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 202-2004 建筑排水系统吸气阀.pdf
口J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城镇建 设行业标 准 C J 2 0 2 -2 0 0 4 建 筑 排 水 系 统 吸 气 阀 Ai r a d mi t t a n c e v a l v e s f o r b u i l d i n g d r a i n a g e s y s t e ms 2 0 0 4 - 1 2 - 0 2发布2 0 0 5 - 0 6 - 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 布 口 2 0 2 -2 0 0 4 前言 条文 5 . 8 , 5 . 9为强制性条文, 其余为推荐性条文。 为提高吸气阀安全的可靠性、 保证产品质量,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修改采用欧盟 E N 1 2 3 8 0 . 2 ; 2 0 0 2 8 排水系统吸气阀要求 、 试验方法和一致性评定 。 考虑到对我国开发吸气阀技术的发展要求, 本标准不规定产品的结构, 只适用于采用重力方式 密封。 本标准的附录 A, B , C, D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给水排水产品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国泰业兴建材有限公司、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负责起草, 思都得 S t u d o r 中国有限公司 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于飞、 吴俊奇、 陈永祥。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 J 2 0 2 -2 0 0 4 建 筑 排 水 系 统吸 气阀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排水系统吸气阀的分类、 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 包装、 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承受不超过正压力 1 0 0 0 0 P a , 且在一2 0 ℃一6 0 ℃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的吸气阀。 化工、 实验室以及其他特殊场合下使用吸气阀, 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 T 7 0 0 碳素结构钢 G B / T 3 1 9 。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 G B / T 3 5 1 1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直接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方法 G B / T 5 8 3 6 . 2 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管件 G B / T 7 3 0 6 . 1 5 5密封管螺纹第 1 部分 圆柱内螺纹与圆锥外螺纹 G B / T 7 3 0 6 . 2 5 5 0 密封管螺纹第 2 部分 圆锥内螺纹与圆锥外螺纹 G B / 1 - 8 8 0 2 热塑性塑料管材、 管件维卡软化温度的测定 G B / T 8 8 0 3 注射成型硬质聚氯乙烯 P VC - U , 氯化聚氯乙烯 P V C - C 、 丙烯睛一 丁二烯一 苯乙烯三 元共聚物 A B S 和丙烯睛苯乙烯一 丙烯酸盐三元共聚物 A S A 管件热烘箱试验方法 G B / T 1 4 1 6 2 -1 9 9 3 产品质量监督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适用于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为质量 指标 G B / T 1 5 2 5 6 硫化橡胶低温脆性的测定 多试样法 C J / I 1 7 7 -2 0 0 2 建筑排水用卡箍式铸铁及 管件 HG/ T 3 0 9 1 -2 0 0 0 橡胶密封件给、 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 F N 1 2 3 8 0 2 0 0 2 排水系统吸气阀要求, 试验方法和一致性评定 Ai r a d mi t t a n c e v a l v e s f o r d r a i n a g e s y s t e m s -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t e s t me t h o d s a n d e v a l u a t io n o f c o n f o r mi t y b y E u r o p e a n C o mm i t t e e f o r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3 术 语和符号 3 . 