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180-2005 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规程.docx
CECS 1802005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CECS 1802005 主编单位东南大学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 中 国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结 构 所 批 准 单 位 中 国 工 程 建 设 标 准 化 协 会 施行日期2 0 0 5 年 8 月 1 日 前 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建标协字第12号文关 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年第一批标准制、修订项目 计划的通知,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是在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国内外相 关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的。 本规程的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预应力施 工 。 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 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 求,现批准协会标准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规程,编号为 CECS 1802005,推荐给工程设计、施工、使用单位采用。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市政产品应用分会 归口管理,由东南大学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南京市太平 北路136号,邮编210018负责解释。在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 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径寄解释单位。 主 编 单 位东南大学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郭正兴 冯大斌 杨宗放 李金根 李晨光 王绍义 姚明明 蒋应龙 罗美成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05年4月29日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材 料 5 3.1 预应力筋 5 3.2 涂层预应力筋 7 3.3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8 3.4 制孔用管材 11 3.5 灌浆用水泥 12 3.6 装运和存放 12 4 构 造 要 求 14 4.1 先张预应力 14 4.2 后张有粘结预应力 15 4.3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 16 4.4 钢筋构造措施 18 4.5 减少约束力措施 19 4.6 钢结构预应力 19 5 施 工 计 算 21 5.1 预应力筋下料长度 21 5.2 预应力筋张拉力 23 5.3 预应力损失 23 5.4 锚固区局部受压承载力 28 5.5 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 28 6 制 作 及 安 装 30 6.1 预应力筋制作 30 6.2 预应力筋孔道留设 30 1 6.3 预应力筋安装 31 6.4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 32 6.5 质量要求 33 7 张 拉 及 放 张 35 7.1 准备工作 35 7.2 预应力筋张拉 35 7.3 预应力筋放张 37 7.4 质量要求 37 8 灌 浆 及 封 锚 39 8.1 准备工作 39 8.2 制浆要求 39 8.3 灌浆工艺 40 8.4 真空辅助灌浆 41 8.5 锚具封闭保护 41 8.6 一质量要求 42 9 体 外 预 应 力 施 工 43 9.1 束的布置 43 9.2 体系构成 44 9.3 构造要求 45 9.4 施工和防护 46 10 拉 索 预 应 力 施 工 48 10.1 体系构造 48 10.2 制作及安装 50 10.3 张拉和索力调整 51 10.4 防护要求 52 10.5 维护和监测 53 11 施 工 管 理 54 11.1 施工方案 54 11.2 工序配合要求 54 2 11.3 安全措施 56 11.4 质量控制 57 11.5 质量验收 57 附录A 常用预应力筋规格和力学性能 59 附录B 金属波纹管和塑料波纹管规格 61 附录C 常用钢绞线夹片锚固体系 62 附录D 曲线预应力筋坐标方程和长度计算 64 附录 E 灌浆用水泥浆流动度测试方法 66 附录 F 预应力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检查记录 69 本规程用词说明 72 附条文说明 73 3 1 总 则 1.0.1 为了在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安全作业、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中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的预应力施工。 