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36.5-2017 爆炸性环境 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doc
ICS 29.260.20 K 3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3836.52017 代替GB 3836.52004 爆炸性环境 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 Explosive atmospheres Part 5Equipment protection by pressurized enclosure“p” IEC 60079-22007,MOD 2017-07-31发布 2 0 1 8 - 0 2 - 0 1 实 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GB/ T 3836.52017 目 次 前言 I 引言 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防爆型式 4 5 正压外壳的结构要求 5 6 温度极限 7 7 安全措施和安全装置静态正压保护除外 8 8 静态正压用安全措施和安全装置 11 9 保护气体的供给 11 10 有内部释放源的正压外壳 12 11 释放条件 12 12 内置系统的设计要求12 13 保护气体和正压技术13 14 有点燃能力的设备 15 15 内部热表面15 16 型式检查和试验 15 17 例行试验 19 18 标志 19 19 使用说明书 2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换气和稀释试验 2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功能程序图示例 22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管道和外壳内压力变化示例 24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向用户提供的资料 27 附录E 规范性附录外壳内释放型式分类 29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稀释区域原理使用示例 30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内置系统可靠性试验 32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用“设备保护级别”的方法对防爆设备进行危险评定的介绍33 GB/T 3836.52017 前 言 爆炸性环境包含以下几部分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 保护的设备; 第3部分由增安型“e” 保护的设备;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 保护的设备; 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型“p” 保护的设备; 第6部分由油浸型“o”保护的设备; 第7部分由充砂型“q” 保护的设备; 第8部分由“n” 型保护的设备; 第9部分由浇封型“m” 保护的设备; 第11部分由隔爆外壳“d” 保护的设备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测定方法; 第12部分气体或蒸气混合物按照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的分级; 第13部分设备的修理、检修、修复和改造; 第14部分场所分类 爆炸性气体环境; 第15部分电气装置的设计、选型和安装; 第16部分电气装置的检查与维护; 第17部分正压房间或建筑物的结构和使用; 第18部分本质安全系统; 第19部分现场总线本质安全概念FISCO; 第20部分设备保护级别EPL 为 Ga 级的设备。 本部分为爆炸性环境的第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 3836.52004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5部分正压外壳型“p”。 与 GB 3836.52004 相比,主要的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16.10“温度测量”; 增加了术语“安全装置”; 引入了设备保护级别EPL 的概念; 增加了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见第19章。