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第1章 城市地质环境价值及其研究意义.pdf
6 第一篇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论及其计算 第一篇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论及其计算 第一章 城市地质环境价值及其研究意义 第一章 城市地质环境价值及其研究意义 第一节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相关术语 第一节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相关术语 由于环境、资源、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等相关概念或含义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有 不同的定义或含义,没有统一,即使在同一学科或领域内,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体 会和经历,也有各自的理解。为使理解不致过于混乱,本节将对这些相关概念或含义 作一个界定。 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既有同一性, 又有差异 性,二者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对人类是十分重 要的。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概念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围绕着人类的空 间以及位于该空间内部的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或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白然因素 的总和。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定义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 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 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经常的和必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 环境影响着人类,作用于人类;反之,人类也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反作用于自然环境, 即人类有目的、有计划、能动地改造着环境、利用着环境,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和生 存环境。 然而,人类长期以来并没考虑到由于对环境的干预能产生长期的、累积的影响的 环境效应。当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去干预环境时,人类将因自己的错误而受到自然界的 惩罚,当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去干预环境时,便会使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而发展。人 类在认识到其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后,从而使人们又重新回归于正确的平等、共 生、共进的关系上来。 1.2 环境价值 环境作用于人类,影响于人类,人类也反作用于环境,影响于环境。在这种相互 7 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向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环 境质量和环境功能也是向着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关系称为环境价值。环境价 值表现的是双向关系,而且也是双赢的关系。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牺牲 环境,以环境为代价,降低了环境质量,损害了环境功能,这种单向利己关系只是无 休止地从环境中摄取,毫不顾忌环境的承载能力,把人和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人与 环境只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需要与满足的关系,这只能是环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 环境价值。为了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降低了的环境质量和折损的环境功 能予以足量的经济补偿,这就是环境补偿价值。环境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和环境补偿价 值构成,在没有环境补偿价值的情况下,环境价值就不存在。环境价值是产生于人类 对环境获取效用的同时又要对环境给予足量的经济补偿。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 的所在,人类与环境关系是和谐、平等共处、共生、共存、共荣的统一整体。环境价 值是指事物和人的行为对人的正常环境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既在满足人的环境 本性和需要所具有的意义和使用价值,亦要人类向自然环境提供足量的补偿价值,以 补偿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折损。 倡导环境价值,把环境价值理解为与人的统一独立整体,与人共同享有平等的尊 严、权利和价值,回归环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恢复人的环境本性和环境需要 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恢复人与环境的自由的和谐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 面建立和谐而小康的社会意义重大。 2、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 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它包括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 阳光、热等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 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类型,有下列多种划分方法 [2、3、4]。 ①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可划分为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②按其在人类生产 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型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型自然资源;③按其利用限 度,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④按其数量及质量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恒定资源 和亚恒定资源。 3、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3、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自然资源只不过是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自然环境 8 包含了自然资源,这就是自然环境的资源观。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地 质环境、地理环境等。 4、短缺资源 4、短缺资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属性和功能所决定的。它们具有满足人 类需要的有用属性和可利用的功能。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有的是短缺资源,有的是 稀缺资源。 短缺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和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 因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而产 生明显不足的资源。资源的短缺状况和短缺程度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价格有关。