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煤炭告诉我们什么.doc
2014,煤炭告诉我们什么 编者按 2014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对大部分煤炭人来说过得并不轻松。见证行业起落、企业变革,见证自己和身边其他人的变化,很多人在这一年里有不少感悟。在此,我们将征集到的感悟与广大读者分享。 去产能需要打开死结 疗效有限的背后,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天然复杂性,更有一些地方“乱用药”、“胡开刀”和一些煤炭企业“病急乱投医”的缘故 从春天到冬天,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产煤大省到产煤小县,支持、帮助煤炭行业脱困的组合拳一套接着一套。许多媒体和专家都将这种举措“一词以蔽之”救市。 煤炭市场整成现在这个样子,既有老毛病也有新疾患。煤多了,贱了,讨人嫌了,“一吨煤赚的钱买不起两瓶饮料,甚至出一吨就亏几十元”,这是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诸多政策措施都盯着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做文章,如遏制超能力生产,重新核定煤与瓦斯突出煤矿生产能力,调控总量优化布局,清查制止煤矿违法违规建设,遏制劣质煤使用等,就是牵住了牛鼻子。“市场失灵处,政府作为时”,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既是讲政治也是循法治,既是保民生也是护环境,既是顾当前也是看长远,无可厚非,理直气壮。 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政策不会太多,绝大多数煤炭企业还在市场寒冬中瑟瑟发抖。疗效有限的背后,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天然复杂性,更有一些地方“乱用药”、“胡开刀”和一些煤炭企业“病急乱投医”的缘故。不在病根上想办法,肯定治不了、治不好,甚至会加重病情。 据媒体报道,某省煤电近日“相亲”,但这样的“相亲”并非电方知恩图报的心甘情愿。省上有指示,主管部门又牵线,总得给个面子吧。无奈,篝火终会熄灭,太阳也会落山。怯怯问一句那年产能才区区150万吨的5家煤业集团,救得了一时,救得了一世吗 市场变坏不一定就是坏事,大破才能大立,大乱才能大治。如果一摔倒就扶,一喊疼就哄,一叫苦就给糖,好了伤疤就忘痛未必可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或许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契机。但知不易行也难,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这两年,明的暗的,硬的软的,很多地方政府赤膊上阵,用“爱省煤”成为一道风景。有的地方大力“协调”金融机构继续为那些入不敷出、负债累累的煤矿输血。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产能继续过剩,恶性竞争持续深化。 “囚徒困境”之下,谁都不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谁都做“别人限产我增产”的美梦。这样必然导致合成谬误,沉疴依旧,积重难返。 地方政府不要再为过剩产能添砖加瓦、添火加柴了,煤炭企业也不要再光打自己的小算盘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共同打好调整结构攻坚战、下好化解产能过剩“一盘棋”,这才是正道。 一张表格带来的思考 以前的年终报告,涵盖党政工团方方面面,动辄几万字,民企来了,全部用数字说话,只要产量、利润等硬指标,一个表格完事 如果有人问,2014年什么让你印象最深我的答案是,一张在企业采访时看到的表格。该企业原是国有煤矿,后被民资收购。改制后,大到岗位设置,小至工作报告,管理风格大变。 听操刀者说,以前的年终报告,典型国企风范,从生产到生活,涵盖党政工团方方面面,用大量修饰词、排比句,动辄几万字。民营企业来了,全部数字说话,只要产量、利润等硬指标,一个表格完事。 只是一张表格的问题恐怕不是,这背后是企业在价值取向和管理理念上的差异。 民资派驻的管理者直言,民企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所有管理围着效益转。国企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讲政治、做贡献,追求形式上的满足感。做报告时,民企要求实事求是多讲问题,但国企默认规则是多报喜少报忧,要考虑面子问题。 某种程度上,形式感、好面子是国企通病,非煤炭行业独有,却也解释了为何煤炭企业年年岁岁讲改革、岁岁年年难突破。 无论市场低迷还是高歌猛进,煤炭企业这些年总是高举改革大旗,管理权放了收、收了放,职工数减了增、增了减。 林林总总的改革中,有多少是对症下药,有多少是表面文章,煤企人员想必心知肚明。 如果说好面子是国企通病,那么认识滞后堪称行业积弊。在煤炭行业干了60多年的老领导濮洪九说“煤炭行业最大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就是思想不开阔,这是多年来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一番感慨在全行业引发强烈共鸣。可见,很多问题大家早已了然。想想看,是真的在改革,还是装着在改革 当然,任何问题都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总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需要不断有新的改革措施。这个世界总是比我们快一步。怎么办只有先上路。 众所周知,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两点可能永远不能相遇,但在三维空间的人看来,通过折叠让两点重合是轻而易举的事。