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固液两相球阀开启压差特性分析.pdf
2 2 FL UI DmACHI NER Vo 1 . 4 2, No . 1 2, 2 01 4 文章 编号 1 0 0 5 0 3 2 9 2 0 1 4 1 2 0 0 2 2 0 7 高浓度固液两相球阀开启压差特性分析 马艺 , 马中强 , 张生昌 , 邓鸿英 1 .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杭州3 1 0 0 1 4 ; 2 . 过程装备及其再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杭州3 1 0 0 1 4 摘要 利用雷诺应力模型和欧拉一欧拉方法对固液隔膜泵出口球阀的开启压差及压力分布特性进行了理论推导与 仿真分析, 以纯液相压力特征为基础, 进一步研究了多参数下高浓度固液两相流进出V I 压差的变化规律并相应地建立了 压差理论及回归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球阀出口压力为 1 . 0 MP a , 阀球材质为氟橡胶包覆硬铝质芯时, 理论分析所 得球阀开启所需压差为3 . 9 91 0 P a , 而球阀开启后, 模拟得到进出V I 压差及轴向液动力迅速衰减, 低压力区出现于阀座 上下顶角间的1 0 m m环形阀隙中心区域, 其轴向位置随阀口开度增大呈线性下降。当流动介质为高浓度液固两相流时, 阀隙内部射流加速段上移至阀座上顶角z 3 0 m m处, 球阀进出口压差达到了单相流压差的 8倍以上, 并且得到了各物 性和操作参数 阀口开度、 固相浓度、 混合粘度、 入 口流量等 对压差影响的显著性程度排序。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C F D ; 球阀; 压差; 两相流 中图分类号 T H 3 2 3 文献标志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0 3 2 9 . 2 0 1 4 . 1 2 . 0 0 5 Ana l y s i s o f Di ffe r e n t i a l Pr e s s ur e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ur i ng t he Ope ni n g Pr o c e s s i n Hi gh-- c o n c e nt r a t i o n S ol i d- - l i qu i d Ba l l Val v e MA Yi 一, MA Zh o n g q i a n g , ZHANG S h e n g c ha ng 一, DENG Ho n g y i n g 1 .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Ha n g z h o u 3 1 0 0 1 4 , C h i n a ; 2 .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P r o c e s s E q u i p m e n t a n d R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1 4,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we r e e mp l o y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1 p r e s s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a l l v a l v e i n U d i a p h r a g m p u mp b y u s i n g R e y n o l d s S t r e s s Mo d e l a n d E u l e r E u l e r me t h o d . T h e s i n g l e p h a s e p r e s s u r e d i s t ri b u t i o n s i n b a l l v a l v e 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f u n d a me n t a l l y . F u r t h e r mo r e, t h e c h a n g i n g r u l e s o f h i g h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w o p h a s e d i f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w e r e s t u d i e d a n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h e o r e t i c a l mo d e l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w h e n t h e o u t l e t p r e s s u r e i s 1 . 0 MP a a n d t h e b a l l i s ma d e o f a l u mi n u m c o r e c o a t e d b y h a r d fl u o rin e r u b b e r ,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n e e d e d f o r v a l v e’ S o p e n i n g i s 3 . 