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浮选提金探索研究.pdf
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浮选提金探索研究 ① 谢虹忆1, 黄小芬1,2,3, 程 伟1,2,3 (1.贵州大学 矿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喀斯特地区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省非金属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对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开展了浮选试验研究,初步探索了浮选法提金的较优工艺条件。 在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 占 73.17%,丁基黄药与丁铵黑药配比为 4∶1、总用量为 100 g/ t,活化剂硫酸铜用量 200 g/ t,起泡剂 2#油用量 80 g/ t 条件下,采用一 粗一精一扫闭路浮选流程,可得到金品位 2.11 g/ t、回收率 39.28%的金精矿。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 金矿; 提金; 浮选 中图分类号 TD923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 j.issn.0253-6099.2018.02.010 文章编号 0253-6099(2018)02-0043-04 An Exploration in Flotation of Fine Disseminated Gold Ores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XIE Hong-yi1, HUANG Xiao-fen1,2,3, CHENG Wei1,2,3 (1.Mining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zhou 550025, Guiyang, China; 2.National & Local Joint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for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Mineral Resources from Karst Areas, Guizhou 550025, Guiyang, China; 3.Guizhou Engineering Lab of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Mineral Resources, Guizhou 550025, Guiyang, China) Abstract Flot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recover gold from a fine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and processing parameters were roughly optimized. It is shown that a closed-circuit flotation flowsheet consisting of one roughing, one cleaning and one scavenging with grinding fineness of -0.075 mm 73.17%, dosage for activator copper sulfate, frother 2#oil and collector, a mixture of butyl xanthate and butylamine dithiophosphate (4∶1), respectively, at 200 g/ t, 80 g/ t and 100 g/ t, produced a final gold concentrate grading 2.11 g/ t Au at 39.28% recovery. Key words fine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 gold recovering; flotation 微细浸染型金矿又称卡林型金矿,在这类矿床中, 金主要呈显微-次显微粒级[1-2],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 主;矿物的共生组合与围岩的热液蚀变都以中低温热 液成矿为主要特点;细碎屑岩和碳酸盐类岩石是主要 的金矿床容矿围岩。 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存在储量较 大、矿石成分复杂等特点,若加以适当的开发利用,将 会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3]。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采 用直接浸出、预处理与浸出联合以及浮选[4-6]等方式 对微细浸染型金矿进行了研究。 本文探索了该微细浸 染型金矿的浮选提金工艺。 1 矿石性质 试验所用矿石来自贵州黔西南某矿山,属于微细 浸染型金矿。 