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四氟乙烯包覆铝粉烧结的模拟与分析.pdf
1 8 爆破器材E x p l o s i v eM a t e r i a l s第4 4 卷第2 期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1 - 8 3 5 2 .2 0 1 5 .0 2 .0 0 5 聚四氟乙烯包覆铝粉烧结的模拟与分析来 陶俊王晓峰王彩玲韩仲熙 黄亚峰刁小强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西安,7 1 0 0 6 5 [ 摘要]为了分析烧结过程对聚四氟乙烯 胛F E 包覆A l 粉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手段计算了2 9 8K 和 6 7 8K 时P T F E 在A 1 0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面6 6 晶层的结合能,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手段模拟了2 9 8K 和 6 7 8K 时A 1 O ,/P r r F E 在不同时刻的介观状态。计算及模拟结果表明2 9 8K 时,P r r F E 在A 1 ,O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面的6 6 晶层的结合能分别为27 8 2 .6 7 、55 8 2 .9 7 及46 3 4 .3 2k J /t o o l ;6 7 8K 时P T F E 与A 1 ,O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面的结合能分别是28 3 5 .2 9 、55 3 7 .5 4 及46 0 8 .4 9k J /t o o l 。低温时.P r I F E 和A 1 。0 ,混溶性差.两 种物质发生明显分相;高温时,P T F E 和A 1 0 ,混溶性较好,没有发生明显的分相。烧结过程有助于P T F E 在A 1 ,O , 中的扩散,同时还可以提高聚合物与A 1 ,O ,的混溶性,但对P T F E 包覆A l 粉的强度影响不大。 [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耗散粒子动力学;聚四氟乙烯;结合能;混溶性 『分类号] T D 2 3 5 .2 1 0 6 4 1 引言 在准静态或静态载荷下,大多数含能性反应材 料 如燃料和氧化剂等 都足够钝感,爆炸桥丝或火 焰等传统的引发技术,都不足够维持其反应[ 1 引。氟 聚物反应材料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含能性反应材料, A 1 粉/聚四氟乙烯 P 1 ’F E 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效 应,二者发生反应并生成凝聚态产物,在反应计量比 为2 6 .5 %A 1 时.放热约86 6 5k J /k g ,高于许多含铝 炸药[ 34 I 。该材料可应用于许多领域[ 5 引可发展成 一种新的高效毁伤单元,从而大幅度增加防空和反 轻型装甲能力可作为火箭的推进系统或太空卫星 的微推进系统在石油工业方面,还可以用于射孔弹 以增加石油开采效率。 部分文献提及P T F E /A 1 粉的烧结工艺[ 8 引,但 是烧结对P T F E 包覆A l 粉效果以及性能的影响尚 未见报道。目前,炸药配方的设计及确定还主要依 赖于实验,主要有以下缺点实验周期长、实验费用 高、难以预测配方性能、存在安全问题等。运用分子 动力学 M D 模拟炸药及其组分的结构和性能有助 于指导其配方设计[ 1 0 - 1 3 ] 。 针对P T F E 包覆A l 粉的烧结工艺。本文对不同 温度下的P T F E /A 1 ,O ,复合体系在C o m p a s s 力场下 进行M D 模拟,并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 D P D 对不 同温度下P T F E 与A 1 ,0 ,的混溶性进行了模拟,对 其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为P T F E 包覆A l 粉的烧结 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设计思路。 1 计算方法 1 .1M D 模拟 1 .1 .1 A 1 ,0 ,超晶胞的构建 A 1 ,0 ,为斜方六面体结构.晶胞属于R 一3 c 空间 群,晶胞参数为a 0 .4 7 6n m ,b 5 .1 2 8n m 。 为研究含氟聚合物对A 1 ,O ,界面吸附的影响, 采取M s 软件切割分面方法,选取A 1 ,O 。 0 0 1 晶面 方向进行切割。再采用D i s c o v e r 模块中s m a r tm i n i m i z e r 对表面进行50 0 0 步能量优化。A 1 ,0 ,为离子 型晶体,分配力场后删除A l 一0 键。建立超晶胞 6 6 体系,不添加真空层【14 | 。 