1 术语 3 .1 . 1 吸气阀a i r a d mi t t a n c e v a l v e 缩 略号 AAV 只允许空气进人建筑排水系统的单向阀。 3 . 1 . 2 吸气f d e t e r m i n e d a i r fl o w c a p a c i t y 在 -2 5 0 士1 0 P a的压力下, 单位时间内通过吸气阀的气体流量 L / s . 3 . 1 . 3 开启压力o p e n i n g p r e s s u r e 吸气阀自动开启时, 阀内的负压值。 口 2 0 2 -2 0 0 4 3 . 1 . 4 气密性 a i r t i g h t n e s s 吸气阀在其内部承受规定的正压力时所具有的密封性能。 3 . 1 . 5 过渡接头c o n n e c t o r 吸气阀与排水管道之间的连接件。 3 . 2符号 吸气阀符号 注 1 箭头方向表示气流方向 注2 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4分类 按安装位置不同可分为立管用吸气阀和支管用吸气阀两类 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金属吸气阀和热塑性塑料吸气阀两类。 5要求 5 . 1 环境要 求 吸气阀应适应- 2 0 C一6 0 ℃的温度范围内, 无严重的油污污染的环境下使用 5 . 2材料要 求 5 . 2 . 1 产品的阀体材料采用热塑性塑料类的, 按 G B / T 8 8 0 2 , G B / 丁8 8 0 3的规定执行; 采用金属类的, 按 GB / T 3 1 9 0 , G B / T 7 0 0的规定执行 5 . 2 . 2 产品的密封隔膜宜采用三元乙丙橡胶、 氯丁橡胶、 硅橡胶或性能更好的材料材料的性能应符 合GB / T 3 5 1 1 , G B / T 1 5 2 5 6 规定的标准。 5 . 2 . 3 用于特殊强腐蚀性场合 如化工行业、 实验室等 的吸气阀, 产品供应商应提供产品阀体和密封 材料的抗化学性证明。 5 . 2 . 4 当直接在阳光照射下使用时, 吸气阀应具有抗老化功能。产品供应商应提供产品阀体的原材料 抗紫外线的证明或对其外表保护方式的说明 5 . 3 过渡接头 5 . 3 . 1 吸气阀与过渡接头宜采用螺纹接口、 橡胶密封或卡箍等可拆卸的方式 不宜采用与排水管永久 性连接或直接粘接 5 . 3 . 2 其连接的气密性应符合本标准附录1 3 的要求 5 . 3 . 3 过渡接头与排水管的连接应不影响排水系统内的正常通气效果。过渡接头应符合G B / T 5 8 3 6 . 2 , GB / T 7 3 0 6 . 1 , GB / T 7 3 0 6 . 2 , C J / T 1 7 7的规定 5 . 3 . 4 过渡接头安装应保证吸气阀的垂 直 倾斜度不超过 5 口 的范围。 5 . 4颜色 产品颜色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5 . 5外观 5 . 5 . 1 产品的外观应光滑, 没有毛刺, 无气泡、 裂口、 裂纹、 脱皮、 严重的冷斑、 凹坑、 色泽不均及分解变 色线, 合模缝、 浇[C I 应平整、 无开裂。 5 . 5 . 2 外形应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来异物或材料进人阀内, 对不能实现这一要求的产品应有外围措施得 以保证 。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I 2 0 2 - 2 0 0 4 5 . 6内部结构 5 . 6 . 1 产品的内部结构应无缺损、 变形, 且无气泡、 裂口、 裂纹、 脱皮、 严重的冷斑、 色泽不均及分解变色 线, 合模缝、 浇口应平整、 无开裂。 5 . 6 . 2 内部构造应保证凝结水回流到排水系统中。 5 . 7 抗冲击性 当按附录A进行坠落试验后, 功能不应改变, 且产品不得变形或破裂。 5 . 8气密性 吸气阀分别在其内部承受3 0 P a , 5 0 0 P a和 1 0 0 0 0 P a 正压力下, 按附录 B进行气密性试验, 保压 5 m i n 后的压力应分别不小于5 mi n前的压力的9 0 , 5 . 9 抗疲劳和耐温性 当按附录 C . 1 在常温和高温的条件下进行疲劳性试验后, 吸气阀应符合附录 B . 3的规定。吸气阀 冷冻试验后, 应符合附录C . 2 . 3 的准则 5 . 1 0 开启压力和吸气f 在0 P a --1 5 0 P a 之间, 应测出吸气阀的开启压力, 且在 -2 5 0 12 0 P a 压力下测得的吸气量符合 附录D . 3 的准则吸气量不应小于表 1 、 表2规定的要求。 