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EC 60079-22007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由正压外壳型“p” 保 护的设备英文版,本部分与IEC 60079-22007相比,主要的修改为 在7.9中增加了“e 对 于px 型,当正压外壳内的正压下降至制造商规定的最小值时,自动安全 装置应能切断电源。”; 增加了“16.9 保护装置动作可靠性试验”。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阳防爆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华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隆防爆电气有限公司、电光防爆电气有限公司。 I 学兔兔 GB/T 3836.52017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军、孙景富、吴宣东、李江、谢绍建、石晓贤、李书朝、刘姮云。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3836.51987 、GB 3836.52004。 Ⅱ 学兔兔 GB/T 3836.52017 引 言 爆炸性环境的本部分规定了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设备的设计,结构、试验和标志,其要求如下 a 保护气体压力保持高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以阻止在不含有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内释放源的外壳 内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和必要时 b 向外壳充人足够量的保护气体,以保证电气部件周围形成的混合物浓度保持在超过相应的特 定使用条件的爆炸极限值范围之外;向含有一个或多个内部释放源的外壳充人保护气体,以阻 止外壳内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 本部分包括对设备及其带保护气体进出口和排气管道的关联设备的要求,同时也对保证建立和保 持正压和/或稀释必须提供的辅助控制设备进行了规定。 Ⅲ 学兔兔 学兔兔 GB/T 3836.52017 爆炸性环境 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 1 范围 爆炸性环境的本部分规定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爆炸性气体环境中电气设备结构和试验的专 用要求,规定了包含有限制可燃性物质释放的正压外壳的要求。 本部分是对GB 3836.1通用要求的补充和修改。当本部分中的要求与GB 3836.1的要求冲突时, 以本部分的要求为准。 下列情况,本部分不适用 内置系统可能释放如下物质的正压外壳 a 含氧量超过正常值的空气;或 b 氧与惰性气体混合比例超过21。 正压房间或分析室。对它们的要求见GB 3836.172007 和 IEC 60079-16。 注1由于安全系数体现在各防爆型式中,当需要验证设备与本部分中相关部分要求的一致性时,由于测量设备固 有的高质量、定期校准,其测量不确定度不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必考虑。 注2当用户是制造商时,通常情况下,确保本部分所有相关要求适用于设备的制造和试验是用户的责任。 注 3 “px” 型和“py” 型形成设备保护级别EPL 的 Gb 级或Mb 级 ,“pz” 型形成设备保护级别EPL 的 Gc 级,相关 信息见附录H。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00.352008 电工术语 爆炸性环境用设备IEC 60050-4262008,IDT GB/T 2900.832008 电工术语 电的和磁的器件IEC 60050-1512001,IDT 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IEC 60079-02007,MOD GB/T 42072012 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IEC 601122009, IDT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IEC 605292001,IDT GB/T 4942.12006 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IP 代码分级IEC 60034-52000,IDT GB/T 16935.1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IEC 60664-1 2007,IDT 3 术语和定义 GB/T 2900.352008 、GB/T 2900.832008和GB 3836.12010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 用于本文件。 