1 .1 .2 含氟聚合物在A 1 0 , 0 0 1 6X6 晶层吸附 模型的构建 先建立P | I ’F E 聚合度为5 0 分子结构,对结构 进行能量优化,然后用A m o r p h o u s 模块构建具有周 期性边界条件的含氟聚合物的无定形模型。界面模 型通过分层建模共聚实现,而后在N V T 系综进行动 力学模拟。分别构建3 种含氟聚合物在A 1 ,0 , 0 0 1 6 6 晶层吸附模型。温度设为2 9 8K ,选择 A n d e r s e n 控温方法.步长1f s ,模拟步数为2 0 万步, 前1 0 万步用于平衡,后1 0 万步用于统计分析.每 5 0 步保存一次轨迹文件,用于分析结合能,得到其 米收稿日期2 0 1 4 4 8 9 2 4 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基础产品创新计划火炸药科研专项 作者简介陶俊 1 9 8 7 ~ ,男,硕士,主要从事混合炸药研究。E - m a i l t a o j u n 4 7 1 2 2 3 0 1 2 6 .c o n 万方数据 2 0 1 5 年4 月聚四氟乙烯包覆铝粉烧结的模拟与分析陶俊,等 1 9 平衡构型。体系的平衡可由温度和能量的同时平衡 来确定,当温度和能量在5 %~1 0 %范围内波动,即 可认为体系已达到平衡。 1 .1 .3M D 模拟 模拟过程中,温度控制采取N o s e /H o o v e r 算法, 压力控制采取A n d e r s e n 算法,静电及范德华力的计 算采取E w a r d 长程加和方法。非键截断为0 .9 5 n m ,模拟步长为1 .0f s ,温度为2 9 8K ,选取C o m p a s s 分子力场。 1 .2D P D 模拟 1 .2 .1D P D 模型参数及模型构建 在本文的D P D 模拟中,A 1 ,O ,和盯F E 分子均 采用粗粒化模型,将数个A 1 ,O ,分子粗化成红色珠 子.用Y 表示盯F E 的5 个结构单元粗化成绿色珠 子,用P 表示。A 1 ,O ,和门F E 的数目比为1 8 5 。 A 1 ,O ,/胛F E 相互作用体系中珠子Y 和P 之间 的相互作用参数的获取是建立D P D 的关键。通过 F l o r y .H u g g i n s 相混理论获取相互排斥力参数a 。 1 .2 .2 珠子间相互作用参数 珠子Y 和P 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a 。可以根据 珠子之间的平均混合能,即F l o r y .H u g g i n s 相混理论 求得。设定模拟体系的密度为P 3 ,同类珠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参数为a i 2 5K 。T 。不同珠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参数a q 可以用式口i i a i 3 .2 7 x i i 计算,并 求得温度T 2 9 8K 及T 6 7 8K 时珠子Y 和P 之间 的相互作用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 .1 烧结对P T F E 与A l 粉结合能的影响 A l 粉/胛F E 复合体系的烧结过程是首先将物 料以一定升温速率加热到6 7 8K 左右.恒温一段时 间,最后降温至常温。因此,可通过研究在烧结前的 温度 2 9 8K 以及烧结过程中的恒温温度 6 7 8K 条件下A l 粉/P T F E 混合体系的性能。了解烧结前后 P T F E 包覆A l 粉性能的变化。 另外,A l 粉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 A 1 ,0 , 薄膜,明F E 不能透过A 1 ,0 ,薄膜与A l 粉发生相互 作用。因此,阳F E 与A l 粉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与 A 1 粉表面的A 1 ,0 ,的作用。文中模拟了温度为2 9 8 K 及6 7 8K 时P T F E /A 1 ,0 ,复合体系的性能。 2 .1 .1 低温时P T F E 与A 1 ,O ,的结合能 图1 列出了P r F E 在A 1 ,O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面吸附的平衡结构。从图1 可以看出,相 对于A 1 ,0 , 0 0 1 晶面,P T F E 能更为紧密地贴合在 0 1 0 和 1 0 0 晶面上,w F E 的加入使得A 1 ,0 , 0 1 0 及 1 0 0 晶面接触层的A l 原子排列发生了明 显的改变,部分P T F E 结构单元能与A 1 0 ,晶体中 的氧原子直接接触。 ■屠嗣同●同i _ 铽0 越谓黼澈。避 a { b { c } a 0 0 1 晶面; b 0 1 0 晶面; c 1 0 0 晶面 图1 2 9 8K 时P T F E 在A 1 ,O , 不同晶面6 6 晶层上的平衡结构 F i g .1 B a l a n c es t r u c t u r eo f 肼F Eo nt h e6 6 c r y s t a ll a y e ro fd i f f e r e n tA 1 20 3c r y s t a lp l a n e sa t2 9 8 K 结合能是表征共混体系组分问相互作用力强度 的特征参数,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含氟聚合物在A 1 ,O , 0 l1 晶面的结合能可表示为 E b 一E i 一[ E 。