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3264-2011 动车司机座椅.docx
ICS 45.060.20 S51 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32642011 动车司机座椅 Driver seat for rail car 2011-11-01实施 2 0 1 1 - 0 5 - 2 0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 TB/ T 32642011 目 次 前 言Ⅱ 1 范 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使用条件 1 3.1 环境条件 1 3.2 运用条件 1 4 技术要求 1 4.1 外观 1 4.2 基本结构尺寸与结构要求 2 4.3 材料 3 4.4 性能 4 4.5 座椅的功能要求4 4.6 安装要求5 5 试验方法 5 5.1 试验条件 5 5.2 外观尺寸及座椅操作性检验 5 5.3 静强度试验 5 5.4 耐冲击、振动试验 6 5.5 耐久性试验 6 5.6 功能试验 6 6 检验规则 6 6.1 出厂检验 6 6.2 型式检验 6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7 7.1 标志 7 7.2 包装 7 7.3 运输和贮存 7 参考文献 8 I TB/T 3264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铁道行业内燃机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天龙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唐山轨 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巍、张里波、郭小峰、赵金星、肖艳荣、张建平。 Ⅱ TB/T 32642011 动车司机座椅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车司机座椅的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 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动车司机座椅,其他机车车辆司机座椅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912008,ISO 7801997,MOD GB/T 3920-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ISO 105-X122001,MOD GB/T 5453 织物透气性试验方法GB/T 54531997,eqv ISO 92371995 GB/T 63442008 软质泡沫聚合材料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ISO 17982008,IDT GB/T 108072006 软质泡沫聚合物材料 硬度的测定压陷法ISO 24391997,IDT GB/T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ECE R17,2000 版 GB/T 215632008 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设备 冲击和振动试验IEC613731999,IDT QC/T 8052008 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 TB/T 29611999 机车司机室座椅eqv AAR S-5041980 TB/T 31382006 机车车辆阻燃材料技术条件 TB/T 31392006 机车车辆内装材料及室内空气有害物质限量 3 使用条件 3.1 环境条件 a 环境温度 -40℃40℃; b 相对湿度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5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 3.2 运用条件 安装后的座椅最大冲击加速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纵向5g; b 横向1g; c 垂向3g。 4 技术要求 4.1 外 观 4.1.1 座椅的各部分不应存在可能会危害到人身安全的锐边、锐角等缺陷。 4.1.2 座垫、靠背应采用软质垫层。 4.1.3 面料应缝合牢固,缝合部位不允许漏缝、开缝、脱线、跳线等缺陷。 4.1.4 座椅靠背和座垫的表面应饱满;面布包覆整齐无错漏;不得有折皱、划伤、撕裂、跳丝等缺陷。 4.1.5 座椅骨架各焊接处打磨光滑,不得有咬边和焊瘤现象存在。 1 TB/T 3264-2011 4.1.6 组成座椅的各零部件表面应光滑,色泽和色调应均匀。 