表 1 立管用吸气阀 排水管公称直径/ mm 最小吸气量/ L / s 5 0 4 7 5 1 6 9 0 2 2 1 1 0 3 2 表 2 支管用吸气阀 排 水 管 公 称 直 径 / mm 最小吸气量/ 1 . / s 支管 5 0 肠充满度支管 7 5 写充满度以上 3 20 . 6 01 . 2 4 0O. 75 1 . 5 5 00. 75 1 . 5 7 53. 0 0 6 . 0 9 03 . 4 0 6 . 8 11 03 . 7 5 7 5 试 验方法 6 . 1 试验温度 试验应在 1 5 0C- - 3 0 ℃的自然环境下进行; 当测试项 目对温度有要求时, 按要求进行。 6 . 2 试验内容 6 . 2 . 1 材料 生产供应商应提供原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指标, 其中属热注塑材料的, 应进行维卡软化温度和烘箱 试验, 应满足 5 . 2的要求 6 . 2 . 2 过渡接头 采用内插式橡胶接头, 除检查内外部有无残缺外, 还要检查与吸气阀和排水管的尺寸是否匹配; 采 Q 2 0 2 -2 0 0 4 用卡箍式连接, 除检查密封橡胶外, 外卡套应采用不锈钢; 采用螺纹连接, 按 G B / T 7 3 0 6 . 1 , G B / T 7 3 0 6 . 2 的规定检查, 应满足5 . 3 的要求。 6 . 2 . 3外观 用 目测检查外观, 应满足 5 . 5 的要求, 并用精度至 。 . 0 1 mm的量表测量接口中部相互垂直的两个 外径,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 接口采用螺纹连接的按 G B / T 7 3 0 6 . 1 , ; B / T 7 3 0 6 . 2的规定检验。 6 . 2 . 4 内部结构 用光源照射, 应满足5 . 6 的要求。 6 . 3 测试吸气阀时按照生产厂家的要求安装后, 应按下列顺序进行试验 飞 坠落 规范性附录 A ; 2 在 3 0 P a , 5 0 0 P a和 1 0 0 0 0 P a 压力下的气密性 规范性附录B ; 3 抗疲劳和耐温性 规范性附录 C ; 4 开启压力和吸气量 规范性附录 D o 试验使用仪器 的精度应与本标准 的规定 相符 。 7 检 验规则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 . 1 抽样 7 . 1 . 1 分类 同一原料、 配方和工艺生产的 同一规 格产品, 以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为质量指标, 采用 G B / T 1 4 1 6 2 抽样方案; 按质量特性分为 A类不合格, B类不合格。 7 . 1 . 2 A类不合格 监督质量水平 p 。 为 。 . 6 5 , 检验水平为 1, 随机抽取 8 个样品, 不合格数小于 1 对 8 个样品按附录A、 附录B逐个检验, 再随机抽取其中的 1 个样品进行附录 C的检验, 随机抽取 3个样品 包含附录 C的样品 进行附录D的检验 7 . 1 . 3 B类不合格 监督质量水平 P 。 为 4。 , 检验水平为11, 随机抽取的8 个样品中, 不合格数小于2 . 检验的项目为外观、 内部结构、 过渡接头; 属热塑性塑料产品, 应随机抽取其中的 1 个样品进行烘箱 和维卡软化温度试验。 7 . 2 出厂检验 7 . 2 . 1 验收标准不得大于 G B / T 1 4 1 6 2 - - - 1 9 9 3 中表 8 . 1 . 2 , 8 . 1 . 3的质量水平和检验水平。 7 . 2 . 2 出厂检验项目要求和方法见表 3 表 3吸气 阀出厂检验项 目 检 验 项 目 本 标 准 的 章 、 条 要 求方 法 外 观5 . 5目测 内 部 结 构5 . 6光 源 过 渡 接 头5 . 36 . 2 . 2 气 密 性 试 验 5 . 8附 录 B 开启压力和吸气量 5 . 1 0 附 录 D 7 . 2 . 3产品应经过企业质检 部门检验合格方可 出厂 。 7 . 3 型式检验 7 . 3 . 1 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 1 次进行型式检验,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进行型式检验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l 2 0 2 -2 0 0 4 a 新产品试制鉴定时; b 停产 1 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c 当结构、 原料、 工艺有较大变动、 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d 出厂检验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差异较大时; 。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认为需要时。 7 . 3 . 2 型式检验试样在出厂检验合格批中随机抽取8个样品进行检验。 7 . 3 . 