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276-2010 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276-2010 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crushing and grind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2010-05-31 发布 2010-1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crushing and grind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GB 50276-2010 主编部门中 国 机 械工 业 联 合 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0 年 1 2 月 1 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破 碎 、 粉 磨 设 备 安 装 工 程 施 工 及 验 收 规 范 GB 50276-2010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 座 4 层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639064336390638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世界知识印刷厂印刷 8501168毫米1/322印张45千字 2010年8月第1版 2011年8月第2次印刷 印数600116100册 统一书号1580177 430 定价12 .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 5 8 4 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破碎、粉磨设备安装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为国家标 准,编号为 GB 502762010,自2010年12月1 日起实施。其中, 第13.0.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破碎、粉磨设备安 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6-9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 文的要求,由国家机械工业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会同有关单位共 同对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698 进 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十年 来破碎、粉磨设备安装的实践经验,开展了专题研究,参考了大量 文献和工程资料,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经过反 复讨论、修改和完善,最后经审核定稿。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章节结构进行了调整,使修订后章、节名称与机械产品的系 列型谱的分类标准相统一,工序的衔接更加合理。 2.参照国家现行的破碎、粉磨设备制造技术条件和制造标准 进行修改,并补充了有关参数和规定,删除了原规范第十三章农牧 业用粉碎机和磨粉机。 3.依据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和调 整,使其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写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日常管理,国家机械工业安装工程标 准定额站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 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 见和建议寄交国家机械工业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地址北京西城 区三里河路南5巷5号,邮政编码100045,邮箱jxdezcmiic. 