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3477.17-2017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docx
ICS 91.100.50 Q 24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13477.172017 代 替GB/T 13477.172002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 Test for building sealants Part 17Determination of elastic recovery ISO 73892002,Building constructionJointing products Determination of elastic recovery of sealants,MOD 2017-03-09发布 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GB/T 13477.172017 前 言 GB/T 13477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分为20个部分 第1部分试验基材的规定; 第2部分密度的测定; 第3部分使用标准器具测定密封材料挤出性的方法; 第4部分原包装单组分密封材料挤出性的测定; 第5部分表干时间的测定; 第6部分流动性的测定; 第7部分低温柔性的测定; 第8部分拉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9部分浸水后拉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10部分定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11部分浸水后定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1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第13部分冷拉-热压后粘结性的测定; 第14部分浸水及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第15部分经过热、透过玻璃的人工光源和水曝露后粘结性的测定; 第16部分压缩特性的测定; 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 第18部分剥离粘结性的测定; 第19部分质量与体积变化的测定; 第20部分污染性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13477的第1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 13477.17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与 GB/T 13477.172002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2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2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原理的表述见第4章,2002年版的第4章; 修改了试验器具见6.1、6.3、6.6、6.7、图1和图2,2002年版的6.1、6.3、6.5、6.7、6.9图1和 图2; 修改了试件制备的数量见第7章,2002年版的第7章; 修改了试验步骤,增加了有关试件破坏的内容,删除了表1见第9章,2002年版的第9章; 修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11章列项a、c、e、h和i,2002 年版的第11章列项b、d、g] 和 h]。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 ISO 73892002建筑结构 接缝产品 密封材料弹性恢复率的 测定。 本部分与ISO 73892002 相比,在结构上有所调整,附录 A 中列出了本部分与 ISO 73892002的 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I GB/T 13477.172017 本部分与 ISO 73892002 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 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识,附录 B 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郑州中 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高士实业有限公司、广东新展化工 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普赛达密封粘胶有限公司、江门大光明粘胶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邓超、段林丽、曾容、张德恒、柴明侠、胡新嵩、王奉平、李桂妃、冯祥佳。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34771992 、GB/T 13477.172002。 