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2007.08稿.PPT
高应力巷道围岩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侯朝炯李学华,2,引言巷道围岩应力转移理论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底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煤层上行开采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巷道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国内外其它技术,主要内容,高应力巷道围岩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引言,围岩松软破碎单轴抗压强度10~20MPa深井(自重应力)高应力采动应力(原岩应力的3~6倍)构造应力松软破碎+高应力,,1.大变形巷道难维护的原因,引言,5,第一类,围岩软弱型,即软岩巷道第二类,采动影响型,即动压巷道第三类,深井高应力型,即深井巷道第四类,上述三类巷道的复合型,,2.高应力巷道类型,6,动压巷道煤层开采引起的采动应力通常在原岩应力的38倍左右,将造成回采巷道、受跨采影响等巷道的严重破坏。,7,软岩巷道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和非连续变形的巷道。工程力指作用在巷道围岩的力之和,包括自重应力、残余构造应力、水的作用力,采动影响力及膨胀应力等。,8,深井巷道根据我国煤矿的巷道支护技术水平和地质条件,深部巷道的初步标准软岩500m;中硬岩800m;硬岩1000m以上。,9,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矿开采深度每年约以9m的速度向深部增加。一些老矿区和缺煤矿区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由于开采深度的加大,岩体应力急剧增加,地温升高,当岩体应力达到甚至超过岩体强度时,有关岩体力学科学与工程的若干问题由量变逐渐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资源开采的极端困难,并引发矿井重大安全事故危险性增加,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3.深井软岩成为重点,10,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也是用煤大国。我国煤炭储量大部分埋藏在深部,埋深大于600m和1000m的储量分别占到73.19和53.17。我国人口众多,用煤量大,不可能关闭深部矿井而依靠进口煤炭。因此,无论从战略高度还是从当前生产实际出发,都迫切需要积极开展深部开采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求在新理论的指导下,使实用技术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使矿井深部开采走上安全、高产高效的健康轨道。,11,矿井高应力巷道具有围岩破碎严重,塑性区、破碎区范围很大,蠕变严重。巷道围岩变形少则几百毫米,多达1.02.0m。巷道在服务期间需要进行不断的维护与返修,特别是它们的两类或三类的复合型,问题更为突出。严重时,在巷道掘进或使用期间将会在巷道中引发煤与瓦斯突出,甚至岩爆等动力灾害,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这不但造成巷道支护成本高,而且造成煤炭资源开采的极端困难,严重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这种局面将成为我国煤矿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开采技术难题。,4.高应力巷道特点,12,根据轴对称圆形巷道的弹塑性分析,得到下式,式中R-塑性区半径;a-巷道半径;P0-原岩应力;Pi-支护阻力;c-岩石内聚力;Φ-岩石内摩擦角;u0-巷道周边位移;G-围岩剪切模量。,u0与P0、(c、Φ)、Pi有关。而u0随P0的变化更为显著,故降低围岩应力对保持巷道围岩稳定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5.大变形巷道围岩控制的技术途径,13,分别研究周边位移u0与围岩性质(c、φ)、支护阻力Pi及围岩应力P0的关系得到,14,由上图可见,降低围岩应力对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效果最为明显,是围岩稳定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据此,提出本研究成果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是从引起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力学环境入手,以控制巷道围岩应力为中心,将高应力转化为低应力,以显著减小巷道围岩塑性区和围岩变形量,达到实现巷道围岩稳定的控制目标。,15,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16,1.研究基础,煤层采动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布,而且将该应力向底板岩层深部传递。可将煤层底板的岩层视为一个半无限体。半平面体弹性问题是研究半无限平面体在边界上受切向或法向分布力或集中力(力偶)作用时的平面弹性问题。本研究从格林函数和格林公式出发,先通过边界归化将双调和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一个只与边界面力有关的边界积分方程,再根据已知的面力条件通过具体积分可以直接得到半平面体各种弹性问题的解析解。