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杂散电流“面-体”扩散机理试验研究.pdf
第3 3 卷第6 期 2 0 1 3 年1 2 月 矿冶工程 M I N I N GA N D 们E T A IL U R 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V 0 1 .3 3 №6 D e c e m l e r2 0 1 3 矿井杂散电流“面一体“ 扩散机理试验研究① 李龙江1 ’2 ⋯,张覃1 ,2 一,黄小芬1 ’2 ’3 1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贵阳5 5 0 0 2 5 ;2 .贵州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 5 0 0 2 5 ;3 .贵州省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 验室,贵州贵阳5 5 0 0 2 5 摘要构建矿井杂散电流传播扩散的中试装置,建立矿井杂散电流“面.体”扩散模型,开发杂散电流“面.体”检测传感器,对杂散 电流的“面- 体”扩散机理进行研究,从而找出杂散电流的传播途径及衰减规律,为开发矿井杂散电流“面.体”检测仪器和对矿井杂 散电流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矿井杂散电流;“面一体”扩散机理;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 G l 7 2文献标识码A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0 2 5 3 - 6 0 9 9 .2 0 1 3 .0 6 .0 0 7 文章编号0 2 5 3 - 6 0 9 9 2 0 1 3 0 6 0 0 2 4 0 4 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o nD 谢嘁伽M e c h a n i s mo fS t r a yC u r r e n tU n d e r g r o u n d L IL o n g - j i a n 9 1 2 ⋯,Z H A N GQ i n l ’2 ”,H U A N GX i a o .f e n l ’2 ,3 1 .M i n i n gC o l l e g e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5 5 0 0 2 5 ,G u i z h o u ,C h i n a ;2 .T h eK e yU t i l i z a t i o nL a b o r a t o r yo f N o n m e t a l l i cM i n e r a lR e s o u r c e si n G u i z h o u ,G u i y a n g5 5 0 0 2 5 ,G u i z h o u ,C h i n a ;3 .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i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L a b o r a t o r yo fE f f i c i e n tU t i l i z a t i o no fA d v a n t a g e o u sM i n e r a lR e s o u r c e s ,G u i y a n g5 5 0 0 2 5 ,G u i z h o u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p i l o tp l a n th a s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t od e t e c tt h ed i f f u s i o no fs t r a yc u r r e n tu n d e r g r o u n d ,a n dad e t e c t i o ns e n s o r h a sb e e nd e v e l o p e db a s e do nad i f f u s i o nm o d e lo fs t r a yc u r r e n tu n d e r g r o u n dt h a ti st r a n s m i t t e df r o mp l a n et os p a c e ,S Oa s t os t u d yd i f f u s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s t r a yc u r r e n tt r a n s m i t t e di np l a n ea n ds p a c ed i r e c t i o n .