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3N4基陶瓷模具性能研究.pdf
第3 2 卷第3 期 2 0 1 2 年0 6 月 矿冶 工 程 h ⅡN I N GA N DM 咂T A L L U R 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Ⅷ.3 2 №3 J u n e2 0 1 2 S i 3N 4 基陶瓷模具性能研究① 陈祥健,罗兵辉,张博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 1 0 0 8 3 摘要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热挤压模具用S i ,N .陶瓷和s i ,N . T i cN 陶瓷,并利用S E M 、T E M 、急冷一强度法等手段研究了其 力学性能、显微组织、抗热震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 i ,N 4 陶瓷具有较s i ,N . T i CN 陶瓷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热 震性能,其最大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l1 3 0M P a 、1 2M P a m ”2 ,抗热震临界温差为7 5 0K ;两种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主 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S i ,N 。陶瓷的摩擦系数在0 .3 9 0 .6 7 之间,S i ,N 4 T i CN 陶瓷的摩擦系数在0 .6 l ~0 .8 1 之 间 在1 0 0N ,6 0n i l .条件下能达到0 .8 1 ;而两者的磨损率均在1 0 。or n n l 3 / N m 数量级上,相同条件下s i ,N 4 T i CN 陶瓷的 磨损率较小。 关键词热挤压模具;陶瓷材料;氮化硅基陶瓷;抗热震性能;摩擦磨损 中图分类号T Q l 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2 5 3 6 0 9 9 2 0 1 2 0 3 一0 1 1 5 一0 5 P r o p e r t yo fS i 3N 4 - b a s e dC e r a m i cM o u l d C H E NX i a n g - j i a n ,L U OB i n g h u i ,Z H A N GB o S c h o o lo fM a t e r i a l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C e n t r a l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s h a4 1 0 0 8 3 ,H u n a n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i 3 N 4a n dS i 3 N 4 T i CN c e r a m i cm a t e r i a l sf o rh o te x t r u s i o nd i ew e r ep r e p a r e db yh o tp r e s s i n gs i n t e r i n g m e t h o d .T h em e c h a n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 ,m i c r o s t r u e t u r e ,t h e r m a ls h o c kr e s i s t a n c ea n dw e a rr e s i s t a n c ep r o p e r t i e so ft h et w o c e r a m i c s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S E M ,T E M ,q u e n c h i n g - s t r e n g t hm e t h o da n do t h e rm e t h o d s .n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S i 3N 4 c e r a m i cm a t e r i a lp o s s e s sb e t t e rm e c h a n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a n dt h e r m a ls h o c kr e s i s t a n c et h a nt h eS i 3N 4 T i CN m a t e r i a l . - n l em a x i m a lb e n d i n gs t r e n g t ha n df r a c t u r et o n s t , n e 鹪o fS i ,N 4r e a c h e d11 3 0M P aa n d1 2M P a m “2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1 1 l e 洲t i c a l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 r m a ls h o c kr e s i s t a n c eo fS i 3N 4w a s7 5 0K .T h em a i nw e a l “ m e c h a n i s m sw e r ea b r a s i v e w e a ra n da d h e s i v ew e a l “ .