1 ,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组织单位、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 查 人 组织单位中国机械工业勘察设计协会 主 编 单 位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总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第五建设工程公司 北京工业设计研究院 参 编 单 位中国三安建设工程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第四建设工程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机械化施工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第一建设工程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第二建设工程公司 西南工程学校 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绪龙 孙书英 关 洁 张 庆 彭勇毅 晏文华 梅芳迪 刘瑞敏 王丽鹃 郑明享 占 元 樊慧霞 李功福 薛 韬 高 杰 杜世民 徐 辉 戚天明 杨现利 主要审查人俞 建 张维钧 李 波 徐英绿 施红平 王清训 陈光云 白 力 刘广根 沈 茜 周 彦 邹益昌 裴永旗 厉学臣 张广志 陈本富 毛文祥 王春明 2 目 次 1 总 则 1 2 基本规定 2 3 颚式破碎机 4 4 旋回破碎机 6 5 圆锥破碎机 8 6 辊式破碎机 13 7 环锤破碎机和锤式破碎机 14 8 反击式破碎机 15 9 球磨机、棒磨机、管磨机和自磨机 16 9.1 主轴承 16 9.2 筒体、端盖和齿圈 18 9.3 衬板和隔仓板 20 9.4 传动装置 20 10 振动磨 22 11 磨粉机 23 12 风扇磨煤机 25 13 试运转 26 14 工程验收 30 本规范用词说明 31 引用标准名录 32 附 条文说明 33 1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Basic requirement 2 3 Jaw crusher 4 4 Gyrator crusher 6 5 Cone crusher 8 6 Roll crusher 13 7 Ring hammer crusher 2 标高的偏差不应大于5mm。 2.0.3 用垫片调整部件时,应采用设备所带的垫片;当现场配用 时,应与原垫片技术要求相同。 2.0.4 装配破碎机圆锥齿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齿轮啮合间隙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31的有关规定; 2 齿轮啮合齿面的接触斑点,沿齿高和齿长均不应小于 40,并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 2 2.0.5 设备的管路、水冷却轴承和冷却器的装配,除应符合设计 文件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路的酸洗、冲洗、吹扫、涂漆及回油管路的坡度,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31的有关规定; 2 各系统装配后,应按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严密性试 验。无规定时,严密性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 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 的有关规定。 2.0.6 整体出厂的破碎、粉磨设备安装时,其找正、调平和试运 转,应符合本规范相应设备的规定。 3 3 颚式破碎机 3.0.1 组装机座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接合面应按设计规定位置进行定位,并装上全部定位销; 2 接合面应接触紧密,当螺栓未拧紧时,用0.10mm 塞尺检 查不得塞人,局部间隙每段长度不应大于100mm, 累计长度不应 大于接合面边缘总长度的10; 3 架体连接螺栓的预紧力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拧紧 时应次序对称,施力均匀; 4 检验机座的安装水平,应在主轴上和轴承中分面上纵、横 向放置水平仪进行检测,其纵向不应大于0.50/1000,横向不应大 于0.15/1000; 5 机座上面的部件,应在机座找正、调平并拧紧地脚螺栓后 组 装 。 3.0.2 现场组装破碎机的动颚时,动颚的轴瓦应进行刮研,轴瓦 与轴颈的配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触角宜为100~120; 2 接触面上的接触点数,在每25mm25mm 的面积内,不 应少于1个; 3 顶间隙宜为轴颈直径的1‰~1.5‰。 3.0.3 肘板与肘板垫应接触均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触总长度不应小于板长的60,局部间隙的每段长度 不应大于板长的10; 2 简摆颚式破碎机,最大间隙每米不应大于1mm; 复摆颚式 破碎机,最大间隙每米不应大于1.5mm。 3.0.4 颚板与支承面应接触均匀,其间隙应符合下列要求 4 1 复摆颚式破碎机不应大于3mm; 2 简摆颚式破碎机不应大于2mm。 3.0.5 主轴承和连杆上的冷却水管和润滑油管在组装前,应吹洗 洁净;安装在机架上后,应按本规范第2.0.5条的规定进行系统严 密性试验。 3.0.6 滚动轴承装配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非静、动压滑 动轴承装配时,轴瓦应进行刮研,轴瓦与轴颈的配合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接触角宜为100~120; 2 接触面上的接触点数,在每25mm25mm 的面积内,铜 瓦不应少于3个,轴承合金瓦不应少于2个; 3 顶间隙宜为轴颈直径的1‰~1.5‰; 4 侧间隙宜为顶间隙的50~100。 