9 9 1 0 P a b y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 . Aft e r t h e b a l l i s p u s h e d. t h e s i mu l a t e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a n d a x i a l s t e a d y fl o w f o r c e b e g i n t o d e c a y r a p i dl y, a nd t h e l o we s t p r e s s u r e r e g i o n i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1 0 mm wi d t h a n nu l a r c l e a r a nc e wh i c h mo v e s d o wn l i n e a r l y wi t h t h e o p e ni n g o f b a l l v a l v e .I n c a s e o f hi g h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l i qu i d s o l i d flo w, t h e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r e g i o n mo v e s up t o t he h i g he r c o me r o f v a l v e s e a t z 3 0 m m , 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r e a c h e s m o r e t h a n 8 t i m e s o f s i n g l e - p h a s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 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t wo p h a s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i s a f f e c t e d b y mu l t i p l e f a c t o r s , s u c h a s v a l v e o p e n i n g , s o l i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v i s c o s i t y a n d i n l e t fl o w r a t e s , a n d t h e i mp o rta n t d e g r e e o f t h e s e 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a r e o b t a i n e d f u r t h e r for t wo p h a s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i n b a l l v a l v e . Ke y w o r d s c o mp u t a t i o n a l fl u i d d y n a m i c s C F D ; b a l l v a l v e ;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 t w o p h a s e fl o w 1 前言 隔膜泵是固液输送 的核心设备 , 其出 口球 阀 的启闭过程直接关系着隔膜泵的工作性能和使用 寿命。由 u型隔膜泵工作原理可知, 液压介质驱 动隔膜进行周期性地挠曲变形⋯, 流体被不断输 送至球阀下方区域, 流体积聚至一定压力后推开 球 阀排 出泵外 , 因此 , 球阀入 口与阀后管道的压力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60 6 基金项 目 浙江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Y I 2 E 0 5 0 1 2 2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 目 Y 2 0 1 3 2 9 5 5 1 2 0 1 4年第 4 2卷第 1 2期 流体机械 2 3 差提供 了球 阀开启 的直接推动力 , 进而造成阀球 壁面压力变化产生液动力。 许多研究者对各类泵阀压力特性进行了实验 和理论研究 J , 对 阀芯受力及开启所需压差进 行了数值计算 , 分析 了纯液相介质时阀门开启时 的压力波动规律 , 确定 了实验条件下流量一压力 损失的宏观定量关系。但是对于往复式隔膜泵而 言 , 输送水煤浆过程 中液力端和动力端均可能存 在一定的非稳性 ’ , 使得出 口阀受到变流量 、 变 阀口开度 J 、 变物性参数 。 。 等因素的影响 , 启闭 进 出口压差随之改变。因此 , 本文利用 C F D软件 对隔膜泵用出口球 阀的压差特性进行研究 , 比较 纯液相与高浓度 固液两相条件下球 阀内部压力变 化 , 考察不同阀口开度下流量 、 固相浓度等参数对 进出 口压差的影 响规律 , 为进一步分析球阀的启 闭及悬浮机理奠定基础。 2 数学模型及初始条件 2 . 