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3477.6-2002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6部分:流动性的测定.docx
ICS 91.100.50 Q24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13477.62002 代替 GB/T 134771992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6部分流动性的测定 Test for building sealants Part 6Determination of flow ISO 73901987,Building constructionJointing products-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flow,MOD 2002-12-17发布 2 0 0 3 - 0 6 - 0 1 实 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 布 371 GB/T 13477.62002 前 言 GB/T 13477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分为20个部分 第1部分试验基材的规定; -第2部分密度的测定; 第3部分使用标准器具测定密封材料挤出性的方法; 第4部分原包装单组分密封材料挤出性的测定; 第5部分表干时间的测定; -----第6部分流动性的测定; 第7部分低温柔性的测定; 第8部分拉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9部分浸水后拉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10部分定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11部分;浸水后定伸粘结性的测定; 第1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一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 第13部分冷拉一热压后粘结性的测定; -第14部分浸水及拉伸一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第15部分经过热、透过玻璃的人工光源和水曝露后粘结性的测定; 第16部分压缩特性的测定; -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 - 第18部分剥离粘结性的测定; 第19部分质量与体积变化的测定; 第20部分污染性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13477 的第6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ISO 73901987建筑结构 接缝产品 抗流 动性的测定英文版。本部分的7.2与 ISO 73901987 相比是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参考了 ASTMC6391995 弹性密封材料流变流动性能的试验方法中8.1 和8.3规定的自流平型密封材 料的试验方法。 本部分根据 ISO 73901987 并参考 ISO/FDIS 73902002英文稿重新起草。在附录 A 中列出了 本部分章条编号与 ISO 73901987 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ISO 73901987时,本部分做了一些修改。在附录 B 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 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还对 ISO 73901987 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对标准的名称做了修改; b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GB/T 13477 的本部分”或“本部分”; c 将“U 型铝合金槽”或“U 型槽”改为“下垂度模具”或“槽形模具”; d 将 ISO 73901987 的3.2.3和3.2.4合并为本部分的5.3; e 将 ISO 73901987 的图1和图2合并为本部分的图1a、b; f 将 ISO 73901987 第4章的列项 b和 c合并为本部分第7章的列项 b; g 删除了ISO 90481987 的前言。 373 GB/T 13477.62002 本部分的附录 A、附 录 B 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与GB/T 134771992 中第7章相比主要变化为 --增加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增加了试验方法的原理见第4章; -下垂度模具的材质、尺寸和聚乙烯条的技术要求有所变动1992年版7.1.1 和7.1.5;本版的 5. 1和5.6; -- 增加了流平性模具见5.2; 试件数量改为每种试验条件一个试件见6.1.1; 增加了允许重复试验的内容见6.1.3; 增加了测定流平性的试验方法见6.2。 本部分与其他部分组成的标准 GB/T 13477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代替 GB/T 134771992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第一次修订。 本部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原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广州白云粘胶厂。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江门市精细化工厂、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邓超、李谷云、丁苏华、王跃林、黄细杰、沈春林。 374 GB/T 13477.62002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6部分流动性的测定 1 范围 GB/T 13477 的本部分规定了建筑密封材料流动性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测定非下垂型密封材料的下垂度和自流平型密封材料的流平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3477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 14682 建筑密封材料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4682 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13477的本部分。 4 原理 在规定条件下,将非下垂型密封材料填充到规定尺寸的模具中,在不同温度下以垂直或水平位置保 持规定时间,报告试样流出模具端部的长度。 在规定条件下,将自流平型密封材料注人规定尺寸的模具中,以水平位置保持规定时间,报告试样 表面流平情况。 5 试验器具 5.1 下垂度模具无气孔且光滑的槽形模具,宜用阳极氧化或非阳极氧化铝合金制成见图1。