注术语“电压”和“电流”是指交流有效值r.m.s 、直流或复合电压或复合电流,另有规定时除外。 3.1 报警 alarm 设备的一个部件产生的可视或声音信号,以引起注意。 1 学兔兔 GB/T 3836.52017 3.2 内置系统 containment system 设备含有可燃性物质并可能形成内释放源的部分。 3.3 稀释 dilution 正压外壳换气之后,连续以规定速率供给保护气体,使其中的可燃性物质的浓度在任何潜在点燃源 附近保持在爆炸极限之外也就是说,在稀释区域之外。 注用惰性气体稀释氧气可能造成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浓度高于爆炸上限UEL。 3.4 稀释区域 dilution area 在内释放源附近,可燃性物质浓度未被稀释到安全浓度范围的区域。 3.5 外壳容积 enclosure volume 没有内装设备的空外壳的容积。对于旋转电机,即内部净容积加上转子占用的容积。 3.6 可燃性物质 flammable substance 能够被点燃的气体、蒸气、液体或其混合物。 3.7 气密装置 hermetically sealed device 制成外部大气不能通向里面并且用熔化的方法,例如铜焊、钎焊或玻璃对金属的熔融,进行密封的 装置 。 3.8 有点燃能力的电气设备 ignition-capable apparatus;ICA 在正常运行件下对特定爆炸性气体环境构成点燃源的电气设备,包括未采用7.13所列防爆型式保 护的电气设备。 3.9 显示器 indicator 显示流量或压力是否适当,并且定期监测以满足使用要求的设备器件。 3.10 内释放源 internal source of release 外壳内的某点或部位,从这些地方可燃性物质能够以可燃性气体、蒸气或液体的形式释放到正压外 壳内,并能与周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 3.11 泄漏补偿 leakage compensation 供给的保护气体流量足以补偿正压外壳及其管道中的任何泄漏。 3.12 正压 overpressure 正压外壳内高于外部环境压力的压力值。 3.13 正压保护 pressurization 用保持外壳内部保护气体的压力高于外部压力,以阻止外部爆炸性气体进入外壳的方法。 2 学兔兔 GB/T 3836.52017 3.14 正压保护系统 pressurization system 用于增压和监视或控制正压外壳的安全装置和其他元件的组合。 3.15 正压外壳 pressurized enclosure 保持内部保护气体的压力高于外部压力的外壳。 注“正压外壳”和“正压外壳型”被视为同义词。 3.16 保护气体 protective gas 用于换气、保持正压以及稀释如有要求的空气或惰性气体。 注本部分中惰性气体指氮、二氧化碳、氩或其他气体,当它们同氧按41的比例在空气中形成混合物时不会引起 点燃,甚至也不会形成如爆炸极限那样的可燃性能。 3.17 保护气体供给源 protective gas supply 供给正压保护气体的压缩机、鼓风机或压缩气体容器。供气源包括进气抽气管或管道,压力调节 器,排气管、管道和供气阀,但不包括正压系统部件。 3.18 换气 purging 在正压外壳内,大量的保护气体通过外壳和管道,使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浓度降低到安全水平的工 作 过 程 。 3.19 例行试验 routine test 每一个独立装置在制造期间或出厂前都应进行的、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试验。 [IEV151-04-16 修订] 3.20 静态正压保护 static pressurization 不添加保护气体而保持危险场所中正压外壳内正压值的保护方法。 3.21 px 型 type px 将正压外壳内的设备保护级别从Gb 级或Mb 级降至非危险的正压保护。 3.22 py 型 type py 将正压外壳内的设备保护级别从Gb 级降至Gc 级的正压保护。 3.23 pz 型 type pz 将正压外壳内的设备保护级别从Gc 级降至非危险的正压保护。 3.24 型式试验 type test 对某一设计进行一台或多台装置的试验,以证明其设计符合技术条件的规定。 [IEV151-04-15] 3.25 安全装置 safety device 用于实现或保持防爆型式完整的装置。 