- 1 1 l ef r i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o ft h eS i ,N 4c e r a m i cm a t e f t a lc h a n g e si nt h er a n g eo f 0 .3 9t o0 .6 7 .T h e f r i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o ft h eS i 3 N 4 T i CN c e r a m i cm a t e r i a lc h a n g e si nt h er a n g eo f 0 .6 1t o0 .8 1 ,w h i c hC a l lr e a c h0 .8 1 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1 0 0Na n d6 0m i n .T h ew e a l “ r a t e so ft h et w oc e r a m i cm a t e r i a l sa r ea tt h es a m eo r d e ro fm a g n i t u d e o f1 0 。1 0h i m 3 / N m .T h ew e a l “ r a t eo fS i 3 N 4 T i CN i ss m a l l e rt h a nt h a to fS i 3 N 4u n d e rt h es a m ec o n d i t i o n s . K e yw o r d s h o t .e x t r u s i o nd i e ;c e r a m i cm a t e r i a l ;S i 3 N 4 b a s e do 甜“ a m i cm a t e r i a l ;t h e r m a ls h o c kr e s i s t a n c e ;f i i e t i o na n dw e a l “ 热挤压模是金属型材热挤压成型的关键零部件和 易损件,广泛应用于铜合金及铝合金的热挤压成型中。 目前,广泛应用的模具材料主要是各种模具钢和硬质 合金。由于热挤压模具工作时的温度较高,承受的压 力大,若模具材料的红硬性、耐磨性差,韧性不高,则热 挤压时模具易软化、产生裂纹、塌陷变形,从而导致使 用寿命降低⋯。因此,选用具有较高红硬性和良好耐 磨性的陶瓷材料作为热挤压材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 景。刘军【2J 研制了抗弯强度为8 9 2M P a 的 C e T Z P A I O ,复合陶瓷,由于具有较高韧性的C e T Z P 加入, 此复合陶瓷的断裂韧性为1 4 .3M P a m V 2 ,对黄铜的 热挤压工作温度可达6 5 0o C ;刘军等人口1 采用无压烧 结制备了f 3 - S i a l o n 陶瓷,抗弯强度为6 8 2M P a ,断裂韧 性为9 .6M P a m “2 ,抗热震临界温差为6 5 0K .对黄 铜的热挤压试验表明,使用寿命比Y G 8 硬质合金提高 4 倍以上;易佑宁等人H 1 采用常压烧结制备了P S Z 陶 瓷,抗弯强度为6 5 0 7 0 0M P a ,断裂韧性为1 0 一1 3 M P a m ”2 ;陈娇等人b 1 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致密度 大于9 9 %的金属颗粒增韧A I ,0 ,基金属陶瓷,W 、C r 体积分数各为1 9 %的金属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①收稿日期2 0 1 2 - 0 2 - 0 1 基金项目中国铝业公司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2 0 0 8 K J A l 9 作者简介陈祥健 1 9 8 7 一 。男,湖南鄙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性能挤压筷具材料开发研究。 万方数据 1 1 6矿冶工程 第3 2 卷 分别可达8 0 0M P a 和1 3M P a n l ”2 。 氮化硅陶瓷材料较上述陶瓷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 红硬性、耐磨性及综合力学性能旧1 ,是制造热挤压模 具较为理想的材料。针对目前国内挤压模具材料红硬 性、耐磨性、韧性不够,使用寿命短等不足,本文设计了 两种含s i ,N 。陶瓷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抗热震性 能、摩擦磨损性能及机理进行了研究。 1 试样制备与实验方法 实验以亚微米级的s i ,N 。粉末和T i CN 粉末为 原料,A I O ,粉末、Y O ,粉末、k 0 ,粉末作为烧结助 剂。