1 湍流模型和 多相流模型 球阀内部为不规则 阀隙的旋转绕流流动 , 经 前期模拟结果优选 , 得到雷诺应力模型 R S M 更 适合于复杂旋转涡系的数值研究 。由于阀内流体 为高浓度液固两相介质 , 需考虑颗粒与颗粒 、 颗粒 与流体 间 的相互 作 用 , 本文 采 用模 型 E u l e r i a n Mo d e 1 , 则第 q 相 的连续性及动量方程如下 盖 qP V 。 ∑ 而 一 印 s 1 P I p V 。 P 一 g Vp 。 q ∑ U p 一 印 P 1 F g, , g , q 2 式 中 % 相的体积分数 。 从相 P向相 q的传质 .s 源项 , 其缺省值为零 q 相 的应力一应变张量 F 外部体积力 F 升力 F ⋯ 虚假质量力 R 相问相互作用力 相速度 2 . 2 三维建模及初始条件 隔膜泵球阀结构如图 1 所示。 阀球 出 口 球 阀 泵体 歼程限 位器 阀鹰 图 1 隔膜泵出 口球阀不意 在 G a mb i t 中建立球阀流道的三维模型, 球 阀 入 口直径 d i 8 8 m m, 阀球直径 D1 2 5 m m, 阀座 上 、 下顶角轴 向位置分别为 3 0 m m 和 2 0 mm, 阀 口最大开度 H1 7 m m, 此时球心对应轴 向位置 为 8 2 mm, 如图 2所示 , 并划分 四面体 网格 。 z 8 2 n 1 m , l I 7Ⅲm z 3 0 m] fl z 2 0fl l l f1.... z 0‘。。。 图 2 球 阀三维模 型 模拟 的初始条件为 1 入 口基准速度根据六缸隔膜泵 的额定 流 量计算得出 i 0 . 7 6 m / s , 水力直径为阀 口直径 8 8 mm , 湍流强度 , 则根据纯液相或液固两相 的物性参数分别得到。 2 出 口条 件按 隔膜 泵 的额定排 出压 力设 置 P 1 . 0 MP a 。 3 流 动介质 单相为水 , P 9 9 8 . 2 k g / m, 1 . 0 0 3 P a S ; 两相 为水煤 浆, 基准 固相浓度 W 为 6 1 % , 对应的混合密度P 1 2 8 0 k g / m, 混合 粘度 1 . 8 P a S , 基准颗粒粒径设为 d 5 0 mO 2 4 F LUI DmACHI NERY Vo 1 . 42, No. 1 2, 2 01 4 3 球阀开启压差理论推导 球阀平面如 图 3所示 , 图中 L为 阀口研合宽 度 , 远小于阀球直径 D, 2 为阀 口锥角 , 忽略密封 锥面上的研合深度。 图 3 球阀平面示意 假设阀球两侧压力基本对称 , 忽略沿 x轴 、 Y 轴方 向的受力 , 则阀球轴向受力有 阀球重力 D P g 3 流体对阀球的作用力 c o s 一 孚 ⋯ L -sin oLsin oL 4 一 p 2 丁I ∞ 4 式 中P 阀球上端 回压 P 阀球下端流体压力 d 阀球上端承压面直径 z 阀球下端承压面直径 由球阀的开启条件 F ≥W , 可求得球 阀的开 启所需压差为 却 等 ㈩ I c0 一 J 若认 为 阀球 上 端 背压 P 为 出 口压 力 1 . 0 MP a , 阀球材质为尼龙或氟橡胶包覆硬铝质芯 , 则 所对应的开启所需压差 △ p分别为 3 . 9 7l O P a 和 3 . 9 9l O P a 4 模拟结果讨论 下面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具体分析多工况下球 阀开启后内部压力分布特性 。 4 . 1 模 拟 准确 性验证 为验证模拟方法 的准确性 , 将 阀座下顶角 z 2 0 mm 处 模 拟 所 得 速 度 值 与 理论 值 V Q / A 比较 , 如图 4 a 。可见 , 5种开启高度 下阀 座处的速度模拟值 与理论值基本重合 , 误差不超 过 5 %。并进一 步以插装式 背压 阀为模拟对象 , 将模拟所得进出1 5压降与实验结果进行 比较 , 如图 4 b 所示。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接近 , 在流量 Q6 0 i n / h时误 差达到最 大值 。因此 , 模拟 中所采用的湍流模型及多相流模型较适用于 模拟球阀内部流动 。 互 昌 面6 0 9 1 8 升程 mm1 0. 5 0 譬 世0 . 2 5 a 流速模拟值与理论结果对比 0 1 2 5 2 50 流精 / h b 进 出 口压降模拟值与试验数据对 比 图4 模拟方法准确性验证 4 . 2阀隙宏观压力分布特性 球 阀内部纯液相压力场的研究是分析高浓度 两相压力特征的基础 , 因此, 首先研究流动介质为 纯液态水时球阀的压力分布特性。 整个球 阀进 出 口压差的变化规 律如 图 5所 示。由球阀工作原理可知, 随之球阀的开启 , 流体 的流通截面积增加 , 射流流束逐渐向后迁移 , 动能 损失增加 , 使得进 出口压差 随之减小 。由图 5可 以看 出, 各流量下压差 △ p随阀口开度增加而逐 渐减小 , 球阀开启瞬时 升程 h1 m m 压差达到 了全开时 升程 h1 7 m m 压差的 2 4 8倍 。 2 0 1 4年第 4 2卷第 l 2期 流体机械 50 宝 一 25 蹬 口 ,, 0 0 . 4 1 . O 1 . 6 流速 m/ s 图 5 不 l司阀口开度 F 球 阀进 出 口压差变化规律 进一步分析 5种阀口开度下各轴 向截面平均 压力变化规律 , 如图 6所示。可以看到 , 阀隙内部 压力变化主要集中于迎液区前端 44 0 mm区域 , 尤其是微小环形 区域 2 0 m m≤ ≤3 O mm, 并且其 轴 向分布梯度随阀 口开度 h的增加迅速减小 , 分 析得到球阀开启瞬时 h1 mm 阀球的底端压力 比其他开度时大 1 0 %以上。 育 2 、一 1斗 7 0 l 4 0 轴 向 高度 mm 图 6 不同阀口开度下球阀截面平均压力轴向分布曲线 阀球上下球面压力的这种不均匀变化提供了 阀球运动的直接动力一液动力 。