3 学兔兔 GB/T 3836.52017 4 防爆型式 正压保护分为3种型式px 、py 和pz, 依据外部爆炸性气体环境要求的设备保护级别Mb 、Gb 或 Gc、是否有内释放源、以及正压外壳内设备是否有点燃能力进行划分,见表1。正压外壳和正压系统的 设计要求按防爆型式来确定,见表2。 表 1 确定防爆型式 内置系统内的可燃性 物质 外部爆炸性气体环境要求 的设备保护级别 外壳内含有点燃能力 的设备 外壳内不含有点燃能力 的设备 无内置系统 G b 或 M b px型 py型 无内置系统 Gc pz型 不要求正压保护 气体/蒸气 G b 或 M b px型 py型 气体/蒸气 Gc px型并且有点燃能力的 设备不在稀释区域内 py型 液体 Gb px型“惰性的 py型 液体 Gc pz型惰性的 不要求正压保护 注如果可燃性物质是液体,则绝不允许正常释放。 防爆型式px也适用于I类设备。 如果无正常释放,见附录E。 如果在正压型式之后标明是惰性的,则保护气体应是惰性气体,见第13章。 不需要正压防爆是因为引起的液体释放的故障不大可能与引起设备内形成点燃源的故障同时发生。 表 2 防爆型式的设计准则 设计准则 px型 py型 带显示器的pz型 带报警的pz型 外壳防护等级按照 GB/T 42082008或 GB/T 4942.12006 最低为IP4X 最低为IP4X 最低为IP4X 最低为IP3X 外壳抗冲击能力 GB 3836.12010的 表12 GB 3836.12010的 表12 GB 3836.12010的 表12 GB 3836.12010的 表12中数据取半值 检查换气周期 要求安装一个定时装 置并且监测压力和 流量 标志时间和流量 标志时间和流量 标志时间和流量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 关闭的释放孔排出进 入要求EPL为Gb或 Mb的区域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 挡板,见5.8,通常不 产生炽热颗粒的除外 无要求,见注1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 挡板,见5.8,通常不 产生炽热颗粒的除外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 挡板,见5.8,通常不 产生炽热颗粒的除外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 关闭的释放孔排出进 入要求EPL为Gc的 区域 不要求,见注2 无要求,见注2 无要求,见注2 无要求,见注2 4 GB/T 3836.52017 表 2 续 设计准则 px型 py型 带显示器的pz型 带报警的pz型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 开启的孔排出进入要 求 E P L 为 G b 或 M b 的区域 无要求,见注1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 挡板,见5.8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 挡板,见5.8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 挡板,见5.8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 开启的孔排出进人要 求EPL为Gc的区域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 生炽热颗粒,否则需 要火花和颗粒挡板, 见5.8 无要求,见注1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 生炽热颗粒,否则需 要火花和颗粒挡板, 见5.8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 生炽热颗粒,否则需 要火花和颗粒挡板, 见5.8 只能用工具打开的门 或盖 警告,见5.3和6.2b ii 警告,见5.3.6和注1 警告,见5.3.6和注3 警告,见5.3.6和注3 无需工具移除的门 或盖 连锁,见7.12不包括 内部热部件 警告,见5.3.6和注1 警告,见5.3.6和注3 警告,见5.3.6和注3 开启外壳前内部热部 件需要冷却时间 按照6.2bii要求 无要求,见注1 警告,见5.3.6 警告,见5.3.6 注16.2bii不适用于py型,因为既不允许内部热部件,也不允许正常产生炽热颗粒。 注2对火花和颗粒挡板没有要求,因为在非正常运行时当排气孔打开,外部环境不大可能在爆炸极限范围内。 注3对于pz型外壳工具打开没有要求,因为在正常工作时,外壳是正压的,所有门和盖均处于应处位置。如果 把门或盖移去,外部环境不大可能在爆炸极限范围内。 5 正压外壳的结构要求 5.1 外壳 正压外壳应具有符合表2的防护等级。 