长度 1500.2mm, 两端开口,其中一端底面延伸500.5mm, 槽的横截面内部尺寸为宽200.2mm, 深 100.2mm 。 其他尺寸的模具也可使用,例如宽100.2mm, 深100.2mm。 5.2 流平性模具两端封闭的槽形模具,用1 mm 厚耐蚀金属制成见图2。槽的内部尺寸为150 mm 20mm15 mm。 5.3 鼓风干燥箱温度能控制在502℃、702℃。 5.4 低温恒温箱温度能控制在52℃。 5.5 钢板尺刻度单位为0.5 mm。 5.6 聚乙烯条厚度不大于0.5 mm, 宽度能遮盖下垂度模具槽内侧底面的边缘。在试验条件下,长度 变化不大于1 mm。 375 376 GB/T 13477.62002 30 a 试件垂直放置 单位为毫米 b 试件水平放置 图 1 下垂度模具 单位为毫米 5 0 士 0 . 5 150 0.2 图 2 流平性模具 6 试验方法 6.1 下垂度的测定 6.1.1 试件制备 按6.1.2所述试验步骤确定所用模具的数量。 将下垂度模具用丙酮等溶剂清洗干净并干燥之 。 把聚乙烯条衬在模具底部 , 使其盖住模具上部边 缘,并固定在外侧,然后把已在232℃下放置24 h 的 密 封 材 料 用 刮 刀 填 入 模 具 内 , 制 备 试 件 时 应 注 意 a 避免形成气泡; b 在模具内表面上将密封材料压实; GB/T 13477.62002 c 修整密封材料的表面,使其与模具的表面和末端齐平; d 放松模具背面的聚乙烯条。 6.1.2 试验步骤 对每一试验温度70℃和/或50℃和/或5℃及试验步骤 A6.1.2.1 或试验步骤 B6.1.2.2, 各测 试一个试件。根据各方协商,试件可按试验步骤 A6.1.2.1 或试验步骤 B6.1.2.2 测试。 6.1.2.1 试验步骤 A 将制备好的试件立即垂直放置在已调节至702℃和/或502℃的干燥箱和/或52℃的低 温箱内,模具的延伸端向下见图1a,放置24 h。 然后从干燥箱或低温箱中取出试件。用钢板尺在垂 直方向上测量每一试件中试样从底面往延伸端向下移动的距离mm。 6.1.2.2 试验步骤 B 将制备好的试件立即水平放置在已调节至702℃和/或502℃的干燥箱和/或52℃的低 温箱内,使试样的外露面与水平面垂直见图1b,放置24 h。 然后从干燥箱或低温箱中取出试件。用 钢板尺在水平方向上测量每一试件中试样超出槽形模具前端的最大距离mm。 6.1.3 如果试验失败,允许重复一次试验,但只能重复一次。当试样从槽形模具中滑脱时,模具内表面 可按生产方的建议进行处理,然后重复进行试验。 6.2 流平性的测定 6.2.1 将流平性模具用丙酮溶剂清洗干净并干燥之,然后将试样和模具在232℃下放置至少24 h。 每组制备一个试件。 6.2.2 将试样和模具在52℃的低温箱中处理16~24h, 然后沿水平放置的模具的一端到另一端 注入约100 g 试样,在此温度下放置4 h 。观察试样表面是否光滑平整。 多组分试样在低温处理后取出,按规定配比将各组分混合5 min, 然后放入低温箱内静置30 min, 再按上述方法试验。 7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写明下述内容 a 采用的GB/T 13477 的本部分; b 样品的名称、类别和批号; c 下垂度模具的类型阳极氧化或非阳极氧化铝合金或其他材料、内部尺寸、内表面处理情况; d 采用的下垂度试验温度和试验步骤步骤 A 或步骤 B; e 下垂度试验每一试件的下垂值,精确至1 mm; f 流平性试验试样自流平情况; g 与本部分规定试验条件的不同点。 377 GB/T 13477.6200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章条编号与 ISO 73901987 章条编号对照 表 A.1 给出了本部分章条编号与 ISO 73901987 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表A.1本部分章条编号与ISO 73901987章条编号对照 本部分章条编号 对应的国际标准章条编号 1 1 2 2 3 一 4 3.1 5 3.2 5.1 3.2.1 5.2 - 5.3 3.2.3、3.2.4 5.4 3.2.5 5.5 3.2.6 5.6 3.2.2 6.1 3.3、3.4 6.1.1 3.3 6.1.2 3.4 6.1.2.1 3.4.1 6.1.2.2 3.4.2 6.1.3 一 6.2 7 4 7 a 4a 7b 4 b、c 7c 4 d 7d 4 e 7e 4f 7 f 一 一 4g 7g 4 h 图1 a 图 1 图 1 b 图2 图2 一 378 GB/T 13477.62002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与ISO 73901987 技术差异及其原因 表 B.1 给出了本部分与 ISO 73901987 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表B.1 本部分与ISO 73901987技术差异及其原因 本部分的章条编号 技 术 性 差 异 原 因 1 删除了ISO73901987第1章中“建筑结构垂直表 面接缝中”。增加了“适用于测定非下垂型密封材料的 下垂度和自流平型密封材料的流平性” 以使本章的表述与本部分的内容 一致 2 引用了我国标准,而非国际标准 以适合我国国情 3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章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4 以“非下垂型密封材料”代替“密封材料”,以“垂直 或水平位置”代替“垂直位置” 增加了自流平型密封材料试验方法原理的表述 以与本部分第1章的表述一致 5.1 以“宜用阳极氧化或非阳极氧化铝合金制成”代替 “非阳极氧化U型铝合金槽” 以“槽的横截面内部尺寸为宽200.2mm,深 100.2mm。其他尺寸的模具也可使用,例如宽 100.2mm,深100.2mm”代替“横截面的内部 尺寸为a宽100.2mm,深100.2mm,或b宽 200.2mm,深100.2mm”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5.2 增加了流平性模具 以满足试验需要 5.5 以“刻度单位为0.5 mm”代替“刻度单位为mm”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5.6 与ISO 739019873.2.2相比增加了“在试验条件 下,长度变化不大于1 mm”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6.1.1 增加了“d放松模具背面的聚乙烯条” 删除了注1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6.1.2 以“对每一试验温度70℃和/或50℃和/或5℃及 试验步骤A6.1.2.1或试验步骤B6.1.2.2,各测试 一个试件”代替ISO 739019873.4中“对每一试验温 度70℃,50℃和5℃,测试3个试件” 删除了ISO739019873.4中“或两者都采用进行 试验 ”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6.1.3 增加了有关重复试验的内容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6.2 增加了“流平性的测定” 增加了流平性模具示意图图2 以满足试验需要 7c 与ISO739019874d相比增加了“下垂度模具的 类型阳极氧化或非阳极氧化铝合金或其他材料、内表 面处理情况”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 刷除了ISO 739019874g的内容 按ISO/FDIS 73902002修改 7f 增加了“流平性试验试样自流平情况” 以与本部分的试验方法一致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