原矿 XRD 分析结果表明,原矿中方解石 占 35.54%、石英占 54.20%、黄铁矿占 3.46%、高岭石 占 3.78%、白云石占 3.0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 1。 表 1 数据表明, 原矿中金品位为 0.73 g/ t,SiO2含量 52.14%,CaO 含量 18.65%。 表 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质量分数) / % Au1) Al2O3As2O3CaOTFe2O3SiO2SO3TiO2LOI 0.734.290.0518.655.1052.143.870.4816.03 1) 单位为 g/ t。 原矿筛析结果见表 2。 由表 2 可以看出,金品位 最高的为-0.045 mm 粒级,然而该粒级产率并不高,因 而金在其中的分布率也不大;其次是+0.425 mm 粒级, ①收稿日期 2017-10-15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黔科合 LH 字[2015]7662 号) 作者简介 谢虹忆(1994-),女,云南曲靖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加工工程。 通讯作者 黄小芬(1987-),女,四川德阳人,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加工工程。 第 38 卷第 2 期 2018 年 04 月 矿矿 冶冶 工工 程程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Vol.38 №2 April 2018 万方数据 该粒级产率较高;其他几个粒级中金产率和品位都不 高,因此对应的分布率不大。 从表 2 推测,金主要分布 于粗粒级以及细粒级中,中间粒级分布相对较少,因此 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磨矿,将粗粒级中分布的金暴露 出来,利于通过浮选富集。 表 2 原矿粒度组成及金分布 粒级 / mm 产率 / % 累计产率 / % 金品位 / (gt -1 ) 分布率 / % +0.42564.11 64.110.7166.49 -0.425+0.257.7371.84 0.475.30 -0.25+0.156.52 78.360.504.76 -0.15+0.0755.6283.98 0.433.55 -0.075+0.0455.6589.63 0.594.86 -0.04510.37 100.001.0015.04 合计100.000.69100.00 2 试验内容与结果 2.1 试验方案 采用碳酸钠和硫酸作 pH 调整剂,丁基黄药和丁 铵黑药作捕收剂浮选载金硫化物矿物,硫酸铜作活化 剂,2#油作起泡剂。 试验原则流程见图 1。 原矿 磨矿 pH调整剂 活化剂 捕收剂 起泡剂 浮 选 精矿尾矿 图 1 试验原则流程 2.2 磨矿细度试验 合理的磨矿细度能够使矿物达到充分的单体解离。 按照图 1 所示流程,在碳酸钠用量 2 000 g/ t、丁铵黑药 用量 80 g/ t、丁基黄药用量 80 g/ t、2#油用量 40 g/ t 条 件下,进行了磨矿细度条件试验,结果见表 3。 从表 3 可以看出,随着磨矿细度增加,金精矿品位呈下降趋 势,回收率在-0.075 mm 粒级含量超过 73.17%时大致 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此时磨矿细度过细,导致矿物 产生了泥化现象。 综合判断,较好的磨矿细度为 -0.075 mm 粒级占 73.17%。 2.3 pH 调整剂试验 按照图 1 所示流程,在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 占 73.17%、硫酸铜用量 200 g/ t、丁铵黑药用量 160 g/ t、 丁基黄药用量40 g/ t、2#油用量80 g/ t 时,采用苛性钠和 硫酸作矿浆 pH 调整剂,pH 值对浮选效果的影响见表4。 表 3 磨矿细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0.075 mm 粒级含量/ % 产品 名称 产率 / % 金品位 / (gt -1 ) 回收率 / % 精矿21.511.2442.34 57.55尾矿78.490.4657.66 原矿100.000.63100.00 精矿26.991.1056.01 73.17尾矿73.010.3244.08 原矿100.000.53100.00 精矿30.431.0048.30 85.35尾矿69.570.4751.90 原矿100.000.63100.00 精矿36.440.8752.83 92.52尾矿63.560.4547.67 原矿100.000.60100.00 表 4 pH 值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pH 值 产品 名称 产率 / % 金品位 / (gt -1 ) 回收率 / % 精矿36.551.3559.88 5.8尾矿63.450.5240.12 原矿100.000.83100.00 精矿27.701.5055.53 6尾矿72.300.4644.47 原矿100.000.75100.00 精矿33.931.1958.15 7尾矿66.070.4441.85 原矿100.000.70100.00 精矿30.051.2455.23 8尾矿69.950.4344.77 原矿100.000.67100.00 精矿39.770.9964.13 9尾矿60.230.3735.87 原矿100.000.62100.00 精矿33.241.1266.84 10尾矿66.760.2833.16 原矿100.000.56100.00 精矿38.840.8455.54 11尾矿61.160.4344.46 原矿100.000.59100.00 由于矿石中存在大量方解石,在加入硫酸时与其 反应生成大量气泡从而将硫酸消耗,即使硫酸用量增 至 15 000 g/ t,pH 值也仅为 5.8,难以达到降低 pH 值 的目的。 