1.0.3 预应力分项工程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预应力专 业施工单位承担。 1.0.4 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2.0.1 预应力筋 prestressing tendon 施加预应力用的单根或成束钢丝、钢绞线、高强钢筋和钢棒的 总称。 2.0.2 有粘结预应力筋 bonded prestressing tendon 张拉后直接与混凝土粘结或通过灌浆使之与混凝土粘结的一 种预应力筋。 2.0.3 无粘结预应力筋 unbonded prestressing tendon 表面涂防腐润滑脂并包塑料护套后,与周围混凝土不粘结的 一种预应力筋。 2.0.4 先张法 pre-tensioning 在台座或钢模上先张拉预应力筋并用夹具临时固定,再浇筑 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放张预应力筋,使混凝土产生 预压应力的施工方法。 2.0.5 后张法 post-tensioning 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的构件或结构中,张拉预应力筋并用 锚具永久固定,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的施工方法。有粘结后张 法需要在构件或结构中预留孔道,并在张拉后灌浆。无粘结后张 法是在构件或结构中预先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不需要留孔灌浆。 2.0.6 锚具 anchorage 后张法预应力构件或结构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 传递到构件或结构上所采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 2.0.7 夹具 grip 先张法预应力构件施工时,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固 定在台座或钢模上所采用的临时性锚固装置。预应力构件或结构 2 施工时,在张拉设备上夹持预应力筋所采用的临时性锚固装置。 2.0.8 连接器 coupler 用于连接预应力筋的装置。 2.0.9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 prestressing tendon-anchorage assembly 单根或成束预应力筋与安装在端部的锚具组装而成的受力单 元。 2.0.10 锚固区 anchorage zone 从预应力构件或结构端部锚具下的局部高应力扩散到正常压 应力的区段。 2.0.11 应力松弛 stress relexation 预应力筋受到一定的张拉力后,在长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其 应力随时间逐步降低的现象。 2.0.12 应力腐蚀 stress corrosion 预应力筋在承受拉应力情况下,由于腐蚀介质作用而发生的 腐蚀现象。 2.0.13 张拉控制应力 control stress for tensioning 预应力筋张拉时在张拉端所施加的应力值。 2.0.14 预应力损失 prestressing loss 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和张拉后,由于材料特性、结构状态和张 拉工艺等因素引起的预应力筋应力降低的现象。预应力损失包 括摩擦损失、锚固损失、弹性压缩损失、热养护损失、预应力筋应 力松弛损失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等。 2.0.15 有效预应力 effective prestress 预应力损失完成后,在预应力筋中保持的应力值。 2.0.16 体外预应力束 external prestressing tendon 布置在结构构件截面之外的预应力筋。通过与结构构件相连 的锚固端块和转向块将预应力传递到结构上。 2.0.17 预应力拉索 prestressing cable 3 在索网结构、吊挂结构、整体张拉结构和结构稳定措施中承受 拉力的钢索或钢棒的总称。 2.0.18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为了保证预应力工程的质量而预先编制的质量保证文件。包 括预应力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及工程施工等各阶段的质量保证措 施和检查要求。 2.0.19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为了保证最终的工程质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方案和质量保 证文件,对各阶段工程进行连续监控的过程。 2.0.20 检验批 inspection lot 由同一的施工条件并有一定数量的材料或作业项目组成的基 本检验单元。 3 材 料 3.1 预 应 力 筋 3.1.1 预应力筋按钢材品种可分为钢丝、钢绞线、高强钢筋和钢 棒等。预应力筋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环境条件和施工方法等选 用。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中,宜采用高强度低松弛 钢绞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宜采用刻痕钢丝、螺旋肋钢 丝和钢绞线等。