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r o u t ea n d a t t e n u a t i o nl a wf o u n df o rt h es t r a yc u r r e n tu n d e r g r o u n dc a np r o v i d er e f e r e n c ef o rd e v e l o p i n gap r o p e rd e t e c t o ra n d p r e v e n t i n gs t r a yc u r r e n tu n d e r g r o u n d . K e yw o r d s s t r a yc u r r e n tu n d e r g r o u n d ;d i f f u s i o nm e c h a n i s m ;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矿井杂散电流是指在矿井巷道土壤里按非规定线 路流动的电流。杂散电流源产生于架线电机车及机车 用电输配线路、水泵或通风机的供电线路。架线电机 车和轨道接触,轨道和土壤接触,其馈电流形成机车- 轨道.土壤回路而形成非规定线路流动的杂散电流;铺 设在掘进巷道的侧壁的输电线路若有破损点,破损点 处与土壤接触,电流也会流人土壤形成非规定线路流 动的杂散电流。研究发现,杂散电流流入土壤的点称 为杂散电流阴极区,流出土壤的点为杂散电流阳极区。 矿井杂散电流一旦产生,将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的生命 安全和设备安全⋯。杂散电流阳极区在岩体、支架及 电缆外皮中的流动,会造成井下支架、电缆外皮的电化 学腐蚀;可引起电火花,导致瓦斯和煤尘爆炸;可干扰 井下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会造成电雷管的先期引爆。 为了更好地防治杂散电流,必须研究矿井杂散电流的 传播机制及防治方法。矿井巷道相对湿度大,巷道土 壤电阻率变化不均匀,巷道土壤种类多样,导致了杂散 电流在矿井里的传播途径复杂化,影响多元化,其大 小、方向随时间、地域、季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 化心j 。杂散电流扩散到井下巷道和铁轨接触的土壤, 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矿井内金属构筑物,又以怎样的 方式进行扩散和衰减,是杂散电流研究的热门话题。 对杂散电流传播机制的传统研究中,仅仅局限于“点” 和“线”的研究∞。6J 。“点”研究是把杂散电流的传播 与扩散看作是在一点上流人和流出,在金属构筑物上 焊接导线接人高阻抗数字万用表的直流负极端,再用 饱含铜/硫酸铜参比电极插入土壤并接人数字万用表 的正端,来测量金属的对地电位,并以此来判断杂散电 流的大小。“线”传播是把杂散电流的传播看作为一 个线元,杂散电流会沿着某条假想的线传播 比如沿 着金属构筑物平行的方向以线的方式传播并与金属构 筑物作用,此时用两个相同的饱和铜/硫酸铜参比电极 ①收稿日期2 0 1 3 0 6 2 7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 Z 2 0 0 7 一卜5 2 0 0 9 作者简介李龙江 1 9 7 9 - ,男,贵州毕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材料自动化控制及风险评估。 万方数据 第6 期李龙江等矿井杂散电流“面一体”扩散机理试验研究 来检测两点的地电位梯度来判断杂散电流对金属构筑 物的影响r 7 。1 0 J 。传统方法不能解释杂散电流传播的空 间性和多样性,必须对杂散电流进行“面一体”的研究。 为了研究矿井杂散电流的“面一体”传播途径,必须模拟 矿井杂散电流的发生机制,建立杂散电流扩散检测的 中试装置,构建杂散电流传播的数学模型,研究杂散电 流“面一体”扩散的机理。 1 矿井杂散电流“面一体”扩散研究 1 .1 建立检测中试基地 为了研究矿井杂散电流的传播途径及作用机理,建 立杂散电流传播检测的中试装置。在野外选取5 0m 长 和2 5m 宽的开阔地,建立如图1 所示的矿井5 0m 轨道 运行环境,图1 中,两根铁轨长度为5 0m ,宽为1 .5m , 并在两条铁轨上布置拖煤小车,小车的牵引机车功率为 5k W 。土壤环境为矿井巷道一般环境,土壤为非均质黄 土,偏酸性,p H 值为6 .2 - 7 ,平均电阻率为10 0 0Q m , 相对较低,土壤湿度为6 5 %~7 5 %,在铁轨中央设置若 干测试桩,测试桩引线一端与钢质铁轨相连并接人数 字万用表负极,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引线接人数字万 用表正极,用双路直流稳压电源和交流变压器模拟杂 散电流信号源,其正极和负极用两个碳钢Q 2 3 5 电极 插入土壤,通过改变钢电极l 和钢电极2 的相对位置 来确定杂散电流的流人点和流出点,用智能型杂散电 流仪连接两个饱和铜/硫酸铜参比电极测量金属构筑 物的对地电位和地电位梯度。 V 审 9可可 V 可 ’ 图1矿井杂散电流扩散衰减试验模型 根据轨道环境实际和轨道周边可能出现的杂散电 流流动形式,双电极给电方式将产生很大的杂散电流 在铁轨所在的土壤中传播。双电极给电有两种方式 方式1 杂散电流的引入端和引出端都不接触轨 道,杂散电流的正极电流流向轨道阳极端的土壤,负极 从轨道阴极端的土壤流出。模拟的实际环境为直流源 电缆断路故障,电流正端搭接其它金属构筑物流入轨 道阳极端土壤,再从土壤流出,搭接负端金属构筑物流 回电缆构成回路,金属轨道铺设在与回路平行的上方。 方式2 杂散电流的引入端和引出端都不接触轨 道,杂散电流的正极电流流向轨道阴极端的土壤,负极 从轨道阳极端的土壤流出。