由表 4 可知,pH>6 时,精矿中金品位大体上 呈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碱性条件使黄铁矿受到抑制, 粗选精矿中金品位不高,而回收率缓慢上升后下降,在 保证回收率以及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选择 pH = 7 (即不加 pH 调整剂)为较优浮选条件。 2.4 捕收剂试验 按照图 1 所示流程,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占 73.17%、硫酸铜用量 200 g/ t、2#油用量 80 g/ t 条件下, 采用丁基黄药为捕收剂,考察捕收剂用量对浮选效果 44矿 冶 工 程第 38 卷 万方数据 的影响,结果见表 5。 表 5 捕收剂用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丁基黄药用量 / (gt -1 ) 产品 名称 产率 / % 金品位 / (gt -1 ) 回收率 / % 精矿27.180.7336.64 100尾矿72.820.4763.37 原矿100.000.54100.00 精矿26.991.1055.83 200尾矿73.010.3244.17 原矿100.000.53100.00 精矿27.381.2653.59 300尾矿72.620.4146.41 原矿100.000.65100.00 精矿14.281.2243.83 400尾矿85.720.2656.17 原矿100.000.40100.00 精矿26.981.0753.04 500尾矿73.020.3546.96 原矿100.000.54100.00 由表 5 可以看出,当丁基黄药用量为 300 g/ t 时, 浮选精矿中金品位相对较高,可达 1.26 g/ t。 当丁基 黄药用量超过 300 g/ t 时,浮选精矿中金品位呈下降趋 势,当丁基黄药用量为 500 g/ t 时浮选精矿中金回收率 虽略有上升,但捕收剂用量较高。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 因可能在于,过量的捕收剂破坏了浮选的选择性,将一 些非载金矿物带出水面被刮板刮出,从而降低了浮选 精矿中金品位。 综合考虑品位及回收率,丁基黄药适 宜的用量为 200 g/ t。 黄药疏水能力,亦即捕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烃基长度。 一般规律是烃基越长,碳原子数越多,捕 收性能越好。 而通常,捕收性越强时选择性越差。 在 贵金属和自然铜、硫化矿物以及铜铅锌的氧化矿物 (经硫化后)的浮选方面,黄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捕收 剂之一。 黑药是一种仅次于黄药的、广泛应用的硫化 矿捕收剂,但黑药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同时还兼具一定 的起泡性能,因此考虑采用黄药、黑药联合捕收,以期 获得更佳的效果。 按照图 1 所示流程,在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 占 73.17%、硫酸铜用量 200 g/ t、2#油用量 80 g/ t、丁基 黄药和丁铵黑药总用量 200 g/ t 条件下进行了捕收剂 配比条件试验,结果见表 6。 由表 6 可知,相比于单独 使用丁基黄药,加入丁铵黑药后,精矿产率得到了一定 程度提升,精矿品位大致上也有一定提高,可见,丁基 黄药与丁铵黑药联合捕收的效果优于丁基黄药单独作 用。 捕收剂的配比变化对浮选精矿中金品位和回收率 的影响都不大,综合考虑捕收性能以及经济效益,选取 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配比为 4∶1。 表 6 捕收剂配比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丁基黄药∶丁铵黑药 产品 名称 产率 / % 金品位 / (gt -1 ) 回收率 / % 精矿34.151.3056.39 4∶1尾矿65.850.5243.61 原矿100.000.79100.00 精矿33.451.2052.59 3∶1尾矿66.550.5447.41 原矿100.000.76100.00 精矿33.471.0554.22 2∶1尾矿66.530.4545.78 原矿100.000.65100.00 精矿26.991.1055.83 1∶ 0尾矿73.010.3244.17 原矿100.000.53100.00 精矿31.341.1951.40 1∶1尾矿68.660.5148.60 原矿100.000.73100.00 精矿34.161.1556.82 1∶2尾矿65.840.4543.18 原矿100.000.69100.00 2.5 活化剂试验 按照图 1 所示流程,在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 占73.17%、丁铵黑药用量160 g/ t、丁基黄药用量40 g/ t、 2#油用量 80 g/ t 条件下,考察了活化剂硫酸铜用量对 浮选的影响,结果见表 7。 