5 4 旋回破碎机 4.0.1 检验机座的安装水平,应在机座中心孔上端的加工面上 纵、横向放置水平仪进行检测图4 .0 . 1,且不应大于0 . 1/ 1000。 图4.0.1 机座的安装水平检验 1金属护板;2底托盘;3机座;4平尺;5水平仪 4.0.2 油缸用的上摩擦盘应先固定在破碎圆锥轴下端;安装破碎 圆锥时,应将偏心套安放在中摩擦盘上,中摩擦盘与下摩擦盘的中 心偏移量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4.0.3 传动壳体法兰与机座结合处,可用垫片调整小齿轮轴向位 置;小齿轮传动轴的轴向间隙,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调整 后应用止推环压紧。 4.0.4 传动装置采用滑动轴承时,传动轴的轴向游动间隙应为 0.8mm~1.6mm。 4.0.5 圆锥齿轮的装配除应符合表4.0.5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 规范第2.0.4条的规定。 6 表4.0.5 圆锥齿轮的中间齿侧间隙 mm 破碎机给料口 尺寸 500 700 900 1200 1400 1600 中间齿侧间隙 1.18~1.79 1.28~1.90 1.46~2.16 1.65~2.68 1.75~2.78 1.85~3.0 4.0.6 破碎圆锥主轴和机座衬套与偏心套的装配程序和配合间 隙,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4.0.7 装配中架体衬板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衬板应在中架体吊装前装配; 2 衬板装配前应浇灌矾土水泥砂浆层,其强度应比基础混凝 土强度高一级; 3 衬板的位置应调整正确,且应在衬板上的水泥砂浆层干透 后,灌入锌合金。锌合金的各金属成分比例宜为铅3~5,铜 2~4,镁小于0 . 1,其余为锌。 4.0.8 中架体与机座的法兰端面间的间隙沿圆周应均匀,其偏差 不应大于0.4mm, 连接螺栓应均匀拧紧。横梁与中架体的法兰端 面间的间隙沿圆周应均匀,其偏差不应大于0.4mm, 且应用销钉 固定。 4.0.9 在锥体底部球面密封处的上部空间和压板下部空间及吻 合螺纹上,应填满或涂满润滑脂,并应将破碎壁的固定螺栓紧固。 4.0.10 排料口的尺寸调整,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4.0.11 横梁中心孔内应填满由润滑脂和润滑油混合而成的粥状 润滑油,其配比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填满后应装上顶帽。 7 5 圆锥破碎机 5.0.1 检验机座的安装水平,应在机座中心孔上端的加工面上 纵、横向放置水平仪进行检测,且不应大于0.1/1000。 5.0.2 组装传动轴时,破碎机底座与传动轴架凸缘法兰的间隙, 应采用垫片进行调整;各装配尺寸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5.0.3 传动装置采用滑动轴承时,传动轴的轴向游动间隙宜为 0.8mm1.6mm; 采用静、动压轴承或滚动轴承时,应符合随机技 术文件的规定。 5.0.4 组装偏心套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偏心套、机座衬套和底托盘的接合面,应在组装前清洗洁净; 2 底托盘上的调整垫片和止推垫,应用专用工具并按随机技术 文件规定的顺序进行装配图5.0.4-1,装配时应涂上一层润滑油; 3 偏心套及其底板,应用专用工具固定后装人机座衬套内 图5.0.4-2。 图5.0.4-1 底托盘的调整垫片和止推垫组装 1机座;2、4、5止推垫;3专用工具;6调整垫片;7底托盘 8 图5.0.4-2 偏心套组装 1 底板;2 偏心套;3 专用工具 5.0.5 锥形衬套与破碎圆锥主轴和偏心套与机座衬套之间的配 合间隙图5.0.5,应符合表5.0.5的规定;尼龙套的配合间隙, 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图5.0.5 锥形衬套与破碎圆锥主轴、偏心套与机座衬套之间的间隙 1机架;2机座衬套;3偏心套;4锥形衬套;5一主轴; a偏心套与机座衬套之间的间隙; b 、c--锥形衬套上、下部与破碎圆锥主轴之间的间隙 9 表5.0.5 锥形衬套与破碎圆锥主轴和 偏心套与机座衬套之间的配合间隙mm 机器规格 间 隙 a b c 600 2.02.5 2.22.7 6.07.0 900 2.2~2.7 2.3~2.8 7.0~8.0 1200 2.5~3.0 2.4~3.0 8.0~9.0 1750 3.03.6 2.93.6 9.010.0 2200 4.0~4.6 3.84.6 10.0~11.0 5.0.6 圆锥齿轮的啮合间隙应符合表5.0.6的规定;齿面接触斑 点沿齿高、齿长均不应少于40,并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 表5.0.6圆锥齿轮啮合间隙mm 机器规格 600 900 1200 1300 1650 1750 2100 2200 旋盘型 弹簧型 侧间隙 0.51 1.02 0.51 1.02 0.76 1.27 0.76 1.27 1.02 1.52 1.02 1.52 1.27 1.78 1.27 1.78 顶间隙 2.34 3.12 2.34 3.12 2.34 3.96 2.34 3.96 3.18 4.78 3.18 4.78 3.18 7.93 3.18 7.93 液压型 侧间隙 2.29 2.81 1.85 2.48 2.60 3.42 一 2.64 3.42 顶间隙 一 2.42 4.16 3.37 4.85 3.19 5.89 一 一 5.09 7.17 注齿轮啮合间隙为轮齿大端间隙。 