模拟的实际环境为直流源 电缆断路故障,电流正端搭接其它金属构筑物流入阴 极端土壤,再从土壤流出,搭接负端金属构筑物流回电 缆构成回路,金属轨道埋设在与回路平行的上方。 模拟矿井运输过程中可能的杂散电流源头,强加 杂散电流源,在不同的杂散电流源作用下,用多重对地 电位传感技术,在不同的立体空间点布置相同的若干 个饱和铜/硫酸铜参比电极,同时检测轨道金属对地电 位及相邻两个参比电极之间的地电位梯度。 1 .2 建立多重传感检测模型 为了在不同深度空间检测到矿井杂散电流值,设 计双路电压检测传感器,如图2 所示,双路电压检测传 感器根据现场需求不同设置为0 .8 1 .5m 长,下端为 圆锥头结构,便于插入土壤中,中部为中空型圆筒,圆 筒内设置导轨,电压传感器探头可以在圆筒内上下移 动,在信号输出点设置金属丝导向线,固定在电压传感 器探头上,可以手动调节两个电压传感器的相对位置。 信号输出点为两路输出,输出端的正负极接人智能型 杂散电流仪的通道1 和通道2 中。双路电压检测传感 器按照图1 的方式进行圆形布置,插入土壤当中,形成 交叉杂散电流电压感应群。 图2 双路电压检测传感器 试验过程中,调节双路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和 交流变压器的交流输出值,调节两支钢电极的相对位 置,并不断变换每一个双路电压检测传感器的相对位 置,参比电极群按椭圆形式布置,其横向和纵向的距离 进行等距离的扩大或者缩小。通过智能型杂散电流仪 检测轨道对地电位的大小和方向。 2 传播机理研究 2 .1 矿井杂散电流的面传播 在研究矿井杂散电流在一个平面上传播时,调整 图2 所示的双路电压传感器探头,把2 个探头调至一 万方数据 矿冶工程第3 3 卷 点上,并保证所有的双路电压传感器插入土壤的深度 一致,测量的对地电压才能看出其扩散与衰减方向。 如图3 所示,首先用密间隔法测量轨道的自然对地电 位。然后取平行对地电位c o l 和d 0 2 的平均值作为轨 道的最终对地电位,测量管地时,要读出每个数值的轨 道正负电位,正负管地电位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K y 三l _ 1 n 式中y 为规定的测试时间里正负管地电位的平均 值;∑K 为分别计算的正负电位各次读数的总和; / t 为规定的测试时间段的读数总次数。 图3 面检测机理模型 对于平面杂散电流方向的判定,需要测试图3 中的 a b 和c d 的地电位梯度,在测试中,如果电压表的读数符 号不发生变化,可按式 1 分别计算a b 和c d 的地电位 梯度平均值;如果在测试的过程中干扰源较复杂,电压 表读数符号发生变化,则需要将读数分成[ 圪。 ,屹 ] , [ K 。 ,K 。一] ,[ K 。一,K 。 ] ,[ %一,K 。一] 4 种读数组合,再 分别计算4 种组合中的K 。 ,圪。 一 ,K 。 ,% 一 的平均值。 建立直角坐标系,使纵横两轴分别与a b ,c d 相对 应,将计算出来的读数或读数组合的平均值分别计人 坐标中,然后利用矢量合成法,分别求出各自的矢量 和,从而计算出杂散电流的方向。通过实验得出,在平 面上,杂散电流对轨道土壤产生环状等势电位,在同一 电位上把每个等势点连接起来便形成等势线。等势线 围成若干个等径圆,等势线的形状和两个钢电极的相 对位置有关,如果土壤电阻率一致,随着两个电极之间 的距离增大,其等势线由圆形逐渐向椭圆型变化,且两 个等势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土壤电阻率越大,两个 等势圆的距离越大,反之则越小。相邻两个等势圆间 的距离会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成等差数列增大。如果 土壤电阻率变化差异大,则在土壤电阻率大的地方,等 势圆相对密集,在土壤变化率小的地方,等势圆相对稀 //二 ■、、∥℃ 、≤g 复,莺 2 .2 矿井杂散电流扩散空间 在研究矿井杂散电流在立体空间传播时,调整图 2 所示的双路电压传感器探头,把两个探头按照不同 的深度调节,每个传感器在空间构成一个立体检测网 络,测出每个探头的对地电位差,通过实验得出,在立 体空间,可以检测到不同半径的空间等势椭球。同样, 对均匀土壤电阻率的地方,等势椭球半径均匀,在空间 呈发散状等势分布,在空间的某一侧,土壤电阻率大的 地方,其等势椭球面越密集,反之则越稀疏。其经线和 纬线的形状完全取决于两个钢电极之间的相对位置及 插入土壤的深度,其等势球如图5 所示。 口玉.o 蠢j h .1 0 .5 d b 刊- a ; \\.jH 、 \、J 一一 一3 d b , 、 , { .1f /一 .2 0\ 6 d b .、1,. // 、I 』一 一9 d b ,、.NZt , , l2 dI 一 王l t少/■ / ..一5 一、。 r , ;,Z易∥ /礁 /,。可 舞 ≯ , 掣二 , n 一一 l o r L t ≤;, 嘻一 一 ;l ‘.11 l一 一气 - 一jr r ●1 , ● ● ; ~ 、 , 1l - 、 卜I . 、 .1 砌‘’.12 I o .9 0 。一’7 0 05 0 0 - 3 0 。.2 1 J o卜 h - 1 8 0 1 5 0 1 2 0 9 0- 6 0 3 00 f 。 图5 杂散电流扩散空间等势球 砌曲 曲曲曲曲m喇⋯熹景劬淼 . 一 . 