,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17,研究得到上半平面重调和方程的Poisson积分公式,则研究区域内各点的应力为,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18,2.矿山压力问题底板应力增量分布,采用长壁工作面采煤时,采空区上覆岩层产生弯曲、沉降,断裂甚至垮落,该岩层的重量则转移到工作面前方和采空区两侧的煤体和煤柱上。此时采空区处在低于原岩应力的降压区;工作面前方及采空区两侧的煤体和煤柱上,出现了比原岩应力大得多的集中应力,常称为支承压力。据此简化为以下的计算图。,b2为松塌区,b为松弛区及塑性区,b1为应力升高的弹性区及原岩应力区,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19,将上述模型分三段进行积分计算后得到以下应力公式底板应力增量分布的解析计算公式。此计算方法和公式具有通用性,只要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底板载荷画出简化图,写出简化公式就可按照上述计算的方法和步骤,计算底板应力增量分布。),,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0,力学模型的建立,煤矿上行开采时,下部煤层可设定为带状无限长板,通过复变函数方法对弹性带状无限长板应力问题进行求解,建立以下力学模型。,3.上行开采的应力转移原理,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1,力学模型的建立,根据带状无限长板的应力函数,结合边界条件,计算得到板的应力解析表达式为,公式比较复杂,需用数值积分计算,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2,开采煤层顶板中的应力,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出现垮落带,结构模型简化如图。,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3,算例取垮落带宽度为200m,两侧未采煤层距垮落带中心x轴距离为100m,顶板承受的上部载荷(原岩应力)p010.5MPa,底部煤柱支承载荷p121MPa,计算宽度100m,上部载荷作用的范围为400m,顶板厚度a50m,则得到垂直应力分布图如下,可见,采空区上方垂直应力有大幅度减少,距离采空区越近减少幅度越大,随着远离采空区逐步增大,逐渐恢复到原岩应力。煤柱附近垂直应力的值较大,且均为压应力;随着距离的增加,应力逐渐减小,逐渐恢复到原岩应力。,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4,对高应力巷道而言,在顶板中或底板中开掘巷道并松动爆破,形成卸压带,从而将围岩应力往深部转移,降低了被保护巷道围岩浅部的应力,这是一种巷道保护的有效方法。为简化计算,对于顶板或底板中开掘的大面积卸压带,可以将其简化为狭长椭圆形。关于椭圆孔的平面问题,通过复变函数计算,给出了卸压孔周围较大范围围岩应力分布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可以比较方便的进行围岩应力分布的计算。,4.顶、底板掘巷及松动爆破围岩应力转移原理,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5,顶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6,底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7,狭长椭圆孔口孔边无均布压力的复变函数通解,,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8,狭长椭圆孔口孔边有均布压力的复变函数通解,,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29,算例取qx0.5,qy1,椭圆长轴a=15m,短轴b=0.5m,孔边内压q0.1,计算结果如下分别为卸压孔正上方的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等值线图,,,,狭长松动爆破卸压孔围岩应力计算,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30,椭圆卸压孔对侧向压力的降低效果不太明显;而对垂直压力的降低效果显著,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卸压孔的尺寸来控制对垂直应力降低的效果。因此对于采动影响下顶板移近量大的峒室和巷道是十分有效的围岩应力转移的技术途径。,,,,5.结论,巷道围岩应力的转移理论,31,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2,1.顶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巷道顶板掘巷实现应力转移的简单模型,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3,巷道顶部掘巷实现应力转移的效果,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4,2.鲍店煤矿工程实例,胶带输送机硐室与回采工作面的关系,兖州矿业集团公司鲍店煤矿矿井北翼布置一条轨道大巷和一条胶带运输机大巷,轨道大巷布置在-430m水平,胶带运输大巷高于轨道大巷5m,两巷水平间距30m。胶带输送机硐室位于1306工作面南侧50m处,其与邻近巷道的位置关系如图3-3所示。该硐室及其大巷均处于二迭系山西组3煤层底板泥岩或粘土页岩中,与3煤层间距为2860m。矿井北翼的生产采区都按倾斜长壁采煤法布置并使工作面跨大巷仰斜开采。该采区内,3煤层为主采煤层,其平均厚度为9m,分3层开采,分层采高2.83.0m。