在一 定的价格水平上,资源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即显现出资源短缺 [5]。 由于资源短缺状况和短缺程度与价格有关,因此与形成价格的机制有关。在国内 外市场分割的环境下,有的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价格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具有刚 性价格的许多自然资源,以远低于其价值进行交换,出现过度利用,造成长期短缺。 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健全的条件下,资源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 成的,能较好地反映资源供销状况,虽然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而可能出现资源短缺,但 是短缺现象有一定弹性,一船情况下持续时间较短。 总之,环境指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环境、 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的总称,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 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也是一种自然资源。水、土地、森 林、草原、地质矿产、石油天然气、动植物、空气等等自然资源均是环境的要素。而 自然资源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中包涵着资源,资源蕴涵于环境。 因此,在本文中,如果“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这些词没有前定介 词修饰,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同指一个概念,都可简称为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 二、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 二、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 1、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互影响的地球表层 岩土体空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资源、环境等基础 功能。它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能量交换,起控制、 支撑或破坏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系统。地质环境承受内动力、外 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具有内源性、隐蔽性和一旦酿成灾害的不可逆性,对人类 9 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制约作用。地质环境可由第一、第二、第三地质环境构成。 第一地质环境,是指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或可称为原生地质环境。 第二地质环境,指人类进行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等活动,及发展经济所 从事的经济活动等所改造了的地质环境。或可称为城市次生地质环境。 第三地质环境,指人类活动及其与原生、次生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地质环境是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它包含了 地质资源,具有与环境相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和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环境地质问题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是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 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如斜坡变形、土壤污染、地 下水水质污染、海水入侵、土壤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等问题。本文所指环境地质 问题不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geo-hazards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 产、生活环境和工程建设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按 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缓变性灾害,以较缓慢的作用过程对人类造成危害, 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另一类为突发性灾害,骤然发作成灾,如滑坡、 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2、地质资源 地质资源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蕴藏于地层中的各种可供人 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各类矿床、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微 生物、地表各类天然建筑材料、土地、湿地、地质景观和地下空间资源等等等。地质 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与 自然资源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地质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 质环境的组成部分。 3、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的关系正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一样 地质环境包含 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只不过是地质环境的一个要素。在谈及地质环境或地质资源的时 候,具体含义各有侧重地质环境主要指包括地质资源在内的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各类 要素,重点是人类与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在谈论地质资源时,侧重于人类开发利 用于生产生活的蕴藏于地层中的物质。 从环境角度看, 地质资源是地质环境的一部分; 从资源角度看,地质环境是地质资源的一部分。 10 本文提及地质资源时,可理解为地质资源环境,在提及地质环境时,可理解为地 质环境资源;在论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或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时候,包括了地质环境 和地质资源评价和风险评价的含义。 4、其它几个相关概念 城市地质环境是指包括城市发展所影响的区域和深度范围内地质条件、地质资 源、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等的总和,是地质环境在城市区域的概念。在城市区域, 几乎不存在原生地质环境,主要是人类与自然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城市次生地质环 境。因此,城市地质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及其与次生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城市地质环境包括对城市发展有利的地质资源和良好的地质条件, 也包括对城市 发展不利的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及不良地质作用与现象。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包括对城市发展起支持作用的地质资源、良好地质环境条件的有利方面的评价,也包 括对城市发展起限制作用的不良地质作用、 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等不利因素的评 价。 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 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与交换的因素,即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环境称为城市生态环 境。