一 E 。 E 。 ] 。 1 式中E 。为聚合物与A 1 O ,晶面的结合能,E 。越大 表明聚合物与晶面的相互作用能越强;E .为所得平 衡结构求得的单点能;E ,为去掉高分子链计算 A 1 ,O ,的单点能;E 。为去掉A 1 O ,分子计算高聚物 的单点能。 从表1 可以看出,2 9 8K 时,胛F E 与A 1 ,0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面的结合能分别是 27 8 2 .6 7 、55 8 2 .9 7 及46 3 4 .3 2k J /m o l 。F r F E 与 A 1 ,O ,不同晶面的结合能均为正值,门F E 能稳定地 吸附在A 1 ,0 ,不同晶面,吸附不可逆。P T F E 与 A 1 ,0 , 0 1 0 和 1 0 0 晶面的结合能要显著大于与 A 1 ,O , 0 0 1 晶面的结合能,A 1 O ,存在着较为明显 的各向异性,P r I ’F E 对A 1 ,0 , 0 1 0 晶面的包覆强度 最大。静电相互作用对A 1 ,0 , 0 0 1 /明F E 、A 1 0 , 0 1 0 /P .1 1 F E 及A 1 ,O , 1 0 0 /F F F E 结合能的贡献分 别为8 0 .9 8 %、8 8 .2 7 %和8 7 .1 0 %,胛F E 与A 1 ,O ,不 同晶面的相互作用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还有少量 的范德华力等其他相互作用力。 2 .1 .2 高温时P I ’F E 与A 1 O ,的结合能 图2 为P 1 1 F E 在A 1 ,O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 面吸附的平衡结构。与2 9 8K 时相似,与A 1 ,O , 0 0 1 晶面相比,P I ’F E 能更为紧密地贴合在 0 1 0 和 1 0 0 晶面上,P r r F E 的加入使A 1 ,0 , 0 1 0 及 1 0 0 晶面接触层的A l 原子排列发生明显改变,部 分P T F E 结构单元能与A 1 ,O ,晶体中的氧原子直接 接触。与2 9 8K 不同的是,6 7 8K 时A 1 ,O , 0 1 0 和 1 0 0 晶面表面的A l 原子排列的改变更为明显,温 度的升高使A 1 ,O ,晶体表面A 1 原子运动加剧。 表2 为6 7 8K 时门F E 与A 1 ,0 ,不同晶面6 6 万方数据 2 0 爆破器材E x p l o s i v eM a t e r i a l s 第4 4 卷第2 期 表12 9 8K 时P T F E 与A 1 2 0 3 不同晶面6 6 晶层的结合能 T a b .1 B i n d i n ge n e r g yo fP r l l F Eo nt h e6 6c r y s t a ll a y e ro fd i f f e r e n tA 1 2 0 3c r y s t a lp l a n e sa t2 9 8K 注E 为每个构型的单点能;E 。。。为每个结构中由范德华力作用贡献的能量;E 。,为每个结构中由静电相互作用贡献的能 量;C 为范德华力作用或静电相互作用对瓯的贡献。 表26 7 8K 时P T F E 与A 1 2 0 3 不同晶面6 6 晶层的结合能 T a b .2 B i n d i n ge n e r g yo fP r l l F Eo nt h e6 6c r y s t a ll a y e ro fd i f f e r e n tA 1 20 3c r y s t a lp l a n e sa t6 7 8 K 注各参数代表的物理量同表1 。 孵羼黟 矿 雠t 。醯 a b cJ a 0 0 1 晶面; b 0 1 0 晶面; c 1 0 0 晶面 图26 7 8K 时P T F E 在A 1 2 0 3 不同 晶面6 6 晶层上的平衡结构 F i g .2 B a l a n c es t r u c t u r eo f 门F Eo nt h e6 6 c r y s t a ll a y e ro fd i f f e r e n tA 1 20 3c r y s t a lp l a n e sa t6 7 8 K 晶层的结合能。从表2 中可以看出,P r F E 与A I O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面的结合能分别是 28 3 5 .2 9 、55 3 7 .5 4 及46 0 8 .4 9k J /m o l ,P T F E 与 A 1 ,O ,不同晶面的结合能均为正值,P 1 、F E 能稳定地 吸附在A 1 ,O ,不同晶面,吸附不可逆。与2 9 8K 时 相比,6 7 8K 时P r I 、F E 与A 1 ,O , 0 0 1 晶面的结合能稍 有增大,P 1 ’F E 与A 1 0 , 0 1 0 、 1 0 0 晶面的结合能 略有减小。由于增大、减小幅度都很小,说明温度对 P T F E 与A 1 ,O ,不同晶面的结合能影响不大。 