注在潮湿和有煤尘的采掘工作面上可要求IP44 的防护等级。 5.2 材质 用于外壳、管道和连接件的材质不应受规定的保护气体的不利影响。 5.3 门和盖 5.3.1 I 类正压外壳 门和盖应 采用符合GB 3836.1-2010中9.2规定的特殊紧固件;或 采用联锁,以便使门和盖打开时,向未用本部分中7.13所列的防爆型式保护的电气设备供电 的电源能自动切断,而且在门和盖闭合以前不能重新通电。同时还应符合7.6的要求。 5.3.2 具有静态正压保护的I 类正压外壳 门和盖应采用符合GB 3836.12010规定的特殊紧固件。 5 GB/T 3836.52017 5.3.3 Ⅱ类正压外壳 GB 3836.12010中规定的特殊紧固件的要求不适用。 对于px 型,除了只能用工具或钥匙才能打开的门和盖之外,门和盖应联锁,以便当它们处于打开 状态时,向未列入7.13保护的电气设备供电的电源能自动断电,并且在门和盖关闭前不能重新通电。 对于py 型和pz 型,对是否使用工具或钥匙不做要求。 注高的内部压力可能会使门或盖猛然打开。宜采用下列方法防止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受到伤害 a 采用多个紧固件,以便松开所有紧固件之前外壳安全地排气;或 b 采用双位紧固件,使外壳打开时能够安全排放压力;或 c 限制最大内部压力不大于2.5 kPa。 5.3.4 具有静态正压保护的Ⅱ类正压外壳 门和盖只能用工具才能打开。 5.3.5 px 型 对于含有需要冷却时间的热部件的正压外壳,不使用工具或钥匙不应轻易打开。 5.3.6 静态正压保护的I 类或Ⅱ类正压外壳的标志 门和盖应标志 “警告严禁在爆炸危险场所打开” 5.4 机械强度 正常运行时,正压外壳及其管道和它们的连接部件,在所有排气孔封闭状态下应承受制造商规定的 最大正压的1.5倍压力,最低压力为200 Pa。 引起外壳管道或连接部件变形,应设置安全装置,将最大内部正压限制到低于对防爆型式可能产生 不利影响的水平。如果制造商不提供安全装置,设备应按照GB 3836.12010 中的29.2e 标志符号 “X”, 并且在使用说明书中应包括用户需要保证符合本部分要求的全部必要信息。 5.5 气孔、隔板、间隔和内部元件 5.5.1 气孔和隔板的设置应保证有效换气。 注1可通过适当设置保护气体供气的进气孔和排气孔及隔板的作用来消除不换气的区域。 注2对于重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气,保护气体的进入孔宜靠近正压外壳的顶部,而排气孔靠近外壳的底部。 注3对于轻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气,保护气体的进气孔宜靠近外壳的底部,而排气孔宜靠近外壳的顶部。 注4在外壳的相对侧设置进气孔和排气孔以促进前后通风。 注5内部隔板例如电路板的设置宜使保护气体的气流不受阻碍。使用支管或导流板也能改善障碍物周围的气 流流动。 注6气孔数量宜按设备的结构来选择,特别要考虑电气设备可能被分成一些小空腔的换气。 5.5.2 内间隔应与主外壳相通或单独换气。 注对于每1000 cm 设置面积不小于1 cm 的通气孔,并且最小为6.3 mm 直径的通气孔才足以适当换气。 5.5.3 阴极射线管CRTs 和其他气密装置不需要换气。 5.5.4 内部净容积小于20 cm 的元件,只要所有这类元件的总容积不超过正压外壳内部净容积的 1,则视为不需要换气的内部空腔。 注11是以氢气的爆炸下限LEL 的25为基础,见A.2。 注2被视为密封的电气元件,如晶体管、微电路、电容等,在计算元件的总容积中不包括它们。 6 GB/T 3836.52017 5.5.5 对于静态正压保护外壳,应有一个或多个气孔。充气和正压保护后,所有的气孔应关闭。 5.6 绝缘材料 对于I 类电气设备,能够承受由额定电流大于16 A在如断路器、接触器、隔离器的开关设备中造 成的足以在空气中产生电弧电应力的绝缘材料,至少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等于或大于GB/T 42072012中的CTI400M; 设置适当的装置,该装置能探测外壳内部绝缘材料老化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并在供电侧自动 切断向外壳供电的电源。对此类装置的安装和功能进行验证; 带电裸露导体的爬电距离符合GB/T 16935.12008表4中3级污染的Ⅲ类材料等效电压所 示的爬电距离。 5.7 密封 所有与外壳连接的电缆和导管应密封,以保持外壳的防护等级。如果不密封,则视为外壳的部分。 5.8 火花和颗粒挡板 正压外壳和保护气体用的管道应安装火花和颗粒挡板,以防止炽热颗粒吹入危险场所。 除非通断触头工作电流低于10 A, 同时工作电压不超过275 V交流或60 V直流,并且触头应 有灭弧罩,认为不产生炽热颗粒,否则应假定通常可能产生炽热颗粒。 例外1如果通常不产生炽热颗粒,则排入要求设备保护级别为 Gb 或 Mb 场所的通常关闭的排气 孔不需要用火花和颗粒挡板。 