表 7 活化剂用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硫酸铜用量 / (gt -1 ) 产品 名称 产率 / % 金品位 / (gt -1 ) 回收率 / % 精矿29.211.3544.07 0尾矿70.790.7155.93 原矿100.000.89100.00 精矿36.661.2155.26 100尾矿63.340.5644.74 原矿100.000.80100.00 精矿25.621.4350.32 200尾矿74.380.4949.68 原矿100.000.73100.00 精矿27.751.3846.89 300尾矿72.250.6053.11 原矿100.000.82100.00 精矿27.041.5148.61 400尾矿72.960.5951.39 原矿100.000.84100.00 由表 7 可知,随着活化剂硫酸铜用量增加,精矿中 金回收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硫酸铜用量超过 200 g/ t 时,精矿中金回收率基本呈降低趋势,导致这 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过量的硫酸铜所产生的铜离 子会在矿浆中与丁基黄药生成黄原酸铜沉淀而增加了 不必要的药剂消耗,从而降低了丁基黄药的捕收性能, 54第 2 期谢虹忆等 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浮选提金探索研究 万方数据 导致回收率下降。 综合考虑品位、回收率及经济效益, 适宜的硫酸铜用量为 200 g/ t。 2.6 闭路试验 通过正交试验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捕收剂 总量 100 g/ t、活化剂硫酸铜用量 200 g/ t、pH=7(即不 添加 pH 调整剂)条件下试验结果较好,可得到金品位 1.14 g/ t、回收率 61.06%的金精矿。 在此基础上进行 了闭路试验,闭路试验流程见图 2,结果见表 8。 原矿 磨矿 药剂单位g/t -0.075 mm占73.17 粗 选 精 选扫 选 尾矿精矿 硫酸铜 丁基黄药 丁铵黑药 2油 200 80 20 80 硫酸铜 丁基黄药 丁铵黑药 2油 100 40 10 40 图 2 闭路试验流程 表 8 闭路试验结果 产品名称产率/ %金品位/ (gt -1 )回收率/ % 精矿15.082.1139.28 尾矿84.920.5860.72 原矿100.000.81100.00 由表8 可知,闭路试验所得金精矿金品位2.11 g/ t, 回收率 39.28%。 可见,通过直接浮选处理该微细浸染 型金矿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3 结 语 1) 黄铁矿是重要的载金矿物之一,但矿石中可能 仍有一部分金赋存于其他矿物中,未能在浮选过程中 得到回收。 2) 在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占 73.17%,丁基 黄药与丁铵黑药配比为 4∶1、总用量 100 g/ t,活化剂硫 酸铜用量 200 g/ t,起泡剂 2#油用量 80 g/ t 条件下,采 用一粗一精一扫浮选闭路流程,可得到金品位 2.11 g/ t、 回收率 39.28%的金精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 当增加精选次数。 参考文献 [1] 王力娟. 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基本特征[J]. 科技信息, 2009 (32)127-128. [2] 张轩国,韦龙明,陆 叶,等. 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及 成矿地质背景[J]. 广西轻工业, 2011(5)85-86. [3] Forrest K, Yan D, Dunne R. Optimisation of Gold Reeovery by Sel- eetive Gold Flotation for Copper-Gold-Pyrite Ores[J]. Minerals Engi- neering, 2001,14(2)227-241. [4] 范明阳,王晓丽,代淑娟,等. 某金矿石选矿试验研究[J]. 矿冶工 程, 2017(2)46-48. [5] 邓立佳,代淑娟,宿少玲,等. 某低品位微细粒金矿石浮选试验研 究[J]. 矿冶工程, 2017(1)31-33. [6] 张 博,张雁生,张家明,等. 贫硫低品位难处理含金尾矿选矿试 验研究[J]. 矿冶工程, 2016(6)43-45. 引用本文 谢虹忆,黄小芬,程 伟. 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浮选提 金探索研究[J]. 矿冶工程, 2018,38(2)43-46. �������������������������������������������������������������������������������������������������� 中国知网版权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 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 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 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 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 矿冶工程编辑部 2018 年 4 月 64矿 冶 工 程第 38 卷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