2 .2 烧结对P T F E 包覆A l 粉均匀性的影响 图3 为通过D P D 模拟得到的2 9 8K 时P T F E 与 A 1 ,O ,不同步数的介观结构。从图3 可以看出,模型 建立的初始状态胛F E 和A 1 ,O ,分散均匀,随着时间 的推移,由于体系组分问的微相互作用,明F E 珠子 瓣 a 初始状态 赣瓣. b 40 0 0 步 毋毒醢蠡一 ‘ C 80 0 0 步 ∥1 1 一一 碉嗡碉酴‰ d 1 20 0 0 步 e 1 60 0 0 步 f 2 00 0 0 步 图32 9 8K 时A I 二0 3 /t 7 F F E 不同时刻的介观结构 F i g .3 M e s o s c o p i cs t a t eo fA 1 20 3 /P r F E a td i f l e r e n tt i m e sa t2 9 8K 万方数据 2 0 1 5 年4 月 聚四氟乙烯包覆铝粉烧结的模拟与分析陶俊,等 2 1 . 开始聚集80 0 0 步时P r I ’F E 相和A 1 ,O ,相开始出现 相分离;1 20 0 0 步时,A 1 ,O ,/P T F E 共混体系达到平 衡,盯F E 相和A 1 ,O ,相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相分离; 随着模拟步数的增加,A 1 ,O ,/盯F E 共混体系的介观 结构不发生改变。 图4 为通过D P D 模拟得到的6 7 8K 时P T F E 与 A 1 ,O 、不同步数的介观结构。从图4 可以看出,模型 建立的初始状态P I F E 和A 1 ,O ,分散均匀,随着时间 的推移,部分P r r F E 珠子小范围内开始聚集;随着时 间的推移,A 1 ,O ,/门F E 的介观结构变化不明显。与 2 9 8K 时类似,1 20 0 0 步时,A 1 ,O ,/w F E 共混体系基 本达到平衡,随着模拟步数的增加,A 1 ,O ,/阳F E 共 混体系的介观结构不发生改变。 嘲 砌 ■ d 1 20 0 0 步 c 1 60 0 0 步 f 2 00 0 0 步 图46 7 8K 时A 1 2 0 3 /P T F E 不同时刻的介观结构 F i g .4M e s o s c o p i es t a t eo fA 1 20 3 /P 1 1 F E a t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a t6 7 8K 对比图3 和图4 可以发现,与2 9 8K 时相比. 6 7 8K 时A 1 ,O ,/门F E 混合体系分散更加均匀,不存 在明显的相分离现象。这说明,烧结过程有助于 胛F E 在A 1 ,O ,中的扩散,同时还可以提高聚合物与 A 1 ,O ,的混溶性。 2 .3 烧结对P T F E 包覆A l 粉强度的影响 从2 .2 节中的D P D 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烧结 前,P T F E 包覆A l 粉均匀性不好,烧结过程可以明显 改善P T F E 包覆A l 粉的均匀性。 因此。可以推测P T F E 包覆A l 粉的整个烧结过 程可分为3 个阶段 图5 I 是烧结前,P r I ’F E 包覆A 1 粉均匀性不好,P T F E 团块吸附在A l 粉表面,A l 粉的一大部分表面没有得 到包覆 Ⅱ是烧结过程中,一方面,温度的升高改善了 P r I ’F E 与A 1 ,O ,的混溶性,另一方面,温度6 7 8K 高 于w F E 熔点,W F E 熔融流动,可以较好地包覆在A 1 粉表面 P T F E 众堕O 旦◎ 镛 A 1 2 0 3 I ⅡⅢ 图5P T F E 包覆A 1 粉烧结过程示意图 F i g .5 S i n t e r e dp r o c e s so fA Ip o w d e rc o a t e db y 胛F E Ⅲ是从高温冷却到常温的过程,温度低于P T F E 熔点时,P r l l F E 从流动态转变为固态,形成了外层为 w F E 、内层为A l 粉的核壳结构。 烧结前P T F E 包覆A l 粉的强度可以用P 1 ’F E 与 A 1 ,O ,晶体之间的结合能来衡量;烧结后,要破坏 P r l l F E 包覆A l 粉结构,需先破坏胛F E 包覆壳层, 胛F E 包覆A 1 粉的强度要通过胛F E 与A 1 ,O ,晶体之 间的结合能以及P T F E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两个方面 衡量。 若要了鳃烧结对明F E 包覆A l 粉强度的影响, 需将烧结后门F E 和A 1 ,O ,晶体之间的结合能以及 肌F E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与烧结前门F E 与A 1 ,O ,晶 体之间的结合能来对比,只要其中一个能量大于 盯F E 与A 1 ,O ,晶体之间的结合能,烧结都能增加包 覆强度。在2 .1 节中已经发现,温度的改变对P r r F E 与A 1 ,O ,晶体之间的结合能影响不大,现在只需要 比较烧结后P T F E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与烧结前P T F E 与A 1 ,O ,晶体之间的结合能,即可得出烧结对包覆 强度影响的结果。 