3 型式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见表 4 表 4型式检验项 目 项 目 本 标 准 章 、 条 要 求试 验 方 法 出厂检验项目 表 3表 3 烘 箱 试 验热 注 塑 材 料GB 8 8 0 3 维卡软化温度 热 注 塑 材 料G B 8 8 0 2 坠 落 试 验5 . 7附 录 A 抗疲劳和耐温性试验 5 . 9附 录 G 7 . 3 . 4 判定 如果有 1 个 或以上 项目不符合 A类不合格、 B类不合格的质量要求, 可随机抽取双倍 样 品进行该项的复验 。如仍不合 格, 则判该批产 品为不合格 。 标志 、 标签 、 标记 、 使用说 明 8 . 1 标志、 标签 每个产品应标明以下内容 1 产品名称、 商标、 识别条码; 2 本标准编号、 检验机构标志; 3 生产企业名称、 详细地址、 联系方式和产品原产地; 4 产品的吸气量、 公称直径、 使用温度和适用范围; 5 生产日期。 8 . 2标记 产品 上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记 或警示说明。 8 . 3 使用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应放在每个产品的包装盒内。说明书中除给出与排水管的连接方法和安装示意图外, 还应对安装位置和地点作如下说明 1 易于接近, 又不易被人为损坏的地方, 避免严重油污的环境; 2 垂直安装; 3 良好的自由空气流动空间; 4 产品安装于排水横管上时, 其吸气阀进气口与排水管上部间距不小于 1 0 0 m m; 安装于立管顶 部应保持吸气阀进气口与吊顶板距离不小于 1 5 0 mm; 5 排水系统闭水试验后方可安装; 6 使用年限。 9包装、 运输 、 贮存 包装 每个吸气 阀产品都应 设计包装盒 , 盒内应有适 当的绝热壳保护产 品。 CI 2 0 2 -2 0 0 4 每个包装箱重量不宜超过 2 5 k g , 产品不同规格尺寸应分别装箱不得散装。 9 . 2运输 产品在装卸、 运输时, 不得受剧烈撞击、 抛摔和重压。 9 . 3 贮存 存放场地应平整, 堆放应整齐, 距离热源不得少于 1 m的范围, 通风良好, 不得露天曝晒。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 J 2 0 2 -2 0 0 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坠 落 试 验 程序 本测试应在平整干净的水泥面上进行 见图A. 1 ; 对外带绝热壳的吸气阀应去掉外绝热壳后测试 a 确定测试地表千净; b 把吸气阀置于距地面 7 十。 . 0 2 , 0 m的高度, 见方位 1 ; c 放开吸气阀坠落; d 拿起吸气阀, 换成方位2坠落; e 拿起吸气阀, 换成方位 3 坠落。 1 方 位 1 ; 2 一方位2 ; 3 一方 位 3 0 图 A . 1 坠落试验高度和吸气阀的方位 A. 2准则 坠落后, 样品应无变形和破裂, 且使用功能正常 CI 2 0 2 - 2 0 0 4 附录B 规范性 附录 气 密 性 试 验 B. 1 装置 与吸气阀过渡接头相匹配的绝热管 1 根, 长度至少为管径的2 . 5 倍以上, 底部封闭 见图B . 1 ; 充气阀1个; 气泵 1台 ; 压力表 1 块 精度为士。 . 5 P a ; 固定 吸气阀的可调 支架 1台 abcd的 1 一一绝热的管; 2 可调支架; 3 一 一 吸气阀; 4 一压力表; 5 充气阀; 6气泵; 7 排水管 图B . 1 气密性试验装置图 B. 2程序 程序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a 安装与该管径相一致的堵头 符合 GB / T 5 8 3 6 . 2 , 在 1 0 0 0 0 0 , 一1 0 0 P 。检查下, 至少保压 5 min , 检查设备的密封情况; 在符合密闭要求的情况下, 再进行下列测试; b 拆下堵头, 按厂家说明的要求安上包括过渡接头在内的吸气阀; 。 打开充气阀开关, 缓慢加压到3 0 1 0 , 0 P a 。关闭充气阀并记录初始压力; d 保压 5 mi n 后, 记录实时压力; 。 如果内在压力值减少到初始值的 9 0 , 测量精度在士。 . 5 P a内, 检查装置的密闭性; 如果装置 中漏气, 修堵漏气部分并重新进行步骤 c , d ; F 打开充气阀开关, 缓慢加压到 5 0 0 1 0 , 0 P a 。关闭进气阀并记录实时压力; 妇保压 5 mi n 后, 记录实时压力;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l 2 0 2 -2 0 0 4 h 如果内在压力少于4 5 0 P a , 测量精度在士。 . 5 P a 内, 检查装置是否仍然密闭; 如果在装置中查 到漏气, 修堵漏气部分并重新进行步骤 f , g ; i 如果实现上述的试验要求后, 继续打开充气阀把气加压到 1 0 0 0 0 0 , 一1 0 0 P a 。关闭充气阀 并记录实时压力; J 保压5 mi n 后, 记录实时压力; k 如果测得的内在压力少于 9 0 , 用肥皂水观察气泡的办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果在装置中 查到漏气, 修堵漏气部分并重新进行步骤 i , 1 . B . 