Ⅱ GB/T 13477.172017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 1 范围 GB/T 13477的本部分规定了建筑密封材料在保持拉伸状态后的弹性恢复率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测定建筑密封材料的弹性恢复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477.1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1部分试验基材的规定GB/T 13477.12002, ISO 136401999,MOD GB/T 14682 建筑密封材料术语GB/T 146822006,ISO 69271981,NEQ GB/T 220832008 建筑密封胶分级和要求ISO116002002,MOD 3 术语和定义 GB/T 14682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原理 将试件拉伸至规定宽度,在规定时间内保持拉伸状态,然后释放。以试件在拉伸前后宽度的变化计 算弹性恢复率以伸长的百分比表示。 5 标准试验条件 试验室标准试验条件为温度232℃、相对湿度505。 6 试验器具 6.1 粘结基材符合 GB/T 13477.1规定的水泥砂浆板、玻璃板或铝板,用于制备试件。基材的形状及 尺寸如图1和图2所示,对每一个试件,应使用两块相同材料的基材。也可按各方商定选用其他材质和 尺寸的基材,但嵌填密封材料试样的粘结尺寸及面积应与图1和图2所示相同。 6.2 隔离垫块表面应防粘,用于制备密封材料截面为12 mm12 mm 的试件如图1和图2所示。 6.3 定位垫块用于控制被拉伸的试件宽度,能使试件保持伸长率为初始宽度的25、60、100或各 方商定的宽度。 6.4 防粘材料防粘薄膜或防粘纸,如聚乙烯PE 薄膜等,宜按密封材料生产商的建议选用。用于制 备试件。 1 GB/T 13477.172017 6.5 鼓风干燥箱温度可调至702℃,用于按 B 法见8.3处理试件。 6.6 拉力试验机能以5.50.7mm/min 的速度拉伸试件。 6.7 容器用于盛蒸馏水,按B 法见8.3浸泡处理试件。 6.8 游标卡尺分度值为0.1mm。 7 试件制备 用脱脂纱布清除水泥砂浆板表面浮灰。用丙酮等溶剂清洗铝板和玻璃板,并干燥。 按密封材料生产商的说明如是否使用底涂料及多组分密封材料的混合程序制备试件。 将密封材料和基材保持在232℃,每种类型的基材制备6块试件,3块作为试验试件,另3块作 为 备 用 试 件 。 按图1和图2所示,在防粘材料上将两块粘结基材与两块隔离垫块组装成空腔。然后将密封材料 试样嵌填在空腔内,制成试件。嵌填试样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a 避免形成气泡; b 将试样挤压在基材的粘结面上,粘结密实; c 修整试样表面,使之与基材和隔离垫块的上表面齐平。 将试件侧放,尽早去除防粘材料,以使试样充分固化或完全干燥。在养护期内,应使隔离垫块保持 原 位 。 单位为毫米 AA 12 ≈25 ≈25 说 明 1水泥砂浆板; 2密封材料; 3隔离垫块6.2。 图 1 弹性恢复率用试件水泥砂浆板 2 GB/T 13477.172017 单位为毫米 AA 3 ≈6 说 明 1铝板或玻璃板; 2密封材料; 3 隔离垫块6 . 2。 12 ≈6 图 2 弹性恢复率用试件铝板或玻璃板 8 试件处理 8.1 概述 按各方商定可选用A 法见8.2或B 法见8.3处理试件。 8.2 A 法 将制备好的试件于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28d。 8.3 B 法 先按照A 法处理试件,然后将试件按下述程序处理3个循环 a 在702℃干燥箱内存放3 d; b 在232℃蒸馏水中存放1d; c 在702℃干燥箱内存放2 d; d 在232℃蒸馏水中存放1d。 上述程序也可以改为cdab。 B 法处理后的试件在试验之前,应于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至少24 h。 注 B 法是利用热和水影响试件固化速度的一种常规处理程序,不适宜给出密封材料的耐久性信息。 GB/T 13477.172017 9 试 验 步 骤 试 验 应 在 标 准 试 验 条 件 下 进 行 。 所 有 与 弹 性 恢 复 率 计 算 相 关 的 测 量 均 采 用 游 标 卡 尺 6 . 8 , 测 量 既 可 以 是 接 触 密 封 材 料 的 基 材 内 侧 表 面 之 间 的 距 离 , 也 可 以 是 未 接 触 密 封 材 料 的 基 材 外 侧 表 面 之 间 的 距 离 。 除 去 隔 离 垫 块 , 测 量 每 一 试 件 两 端 的 初 始 宽 度 W。 将 试 件 放 入 拉 力 试 验 机 6 . 6 , 以 5 . 5 0.7mm/min 的 速 度 拉 伸 试 件 , 拉 伸 伸 长 率 为 初 始 宽 度 的 2 5 、 6 0 或 1 0 0 分 别 拉 伸 至 1 5 mm、 19.2 mm 或 2 4 mm, 或各方商定的百分比,用W 。 表示伸长后的宽度。用合适的定位垫块使试件保持 拉伸状态24 h。 在 试 验 过 程 中 按 GB/T 220832008 中 7 . 3 的 规 定 观 察 试 件 有 无 破 坏 现 象 。 若 无 破 坏 , 去 掉 定 位 垫 块 , 将 试 件 以 长 轴 向 垂 直 放 置 在 平 滑 的 低 摩 擦 表 面 上 , 如 撒 有 滑 石 粉 的 玻 璃 板 , 静 置 1 h, 在 每 一 试 件 两 端 同 一 位 置 测 量 恢 复 后 的 宽 度W 。 