配勰N 加硒他8 4 0 4 粤他№加N 万方数据 第6 期李龙江等矿井杂散电流“面- 体”扩散机理试验研究 3 结语 试验研究发现,矿井杂散电流在土壤中的传播是 以泄漏点为中心,向四周立体衰减扩散,在泄漏点的周 围会形成不规则有势电场,并形成等势椭球,从土壤电 阻率小的方向传播,等势椭球越密集的地方形成阳极 区,杂散电流对埋地金属构筑物的干扰和腐蚀就越严 重,等势椭球越稀疏的地方形成阴极区,杂散电流对埋 地金属构筑物的干扰和腐蚀就越轻微。在工程实际 中,杂散电流的传播很有方向性,并不是所有的杂散电 流对金属构筑物都有影响,如果金属构筑物在阴极区, 将不会受到杂散电流的腐蚀干扰。且金属构筑物的埋 设一定要远离阳极区,因为阳极区杂散电流对金属构 筑物有强腐蚀与强干扰的作用。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建立更精确的杂散电流测 量数学模型,用正确的方法规避杂散电流对矿井安全 产生的危害。 参考文献 [ 1 ] 刘建军,睢丙东,张秋才,等.K B D - 4 型杂散电流监测仪的研制 [ J ] .河北工业科技,2 0 0 5 4 1 9 2 1 9 4 . [ 2 ] 李志鹏.燃气管道检测技术综述[ J ] .煤气与热力,2 0 0 3 ,2 3 9 5 6 7 - 5 7 0 . [ 3 ] 王新华,刘菊银,何仁洋,等.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杂散电流测 试方法[ J ] .管道技术与设备,2 0 1 0 2 4 5 4 8 . [ 4 ]肖平华.城市燃气管道防腐设计的探讨[ J ] .煤气与热力,2 0 0 1 2 1 4 7 1 4 9 . [ 5 ] 周中.天然气管道防腐问题的探讨[ J ] .煤气与热力,2 0 0 1 3 2 3 8 - 2 4 0 . [ 6 ] 喻焰.埋地天然气管道防腐技术的新进展[ J ] .煤气与热力, 2 0 0 1 6 5 3 5 5 3 7 . [ 7 ] 程善胜,张力君,杨安辉.地铁直流杂散电流对埋地金属管道的腐 蚀[ J ] .煤气与热力,2 0 0 3 ,2 3 7 4 3 5 4 3 7 . [ 8 ] 曹阿林,朱庆军,侯保荣,等.油气管道的杂散电流腐蚀与防护 [ J ] .煤气与热力,2 0 0 9 3 4 2 4 4 2 8 . [ 9 ] 曹阿林,朱庆军,张胜涛,等.埋地金属管道杂散电流影响因素模 拟研究[ J ] .煤气与热力,2 0 1 0 ,3 0 5 6 8 . [ 1 0 ] 李龙江,刘起龙,陶文亮,等.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五点检测系 统研究[ J ] .煤气与热力,2 0 1 1 9 卜5 . 矿冶工程杂志2 0 1 4 年征订启事 矿冶工程 双月刊 创刊于1 9 8 1 年,由中国金属学会、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本刊是中国期刊方阵 “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 S C D 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 心学术期刊 R C C S E ,是集学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已被中国知网 C N K I 、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资讯、台 湾华艺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是国外多家知名检索机构的检索对象。 矿冶工程杂志主要栏目为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矿冶行业企业管理等。读者对象是采矿、选矿、冶金、材料、地 质、煤炭、化工等系统的有关生产人员、院校师生和管理人员。 矿冶工程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分布在1 7 个国家与地区,机构用户将近3 0 0 0 个。矿冶工程为国际标准 大1 6 K 本,1 2 0 版。国内统一刊号C N 4 3 - 1 1 0 4 /T D ,国际标准刊号I S S N 0 2 5 3 - 6 0 9 9 ,邮发代号4 2 5 8 。真诚欢迎新、老订 户向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本刊,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定价1 0 元,全年6 0 元。 矿冶工程编辑部承接彩色、黑白及文字广告业务,欢迎各企事业单位来电来函联络。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 6 6 号矿冶工程编辑部联系人黄小芳 邮编4 1 0 0 1 2开户名称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 0 7 3 1 8 8 6 5 7 0 7 0 /8 8 6 5 7 1 7 6 /8 8 6 5 7 1 7 3开户银行长沙市工商银行左家垅分行 传真 0 7 3 lI8 8 6 5 7 1 8 6 帐号1 9 0 1 0 1 3 0 0 9 0 1 4 4 5 0 2 7 6 E m a i l k u a n g y e g o n g c h e n g z z 1 6 3 .c o m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