表3 是通过M D 模拟得到的P T F E 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能.2 9 8K 和6 7 8K 时P T F E 分子间的相互作 用能分别为1 8 0 .4 9k J /m o l 和7 2 .3 6k J /m o l 。相互作 用能均为正值。但是,与A 1 ,O ,/门F E 的结合能相 比,w F E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小1 ~2 个数量级。 表3P T F E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 T a b .1I n t e r a c t i o ne n e r g yb e t w e e nP r F Em o l e c u l e s k J m 0 1 “ 注E 。代表A 构型胛F E 的单点能,E 。代表B 构型P r r F E 的单点能。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对A 1 0 ,/门F E 结合能影响不大,且町F E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比 A 1 O ,/P r r F E 结合能小1 ~2 个数量级。因此,可以 判定烧结对P r F E 包覆A l 粉的强度影响不大。 即 一I _ 万方数据 2 2 爆破器材E x p l o s i v eM a t e r i a l s 第4 4 卷第2 期 3 验证 文献『2 ] 中制备了P T F E /A 1 反应材料,并利用 S E M 手段表征了该反应材料,研究发现 首先,烧结前后A l 粉表面均能被P r I F E 包覆,这 说明烧结前后A l 粉和P T F E 结合能为正值,门F E 能 有效包覆在A 1 粉表面.本文的模拟结果与其相符; 其次,烧结前材料中的阳F E 聚集成片状,边缘 呈絮状,分子排列紧密,而在烧结后,P r I ’F E 分子的结 构是由无数根细丝状晶体连接而成的多孔网状结 构,这说明烧结前门F E 倾向于凝聚成一相,发生相 分离,而烧结后m E 与A 1 粉混溶性好,能分散在 A l 粉中,验证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4 结论 1 阻F E 与A 1 O , 0 0 1 、 0 1 0 及 1 0 0 晶面的 结合能均为正值,P T F E 能稳定地吸附在A 1 。O ,的不 同晶面,P T F E 与A 1 ,O ,不同晶面的相互作用以静电 相互作用为主,还有少量的范德华力等其他相互作 用力;温度对P T F E 与A 1 ,O ,不同晶面的结合能影响 不大。 2 与2 9 8K 时相比,6 7 8K 时A 1 ,O ,/P T F E 混合 体系分散更加均匀,不存在明显的相分离现象。烧 结过程有助于P r I ’F E 在A 1 ,O ,中的扩散,同时还可以 提高聚合物与A 1 ,O ,的混溶性。 3 温度对A 1 ,O ,/胛F E 结合能的影响不大,并 且P r l l F E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比A 1 ,O ,/P T F E 结合能 小1 ~2 个数量级.烧结对P T F E 包覆A l 粉的强度影 响不大。 参考文献 [ 1 ] R o s eMT ,D o l lDW ,H o d g s o nJR ,e tH .R e a c t i v em a t e ‘ r i a le n h a n c e dp r o j e c t i l e sa n dr e l a t e dm e t h o d s U S ,2 0 0 6 / 0 0 1 1 0 8 6A 1 [ P ] .2 0 0 6 - 0 1 .1 9 . [ 2 ]阳世清,徐松林,张彤.P T F E /A 1 反应材料制备工艺及 性能[ J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 0 0 8 ,3 0 6 3 9 - 4 2 ,6 2 . Y a n gS h i q i n g ,X uS o n g l i n ,Z h a n gT o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F r E F /A 1r e a c L i v em a t e r i a l s [ J ] .J o u r n a lo f N a t i o n a lU n i v e r s i t yo fD e f e n s e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8 ,3 0 6 3 9 4 2 ,6 2 . [ 3 ] D o l g o b o r o d o vAY u ,S t r e l e t s k i iAN ,M a k h o vMN ,e t a 1 . E x p l o s i v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b a s e do n t h em e e h a n o a c t i v a t i v e d m e t a l o x i d e rm i x t u r e s [ J ] .R u s s i a nJ o u r n a lo fP h y s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B ,2 0 0 7 ,1 6 6 0 6 - 6 1 1 . 