按表1 所列的成分配比精确称量原料粉末,装入 氧化铝球磨罐中,以无水乙醇为介质,用硬质合金球球 磨4 8h 球料比4 l ,球磨转速1 0 0r /m i n 。球磨后的 浆料在9 0 ℃下烘干2 4h ,混合粉末干燥后过筛装料, 在流动氮气保护下热压烧结,热压烧结温度17 5 0 ℃, 时间1h ,压力3 0M P a ,制得两种不同成分的氮化硅陶 瓷材料。 表1 两种陶瓷材料的成分 质量分数 /% 试样S i 3 N 4A 1 2 0 3Y 2 0 3L a .2 0 3T i C l9 22330 2 7 92301 6 采用三点弯曲法,在I N S T R O N 一5 5 6 9 型电子万能 材料试验机上测量试样的室温抗弯强度,试样尺寸为 3 0t o n ix 4 咖x 3m m ,加载速度0 .5m m /m i n ,跨距2 0 m m ;用显微压痕法测量试样断裂韧性 K I C ;用 H V 一1 0 型维氏硬度计测量试样硬度;用阿基米德排水 法测得材料密度,经计算得致密度。 根据H a s s e l m a n 的热弹性理论“ “1 ,采用急冷强 度法归叫钊评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在电阻炉中将试 样加热到不同预定温度,保温0 .5h ,使试样内部受热 均匀,然后迅速取出于2 0 ℃的水巾急冷;热震后的试 样在9 0 ℃下烘干2h ,然后采用二点弯曲法测量试样 热震后的残余强度,试样尺寸为3 0m mX4m mX3 m i l l ,加载速度0 .5m m /m i n ,跨距2 0m m 。 采用环.块配副在M M 一2 0 0 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 进行干式滑动摩擦磨损实验,试样尺寸为2 0m mX1 0 m mX 6m m ,摩擦副材料为W 1 2 C r 4 V 5 C 0 5 高速钢,硬 度为6 4 lH R C 。试验转速为2 0 0r /r a i n ,载荷分别取 5 0N 、1 0 0N 、1 5 0N ,测定不同时间内的磨损量和摩擦 系数。 摩擦系数肛和体积磨损率形分别按下式计算 p 吾 辫 1 p2 万2 祈 tIJ 肚笨 巧等而 2 式中,为摩擦力,N ;P 为试样所受法向载荷,N ;J l f 为 摩擦力距,N m i l l ;R 为对磨圆环中圆半径,m m ;A m 为试样磨损前后的质量差,g ;p 为试样的密度,g /n l l l i 3 ; s 为摩擦磨损的行程,m ;t O 为对磨圆环的转动角速率, 2 可r /m i n ;f 为时间,m i n o 使用S i r i o n 一2 0 0 场发射扫描电镜 S E M 观察陶 瓷断口形貌及磨损面形貌;用H i t a c h iH 8 0 0 型透射电 子显微镜 T E M 观察陶瓷微观组织结构。 2 结果与讨论 2 .1 力学性能 两种成分陶瓷的力学性能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 出,两个试样在烧结过程中达到了足够致密,致密度均 大于9 6 %。1 号试样抗弯强度为11 3 0M P a ,断裂韧性 为1 2M P a m ”2 ,均高于2 号,但硬度却相对较低。陶 瓷材料的强度与气孔率和晶粒大小有很大关系,气孔率 大的材料强度将显著降低⋯““,由表2 可知,l 号试样 致密度为9 7 .5 %,高于2 号,因此l 号的抗弯强度高于 2 号。两种陶瓷材料的T E M 照片见图1 。由图1 可以 看出,2 号试样中,由于T i CN 加入,出现了T i CN 团聚现象 图1 b 中箭头所示 ,导致试样内部局部 热失配增大,造成了组织中显微孔洞增多,试样致密度 降低;另外由于T i CN 的密度比硅酸盐液相的密度 大,在烧结后冷却过程中T i CN 相与基体相的相界 面上也会生成孔洞,这也会导致试样致密度降低,因此 2 号试样致密度低,室温抗弯强度也低。对于1 号试 样,氮化硅晶粒呈长柱状 图l a 中箭头所示 ,这种 显微结构能有效地提高s i 3 N 。陶瓷的断裂韧性和抗弯 表2 两种成分陶瓷的力学性能 图1 两种陶瓷材料的T E M 照片 【a 14 - ; b 2 号 k,落 万方数据 第3 期 陈样健等S i 3N 4 基陶瓷模具性能研究1 1 7 强度“1 4 】,长柱状的B .S i ,N 。晶粒在组织内空间交错 成网络结构,这种显微结构能够成为抑制裂纹扩展的 势垒,有利于室温强度及韧性的提高。因此,1 号试样 的断裂韧性高于2 号试样。 2 .2 抗热震性能 两种陶瓷的单次热震残余强度与抗热震温差 A T 的关系如图2 所示。由图2 可以看出,随着抗 热震温差的逐步增大,两种陶瓷材料的残余强度均有 所增加。温差达到一定值后又急剧减小,表现出明显的 原始短裂纹的扩展特征,即一旦达到临界温差△%,强 度就急剧下降,随后进入到裂纹准静态扩展阶段,强度 下降又变得缓慢纠;1 号、2 号试样的临界温差分别约 为7 5 0K 和6 5 0K 。由图2 可知,抗热震温差低于临界 温差时试样的强度均有所增大;当抗热震温差高于临 界温差,试样的强度迅速降低至室温强度的5 0 %以 下。材料的抗热震性能是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综合 体现,由于T i CN 颗粒的添加,导致试样的致密度和 力学性能降低,从而使得2 号试样的临界温差降低,抗 热震性下降。 A r ,K 图2 两种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曲线 图3 为两种陶瓷材料在△R 前后水淬后的断口 形貌。