,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5,胶带输送机硐室与回采工作面的关系,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6,问题的提出,由于北翼采区的1301和1304工作面的开采,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巷道受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特别是1304工作面跨大巷回采期间,北翼胶带输送机大巷底鼓量达1235mm,顶板下沉量达388mm,两帮最大移近量达1250mm,断面缩小为原断面的55。北翼胶带输送机大巷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巨大的巷道维护费用也大大降低了矿井的经济效益。,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7,顶部掘巷的研究方案,为解决问题,初步提出以下五种方案,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方案一无顶部卸压巷时方案二硐室顶部开掘82m2卸压巷方案三硐室顶部开掘122m2卸压巷方案四硐室顶部开掘162m2卸压巷方案五硐室顶部开掘202m2卸压巷,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8,研究结果一对控制围岩变形的影响,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39,研究结果二对围岩应力场的影响,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0,顶部卸压巷设计方案,,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1,松动爆破炮眼布置图,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2,现场实测分析,1-顶底2-两帮,顶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4,1.底板掘巷的应力转移原理,简单模型,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5,2.蒋庄煤矿工程实例,问题的提出,蒋庄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t/a,是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的骨干生产矿井。该矿自1989年6月投产以来,至今已生产原煤2000多万吨,由于生产强度的不断加大,造成生产接续紧张,南翼一部和二部强力胶带输送机担负着矿井水平的南翼煤岩输送任务,因此其机头硐室群的良好维护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到全矿井的生产。,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6,胶带机头硐室群与3上307、3下307工作面平面位置对照图,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7,南翼二部强力胶带输送机头硐室群平面图,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8,硐室维护的难点,硐室群的组成复杂有三个电机硐室、1个张紧绞车硐室、转载机巷、操作间及几条与硐室相连通的巷道组成。3上煤层开采对硐室的影响该煤层距硐室30m。(已采)3下煤层开采对硐室群影响大硐室群距离3下煤层约15m。硐室群的维护效果要求高不允许有明显底鼓和基础破坏。主要硐室的断面大。,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49,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为简化计算,在本次研究中只选择硐室断面最大、维护难度最大的电机硐室进行模拟研究。模拟范围为宽高=90m80m,网格为180149,共26820个单元,模型采用应力边界条件,模型的上表面施加均匀的垂直压应力,模型两侧面施加随深度变化的水平压应力,模型下表面垂直位移固定,左右两侧的水平位移固定。最大的电机硐室断面尺寸为宽度高度=5.95.9m。,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0,计算结果1垂直应力的转移效果,硐室受采动影响期间,如不采用底板掘巷应力转移技术,主要硐室周边的垂直应力最大为40MPa左右。采用应力转移技术后,主要硐室周边的垂直应力降低为7.5MPa左右。效果十分明显。,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1,计算结果2水平应力的转移效果,受采动影响期间,不采用应力转移技术时,底板最大水平应力为48MPa。采用转移技术后,主硐室底板的水平应力减小为15MPa左右。,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2,计算结果3垂直位移的控制效果,硐室受采动影响期时间,如不采用底板掘巷应力转移技术,主硐室顶板下沉量可达193.4mm,底鼓量达158.8mm。采用应力转移技术后,主硐室基本无底鼓。效果显著。,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3,应力转移技术对围岩的控制效果比较,注()内数字表示采取应力转移技术与不采取应力转移技术时的变形比值。负值表示整体下沉。,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4,卸压巷主要参数的研究模型,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5,工业性试验方案,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6,围岩变形实测,(1)采动影响下,围岩变形不明显。(2)硐室两帮相对移近量在20mm之内。(3)底鼓量在10mm左右。,底板掘巷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8,1.