『4 ] 何丽蓉,肖乐勤,菅晓霞,等.n A 1 /n P T F E 复合物的热 行为[ J ] .火炸药学报,2 0 1 2 ,3 5 5 2 9 3 2 . H eL i r o n g ,X i a oL e q i n ,J i a nX i a o x i a ,e ta 1 .T h e r m Hb e h a v i o u ro fn A L /n P T F Ec o m p o s i t e [ Jj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 E x p l o s i v e s &P r o p e l l a n t s ,2 0 1 2 ,3 5 5 2 9 3 2 . [ 5 ] 徐松林,阳世清,徐文涛,等.P T F E /A 1 反应材料的力学 性能研究[ J ] .高压物理学报,2 0 0 9 ,2 3 5 3 8 4 - 3 8 8 . X uS o n g l i n ,Y a n gS h i q i n g ,X uW e n t a o ,e ta 1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m e e h a i n c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o fP T F E /A 1r e a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s [ J ] .C h i n e s eJ o u m Ho fH i g hP r e s s u r eP h y s i c s ,2 0 0 9 ,2 3 5 3 8 4 - 3 8 8 . [ 6 ] B a t e sLR ,B o u r n eB .O i lw e l lp e r f o r a t o r s U S ,2 0 0 7 / 0 0 5 6 4 6 2A 1 [ P ] .2 0 0 7 - 0 3 1 5 . 『7 ] N i e l s o nDB ,T r u i t tRM ,A s h e r o f lBN .R e a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e n h a n c e d p r o j e c t i l e s a n dr e l a t e dm e t h o d s U S ,2 0 0 8 / 0 0 3 5 0 0 7A 1 [ P ] .2 0 0 8 - 0 2 1 4 . [ 8 ] 赵鹏铎,卢芳云,李俊玲,等.活性材料P T F E /A 1 动态 压缩性能[ J ] .含能材料,2 0 0 9 ,1 7 4 4 5 9 4 6 2 . Z h a oP e n g d u o ,L uF a n g y u n ,L iJ u n l i n g ,e ta 1 .T h ed y n a m i c c o m p r e s s i v ep r o p e r t i e so fP T F E /A 1r e a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s [ J ]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E n e r g e t i cM a t e r i a l s ,2 0 0 9 ,1 7 4 4 5 9 - 4 6 2 . [ 9 ] 徐松林.P T F E /A 1 含能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D ] .长 沙国防科技大学,2 0 1 0 . X uS o n g l i n .S t u d yo nt h em e c h a n i c a lp e r f r m a n c eo f p o l y t e t r a f l u o r e t h y l e n e /A 1e n e r g e t i cr e a c t i v em a t e r i a l s [ D ] . C h a n g s h a N a t i o n a lU n i v e r s i t y o fD e f e n s e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0 . [ 1 0 ] 许晓娟,肖继军,黄辉,等.£一C L - 2 0 基P B X 结构与性 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H E D M 理论配方设计初探[ J ] . 