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折带控沉积理论在乍得Bongor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pdf
2010年6月第45卷 第3期 3 河北省涿州市甲秀路39号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072751 本文于2009年5月2日收到,修改稿于同年10月26日收到。 地震地质 坡折带控沉积理论在乍得Bongor盆地 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代双和 3 ① 王 玮 ② 陈志刚 ② 罗谋兵 ③ 杨松岭 ② 刘春芳 ② 张欲晓 ② ①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②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河北涿州072751 ; ③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 代双和,王玮,陈志刚,罗谋兵,杨松岭,刘春芳,张欲晓.坡折带控沉积理论在乍得Bongor盆地油气勘探实践 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 ,453 448~453 摘要 乍得Bongor盆地已经历20多年的油气勘探,未获得大的突破。制约盆地勘探的主要原因是勘探目的层 储层、 盖层的沉积控制因素、 分布规律不清。本文在综合该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应用坡折带控沉 积理论研究了该盆地的储层、 盖层,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区的储层、 盖层研究技术,即盆地坡折带识别技术和同沉 积构造样式分析技术。将此项技术应用于Bongor盆地的油气勘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坡折带 Bongor盆地 层序地层学 控沉积理论 同沉积构造 1 概述 层序地层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相应的研究方法[1],而基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高 频层序地层学强调体积分配原理和相分异原理对沉 积的纵横相关系的控制[2]。近年来出现的坡折带控 沉积的理论则强调了古地形、 地貌对沉积平面上展 布的控制[3 ,4]。上述这些理论为预测砂体的展布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坡折带是一个地貌学的概念,泛指地形坡度发 生突然变化的地带,其上部突变点称 “坡折”,下部突 变点 称“坡脚”,坡 折 和 坡脚 之 间就 是坡 折 带 图 1b 。 坡折带一般划分为构造坡折带、 沉积坡折 带和侵蚀坡折带三种类型。在地质研究中,坡折带 一般特指古坡折带。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或沉积相研究中有 关坡折带的分析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在我国东部的 渤海湾盆地、 西部的准噶尔盆地都有广泛应用[5 ,6]。 胜利油田在利用坡折带思想指导隐蔽油气藏勘探方 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提出缓坡带断裂坡折控制低 位扇发育的模式。根据基准面原理图1a ,在发育 坡折带的地貌条件下,坡折及其以上地区可容空间 图1 坡折带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 a基准面、 可容空间和地貌状态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关 系图解; b坡折带地区地貌与基准面及地层沉积关系剖 面图 ; c 坡折带地区河流特征立体图 第45卷 第3期代双和等坡折带控沉积理论在乍得Bongor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449 较小或无可容空间,坡折带处则是可容空间剧烈变化 地区,而在坡脚及其以下的一定区域内会形成较大且 稳定的可容空间,这种可容空间和水动力条件的较大 变化,造成沉积物类型、 厚度、 粒度等变化。如果在坡 折带上存在基准面的平衡点,即沉积作用和侵蚀作 用达到平衡的点,也是沉积物卸载区和侵蚀区的分 界点,该点是地层超覆点可能的发育位置。坡折带 地区,地势较陡,可容空间小,虽然有一定的沉积作 用,但能力有限。如果坡折带处于河流相带,河流保 持一定的侵蚀能力,则河道位置相对固定,河道较 窄;如果坡折带是处于三角洲相带,则以水上和水下 分流河道为主。坡折带底部坡脚及其以下的一定区 域可容空间大,形成最大卸载区,沉积作用强,此时 的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很弱,河流的侧向 加积能力增强,河道变宽,砂体分布范围广;三角洲 相带是以河口坝环境为主,构成有利储层分布区。 Bongor盆地位于非洲乍得的西南部。Conoco、 Exxon等国际大油公司在该区先后进行了20余年 的油气勘探,但未获得大的勘探突破。据分析,在该 盆地勘探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储层、 盖层纵、 横向变化大,沉积控制因素、 分布规律不清。 本文以该盆地为研究对象,应用上述坡折带研究思 路,分析了该区的主要目的层储层、 盖层的作用,预 测主要勘探目的层储层、 盖层纵横向变化,并提出有 利勘探区带与钻探目标。此项研究不仅有利于该盆 地勘探突破和增储上产,同时还能为其他类似盆地 的勘探提供借鉴。 2 盆地主要勘探目的层的地层、 层序 特征 Bongor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控制的近东西向 展布的中新生代箕状断陷盆地图2 ,面积约为 20000km2。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 Conoco、Exxon等国际大油公司先后对该盆地进行了 20余年的勘探,采集2D地震资料约6000km ,钻探井 6口,未获得大的勘探突破。钻探表明各井均在下白 垩统中见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其中以Mimosa21 井显示最好,显示了该盆地下白垩统具有良好的勘 探前景。该盆地断裂非常发育,坡折带展布比较复 杂,井点稀疏,井间岩性变化大。 钻井揭示,Bongor盆地主要勘探目的层下白垩 统为交替的砂岩和页岩泥岩薄互层,自下而上沉 积有Barremian组、Aptian组和Albian组。Barre2 mian组厚度为700~4000m ,岩性为厚层暗色页岩 油页岩夹砂岩。Aptian组厚度为800m~1900m , 粒度下细上粗,下部为页岩、 泥岩和砂岩互层,上部 以砂岩为主,偶夹1~2m薄层灰岩。Albian组厚度 为130~750m ,下部层段被称为Mangara页岩段, 是一套砂岩和泥岩、 页岩互层地层,为区域盖层,向 上砂岩逐渐增多,岩性以白色、 浅灰、 灰色或褐色细 砂岩、 粉砂岩为主。 图2 乍得Bongor盆地位置图 通过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Bon2 gor盆地白垩系共划分为10个层序图 3 。 SQ10层序 盆地基底上发育的第一套层序。 