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及其新进展.pdf
第 “卷第期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9 3 / * 2 “ 2 F GF / 5,, G E HI - J K 7 / 5 (L 0 3 94 9 8 9 P . 9 1 ; . - ; - . 0 3 9 . 7 9 1 8 9 . . 0 ; 0 7 / . 4 - 9 ; 3 9O 0 7 / 0 0 4 9 O 7 8 7 9 R P 7 / ; 0 / 4 ; 3 9 7 . / 9 R4 9 8 9 1 ; 3 9 P . - J ; - . 0 9 0 3 ; 0 5 9 0 / 4O 0 7 / 3 9 ; . - ; - . 0 0 Q 7 1 8 9 . . 0 ; 0 7 / 3 9P . 9 9 / ; . 9 9 0 . 3 7 ; - 0 ; 7 / 1 ; . - ; - . 0 3 9 . 7 9 1 8 9 . . 0 ; 0 1 1 - 3 7 P 0 P 9 . P - ; 1 . R 0 . 4 ; 3 9 ; 3 . - ; 1 1 - ; - . 9 . 9 9 0 . 3 1 . 1 P . 9 - . 9 7 / 3 9 P . Q . 3 94 / 0 O 7 . 9 7 / 3 7 PQ 9 ; R 9 9 /; 3 9 P 0 ; 7 0 . - ; - . 9 0 / 4 ; . 9 1 7 9 . 0 ; 0 4 - 9 ; O 7 / 7 / 5 0 / 4 ; 3 9 P . Q . 3 9 1 - . - ; - . 0 3 9 . 1 . 1 7 / 0 Q 7 ; - Q 7 0 . - ; - . 9; 0 Q / . O 0 P . 9 - . 9 自采用长壁开采技术以来, 回采工作面的顶 板控制一直是采矿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采 场中一切矿压显现的根源是采动引起的上覆岩层 的运动, 由于上覆岩层的岩性、 厚度、 层位关系及 构造情况不同, 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运动规律, 而顶 板的结构形式决定了顶板的运动特征, 因此也是 决定顶板控制方式和方法的关键因素。在对这个 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曾提出了各种采场矿山压力 的假说 [, ], 每种假说都以不同方式回答了上覆 岩层结构的形式问题。近年来, 随着综放技术的 发展及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 与矿山压力相关的 重大灾害逐渐增多, 事故分析的结果表明, 应重新 认识矿山压力的计算模型和事故发生的机理, 推 动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及 其新进展 世纪 年代至T 年代初是采场顶板结 收稿日期 “ B T B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A “ ) 作者简介 史红 ( C T B) , 女, 山东泰安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 万方数据 构学说百花齐放的阶段, 对覆岩可能形成的结构 提出了众多假说和理论, 用以解释采场各种矿压 现象。 “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 “ 压力拱假说 前苏联工程师许普鲁特提出的压力拱假 说认为, 采场在一个 “前脚在煤壁、 后脚在采空区” 的拱结构的保护之下。这种观点解释了两个重要 的矿压现象 一是支架承受上覆岩层的范围是有 限的; 二是煤壁上和老塘矸石上将形成较大的支 承压力, 其来源是控顶上方的岩层重量。由于拱 假说难以解释采场周期来压等现象, 现场也难以 找到定量描述拱结构的参数, 所以拱假说只能停 留在对一些矿压现象一般解释的水平上。 “ “ 铰接岩块学说 前苏联学者库茨涅佐夫提出的铰接 岩块学说认为, 需控的顶板有冒落带和其上的铰 接岩梁组成。铰接岩块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 构 成一个平衡结构。铰接岩块学说的重大贡献在 于, 它解释了采场周期来压现象, 首次提出了预计 直接顶厚度的公式, 并从控制顶板的角度出发, 揭 示了支架荷载的来源和顶板下沉量与顶板运动的 关系。这一成果是以后矿压理论发展的重要基 础, 但是该学说对形成铰接岩块平衡结构的采场 条件以及支架与顶板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不够。 “ “ “砌体梁” 理论 钱鸣高院士在铰接岩块学说和预成裂隙梁假 说的基础上, 借助于大屯孔庄矿开采后岩层内部 移动观测资料, 研究了裂隙带岩层形成结构的可 能性和结构的平衡条件, 提出了上覆岩层开采后 呈砌体梁式平衡的结构力学模型 [] 。