正如“囚徒困境”看似无解,但如果跳出模型本身,从更高的层面给予制度性约束,让大家明白合作的好处,是可以破解的。 文章开头提到的企业后来又重组,变成“民与国”合作。于是,他们的年终报告不再是一张表格,也非厚厚文档,而是结合文字与表格的PPT。看,只要想改,总有办法。 最可贵是那精气神儿 眼下,煤炭人的日子过得紧,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弥足珍贵,相信这是全行业砥砺前行的动力所在 在煤炭全行业亏损面超过70的大环境下,相信不少煤炭企业在“成本线”上忐忑地过完了一整年。 前几天,笔者向某煤炭企业人员询问状况,对方笑言,“工资降了四成多不说,到现在8月份的工资还没跟我‘见面’呢”。在煤炭行业,这并非个案。 四川一煤矿的矿工家属外出打工、开荒种地。河南一煤矿3名女工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一切从头学起。山东、山西一些煤矿想方设法把职工分流到了远在他乡的外埠煤矿。黑龙江一些矿工经过培训后,离开了多年所在的煤矿,到新的领域去打拼总之,这一波低迷行情在这一年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影响,数不完、数不清。 外人眼中,信息时代千变万化,一个人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家企业跳槽到另一家企业,从一个岗位换到另一个岗位,那是分分钟的事。但是,发生在矿工及家属身上的这些变化,着实让他们感受到了“黄金十年”的风光不再。 不管咋样,太阳还是照常升起,新常态衍生新心态。降本增效,机构调整,煤炭企业使尽浑身解数攻坚克难。煤矿工人是乐观的,相信“煤价不会一直涨,更不会一直跌”。煤矿工人是可爱的,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认为“省下的就是赚的”。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九里山矿刘金玉“抠”了26年,为煤矿省下数千万元。有人爱搞些革新发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矿游弋就是其中之一,为矿上节约400多万元。有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操作井下的“金戈铁马”如伺候“千金小姐”般小心翼翼,山东兖矿集团鲍店矿综采队刮板输送机司机张学山就是这样的人。 过去,煤炭人一直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著称。如今,这一精神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煤炭人。几十年来,煤矿工人的形象在变,工作环境在变,作业方式也在变,但爱岗敬业、执着奉献的好传统没变。从刘金玉到游弋、张学山,从大学生采煤班到研究生班,这种精神在不同煤炭人的身上得到了阐释。 眼下,煤炭市场不景气,煤炭人的日子过得紧,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弥足珍贵,相信这是全行业砥砺前行的动力所在。 迈出“去神秘化”第一步 政府简政放权,地方正税清费,产能登记公示,企业重大信息公开思路很明确尽可能化繁为简,将合法合理合规的,摊在明面上 自2015年1月1日起,产煤大省山西将率先向社会公开省属国有企业高管任职和薪酬待遇等企业重大信息,包含会计报告、经营管理、大额度资金运作、职工权益维护等内容。 一家国有煤企,一年到底挣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都花在哪里了,恐怕没几个人说得清。除了上市公司的年报,聊可能见的信息,就是几经拣选后的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等数字,还常常不及时。 煤炭“黄金十年”积攒下的家底,没抵过两年的市场严寒。那边“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口号还在耳畔回响,这边已然亏损欠薪,“无米下锅”。显然是攒下的钱没花对 细问净利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往往讳莫如深;高管薪酬、重大风险评估等则全部屏蔽,国有煤企成了公众心中的“灰箱子”。当然这并非煤炭行业独有。政府伸了长长的手过来,动辄干预。大家讲贡献讲回报就是难讲效益。个个都有苦衷,利益摆不上台面,做法辨不清公私。 2013年和2014年的“反腐风暴”,煤炭行业落马者众,不乏政府高官和企业一、二把手。为什么总是国企充当资产“高买低卖”的冤大头,是该细细思量。 所幸的是,我们正进入一个透明化的时代。2014年的大环境下,煤炭体制改革大步向前,政府简政放权,地方正税清费,产能登记公示思路很明确尽可能化繁为简,将合法合理合规的,摊在明面上。小范围中,国有企业不再有天然的信息屏障保护,反而增添了更多来自外部的监督力量。回归市场主体、效益本位,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职工权益才是正道。 而伴随着这种公开,企业声誉也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可有可无的软元素,将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硬指标。 当然,企业重大信息公开并不简单。一些老煤企资产评估、主辅分离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一些困难户正值改革攻坚期,利益垄断尚需破除,都需要时间。 而相对于一公开了之,以立法的方式完善内部和外部举报的保护制度,将信息披露纳入考核体系和信用体系,也是必须要做的。 或许,山西省属国有企业“晒账单”的举动并不会一帆风顺,这种公开和透明也未必会满足公众的期待,但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在人们心中扎根,任谁也无法阻止其生长。 企业是老二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喊了好几年,但是好多人不信。