例外2如果通常不产生炽热颗粒,则排入要求设备保护级别为 Gc 场所时就不需要火花和颗粒 挡板。 如果制造商未提供火花和颗粒挡板,设备应按GB 3836.12010中的29.2e的规定进行标志,安全 使用的特殊条件也应包含在防爆合格证书里。 5.9 内部电池 注内部电池的要求将在以后版本中考虑。GB 3836.12010 和GB 3836.82003中给出了pz型使用的内置电池 指 南 。 6 温度极限 6.1 概述 设备应按GB 3836.12010中温度组别的要求进行分组,并按6.2和6.3确定。 6.2 对于px 型或py 型 温度组别应取决于下列温度中的较高者 a 外壳的最高外表面温度;或 b 内部零件的最高表面温度。 例外如果是下列情况,内部元件可以超过标志的温度组别 i 符合GB 3836.12010中有关的“小元件”要求;或 ii 按照GB 3836.1的要求标志的px 型正压外壳,其时间间隔足以满足元件冷却到标志的温度组 别。如果正压保护中断,应采取适当措施,在设备内部发热元件表面温度冷却到低于允许的 最高值之前防止可能出现的任何爆炸性气体环境与热元件任何表面的接触。 7 GB/T 3836.52017 注以上要求可以通过正压外壳和管道接头的设计和结构或其他的方法来达到,例如辅助通风系统进入工作状态 或将正压外壳内的热表面安放在气密或浇封的壳体内。 在 py 型外壳内,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有点燃能力的热元件是不允许的。 6.3 对于pz 型 温度组别应以外壳的最高外表面温度为根据。 注在确定温度组别时,宜考虑当正压系统断开时,内部仍然带电的设备的自身保护。 7 安全措施和安全装置静态正压保护除外 7.1 危险场所安全装置的适用性 用来防止正压保护的电气设备产生爆炸的所有安全装置本身应不能引起爆炸见7.13或者安装在 危险场所以外。 7.2 安全装置的完整性 本部分要求的安全装置见表3构成与控制系统有关的安全部件。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应 符合 对于px 型或py 型,按单个故障评定;或 对于pz 型,按正常运行评定。 表 3 基于防爆型式的安全装置 设计准则 px型 py型 pz型 用于检测失去最低正压的 安全装置 压力传感器,见7.9 压力传感器,见7.9 显示器或压力传感器, 见7.9d 检查换气时间的安全装置 定时器、压力传感器和排气 口处流量传感器,见7.6 标志时间和流量,见7.7c 标志时间和流量,见7.7c 只能用工具开启门或盖的 安全装置 警告,见6.2b 无要求 不允许有内部热部件 无要求 不需用工具开启门或盖的 安全装置 联锁,见7.12 不允许有内部热部件 无要求 不允许有内部热部件 无要求 有内置系统时内部热部件 用的安全装置见15章 报警并停止可燃性物质 流动 不适用于该防爆型式,因为 不允许有内部热部件 报警不允许正常释放 7.3 安全装置的提供 安全装置应由设备制造商或用户设置,如果制造商不提供安全装置,设备上应按照GB 3836.1一 2010中29.2e的要求标志“X”, 并且在使用说明书中应包括用户需要的保证符合本部分规定的所有要 求的内容。 7.4 px型的程序图 对 于px 正压系统,功能程序图应由制造商提供,例如真值表、状态图、流程图等,以规定控制系统 的作用。程序图应能清晰辨别,并且表明安全装置的运行状态和随后的动作。应要求进行功能性试验 8 GB/T 3836.52017 以验证是否与程序图一致。这些试验只需在正常环境件下进行,制造商另有规定时除外。 注附录B 给出了由制造商提供的资料的示例。 7.5 安全装置等级 制造商应规定安全装置的最高和最低动作值及公差。安全装置应按制造商的规定在正常工作范围 内使用。 7.6 px型的自动换气 应设置防止正压外壳内电气设备在完成换气前就通电的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的操作程序应如下 a 按本部分规定的程序开始后,应监测通过正压外壳的换气流量和外壳内的正压; b 当达到保护气体的最低流量并且正压值在规定的范围内时可启动换气计时器; c 时间达到后,电气设备可以通电; d 程序中任何步骤出了故障,电路应重新整定到起始阶段。 7.7 换气要求 当外壳被打开后或正压下降低于制造商规定的最低值时,制造商应规定需要适当换气的条件。 a 对于px 型或py 型,制造商应规定最低换气流量和换气时间,以满足16.3或16.4的试验要求。 如果不需试验能确定该换气足够,则最低换气流量和时间可依据5倍外壳容积换气量确定。 b 对于pz 型,制造商应规定最低换气流量和时间,以保证正压外壳等于外壳容积5倍的保护气 体量进行换气。如果有效换气是按16.3或16.4试验证实换气有效,则可降低保护气体的 数量 。 c 应在正压外壳排气口处监测换气流量。对于px 型,应监测实际流量。对于py 型或pz 型,可 推断出流量,例如可以从外壳压力和排气口处规定的开口推断。