该理论认 为采场上覆岩层的岩体结构主要是由多个坚硬岩 层组成, 每个分组中的软岩可视为坚硬岩层上的 载荷, 此结构具有滑落和回转变形两种失稳形式。 该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 上覆岩层结构形态与平 衡条件的提出, 为论证采场矿山压力控制参数奠 定了基础。缪协兴、 钱鸣高给出了关于砌体梁全 结构模型 [] , 并对全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 得出 了砌体梁的形态和受力的理论解以及砌体梁排列 的拟合曲线。 “ “ ’ 岩板及弹性基础梁 (板) 理论 由于砌体梁结构的研究是限于采场中部沿走 向的平面问题, 随着采场矿山压力研究的深入, 尤 其是老顶来压预报的发展, 在坚硬顶板工作面, 贾 喜荣首先将老顶岩层视为四周为各种支撑条件下 的 “薄板” 并研究了薄板的破断规律、 老顶在煤体 上方的断裂位置以及断裂前后在煤与岩体内所引 起的力学变化。钱鸣高院士等提出了岩层断裂前 后的弹性基础梁模型, 从理论上证明了 “反弹” 机 理并给出了算例 [’] , 并提出了各种不同支撑条件 下的 * , - .弹性基础上的/ 0 1 1 2 3 3板力学模 型 [4] , 利用老顶岩层形成砌体梁结构前的连续介 质力学模型分析了顶板断裂的机理和模式。姜福 兴教授对长厚比小于4“5倍的中厚板进行了解 算 [6] , 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 “ 4 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压理论 宋振骐院士等人在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 预测预报、 控制设计和控制效果判断三位一体的实用矿压理 论体系 [] , 矿压界也称之为 “传递岩梁” 理论。这 一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揭示了岩层运动与采动 支承压力的关系, 并明确提出了内外应力场的观 点, 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系统的采场来压预报理论 和技术; 提出了 “限定变形” 和 “给定变形” 为基础 的位态方程 (支架围岩关系) , 以及系统的顶板控 制设计理论和技术。 “ “ 6 老顶的三种基本结构理论 在 “砌体梁” 和 “传递岩梁” 理论的基础上, 通 过大量现场观测、 实验室研究和理论研究, 基于 “岩层质量的量变引起老顶结构形式质变” 的观 点, 姜福兴教授提出了老顶存在类拱、 拱梁和梁式 三种基本结构 [7] , 并提出了定量诊断老顶结构形 式的 “岩层质量指数法” [5, 8]。在此基础上, 采用 专家系统原理, 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分析柱状图, 得 出老顶结构的形式和直接顶的运动参数, 进而实 现顶板控制的定量设计。这一成果已在数百个煤 矿应用。三种基本结构的观点, 是基于定量和系 统分析方法提出的,“砌体梁” 相当于基本结构中 的 “拱梁” 结构,“传递岩梁” 相当于基本结构中的 “梁式” 结构, 类拱结构则是指由较软岩层组成的 老顶。三种不同的老顶结构中, 类拱结构条件下 不可预报来压, 拱梁结构下可预报来压, 梁式结构 下可准确预报来压; 对梁式结构老顶, 老顶结构以 断裂失稳为主, 岩块断裂长度即为来压步距; 而对 类拱结构老顶, 则以变形失稳为主, 失稳步距为周 期来压步距, 拱梁结构老顶具有两者的特点, 并进 一步提出了不同的老顶结构形式下不同的支架围 岩关系 [ 9] 。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卷 万方数据 “ “ 关键层理论 钱鸣高院士领导的课题组根据多年对顶板岩 层控制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了岩层控制中的关键 层理论 [ ] , 将对上覆岩层活动全部或局部起控制 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关键层判断的主要依据 是其变形和破断特征, 即在关键层破断时, 其上覆 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的下沉变形是相互协调一致 的, 前者称为岩层活动的主关键层, 后者称为亚关 键层。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全部或相当部分的上 覆岩层产生整体运动。钱鸣高、 茅献彪、 缪协兴等 研究了覆岩中关键层的破断规律, 就采场覆岩中 关键层上载荷的变化规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并 给出了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断方法。