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677-2014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ocx
ICS 93.020 P 25 S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6772014 替 代 SDJ 20782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hydraulic concrete construction 2014-10-27发布 2015-01-27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2014年第5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L 6772014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替代标准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 水工混凝土 施工规范 SL6772014 SDJ 20782 2014.10.27 2015.1.27 水 利 部 2014年10月30日 前 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 编写规定SL 12002 的要求,对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DJ 20782 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11章和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对模板的材料、设计、制作、安装、拆除、维修及特种 模板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规定了水工混凝土使用钢筋的材质、加工方法、接头型 式、安装要求。 对水泥和掺合料的品种选择、运输、储存及骨料和水的 品质做出了规定。 限定最大水胶比,规定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方法。 对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浇筑和养护做出了规定,包括 特种混凝土施工和雨季施工。 规定了浇筑温度、内部温度和特殊部位的温度控制措 施,同时提出了表面保温要求。 明确了低温季节混凝土施工的条件、施工措施和质量控 制要求。 规定了止水及伸缩缝、排水设施、预埋铁件、管路及观 测仪器的准备、安装和质量控制要求。 规定了原材料、拌和物、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的质量检验 与评定。 本标准对原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增加了“引用标准”、“术语和符号”以及“条文说明” 等内容; “模板”中增加了翻转模板、装饰模板的有关要求; “钢筋”中增加了钢筋机械连接的内容; 将原规范的第四章“混凝土工程”分为4章,即第5章 “混凝土原材料”、第6章“混凝土配合比”、第7章 “混凝土施工”和第11章“质量控制与检验”; 将原规范第五章“混凝土温度控制的措施”改为“混凝 土温度控制”,按混凝土施工顺序重新划分“节”。增加 了中期通水冷却的有关要求。 对原规范第六章“低温季节施工”,按混凝土施工顺序 进行了分“节”,增加了综合蓄热法和采用成熟度法判 断混凝土早期强度的方法,对具体的温度观测方法及要 求进行了补充。 “预埋件施工”中取消了“沥青止水井制作与安装”的 相关规定。 ----- “质量控制与检验”中增加了“拌和物质量控制与检 验”、“混凝土生产质量水平评定”等内容。 增加了附录C “混凝土总碱含量的计算方法”和附录D “用成熟度法计算混凝土早期强度”。 本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有3.6.1条、10.4.6条。以黑体字 标识,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SDJ 20782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永红 范五一 丁福珍 周厚贵 杨华全 席 浩 袁建华 吴效红 简兴昌 李文伟 张宝瑞 梁仁强 王迎春 李 伟 彭圣华 杨学红 李 锋 王 超 张五一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朱尔明 刘志明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牟广丞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和 符 号 3 2.1 术语 3 2.2 符号 5 3 模板 7 3.1 一般规定 7 3.2 材料 7 3.3 设计 8 3.4 制作 10 3.5 安装 10 3.6 拆除与维修 14 3.7 特种模板 15 4 钢 筋 18 4.1 一 般规定 18 4.2 材料 18 4.3 加工 19 4.4 接 头 24 4.5 安装 40 5 混 凝 土 