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浮-重”联合流程回收低品位细粒锡石.pdf
第3 5 卷第6 期 2 0 1 5 年1 2 月 矿冶工程 M ⅡⅡN GA N Dh I E T A L I 瓜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V 0 1 .3 5 №6 D e c e I n b e r2 0 1 5 “重一浮重“ 联合流程回收低品位细粒锡石① 汪泰1 ,2 1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广州5 1 0 6 5 l ;2 .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 1 0 6 5 0 摘要对西南某低品位细粒锡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锡品位0 .3 9 %条件下,采用“重一浮.重”联合工艺最终获得了锡精矿品 位4 2 .5 0 %、回收率6 6 .2 2 %的技术指标。 关键词锡石;浮选;抑制剂;捕收剂;重选 中图分类号T D 9 5 2文献标识码A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0 2 5 3 6 0 9 9 .2 0 1 5 .0 6 .0 1 7 文章编号0 2 5 3 6 0 9 9 2 0 1 5 0 6 0 0 6 8 0 4 R e c o V e r yo fL o w - g r a d eF i n eC a s s i t e r i t e 丽t haC o m b i n e dF l o w s h e e t o fG r a v i t yS e p a r a t i o n - F l o t a t i o n - G r a v i t yS e p a r a t i o n W A N GT 缸1 ,2 1 .G 眦咿 o u 尺∞e n r c 危觚协u 把Q 厂Ⅳo n 乒r r o 嬲讹t o 三s ,G 眦呼b u5 1 0 6 5 1 ,G M r 咖几g ,铂i 阳;2 . 口把K e y 如6 D m £o 可 。厂尺口r e 讹t 口b 却口r n 砌凡。以C o 唧r e e 瑚眦矾i Z 讹£i o n ,‰愕舭- u51 0 6 5 0 ,G 妣,劬n g ,吼i M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w a sc a r r i e do u to nb e n e 6 c i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f o ra1 0 w g r a d ef i n ec a s s i t e r i t eo r ef b mS o u t h e a s tC h i n a . W i t han o w s h e e tc o n s i s t i n go fs e q u e n t i a l l yg m v i t ys e p a r a t i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g r a v i t ys e p a r a t i o n ,at i nc o n c e n t r a t ew i t hat i n g r a d eo f4 2 .5 0 %a n dr e c o V e r yo f6 6 .2 2 %w a s0 b t a i n e df .r o mt h ec a s s i t e d t eo r ew i t haf e e dg r a d eo fO .3 9 %. K e yw o r d I s c a s s i t e r i t e ;n o t a t i o n ;d e p r e s s a n t ;c o l l e c t o r ;g r a v i t ys e p a r a t i o n 我国锡矿床主要分为砂锡矿床和脉锡矿床J 。 对于砂锡矿,常借助于锡石与脉石矿物的密度差异,采 用重选工艺回收粗粒锡石。然而,随着对锡资源消耗 不断增大,易采易选的砂锡矿逐渐减少,低品位细粒锡 石成为锡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嵌布粒度细的脉锡矿, 尤其是一0 .0 2 0m m 的锡细泥,重选分选效果不佳,而浮 选法能实现细粒锡石的预富集,但部分难抑制的含钙 脉石矿物也会进入到浮锡精矿中,影响锡精矿品位,需 通过重选等精选进一步提高锡精矿品位。因此,研究 细粒锡石的选矿,对拓展低品位锡资源储量、开发细粒 难选锡资源、提高锡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西南某低品位锡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 对象,着重对矿石中细粒锡石的回收进行了选矿试验 研究。 1 矿石性质 试验原料为西南某锡多金属硫化矿浮选除硫后的 尾矿 即浮硫尾矿 ,首先对试验原料进行了化学多元 素分析,结果见表1 ,然后采用M L A 对试验原料进行 了矿物组成测定,结果见表2 。 表1 浮硫尾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 质量分数 /% 锡石硅钙锡矿马来亚石黝锡矿黄铜矿银黝铜矿辉铋矿 O .4 20 .0 0 5O .0 0 60 .0 4 lO .0 7 4 微量 0 .0 1 3 测试结果显示,试验原料含锡0 .3 9 %,主要以锡石 和黝锡矿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马来亚石和硅钙 ①收稿日期2 0 1 5 0 6 1 9 作者简介汪泰 1 9 8 6 一 ,男,湖南桃江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选矿工艺及药剂研究。 