该层序向盆地边缘快速超覆,地震特征以杂乱反射 为主,反映了断陷早期的快速充填作用,推测该层序 下部岩性为砂砾岩,上部为砂泥岩。 SQ92SQ7层序 相当于Barremian组 Aptian 组下段,钻井揭示厚度为400~650m ,厚度中心位于 盆地南部,东西方向展布。自下而上岩性逐渐变粗, 由页岩、 泥岩夹砂岩转变为砂泥岩互层。地震剖面 上在三个层序间可见削蚀现象,反映不整合面特征。 三个层序地震反射特征都具有二分性,下部一般为 中强振幅反射,为水进体系域的反映,上部一般为 弱 中振幅反射,为高位体系域的反映。沉积环境 为半深湖环境 前三角洲 浅湖。 450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2010年 SQ6层序 钻井揭示厚度为268~903m ,相当 于Aptian组中段。该层序顶、 底在成像测井图上可 见地层产状的突变和侵蚀面现象,地震剖面上见明 显的不整合面的顶超底剥现象。该层序可进一步划 分为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厚度中 心同样位于盆地南部,向北部斜坡方向地层超覆和 收敛减薄。在断陷带内可见半深湖 深湖相的泥 岩、 粉砂岩互层;在北部表现为砂岩夹泥岩,为三角 洲前缘环境;东北部岩性较细以泥岩粉砂岩为主,为 滨浅湖环境图 4 。在地震剖面上,断陷带表现为 下部呈弱振幅反射,而上部位呈中强振幅较连续亚 平行反射,在Mimosa2Kubla地区表现为强振幅较 连续 连续亚平行反射。高位体系域岩性较水进体 系域略粗,Mimosa21井为三角洲前缘 平原相的砂 岩夹泥岩,在地震剖面上以弱-中弱振幅反射为主。 Mimosa21井所揭示的下部含油气砂岩段下油组 就位于该层序水进体系域内,是此次研究工作的 重点。 SQ5层序 钻井揭示厚度为236~765m ,相当 于Aptian组中上段。与SQ6层序相比,SQ5层序 砂岩含量进一步增高。Mimosa21和Mimosa22井 揭示以厚层砂岩夹泥岩为主,沉积环境为三角洲 河流环境。该层序厚度变化较大,由南向北快速收 敛、 减薄,在盆地北部斜坡带Kubla至Narmay一线 以南地区为地层厚度变化最大的地区,反映了快速 充填的过程。其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弱振幅断 续的杂乱反射,南部大断层根部见楔状反射体。 SQ4层序 钻井揭示厚度为107~345m ,相当 于Aptian组上段。在北部斜坡带Mimosa地区该 层序以大套河流相砂岩夹泥岩为主, Kubla地区为 第45卷 第3期代双和等坡折带控沉积理论在乍得Bongor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451 河流环境洪泛平原的泥岩、 粉砂岩为主,在断陷带的 岩性为浅湖 半深湖相的泥岩、 粉砂岩。该层序厚 度较大,由南向北快速收敛减薄,但收敛的变化趋势 小于SQ5层序。其顶界面为一区域性的不整合面, 在盆地内部到盆地边缘都可见SQ3层序对SQ4层 序的剥蚀现象。其地震反射特征具有二分性,下部 为中强振幅反射,上部为弱 中振幅反射。北部斜 坡的中部整体振幅较强,而向盆地内部和边缘两个 方向振幅减弱。Mimosa21井和Mimosa22井的钻 探表明,该层段为稠油油藏,该套含油层段称为上油 组,是此次研究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SQ3层序 在斜坡区,受白垩纪末构造运动的 影响,该层序顶部不同程度地遭受剥蚀,钻井揭示厚 度为0~278m ,其中工区东北部被剥蚀殆尽。SQ3 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 中水进体系域厚度较稳定,一般厚50~100m。地震 剖面上以中强振幅反射为主,顶部为一强反射同相 轴,是凝缩段的反映。在断陷带岩性为半深湖相较 纯净的泥岩,在北部斜坡带表现为滨浅湖相的泥岩、 砂岩互层。该体系域相当于Albian组下部的Man2 gara页岩段,是一套区域性盖层。与水进体系域相 比,高位体系域砂岩含量增加,水体变浅,在地震剖 面上以中弱振幅反射为主,在南部边界断层的根部 和北部斜坡Kubla2Mimosa一线以南发育一系列的 反映三角洲环境的下超楔状反射结构。 SQ22SQ1层序 只有处于断陷带内的井钻遇 这两套层序,岩性以砂岩为主,厚度中心远离南部边 界大断层,表现为盆地进入拗陷阶段的快速充填 特征。 3 盆地坡折带对沉积的控制 钻井资料揭示,Kubla21与Mimosa21井同处于 北部缓坡带,但两者的岩性相差悬殊。Kubla21井 整体以泥岩为主,夹粉砂岩,而Mimosa21井岩性为 厚层砂岩夹泥岩及砂岩、 泥岩互层为主。沉积相分 析表明,SQ6层序沉积期在Mimosa地区主要为三 角洲相,而在Kubla地区主要为浅湖相。是什么原 因造成不同的地区发育不同的沉积体通过对盆地 的沉积和同沉积断层研究分析认为,断裂坡折带的 控沉积断层组合样式控制了局部的古水流和碎屑物 质在盆地内展布。 3. 1 坡折带的展布特征 Bongor盆地是一个断裂非常发育的断陷盆地, 多数的断裂为同沉积断裂,古地形地貌的突变多由 断裂作用形成,坡折带类型以断裂坡折带为主。 Bongor盆地坡折带展布总体上与断裂分布特征较 为相似,整体呈北西西 南东东方向展布图 5 。 南部的边界断层形成了一级断裂坡折带,呈北西 西 南东东向展布,该坡折带下形成了一些水下扇 或扇三角洲沉积。Kubla21井南至Mimosa21井南 至Narmay21井及西部的控沉积断层共同构成一条 北西西 南东东向展布的较大规模的二级断裂坡折 带,Narmay21井北部的几条边界断层形成了另外几 条小规模的坡折带。在SQ42SQ5和SQ3高位体系 域沉积时期,在Mimosa21井- Kubla21井南发育挠 曲型坡折带,有一定规模的三角洲发育;SQ6水进 体系域沉积期,挠曲坡折带主要发育于东Bongor 盆地的二、 三级台阶附近。 图5 Bongor盆地白垩纪坡折带展布示意 3. 2 坡折带的控沉积断层组合样式对沉积的控制 作用 通过标识断裂坡折带的展布及其与地层的厚度 关系,认为盆地内控制一、 二级坡折带的控沉积断层 控制了盆地的隆拗格局,这种古构造格局对大相或 亚相的展布起决定性作用。如SQ6层序水进体系 域的深湖区分布于中部断陷带的东、 西两个主凹内, 而北部的二级断裂坡折和南部的一级断裂坡折则是 浅湖相带与半深湖和深湖相带的分界。同时,控沉 积断层之间不同的组成样式对水系发育或砂体发育 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下面以SQ6层序水进体系域 为例分析几种组合样式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1同倾向正断层叠覆区图 6a 分布在Mi2 mosa21井及其北部图7 ,其控沉积作用主要表现 为可形成长期的、 继承性的水道,也是碎屑物质向盆 452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2010年 地延伸的有利通道。Mimosa21井区发育的三角洲 主要受该构造样式控制图 8 。 2反向正断层叠覆区和北掉反向断阶图6b 和图 6c 分布在Kubla21井北部和西北部,其控沉 积作用主要表现为分水岭和阻隔水流,强制水流改 变方向,阻隔粗碎屑物质进入盆地,从而导致Kub2 la21沉积物较细。 3钝角斜交图 6d 分布在Narmay21井的 北部,发育与盆地边缘近垂直断裂,是古河流发育的 有利地区,往往有大量物源注入盆地。 4锐角斜交图 6e 分布在Kubla21井东部, 发育与盆地边缘大角度相交断裂,是古河流发育的 有利地区,往往有大量物源注入,剖面上可见沿断裂 发育具切割作用的河道。 5南掉反向断阶图 6f 分布在Narmay21 井一带,其控沉积作用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阻隔水流 作用,工区这类组合规模较大,对亚相有控制作用。 