原 材 料 42 5.1 一 般 规 定 42 5.2 水泥 42 5.3 骨料 43 5.4 掺合料 46 5.5 外加剂 46 5.6 水 47 6 混 凝 土 配 合 比 49 7 混 凝 土 施 工 52 7.1 一 般 规 定 52 7.2 拌 和 52 7.3 运 输 53 7.4 浇筑 56 7.5 养护 60 7.6 特种混凝土施工60 7.7 雨季施工 62 8 混 凝 土 温 度 控 制 64 8.1 一 般 规 定 64 8.2 浇筑温度控制 64 8.3 内部温度控制65 8.4 表 面 保 温 66 8.5 特殊部位的温度控制 66 8.6 温 度 测 量 67 9 低 温 季 节 施 工 68 9.1 一 般规定 68 9.2 施 工 准 备 68 9.3 施 工 方 法 69 9.4 保温与温度观测 70 10 预埋件施工 72 10.1 一般规定 72 10.2 止水及伸缩缝 72 10.3 排水设施 73 10.4 预埋铁件 74 10.5 管路 75 10.6 观测仪器 76 11 质 量 控 制 与 检 验 77 11.1 一般规定 77 11.2 原材料的质量检验 77 11.3 拌和物质量控制与检验 79 11.4 浇筑质量控制与检验 80 11.5 混凝土质量检验与评定 80 附录A 大体积混凝土模板荷载计算方法 83 附录B 钢筋的主要机械性能及接头检验 88 附录C 混凝土总碱含量的计算方法 99 附录D 用成熟度法计算混凝土早期强度 100 附录 E 混凝土平均强度 m 和标准差σ及强度 保证率P 计算方法 103 标准用词说明 105 条文说明 107 1 总 则 1.0.1 为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保证水工混凝土施工 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1级、2级、3级水工建筑 物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施工,4级、5级水工建筑物可参照 执 行 。 1.0.3 应根据所处环境、部位的不同和功能要求,使水工混凝 土满足相应抗压、抗拉、抗渗、抗冻、抗裂、抗冲耐磨和抗侵蚀 等设计要求,并应有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0.4 水工混凝土施工应采用经论证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 艺和新设备。 1.0.5 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有下列标准。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228.1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 碳素结构钢GB/T 700 铜及铜合金带材 GB/T 205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GB/T 17656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二部分止水带 GB18173.2 木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 50113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 水工建筑物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SL 32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191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 251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 35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混凝土 工程SL 632 水泥混凝土养护剂 JC901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 镦粗直螺纹钢筋接头 JG 171 竹胶合板模板JG/T 156 1.0.6 水工混凝土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和 符 号 2.1 术 语 2.1.1 水工混凝土 hydraulic concrete 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挡水、发电、泄洪、输水、排沙等建筑 物,密度为2400kg/m 左右的水泥基混凝土。 2.1.2 大体积混凝土 mass concrete 浇筑块体尺寸较大,需要考虑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以减少裂缝 发生几率的混凝土。 2.1.3 结构混凝土 structural concrete 用于水工建筑物中梁、板、柱等配有钢筋的混凝土。 2.1.4 模板 work 保证混凝土浇筑后达到规定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结构 物,一般由面板和围檩或肋组成的单块模板及其支承结构和 锚固件等组成。 