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为城市生态环境学。 社会经济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为社会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 中,地质环境居于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环境中,人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生态地质环境以人类生存的城市地质环境为核心,其与自然生态环境、社 会经济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重叠部分为生态地质环境。 三、地质环境资源的特性 三、地质环境资源的特性 地质环境资源与其它天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下列特性 [6] (1)资源属性一部分地质环境资源如天然建筑材料、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等等资源,具有与一般天然资源一致的属性,即难以恢复和再生性、不可逆性、耗损 和耗竭和枯竭性,具有可以移动性。 (2)环境属性另一部分地质环境资源如地面空间、地下空间、地质景观、湿 地、天然地质体及其构成等具有自然环境属性,即具有不可耗竭性、不可移动性,但 具有可恢复和重建性质,即这部分地质资源虽然可被破坏、污染和毁损,但其功能可 以通过工程治理或天然自净与调整得到修复。 11 (3)独一无二的特性地质环境资源,其环境资源价值不仅与其具体种类、品 质等有关,还受到其所处的具体地理区位、埋藏条件、开发利用条件、稀有程度等的 影响,可以认为,地球上没有在使用价值、补偿价值、开采利用条件、修复条件等等 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份资源,因此,地质环境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这种独一无二 的特性在具有环境属性的地质环境资源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4)社会化商品属性地质环境资源与一般天然资源一样,具有可社会化与可 商品化属性。不论是上述具有资源属性的地质环境或是具有环境属性的地质环境,都 可以通过人类的工程改造或者开采利用,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其社会化和商品化。 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由上述特性决定,在进行地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时,必须考 虑到地质环境资源的这些特性。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1、大量天然建筑材料成就了辉煌的城市建筑 一、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1、大量天然建筑材料成就了辉煌的城市建筑 我国现有城市 688 座 [7],不论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还是普普通通的居民小舍, 不论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叉桥和高架路,还是蜿蜒曲折的各类道路,绝大部分都是作 为地质资源的天然建筑材料修建起来的。 可以说, 没有蕴藏于地层中的天然建筑材料, 就不可能有城市建筑的辉煌。目前我国每年为生产建筑材料要消耗各种矿产资源 70 多亿吨,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矿石、化石类资源,全国人均年消耗量达 5.3 吨。目 前我国己探明的可用于水泥生产的石灰石矿山储量约 450 亿吨,可开采利用的约为 250 亿吨;水泥工业每年要消耗约 6 亿吨石灰石及 1.2 亿吨粘土类原料,煤炭近 1 亿 吨;我国年生产砖瓦 6000 亿块标准砖,需消耗 12 亿方粘土 [8、9]。 2、地质环境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资源 2、地质环境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资源 城市发展离不开空间资源。地质环境不仅为城市的扩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地面空 间资源,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地下空间。 城市发展空间由地面向地下延伸、部分城市功能由地面转入地下,这是世界城市 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充分利用 城市土地的重要措施、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开发利用城市的 地下空间,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具 12 有相当的水平与规模,有的发达国家已开始尝试开发利用 50 至 100 米的深层地下空 间。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将城市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 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工作已经起步。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深圳 等城市已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地铁、公路、仓储、车库、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等。 总之, 人类进人工业革命时代至今, 已成功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来建设地下交通、 公用设施、军用设施、掩护所、住房、储藏冷冻设施及仓库、工业和制造业、学校、 因书馆、发电站、油库、车库、购物中心、办公用房和娱乐中心等,创造了辉煌的业 绩,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积累了丰富经验。面向2l世纪地下空间资源将为创建 一个安全、经济、温馨、舒适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地下水资源为城市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供水水源,支撑了城市的发展 3、地下水资源为城市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供水水源,支撑了城市的发展 全国有 400 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全国城市用水量中占 30, 北方城市以开 采利用地下水为主,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城市利用地下水供水分别占 72和 66(全 国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调查成果,2005) 。 4、地质景观为城市旅游、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地质景观资源,支持了城市 经济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 4、地质景观为城市旅游、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地质景观资源,支持了城市 经济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 地质景观是旅游风景区建立的基础。纵观已有的自然风景名胜区,绝大部分与地 质密切相关或为经过长期的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白然地质景观,或为利用独特的岩 体条件人为制造的人文景观,或为古人类活动遗迹,或为利用古生物、古动物化石建 立的博物馆、所。换句话说,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的旅游风景城市,都是在各具特色 的地质景观的基础上建立和开发的,如泰安、桂林、承德、肇庆、黄山、张家界、登 峰、峨眉、洛阳、武夷山等。 5、矿业城市因地质资源开发而建,随地质资源利用而兴 5、矿业城市因地质资源开发而建,随地质资源利用而兴 目前我国有矿业城市 134 个,占 688 个城市的 19.5。 这些城市依靠地质矿产 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还将依赖地质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持续发展下去 [10]。 二、城市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我国城市分别分布在不同 的地形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部位,这决定了我国城市具有地质环境复杂、环境地质问 题多样、地质灾害频繁、造成损失巨大等特点。