6顺向断阶图 6g 分布在盆地的西北部、 东南部和西南部,其控沉积作用一般表现为形成多 期次扇沉积体,但工区内并未发现这类特殊地质体。 4 应用效果分析 基于盆地坡折带对沉积控制研究,结合研究区油 源、 圈闭等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与盆地主要勘探目 的层评价成果,明确了盆地勘探突破区带与目标。 下油组位于自储自盖型储盖组合内SQ6层序 水进体系域内 , 储层条件是该储盖组合是否有利的 关键。其I类有利勘探区带为Mimosa构造带所在 的三角洲或盆地边缘的扇体分布区,构造样式以同 倾向正断层为主;还有Ronier构造带以及Narmay 构造带所在的水下扇分布区,以断层走向钝角斜交 为主。Ⅱ 类有利区主要为北部缓坡带中北部的浅 湖 滨湖相带分布区,控沉积因素分析表明Mimo2 sa21井处也呈现同向正断层叠覆构造样式。 图8 同倾向正断层叠覆区模式及剖面特征 a平面组合特征及立体模式; b沉积相平面展布; c BB424剖面控沉积断裂特征及前积反射结构; d TDC32873剖面丘状反射结构 第45卷 第3期代双和等坡折带控沉积理论在乍得Bongor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453 上油组位于下储上盖型储盖组合内SQ4层 序 , 其有利储盖组合的主控因素是盖层SQ3层 序的展布。I类有利勘探区带主要分布在北部缓 坡带中部的Narmay21井 Semegin21井之间、Mi2 mosa21井2Bersay21井之间,呈东西条带状展布; II 类有利区位于为Semegin21井 Bersay21井,以及 Narmay21井 Mimosa21井一带。 根据本次研究,累计优选出一类目标15个,其 中7个目标已实施钻探,发现Baobab、Ronier等3 个含油气构造,特别是Bongor盆地北部缓坡的 Ronier构造上部署的Ronier21井,在下白垩统上部 成藏组合中获得了商业性油流,发现了亿吨级的油 田,取得了盆地勘探的重大突破。Ronier21井钻探 结果与研究预测的结果一致,上油层组沉积体系为 水下扇分布区,以断层走向钝角斜交为主图 8 。 钻探结果表明,应用坡折带对沉积控制的研究方法 在盆地早期的油气勘探中,对预测有利区带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5 结束语 勘探实践证明,在盆地勘探早期,充分利用层序 地层学或沉积相研究坡折带对沉积控制,是一项有 重要意义的工作。本文应用坡折带控沉积理论,总 结出了一套适合Bongor盆地储层、 盖层研究方法, 并归纳了同沉积断层组合样式对沉积的控制模式。 但不同地区的控沉积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因 此在其他地区使用上述研究配套技术时,还需要结 合该区具体的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此外,随着 盆地勘探的不断深入,地震、 钻井等资料的不断增 加,该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使之 不断补充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刘万超,刘波,宋新民.层序地层学概念、 原理、 方法及 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邓宏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北京地质 出版社,2002 [3] 蔡希源,李思田等.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隐 蔽油气藏勘探基础、 方法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4] 吴贤顺,樊太亮.从古地貌谈层序格架中储层的发育规 律.地球学报, 2002 ,233 259~262 [5] 李丕龙,庞雄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北 京石油出版社,2004 ,446~472 [6] 林畅松,潘元林等.“构造坡折带” 断陷盆地层序分 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2000 ,253 260~266 本文编辑张亚中 2010年6月第45卷 第3期 作 者 介 绍 陈学强 高级工程师,1973年生;199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5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探 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一直从事陆上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及 其方法研究工作,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塔里木经理部副总工程师。 高建军 博士研究生,1983年生;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随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地 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课程,2008年在该校地球资源与信息 学院获准提前攻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近期主要 从事不规则地震数据反演重建方面的研究工作。 杜启振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生;1991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 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1997年获该校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 学位,2003年获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大 学华东资信学院从事地震全弹性波传播与联合成像、 各向异性 与多分量地震勘探、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毕丽飞 高级工程师,1976年生;1999年本科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 地质专业,2006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 业硕士学位;现在胜利物探院从事多波多分量地震方法研究及数 据处理,并为中国地质大学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张会星 讲师,1973年生;199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4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 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从事 地震资料反演方法研究及相关教学工作。 