忽略 自平衡的径 向力 , 暂不考虑容易失稳的球阀开启瞬间 h 1 m m , 4种阀口开度下 阀球 的轴向液动力如图 7 所 示 。 0 主 喜 一 8 0 0. 4 1 . 0 1 . 6 流 速 m, s 图7 不同阀口开度下轴向稳态液动力变化规律 可 以看到 , 恒流量下球 阀开启时 阀球的下部 压力远大于上部压力 , 稳态液动力为负, 使阀 口趋 于关闭 , 随着 阀 口的增加 , 阀球两侧压差逐 渐降 低 , 阀球上升速度减缓 , 稳态液动力迅速减小 , 至 阀球达到全开状态时 h1 7 m m , 稳态液动力转 而为正, 倾向于推动阀球, 对升程限位器造成一定 撞击 。并且稳态液动力随入 口流量增大而增加 , 液流动量改变 明显 , 引起阀 自激振动 的可能性有 所增加。 4 . 3 球阀高浓度液固两相流压差特性 隔膜泵实际输运介质为高浓度水煤浆, 流体 介 质在球 阀内部 的流 动更 为复杂 , 因此利 用欧 拉一欧拉 方 法模 拟 了球 阀 内 部 两相 流压 力 分 布 。图 8为 5种阀 口开度下单相与两相进 出口压差变化规律 比较。可 以看出, 对于整个球 阀而言, 介质为液固两相流时压差变化梯度随流 量呈近似线性增加 , 压差数值远大于介质为纯液 相时的压差, 数值达到了8 倍以上, 即高浓度两相 流经过球阀时压力损失更为明显。 3 5 O O 0. 4 1 . 0 1 . 6 流 速 m/ s 1 a 开口率 h / H 5 0 % 0. 4 1 . 0 1 . 6 流 速 m/ s b 开口率 h / H5 0 % 图 8 不同阀口开度下两相流与单相流压差比较 进一步比较球 阀半开 h 9 mm 和全开 h 1 7 mm 时单相 与两相的静压 云图, 如 图 9所 示 。可 以看到 , 两种 阀 口开度下两相流的压力变 6 3 O B 0 _【 口五 2 0 1 4年第 4 2 卷第 1 2 期 流体机械 2 7 0 0 O 0 hnH I h 5 l ll l n a 开 口率 h / H5 0 % 图 1 2 不同阀口开度下颗粒粒径对两相流单相流 压 差的影响 比较 由3个参数的影 响程度可 以看 出, 混合粘度 对球阀两相流压差的影响最为显著 , 流体流动 阻力随粘度 的大范围变化 0 . 8 2 . 8 P a S 而明 显增大, 并且阀口开度越小 , 进出口压差的变化越 明显 , 混合粘度 为 2 . 8 P a S时的压差最高可 接近于混合粘度为 0 . 8 P a S 时的 6 . 2倍 , 可见球 阀开启过程 中高粘度液 固两相流需克服大量内摩 擦做功 , 机械能耗散严重,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隔膜 泵的增压效 果 , 其次是 固相 浓度 W , 阀隙 内部颗 粒含量 的变化进一步改变了两相流 的粘滞作用 , 当固相浓度 W 由 4 0 %增至 7 0 % 时, 五种阀 口开 度下两相流压差都呈现均匀增大的趋势 , 梯度分 布较 为缓 和 , 同一 阀 口开 度下压 差变 化 区间为 [ P i , 2 p i ] 其 中 P i 为最小 固相浓度对应 的压 差 。相 比之下 , 固相颗粒粒径 d 对球 阀两相流 压差几乎没有影响。 因此 , 在连续输运工况下 , 固相颗粒粒径对隔 膜泵工作稳定性 的影响较小 , 但混合粘度和固相 浓度所造成的球 阀进 出口压差变化则不容忽 略, 易影响整个隔膜泵可靠性及稳定性 。而立式球阀 的设置及余隙体积的存在为液固两相流提供了缓 冲混合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利 于流体更平稳地流 出隔膜泵。 由以上结果可 以看出 , 隔膜泵用球 阀内部两 相流进 出口压差 △ p主要受到阀口开度 h、 入 口流 量 V i 、 混合粘度 、 固相浓度 ∞ 。 的影 响, 经多元 回归可得其关系式为 a p 0 . 5 9 6 5结论 1 球阀单相进出 口压差 随阀口开度 的增加 而迅速减小 , 各流量下压差相对变化梯度基本相 同, 而高浓度两相压差达到了单相压差的 8倍 以 上 , 与流量呈近似线性关 系; 2 球 阀内部压差主要产生于阀球和 阀座之 间的 1 0 mm微小环形区域。球 阀开启瞬时 , 阀隙 内部的单相最小压力值位于环形截面中心 h 5 m m, 随着球阀的不断开启 , 低压力区的轴向位置 线性下移 。当流动介质为两相流时 , 固相颗粒碰 撞拥堵加剧 , 阀隙低压区较单相流上移 , 流体射流 加速效果减弱 ; 3 高浓 度液 固两相 流压 差受 多 因素的影 响 , 通过 回归模型可知 , 阀 口开度是影响球阀内两 相流压差的最主要因素 , 其次是水煤浆混合粘度 、 入 口流量及 固相浓度 。 参考文献 [ 1 ] 邓鸿英 , 张生昌, 郑英臣. 环状 u型隔膜应力分析和 结构优化设计 [ J ] .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 0 1 2 , 3 0 5 5 7 8 5 8 2 . [ 2 ] Wu D a z h u a n , wu P e n g , L i Z h i f e n g , e t a 1 . T h e t r a n s i e n t fl o w i n a c e n t ri f u g a l p u mp d u ri n g t h e d i s c h a r g e v a l v e r a p i d o p e n i n g p r o c e s s [ J ] . N u c l e a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D e s i g n , 2 0 1 0 , 2 4 0 1 2 4 0 6 1 - 4 0 6 8 . [ 3 ] B a c k C, H