从图3 可以看出,1 号试样△r △L 时,固有的 微裂纹经扩展后已经贯穿连接于试样的内部,断1 3 组 织上出现大量孔洞,组织变得疏松,导致强度出现大幅 下降。对于2 号试样,△r A 咒时试样中长柱状氮化硅粒子拔出后的空洞 减少。材料中少量孔洞的合理存在,能提供一定的应 力松弛空间,降低材料内部热弹性应变能的积累,提高 裂纹扩展和蔓延时所需的表面断裂能,由此,在一定的 抗热震阶段残余强度不但不下降,反而升高。但当抗 热震温差高于其I 临界温差时,热弹性应变能除了能提 供热震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外,还会有多余能量使其他 分支裂纹更迸一步扩展,会导致裂纹贯穿试样内部,疏 松组织,残余强度急剧下降。 图3 两种冉瓷材料热震后的断口S E M 形貌 a 1 号,A T 6 0 0K ; b 2 号.A T 6 0 0K ; c I 号,A T 8 0 0 ℃; d 2 号,A T 8 5 0 ℃ 2 .3 摩擦磨损性能及机理 图4 为两种模具材料摩擦系数随摩擦时间和载荷 的变化曲线图。从图4 可以看出,l 号试样摩擦系数 在0 .3 9 0 .6 7 之间;2 号试样的摩擦系数在0 .6 1 ~ 0 .8 1 之间,在1 0 0N ,6 0m i n 条件下达到0 .8 1 。两种试 样摩擦系数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载荷的增大, t ,n 血 图4 两种陶瓷材料摩擦系数与载荷和摩擦时间的关系 万方数据 矿冶工程第3 2 卷 摩擦系数逐渐减小,但l 号试样下降幅度更大;随着摩 擦时间的延长,摩擦系数有所增大。这是因为载荷较 小时,摩擦环只与陶瓷试样表面的凸点部分接触,摩擦 接触面之间凹凸微区的机械互嵌作用,使得相对运动 阻力较大,因此摩擦系数较大;随着载荷的增加,摩擦 磨损进入稳定阶段,陶瓷试样的表面逐渐被磨合,磨损 接触面增大,磨损区域的温度急剧上升,降低了磨损材 料的表面硬度,局部塑性变形加剧,使得相对运动阻力 减小,因此,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减小。 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摩擦磨损时间延长,磨 损面上的磨粒或凸点部分之间发生相互切削、挤压作 用,磨损面上的材料会不断被犁削,或因尖端应力集中 导致微裂纹扩展而脆性断裂脱落;磨损面的温度由于 摩擦生热而不断上升,局部塑性变形加剧,粘着摩擦磨 损开始产生作用,而由于陶瓷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系 数,使得粘着磨损作用的影响逐渐超过犁削磨合的作 用,因此,摩擦系数不但不会减小,反而有所增大。 图5 为两种陶瓷材料磨损率与载荷的关系。由图5 可以看出,两个试样的磨损率均在1 0 。om m 3 / N m 数 量级,磨损率均比较小,在相同的外加载荷及磨损时间 下,2 号试样的磨损率比l 号试样的要小;但两者随着荷 载变化的趋势是一样的,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荷 载从5 0N 增加到1 5 0N ,1 号试样的磨损率从3 .5 1 0 。1 0 m m 3 / N m 增加到9 .1 1 0 - ’om m 3 / N m , 而2 号试样则从2 .8 1 0 。on u n 3 / N m 增加到5 .6 1 0 ’1 0m m 3 / N m ,很明显1 号试样对载荷的敏感性 大于2 号试样。这是因为,在较低载荷作用下作相对运 动时,实际接触面只是凸起的局部区域,这种情况下,会 产生弹性变形;当载荷足够大时,便会产生塑性变形;当 载荷继续增加,塑性变形加剧,破坏材料表面层的结构, 即表面层被剥离或脱落6 】。另外载荷的增加会导致磨 损面的区域温度升高,使陶瓷试样表面硬度降低,发生 软化,使材料由轻微磨损转变为剧烈磨损。 1 2 ,l O 芝8 一 l 6 毛 夏4 釜2 0 l ∞ P ,N 图5 两种陶瓷材料磨损量与载荷的关系 图6 为两种模具材料分别在1 0 0N ,1 5 0N 磨损4 0 r a i n 后的磨痕形貌。由图6 可见,l 号试样磨损表面有 大量硬质相颗粒剥落,这是因为陶粒在烧结过程中会 产生不可避免的显微空隙,冷却过程中由于热应力而 产生微裂纹,这些微裂纹的长度和陶瓷晶粒是同一数 量级,接触条件下,在法向载荷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摩 擦面表层的微裂纹尖端会产生很高的应力集中,又因 为S i ,N 。为共价键化合物,韧性差,晶体中可滑移系 少,位错运动困难,当裂纹尖端的最大应力一旦达到陶 瓷材料的屈服强度就会发生断裂,造成颗粒的微观剥 落成为磨屑;而载荷增大后,随着摩擦磨损的进行,磨 损面上黏附了大量的磨屑,在摩擦环的挤压作用下,磨 屑渗透进入陶瓷试样表面裂纹、孔洞等缺陷处,在陶瓷 表面形成附着点,随着摩擦环的不断滚压和摩擦区域 温度升高而发生的塑性变形逐渐形成材料转移 层7 。博J ,形成粘着磨损。2 号试样在1 0 0N 载荷作用 下,磨损表面仅产生浅显的摩擦痕迹;随着载荷增大到 1 5 0N ,磨损表面上有犁沟形成,但只产生少量的磨屑, 磨损率较小。 