3 准则 保压5 m i n后记录的实时压力应分别不小于 a 初始值 3 0 1 0 , 0 P a的9 0 ; b 实时值 5 0 0 1 0 , 0 P a 的9 0 ; c 实时值 1 0 0 0 0 0, 一1 0 0 P a的 9 0。 C J 2 0 2 -2 0 0 4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抗疲劳和耐温性试验 仅在其 中一个样 品上做 装置 1 适用于温度在 2 0 士6 ℃和 6 0 士2 ℃的装置, 见图C . 1 , 其组成有 a 可控制 2 种温度内运行的机械装置 1 套 b 气流转换装置和接头 1 套; CC 温度计 0 . 1 0C 和压力测试仪器 士。 . 6 P a 附带循环记录仪各 1 套; 通风管 1 根。 c山 纂/ 3Y U. 2 mIRJ“s 5 m} 1“ \ bb 一 因 O霉 o . sm 最小 1 一 一 探头; 2 通气孔; 3吸气阀; 4 一一环境温度控制箱; 5 一气流转换器; 6 一电风扇; 7吸气阀动作显示仪 图 C . 1 抗疲劳性测试装置图 2 0 ℃6 0 C2 0 C 注 用于气流转换器的传动动力装置不能设置在环境控制箱内 C . 1 . 2 气流转换器应按 1 , 士2 次/ mi n 开闭吸气阀阀门, 压力厂 时间关系的结果见图C . 2 0 C. 1 . 3程序 产品有外保温盖时, 该盖要安装在吸气阀上; 在 8 个样品吸气阀中随机选 1 个测试 a 将环境控制箱保持在 2 0 士5 0 C, 时间为 1 6 h 士5 m i n的条件下对吸气阀进行开闭循环试验; b 实验结束后, 复检附录 B的气密性试验; c 将环境控制箱保持在 6 0 士2 0C, 时间为8h 士v mi n 的条件下对吸气阀进行开闭循环试验; d 实验结束后, 复检附录 B的气密性试验 C. 1 . 4准则 气流转换装置应保证吸气阀开启、 关闭次数为 1 5 士2 次/ mi n 见图C . 1 和图C . 2 ; 吸气阀应满足 附录 B . 3的准则。 1 0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 J 2 0 2 -2 0 0 4 口山\只国 一 2 3a - 25 0 1 士。 . 2 _ i _ 0 . 5 _ 1 _ 1 士。 . 21 。s 州 /一.\ 队 一 / 时 间 t A 图 C . 2 抗疲劳性测试压力/ 时间关系图 C. 2适用于温度 一2 0 ℃ 的装置 见图 C . 3 C. 2 . i C. 2 . 2 a b c d e f g h D J k 装置应包括 D N1 1 0 mm, 长 2 . 1 m的立管 1 根; 与立管直径相同长度为 1 . 5 m的支管 1 根, 连接在距立管顶端下 1 . 3 士。 . 0 1 m处; 气体流量表和具有调速功能的电风扇各 1 个, 安装支管端头; 堵盖 1 个 , 设在电风扇出口处; D N 1 1 0 m m的P 形存水弯1 个, 接在立管底部; D N 5 0 m m的 U形存水弯 1 个, 接在 P形存水弯的最大水封的水平面以上 0 . 5 士0 . 0 1 m处; 静压力探头和静压记录仪 1 套, 设在距立管顶部 1 m处; 7 个。 . 8 mXO . 8 mXO . 8 m的箱体, 箱体有 1 0 0 m m厚的隔热绝缘体, 其顶部有可开启的顶 盖; 盖子上开 1 2 。 士1 0 c 耐 的进气口; 立管的顶部装在箱内, 立管顶端距箱体底部 0 . 4 士 0 . 0 1 m, 且立管穿越箱体底部处密封; 2支精度为。 . 2 0 C 温度传感器; 其中1 支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距吸气阀 2 0 mm的范围内。 程序 按照生产厂家的说明书, 必要时用适当的工具把吸气阀连在立管的顶端; 打开箱体上设置的进气口盖; 用水灌满 2 个存水弯, 调解电风扇将压力调至 -2 5 0 f1 0 P a ; 记录初始气流率; 关闭电风扇, 进气口密闭并封闭电风扇的排风口; 冷却箱体内部; 当箱体温度达到 -2 0 13 ℃后, 在 5 士0 . 5 mi n期间内, 持续用流量为 1 0 士1 L / s , 温度为 4 0 士 3 ℃的温水灌入D N 5 0 m n 的 存水弯, 让水从下部的 存水弯流出; 等待 1 士0 . 1 h , 必要时堵住水封的各个出口; 打开进气口并取下排风口堵盖, 启动电风扇; 在 3 0 s 内调节电风扇将压力调至 一2 5 0 士1 0 P a ; 记录第二次的气流量 1 1 abcde约妒h C l 2 0 2 -2 0 0 4 1 - - 吸气阀; 2 一温度探头; 3 -温度探头; 4 压力表; 5 一一气体流量表; 6 电风扇; 7 一 一 D N5 0 m m存水弯; 8 -一 D N1 1 0 m m存水弯。 图 C . 3 冷冻试验的测试装置 C . 2 . 