e o J , J u n g J , e t a 1 . O p t i m a l c o n t r o l o f t h e g a s c o o l e r p r e s s u r e o f a CO2 h e a t pu mp us i ng EEV o pe n i n g a n d o u t d o o r f a n s p e e d i n t h e c o o l i n g m o d e [ J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 2 0 1 3 , 3 6 4 1 2 7 6 1 28 4. [ 4 ] Wa n g C, L e e G . A u t o m a t i c b i o s a m p l i n g c h i p s i n t e g r a t e d wi t h mi c r o p u mp s a n d mi c r o - v a l v e s f o r d i s e a s e d e t e c t i o n [ J ] . B i o s e n s o r s a n d B i o e l e c t r o n i c s , 2 0 0 5 , 2 1 3 4 1 9 - 4 2 5 . [ 5 ]H u J i b i n , wu We i , Y u a n S h i h u a , e t a 1 . Ma t h e m a t i c al mo d e l l i n g o f a h y d r a u l i c f r e e p i s t o n e n g i n e c o n s i d e ri n g h y d r a u l i c v a l v e d y n a mi c s [ J ] . E n e r g y , 2 0 1 1 , 3 6 1 0 6 23 4- 62 4 2. 一 日 d _【 】 口壬1 一 日 一 _l J 趟 £ l 薯 2 8 F LUI DF I 1 ACHI NERY Vo 1 . 42, No. 1 2, 2 01 4 [ 6 ] 史丽晨 , 段志善. 基于混沌一分形理论的往复式活 塞隔膜泵磨损故障分析[ J ] . 农业机械学报, 2 0 1 0 , 4 l 4 2 2 2 - 2 2 6 . [ 7 ] K a r m o z d i M, S a r i A, S h a fi i M B . E x p e r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f a n o v e l M a g n e t o Me r c u r y R e c i p r o c a t i n g MM Rm i c r o p u m p , f a b r i c a t i o n a n d o p e r a t i o n[ J ] . S e n s o r s a n d A c t u a t o r s A, 2 0 1 3 , 1 9 4 1 2 7 7 - 2 8 4 . [ 8 ] We n Z e n g , T o n g Z h i z h o n g , L I S o n g j i n g , e t a 1 . T h e r m o d y n a mi c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t u d y o f a h 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f l o w - r a t e c o n t r o l v a l v e f o r f u e l s u p p l y o f s c r a m j e t e n -- g i n e s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na l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s , 2 0 1 2 , 2 5 4 5 5 9 - 5 6 5 . [ 9 ] C h e n L i a n g , L I U J i n g h u i , C H E N J i a n g p i n g , e t a 1 . A n e w mo de l o f ma s s flo w c h a r a c t e ris t i c s i n e l e c t r o n i c e x p a n s i o n v a l v e s c o n s i d e ri n g m e t a s t a b i l i t y [ J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r m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0 9 , 4 8 6 1 2 3 5 一 l 2 42. [ 1 0 ]D a s D, D a s h U, Me h e r J n , e t a 1 . I m p r o v i n g s t a b i l i t y o f c o nc e n t r a t e d c o a 1 .. wa t e r s l u r r y us i ng mi x t u r e o f a n a t u .. r a l a n d s y n t h e t i c s u r f a c t a n t s [ J ] . F u e l 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3, 1 1 3 9 4 1 5 1 . [ 1 1 ]刘永兵, 陈纪忠 , 阳永荣. 