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河铁矿矿柱稳定性分析.pdf
第3 2 卷 2 0 1 2 年0 8 月 矿冶 工程 M I N I N GA N D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V 0 1 .3 2 A u g u s t2 0 1 2 二道河铁矿矿柱稳定性分析① 彭俊龙,余贤斌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 5 0 0 3 9 摘要选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F L A C3 。’对二道河铁矿矿体进行数值模拟。采场尺寸为1 1 5 .5m 2 0 8m ,为了减少原岩应力影 响,取采场尺寸的3 5 倍建立模型,选用线弹性均质各向同性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开挖充填,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开挖后 点柱上有较小拉应力出现,点柱上拉应力的存在会降低其本身的强度;充填后拉应力消失,这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维持间柱的稳定性 是有利的。 关键词铁矿;数值模拟;矿柱;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 D 8 5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2 5 3 6 0 9 9 2 0 1 2 0 8 0 5 1 l 0 2 二道河铁矿Ⅳ,矿体产于大红山铁铜矿西矿段Ⅳ 号铁矿带中,位于红山组上部变钠质熔岩中。走向北 北西一南南东,倾向南西,倾角1 6 。~5 8 0 ,浅部 北东 部 较平缓,往深部 南西部 变陡。根据大红山有关 部门提供的资料,二道河铁矿采用的采矿方法是点柱 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保证采场的稳定是采矿 活动的重要前提,而开采的地压会对采场稳定造成巨 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有必 要采用三维有差分计算程序进行分析。 1 模拟方案 本文根据大红山二道河铁矿2 5 2 2 5m 区段建立 模型,见图l 。 图l 盘区平面示意 采场尺寸为1 1 5 .5m 2 0 8m ,根据圣维南原理, 模型大小满足计算精度要求。模型中分上下两采场, 尺寸分别为1 1 5 .5mX 9 9m 和1 1 5 .5m 9 9m ,矿房 之间加条形矿柱以降低跨度,提高整体矿房的稳定性。 采用线弹性均质各向同性模型进行建模计算。模 型共有l0 0 86 4 2 个单元,10 3 32 4 4 个节点,三维计算 模型及网格划分见图2 。 图2计算模型和单元划分情况 2 计算结果分析 采用各向同性弹性模型计算,通过回采及充填进 行分析。回采后对称面z 方向f 书移图及最大主应力 图见图3 ~4 。 将其放大后得知,顶板、隔板以及底板最大位移分 别为5 .6 7c m 、1 .2 5c m 、8 .7 5c m ,而充填后,在对称面 最火位移分别为1 .6 7e m 、0 .5 lc m 、0 .9 7e m 。 ①收稿日期2 0 1 2 - 0 5 - 2 6 作者简介彭俊龙 1 9 8 8 一 ,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矿工程数值模拟。 万方数据 5 1 2 矿冶工程 第3 2 卷 图3 开挖后Z 方向位移图 3 结语 1 通过在线弹性均质各向同性模型计算,整体采 场全部开挖后点柱上出现拉应力,点柱上拉应力的存 在会降低其本身的强度,而充填后拉应力基本消失,这 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维持间柱的稳定性来说是有利的。 2 各采场回采后,模型中最大主应力在隔板以及 点柱上分别为2 8 .9 5M P a 、1 2 .6 2M P a 。这可能是由于 位移增大,矿柱上压应力转移到围岩中去的缘故,但是 图4 开挖后最大主应力图 这对矿山实际生产过程中维持矿柱的稳定性是有 利的。 参考文献 [ 1 ] 吴亚斌.基于C M S 实测的采空区群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D ] . 长沙中南大学,2 0 0 6 . [ 2 ] 施建俊,孟海利.数值模拟在矿山的应用[ J ] .中国矿业,2 0 0 4 , 1 3 7 5 5 5 8 . [ 3 ]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大红山铜矿4 3 5 中段矿岩力 学性质试验研究报告[ R ] .2 0 0 8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