关键层理论 及其有关采动裂隙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卸 压瓦斯抽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钱鸣高等分别对覆 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和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的 “” 形圈特征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卸压瓦斯抽放的 “” 形圈理论; 离层注浆减沉技术要取得好的注 浆效果, 覆岩中必须存在典型关键层并能形成较 长的离层区并且应合理地布置注浆钻孔, 这主要 取决于对覆岩离层产生的条件及离层的动态分布 规律的认识。关键层理论及其关于覆岩离层动态 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 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 理论依据; 黎良杰在底板突水事故统计分析的基 础上, 对无断层底板关键层的破断与突水机理及 有断层底板关键层的破断与突水机理进行了研 究。关键层理论也指出, 相邻硬岩层的复合效应 增大了关键层的破断距, 当其位置靠近采场时, 将 引起工作面来压步距的增大和变化。当覆岩中存 在典型的主关键层时, 由于其一次破断运动的岩 层范围大, 尤其是当主关键层初次破断时, 将引起 采场较强烈的来压显现。 “ “ 放顶煤采场顶板结构 随着综放开采技术的发展、 推广和应用, 国内 外学者对综放采场的岩层活动及矿山压力显现特 点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认识。即 综放采场仍然存在周期性的压力变化, 支架载荷 和矿压显现不大于分层开采, 而在某些条件下又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综采放顶 煤工艺的显著特点是一次采出煤层厚度成倍增 加, 由此引起上覆岩层运动及结构特点的变化, 这 就要求人们在新的开采条件下, 探讨上覆岩层的 活动规律和结构特点。砌体梁理论建立了采场矿 山压力整体力学模型, 解释了放顶煤采场的支架 受力问题, 目前正广泛应用于放顶煤采场顶板岩 层控制中。姜福兴 [ ]认为放顶煤采场的顶板属 于类拱结构, 由于顶煤的存在, 老顶的运动效应将 被 “弱化” , 变为次要的控制对象。在放顶煤采场, 由于顶煤从垮落到放完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此过 程中直接顶的厚度是变化的, 因而老顶的厚度和 位态也是变化的, 其变化主要由顶煤的放出率控 制, 并推导了相关的公式。石平五、 邓广哲 [ ’]探 讨了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拱结构特征及其 矿压和控制规律, 借鉴拱壳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对 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形成拱结构从宏观上作了初 步分析; 闫少宏、 贾光胜 [ ]基于放顶煤开采上覆 岩块运动特点引入有限变形力学理论, 提出了上 位岩层结构面稳定性的定量判别式, 并根据结构 面极限挤压角的概念及挤压角与层面弯矩的关系 分析了放顶煤开采上覆岩层平衡结构向高位转移 的原因; 张顶立 [ ] 提出 “砌体梁” 与 “半拱” 式结构 结合而构成的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的基本形式; 贾喜荣 [ *] 基于 “弹性板与铰接板结构” 力学模型 把中厚煤层开采中采场矿压计算的分析方法推广 到放顶煤工作面顶板来压计算中; 姜福兴、 杨淑 华 [ ] 通过分析综放采场顶板结构以及它们的静 力和动力学特征论证了综放采场支架载荷有时比 分层开采大而有时小的力学机理; 吴健、 陆明心、 郝海金认为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存在比分层开采 层位更高的平衡结构, 以大变形梁的形式存在, 结 构的活动是一逐渐变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平 衡结构与其下的顶板和顶煤相互作用。 “ ’ 采场顶板结构的稳定性研究 进入’ 世纪, 年代后, 钱鸣高院士领导的 课题组对砌体梁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促成 了 “- ./” 稳定性理论 [ ] 的形成。该理论认为采 动后岩体内形成的砌体梁力学模型是一个大结 构, 而此大结构中影响采场顶板控制的主要是离 层区附近的几个岩块 关键块, 关键块的平衡 与否直接影响到采场顶板的稳定性及支架受力的 大小。钱鸣高教授在砌体梁结构研究的前提下重 点分析了关键块的平衡关系, 提出了砌体梁关键 块的滑落与转动变形失稳条件即 “-./” 稳定条 件。