对直线预应力筋或拉杆,也可采用精轧螺纹钢筋 或钢棒。 3.1.2 钢丝和钢绞线的规格和力学性能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 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5224 的规定。精轧螺纹钢筋和钢棒的规格和力学性能应 符合设计文件中采用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常用钢丝、钢绞线和精轧螺纹钢筋的规格和力学性能见附 录A。 3.1.3 预应力筋的品种、直径和强度等级应按设计要求选用。当 需要代换时,应进行专门计算,并经原设计单位审核后方可实施。 预应力筋的代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级别、不同直径的预应力筋代换后,预 应力筋的截面面积不得小于原设计截面面积; 2 同一品种不同强度级别或不同品种的预应力筋代换后,预 应力筋的受拉承载力不得小于原设计承载力; 3 预应力筋代换后,总张拉力或总有效预应力不得小于原设 计的要求; 4 预应力筋代换后,构件中的预应力筋布置应满足设计规范 5 和本规程第4章的构造要求;代换后如锚固体系有变动,应重新验 算锚固区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3.1.4 预应力筋进场时,每一合同批应附有质量证明书,每盘应 挂有标牌。在质量证明书中应注明供方、需方、合同号、预应力筋 品种、强度级别、规格、重量和件数、执行标准号、盘号和检验结果、 检验日期、技术监督部门印章。在标牌上应注明供方、预应力筋品 种、强度级别、规格、盘号、净重、执行标准号等。 3.1.5 钢丝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丝的外观质量应逐盘卷检查,钢丝表面不得有油污、 氧化铁皮、裂纹或机械损伤,表面允许有回火色和轻微浮锈; 2 钢丝的力学性能应按批抽样试验,每一检验批重量不应大 于60t; 从同一批中任取10盘不少于6盘,在每盘中任意一端 截取2根试件,分别做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拉伸或弯曲试件每6 根为一组,当有一项试验结果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 用钢丝GB/T 5223 的规定时,则该盘钢丝为不合格品;再从同一 批未经试验的钢丝盘中取双倍数量的试件重做试验,如仍有一项 试验结果不合格,则该批钢丝判为不合格品,也可逐盘检验取用合 格品;在钢丝的拉伸试验中,同时测定弹性模量,但不作为交货条 件。 对设计文件中指定要求的钢丝应力松弛性能、疲劳性能、扭转 性能、镦头性能等,应在订货合同中注明交货条件和验收要求。 3.1.6 钢绞线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绞线的外观质量应逐盘检查,钢绞线表面不得有油污、 锈斑或机械损伤,允许有轻微浮锈;钢绞线的捻距应均匀,切断后 不松散; 2 钢绞线的力学性能应按批抽样检验,每一检验批重量不应 大于60t; 从同一批中任取3盘,在每盘中任意一端截取1根试件 进行拉伸试验;拉伸试验、结果判别和复验方法等应符合本规程第 3.1.5条的规定,试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 6 钢绞线GB/T5224 的规定。 对设计文件中指定要求的钢绞线应力松弛性能、疲劳性能和 偏斜拉伸性能等,应在订货合同中注明交货条件和验收要求。 3.1.7 高强钢筋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精轧螺纹钢筋的外观质量应逐根检查,钢筋表面不得有裂 纹、起皮或局部缩颈,其螺纹制作面不得有凹凸、擦伤或裂痕,端部 应切割平整; 2 精轧螺纹钢筋的力学性能应按批抽样试验,每一检验批重 量不应大于60t; 从同一批中任取2根,每根取2个试件分别进行 拉伸和冷弯试验;当有一项试验结果不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时,应 取双倍数量试件重做试验,如仍有一项复验结果不合格,则该批高 强钢筋判为不合格品。 3.1.8 预应力钢棒进场验收应符合设计文件中采用的有关标准 的规定。 3.2 涂层预应力筋 3.2.1 涂层预应力筋按涂层材料可分为镀锌钢丝、镀锌钢绞线、 环氧涂层钢绞线、无粘结钢绞线、缓粘结钢绞线等。涂层预应力筋 应根据环境类别、防腐蚀要求、与混凝土粘结状态等选用。 在体外索、拉索及其他环境条件恶劣的工程结构中,宜采用镀 锌钢丝、镀锌钢绞线和环氧涂层钢绞线。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构件中,应采用无粘结钢绞线。无粘结钢绞线也可用于体外索、拉 索等。 3.2.2 镀锌钢丝和镀锌钢绞线的规格和力学性能必须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桥梁缆索用热镀锌钢丝GB/T 17101 和现行行业标准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YB/T152 的规定。 环氧涂层钢绞线和缓粘结钢绞线的规格和力学性能应符合设 计文件中采用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2.3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涂包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7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 161的规定 1 外观要求护套表面应光滑、无凹陷、无裂缝、无气孔、无明 显褶皱和机械损伤; 2 润滑脂用量对φ12.7钢绞线不应小于43g/m, 对φ⁵15.2 钢绞线不应小于50g/m, 对φ15.7钢绞线不应小于53g/m; 3 护套厚度对一、二类环境不应小于1 .0mm, 对三类环境 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3.2.4 涂层预应力筋进场时,每一合同批应附有质量证明书,每 盘应挂有标牌。