图6 两种陶瓷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磨损表面的S E M 形貌 a I 号,1 0 0N ; b 1 号.1 5 0N ; c 2 号,1 0 0N ; d 2 号,1 5 0N 3 结论 1 通过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S i ,N 。陶瓷和 S i ,N 。 T i cN 陶瓷材料,两种材料的致密度均在 9 6 %以上,均具有较高的硬度,s i ,N 。陶瓷具有优异的 力学性能,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分别可达l1 3 0M P a 和1 2M P a m “2 。 2 两种陶瓷模具材料都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适 万方数据 第3 期 陈祥健等%N 。基陶瓷模具性能研究1 1 9 于热挤压的恶劣环境,临界抗热震温差分别为7 5 0K 和6 5 0K ,S i 3 N 。陶瓷抗热震性能优于S i 3 N 4 T i CN 陶瓷。 3 两种陶瓷在摩擦磨损过程中主要磨损机制为 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S i ,N 。陶瓷摩擦系数在0 .3 9 一 O .6 7 之间,s i ,N 。 T i CN 陶瓷的摩擦系数在0 .6 1 一 O .8 1 之间,两种陶瓷模具材料的摩擦系数随法向荷载 的增大逐渐降低,随摩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磨损率随 法向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条件下s i 3N 4 T i CN 陶瓷的磨损率低于S i ,N 。陶瓷。 参考文献 [ 1 ] 许崇海.陶瓷模具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J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 程,2 0 0 5 ,3 4 增刊I 2 6 2 2 6 5 . [ 2 ] 刘军. C e - T Z P 一A 1 2 0 3 陶瓷热挤压模的研制[ J ] .机械工程 材科。1 9 9 6 。2 0 6 柏一4 2 . [ 3 ] 刘军,罗启富,余正国,等. i a l o n 陶瓷热挤压模的应用研究 [ J ] .中国机械工程.1 9 9 5 ,6 3 5 7 - 6 0 . [ 4 】易佑宁。沈辉,周竹发.P S g 陶瓷热挤压模的应用研究[ J ] .江 苏陶瓷,1 9 9 6 ,2 9 1 8 - 9 . [ 5 ] 陈娇,罗兵辉.热挤压模具用A 王20 3 / W ,O r 金属陶瓷的性能 [ J ] .机械工程材料.2 0 1 1 ,3 5 2 4 7 - 5 0 . [ 6 】曲远方。现代陶瓷材料及技术[ M ]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 0 0 8 . 【7 ] H a s , h u m lDPH .A p p r o x i m a t et h e o r yo ft h e r m a l5 呐r e s i s t a n c e0 f b r i t t l eo .e n l l l l i ∞i n v o l v i n gc r e e p [ J ] .JA mC c r a mS o c ,1 9 6 9 ,5 0 4 5 4 4 5 7 . [ 8 ] H a s s e l m a nDPH .C , d 佑t hc r i t e r i o n0 f t h e r m a ls h o c kr e s i s t a n c eo f s i n - g l e p I I a ∞v ∞mm u l f i p h a s eb r i t t l ec e r a m i c s [ J ] .JA mC , e r a ms o c , 1 9 6 9 ,5 2 2 8 8 - 2 8 9 . [ 9 ] K o hY o u n g - h a g 。K i mH a e - w O /l ,K i mH y o u n - e e ,吼a 1 .T h e r m a ls h c e k r e s i s t a n c eo f f i b m mm o n o l i t h i cs i 3 s 4 /B Nc e m , i ∞[ J ] .JE u rC e r m n s o c .2 0 0 4 ,2 4 2 3 3 9 2 3 4 7 . [ 1 0 ] T I A NC h u n - y a a ,J I A N GI - h i ,珊N i n e , .T h e r m a ls h o c kb e h a v i o r o f s i 3N ‘- T i Nn a n o - e o m p o s i t ∞[ J 】.1 I l tJR e f r a c tM e tH a r dM a t e r , 2 0 1 l ,2 9 1 4 2 0 . [ 1 1 ] 关振铎,张中太,焦金生.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M ] .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1 9 9 2 . [ 1 2 ] 斯温MV .