5.0.7 破碎圆锥与碗形轴承的配合,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破碎圆锥的球面与碗形轴承的外圆接触,其接触宽度应为 碗形轴承半径的30~50,并沿内圆周保持0.5mm~1mm 的 楔形间隙图5.0.7; 2 接触面上的接触点数,在每25mm25mm 面积内不应少 于 1 个 。 10 图5.0.7 破碎圆锥与碗形轴承的配合 R碗形轴承半径;S圆锥球面与碗形轴承的接触宽度;e楔形间隙 5.0.8 碗形轴承的防尘圈与破碎圆锥的防尘环间的间隙,不应大 于 3mm, 且不得接触。 5.0.9 装配调整环时,应同时对排矿口进行调整;当排矿口调整 到最小尺寸时,破碎壁与轧臼壁在整个圆周上的排矿口尺寸应相 等;排矿口尺寸的偏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旋盘圆锥破碎机,应小于排矿口尺寸的20; 2 弹簧圆锥破碎机,标准型不应大于排矿口尺寸的25,短 头型不应大于排矿口尺寸的20; 3 单缸液压圆锥破碎机排矿口尺寸的偏差,不应大于表 5.0.9的规定。 表5.0.9 单缸液压圆锥破碎机排矿口尺寸的偏差mm 机器规格 标准型 中型 短 头 型 排矿口尺寸 偏差 排矿口尺寸 偏差 排矿口尺寸 偏差 900 15~40 4 6~20 3 4~12 1.5 1200 20~45 4 9~25 3 5~13 1.5 1650 25~45 6 13~30 4 714 2 2200 30~60 8 13~35 6 815 2.5 5.0.10 防尘罩与进料斗和支承套与调整环之间,必须垫上密封 件,密封必须严密。 5.0.11 装配给料槽时,其方向和位置应使物料先落在给料箱内, 不应使其直接落人破碎机内图5.0.11。 11 12 3 -2 00 0000 A 1 0 S。 0 00 00 0o 。2 o 0 a 正确 。8o o 0 0 心 8 oo。。 00 00 D0 b 不正确 图5.0.11 给料槽组装 1一破碎机;2一给料箱;3给料槽 5.0.12 推动缸和锁紧缸的柱塞与导向套间的径向间隙,应符合 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5.0.13 液压系统的管路应进行严密性试验,且应符合本规范第 2.0.5条的规定。试验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旋盘和弹簧圆锥破碎机工作压力大于32MPa 时,试验压 力应为其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小于等于32MPa 时,试验压力应为 其工作压力的1 . 25倍; 2 液压圆锥破碎机试验压力,应为其工作压力的1 . 6倍。 6 辊式破碎机 6.0.1 辊式破碎机的基础上敷设的垫木,应符合工程设计或随机 技术文件的规定。 6.0.2 检验机架的安装水平,应在机架上纵、横向放置水平仪进 行检测,且不应大于0.20/1000。 6.0.3 装配滑动轴承时,轴瓦和球面瓦应进行刮研,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 轴瓦与轴颈的接触角宜为100120; 2 接触面上的接触点数,在每25mm25mm 面积内,铜瓦 不应少于3个,轴承合金瓦不应少于2个; 3 轴瓦与轴颈之间的顶间隙,宜为轴颈直径的1‰~1.5‰; 侧间隙宜为顶间隙的5070; 4 球面瓦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球面瓦总面积的60,并应 集中于中间位置;接触面上的接触点数,在每25mm25mm 面积 内,不应少于2个。 6.0.4 装配辊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辊与辊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5mm, 其间隙差不应大于 1mm; 2 两辊轴向错位不应大于3mm; 3 可动辊与固定辊的轴线的平行度偏差,不应大于0.20/ 1000,两边弹簧受力应均匀。 6.0.5 装配齿辊时,辊子的齿尖应对准另一辊子的齿槽。 6.0.6 V 带轮安装后,轮宽对称平面相对位移,不应大于中心距 的2‰;各根 V 带松紧程度应一致。 13 7 环锤破碎机和锤式破碎机 7.0.1 机座的安装水平,横向不应大于0.10/1000,纵向不应大 于0.50/1000。 7.0.2 转子体对机座与上架体结合面的平行度偏差,不应大于 0.20/1000;主轴安装水平不应大于0.10/1000。 7.0.3 转子上的锤头顶端与篦条之间和篦条与篦条之间的间隙, 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检测时,应将锤头用楔子固定于转 子的臂盘上,盘动臂盘在任意位置,使每个锤头与主轴保持垂直 后,检查两者之间的间隙。 