万方数据 第6 期 汪泰“重一浮一重”联合流程回收低品位细粒锡石 锡矿等难回收锡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辉石、方解石等 含钙矿物,并有部分石英。 浮硫尾矿中锡石的嵌布粒度测定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锡石嵌布粒度测定结果 粒级/m m产率/% 一0 .3 2 0 .1 6 一O .1 6 0 .0 8 0 .0 8 0 .0 4 一O .0 4 O .0 2 一O .0 2 0 .0 l 一0 .0 l 5 .3 7 1 3 .8 3 1 5 .8 0 3 2 .2 0 1 8 .6 4 1 4 .1 6 从表3 可知, 0 .0 8m m 粒级占1 9 .2 %,而一0 .0 2 m m 细粒级含量高达3 2 .8 %,表明锡石的嵌布粒度粗 细不均,且以细粒居多。 大多数锡石呈自形一半自形颗粒嵌布于透辉石和 石英等脉石中,其次锡石与黄铜矿和黄铁矿密切共生, 可见黄铜矿或黄铁矿中包含锡石,此外锡石呈自形~ 半自形晶嵌布于褐铁矿中。 2 选矿试验 2 .1 试验方法 矿石性质研究发现,试验原料中锡主要以锡石为 主,具有嵌布粒度细的特点。对于嵌布粒度较细的脉 锡矿,采用单一重选工艺难以获得较好选别指标旧。3J 。 常将人选物料分级对于粗粒级,根据锡石与脉石的密 度差异,采用重选流程获得锡精矿。对于细粒级,浮选 法是预先富集细粒锡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浮选药 剂对锡石的选别指标至关重要。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 表明,该矿石中脉石以辉石、黑云母、方解石等含钙、铁 矿物为主,具有“易浮难抑”的特点,因此,选择合理的 含钙矿物抑制剂十分重要。水玻璃、酸化水玻璃和羧 甲基纤维素对钙铁辉石、萤石和方解石等脉石矿物具 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由于其价格低廉、来源广泛,是最 常用的抑制剂之一。近年来,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合 成的无机盐S P l 能吸附在含钙、含铁脉石矿物表面, 并与表面的钙、铁离子生成络合物,从而减少含钙脉石 矿物与阴离子捕收剂作用的机会,起到选择性抑制的 效果。此外,选择高效锡石浮选捕收剂也是保障细粒 锡石有效回收的关键。浮锡捕收剂主要分为膦酸类、 砷酸类、烷基磺化琥珀盐类、羟肟酸类心’4J ,曾经在工 业上应用的甲苯胂酸、苯乙烯膦酸等由于毒性大,对环 境危害严重,逐渐被取消,而烷基磺化琥珀盐类捕收剂 浮选锡石必须在p H 2 ~3 的矿浆环境下才能取得较 好指标,这无疑对浮选设备造成极大的腐蚀,使得该类 药剂未能有效推广应用。近年来,锡石浮选捕收剂领 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开发出一系列新型高效无毒 捕收剂水杨氧肟酸以及组合捕收剂等”o ,例如,广州 有色金属研究院自主开发的羟肟酸类捕收剂G Y S ,对 锡石具有良好的选别效果,与辅助捕收剂G Y P 一2 组合 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指标,并得到了工业应用。 然而,矿石中存在较难抑制的细粒方解石、萤石等 含钙矿物,在浮选过程中随泡沫进入到浮锡精矿中,采 用单一的浮选工艺难以获得高品质的锡精矿,而根据 锡石与含钙脉石矿物的密度差异,采用重选法对浮锡 精矿进行精选,可获得高锡精矿产品。 综上所述,确定粗粒重选、细粒浮一重联合的原则 工艺流程。 2 .2 粗粒级选别试验 将浮硫尾矿分成一0 .2 5 0 .0 4 3m m 和一0 .0 4 3m m 两个粒级,对一0 .2 5 O .0 4 3m m 粒级 粗粒级 采用摇床 获得粗粒锡精矿,试验结果见表4 。从表4 可知,浮硫 尾矿 0 .0 4 3m m 粒级通过摇床可获得锡品位4 1 .5 0 %、 作业回收率6 3 .9 7 %的粗粒锡精矿。 表4 粗粒级摇床选锡试验结果 2 .3 细粒级选别试验 2 .3 .1 抑制剂试验分别对水玻璃和S P l 用量进行 了试验研究,结果分别见图l ~2 。从图l 可知,水玻璃 在抑制脉石矿物的同时,对锡石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 用,随其用量增加,精矿锡品位、回收率均下降,故不采 用水玻璃作锡石浮选捕收剂。从图2 可知,S P .1 对脉 图l水玻璃用量试验结果 万方数据 矿冶工程第3 5 卷 零 \ 翅 喀 S P - l 用量/ g f 1 图2S P - 1 用量试验结果 石矿物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随其用量增加,精矿锡品 位逐渐增大,当S P 一1 用量为1 0 0g /t 时,效果较好;但 S P - l 用量过大时,也会对锡石产生抑制作用,锡回收 率降低。 2 .3 .2 捕收剂试验分别考查了苄基砷酸、苯乙烯磷 酸以及G Y s 对锡石浮选性能的影响,结果见图3 5 。 从图3 5 可知,苄基砷酸捕收效果较差,苯乙烯磷酸 次之。G Y s 对锡石的捕收效果优于苯乙烯磷酸,当其 用量为7 5 0g /t 时,可获得锡品位1 .6 8 %、回收率7 9 。