若 有 试 件 破 坏 , 则 取 备 用 试 件 重 复 本 部 分 试 验 。 若 3 块 重 复 试 验 试 件 中 仍 有 试 件 破 坏 , 则 报 告 本 部 分 的 试 验 结 果 为 试 件 破 坏 。 分别计算在每个试件两端测得的W; 、W。和 W, 的 算 术 平 均 值 。 10 试 验 结 果 计 算 4 每个试件的弹性恢复率R 按式1计算,以百分数表示 式 中 R 弹 性 恢 复 率 , ; W; 试 件 的 初 始 宽 度 , 单 位 为 毫 米mm; W. 试 件 拉 伸 后 的 宽 度 , 单 位 为 毫 米mm; W, 试 件 恢 复 后 的 宽 度 , 单 位 为 毫 米mm。 计 算 3 个 试 件 弹 性 恢 复 率 的 算 术 平 均 值 , 精 确 到 1 。 1 11 试 验 报 告 试 验 报 告 应 写 明 下 述 内 容 a 实 验 室 的 名 称 和 试 验 日 期 ; b 采 用 的 本 部 分 编 号 ; c 样品名称、类别化学种类、颜色和批号; d 基 材 类 别 ; e 所用底涂料如果使用、所用配合比多组分样品; f 试 件 处 理 方 法A 法 或 B 法 ; g 伸 长 率; h 每 一 试件的弹性恢复率或试件破坏; i 每组试件弹性恢复率的算术平均值或试件破坏; j 与本部分规定试验条件的任何偏离。 GB/T 13477.17201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与ISO 73892002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 本部分与 ISO 73892002 相比在结构上有所调整,具体章条编号对照情况见表A.1。 表 A.1 本部分与 ISO 73892002的章条编号对照情况 本部分章条编号 对应的ISO 73892002章条编号 5 一 6 5 6.1~6.5 5.1~5.5 6.6 5.7 6.7 5.6 6.8 5.8 7 6 8 7 8.1~8.3 7.1~7.3 9 8 10 9 11 10 11 a、b 10 a、b 11 c 10 c、d 11 ej 10 e~k 附 录 A 附 录 B 注除上述章条外,本部分的章条编号与ISO 73892002的章条编号均相同。 5 GB/T 13477.172017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与ISO 73892002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 表B.1 给出了本部分与 ISO 73892002 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 表 B.1 本部分与ISO 73892002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 本部分的章条编号 技术性差异 原因 1 增加了本部分适用范围的表述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2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 调整,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 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a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13477.1代替了 ISO 13640见6.1; b用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14682代替了 ISO 6927见第3章; c增加引用了GB/T 22083见第9章 a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bGB/T 14682 2006包括了 ISO 69271981的全部术语,并 与之完全一致,另外还增加了部 分术语。引用GB/T 14682,便于 标准使用者使用中文术语。 c便于标准使用者准确报告试验 结果 3 用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14682代替了 ISO6927 便于标准使用者使用中文术语 4 将“将试件拉伸,保持拉伸状态,然后释放。弹性恢复 率以伸长的百分比表示”修改为“将试件拉伸至规定 宽度,在规定时间内保持拉伸状态,然后释放。以试 件在拉伸前后宽度的变化计算弹性恢复率以伸长的 百分比表示” 使表述更清晰 5 增加了“标准试验条件”一章 以与GB/T 13477的其他部分一致 6.3 增加了“或各方商定的宽度” 以与第9章的表述一致 7 增加了“用脱脂纱布清除水泥砂浆板表面浮灰。用丙 酮等溶剂清洗铝板和玻璃板,并干燥”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7 将试件个数修改为“每种类型的基材制备6块试件, 3块作为试验试件,另3块作为备用试件” 以备试验中试件出现破坏时复验 9 增加了试验中试件出现破坏时的复验程序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11 e 增加了“所用配合比多组分样品”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11 h 增加了报告“或试件破坏” 以与第9章的规定一致 11i 增加了报告“或试件破坏” 以与第9章的规定一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