7.0.4 装配滑动轴承时,轴瓦应进行刮研,轴瓦与轴颈的配合应 符合下列要求 1 接触角宜为80100; 2 接触面上的接触点数,在每25mm25mm 面积内,不应 少于3个; 3 侧间隙应为轴颈直径的1‰~1.2‰; 4 顶间隙应为侧间隙的1.5倍。 7.0.5 转子上的锤头不应拆卸,需要拆卸时,应按制造厂所注明 的标记装配。 7.0.6 上、下架体之间的结合处和所有门盖与机架的结合处的密 封应严密,不得有泄漏。 14 8 反击式破碎机 8.0.1 机座的安装水平,横向不应大于0.20/1000,纵向不应大 于0.50/1000。 8.0.2 主轴安装水平,不应大于0.20/1000。 8.0.3 上、下架体之间的结合处和所有门盖与机架的结合处的密 封应严密,不得有泄漏。 8.0.4 转子上的板锤不应拆卸,需要拆卸时,应按制造厂注明的 标记进行装配。 8.0.5 转子上的板锤顶端与均整板之间的间隙,应符合随机技术 文件的规定。 8.0.6 转子上的板锤外缘运动轨迹与反击板下缘之间的间隙,不 应小于10mm; 板锤外缘对各反击板底板的平行度偏差,不应大于 转子长度的1。 8.0.7 有弹簧保险装置的弹簧预紧力,必须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 规 定 。 15 9 球磨机、棒磨机、管磨机和自磨机 9.1 主 轴 承 9.1.1 两主轴承底盘中心线间的距离图9.1.1,应按筒体与中 空轴组装后的实测尺寸确定,其偏差不应大于表9.1.1的规定。 图9 . 1 . 1 主轴承底盘组装 1一基础;2主轴承底盘;3检测用的平尺; AA、BB- 横向中心线;CC、DD 一纵向轴线; L两主轴承底盘中心线间的距离 表9 . 1 . 1 两主轴承底盘中心线间距离的偏差mm 两主轴承底盘中心线间距离 偏 差 ≤5000 1.0 500010000 1.5 10000 2.0 16 9.1.2 两轴承底盘的纵向轴线同轴度的偏差,不应大于1.0mm; 横向中心线的平行度偏差,不应大于0.50/1000图9. 1. 1。 9.1.3 主轴承底盘的安装水平,不应大于0.1/1000;两底盘的相 对标高偏差不应大于0.5mm, 并应使进料端高于出料端。 9.1.4 主轴承与轴承底盘四周应均匀接触,局部间隙不应大于 0.1mm。 9.1.5 主轴瓦的球面与轴承座球面的接触应良好、转动灵活,其 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图9.1.5 1 两配合球面的四周应留有楔形间隙,其深度宜为25mm 50mm, 边缘间隙宜为0.2mm~1.5mm; 2 两配合球面的周向接触包角,不应小于45;轴向接触宽 度,不应大于球面座宽度的1/3,但不得小于10mm; 3 接触面的接触斑点分布应均匀连续,间距不应大于5mm; 4 装配主轴承与轴承座时,在轴承的球面上,应均匀地涂上 掺有石墨的润滑油或二硫化钼润滑脂; 5 当配合接触不符合本条第2、3款的要求时,应在接触带范 围内进行刮研;其接触斑点的分布应均匀连续,间距不应大于 15mm。 图9.1.5 主轴承与轴承座的装配 1主轴瓦;2一轴承座;3一底座; d楔形间隙深度;e边缘间隙 9.1.6 装配主轴瓦与中空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触角应为7090; 17 2 除静、动压轴承外,轴承刮研后,其接触面上的接触点数, 在每25mm25mm 面积内宜为2个~6个; 3 侧间隙应符合表9.1.6的规定。 表9.1.6 主轴瓦与中空轴配合的侧间隙mm 中空轴径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侧间隙 0.12~0.19 0.14~0.21 0.16~0.23 0.18~0.25 0.20~0.27 0.23~0.29 0.24~0.31 中空轴径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200 侧间隙 0.25~0.32 0.26~0.35 0.27~0.38 0.29~0.40 0.31~0.43 0.34~0.46 0.39~0.54 4 当中空轴径大于2200mm 时,两侧的侧间隙总和宜为中 空轴轴颈直径的1.5‰~2‰。 9.1.7 主轴瓦与轴承座组装后,其冷却水系统应用0.5MPa 水压 进行试验;压力保持10min 后,应无渗漏。 9.1.8 主轴瓦高压油油管通道组装后,应用32MPa 油压进行试 验;压力保持5min 后,应无泄漏。 9.2 筒体、端盖和齿圈 9.2.1 筒体与端盖在组装前应进行检查,筒体表面直线度偏差, 不应大于筒体总长度的1‰;筒体两端的圆度偏差,不应大于筒体 直径的1.5‰。 9.2.2 组装筒体与端盖时,应将结合面清理洁净后,涂上防锈和 密封材料;结合面的接触应紧密,不得加入任何调整垫片。 9.2.3 筒体与端盖应按标记进行组装,定位销必须全部装入,符 合组装要求后应将螺栓均匀拧紧。 9.2.4 两中空轴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两中空轴的轴肩与主轴承间的轴向间隙,应符合随机技术 文件的规定; 2 两中空轴的上母线的相对标高偏差,不应大于1mm; 两中 空轴的安装水平,应采用水平仪进行检测且不应大于0.2/1000, 18 进料端应高于出料端; 3 两中空轴的轴线应在同 一 直线上,用指示器在主轴承 端面上间接检测图9 . 2 . 4,其端面跳动不应大于表9 . 2 . 4的 规定 ; 4 两中空轴与主轴瓦的接触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9. 1.6条 的规定。 