2.1.5 保温模板 insulated work 在模板上敷设保温材料,以降低混凝土与外界环境热交换速 率的模板。 2.1.6 滑动模板 sliding work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沿混凝土结构面滑动的模板。 2.1.7 移置模板 shifting work 当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然后整体或承载骨架移动到 下一个浇筑位置的模板,如各种模板台车、滑框倒模、爬升顶 升模板等。 2.1.8 悬臂模板 cantilever work 不需要设置内部或外部的撑杆,依靠在先浇混凝土中的预埋 件和模板上的螺杆紧固来支承的模板。 2.1.9 滑框倒模 inverted and repetitive work 3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的围檩结构由提升系统带动沿着 模板的背面滑动,模板不动,下层模板待混凝土达到允许拆模强 度时拆模并倒至上一层支立的模板。 2.1.10 爬升顶升模板 jumpingjacking-up work 整体拆模后,靠爬升或顶升装置整体上升至上一层浇筑位置 的模板。 2.1.11 翻转模板 turn-over work 适应混凝土快速浇筑而设计的一种交替连续上升的模板。 2.1.12 掺合料 mineral admixture 拌制水泥混凝土或砂浆时,掺入的粉煤灰、矿渣粉、磷渣 粉、硅粉、石灰石粉等矿物质材料。 2.1.13 强度等级 class of cubic compression 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按照标准方法 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试件,在设计龄期用标 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设计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单位以 N/ mm 或 MPa 计,表示符号为 “C” 。 如90d 龄期的强度标准 值15MPa, 表示为 Co15; 若设计龄期为28d, 则省略下角标, 表示为 C15。 2.1.14 水胶比 water-cement ratio 水泥混凝土或砂浆用水量饱和面干骨料与胶凝材料量的 质量比。 2.1.15 胶凝材料 cementitious materials 水泥混凝土或砂浆中水泥及掺合料的总称。 2.1.16 拌和时间 mixing time 全部材料加入完成至拌和料开始出料的时间。 2.1.17 浇筑间隔时间 concrete placement time interval 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至覆盖上一坯层混凝土的时间。 2.1.18 毛面 rough surface 经过处理,无乳皮、微露粗砂的混凝土表面。 2.1.19 浇筑温度 concreting temperature 4 混凝土经过平仓振捣后,覆盖上坯混凝土前,距混凝土表面 10cm 深处的混凝土温度。 2.1.20 气温骤降 sudden drop in air temperature 日平均气温在2~3d 内连续下降累计6℃以上的气温变化。 2.1.21 严寒地区 extremely cold region 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 2.1.22 寒冷地区 cold region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3℃的地区。 2.1.23 温和地区 mild region 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3℃的地区。 2.1.24 蓄热法 of heat accumulation 采用保温措施,利用原材料加热和水泥水化热的热量,以保 证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的施工方法。 2.1.25 综合蓄热法 comprehensive of heat accumula- tion 掺加早强或抗冻外加剂并利用外部热源对模板周边、周围空 气及仓面中间部位加热升温,浇筑过程中始终保持外部热源输 送,将热量传递给混凝土,保证混凝土在正温条件下正常硬化的 “蓄热法”施工方法。 2.2 符 号 C20 设计龄期28d强度标准值为20MPa 的水工混凝土 强度等级 C9020设计龄期90d 强度标准值为20MPa 的水工混凝土 强度等级 F200 混凝土抗冻等级200级 feu,k 混凝土设计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feu,minn 组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中的最小值 fcu.i 第i 组试件抗压强度 fcu.o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5 m 混凝土强度平均值 W4 混凝土抗渗等级为4级 σ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6 3 模 板 3.1 一 般 规 定 3.1.1 模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结构及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与相互 位置满足设计要求。 