吴 波 博士研究生,1981年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获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 论专业硕士学位;现为西南石油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 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震数据处理及其方法研究、 计算机和数据库 应用及物探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工作。 夏忠谋 博士研究生,1981年生;2003年本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勘 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随后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从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工作;2007年始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 理研究所攻读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转为本专业博士 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勘探地震成像、 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 李振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1983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石油 学院物探专业,1991年获石油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0年获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地震波 传播与正演模拟、 地震成像与速度分析、 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 与综合解释理论及方法;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信学院地球 物理系主任。 李 晶 副教授,1968年生;1991年本科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 地质与勘查专业,2001年获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物探专业硕士学位, 2006年获该校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成都理工 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地球物理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地震数据处理 和资料解释方面的研究工作。 印兴耀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石油 学院物探专业,1989年获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与无线电电子学专 业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 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油气地震勘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发表 学术论文70余篇;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信学院院长。 黄捍东 副教授,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获 学士学位,1994年获石油大学华东物探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 获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 油大学北京资信学院从事复杂油气藏储层地球物理研究工作。 阳孝法 博士,1980年生;2003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资源勘 查工程专业,2006和2009年先后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 与勘探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究所做含油气盆地分析领域的博士后研究。 周东红 高级工程师,1968年生;1990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 东物探专业,2008年获西南石油大学地质工程硕士学位;主要从 事构造解释与综合评价、 物探方法研究等方面工作;发表论文多 篇;现任中海石油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球物理师。 边树涛 博士,1970年生;1992年本科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场地 球物理专业,2002年获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 学位,20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储层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一 直从事地震属性预测、 储层反演等方面研究工作;现在中国石油大 学北京 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张金强 高级工程师,1970年生;1991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 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1994和1998年先后获石油大学北京应 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 究院从事岩石物理及地震资料反演等方面研究工作。 赵文光 博士,1977年生;2001年本科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 程专业,200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 学位,2007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 士学位;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 碳酸盐岩地质和油藏描述。 