我国城市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 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和的 1/4 以上,每年损失超过 200 亿元以上,伤亡人数 13 逾千人,已成为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1]。 1、地震多发,危害大 1、地震多发,危害大 在众多的地质灾害中,对城市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地震。据测算,一次 7 级左右的 地震发生在城市或其周边地区,就足以摧毁整个城市。上世纪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 7--8 级地震 1-2 次,6 级以上地震 18- 20 次;己有 20 座城市毁于地震;我国地震活 动的特点是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有记 载的地震共 8137 次,其中 1004 次,为 6 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11、12]。据 1990 年颁布 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全国约有 45的城市位于 7 度和 7 度以上的地震区内 [11、 13]。 北 京、西安、呼和浩特、汕头、海口等城市的地震烈度达 8 度。而目前更多的地质灾害 是地震诱发的,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坝、地而塌陷、泥石流等。特别是当这些灾去同 时发生时.情况则更复杂,灾情更严重。严密监视地震发展动向,按照规范要求对城 市建筑和生命线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对城市居民进行应付突发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 教育是减少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行之有效的方法。 2、地裂缝 2、地裂缝 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不管是那种类型的裂缝,均可造 成严重的地质灾害。一次大地震波及的范围很大,产生裂缝的范围也很大,其中有的 裂缝与发震断裂关系极为密切,有的因振动和重力作用而产生,当然在大规模的地壳 运动中,伴随着皱褶和断裂,亦会产生裂缝。另外,如西安、太原、沧州、常州等许 多城市由于过量地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而沉降而出现地裂缝;近 20 年来,矿业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而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等,均伴 有地裂缝出现,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4、15]。 3、滑坡 3、滑坡 滑坡也是世界范围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去比较严重的国家。研究表 明 [16、17],建国以来.我国山体滑坡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己达 60 亿元人民币,伤亡数 万人;我国的滑坡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石南、廿肃等 20 多个省、自治区。其中 四川是我国滑坡灾去最严重的省份,受灾频次约占全国的 1/4。除了自然的原因外, 城市规划缺乏科学的依据,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管理制度不健全,执法力度不 够等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城市滑坡的重要原因。不加限制地建造高层建筑,地面荷载加 重;工业和生活用水排泄不畅,导致水分大量入渗,增加了土体的重量。诸如此类的 14 外在因素在城市滑坡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995 年湖北巴东县城 12.8 万立方米的大 滑坡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为因素导致滑坡的例子 [17]。 4、地面沉降 4、地面沉降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表明 [18],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主要有 16 个省市、 区46 个城市出现地而沉降,沉降面积约为 48700 平方公里;到 2003 年,我国有 50 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沉降面积扩大到 93855 平方公里,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华北 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面沉降严重地区。 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超过 2 米的有上海、 天津、 太原、西安、沧州、常州等城市。天津最大沉降量甚至超过了 3 米。 地面沉降己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地质灾害。造成城市地而沉降的原因大 致可归纳为以下 3 个方而①人为抽水后含水层托浮力减小、砂层或上层有效应力增 加、孔隙度降低;②也有一些城市的地而沉降主要是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过大,建筑物 荷载压密第四系松散上层造成的。 5、地面塌陷 5、地面塌陷 我国城市地面塌陷大体上是由两个方而的原因引起的①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 的塌陷。②表层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统计资料表明 [10、12、14、20],1991 年,全国采煤破 坏的而积达 10 万 hm 2,毁田 5 万 hm2。全国五大矿区出现严重的地面塌陷[19、21、24]阳泉 矿区达 60 km 2,焦作矿区 52 km2,抚顺矿区 30 km2,平顶山矿区 20 km2,徐州矿区地 面塌陷的面积相当于煤层开采而积的 60一 70 ,塌陷面积为开采而积的 1.2 倍。在 要煤炭还是保城市的两难选择中,不少城市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地面塌陷除了给 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则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外,还会对地表和地下水系造成破坏,使地 表和地下水系的径流发生变化,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生态 系统变得更是不堪重负。地面塌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管理上的 混乱和无序、矿产资源开采上落后的技术手段则是加速城市地面塌陷的根本所在。治 理城市地面塌陷,应从本质上找原因,要立足于未雨绸缪,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6、未来海平而上升可能带来的灾害 6、未来海平而上升可能带来的灾害 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使得降雨历时加长,降水强度增大,加速了海洋中冰雪的融 化,使海平面上升。研究成果表明 [18、19],我国沿海海平而上升也很明显,珠江三角洲 所而临的南海海平而 20 年后将上升 20-30cm, 40 年后将上升 40cm;长江三角洲所而临 的东海海平而在未来的 50 年内可能上升 40-60cm。 海平而的上升将给沿海城市带来一 15 系列新的地质灾害引起土壤的沼泽化和土壤盐碱化,将淹没大片的陆地。仅以上海 为例,日前全市易涝耕地,片总耕地的 1/5,地而高度在当地的平均潮位以下。若海 平而升高 1 m,将有 1/ 2 耕地成为易涝耕地。当地下水位升高至接近地表时,由于强 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形成盐渍上,不仅改变了岩上原来的物理性质而改变了潜水的化 学成分,影响了生产和生活的正常使用,增加了岩上及地卜水对建筑物的腐蚀性。海 平面上升带来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河口和地下水的入侵。 海平面的上升势必导致 海洋动力作用范围向陆地延伸。随着海水的入侵,水沿河上溯,向上游纵深方向扩展, 引起河口区水质严重恶化,对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20],海平而上升 1m,长江盐水的入侵将延长 20km,若在极 端枯水年,长江盐水入侵的距离可比正常年份延长 40km。 