2 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 3 宜做到标准化、系列化,装拆方便,周转次数高。 4 模板板面光洁、平整,拼缝严密,不漏浆。 3.1.2 模板选用应与混凝土结构的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 相适应。大体积混凝土宜优先选用悬臂模板。 3.1.3 组合钢模板、大型模板、滑动模板、翻转模板等模板设 计、制作和施工应遵守GB 50113 、GB 50214 和 SL 32 的相应 规 定 。 3.1.4 模板材料及制作、安装等工序均应进行质量检查,合格 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3.1.5 模板安装、拆除的顺序应按审定的施工措施计划执行。 3.2 材 料 3.2.1 模板面板材料宜选用钢材、胶合板等,模板支架材料应 优先选用钢材,少用木材。 3.2.2 模板材料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材宜采用 Q235 钢材,其质量应遵守 GB/T 700 的 规 定 。 2 木材应符合GB50005 中的承重结构选材标准。 3 胶合板质量应遵守GB/T 17656的规定。 4 竹胶合板质量应遵守JG/T 156的规定。 3.2.3 保温模板的保温材料应不影响混凝土外露表面的平整度。 7 3.3 设 计 3.3.1 模板设计应满足结构物的体型、构造、尺寸以及混凝土 浇筑分层分块等要求。 3.3.2 模板设计应提出对材料、制作、安装、使用及拆除工艺 的具体要求。模板设计图纸应标明设计荷载及控制条件,如混凝 土的浇筑顺序、浇筑速度、浇筑方式、施工荷载等。 3.3.3 钢模板设计应符合 GB 50017 的规定,其截面塑性发展 系数为1.0;其荷载设计值可按0.90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采 用冷弯薄壁型钢应符合 GB50018 的规定,其荷载设计值不应折 减。木模板设计应符合 GB 50005 的规定;当木材含水率小于 25时,其荷载设计值可按0.90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其他材 料的模板设计应符合有关的专门规定。 3.3.4 模板设计时应考虑下列荷载的组合,其标准值的计算可 参考附录 A。 1 模板自身重力。 2 新浇混凝土的重力。 3 钢筋和预埋件的重力。 4 工作人员及仓面机具的重力。 5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6 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 7 新浇混凝土的浮托力。 8 混凝土卸料时产生的荷载。 9 风荷载。 10 其他荷载。 3.3.5 计算模板的刚度和强度时,应根据模板种类及施工具体 情况,按表3.3.5的荷载组合进行计算特殊荷载按可能发生的 情况计算。 8 表3.3.5 常用模板的荷载组合 项次 模 板种类 基本荷载组合数字为3.3.4条中的序号 计算强度 验算刚度 1 薄板、薄壳的底模板 1234 1234 2 厚板、梁和拱的底模板 12345 12345 3 梁、拱、柱边长≤ 300mm、墙厚≤400mm 的侧面垂直模板 56 6 4 大体积结构、柱边长 300mm、墙厚400mm 的侧面垂直模板 68 68 5 悬臂模板 123458 123458 6 隧洞衬砌模板台车 1234567 123467 注1当模板承受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对模板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有较大影响 时,考虑荷载8。 注2根据工程实践情况,合理考虑荷载9和荷载10。 3.3.6 验算模板刚度时,其最大变形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1 结构外露面模板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 2 结构隐蔽面模板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250。 3 支架的压缩变形值或弹性挠度值为相应的结构计算跨度 的1/1000。 3.3.7 承重模板结构的抗倾稳定性,应按下列要求核算 1 倾覆力矩,应采用下列三项中的最大值 1 风荷载,按GB 50009 确定。 2 实际可能发生的最大水平作用力。 3 作用于承重模板边缘1500N/m 的水平力。 2 稳定力矩模板自重折减系数为0.8;如同时安装钢筋, 应包括钢筋的重量。活荷载按其对抗倾覆稳定最不利的分布 计 算 。 9 3 抗倾稳定系数应大于1.4。 3.3.8 除悬臂模板外,竖向模板与内倾模板应设置撑杆或拉杆, 以保证模板的稳定性。 3.3.9 梁跨大于4m 时,设计应规定承重模板的预拱值。 