基本的应力转移原理,上行开采应力转移的基本原理为下部煤层先行开采后,在采空区上方形成冒落带、裂隙带、缓沉带,上部煤层处于裂隙带或缓沉带内。此时,上部煤层的应力发生了转移,下部煤层采空区上方的应力基本转移到周围煤体上,因而此区域的应力显著降低。将上部煤层的巷道和工作面布置在下部煤层开采边界影响范围以内,即布置在煤岩层已发生充分移动变形的区域内,巷道和工作面处于应力已经转移的低应力区,可以显著降低支护难度,有效提高矿井的生产安全水平。,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59,2.孙村煤矿工程实例,问题的提出,孙村煤矿-800m水平埋深达980m,属于深部开采范畴。不仅如此,其原岩应力中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之比为1.341.0,属构造应力复杂区域。当受到采动影响后围岩应力将提高到原岩应力的3~8倍,对巷道维护带来严重困难。该矿上组煤的主采煤层为二、四层煤,倾角一般为19~25。二层煤平均厚度2.02m,四层煤厚度1.15-2.15m,层间距平均为22m,煤层顶底板以砂岩、粉细砂岩为主体;三层煤厚度平均为1.0m,局部可采,与四层煤之间的层间距为(6.028.0)/16.0m,与二层的层间距为(3.07.0)/5.0m。,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0,覆岩裂隙带发育分带特征(井下探测研究),根据钻孔注水漏失量和钻孔岩芯鉴定结果与冲洗液漏失情况,可得到四煤采空区覆岩裂隙发育亚分带规律,即从四煤顶板为起点沿地层法向的分带发育特征为0m4.6m为冒落带;4.6m7.2m为强裂隙亚带;7.2m13.6m为中裂隙亚带;13.6m19.1m为弱裂隙亚带;19.125.5m为缓沉带。裂高为采高的13.6倍。,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1,物理模拟研究模型,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2,模拟结果1四煤开采时老顶初次破断情况,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3,模拟结果2四煤开采时老顶周期破断情况,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4,模拟结果3四煤开采后二煤的赋存状态,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5,模拟结果4四煤上行开采条件下二煤采动时,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6,上行开采时上覆围岩活动特征,①、覆岩运动与结构可明显地划分为冒落带,强、中、弱裂隙带及缓沉带。四煤冒落带高度为7.32m(采高m2.28m);强裂隙带高度为7.58m;中裂隙带高度为9.26m;其上部为弱裂隙带和缓沉带。②、强、中裂隙带内岩层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运动,顶板离层、断裂所形成的离层裂隙与斜交裂隙都十分发育,强裂隙带内岩层可能会有微量的层间错动,中裂隙带以上岩层无层间错动。以上的岩层运动以离层裂隙为主,有轻微的斜交裂隙出现。,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7,③、二煤处于中裂隙带上方、弱裂隙带底部,只产生离层裂隙及轻微的周期性斜交裂隙,并在工作面后方及时得到闭合。二煤及其顶底板结构保持完整,不发生台阶错动。④、对二煤复合顶板托顶煤及夹矸的上行开采实验表明,由于上行开采的应力转移作用,二煤复合顶板在控顶区上方能够较好地维持顶板稳定,可以实现复合顶板煤层的上行开采。⑤、开采四煤能降低二煤的应力强度水平,减缓冲击地压的危险,并能减弱二煤的来压强度和地质构造应力的影响。,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8,上行开采应力转移的理论计算结果,由图可见,四煤上行开采后,在二煤和四煤范围内,围岩中的垂直应力明显降低,其垂直应力约为原岩应力的36%~61%。而在二煤采空区前方垂直应力约为原岩应力的160%~126%。这表明,由于四煤的上行开采,致使采空区上部一定范围内的煤层应力转移到了采空区附近的煤岩层中,在开采范围内形成了低应力区,为上部二煤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应力环境。,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69,应力转移后上部煤层巷道围岩变形曲线,受采动影响时,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70,应力转移后对上部煤层工作面的影响,(1)在下行开采时,二煤工作面由于顶板压力大,煤壁片帮与机道冒漏顶现象十分严重,需要水力膨胀锚杆超前护顶、坑木穿顶,顶板管理极其困难,推进速度很慢,生产十分被动。四煤采用上行开采后,二煤回采工作面复合顶板稳定,工作面无冒漏顶事故发生,平均原煤单产与推进速度提高到1.88倍,平均推进速度由48m/月提高到90m/月左右,原煤平均单产由1.8~2.0万吨/月提高到4.2万吨/月左右,显著提高了工作面单产、降低了材料消耗。(2)二煤具有强烈冲击倾向,上行开采完全消除了冲击危险。(3)解决了原来二煤工作面推进慢,制约四煤开采的被动局面,缓解了采掘接续,大幅度提高了矿区煤炭产量与经济效益,矿井利税取得历史最好水平。,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71,经济效益,煤层上行开采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73,1.基本的应力转移原理,在巷道底板中布置钻孔,并进行药壶爆破,在巷道底板中产生围岩弱化区,将集中应力转移到围岩较深部。,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74,2.