缪协兴教授对采场初次来压时的稳定性进行 了分析; 侯忠杰给出了较精确的老顶断裂岩块回 转端角接触面尺寸, 分别按照滑落失稳和回转失 稳计算出了类型判断曲线; 石平五、 钱鸣高、 黄庆 享建立了浅埋煤层采场老顶周期来压的 “短砌体 ’ 第期史红等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及其新进展 万方数据 梁” 和 “台阶岩梁” 结构模型, 分析了顶板结构的稳 定性, 揭示了工作面来压和顶板台阶下沉的机理 是顶板结构的滑落失稳, 给出了维持顶板稳定的 支护力计算公式; 采场老顶结构稳定性判据中有 两项重要参数, 即老顶关键块与前方岩体之间的 端角摩擦系数和岩块间的端角挤压系数, 这两项 参数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顶板结构的稳定性及失稳 形式的判断, 对采场顶板岩层控制的定量化分析 至关重要, 黄庆享、 钱鸣高、 石平五通过岩块实验、 相似模拟和计算模拟, 研究了老顶岩块端角摩擦 和端角挤压特性, 得出了老顶岩块端角摩擦角为 岩石残余摩擦角, 摩擦系数为 “ , 端角挤压强度 受弱面的影响明显且具有规律性, 端角挤压系数 为 “ ; 钟新谷借助突变理论分析了煤矿长壁工 作面顶板变形失稳的初始条件, 推导了变形失稳 的分叉集, 指出了顶板不发生大面积来压的条件; 利用板的弹性稳定理论, 分析了采场坚硬顶板的 稳定性, 提出了大面积顶板来压时采场顶板临界 稳定参数模型; 借助结构稳定理论, 分析了工作面 顶板 “三铰拱” 结构、“砌体梁” 结构的变形失稳机 理, 建立了顶板变形失稳的几何、 载荷参数条件, 提出了确定合理支架刚度的标准及计算公式, 同 时指出, 顶板岩层流变会降低顶板结构承载能力, 促使变形失稳发生。闫少宏、 贾光胜基于放顶煤 开采上覆岩块运动特点引入了有限变形力学理 论, 提出了上位岩层结构面稳定性的定量判别式。 采场矿压今后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 随着综放技术的应用及开采深度的 不断增加, 与矿山压力相关的重大灾害逐渐增多, 大量矿山重大工程灾害调研的结果表明 采动岩 体运动导致矿山压力重新分布, 动态矿山压力作 用于围岩并使其状态发生灾变是引发矿山重大工 程灾害的根本原因, 因此, 大范围顶板控制问题如 采动覆岩空间结构与应力场的动态关系、 顶板的 异常压力控制等问题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采动覆岩空间结构与应力场的动态关系及 其应用 以往研究矿山压力与覆岩结构的相互作用关 系都采用平面模型, 是因为采场顶板的厚度与工 作面的长度相比是个小量, 是合理的。但随着采 深的增加, 工作面上方顶板大结构的厚度与工作 面长度相比, 已不再是小量, 显然平面模型是不合 适的。系统深入地研究采动覆岩的空间结构及其 与矿山压力的动态关系, 是控制矿山重大工程灾 害的基础。姜福兴教授通过实测、 实验、 数值计算 等探索了采动覆岩空间结构与应力场的动态关 系 [ ’] 。研究结果表明, 在评判巷道围岩应力、 工 作面底板应力及离层注浆后注浆立柱的地下持力 体的稳定性时, 传统的平面力学模型与立体模型 的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且立体力学模型更合 理和准确。由姜福兴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与澳大利 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 ,) 广泛合作, 利用微地震定位监测技术揭示了采场覆岩空间破 裂与采动应力场的关系 [ -, .]。证实了采矿活动 导致采场围岩的破裂存在四种类型, 且以高垂直 压力、 低侧压的致裂机理为主流, 证实了覆岩空间 破裂结构与采动应力场的关系在两侧煤体稳定、 煤体一侧稳定且另一侧不稳定、 两个以上采空区 连通三种典型边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规律, 并在 空间上展示了顶板、 底板、 煤体的破裂形态及其与 应力场的关系;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煤矿六个长壁 工作面的实测资料, 证明在地层进入充分采动之 前, 上覆岩层的最大破裂高度/近似为采空区短 边长度0的一半, 即//0 “ 。这一结论解释 了中国兖州、 新汶等大型矿区及澳大利亚煤矿连 续出现了当采空区 “见方”(工作面斜长与走向推 进距离接近) 时, 压死支架或发生冲击地压的原 因。 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的概念的提出, 解释了平 面模型不能解释的综放面异常压力、 采空区 “见 方” 易发生底板突水、 顶板溃水、 冲击地压、 煤与瓦 斯突出等现象。其科学意义在于 将采场矿压与 岩层运动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老顶以上和三维空 间, 从覆岩空间结构的角度研究了结构运动与采 动支承压力的关系, 将采场矿压的研究从平面阶 段推进到了空间阶段。