3.3.10 多层结构物上层结构的模板支承在下层结构上时,应验 算下层结构的实际强度和承载能力。 3.3.11 模板锚固件应避开结构受力钢筋,模板附件的安全系 数,应按表3.3.11采用。 表3.3.11 模板附件的最小安全系数 附件名称 结 构 型 式 安全系数 模板拉杆及锚固头 所有使用的模板 2.0 模板锚固件 仅支承模板重量和混凝土压力的模板 2.0 支承模板和混凝土重量、施工活荷载和冲击 荷载的模板 3.0 模板吊耳 所有使用的模板 4.0 3.4 制 作 3.4.1 模板制作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表3.4.1的规定。 3.4.2 钢模面板及活动部分应涂防锈油脂,但面板油脂不应影 响混凝土表面颜色。其他部分应涂防锈漆。 3.5 安 装 3.5.1 模板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测量放样,重要结构应多设 控制点,以利检查校正。 3.5.2 支架应支承在坚实的地基或老混凝土上,并应有足够的 支承面积,斜撑应防止滑动。竖向模板和支架安装在基土上时应 加设垫板,且基土应坚实并有排水措施。湿陷性黄土应有防水措 施;冻胀性土应有防冻融措施。 3.5.3 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和孔洞顶部模板,跨度不小于 10 4m 时,模板应设置预拱;当结构设计无具体要求时,预拱高度 宜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 表3.4.1模板制作的允许偏差 单位mm 项次 偏 差 名 称 允许偏差 一、钢模、胶合模板及竹胶合模板 1 小型模板长和宽 2 2 大型模板长、宽大于3m长和宽 1,-2 3 大型模板对角线 士3 4 相邻两板面高差 1 5 两块模板间的拼缝宽度 1 6 模板侧面不平整度 1.5 7 模板面局部不平用2m直尺检查 2 8 连接配件的孔眼位置 1 二、木模 1 小型模板长和宽 士3 2 大型模板长、宽大于3m长和宽 士5 3 大型模板对角线 士5 4 相邻两板面高差 1 5 局部不平用2m直尺检查 5 6 板面缝隙 2 注异型模板蜗壳、尾水管等、滑动模板、移置模板、永久性模板等特种模 板,其制作允许偏差,按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3.5.4 模板的钢拉杆不应弯曲,拉杆直径宜大于8mm, 拉杆与 锚固头应连接牢固。预埋在下层混凝土中的锚固件螺栓、钢筋 环等,承受荷载时,应有足够的锚固强度。 3.5.5 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面板,以及各块模板接缝处,应平 整、密合,防止漏浆,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和混凝土的密 实 性 。 3.5.6 建筑物分层施工时,应逐层校正下层偏差,模板下端应 11 紧贴混凝土面。 3.5.7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刷脱模剂,并避免脱模剂污 染或侵蚀钢筋和混凝土,不应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安装工程 施工的脱模剂。 3.5.8 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根据结构物的安全、运行条件、 经济和美观等要求确定。 1 大体积混凝土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遵守表3.5.8-1 的规定。 2 大体积混凝土以外的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 遵守表3.5.8-2的规定。 3 预制构件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遵守表3.5.8-3的规定。 4 高速水流区、流态复杂部位、机电设备安装部位的模板, 应符合有关设计要求。 5 永久性模板、滑动模板、移置模板等特种模板的安装允 许误差,按结构设计要求和模板设计要求执行。 表3.5.8-1 大体积混凝土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单位mm 项次 偏 差 项 目 混凝土结构部位 外露表面 隐蔽内面 1 面板 平整度 相邻两板面高差 钢模。2; 木模。3 5 局部不平用2m直尺 检查 钢模,3; 木模,5 10 2 结构物边线与设计边线 内模板,-10~0; 外模板,0~10 15 3 结构物水平截面内部尺寸 土20 4 承重模板标高 0~5 5 预留孔 、 洞 中心线位置 10 截面内部尺寸 -10 注外露表面、隐蔽内面系指相应模板的混凝土结构表面最终所处的位置。 12 表3.5.8-2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单位mm 项次 偏 差 项 目 允许偏差 1 轴线位置 5 底模上表面标高 5,0 2 截面内部尺寸 基础 10 柱、梁、墙 4,一5 3 局部垂直 全高≤5m 6 全高5m 8 4 相邻两板面高差 2 表面局部不平用2m直尺检查 5 表3.5.8-3 预制构件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单位mm 项次 偏 差 项 目 允许偏差 1 长度 板、梁 士5 柱 0,10 墙板 0,-5 2 宽度 板、墙板 0,-5 梁、柱 2,-5 3 高度 板 2,-3 墙板 0,-5 梁、柱 2,-5 4 板的对角线差 7 墙板的对角线差 5 相邻两板面高差 1 板的表面平整2m长度上 3 5 侧向弯曲 梁、柱、板 L/1000且≤15 墙板 L/1500且≤15 注L为构件长度。 