4.2 基本结构尺寸与结构要求 4.2.1 尺寸要求 4.2.1.1 座椅的最大外形尺寸为宽620 mm、长720 mm。 4.2.1.2 座椅的基本尺寸见表1。 表1座椅的基本尺寸 术 语 代码 定 义 尺寸范围 mm H点 H 人体模型的躯干线与大腿中心的铰接交点 一 G点 G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同靠背表面相切的垂线与座垫上表面的交点 一 座椅总宽 P 座椅包含所有部件例如包含扶手的总宽度 550620 座垫高度 E 座垫高点距离地板布上平面的距离 440~540 座椅深 A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垫前沿的垂直切线至G点的距离 400~500 座垫宽 B2 在通过R′点且与座椅中心平面垂直的垂面上,座垫最大宽度 ≥440 座垫厚度 J 座垫的平均厚度 100~200 靠背高 B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平行于人体躯干基准线,靠背顶端至G点距离 ≥450 靠背肩宽 B1 靠背上部的宽度 ≥340 靠背腰宽 F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沿靠背距G点270 mm处的靠背宽度 440~490 靠背厚度 K 靠背垫的基本厚度 75 扶手长 N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椅靠背到扶手端部的扶手长度 ≥330 扶手宽 C 在水平面单个扶手两侧的水平长度 ≥55 扶手高度 D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垫上表面最高点到扶手顶部的高度 160240 座垫角 L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垫上表面与Z平面的夹角 37 靠背与座垫夹角 调整范围 M 在座椅中心平面上,人体躯干基准线与大腿中心线的夹角,或者在座 椅中心平面上,靠背表面与座垫上表面的夹角 80135 座椅上下调整范围 E1 座椅调至最上与最下位置时的垂直位移量 ≥80 座椅前后调整范围 E2 座椅调至最前与最后位置时的水平位移量 ≥175 座垫前后调节范围 E2 座垫相对于靠背的纵向的前后移动 ≥75 4.2.1.3 座椅外形尺寸见图1。 图 1 座椅外形尺寸 2 TB/T 32642011 4.2.1.4 座椅定位尺寸见图2。 单位为毫米 部 位 身 高 V W 8 r 取值范围 1600 550~620 400~420 108 77 1900 680750 470~500 120 100 说明 SRP座椅参考点; FP脚后跟部点; H点-人体模型的躯干线与大腿中心的铰接交点。 图 2 座椅定位尺寸 4.2.2 基本结构 4.2.2.1 座椅的一般特点应包括靠背倾角可调、座垫带倾斜角及纵向可调,座椅可前后移动、高度可 调、可旋转。 4.2.2.2 座椅应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减振、防共振性能。 4.2.2.3 座椅应适应不同体重司机的需求,并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调节。 4.2.2.4 当座椅设置扶手时,扶手应便于折叠移开。 4.3 材 料. 4.3.1 座椅的面料应具有防滑、不易破损、透气性好、耐油及不易老化的性能,蒙面用料的手感应柔 和。色牢度应大于或等于 GB/T39202008 规定的4级,具有优异的抗磨损、刮伤、擦伤和玷污性能。 4.3.2 座椅面料及内部的软垫等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应符合TB/T 31382006 中的相关规定。 4.3.3 座椅面料及内部的软垫等非金属材料的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 TB/T 31392006 中的相关 规定。 4.3.4 座椅面料和软垫等主要非金属材料应具有较高的防火性能,防火标准可根据用户要求选择 执行。 4.3.5 座垫与靠垫的材料按照 GB/T 63442008 检测,75压缩永久变形应≤6;断裂伸长率 应≥75。 4.3.6 座垫与靠垫的材料的压缩硬度压缩40按照 GB/T 108072006 进行测试,性能指标应满 足相应要求。 4.3.7 座椅面材料的透气性按 GB/T 5453 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3 TB/T 32642011 4.3.8 座椅骨架采用金属框架结构,焊接应牢固可靠。非关键焊缝应保证满足其功能要求,焊缝不会 失效。所有焊缝接头在焊前、焊中和焊后均应能看到并检查。 4.4 性 能 4.4.1 强 度 座椅的各个部位在表2规定的载荷条件下,不应出现裂痕及永久变形等缺陷,并保持一定的刚度。 