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doc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一、规划目的1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2 三、适用范围3 第二章 社会经济概况4 一、自然地理概况4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4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5 第三章 矿山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7 一、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7 二、矿山环境现状评估分区10 (一)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区10 (二)矿山环境影响较严重区12 (三)矿山环境影响一般区12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12 四、矿山环境变化趋势分析13 第四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任务17 一、指导思想17 三、目标17 (一)总体目标18 (二)阶段性目标18 第五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22 一、分区的原则和方法22 (一)分区原则22 (二)分区方法22 二、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分区23 (一)重点保护区23 (二)重点预防区24 (三)重点治理区25 (四)一般治理区29 第六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31 一、确定重点治理工程的原则和方法31 (一)确定重点治理工程的原则31 (二)确定重点治理工程的方法32 (三)确定的重点治理工程34 二、矿山环境治理工程部署34 (一)治理工程量的确定34 (二)近期矿山治理工程35 (三)远期矿山治理工程37 三、工程估算与资金筹措39 (一)工程投资估算标准39 (二)工程投资估算40 (三)资金筹措42 四、工程效益分析47 (一)社会效益分析48 (二)经济效益分析49 (三)环境效益分析51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3 一、组织管理53 二、法律法规保障54 三、监督检查55 四、科技创新56 五、资金投入57 六、宣传教育57 关于20062015年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编制说明59 41 2006-2015年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附 表 附表1 四川省矿山环境现状评估表 附表2 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表 附表3 四川省矿山环境治理工程规划表 2006-2015年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附 图 附图1 四川省矿山环境现状评估图 附图2 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图 20062015年四川省矿山环境 保护与治理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20062015年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为促进本省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产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并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从而保护和改善矿山环境,促进四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订的。规划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及下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和保护矿山环境的指导性文件,是四川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保护和治理矿山环境的重要依据。 规划是国家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规划目的 (1) 通过对四川省矿山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估,初步查明全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潜在危害; (2)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和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生态系统,以及实施矿山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3)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和保护矿山环境提供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 规划根据以下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及技术政策编制 (一)相关法律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二)相关法规 l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l 土地复垦规定 l 矿产资源保护项目补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l 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l 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 (三)相关规划及技术政策 l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l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 l 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l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三、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四川省所辖行政区域。 四、规划期和规划基准年 本规划以2004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06-2015年,规划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15年,以规划近期为重点。 第二章 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处我国自然区划的西南区中枢和西南与西北两大区的结合部,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全省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切割强烈。平原狭小,丘陵、山地和高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1.40。省内地质条件复杂,各地质年代地层出露齐全,岩性以沉积岩为主,石灰岩和砂(泥)岩分布最广。构造运动发育,沿构造活动带分布有7个地震活动带。省内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山川纵横,江河密布,绝大多数地域属长江水系,只有少数地域属黄河水系。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可分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热带半湿润区以及川西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三大部分,其中川西和川西南地区立体气候明显。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为15.3℃-18.6℃,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四川盆地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四川省国土面积48.89万km2,占全国的5.1%,为中国第五大省区。现辖21个市、州,182个县(市、区)。2004年末全省户籍总人口8407万人,居全国第三位,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均占西部地区的1/5-1/3。 