3 准则 第二次气流量应不少于初始气流量的 9 0 , D N5 0 mm管的水封保持深度应大于2 5 mm,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 J 2 0 2 -2 0 0 4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开启压力和吸气t试验 D. 1 装里 适当的装置 见图D . 1 由以下组成 a 带有连接压力表的静压探头的立管 1 根; b 压力表 1 个 士0 . 5 P a ; c 可调节各种速率并保持气流向下的电风扇 1 个; d 平均气流表 1 个 最小气流量 0 . 1 L / s o 注 测试应在 自然干燥的固定的温度环境中, 测定吸气阀开启瞬间的手段。既可以通烟气来观察, 也可以通过压力 变 化 来 看 气 流 变 化 。 1 -吸气阀; z 一一压力表; 3 平均气流表; 4 一 一 电风扇; a -5 倍立管内径; b 一 一 1 0倍立管内径; c 2倍立管内径。 图 D . 1 吸气t测试装置 D. 2程序 将 吸气 阀连接在管子顶端 , 与厂家说明书相一致 ; 启动电风扇, 导人向下的气流同时记录产生的静压和气流量; 缓慢增加风扇 速度直到吸气阀阀 门打开 , 当静压突然升高时吸气 阀就视 为开启 ; 、、.、.了, abC C J 2 0 2 -2 0 0 4 d 记录瞬间开启前的压力值, 该值就认定为开启压力; 注在吸气阀打开即压力升高前, 所测得最大压力值为开启压力 e 调整电风扇的气流率达到压力为 -2 5 。 士1 0 P a ; f 测量并记录气流穿过管子的实际值; 在试验的 3个吸气阀中, 最低实际流量定义为测定的吸 气量 ; B 减少气流量, 使压力为一1 5 0 0 , -1 0 P a ; h 记录3个吸气阀的气体通过管段的实际流量值 D. 3准则 开启压力应在0 P a --1 5 0 P a ; 3 个吸气阀中的最低气体流量为吸气量; 压力为一1 5 0 P a 时应产生可测量的气流量。 、.了、、 aL曰C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l 2 0 2 - 2 0 0 4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试 验 报 告 E . 1 吸气阀的性能测试报告内容应包括下列有关的资料 ”测试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2 报告的识别号; 3 要求测试的人 出资者 的名字和地址; 4 送样及其他情况 负责送样的人和日期 ; 5 试验物品的名称和编号; 6 测试期间, 试验样品的条件、 环境数据 温度、 压力等 ; 7 使用试验设备和仪器的编号; 8 试验方法的误差; 9 试验结果; 1 0 结果的非精确度或不确定性; 1 1 日期、 测试人签名、 测试单位公章 C J 2 0 2 -2 0 0 4 F or e wo r d I n o r d e r t o e n s u r e a p r o d u c t o f g o o d q u a l i t y a n d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r e l ia b i li t y o f t h e a i r a d mit t a n c e v a l v e s, we h er e b y e s t a b l is h t h e s t a n d a r d . T h e r e v i s i o n o f t h e s p e c if i c a t i o n is b a s e d o n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t e s t m e t h o d s a n d e v a lu a t io n o f c o n f o r mi- t y a s l a i d o u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E u r o p e a n S t a n d a r d E N 1 2 3 8 0 2 0 0 2 A i r a d mit t a n c e v a l v e s f o r d r a i n a g e s y s t e m s . I n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n e e d f o r t h e d e v e lo p me n t o f a i r a d mit t a n c e v a lv e t e c h n o l o g y wit h i n C h i n a ,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a r e n o t s p e c if i e d in t h e s t a n d a r d a n d i s o n ly s u i t a b le f o r u s e i n t h e g r a v it a - t i o n a l t y p e f or a i r p r o o f in g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 Ar t i c l e N o s . 