- o .0 1 5 成- 0 .0 2 0 .0 .0 2 5 图6 大理岩应变变化规律 a 峰值后振动; b 残余强度阶段振动 图7 花岗岩应变变化规律 a 峰值后振动; b 残余强度阶段振动 1 3 种岩石内部损伤的环向应变、体积应变和剪 切应变在峰值后的振动过程中均出现收缩现象,说明 振动过程中出现了损伤的闭合或者恢复。通过数据整 理分析发现,在不同岩石残余强度阶段振动过程环向 应变、体积应变、剪切应变等的变化规律均与该岩石峰 后振动的变化规律类似。 2 对于粉砂岩,相较于低围压条件,在较高的围 压下 2 0 和4 0M P a 振动过程对损伤的闭合程度有所 减小。 3 对于大理岩,围压的增加对大理岩振动过程中 损伤的闭合程度无明显影响。 4 对于花岗岩,随着围压增加,振动过程中花岗 岩的损伤闭合程度有上升趋势。 5 高围压振动过程中,振动荷载波峰和波谷对应 的变形差值要高于低围压的情况,说明在深埋岩石力 学工程中,硐室开挖卸荷将引起更大的变形,这也是深 埋矿井中往往更易出现大变形现象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振动过程中3 种岩石的轴向应变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最能反映岩石损伤程度的环向应 变、体积应变和剪切应变均呈现减小 或恢复 趋势, 其中环向应变和体积应变减小趋势较为显著,剪切应 变减小趋势较弱。这说明,不超过一定强度的振动荷 载会使岩石的张拉损伤和张剪损伤闭合和减少,但对 剪切损伤的作用较小。围压的增加,会降低振动过程 万方数据 第6 期张婧等动静荷载作用下硬岩峰后力学试验研究 中粉砂岩损伤的闭合程度,但对花岗岩损伤的闭合有 利,围压对振动过程中大理岩损伤的变化程度无明显 影响。同时围压的增加,会使卸载或加载过程中产生更 大的变形,从而导致深埋工程中的大变形现象。此外, 从3 种岩石对比来看,振动荷载作用下粉砂岩和花岗岩 的损伤闭合程度较大,大理岩的损伤闭合程度较小。 表1不同围压下3 种岩石峰后应变变化情况统计表 2 .4 不同围压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在不同围压条件下,3 种岩石的弹性模量在峰值 后阶段和残余强度阶段的变化情况统计于表2 中。在 围压2 .5M P a 时,残余强度阶段的第二次振动中大理 岩岩样出现了突然破坏,因此没有获得此围压下的数 据。分析表2 数据可以发现 表2 不同围压下3 种岩石弹性模量变化百分比统计表 单位% 围压 坚鱼墨堕垦壁金塑壅堕壁 /M P a 粉砂岩大理岩花岗岩粉砂岩大理岩花岗岩 2 .5 5 _ 8 8十1 .5 3 1 .5 6 1 0 .9 3 2 .6 7 5 3 .3 9 4 .2 6 0 .1 l 7 .5 5 1 0 2 .1 2 4 ,5 3 2 .3 7 5 .8 3 2 0 O .7 7 3 .5 l 4 .0 4 0 .7 2 1 .7 6一O .1 9 4 0 1 .6 4 .2 l 1 .3 9 4 .4 2 1 在峰值后的振动过程中,3 种岩石的弹性模量 均有所增加,岩石也变得更加硬脆。从有效弹性模量 的角度也可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损伤闭合现象 的。围压的增加,会降低粉砂岩弹性模量的上升幅度, 却会增加花岗岩弹性模量的上升幅度,对大理岩弹性 模量的上升幅度无明显影响。 2 在残余强度阶段的振动过程中,除花岗岩外, 粉砂岩和大理岩的弹性模量都呈现增大趋势。 3 结论 1 岩石峰后循环静荷载条件下,抗压强度随峰后 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而衰减,弹性模量在循环加载中 也出现软化现象;峰后每个循环的卸载过程及加载初 期无明显声发射现象,在应力加载到新峰值的6 0 %一 9 0 %时才开始出现声发射激增现象,使用“应变历史” 作为凯瑟效应判断标准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2 岩石峰后循环动荷载条件下,围压越高,单次 循环中应变波峰与波谷差值越大,会降低振动过程中 粉砂岩损伤闭合程度和弹性模量上升程度,但加大花 岗岩损伤闭合程度及弹性模量的上升程度,对大理岩 无明显影响。 3 本文仅从围压参数对岩石峰后动荷载的力学 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他参数如振幅、上限应力和振 动次数等,都有可能对岩石峰后力学特性产生影响。 因此,后续研究工作中应考虑以上因素,深入开展试验 研究和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岩石峰后动荷载的研究 成果。 参考文献 [ 1 ]连璞,刘建敏,唐相东.中国能源中的煤炭工业[ J ] .中国能源, 2 0 0 3 ,9 5 1 5 一1 7 . [ 2 ] 何满潮,谢和平,彭苏萍,等.深部开采岩石力学研究[ J ] .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2 0 0 5 ,2 4 1 6 2 8 0 4 2 8 1 2 . [ 3 ] h d ∞RB ,D a v i sLA .V e l o c 畸a I l da t t e n u a t i o no f 幽s m i cw a v e si n i m p e d &d ye l a s t i cm c k [ J ] .G e o p h y sR e s ,1 9 6 7 ,7 3 3 9 1 7 3 9 3 5 . [ 4 ]s p e n c e rJw .s t r e s s r e l a u t i o na t1 0 wf 两u e n c i e si nn u i d 驰t u m t e d r o c k s A L 嗽l u a t i o na n dm o d l 王l u sD i s p e r s i o n [ J ] .JG e o p h y sR e s ,1 9 8 1 , 8 6 B 3 1 8 0 3 一1 8 1 2 . [ 5 ] K o i c h iA k a i .P l a t el o a d j n gt e s t i n go nm u l l i p a l y e ds e d i m e n t a r ym c k s [ c ] ∥T h e5 t I IN a £i o n a lR o c kM e c h 锄i c sc o r 如r e n c e .A u s t r a l i a ,1 9 8 3 . [ 6 ] L 肿p o l dM u u e 卜s a l z b u r g ,x j u r u nG e .s t u d i e so nt h eM e c h 肌i c a lB e h a v i o r D d f o 咖t i o nB e h a v i o r o fJ o i n t e dR o c kM a 弱I u l d e rC y c l i c I J o a d [ c ] ∥T h e5 t } II f I tc o n 孕e s so nR o c kM e c h 蛐i c s ,A u s t r a l i a , 1 9 8 3 . [ 7 ]葛修润,卢应发.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疲劳破坏和不可逆应变问 题的探讨[ J ] .岩土工程学报,1 9 9 2 ,1 1 4 3 5 6 6 0 . [ 8 ] 林大能,陈寿如.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规律的试验研究 [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5 ,2 2 2 4 4 0 9 4 4 0 9 8 . [ 9 ] 席道瑛,薛彦伟,宛新林.循环载荷下饱和砂岩的疲劳损伤[ J ]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 0 0 4 ,2 6 3 1 9 3 一1 9 8 . [ 1 0 ]王东,刘长武.基于两种破坏类型的本溪灰岩本构关系研究 [ J ] .四川大学学报,2 0 1 3 ,4 5 2 6 2 6 7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