表2强度要求 部 位 载荷施加方向 载荷值 N 说 明 座垫 垂直向下 1000 座椅的前边缘上,取决于其结构;见图3中 F4、F4 垂直向上 1200 靠背 水平向后 1000 座椅靠背的任何部位;见图3中F1 两侧扶手 垂直向下、向内 750 垂直扶手向下和/或侧向作用在扶手前端;见图3 中F3、F3 4.4.2耐久性 座椅的各个部位在表3规定的耐久性载荷条件下,不应出现功能性的变形、裂纹缺陷,可动作机构 应无异常。 表3耐久性要求 耐久性项目 要 求 扶手的疲劳强度 扶手永久变形量不得大于5mm 座椅靠背角度调节寿命 试验过程中不得发生任何裂纹,断裂情况,座椅不得产生异音 座椅的高度调节 510个使用循环仍可正常工作 减振系统寿命 循环110万次仍可正常工作 4.4.3耐冲击、振动性能 4.4.3.1 座垫、靠背的冲击强度应满足TB/T 29611999中5.1和5.2的要求;座椅的旋转稳定性应 满足 TB/T 29611999中5.3的要求。 4.4.3.2 座椅整体按5.4进行冲击振动后,座椅应能保持正常工作。 4.5 座椅的功能要求 4.5.1 座椅各调节功能均可单手操作实现。座椅调节器应调节自如、锁止可靠、操作轻便,无卡滞现 象。司机在乘坐姿态下,座椅角度调节的调整力矩应不大于10 Nm, 上下、前后、旋转调节器的调整 手柄操作力应不大于100 N。 4.5.2 靠背角度应可调节。靠背向后调整一次的调整角度为25,向前可折叠以节省空间,各挡位 要有可靠锁止调节机构,靠背与水平面倾角调整范围80135。 4.5.3 座椅应可前后移动。前后调节范围应大于或等于175 mm 。导轨前后移动应有双侧锁止调节 机构。 4.5.4 座垫高度应可多挡调节。上下调节范围应大于或等于80 mm 。各挡位要有可靠锁止调节 机构。 4.5.5 座垫应可前后移动。前后调节范围应大于或等于75 mm 。各挡位要有可靠锁止调节机构。 4.5.6 座椅应可平面旋转调节。座椅可左右旋转180,并在前向位、左右90位、后向位可锁止。旋 转机构不得裸露,防止杂物掉人或卡伤手指。 4.5.7 扶手角度应可调节。调整幅度向上不小于10、向下不小于20。扶手可向上折起。 4.5.8 头枕高度应可调节。根据需要司机座椅可以设置头枕,向上拉出头枕即可调节头枕高度。将 4 TB/T 32642011 头枕拉高至最高一挡再用力抽出即可取下头枕。头枕高度可分级调节,调整范围应大于或等于75 mm。 直接往前或往后扳动头枕可改变头枕倾角。头枕角度调节最小30。 4.5.9 座椅应配备腰撑调节机构。腰部支撑的深度和高度应可调。 4.5.10 司机座椅应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减振、防共振性能。座椅具备司机体重调节功能,调整范围 50kg~130kg。 4.5.11 座椅的座垫和靠背应配备曲线形海绵衬垫,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座椅在使用时,其靠背正凸 面的压缩尺寸为10 mm20 mm,压缩部位宜在座垫上方180 mm230mm 处 。 4.5.12 座椅应使司机保持正确的姿势,并且便于操作。如果需要,座椅可设置折起功能。 4.5.13 根据车辆的运行和悬挂特性的要求,座椅的阻尼应尽可能与车体阻尼相适用,避免共振。 4.6 安装要求 4,6.1 靠背垫应可靠的铰接。靠背垫和座垫座应用坚固件固定到金属骨架上。 4.6.2 底座需要通过螺栓及背板固定到地板上,并采取有效的防松措施。 4.6.3 应设置合适的锁销或其他锁紧装置,防止旋转超限或水平移动。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座椅样件的试验环境应与相应的车辆使用环境条件相同,或者在相同条件下的试验台上进行。试 验可在不影响测试结果的工艺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 5.2 外观尺寸及座椅操作性检验 对座椅采用目测及常规测量器具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是否符合4.1及4.2的要求。 5.3 静强度试验 座椅的支撑结构及其配件加载如表2中规定的载荷值及位置,每种载荷应独立地施加,每个座位 施加3次,载荷应使用合适的装置施加;从0上升到表2规定的载荷,在达到试验载荷之前,试验设备应 保持10020 mm/min 的速度加载,座椅及其配件应至少承受试验载荷1s, 试验后检查座椅是否符 合4.4.1的要求。座位载荷测试位置及方向示意图见图3。 Fl F3 F3 F4 F41 说明 Fl1000N, 水平方向,在面积为300 mm250 mm 的支撑结构上任何点,支撑板上边缘与靠背上沿平齐; F3-750 N,垂直方向,在面积为300 mm80 mm 的支撑结构上任何点,支撑板纵向边缘与扶手外沿平齐在中间 的座椅上仅为垂直方向; F3750N, 水平方向,在面积为300 mm80 mm 的支撑结构上任何点,支撑板纵向边缘与扶手外沿平齐; F41000N, 垂直向下施加到300mm250 mm 的支撑结构上任何点上,支撑板边缘与座垫外边沿平齐; F4’1200N, 垂直向上施加到300 mm250 mm 的支撑结构上任何点,支撑板边缘与座垫外边沿平齐。 注当座垫为抽拉结构或粘接结构时,F4′ 不必满足此参数,可自行定义数值。 