13 3.5.9 钢承重骨架的模板,应按设计位置可靠地固定在承重骨 架上,在运输及浇筑时不应错位。承重骨架安装前,宜先做试吊 及承载试验。 3.5.10 模板上,不应堆放超过设计荷载的材料及设备。混凝土 浇筑时,应按模板设计荷载控制浇筑顺序、浇筑速度及施工荷 载,应及时清除模板上的杂物。 3.5.11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模板的检查。 对承重模板,应加强检查、维护。模板如有变形、位移,应及时 采取措施,必要时停止混凝土浇筑。 3.6 拆 除 与 维 修 3.6.1 拆除模板的期限,应遵守下列规定 1 不承重的侧面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 以上,保 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时,方可拆除。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模板,混凝土达到下列强度后 按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计,方可拆除。 1悬臂板、梁跨度I≤2m,75; 跨度I2m,100。 2其他梁、板、拱跨度 I≤2m,50;2m 8m,100。 3.6.2 拆模时,应根据锚固情况,分批拆除锚固连接件,防止 大片模板坠落。拆模应使用专门工具,以减少混凝土及模板的 损伤。 3.6.3 预制构件模板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 侧模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不变形、棱角完整时,方 可拆除。 2 预留孔洞的内模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 发生塌陷和裂缝后,方可拆除。 3 底模构件跨度不大于4m 时,混凝土强度达到混凝土 设计强度标准值的50后,方可拆除;构件跨度大于4m 时,在 14 混凝土强度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后,方可拆除。 3.6.4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模板的拆除,除应符合以 上规定外,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应在结构构件建立 预应力并完成封锚后拆除。 3.6.5 拆模的顺序及方法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当无规定时,模 板拆除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 承重模板的顺序,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 3.6.6 拆下的模板和支架应及时清理、维修,并分类堆存,妥 善保管。钢模应设仓库存放,并防锈。大型模板堆放时,应垫放 平稳,以防变形,必要时应加固。 3.7 特 种 模 板 3.7.1 特种模板包括永久模板、滑动模板、移置模板、翻转模 板及装饰模板等。特种模板除应遵守本节规定外,还应符合本章 以上各节的规定。 3.7.2 永久模板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永久模板如构成永久结构的一部分,应进行结构设计 复 核 。 2 混凝土重力式竖向模板用作永久性模板时,应遵守下列 规 定 1 面板厚度宜大于0.2m。 2 单位面积质量宜不小于1000kg。 3 稳定特性值混凝土模板的重心到前趾的水平距离 宜不小于0.4m。 4 混凝土重力式模板的抗倾及抗滑安全系数均应大 于1.2。 3 混凝土模板与现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在浇筑混凝土前 加工成粗糙面,并清洗、湿润。浇筑时不应沾染松散砂浆等污 物。同时应加强平仓振捣。 3.7.3 滑动模板应遵守下列规定 15 1 每段模板沿滑动方向的长度,应与平均滑动速度和混凝 土脱模时间相适应,宜为1~1.5m 。滑模的支承构件及提升 拖动设备应能保证模板结构均衡滑动,导向构件应能保证模 板准确地按设计方向滑动。提升拖动宜采用液压设备,也可 采用卷扬机或其他设备。 2 浇筑面板的侧模允许安装偏差为3mm,20m 范围内起伏 差为5mm。 3 滑动模板滑动速度应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增长速度相适 应。混凝土在脱模时应不坍塌,不拉裂。模板沿竖直方向滑升 时,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应控制在0.2~0.4MPa 。模板沿倾斜或 水平方向滑动时,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应经过计算和试验确定。 