杨午阳 高级工程师,1969年生;1993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 东物探专业,1999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 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地球探测与信息 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发表论文多篇;现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分院从事偏移、 叠前反演方法研究及地学软件开发工作。 雷 明 工程师,1979年生;2002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资 信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现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 院油藏描述研究所从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精细油藏描述工作。 徐敬领 博士研究生,1982年生;2006年本科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随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地质学专 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准转为该校同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 张丽华 博士,工程师,1974年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 院,2009年获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吉 林大学从事石油地球物理测井数据的处理、 解释及其方法研究。 贾建亮 博士研究生,1982年生;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09年获吉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 专业硕士学位;现在吉林大学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为石油地质、 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与解释、 沉积学等。 李兰斌 副教授,1964年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物探 专业,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从事地震地质解释和油气综合勘 探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代双和 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88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 物探专业,20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 探专业博士学位;一直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 探及其方法研究工作;现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地质 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马水平 高级工程师,1971年生;1994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 地质勘查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石油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1996年 调入该厂地质研究所从事油田开发地质研究,2001年任该所所长; 现任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副总地质师兼地质研究所所长。 翁爱华 副教授,1969年生;1993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应用 地球物理系,1996年获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1年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2004~ 2006年在浙江大学做构造地质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在专业期刊和 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现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与大气科 学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电磁法勘探及地面核磁共振的理论 模拟与应用研究。 刘振武 教授级高工,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 工程专业,曾就读英国Heriot2Watt大学,获石油工程专业博士学 位;主编出版了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油气关键技术 、油气应用基 础研究展望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和 中国石油“十五“科技进展 丛书 等专著;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副主任。 Vol. 45 No. 3AbstractsⅨ divided into 4 stages , the flexure depressing stage , thrusting stage , intensive thrusting stage , and surface slippage folding stage. Based on some char2 acteristics , such as intensity of fault activity , base2 ment’s involvement degree and fault deation , the faults in this paper in Southwest area of Qaid2 am Basin we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4 catego2 ries ,thebasement2involvedhighanglethrust fault , thebasement2involvedlowanglethrust fault , the adjustable thrust fault and the high angle reverse thrust fault.The basement2involved high angle thrust fault and the basement2involved low