煤炭企业和非煤炭企业挖空心思申请项目,争先恐后扩大产能,并宣称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未来。未来的事没有看到,我们却看到2014年的煤炭市场,让所有煤炭产业的参与者心寒阵阵。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如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扩产能上规模的洪流中去我认为他们有这样一种逻辑扩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说白了,都想当老大,不管是全国的还是区域性的。结果,大家蒙头往前冲,老大没当成,却在市场面前都成了老幺。 市场永远是老大,企业永远是老二,老二一定要听老大的。这是2014年市场给我们煤炭行业的教训。 听心声选择 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肯定会因资源枯竭最终关闭,只是没成想来得如此之快。2014年笔者所在煤矿被集团列入准备关闭的8对矿井名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革,如何选择成为工友们纠结的现实问题。 比如,个别工友另谋高就,亦有工友意欲转行,而大部分工友或静观其变,或默默坚守平凡的岗位。无论今后准备以何种方式安身立命,相信都经过深思熟虑。再比如,好不容易盼来了棚改房即将摇号的消息,但部分工友还是自愿放弃了此次购房资格。 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身处行业动荡、企业改革、人生转变的关键节点,选择显得异常重要。但只要听从的是自己心底最真的声音,选择就没有对与错之分。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如何自处。 珍惜中改变 2014年,面对萎靡的煤市,煤炭人有过“寄托式”的奢求,也有过无奈的抱怨。一些包袱沉重的老矿区,连职工的基本工资发放都难以保证。职工节衣缩食,矿井附近小卖店老板也跟着抱怨生意难做。 突如其来的困境,让煤炭人在珍惜中学会了改变。珍惜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尝试内部挖潜和外部创效两条腿走路。集思广益,寻找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新方法。将以往散落在掌子面的浮煤回收,像持家一样,处处珍惜。小技改、小发明成为大家新的创效点,也丰富着困境中的矿山生活。 还需自身硬 2014年是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后最为“寒冷”的一年,众多不利因素将煤炭行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因此,煤炭企业应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改变众人心中“脏、乱、差”的形象外,苦练内功,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社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APEC蓝”的出现,明确告诉我们,煤炭实现高效清洁利用是必然趋势。煤炭企业的发展思想只有及时从过去的“煤堆大好说话”向质量、效益方向转变,以高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需求,才能及早走出困境。 交底,不要隐瞒 我所在的煤矿是一个年产15万吨煤炭的私营煤矿。作为技术副总,我对整个煤炭行业的了解也只是通过一些新闻,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企业会受到影响,更别说整天忙于生产的员工了。直到企业开始裁员、减薪、经常放长假的时候,员工们才知道大难临头了。企业干干停停,什么时候是头是去是留他们感到非常迷茫。 就在前两天,我们的董事长赶来给全体员工开了一个会。他一方面分析了现在煤炭行业的形势,另一方面交代了企业今后的发展规划和员工关心的收入问题。会后大家都感觉心情轻松了许多,最起码能根据企业的形势和自身情况决定下一步的打算。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董事长的真诚“如果你不能接受企业的现状和所能给你的,可以去寻找更适合你的舞台。如果你能够跟企业共渡难关,欢迎你留下。” 不管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还是企业的领导,都要学会交底,尤其在困难面前。把计划、目标、方案等都及时地传达下去,不要隐瞒。这样的交底一定会团结更多的人跟你共渡难关。 生机,靠自己抓 一位农夫养了一头老驴。一天,老驴不幸掉入一口枯井中。农夫召集众人来救它,想了许多办法都不行。他不忍心看着老驴痛苦地死去,便下决心将枯井填平,将老驴埋在井里。当一锹锹的土抛向井里时,老驴静了下来,用力抖落背上的泥土,然后踩着泥土一点一点地将自己垫高。就这样,老驴竟然走出了枯井。 应当说,老驴碰上的是灭顶之灾,但它不甘心死亡,将埋葬它的泥土变成拯救自己的台阶,终于使自己死里逃生。 我原是陕西蒲白矿务局的职工。10多年前,煤炭行业跌入低谷的时候,我和妻子双双失业,孩子刚满周岁,家庭经济陷入泥淖。我们没有等待,留恋过去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事,毅然离开矿区到西安打工。我觉得这个故事和我的亲身经历,给我们煤炭企业等着、观望着的工友们一个启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一个行业不可能百年兴盛,都会在某个时候遭遇困境。而当遭遇困境时,需要冷静面对,不要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像老驴一样,抓住一线生机,为自己找一条摆脱困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