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8 . [ 1 3 ] H i n m k iN ,O k a d aA ,M a t d mK .S i n t e r i n go f S i ,N 4W i t I lt h eA d d i - t i o no f R a r e - e a r t h O x i d e s [ J ] .J A mC e r a mS o c ,1 9 8 8 ,7 1 3 1 4 4 1 4 7 . [ 1 4 ] 李荐,李淳伟.1 5 - S i 3N 4 含量对Y 2 0 3 “ M g o .- a - S i 3 N 4 陶瓷性能的 影响[ J ] .矿冶工程,2 0 1 1 5 9 1 9 3 . 【1 5 ] 周玉.陶瓷材料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4 . [ 1 6 ] 童幸生.陶瓷摩擦副磨损机理的研究[ J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1 ,2 9 4 9 4 9 7 . [ 1 7 ] 项忠霞,陈树昌.S i 3 N 4 陶瓷/冷激铸铁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J ] . 摩擦学学报,2 0 0 0 ,2 0 3 1 8 3 1 8 5 。 [ 1 8 ]材料耐磨抗蚀及其表面技术丛书编委会.材料的粘着磨损与疲 劳磨损[ 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 9 8 9 . 长沙z f “ 冶研究院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2 0 1 2 年5 月1 7 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在长沙对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验 收。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建设处、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资委规划局、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中 国五矿集团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相关领 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科研院所的9 名专家组成。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传尧院士担任组长。 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阳宁教授所作的建设工作汇报,经资料审查、现场考察、座谈和讨论,认为实验 室紧密围绕国家海洋矿产资源长远发展战略目标,设立了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系统技术、深海矿物采集与海底 行走技术、深海矿物输运技术、深海作业装备设计与分析技术、深海矿物高效提取和新型加工技术五个研究 方向,实验室定位准确,研究方向及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符合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的需求。 实验室建设期间承担了一批国家项目,取得了十余项专利和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研发的新技术成果以环 保、高效、节能为优点,在相关领域获得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行业关键技术创新、辐射 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建设,实验室科研条件建设计划执行到位,形成了技术领先、专业性强、特 色鲜明的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平台,实验室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各项管理制度齐全, 依托单位为实验室建设和改造等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资金保障。 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建设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 时,也就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合作力度及进一步加强深海采矿装备的智能化及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提出 了建议和意见。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