四川是整个西南地区交通、文化、商贸、通讯的枢纽和中心,土地富饶,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工业中的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农副产品中的粮、油、蚕丝、柑橘、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居全国前列;联系省内外的水陆空运输网已基本形成。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四川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2004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6556亿元,列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产业结构实现了重大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394.20亿元、2690.00亿元和2471.80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1.27、41.03和37.70。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30万千米,铁路通车里程2867千米。 但是,四川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2004年人均GDP为4175.61元,比全国人均低2051.34元,排名第22位。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仍然不够合理。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仍属欠发达省区。因此,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是我省的紧迫任务。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是处于社会产业链最前端、具有广泛传递功能和辐射效应的龙头性基础产业。四川是一个矿产资源、矿业开发、矿产品消费大省,也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供应大省。建国50年来,四川矿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逐步建立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大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如攀西黑色、有色金属基地,自贡五通盐业基地,川南煤硫基地,什邡、绵竹磷矿基地,四川盆地天然气基地等。矿业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了75%以上的一次性能源,70%以上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原材料,矿业及矿产资源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产业群。 截至2004年底,全省开发利用矿产90种,开采利用的矿产地约600处,年产固液态矿石约1.7108t,列全国第十二位,其中硫铁矿、磷矿、岩盐、芒硝、铅锌矿、铁矿等大宗矿产的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天然气54108m3,列全国第一位。钛铁矿精矿、富磷矿、铅锌矿、轻稀土精矿等矿石产品和钢材、五氧化二钒、食盐、元明粉、优质石材、化工原料等大量销往省外或出口。 当前四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勘投入严重不足,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当一部份矿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或矿区还较为严重;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矿山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面积逐年增加,采矿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等。 第三章 矿山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四川是我国矿业大省,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开采,改变和破坏了矿区原始地貌与自然生态,使矿山环境不断改变和恶化,出现“三废”排放严重超标、地面变形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承受着极为严峻的压力,对我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川许多矿区本身的自然条件比较差,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短缺,存在着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及草场退化、耕地面积减少等严重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由于这些背景条件的限制,造成矿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的同时,次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浅层水资源枯竭、大气及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对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矿山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不但成为制约我省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诱发矿山企业与当地群众矛盾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 四川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即资源破坏、矿山灾害及环境污染,它们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3-1)。 表3-1 四川省矿山环境问题类型表 主要类型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资源破坏 压占土地、疏干地下水、地表水漏失、地质遗迹破坏、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影响破坏等 矿山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煤层自燃、煤矸石自燃、水土流失、尾矿库溃坝、矿井突水等 环境污染 “三废”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 二、矿山环境现状评估分区 结合四川省矿山环境现状,按照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基本要求,并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矿山开采现状、矿种赋存规律等因素相同或相近的区域进行归并,将全省的矿山环境划分为严重、较严重及一般三个区。 (一)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区 主要包括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区和盆地低山丘陵区。 1、盆周山地矿山环境影响严重亚区 (1)盆北山地段分布在广元-旺苍-南江-万源一线,重点矿区包括广旺煤矿区、嘉陵江中游砂金矿区,前者为井下开采、后者为露天开采。矿山主要环境问题包括采煤引起的大面积采空区塌陷、地表开裂,采金造成河床填高,耕地、防护林及航道破坏等。 (2)盆西山地段分布在绵阳-德阳-成都龙门山山脉一线,重点矿区有梓潼宫和彭州“飞来峰”石灰石矿区及龙门山中段煤磷矿区。石灰石矿区主要环境问题是露天开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矿渣堆放淤塞河道;磷矿区地下形成大面积、多级采空区,地表引起众多危岩,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盆西南山地段分布在宝兴-雅安-石棉-乐山一带,重点矿区有锅巴岩石材矿区及四川、新康石棉矿区,均为露天开采,主要环境问题有开矿造成山体破损,废石堆广布,大量植被和耕地被损毁,部分河道淤塞、沟谷阻断,泥石流隐患严重等。 (4)盆南山地段分布在珙县、高县、筠连、叙永、古蔺一带,重点矿区有芙蓉煤矿、古叙煤硫铁矿区,均为井下开采,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有采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引起地面沉陷、地面开裂、塌陷,滑坡、泥石流以及大气、水土污染等。 2、川西南山地矿山环境影响严重亚区 (1)川西南南部中高山地段分布在攀枝花、会理、会东地区,重点矿区有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攀枝花宝鼎煤矿、会理岔河锡矿、会理及会东铜铅锌矿。