对于py 型或pz 型应设置指 示标记允许电气设备通电前对正压外壳进行换气。标志应包含以下或相似的内容 “警告在外壳打开后电源不能复位,直到外壳以 的流量进行换气 分钟后方可复位” 注确定不作为设备一部分的关联管道自由空间,并确定在给定的最低流量下的附加换气时间是用户的责任。 7.8 最低流量时的要求 当制造商规定了保护气体的最低流量例如如果内部设备产生的温度高于标志的温度组别额定 值时,应提供一个或多个自动安全装置,以便在排气口处保护气体的流量降低到规定的最低数值以 下时动作。 7.9 检测正压的安全装置 应提供一个或多个自动安全装置,以便在正压外壳内的正压值下降到低于制造商规定的最低值时 动作 a 自动安全装置传感器应直接采用来自正压外壳的信号。 b 在自动安全装置传感器和正压外壳之间不应有阀门。 c 应能够核查安全装置是否能正确运行。其位置和整定值应考虑7.10的要求。 注1使用自动安全装置如断电或声音报警,或用其他方法来保证设备的安全是用户的责任。 d 对于 pz 型,如果正压外壳配置有显示器来代替自动安全装置,则应符合下列条件 1 为保持正压外壳内的最低压力,对保护气体供给源应配置报警装置以便显示保护气体供 给时的故障; 9 GB/T 3836.52017 2 在正压外壳和保护气体源的报警器之间不应配其他装置,但隔离阀和/或压力或流量控 制器除外; 3 隔离阀应 标 志 “警告保护气体供气源阀门- 关闭之前请参照使用说明书” 在开启位置应能够密封或固定; 具有是否打开或关合的显示; 靠近正压外壳直接安装; 只能在正压外壳运行期间使用; 注2此阀应一直保持开启状态,除非已知区域内无爆炸性气体环境或所有正压外壳内的设备已断电和冷却。 4 压力或流量控制装置,如果能调整,应要求用工具操作; 5 在正压外壳和保护气体系统报警器之间不应配置过滤器; 6 为方便观察应安装显示器; 7 显示器应显示外壳压力; 8 安装显示器的取样点应考虑最恶劣的运行条件; 注3如果流量计用于显示外壳压力和换气流量,则宜安装在排气口处。 注4如果流量计仅用于显示压力,则可以安装在外壳上任何一处,进气口除外。 注5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才将流量计安装在进气口处,用于显示外壳压力或显示通过外壳的流量。 9 在显示器和正压外壳之间不应配置隔离阀。 e 对于px 型,当正压外壳内的正压下降至制造商规定的最小值时,自动安全装置应能切断电源。 7.10 正压值 在可能产生漏泄的正压外壳及其管道内,每一部位相对于外部压力应保持的最低正压值px 型 或 py 型为50 Pa,pz 型为25 Pa。 制造商应规定运行中的最低和最高正压及最大正压时的最大泄漏速度。 各系统和管道内压力的分布情况在图C.1~ 图 C.4 中说明。 注对正压外壳的安全来说,很重要的是压缩机或风机关联管道的安装不产生危险。附录D 给出了管道系统安装 的基本要求。 7.11 复合型正压外壳 当几个单独的正压外壳共用一个保护气体气源时,可以共用一个或几个安全装置,只要合成控制考 虑了该组外壳最不利的布置情况。如果安装了一个公用安全装置,只要符合以下3个条件,则打开门或 盖时就可不必关闭正压外壳内的所有电气设备或发出信号报警 a 对于px 型,打开门或盖之前应断开特定的正压外壳中电气设备的供电电源,7.13允许的 除 外 ; b 公用安全装置连续监测本组所有其他正压外壳内的正压,必要时监测气流; c 对特定的正压外壳内电气设备供电之前先进行7.6规定的换气程序。 7.12 门或盖上的安全装置 对于px 型,不用钥匙或工具就可打开的门和盖应联锁,使其在打开时,没有按7.13标志的电气设 备供电电源自动断开,并且在门和盖关合前不能通电,7.6的要求也应适用。 7.13 可能带电的防爆型式 在正压外壳内px 型 或py 型不起作用时仍可能带电的电气设备应采用“d”“e”“ia”“ib”“ma”“mb” 10 GB/T 3836.52017 “o” 或 “q” 防 爆 型 式 。 正 压 外 壳 内 在pz 型 不 起 作 用 时 仍 可 能 带 电 的 电 气 设 备 应 采 用“d”“e”“ia”“ib”“ic”“ma”“mb”“mc” “o”“q”“nA”“nC” 或 “nL” 防 爆 型 式 。 7.14 py 型外壳内允许的防爆型式 对 于py 型 正 压 外 壳 内 的 电 气 设 备 应 采 用“d”“e”“ia”“ib”“ic”“ma”“mb”“mc”“o”“q”“nA”“nC” 或 “nL” 防 爆 型 式 。 8 静态正压用安全措施和安全装置 8.1 危险场所用安全装置的适用性 所有用于防止由静态正压保护的电气设备引起爆炸的安全装置本身应不能引起爆炸,并且如果安 全装置是电气操作,则应利用GB 3836.12010 规定的防爆型式之一保护或安装在危险场所之外。 8.2 保护气体 保护气体应为惰性气体。充以惰性气体之后的氧气浓度应少于1按体积计。 8.3 内部释放源 不允许有内释放源。 8.4 充气程序 正压外壳应采用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