其工程意义在于 通过研 究岩层空间运动规律, 提出了多层位动态注浆减 沉技术思路, 并在多个矿实践成功; 提出了采场周 围应力由空间结构决定的观点, 从而为不同采空 条件留设区段煤柱、 预测和防治冲击地压、 综放面 异常压力、 底板突水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并在 多个矿山得到应用和验证。 “ 综放采场顶板结构的异常压力 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 展, 兖州矿业集团兴隆庄矿一个工作面的年产已 达1 万吨以上。液压支架作为综放开采的关键 设备, 我国已先后研制出2 多种形式的放顶煤支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卷 万方数据 架。其间国内外学者对其有关的煤岩移动及顶煤 破坏规律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对放顶煤开采的顶板运动规律及支架围岩关系的 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进一步提高综放工作面 效率, 加强综放工作面的顶板管理, 一些厂家研制 并开发了一系列大吨位液压支架投入到生产中 去, 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达到了 “ “多吨, 缸径也 在 “ “ 以上。然而, 近年来, 国内多家矿井相 继出现了立柱压爆、 油缸变形等矿压显现异常的 情况。目前对综放工作面出现的异常压力缺乏统 一、 清晰、 全面的认识, 对异常压力产生的机理和 异常压力与综放采场顶板结构的相互关系还未有 系统的理论研究, 因此, 今后综放工作面矿压控制 重点是 () 坚硬岩层初次来压期间顶板是整体垮落 还是分层垮落, 是放顶煤工作面初压期间的重要 现实问题, 如何从理论上对此进行判断, 提出规律 性认识, 从而指导生产; () 正常推进阶段顶板结构的形成规律及动 态稳定性研究, 揭示发生异常压力的力学机理; 由于顶煤放出率的变化所造成的顶板的过 大下沉, 而引起的顶板结构整体变形失稳的力学 判断准则; “由于工作面推进跨度增大, 而造成的顶板 岩块局部铰接失稳的力学判断准则; 上述两种原因综合作用下的失稳判断的力 学准则; () 发生异常压力的地质、 开采、 力学的综合 性条件以及异常压力的控制机理。 参考文献 [] 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 * * ’ [] 钱鸣高, 刘听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北京 煤炭 工业出版社, * ’ [] 缪协兴, 钱鸣高’采场围岩整体结构与砌体梁力学模 型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 (, ) ’ [] 钱鸣高, 赵国景’老顶断裂前后的矿山压力变化 [,]’ 中国矿业学院学报, * , ()’ [-] 朱德仁, 钱鸣高’长壁工作面老顶断裂的计算机模拟 [,]’中国矿业学院学报, * ., ()’ [] 姜福兴’薄板力学解在坚硬顶板采场的应用范围 [,]’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 ()’ [.] 姜福兴’煤矿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咨询系统研制,(硕士 论文)[/]’泰安 山东矿业学院, * * ’ [*] 姜福兴’岩层质量指数及其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 程学报, , () . “ . * ’ [] 姜福兴, 宋振骐, 宋扬’老顶的基本结构形式 [,]’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 . ’ [ “] 姜福兴’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及其专家系统 []’徐 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 “ - ’ [ ] 钱鸣高, 缪协兴, 许家林, 等’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 “ ’ [ ] 邓广哲’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规律研究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 () ’ [ ] 闫少宏, 贾光胜, 刘贤龙’放顶煤开采上覆岩层结构 向高位转移机理分析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 () - ’ [ ] 张顶立, 王悦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 “ ’ [ -] 贾喜荣, 翟英达, 杨双锁’放顶煤工作面顶板岩层结 构及顶板来压计算 [,]’煤炭学报, *, () . “ ’ [ ] 杨淑华, 姜福兴’综采放顶煤支架受力与顶板结构的 关系探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 [ .] 