环管反应器内液固两相流 的数值模拟[ J ]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 0 0 7 , 2 1 5 7 9 0 - 7 9 6. [ 1 2 ]殷鑫. 钻井泵阀阀隙流场 P I V实验研究[ D] .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 2 0 1 0 . [ 1 3 ]冀宏, 傅新, 杨华勇. 非全周开 口滑阀稳态液动力研 究[ J ] . 机械工程学报, 2 0 0 4, 3 9 6 l 3 一 l 7 . [ 1 4 ]贾亭亭, 牛广财 , 朱丹 , 等. 变温压差干燥技术研究 进展[ J ] . 包装与食品机械, 2 0 1 4, 3 2 4 5 8 - 6 2 . [ 1 5 ]钱姜海, 杨敏官 , 曹彦松, 等. 旋流泵内液固两相流 场的 C F D P B M耦合计算[ J ] . 流体机械, 2 0 1 4 , 4 2 4 2 3 - 2 7 . [ 1 6 ]郭崇志, 刘佳. 安全阀稳态排量测试新技术研究 [ J ] . 压力容器, 2 0 1 4 , 3 1 2 1 4 2 2 , 8 . [ 1 7 ]郝伟沙, 彭林 , 程红晖 , 等. 从监造的角度看管线球 阀常见质量 问题[ J ] . 流体机械, 2 0 1 4, 4 2 2 5 3 56. [ 1 8 ]徐海良, 周刚, 吴万荣 , 等. 深海采矿储料罐输送设 备固液两相流数值计算与分析[ J ] . 中南大学学报, 2 0 1 2 , 4 3 1 1 1 1 1 1 7 . [ 1 9 ]X i n F e n g , L i X i a n g y a n g , C h e n g J i n g c a i , e t a 1 . N u m e r i e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f s o l i d l i q u i d t u r b u l e n t fl o w i n a s t i r r e d t a n k wi t h a t wo p ha s e e x p l i c i t a l g e br a i c s t r e s s mo d e l [ J ]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c i e n c e , 2 0 1 2 , 8 2 2 7 2 28 4 作者简介 马艺 1 9 8 5年 一 , 女, 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多 相流泵阀理论及技术开发等方 面的研究 , 通讯 地址 3 1 0 0 1 4浙 江 杭卅 市下城区潮王路 1 8号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化 工机 械 与流体机械研究所。 上接第 7 6页 [ 1 3 ]G B 5 0 3 2 5 --2 0 0 1 .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规范[ S ] . [ 1 4 ]G B / T 1 8 8 8 3 --2 0 0 2 .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S ] . [ 1 5 ]施 强 , 寇 玉德 , 岑 曦. 暖通 空 调 中 的评 价指 标 评述 [ J ] . 建筑节能, 2 0 0 9 , 3 8 2 1 7 3 3 3 6 . [ 1 6 ]刘玉峰, 沈晋明, 王明红. 室内空气品质主客观指标 问的相关性研究[ J ] . 建筑科学, 2 0 0 6 , 2 2 6 l 0 一 l 3 . [ 1 7 ]F a n g e r P O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t h e o l f a n d t h e d e c i p o l U n i t s t o Q u a n t i f y A i r P o l l u t i o n P e r c e i v e d b y H u ma n s I n d o o r a n d O u t d o o r[ J ] . E n e r g y a n d B u i l d i n g s , 1 9 8 8 , 1 2 1 - 6 . [ 1 8 ]李祚泳, 丁晶, 彭荔红. 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 0 0 4 . [ 1 9 ]张淑琴, 白艳丽, 张洪林. 模糊数学在室内空气质量 评价中的应用[ J ] . 环境科学与管理 , 2 0 0 6 , 3 1 9 1 8 8 . 1 9 0. [ 2 O ]李念平, 朱赤晖, 文伟. 室内空气品质的灰色评价[ J ] .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O 0 2 , 2 9 4 8 5 - 9 1 . [ 2 1 ]李新 , 石建屏 , 魏锡文, 等. 室内空气质量指数评价 模式的研究[ J ] . 环境保护科学, 2 0 0 7 , 3 3 6 5 - 1 1 . [ 2 2 ]殷飞, 廖胜明, 曹小林, 等. 用于独立新风换气机的 膜式全热换热器研究进展[ J ] . 流体机械, 2 0 1 3 , 4 1 6 8 7 - 9 3 . [ 2 3 ]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