7、矿山城市地质环境形势严峻 7、矿山城市地质环境形势严峻 我国目前有矿山城市 134 个,我国 95的一次能源,80的原材料,要靠开发矿产 资源提供 [10、14]。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时,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估算 [21、22、23],全国矿山破 坏土地面积 157 万公顷, 而目前的土地复垦率仅为 4左右。 由于地下采空、 边坡开挖、 废渣、尾矿排放、矿坑疏干排水和废水排放等矿业活动,诱发地面塌陷、岩溶塌陷、 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坑道突水、瓦斯爆炸、岩爆、水土流失、水土污染、 尾矿库溃坝和区域水均衡破坏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灾害, 对矿山开发建 设构成威胁。据不安全统计,仅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等次生地质灾害破 坏的土地面积总计 10 万公顷以上,每年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如 1980 年湖北远安盐池 河磷矿发生崩塌,体积 100 万方,仅 16 秒钟摧毁了矿务局机关的全部建筑和坑口设 施,造成 284 人死亡,经济损失几千万元 [22];抚顺西露天采坑开挖深度达 300 米已诱 发滑坡 60 多次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3];四川冕宁县泸沽铁矿,向盐井沟排放 55 万方 弃渣,1970 年 5 月发生泥石流死亡 104 人,又如山西煤矿开发,矿坑疏干排水,导致 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资源枯竭,造成 8 个县 26 万人吃水困难,30 万亩保浇 田变成旱地,全省井泉减少达 3000 多处 [24]。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此严重,主要是 历史遗留问题太多,新的问题又不断发展,现在企业根本无法承担沉重的生态环境治 理任务,其结果形成环境资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矿山城市发展,有的矿山达到难以 逆转的后果。 16 8、海水入侵地下水8、海水入侵地下水 [19] 我国有大陆海岸线 18000 多公里,约有六分之一的海岸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海 水入侵,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包括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 东等省,总的入侵面积达 1000 平方公里。比较严重的是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 最近一个时期,过量汲取地下水,导致了沿海地区地卜水位明显下降,海平面的 上升加剧了两者间的高差,加速了海水从地下的入渗。我国地下盐水入侵以黄、渤海 沿岸为最。 1988 年, 莱州市地下海水入侵而积己达 201.96km 2,占该市滨海滩涂总面积 的 2/3。天津、大连、青岛、上海等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现象。此外, 海平面的上升使河流的侵蚀基准而相对提高,比降减小,侵蚀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 强给城市的排污、防洪带来了不少困难。 9、地下水污染加重 9、地下水污染加重 2004年对185个城市地下水监测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表明 [18],在253 个城市主要地下水开采区,污染趋势加重的有 63 个,污染减轻的 45 个,污染程度基本 稳定的 145 个。人类活动对我国城市地区地下水质量影响较大,污染严重区主要分布 在大中城市地带、城镇周围地区。 总之,由于人类活动非常集中且剧烈,城市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与地 质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或制约着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新认识地质环境的价值,利用价值规律、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1、地质环境价值越来越大, 三、重新认识地质环境的价值,利用价值规律、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1、地质环境价值越来越大, 人类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需要,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这 些需要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 起先人们主要 注重满足生存和生理需要的物质因素, 而后来却更多地注重满足享受需要的舒适性服 务。 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地质环境价值的认识、关心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对其进行支付的意愿,也就随之而 逐渐加大。 地质环境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地质资源的价值;一部分 是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或者叫地质生态价值。包括地质资源价值和地质生态 价值在内的环境价值的科学计量,是计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失、分析防治环境 17 污染和生态破坏措施的成本和效益、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环境资源核算并 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 这个问题是国际社会极为关注并 致力解决但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对地质环境认识和要求的不 断提高,支付意愿和能力将越来越强,地质环境价值会越来越大。 2、利用价值规律,处理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2、利用价值规律,处理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要科学利用城市地质环境,必须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的价值,加强地质环境经济 评价研究,建立与城市地质环境价值核算、价值折损核算,地质环境价值补偿相适应 的法规体系, 运用价值补偿规律和市场的杠杆作用, 足额增收地质环境价值补偿费用, 以增加地质环境保护经费来源,促进城市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意义 一、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环境无价的问题 第三节 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意义 一、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环境无价的问题 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资源环境是稀缺和有限的,特 别是矿产资源等地质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将随着人类的不断消耗而越来越 少。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越来越 多,资源的有限性最终将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资源消耗的步伐加快,资源供应日趋紧 张。更加严峻的现实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商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 价格体系,使得资源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缺乏应有的价格激励机制,再加上不健全的经 济管理体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落后的生产工艺等原因,导致了滥采乱伐、浪费和 破坏资源的现象严重。例如,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 30,矿产资源平均开发利用总回 收率只有 30-50,这更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稀缺程度 [1]。