在质量证明书中,应包括本规程第3. 1.4条规定 的内容,并应注明涂层和护套检验结果。 3.2.5 涂层预应力筋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丝和钢绞线的力学性能必须按本规程第3. 1.5条和第 3. 1.6条的要求进行复验; 2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外观质量应逐盘检查,润滑脂用量 和护套厚度应按批抽样检验,每批重量不大于60t, 每批任取3盘, 每盘各取1根试件。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 力钢绞线JG 161的规定; 3 镀锌钢丝、镀锌钢绞线和环氧涂层钢绞线的涂层表面应均 匀、光滑、无裂纹;涂层的厚度、连续性和粘附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4 缓粘结钢绞线的涂层材料、厚度、缓粘结时间应符合设计 文件中采用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3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3.3.1 预应力筋用锚具,可分为夹片锚具、镦头锚具、螺母锚具、 挤压锚具、压接锚具、压花锚具、冷铸锚具和热铸锚具等。预应力 筋用锚具应根据预应力筋品种、锚固要求和张拉工艺等选用。 对预应力钢绞线,宜采用夹片锚具,也可采用挤压锚具、压接 锚具和压花锚具;对预应力钢丝束,宜采用镦头锚具、也可采用冷 8 铸锚具和热铸锚具;对高强钢筋和钢棒,宜采用螺母锚具。 夹片锚具没有可靠措施时,不得用于预埋在混凝土中的固定 端;压花锚具不得用于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承受低应力或动荷载 的夹片锚具应有防松装置。 3.3.2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 的规定。 钢绞线夹片锚具的规格和尺寸可按附录 C 选用。 3.3.3 锚具的静载锚固性能,应由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静载试 验测定的锚具效率系数η和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组装件受力长 度的总应变E 确定。锚具效率系数η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3.3 式中 FP-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的实测极限拉力; Fm 预应力筋的实际平均极限抗拉力。由预应力筋试 件实测破断荷载平均值计算得出; 。预应力筋的效率系数。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中预 应力筋为1 至5根时,ηp1;6 至12根时,η 0.99;13至19根时,0.98;20根以上时,η 0.97。 锚具的静载锚固性能应同时满足下列两项要求 7≥0.95,e≥2.0 当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试验达到极限拉力时,预应力筋应断 裂,锚具不应破坏。 3.3.4 在承受静、动荷载的构件中,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除应满 足静载锚固性能要求外,尚应满足循环次数为200万次的疲劳性 能试验要求。疲劳应力上限对钢丝、钢绞线应为抗拉强度标准值 的65;对精轧螺纹钢筋应为屈服强度的80,且应力幅度不应 小于80MPa。 3.3.5′在一级抗震等级的结构中,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还应满 9 足循环次数为50次的周期荷载试验。试验应力上限对钢丝、钢 绞线应为抗拉强度标准值的80;对精轧螺纹钢筋应为屈服强度 的90,试验应力下限均为相应强度的40。 3.3.6 锚具应满足分级张拉、补张拉和放松拉力等张拉工艺的要 求。锚固多根预应力筋的锚具,除应具有整体张拉的性能外,尚宜 具有单根张拉的可能性。 3.3.7 预应力筋用夹具可分为夹片夹具、锥销夹具、镦头夹具和 螺母夹具等。夹具应具有良好的自锚性能、松锚性能和重复使用 性能。 3.3.8 夹具的静载锚固性能,应由预应力筋-夹具组装件静载试 验测定的夹具效率系数ηg 确定。夹具效率系数η应满足下列公 式要求 3.3.8 式中 Fgpu预应力筋-夹具组装件的实测极限拉力。 3.3.9 永久留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的预应力筋连接器,应符合 锚具的性能要求。在施工中临时使用并需要拆除的预应力筋连接 器,应符合夹具的性能要求。 3.3.10 锚具进场时,每一合同批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和装箱单。 在质量证明书中,应注明供方、需方、合同号、锚具品种、数量、各项 指标检查结果和质量监督部门印记等。 3.3.11 锚具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观检查从每批中抽取10且不应少于10套锚具,检 查外观质量和外形尺寸;锚具表面应无污物、锈蚀、机械损伤和裂 纹。