图3 座位载荷测试位置及方向示意图 5 TB/T 3264-2011 5.4 耐冲击、振动试验 座椅整体的冲击振动测试按GB/T 215632008 中一类A 级进行,该项试验要求在75 kg 有载情况 下进行。其他冲击试验按 TB/T 29611999 中5.1、5.2和5.3的规定进行。 5.5 耐久性试验 5.5.1 扶手疲劳强度试验 扶手水平安装,距离前边缘60 mm, 对其施加一个周期性600 N 的力,力的方向45向外并向下,频 率20次/min, 循环周期2.510⁴次,要求试验过程中扶手永久变形量不得大于5 mm。 5.5.2 座椅靠背角度调节寿命试验 对完整座椅上部做110⁴次循环一个循环为靠背在最大角度,释放调节手柄,使靠背逐级回弹 到最小角度,释放调节手柄,将靠背再调整到最大角度,频率为2个循环/min。要求试验过程中不得 发生任何裂纹、断裂情况,座椅不得产生异音。 5.5.3 座椅高度调节寿命试验 座椅的高度调节510个使用循环,无故障;减振系统寿命试验循环110万次无损坏。座椅高 度调节试验及减振系统寿命试验,需要对模拟安装的座椅施加一个600 N 的力,力的方向垂直向下,频 率20次/min。 5.6 功能试验 5.6.1 座椅靠背及其调节装置的试验依据 GB/T 150832006 中5.2进行,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 锁止装置和移位折叠装置的强度试验依据 GB/T 150832006中5 . 3进行。 5.6.2 座椅升降机构及前后运动滑轨试验,依据 QC/T 8052008 中5.1~5.4、5.6~5.16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出厂检验 6.1.1 座椅出厂前,厂家应依照标准和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指定相关检验细则进行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见表3。 6.1.2 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应有产品合格证,其内容应包括 a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出厂年月; c 检查人员或代号; d 合格印章。 6.2 型式检验 6.2.1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定型时; b 定型产品转厂生产时; c 产品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d 产品结构、材料、生产工艺或设备的改变而有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性能时; e 产品连续生产3年以上时。 6.2.2 型式检验的项目见表4。 表4 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 序号 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要 求 检验方法 1 外观质量 √ √ 4.1 目 测 2 形状、尺寸 √ √ 4.2 量具 6 TB/T 32642011 表4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续 序号 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要 求 检验方法 3 材料性能 一 √ 4.3 GB/T 39202008,GB/T 63442008, GB/T 108072006,GB/T 5453 4 功能 √ √ 4.5 5.6 5 强度 一 √ 4.4.1 5.3 6 耐冲击、振动 一 V 4.4.3 5.4 7 耐久性 一 √ 4.4.2 5.5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 志 包装储运标志执行GB/T 191。座椅应有铭牌,铭牌上应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a 产品名称及型号; b 质量kg; c 出厂日期; d 出厂编号; e 制造厂名。 7.2 包 装 7.2.1 座椅应包装良好,不应有划伤、碰伤等缺陷。 7.2.2 包装箱外表面应标有产品名称、型号、数量、毛重、净重、制造厂名或商标、箱体尺寸、防止倒放 等标志。 7.2.3 包装箱内应附有产品合格证、装箱清单、使用维护说明书含易损易耗品清单等技术文件,并 封存在塑料袋内。 7.3 运输和贮存 座椅在包装箱内应适当固定,包装箱应牢固可靠,运输过程中应严防重压、摔碰。贮存地点应清 洁、干燥、通风、无腐蚀性介质。 7 TB/T 3264-2011 参 考 文 献 [1]UIC 5661990 客车车体及其部件的载荷 [2]GB 100001988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