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 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要改变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现状, 最有效的途径是要改革现行严重扭曲的价 格体系,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促进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资源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资 源无价的问题。建立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资源 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二、资源价值核算的必要性 二、资源价值核算的必要性 18 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是树立新自然观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资源大部分 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没有包含人类劳动,因而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于是,人们 就可以任意免费索取、使用,任意挥霍、浪费,并引发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人类在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前,不得不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已走过的路程, 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便应运而生。所谓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改变人们传统的观 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一条就是要改变自然资源无价值的错误,树立起自然资源有价值 的正确观念,即要树立起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系学说,并建立起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 改变无偿使用自然资源的错误做法。这样,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正确地认识自然资源 价值并进行合理核算,只有正确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并把使用和消费自然资源纳 入正常的经济行为规范之后,人们才有可能改变旧的自然观,树立新的自然观,使资 源可持续利用得以贯彻实施。 三、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是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环节 三、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是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环节 我国过去采用的实物核算体系(MPS)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都忽视了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核算。传统的国民经济衡量指标(GNP)既不考虑资源作为成本的 投入与消耗,也不考虑环境遭受破坏而要付出的代价。实际上,这类投入、消耗和代 价是相当大的,可以大大抵消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 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建立更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键。 新体系的建立, 将会促进人们更加合理和经济地使用自然资源, 保护好人类生存环境, 并影响到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 本章小结 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在建立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非常重要,资源的核 算必须要进行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价。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学界对诸如一 般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不少探讨,但在地质资源价值论、评价方法 与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仍然不成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地下水、地热资源、 矿泉水资源、天然建筑材料、地质景观、地质遗迹、湿地等地质资源价值评价研究更 少。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非常有意义。 19 第二章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知 第二章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知 第一节 自然环境资源价值 第一节 自然环境资源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观 1、 “自然环境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经典的劳动价值理论所派 生出的“自然环境资源无价值”论 [25、26、27],是导致诸多环境资源问题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从根本上说,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是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造成的, 是由于对资源和环境 的管理不善造成的。资料表明 [28、29],我国大部份工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率很低工 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 20左右,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仅有 40-50,化工原料的利 用率仅有 33, 木材利用率为 40-50,能源利用率仅有 33,冶金行业有色冶炼中的总 硫利用率不到 50,重点钢铁厂可用余热的利用率不到 25,含铁尘泥只利用了 15, 有色金属的利用率也不同。按这个水平计算我国每年通过废水、废气、废渣形式排放 纯硫 33 万吨,有色金属 7.3 万吨其中包括毒性很大的汞、福、铬、铅 1.3 万吨, 铁 80 万吨, 煤 230 万吨。 据统计 [29], 我国社会最终产品只占原料总投入量的 20-30,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的用电、用水、排水等指 标, 也比经济发达国家高出许多倍。 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耗煤量, 比英美高 2.4 倍, 比联邦德国高 3.6 倍,比日本高 4 倍。全国造纸业每年随废水排入江河的烧碱等干全 国烧碱产量的 1/3 资源、 能源利用率不高 [30], 大量物料和能源变成“三废”排入环境, 意味着大量资源、能源没能变成产品为人民造福,而是变成污染环境的污染物。 不仅中国如此, 世界范围内因资源利用不适当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是一个普 遍现象。根据 1994-1995 年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矿物燃料的消耗量 都呈上升势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占世界 21.8,而消耗全世界总量 48的矿物 燃料;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消耗也急剧上升30 年中增长 4 倍 [30、31]。而对资源的浪费和 不合理利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自然资源无价值理论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 坏的根本原因。 2、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