松动爆破的关键技术,爆破的内部作用原理,当发生内部爆破作用时,在围岩中形成爆破空腔、压碎圈、裂隙圈及震动圈。裂隙圈的大小是影响应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75,炮孔深度的确定,式中W装药的临界深度,m;h预留的完整岩体厚度,m;θ炮孔与巷道底板所夹的锐角,。,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76,三区半径计算,空腔半径Rk为压碎区半径Rc为裂隙圈半径Rp为,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77,装药量和炮孔间排距,合理的装药量Q炮孔间排距,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78,3.平顶山六矿工程实践,问题的提出,六矿二水平戊二采区开发中,设计的上山绞车房水平标高-260m,埋深550m。绞车房坐落在戊11煤层下部5m处,绞车房围岩由顶部到底板分别为0.59m厚的戊11煤层、3.91m厚的泥岩、3.24m厚的细砂岩、4.25m的砂质泥岩。该绞车房在掘进完成后不久即因底鼓严重而破坏,影响了采区的生产。分析表明,绞车房的破坏主要是因为较高的围岩应力所致。,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79,技术路线,①、利用松动爆破的应力转移原理,将绞车房周围较高的围岩应力转移到深部,为硐室治理创造有利的应力环境。②、在爆破破碎区中进行注浆,对底板进行加固,达到最终稳定硐室围岩的目的。,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80,方案参数设计,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81,围岩底鼓量观测结果,与原绞车房不进行任何处理时的底鼓量相比,底鼓量明显降低,约为不进行处理时底鼓量的1/3。,底板松动爆破应力转移与注浆加固技术,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83,1.基本原理,1巷道掘进头2应力转移钻孔,1掘进巷道2超前钻孔3钻孔前垂直应力分布曲线4钻孔后垂直应力分布曲线,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84,2.平顶山十一矿工程实践,巷道围岩条件,己16-1722120工作面,两侧均为未开采的实体煤。工作面煤层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020,平均18,厚度5.010.0m,煤的坚固性系数f值1.0左右;工作面地面标高166.39175.30m,煤层底板等高线标高-680-750m,工作面埋深846.39925.3m。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斜梯形断面。巷道埋深达800m。,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85,数值计算研究模型,由于模拟巷道掘进过程,所以模型沿巷道轴向剖面建立,岩层层面为水平,巷道高度取平均值3m,宽度4.2m。模型模拟范围为长宽8060m2,网格为130114。采用应力-位移混合边界条件,模型的上表面施加均匀的垂直压应力,模型两侧面施加随深度变化的水平压应力,模型下表面垂直位移固定,采用摩尔-库仑准则。此次数值模拟包括两个方案方案一模拟卸压钻孔对围岩应力场的改变效果;方案二模拟不同钻孔长度、直径等钻孔参数对围岩变形尤其是顶板下沉、底板鼓起的影响,从而确定合适的钻孔参数。,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86,不同钻孔长度时的应力转移效果比较,分别打4、6、8、12、14、16m钻孔时,围岩高应力(30MPa、40MPa)位置的变化情况。应力转移效果相当明显。,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87,钻孔位置对顶底板移近减小量的影响关系,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88,钻孔长度对顶底板移近减小量的影响关系,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89,钻孔直径对顶底板移近减小量的影响关系,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90,应力转移效果比较(围岩变形量),采用应力转移前采用应力转移后,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91,应力转移效果比较(围岩变形速度),采用应力转移前采用应力转移后,巷道迎头超前钻孔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相关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相关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93,1.开槽孔,巷道周边开槽孔后的应力分布Ⅰ-围岩应力较低区;Ⅱ-应力升高区;Ⅲ-原岩应力区,开槽后应力向深部转移。槽孔可在底板、两侧或全断面,相关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94,2.松动爆破,相关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95,工程实例赵各庄矿垂深900m的7层煤回采巷道。煤层倾角30,采用非对称型可缩性支架、锚杆、上帮底角单孔爆破卸压联合控制技术。100天时间巷道平均底鼓量287mm,较无锚杆、无卸压段减少了61.6。,相关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96,3.巷道一侧或两侧布置巷峒,巷道一侧布置巷硐后效果示意图,相关的应力转移原理与技术,97,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