5 . 8 a n d 5 . 9 a r e ma n d a t o ry wh i l e t h e o t h e r s a r e r e c o mme n d a t i o n s . An n e x A, B, C, D a r e c r it e r i o n s a n d An n e x E c o n t a i n s r e f e r e n c e i n f o r ma t ion o n ly . T h e s t a n d a r d wa s p r o p o s e d b y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t u t e o f S t a n d a r d s B e ij in g I n s t it u t e o f C iv i l E n g i - n e e r in g a n d Ar c h it e c t u r e ; As s o c i a t e d e d i t o r S t u d o r Ch i n a L t d . E d it o r s Yu F e i , Wu J u n Qi , Ch e n g Y o n g Xia n g . 1 6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C I 2 0 2 - 2 0 0 4 Ai r a d mi t t a n c e v a l v e s f o r b u i l d in g d r a i n a g e s y s t e ms 1 S c o p e T h i s s t a n d a r d p r e s c r i b e s c l a s s i f ic a t io n ,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t e s t me t h o d s . e v a lu a t io n , s y mb o l , p a c k a g in g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s t o r a g e f o r a ir a d mit t a n c e v a lv e s t o b e u s e d i n d r a i n a g e s y s t e m i n s t a l le d i n s i d e b u i ld in g s . T h e s t a n d a r d is s u it a b l e f o r v a l v e s wit h in wo r k i n g r a n g e o f p r e s s u r e b e lo w 1 0 0 0 0 P a p o s i - t i v e p r e s s u r e a n d t e mp e r a t u r e f r o m 一2 0 C t o6 0 C. F o r c h e mic a l , l a b o r a t o ry a n d a ll o t h e r s p e c i a l a p p l ic a t io n v a lv e s c a n r e f e r t o t h i s s t a n d a r d f o r imp le me n t a t io n . 2 Nor ma t i ve r e f er e n c e s T h is s t a n d a r d in c o r p o r a t e s b y d a t e d o r u n d e r r e f e r e n c e , p r o v i s i o n s f r o m o t h e r p u b li c a t i o n s , t h e s e n o r m a t iv e r e f e r e n c e s a r e u s e d c it e d a t t h e a p p r o p r ia t e p la c e s i n t h e t e x t , a n d t h e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a r e l is - t e d h e r e a f t e r F o r d a t e d r e f e r e n c e s , t h e a f t e r w a r d s r e v i s i o n n o t i n c lu d in g c o r r ig e n d u m o r t h e r e v i s e d e d i t i o n a r e n o t a p p l i c a b l e t o t h i s s t a n d a r d . H o we v e r , t h e a g r e 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