当有一套表面有裂纹时,应逐套检查; 2 硬度检验对硬度有严格要求的锚具零件,应进行硬度检 验。对新型锚具应从每批中抽取5且不少于5套,对常用锚具 每批中抽取2且不少于3套,按产品标准规定的表面位置和硬 度范围做硬度检验。当有一个零件硬度不合格时,应另取双倍数 10 量的零件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对该批零件逐个 检 验 。 3 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应从同一批中抽取6套锚具,与符合 试验要求的预应力筋组装成3束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每束组装 件试验结果必须符合本规程第3.3.3条的规定。当有一束组装件 不符合要求时,应取双倍数量的锚具重做试验,如仍有一束组装件 不符合要求,则该批锚具判为不合格品。 注1 对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多孔锚具不应超过1000套单孔锚具为2000套、连 接器不宜超过500套为一个检验批。 2 钢丝束镦头锚具组装件试验前,应抽取6个试件进行镦头强度试验。镦头 强度不应低于母材抗拉强度的98。 3 对锚具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如供货方提供有效的试验报告,可不做静载 锚固性能试验。 3.3.12 夹具进场验收时,应进行外观检查、硬度检验和静载锚固 性能试验。检验和试验方法与锚具相同;但静载试验结果应符合 本规程第3.3.8条的规定。 3.4 制孔用管材 3.4.1 后张预应力构件中预埋制孔用管材有金属波纹管螺旋 管、钢管和塑料波纹管等。梁类构件宜采用圆形金属波纹管,板 类构件宜采用扁形金属波纹管,施工周期较长时应选用镀锌金属 波纹管。塑料波纹管宜用于曲率半径小、密封性能好以及抗疲劳 要求高的孔道。钢管宜用于竖向分段施工的孔道。抽芯制孔用管 材可采用钢管或夹布胶管。 3.4.2 金属波纹管和塑料波纹管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预应力混凝土金属螺旋管JG/T 3013 和预应力混凝土桥 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 的规定。 金属波纹管和塑料波纹管的规格可按附录 B 选用。 3.4.3 波纹管进场时每一合同批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并做进场复 验 。 11 1 波纹管的内径、波高和壁厚等尺寸偏差不应超过允许值。 2 金属波纹管的内外表面应清洁、无油污、无锈蚀、无孔洞、 无不规则的褶皱,咬口不应有开裂或脱扣。 3 塑料波纹管的外观应光滑、色泽均匀,内外壁不允许有隔 体破裂、气泡、裂口、硬块和影响使用的划伤。 注对波纹管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当有可靠依据时,可不做刚度、抗渗漏性能或 密封性的进场复验。 3.5 灌浆用水泥 3.5.1 孔道灌浆用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的规定。 3.5.2 孔道灌浆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 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规定。 3.5.3 孔道灌浆用水泥和外加剂进场时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并做 进场复验 。 注对孔道灌浆用水泥和外加剂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当有可靠依据时,可不做材 料性能的进场复验。 3.6 装运和存放 3.6.1 预应力材料必须保持清洁,在装运和存放过程中应避免机 械损伤和锈蚀。进场后需长期存放时,应定期进行外观检查。 3.6.2 预应力筋应分类、分规格装运和堆放。在室外存放时,不 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应垫枕木并用防水布覆盖。长期存放时应 设置仓库,仓库应干燥、防潮、通风良好、无腐蚀气体和介质。在潮 湿环境中存放,宜采用防锈包装产品、防潮纸内包装、涂敷水溶性 防锈材料等 。 3.6.3 涂层预应力筋装卸时,吊索应包橡胶、尼龙带等柔性材料 并应轻装轻卸,不得摔掷或在地上拖拉,严禁锋利物品损坏涂层和 12 护套 。 无粘结预应力筋存放时,严禁放置在受热影响的场所,且不得 直接堆放在地面上。环氧涂层预应力筋不得存放在阳光直射的场 所。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存放时间和温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3.6.4 波纹管应分类、分规格堆放。搬运时,不得抛摔或拖拉。 室外存放时,应垫枕木并用防水布覆盖。长期存放时应设置仓库。 金属波纹管吊装时,不得在其中部单点起吊。塑料波纹管贮 存时应远离热源和化学品污染源,并应避免曝晒。 3.6.5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在装运、存放及使用期间均应妥善保 护。不同厂家、不同时期的产品应分别堆放,不得混淆。主要锚固 零件宜采用镀膜防锈。 13 4 构 造 要 求 4.1 先张预应力 4.1.1 先张法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1.1 的规定 。 表4. 1. 