井下、露天开采均有,主要环境问题有采场边坡崩塌、滑坡频繁,废石场泥石流隐患严重,地下水疏干,地表塌陷,土地压占,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川西南北部中高山地段分布在马边、美姑、西昌、盐源一带,重点矿区有太和、泸沽铁矿及冕宁稀土矿。露天开采形成地表开裂、塌陷,采场及排土场边坡失稳,尾矿库有泥石流隐患,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3、盆地低山丘陵矿山环境影响严重亚区 (1)盆地丘陵地段分布在荣县-威远-隆昌一带,重点矿区有资威隆、新民煤矿。资威隆煤矿为井下开采,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大量废弃矿渣和煤矸石占压农田,阻塞河道;新民煤矿已闭坑,遗留采空区内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开裂、塌陷。 (2)盆东低山地段分布在达州-大竹-华蓥山一带,重点矿区有达竹、华蓥山煤矿区,井下开采,主要环境问题有采矿引发的滑坡、塌陷、地裂缝、煤矸石自燃、河道淤塞、地下水疏干、饮用水源枯竭等。 (二)矿山环境影响较严重区 1、川西高原矿山环境影响较严重亚区 分在广元、康定、木里一线以西地区,重点矿区有塔公、马脑壳金矿区,露天开采,采矿和选矿造成大面积草原和山地植被破坏,局部地方草原沙化,矿渣、废石无序堆放,形成泥石流隐患,水土环境遭受污染。 2、盆西丘陵矿山环境影响较严重亚区 分布在新津、双流、彭山、眉山、洪雅等地区,重点矿区有大洪山芒硝矿区,主要为井下开采,开采引起地面变形、开裂以及地下水疏干等现象。 (三)矿山环境影响一般区 主要分布在成都、资阳、遂宁、绵阳、南充等地,属成都平原及盆地中部丘陵区,地质构造简单,地震微弱,主要矿业活动以露天采砂、石为主,矿山环境问题一般不发育或较小。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四川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多年努力和积极探索,在加强矿山环境立法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及基础性工作方面仍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地质环境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及相关的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继出台了四川省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1994)、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1997)、关于严禁滥采乱挖矿山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通知(1998)、及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02)等法规以及其他地方性配套政策等。二是通过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开展以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题,以矿山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矿山环境保护氛围,对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及公众的矿山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有效促进了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四是积极开展矿区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示范区的调研论证及治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正在着手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矿山公园的调查与建设工作,从2003年起中央、省及地方财政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开展全省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 当前,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主要存在大多数矿山(尤其是中小型矿山)生产技术工艺落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矿山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及环保措施不到位,小型矿山乱采滥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较突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四、矿山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1、矿山环境问题将长期存在 矿山环境问题是以矿山地质条件为背景的,以矿产开发为诱发因素,受矿区构造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控制。四川省矿山多分布在盆周和川西南山地区,构造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在这些地区开展矿业活动容易引发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矿业活动的持续性决定了在四川矿山环境问题必然长期存在。 由于现阶段我省尚未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矿山企业较少考虑矿山生产过程中和闭坑后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因此矿山闭坑后其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矿山环境问题将成为遗留问题。另外,到2004年底,我省还有逾万处废弃无主矿山,这些矿山的环境治理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其环境问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矿山环境问题整体将呈现减少趋势 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种法规的健全完善是减少矿山环境问题的根本保障。我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矿山环境管理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管理日趋严格、规范。在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四川先后制订了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规和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有的市、州还制订了适合当地情况的矿山环境法规和管理制度,为矿山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基础。 四川从2002年开始启动重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2003-2004年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36项,中央及省级财政共投入近2000万元。2004年和2005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完成了50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随着备用金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各级政府加大对环境治理投入力度的加大,也将改善矿山环境质量。即将出台的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实施办法通过建立新建矿山交纳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现有矿山补交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的制度,建立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承诺制,将为全省后续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与经费保障。 四川省政府已把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的工业化生产、稀土的深加工技术列入重点支持项目,支持煤系高岭土、煤矸石的开发利用和有色金属矿共伴生组份的回收利用、川南硫铁矿伴生高岭土除铁增白技术、微细粒浸染金矿原生矿选冶技术等重大课题的科技攻关。