4 面板混凝土滑动模板滑升前,必须清除前沿超填混凝土。 平均滑升速度宜为1~2m/h, 最大滑升速度不宜超过4m/h。 3.7.4 移置模板应遵守下列规定 1 隧洞衬砌宜优先选用模板台车。圆形断面的隧洞衬砌宜 优先选用针梁模板等模板台车。高耸结构物可选用滑框倒模、爬 升顶升模板等。 2 模板台车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模板台车应有可靠的导向装置如轨道、针梁等。 模板顶拱上应设置封拱器。 2 模板台车脱模,直立面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 0.8MPa; 拆模时混凝土应能承受自重,并且表面和 棱角不被损坏。洞径不大于10m 的隧洞顶拱混凝土 强度可按达到5.0MPa 控制;洞径大于10m 的隧洞 顶拱混凝土需要达到的强度,应专门论证;隧洞混凝 土衬砌结构承受围岩压力时,应经计算和试验确定脱 模时混凝土需要达到的强度。 3 滑框倒模应遵守下列规定 1模板应根据建筑物体形进行专门设计。 2 模板平台滑升过程中,应进行滑升垂直度和水平度的 16 监测。每浇筑2m 宜进行一次混凝土块体体形检测, 如果体形偏差大于设计允许值或其他有关规定时,应 立即停滑,待采取纠正措施后方可恢复施工。 3 混凝土的脱模强度不应小于0.4MPa 。 脱模操作架应 安全、可靠,并便于倒模操作。拆除的单块模板应及 时清理面板表面,并涂刷脱模剂。变形的单块模板应 更 换 。 3.7.5 翻转模板应遵守下列规定 1 翻转模板主要由面板、支承件、锚固件、工作平台以及 其他辅助设施组成。支承件宜采用桁架形式;锚固件的螺栓与锥 体应设计为整体结构,使螺栓与锥体的安装、拆卸一次完成。 2 宜采用3块模板进行翻转,浇筑时连续翻转上升,每块 模板高度方向应设置锚筋取值。 3 施工前应进行锚筋锚固强度试验,施工现场进行验证性 试 验 。 3.7.6 装饰模板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模板安装前,应有模板安装详图,将开孔、施工缝、伸 缩缝等项目详细标注在模板安装图上。 2 模板安装时,接缝应对称。施工缝应在模板上固定平整 的板条,使成型表面的接缝平直清晰。 3 模板伸出混凝土外的拉杆应采用端部可拆卸的结构形式。 4 模板颜色、花纹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17 4 钢 筋 4.1 一 般 规 定 4.1.1 可用于水工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材料牌号为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KL400 、CBR550 和冷拉 I 级钢 筋等。 4.1.2 预应力水工混凝土不应采用牌号为 HPB300 的热轧光圆 钢筋、牌号为CBR550d4~12mm 的冷轧带肋钢筋和冷拉 I 级 d≤12mm 钢筋。非预应力混凝土不应采用冷拉Ⅱ级及 以上钢筋。 4.1.3 水工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主要机械性能见附录 B.1。 4.1.4 本标准所涉及的钢筋接头型式,应根据工程部位按设计 要求和施工条件选用。 4.2 材 料 4.2.1 钢筋应按不同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 分别堆存,不应混杂,且应立牌以便识别。运输、贮存过程中应 避免锈蚀和污染。钢筋宜堆置在仓库棚内;露天堆置时,应 垫高并加遮盖,不应和酸、盐、油等物品存放在一起。 4.2.2 钢筋使用前应做拉力、冷弯试验。需要焊接的钢筋还应 做焊接工艺试验。 4.2.3 钢筋的机械性能检验应遵守下列规定 1 钢筋应分批试验,以同一炉批号、同一截面尺寸的 钢筋为一批,每批重量不大于60t。 2 根据原附钢筋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检查每批钢筋的 外观质量如裂缝、结疤、麻坑、气泡、砸碰伤痕及锈蚀程度 等,并测量本批钢筋的代表直径。 3 钢筋取样时,钢筋端部应先截去50cm, 每组试样分别标 18 记,不应混淆。 4 每批钢筋选取经表面检查和尺寸测量合格的2根钢筋, 各取1个拉力试件和1个冷弯试件,按 GB/T 228.1 和 GB/T 232的规定进行试验。如有1个试验项目的1个试件不符合附录 B表 B.1.1 所规定的数值时,则另取两倍数量的试件,对不合格 的项目进行复验,如仍有1个试件不合格,则该批钢筋即为不 合 格 。 5 拉力试验项目中,应包括屈服点、抗拉强度和伸长率。 如有1个指标不符合规定,即判定拉力试验项目不合格。 6 冷弯试件弯曲后,不应有裂纹、剥落或断裂。 4.2.4 以另一种牌号或直径的钢筋代替设计文件规定的钢筋时, 应遵守下列规定 1 两者的计算强度进行换算,并对钢筋截面面积作相应的 改 变 。 2 某种直径的钢筋,用同牌号的另一直径钢筋替换时,其 直径变更范围不宜超过4mm; 替换后的钢筋总截面面积不应小 于设计规定截面面积的 98,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截面面积 的103。 3 钢筋等级的替换不应超过一级。用高一级钢筋替换低一 级的钢筋时,宜采用改变钢筋直径的方法而不宜采用改变钢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