1 先张法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环境类别 构件类型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C45 ≥C50 一类 板 15 15 梁 25 25 二类 板 25 20 梁 35 30 三类 板 30 25 梁 40 35 注混凝土结构的环境分类,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 规 定 。 4.1.2 当先张法预应力钢丝难以按单根方式配筋时,可采用相同 直径钢丝并筋方式配筋。并筋的等效直径,对双并筋应取单筋直 径的1.4倍,对三并筋应取单筋直径的1.7倍。并筋的保护层厚 度、锚固长度和预应力传递长度等均应按等效直径考虑。 4.1.3 先张法预应力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其公称直径或等效直 径的1.5倍,且应符合下列规定对单根钢丝,不应小于15mm; 对 13钢绞线,不应小于20mm 对17钢绞线,不应小于25mm。 4.1.4 对先张法混凝土构件,预应力筋端部周围的混凝土应采取 下列加强措施 ,1 对单根配置的预应力筋,其端部宜设置长度不小于 14 150mm, 且不少于4圈的螺旋筋;当有可靠经验时,也可利用支座 垫板上的插筋代替螺旋筋,但插筋数量不应少于4根,其长度不宜 小于120mm; 2 对分散布置的多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10dd 为预应 力筋的直径范围内应设置35片与预应力筋垂直的钢筋网; 3 对采用预应力钢丝配筋的薄板,在板端100mm 范围内应 适当加密横向钢筋。 4.1.5 当采用先张长线法生产有端横肋的预应力混凝土肋形板 时,应在设计和制作上采取防止放张预应力时端横肋产生裂缝的 有效措施。 4.2 后张有粘结预应力 4.2.1 预应力筋孔道的内径宜比预应力筋和需穿过孔道的连接 器外径大10~15mm, 孔道截面面积宜取预应力筋净面积的3.5 4.0倍。 4.2.2 预应力筋孔道的净间距和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预制构件,孔道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 孔道至 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 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 2 在现浇框架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孔道外径的1.5倍。从孔 壁算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底不应小于50mm; 梁侧不应小于 40mm; 板底不应小于30mm。 4.2.3 预应力筋孔道的灌浆孔宜设置在孔道端部的锚垫板上;灌 浆孔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对竖向构件,灌浆孔应设置在孔道下 端;对超高的竖向孔道,宜分段设置灌浆孔。灌浆孔直径不宜小于 20mm。 预应力筋孔道的两端应设有排气孔。曲线孔道的高差大于 0.5m 时,在孔道峰顶处应设置泌水管,泌水管可兼作灌浆孔。 4.2.4 曲线预应力筋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4m; 对折线配筋的构 15 件,在预应力筋弯折处曲率半径可适当减小。 曲线预应力筋的端头,应有与曲线段相切的直线段,直线段长 度不宜小于300mm。 4.2.5 预应力筋张拉端可采取凸出式和凹入式做法。采取凸出 式做法时,锚具位于梁端面或柱表面,张拉后用细石混凝土封裹。 采取凹入式做法时,锚具位于梁柱凹槽内,张拉后用细石混凝土 填平。 凸出式锚固端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外露预应 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处于一类环境时,不应小于20mm; 处 于二、三类易受腐蚀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 4.2.6 预应力筋张拉端锚具的最小间距应满足配套的锚垫板尺 寸和张拉用千斤顶的安装要求。锚固区的锚垫板尺寸、混凝土强 度、截面尺寸和间接钢筋网片或螺旋筋配置等必须满足局部受 压承载力要求。锚垫板边缘至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50mm。 当梁端面较窄或钢筋稠密时,可将跨中处同排布置的多束预 应力筋转变为张拉端竖向多排布置或采取加腋处理。 4.2.7 预应力筋固定端可采取与张拉端相同的做法或采取内埋 式做法。内埋式固定端的位置应位于不需要预压应力的截面外, 且不宜小于100mm 。 对多束预应力筋的内埋式固定端,宜采取错 开布置方式,其间距不宜小于300mm, 且距构件边缘不宜小于 40mm。 4.2.8 多跨超长预应力筋的连接,可采用对接法和搭接法。采用 对接法时,混凝土逐段浇筑和张拉后,用连接器接长。采用搭接法 时,预应力筋可在中间支座处搭接,分别从柱两侧梁的顶面或加宽 的梁侧面处伸出张拉,也可从加厚的楼板延伸至次梁处张拉。 4.3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 4.3.1 为满足不同耐火等级的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 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3.1-1、表4.3.1-2的规定。 