姜福兴, 王春秋, 宋振骐’覆岩空间结构与应力场的 动态关系 [0]’中国科协第 次 “青年科学家论坛” 文集 [1]’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姜福兴, 2 3 45 3 6 ’微震监测技术在矿井岩层破裂监 测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 “ “ , () . ’ [ ] 姜福兴, 2 3 45 3 6, 杨淑华’采场覆岩空间破裂与采动 应力场的微震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 “ , () - ’ - 第期史红等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及其新进展 万方数据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及其新进展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及其新进展 作者史红, 姜福兴, SHI Hong, JIANG Fu-xing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9 刊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41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9条参考文献19条 1.宋振骐 实用矿山压力 1988 2.钱鸣高.刘听成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1984 3.缪协兴.钱鸣高 采场围岩整体结构与砌体梁力学模型 19953,4 4.钱鸣高.赵国景 老顶断裂前后的矿山压力变化 198604 5.朱德仁.钱鸣高 长壁工作面老顶断裂的计算机模拟 198703 6.姜福兴 薄板力学解在坚硬顶板采场的应用范围 199102 7.姜福兴 煤矿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咨询系统研制 1988 8.姜福兴 岩层质量指数及其应用 199403 9.姜福兴.宋振骐.宋扬 老顶的基本结构形式 199303 10.姜福兴 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及其专家系统 1995 11.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2000 12.邓广哲 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规律研究 199402 13.闫少宏.贾光胜.刘贤龙 放顶煤开采上覆岩层结构向高位转移机理分析 199603 14.张顶立.王悦汉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 199804 15.贾喜荣.翟英达.杨双锁 放顶煤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及顶板来压计算 199804 16.杨淑华.姜福兴 综采放顶煤支架受力与顶板结构的关系探讨[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903 17.姜福兴.王春秋.宋振骐 覆岩空间结构与应力场的动态关系 1999 18.姜福兴.Xun Luo 微震监测技术在矿井岩层破裂监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岩土工程学报 200202 19.姜福兴.Xun Luo.杨淑华 采场覆岩空间破裂与采动应力场的微震研究[期刊论文]-岩土工程学报 200301 引证文献3条引证文献3条 1.韩森.张钦礼 充填体矿柱物理力学参数的优化设计[期刊论文]-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 2.李大勇.张开智.俞海玲.谢品洲 矿震冲击气浪与防冲密闭研究[期刊论文]-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2 3.谭吉世 巨厚岩浆岩下开采覆岩移动规律与采场压力变异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太原理工大学tylgIP,授权号e427b500-3f7d-4b54-b099-9e5b00c6ff5a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