1 5 % 的浮选精矿。 在确定G Y S 用量7 5 0g /t 后,选取了辅助捕收剂 G Y P .2 与G Y S 组合,并对G Y P 一2 用量进行了研究,结 果见图6 。 零 \ 翅 咯 冰 \ 趟 喀 苄基砷酸用量/ g f 1 图3 苄基砷酸用量试验结果 术 \ 爵 擎 直 苯乙烯磷酸用量/ g f 1 图4 苯乙烯磷酸用量试验结果 冰 \ 趟 喀 G Y s 用量/ B t T ‘ 图5G Y S 用量试验结果 零 \ 丹 警 回 G Y P - 2 用量/位- f 1 图6G Y P 2 用量试验结果 从图6 可知,G Y P 一2 能强化G Y S 对锡石的捕收效 果,随其用量增大,锡回收率明显提高,当其用量为 1 5 0g /t 时,可获得锡品位1 .5 0 %、回收率8 4 .6 0 %的浮 选精矿,表明G Y P - 2 与G Y S 发生了正协同效应。 2 .3 .3浮锡闭路试验在条件试验基础上,最终确定了 抑制剂S P .1 用量为1 0 0g /t ,捕收剂G Y S G Y P 一2 用量 为7 5 0 1 5 0g /t ,采用一粗三精二扫浮选工艺流程,对 浮硫尾矿进行了浮锡闭路试验,结果见表5 。从表5 可知,浮硫尾矿细粒级通过浮选可获得锡品位6 .6 5 %、 作业回收率8 5 .1 0 %的浮锡精矿。 表5 细粒级浮锡闭路试验结果 2 .3 .4 浮选精矿摇床精选试验首先对浮锡精矿中 主要元素含量进行了考查,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 可知,浮锡精矿有价金属S n 品位为6 .6 5 %,杂质元素 s i 0 ,和C a O 含量分别为1 5 .3 6 %和9 .8 7 %,主要以方解 石、萤石、辉石等含钙脉石矿物形式存在。由于锡石 密度7 .0g /c m 3 与这些脉石矿物 密度2 .6 ~3 .3g /c m 3 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密度差异,故采用摇床对浮锡精 万方数据 第6 期汪泰“重.浮.重”联合流程回收低品位细粒锡石 矿进行了精选试验,结果见表7 。从表7 可知,浮锡精 矿通过摇床精选,可获得锡品位4 3 .4 3 %、作业回收率 8 1 .3 8 %的锡精矿和锡品位1 .4 1 %、作业回收率1 8 .6 2 % 的锡次精矿。锡次精矿可采用烟化法回收。 表6 浮锡精矿主要元素分析结果 质量分数 /% 产品名称产率/%s n 品位/%作业回收率/% 2 .4 全流程试验 对浮硫尾矿进行了选锡全流程试验,试验流程见 图7 ,结果见表8 。从表8 可知,最终可获得锡品位 4 2 .5 0 %、回收率6 6 .2 2 %的锡精矿,以及锡品位1 .4 l %、 回收率6 .7 l %的锡次精矿。 药剂单位吵 锡精矿中矿锡次精矿 图7 选锡全工艺试验流程 尾矿 表8 选锡全工艺试验结果 3 结语 1 针对锡品位0 .3 9 %的浮硫尾矿进行了理化性 质分析,查定了锡石嵌布特性,并根据锡石与其它脉石 矿物密度、疏水性等差异,采用粗粒重选、细粒浮一重联 合的工艺流程,获得了锡精矿品位4 2 .5 0 %、回收率6 6 .2 2 % 的技术指标。 2 药剂的选择是浮选法回收细粒锡石的关键,广 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抑制剂S P .1 与捕收剂 G Y s 能增强锡石与脉石矿物的疏水差异,效果显著。 3 抑制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玻璃对锡石产生 强烈抑制,究其原因为离子吸附在锡石矿物表面,从而 阻碍了捕收剂在锡石表面的吸附。而新型抑制剂s P .1 能选择性地吸附在含钙脉石矿物表面,增大了锡石与 脉石矿物的浮游差异,实现了锡石与脉石矿物的分离。 4 捕收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捕收剂G Y S 对锡 石具有良好的捕收能力,不仅效果优于传统的苄基砷 酸、苯乙烯磷酸等捕收剂,而且具有安全低毒等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捕收剂G Y P 一2 组合使用,通过正 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对锡石的捕收,效果理想。 5 粗粒级摇床中矿锡品位为0 .5 6 %,该部分锡石 主要与磁黄铁矿、石英等脉石连生,下一步可从磨矿一 浮硫一浮锡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锡回收率。 参考文献 [ 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手册编辑委员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手册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0 . [ 2 ]张泾生.现代选矿技术手册 第2 册浮选与化学选矿 [ M ] .北 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 0 1 1 . [ 3 ]胡岳华。冯其明.矿物资源加工技术与设备[ M ] .北京科学出版 社,2 0 0 0 . [ 4 ]胡为柏.浮选[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 9 8 9 . [ 5 ]董天颂.提高车河选厂选矿指标的研究[ J ] .广东有色金属学报, 1 9 9 3 1 8 一1 3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