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开展矿山“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将为矿山环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四川省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现已临近枯竭,如攀枝花煤矿的主要矿井只能再维持15年左右,供给攀钢生产所需的尖山、兰山等矿山经过30多年的开采,现已逐步进入矿山生命的中晚期;芙蓉矿区高硫煤及硫铁矿逐渐限采;川南的新民煤矿、大树硫铁矿等已经关闭。随着矿业活动的停止,以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这些地区的矿山环境也将逐步得到改善。 3、局部地区矿山环境问题有可能更加突出 随着四川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煤炭、有色金属及建材等资源需求量将增大,开发新的矿产资源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川西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勘察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较少。但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逐步改善,资源勘查程度的加深,这些地区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将有较大提高。随着川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开采矿产资源的各种条件将逐步成熟。但是,川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发育,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增多,不可避免地会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使矿山环境问题有可能增多。另外,川南古(蔺)叙(永)北部煤田及筠连煤炭资源的逐渐扩大开采,如果对环境的监管和保护力度不够,该地区的矿山环境问题也会逐渐增多,并且更加突出。 第四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本规划的编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精神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关于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要求,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产业化,减少矿山开发中的环境代价,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实现四川矿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划基本原则 1、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坚持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业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 3、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4、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进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原则; 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效益的原则。 三、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为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产开发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根据四川省矿山环境现状,制订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总目标 1、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创立低耗高效的矿区生态恢复和重建技术,有效遏制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防治矿山地质灾害,使矿区及周围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形成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矿山生态环境新局面; 2、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鼓励采用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3、进一步完善全省矿山环境监测体系,尤其是国家规定的限制和禁止开采区的环境监测; 4、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对地质环境的管理、地质遗迹的保护、地质环境的监测、地质灾害的防治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做出详细规定,规范矿业活动,为依法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5、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解决我省矿山环境问题,为将四川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作出贡献。 (二)阶段性目标 1、近期(2006-2010年)目标 通过典型治理,为远期更大规模的治理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初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系统,参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指标,推进“三废”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恢复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和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1)做好禁止在国家规定的禁采区和限采区进行矿业活动的监督工作,实施矿山布局调整,在禁止和限制开采区内的现有生产矿山,采矿权到期后一律关闭,禁止新建、扩建采矿点。 (2)除国家规定的限制和禁止开采的矿山,先期治理一批闭坑和停产的矿山。 (3)针对废弃和老矿山,建立废弃和老矿山环境治理基金;针对新建矿山,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制定和实施矿山环境恢复及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4)全面执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完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案,规范矿山生产操作规程。 (5)各项环境保护和治理指标的如下 ① “三废”噪声治理指标废气治理达标率70%,废水治理达标率50%,固体废弃物治理达标率60%,噪声治理达标率45%; ② 生态环境恢复指标植被恢复率15%,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率20%,新建矿山土地复垦率75%,水土流失治理率55%,土地破坏治理率30%,塌陷区重建率50%,排土场重建率15%。 ③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尾矿综合利用率1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60%,新、扩、改建选煤和黑色冶金选矿的水回用率90%,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回用率50%,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率(大中型煤矿)70%。 ④ 地质灾害控制指标泥石流治理率15%,崩塌治理率15%,滑坡治理率45%,塌陷治理率40%。 2、远期(2011-2015年)目标 在完成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完成规划的远期“三废”治理、生态恢复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现总目标。 (1)健全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系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机制,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2)使规划期末(2015年)需治理的废弃矿山及现生产矿山闭坑后生态环境全面恢复。 (3)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和效果。 (4)各项环境保护和治理指标如下 ① “三废”噪声治理指标废气治理达标率80%,废水治理达标率80%,固体废弃物治理达标率75%,噪声治理达标率50%。 ② 生态环境恢复指标植被恢复率25%,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率45%,新建矿山土地复垦率85%,水土流失治理率65%,土壤破坏治理率40%,塌陷区重建率60%,排土场重建率20%。 ③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尾矿综合利用率1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70%,新、扩、改建选煤和黑色冶金选矿水回用率95%,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回用率70%,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率(大中型煤矿)75%。 ④ 地质灾害控制指标泥石流治理率30%,崩塌治理率30%,滑坡治理率60%,塌陷治理率55%。 第五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一、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一)分区原则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根据矿山分布现状及所处地质环境和气候特征,结合矿山开采规模、集中程度、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质灾害特征、矿山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等因素,特别重视矿山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依据相关规划要求划分不同等级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区。 (二)分区方法 根据矿山环境的破坏程度和恢复治理的重要性的分区原则,将全省规划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等四类大区。 1、矿山环境重点保护区 主要包括世界级及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名胜区、城市饮用水源地、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交通干道直观可视范围内以及其它不允许开采的区域。 2、矿山环境重点预防区 主要是指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容易引发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造成较大生态破坏,严重危害到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区域。 3、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区 主要是指历史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前和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大中型老矿山、闭坑矿山和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矿山,且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的矿山;(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矿山;(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 4、矿山环境一般治理区 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但破坏程度不如重点治理区强烈;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重点治理区弱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作为矿山环境远期治理区。 二、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分区 根据前述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并考虑各区所处地域特征及方便表述等,把某些区又划分为若干亚区和地段。其中,矿山环境重点保护区及矿山环境重点预防区未分亚区,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区划分为三个亚区,矿山环境一般治理区划分二个亚区;亚区下又分若干地段。 (一)重点保护区 1、重点保护区包括九寨沟、四姑娘山等65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总面积近4.0104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2。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应加强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敏感性区域的规划衔接,尤其是在核心保护区一般不应进行勘查和开发活动。在保护区设立前已探明的重大矿产和国家稀缺矿产地及找矿远景区,在划定保护区时,应慎重权衡利弊得失,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2、若尔盖湿地泥炭矿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由于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列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既保护该区生物多样性,也保护该区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3、城市规划区、城市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军事禁区、重要交通干线可视区和工程设施的安全区,禁止在该区域地面、地下开采砂石、石材等各种矿产资源。 (二)重点预防区 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丘陵、平原区,该区矿山主要分布于成都、德阳、绵阳、资阳、遂宁、南充等市的岷江、沱江、涪江、渠江、嘉陵江等沿江一带,矿业活动以采沙、采石为主,采场分散、数量众多。 主要保护与防治措施尽快开展调查,根据区内河流的砂、石资源分布情况、环境条件及资源需求情况,并依据相关法规,加强部门协调,制定沙石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规划,对砂、石进行合理开发,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对一些已造成较大环境影响和危害的地带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土改地、复垦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三)重点治理区 主要包括盆周山地亚区,盆地东南部低山丘陵亚区(华蓥山地区、内江、自贡及泸州北部地区)及川西南山地亚区等矿山环境重点治理亚区。 1.盆周山地亚区 (1)盆北山地段包括广元市及巴中市北部中山及低山地区。 A、广旺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规范矿山开采作业、土地复垦,矿渣堆和尾矿堆拦挡、固坡、覆土;尽快对矿区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并着手进行防治工程的勘察与设计工作。 B、嘉陵江中游砂金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根据危害大小及治理的经济效益评估,按轻重缓急分段进行河道整理、修筑堤堰、平整废坑、表面覆土,植树造林和土地复垦。 (2)盆西山地段包括绵阳市、德阳市及成都市西部的龙门山地区。 A、绵阳梓潼宫石灰岩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深入进行矿山环境调查,统筹规划,开展河道清理、废渣回填、固坡、覆土及生态恢复等工作,切实保护安县海绵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 B、成都彭州“飞来峰”(石灰岩、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关闭无证矿山,尽快进行勘查设计,治理滑坡、崩塌及地裂缝;填平矿渣堆,治理水土污染,植树种草绿化山坡,加强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 C、德阳龙门山中段煤磷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规范矿山开采;为促进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尽快治理泥石流、滑坡,清理危岩,植树种草绿化荒山;采取措施解决部分矿区的生活饮用水问题。 (3)盆西南山地段主要包括雅安市西部地区。 A、雅安锅巴岩大理岩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进一步开展大理石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矿石的深加工水平,保护矿产资源;加快矿渣处理及河道疏浚、防止泥石流隐患、治理危岩、植树种草绿化等工作。 B、雅安四川、新康石棉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进行矿山整顿,关闭无证小矿山;对矿区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勘察,尽快实施泥石流防治工程;对矿渣场、尾矿库进行平整,填埋覆土,植树种草绿化。 (4)盆南山地段包括宜宾市及泸州市南部低、中山地区,以煤、硫铁矿开采为主。 A、宜宾芙蓉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清理小矿山,尽快开展环境问题严重的矿山及闭坑无主矿山的地质环境勘察,治理崩塌(特别是芙蓉山崩滑体)、滑坡、塌陷;规范排废、蓄水设施,植树种草绿化及复垦。 B、泸州古叙煤、硫铁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矿山清理整顿;开展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的矿山及闭坑无主矿山的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工程设计,进行滑坡、地面塌陷、危岩及污染的治理;加强硫铁尾矿综合利用的研究,改良酸土;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绿化及土地复垦工作。 2.川西南山地亚区 (1)川西南南部中山地段包括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南部地区。 A、凉山会理岔河锡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规范开采方法和程序;尽快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勘察,对排土场进行固沙、固坡,防治泥石流隐患;平整覆土,植树种草,土地复垦。 B、凉山会理、会东铜铅锌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在原有恢复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矿坑、渣场的绿化和复垦。 C、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加强对采场边坡稳定性监测;做好排土场的排水、固渣、水石分离;对服务期满的排土场、尾矿库进行覆土、植树造林绿化;尾矿坝维护处理和下渗污水处理;对矿渣利用进行有序管理,严防因此而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D、攀枝花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关闭不规范的小矿山;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危岩治理;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居民进行搬迁;开展土地利用价值恢复的论证工作。 (2)川西南北部中高山地段主要包括凉山州北部的西昌、冕宁、甘洛等市县。 A、凉山太和铁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加强矿山开采的安全保护工作;加固排土场、拦渣坝及尾矿库拦挡坝,防治泥石流隐患;服务期满的排土场进行固坡、覆土,植树种草绿化,部分土地复垦。 B、冕宁泸沽铁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严禁渣场挖矿;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尽快进行防治工程设计。 C、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强化矿山有序开发;尽快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修建泥石流防治工程;加强尾矿库管理,对排土场逐步进行植树种草绿化,减轻对下游水体的污染。 D、甘洛铅锌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在已有矿山秩序整顿的基础上,强化矿山有序开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进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逐步对矿渣堆进行植树种草绿化;加强尾矿库管理,尽可能消除对水体的污染。 3.盆地东南部低山丘陵亚区 (1)盆南丘陵地段主要包括盆地南部的内江、自贡及泸州北部地区,包括泸州新民煤矿区、内江资威隆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彻底关闭无证小煤矿;做好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治理塌陷及地裂缝,清理河道,平整矿渣堆,植树种草绿化及土地复垦。 B、内江资威隆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进一步加强矿山秩序整顿;逐步开展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治理;做好煤矸石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工作;对已有废井进行封填覆土及矿渣堆植树种草绿化。 (2)盆东低山地段该地段包括东部广安、达州的华蓥山地区,含达州达竹煤矿区、广安华蓥山煤矿区。 A、达州达竹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进一步加强矿山秩序整顿;开展滑坡、地面塌陷及地下水漏失的治理,开辟供水水源地;煤矸石灭火及覆土,植树种草绿化;研究和推广煤矸石综合利用方法。 B、广安华蓥山煤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治理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切实解决矿区群众缺水问题;进行河道清理,煤矸石发电及综合利用,污水处理,植树种草绿化及局部复垦。 (四)一般治理区 矿山环境一般治理区包括川西甘孜、阿坝高原山地以金矿为主的地区及盆西眉山丘陵以芒硝矿为主的地区。 1、川西高原山地亚区主要有甘孜塔公、鱼子西、少乌等金矿区及阿坝马脑壳金矿区。 2、盆西丘陵亚区主要包括四川盆地西部芒硝矿区。 主要保护与治理措施整顿矿山秩序,关闭无证、非法矿山,规范开采方法和程序;选择危害严重的矿山,逐步开展塌陷、滑坡治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保护;整治尾矿渣及污水,绿化荒山。 第六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根据四川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提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并分阶段做出工作安排和部署。 一、确定重点治理工程的原则和方法 (一)确定重点治理工程的原则 在确定重点治理矿山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矿山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确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法。为此,矿山的重点治理工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地质灾害是矿山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直接威胁人居安全的问题。如采场边坡失稳,排土场废弃物堆积,尾矿库毁损引起的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崩塌和山体开裂等。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影响的范围广,因此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是矿山环境治理的重点工程。此外,地下水疏干和废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矿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并对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这类问题的治理工程也列入重点治理工程。 (2)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破坏严重或闭坑矿山的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矿山生产,优先采用对环境破坏较小的开采方式;阻止矿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对已被破坏的场地,进行工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