中国科学B 辑化学,2 0 0 7 ,3 7 6 5 5 6 5 6 3 . [ 1 1 ] S e w e l lTD ,M e n i k o f fR ,B e d r o vD ,e ta 1 .A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s i m u l a t i o ns t u d yo fe l a s t i cp r o p e r t i e so fH M X [ J ] .T h eJ o u r n a lo fC h e m i c a lP h y s i c s ,2 0 0 3 ,1 1 9 1 4 7 4 1 7 - 7 4 2 6 . [ 1 2 ] Q i uL i n g ,X i a oH e m i n g ,Z h uW e i h u a ,e ta 1 .A bi n i t i oa n d m o l e c u l a rd y n a m i c ss t u d yo fc r y s t a l l i n eT N A D t r a n s 一1 , 4 ,5 ,8 - t e t r a b i t r o 一1 ,4 ,5 ,8 - t e t r a a z a d e c a l i n [ J ] ,T h e J o u r n a lo fP h y s i c a lC h e m i s t r yB ,2 0 0 6 ,11 0 2 2 1 0 6 5 1 1 0 6 6 1 . [ 1 3 ] 杨小震.分子模拟与高分子材料[ M ] .北京科学出 版社,2 0 0 2 1 1 0 。 [ 1 4 ] 焦东明,杨月诚,强洪夫,等.键合剂对H T P B 和A 1 / A 1 ,0 ,之间界面作用的分子模拟[ J ] .火炸药学报, 2 0 0 9 ,3 2 4 6 0 - 6 3 . J i a oD o n g m i n g ,Y a n gY u e c h e n g ,Q i a n gH o n g f u ,e ta 1 . M o l e c u l a rs i m u l a t i o no fe f f e c to fb o n d i n ga g e n t so ni n t e r f a c ei n t e r a c t i o nf o rH T P Ba n dA L /A 1 ,O qJj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o fE x p l o s i v e s P r o p e l l a n t s ,2 0 0 9 ,3 2 4 6 0 6 3 . 下转第2 7 页 万方数据 2 0 1 5 年4 月“层内爆炸”技术用硝基甲烷改性液体炸药的配方研究刘家通,等 2 7 [ 9 ] [ 1 0 ] u i de x p l o s i v e U S ,3 7 4 7 6 7 9 A [ P ] .1 9 7 3 - 0 7 - 2 4 . 洪有秋,王又新.液体炸药及其应用[ J ] .爆破器材, 1 9 8 0 1 4 - 1 0 . 吴普军.低渗油层层内深度爆炸技术作用机理及工 艺试验研究[ J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0 1 1 ,2 6 1 4 8 5 0 . 吴晋军,刘长松,耿新中,等.爆炸技术在修复变形 套管中的应用[ J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0 0 1 ,1 6 5 1 9 .2 1 . [ 1 2 ] [ 1 3 ] W uJ i n j u n ,L i uC h a n g s o n g ,G e n gX i n z h o n g ,e ta 1 .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e x p l o s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t ot h e r e p a i r o f d e f o r m e dc a s i n g [ J ] .J o u r n a lo fX i a nP e r t r o l e u mI n s t i t u t e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2 0 0 1 ,1 6 5 1 9 - 2 1 . 吴晋军,廖红伟,张杰.水平井液体药高能气体压裂 技术试验应用研究[ J ] .钻采工艺,2 0 0 7 ,3 0 1 5 0 5 3 . 吕春绪,等.工业炸药理论[ M ] .北京兵器工业出 版社,2 0 0 3 4 4 1 掣2 . F o r m u l a t i o no fM o d i f i e dN i t r o m e t h a n eL i q u i dE x p l o s i v e sU s i n g S t i m u l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o fE x p l o d i n gi nF r a c t u r e L I UJ i a t o n g ①,Z H O UZ h e n g ①③,L IZ h a n j u n ②,C U IX i a o r o n g ②,Q I A NH u a ①③ ①S c h o o lo fC h e m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N a n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