angle thrust fault had coupling and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orogeny uplif2 ting and basin subsiding , their fault plane dips were related with intensity of the Kunlun orogeny extruding , which , to a certain extent , controlled the ation and deposition of the substructural unit in the basin.The adjustable thrust fault , which played a role in adjusting transverse dis2 placement and deation difference for the extru2 ding blocks and acted as a structural pivot , actually had no control function for stratigraphic distribu2 tion , high angle reverse thrust fault , which was the smaller fault and was ed later than others , was not related with sedimentation. Key words Southwest area of Qaidam Basin , evo2 lution history , orogenesis , fault system , fracture characteristic 1.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 Wu2 han City , Hubei Province , 430074 , China 2. Ge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 Qinghai Oil2field Company Branch ,PeroChina ,DunhuangCity , Qinghai Province , 736202 , China Application of slope break controlled deposition the2 ory in oil gas exploration in Bongor Basin , Chad. Dai Shuang2he1, Wang Wei2, Chen Zhi2gang2, Luo Mou2bing, Yang Song2ling2, Liu Chun2fang2and Zhang Yu2xiao2.OGP,2010,453 448~453 The Bongor basin in Chad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20 year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with2 out important breakthrough , mainly because its sedimentary controlling factor and distribution law were not clearly understood. Based on the integra2 tion of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ination in this area the slope break controlled deposition the2 ory was applied in the studies of reservoir and cap rock , a technique for reservoir and cap rock study , which is suitable in this area ,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que in this ar2 ea leads in discovery of a hundred million ton oil2 field , it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 Key words slope break , Bongor Basin , sequence stratigraphy , deposition theory ,syndepositional structure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 Peking Uni2 versity , Beijing City , 100871 , China 2. Geological Research Centre of Geophysical Re2 search Institute , BGP Inc. CNPC , Zhuozhou City , Hebei Province , 072751 , China Studies on geological meaning of seismic reflection e2 vents. Ma Shui2ping1, Wang Zhi2hong2Tian Yong2 le3, Yang Jun4and Wang H ai2rong5.OGP,2010, 453 454~457 In seismic exploration , only after the seismic events on seismic sections are confirmed to repre2 sent the sediment interfaces they can be entrusted with isochrone meaning and they can become the basis for studies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se2 quence stratigraphy.However the flexing struc2 ture lithogenesis , debris flow sedimentation , grav2 itational sliding and ation of gas hydrate and so on can lead to new interfaces which result in seismic reflection , Therefore in sequence stra2 tigraphy interpretation those kinds of seismic e2 vents must be identified and then avoided , other2 wise the interpretation will lead to misunderstand2 ing for geological sequence frame , so it is impera2 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2 tion law of the interfaces. Key words impedance , flexing , lithogenesis , deb2 ris flow 1. The Second Oil Production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