图9.2.4 检查主轴承端面跳动 1 指示器;2 主轴承;3 中空轴 表9.2.4 主轴承的端面跳动的偏差mm 两主轴承 中心线间的距离 简体直径 900~1500 2100~2700 ≥3200 ≤5000 0.6 0.8 1.0 500010000 0.7 0.9 1.1 10000 0.8 1.0 1.2 9.2.5 拼合的齿圈宜在筒体装至主轴承上后,再装在筒体上; 装配齿圈,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 齿圈与筒体的接触表面,应在装配前将毛刺、防锈油漆和 19 污物等清除洁净; 2 齿圈端面与筒体法兰应贴合紧密,间隙不应大于0.15mm; 3 拼合齿圈对接处的间隙,不应大于0.10mm; 4 拼合齿圈对接处的齿节距,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无规定时,其允许偏差为士0.005模数; 5 齿圈的径向跳动,每米节圆直径不应大于0.25mm; 6 齿圈的端面跳动,每米节圆直径不应大于0.35mm。 9.3 衬板和隔仓板 9.3.1 装配有方向性的衬板,其方向和位置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 的规定。 9.3.2 磨机筒体内的衬板、隔仓板、进出料衬套组装后的间隙,应 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湿式磨机筒体衬板的排列,不应构成环 形间隙;端衬板与筒体衬板、中空轴衬板之间所构成的环形间隙, 湿法作业应采用木楔、干法作业应采用铁楔或水泥等材料堵塞;衬 板与衬板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15mm。 9.3.3 固定衬板的螺栓应垫密封垫料和垫圈,不得泄漏料浆或料粉。 9.3.4 装配隔仓板时,应使筛孔的大端朝向出料端。 9.4 传 动 装 置 9.4.1 传动轴、电动机轴或减速器轴的同轴度偏差,不应大于 φ0.3mm; 各轴的安装水平,应采用水平仪检测,且不应大于 1.0/1000,并应与磨机的倾斜方向一致。连接联轴器时,两轴的同 轴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 范GB 50231的有关规定。 9.4.2 筒体上的大齿轮与其相配的小齿轮的啮合,除应符合本规 范第9.2.5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大、小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应符合表9.4.2-1 和 表 9.4.2-2的规定; 20 表9.4.2-1 球磨机和棒磨机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mm 齿轮中心距 580~800 800~1250 1250~2000 20003150 3150~5000 齿侧间隙 0.67~1.25 0.851.42 1.06~1.80 1.40~2.18 1.70~2.45 表9.4.2-2 管磨机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mm 齿轮中心距 1250~1600 1600~2000 2000~2500 2500~3150 3150~4000 齿侧间隙 0.851.05 1.06~1.30 1.321.55 1.601.90 1.92~2.17 2 大、小齿轮啮合的齿面接触斑点沿齿高不应小于40;沿 齿长不应小于50,并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 9.4.3 齿轮罩组装后,不得有漏油和与齿轮相碰撞。 9.4.4 干式磨机进料斗或风扫式磨机进料管组装时,接触处应密 封良好,不漏粉尘;接触处为旋转者,其转动应灵活。 9.4.5 湿式磨机齿轮罩上安装的润滑脂喷射装置,其喷嘴与齿轮 顶圆的距离宜为200mm, 其距离可用垫片调整。 21 10 振 动 磨 10.0.1 机架的安装水平,不应大于2/1000。 10.0.2 闸瓦与制动轮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闸瓦总面积的60;闸 瓦与制动轮的间隙,应为1.5mm; 制动器调整至主轴在停机后7s 内停止运转。 10.0.3 激振力的振幅,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 应符合表10.0.3的规定。 表10.0.3 激振力的振幅 筒体总容积dm 振 幅 mm 30、90、100、150、200、300、400、600 ≤3 800、1200、1600 ≤7 10.0.4 安装筒体时,双筒体、三筒体的串联或并联,应按随机技 术文件的规定进行组装和加人研磨体;筒体的各结合面应接触严 密,不得泄漏物料。 10.0.5 振动磨的通水部位,应用不小于0.39MPa 水压进行试 验;压力保持10min, 应无渗漏。 22 11 磨 粉 机 11.0.1 调平减速器时,应在图11.0.1所示的A 平面上进行检 测,其安装水平不应大于0. 15/1000。 图11.0.1 磨粉机安装 1基础;2-减速器底座;3传动装置;4、5联轴器; 6-主机底座;7防震垫 11.0.2 调平图11.0.1所示的B 平面前,应在主机底座下面与 基础接触处和地脚螺栓接触处垫上橡胶防震垫或减震器图 11.0.2,调平后应紧固螺栓。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