16 表4.3.1-1 板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约束条件 耐火极限h 1 1.5 2 3 简支 25 30 40 55 连续 20 20 25 30 表4.3.1-2 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约束条件 梁宽 耐火极限h 1 1.5 2 3 简支 200≤b300 45 50 65 采取特殊措施 ≥300 40 45 50 65 连续 200≤b300 40 40 45 50 ≥300 40 40 40 45 注当防火等级较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能满足表列要求时,应使用防火涂料。 4.3.2 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间距宜采用200~500mm, 最大间 距可取板厚的6倍,且不宜大于1m 。抵抗温度应力用无粘结预应 力筋的间距不受此限制。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曲率半径不宜小 于2.0m。 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采取带状2~4根布置时,其最大间距 可取板厚的12倍,且不宜大于2.4m。 4.3.3 当板上开洞时,板内被孔洞阻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可分两 侧绕过洞口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至洞口的距离不宜小于 150mm, 水平偏移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6.5m, 洞口四周应配置构 造钢筋加强。 4.3.4 在现浇板柱节点处,每一方向穿过柱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不 应少于2根。 4.3.5 梁中集束布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宜在张拉端分散为单根 布置,间距不宜小于60mm, 合力线的位置应不变。当一块整体式 锚垫板上有多排预应力筋时,宜采用钢筋网片。 4.3.6,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端宜采取凹入式做法。锚具下的 17 构造可采用不同体系,但必须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要求。无粘结 预应力筋和锚具的防护应符合结构耐久性要求。 4.3.7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固定端宜采取内埋式做法,设置在构件 端部的墙内、梁柱节点内或梁、板跨内。当固定端设置在梁、板跨 内时,无粘结预应力筋跨过支座处不宜小于1m, 且应错开布置,其 间距不宜小于300mm。 4.4 钢筋构造措施 4.4.1 对不受其他构件约束的后张预应力构件的端部锚固区,在 局部受压钢筋配置区外,构件端部长度l 不小于3ee 为预应力筋 合力点至邻近边缘的距离且不大于1.2hh 为构件端部截面高 度、高度为2e 的范围内,应均匀配置附加箍筋或网片,其体积配 筋率不应小于0.5图4.4. 1。 图4.4.1 防止沿孔道劈裂的配筋范围 1局部受压间接钢筋配置区;2附加配筋区;3构件端面 4.4.2 在构件中凸出或凹进部位锚固时,应在折角部位混凝土中 配置附加钢筋加强。对内埋式固定端,必要时应在锚垫板后面配 置传递拉力的构造钢筋。 4.4.3 构件中预应力筋弯折处应加密箍筋或沿弯折处内侧设置 钢筋网片。 4.4.4 当构件截面高度处有集中荷载时,如该处的附加吊筋影响 预应力筋孔道铺设,可将吊筋移位,或改为等效的附加箍筋。 4.45 弯梁中配置预应力筋时,应在水平曲线预应力筋内侧设置 18 U形防崩裂的构造钢筋,并与外侧钢筋骨架焊牢。 4.4.6 当框架梁的负弯矩钢筋在梁端向下弯折碰到锚垫板等埋 件时,可缩进向下弯、侧弯或上弯,但必须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4.4.7 在框架柱节点处,预应力筋张拉端的锚垫板等埋件受柱主 筋影响时,宜将柱的主筋移位,但应满足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要求。 4.4.8 在现浇结构中,受预应力筋张拉影响可能出现裂缝的部 位,应配置附加构造钢筋。 4.5 减少约束力措施 4.5.1 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施工时,应考虑多跨梁板施 加预应力和混凝土早期收缩受柱或墙约束的不利因素,宜设置后 浇带或施工缝。后浇带的间距宜取5070m, 应根据结构受力特 点、混凝土施工条件和施加预应力方式等确定。 4.5.2 梁板施加预应力的方向有相邻边墙或剪力墙时,应使梁板 与墙之间暂时隔开,待预应力筋张拉后,再浇筑混凝土。 4.5.3 同一楼层中,当预应力梁板周围有多跨钢筋混凝土梁板 时,两者宜暂时隔开,待预应力筋张拉后,再浇筑混凝土。 4.5.4 当预应力梁与刚度大的柱或墙刚接时,可将梁柱节点设计 成在框架梁施加预应力阶段无约束的滑动支座,张拉后做成刚接。 4.6 钢结构预应力 4.6.1 钢结构预应力筋的布置原则在预应力作用下,应使结构 具有最多数量的卸载杆和最少数量的增载杆。 4.6.2 钢结构的弦杆由钢管组成时,预应力筋可穿在弦杆钢管 内,利用定位支架或隔板居中固定。钢结构弦杆由型钢组成时,预 应力筋应对称布置在弦杆截面之外,并在节点处与钢弦杆相连。 4.6.3 当采用设置于钢套管内的裸露钢绞线时,应在张拉后灌浆 防护。钢套管的截面面积宜为预应力筋净面积的2.5~3.0倍。 预应力筋采用无粘结钢绞线时,护套的厚度不应小于1.2mm。 19 4.6.4 预应力筋锚固节点的尺寸应满足张拉锚固体系的要求,并 应考虑多根预应力筋的合力应作用在弦杆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