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飞石致人死亡案例分析.pdf
第 “卷第期 年“月 爆破 “ - . * - 2 . A ,, B 8 C ’ 8 9D 8 E , ; F’ G H , 8 H , 8 C3 , H B 8 ’ ’ 9 F, 3 8 1 “, B 8 C ’ 8 9,I B 8 ) 8 - 2 * 4 23 B , C , B H H C , 8 H A , C J F G F ; ’ H K G ; ’ L M ’ 8 , 9 B J ’ A ; 8 9 , N - ’ E , , ; , 8 F O , C ’ 8 B , J P ’ G B , B ; ’ M 8 9 ; , 9 A ; F’ G ; ’ H K 8 C- B F H - ; ’ - , ; , ’ G ; ’ H K ; A H A ; ,, H 8- ; ’ E C , H , 8 G HJ G ’ ; H ’ A ; Q A C 9 , L , 8 1 , / 5 -G F ; ’ H K;; ’ H K ; A H A ; ,;H , 引言 在露天爆破进行糊炮及二次破碎时, 容易出现 意想不到的爆破飞石, 常常造成人员、 牲畜的伤亡和 建筑物的损坏。根据矿山事故的统计, 露天爆破飞 石伤人事故占整个爆破事故的 1 R。爆破飞石的 飞散距离受地形、 风向、 风力、 爆破参数 (特别是最小 抵抗线的大小) 、 起爆方法、 堵塞长度和质量以及地 质构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爆破飞石的飞散距离从 理论上准确计算非常困难, 大多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要确定爆破飞石在空气中的飞掷曲线, 需考虑岩块 形状及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关于初速度的确 定, 许多爆破工作者总结出经验计算公式。爆破飞 石的外弹道抛曲线可根据外弹道学理论基本确定。 案例介绍 某山脚采石场有两场主同时进行岩石大块的二 收稿日期 . . / 作者简介 高文乐 ( “ S S.) , 男; 泰安 山东科技大学工程爆 破研究所副教授 次爆破破碎, 爆破后有爆破飞石直接炸到山顶采石 场 (4点) 一名民工的面部, 致使右眼球炸出, 鼻梁炸 断, 脑壳破碎而死亡; 两爆破点相距 TL, 其中一 爆破点破碎两个大块石, 即、 U点, 两大块相距 T TL, 眼深都约为 H L, 总装药量在 T 9左 右, 单孔装药量约为 T9; 另一爆破点为一块, 即V 点处为一个炮孔, 深度为1 H L, 装药量约 T 9。 山体上下两采石场高差分别为/ 0 0L和 1 0L, 水平距离分别为0 L和 “ /L; 山体坡度为 W; 具体位置及地形见图。 爆破岩石为石灰岩, 普氏系数4为0 “ , 岩石 密度为T K 9/L 。 公安局委托本单位对该爆破飞石致人死亡案进 行鉴定, 为确定责任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分析 爆破效果 根据公安局所提供的照片资料, 从爆破破碎效 果来看, 、U两爆破点的岩石破碎块度比较均匀, 且 岩石碎块大部分分布在爆破点周围, 装药量适中; V 万方数据 爆破点的岩石过度破碎, 且周围只剩下个别大碎块, 大部分岩石被抛离, 装药量明显过大。 图爆破现场地形及环境图 (单位 “ “) 事发点;爆破点;、爆破点’ ’ 爆破飞石的飞掷过程分析 () 飞石抛掷初速度 参考前苏联的爆破抛掷初速度计算公式 [] *“ ( / /) , - () 式中为装药量, . / ;为最小抵抗线, “;、 为取决于岩石物理性能的系数, 对坚硬岩石0 1 *,0 2;为最小抵抗线与抛掷方向的夹角。 对’、 点 按每孔装药量* ’ 2. /, 等效抵抗 线按* *“来考虑, 则*0 ’ 2 “/ -。 对点 装药量取 2 */, 等效抵抗线按* 2“ 来考虑; 则*0 2 3 2 4“/ -。 (’) 飞石抛掷初始角度的确定 根据纵断面及实施测量结果可计算出两个爆破 点与5点的最小仰角 6 5 0 2 3 2 7;6 5 0 2 8 7;0 ’ 3 7。 () 飞石最大抛掷水平距离 根据爆破飞石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及外弹道曲 线, 不同的飞掷初速度条件下获得最大抛掷水平距 离的初始抛射角不同; 而且初速度在一定的范围内 获得最大飞掷水平距离初始抛射角是一定值。在 *“/- “* 8 *“/-时,1 * 7抛射角时飞距最大; 、爆点初始抛射角分别为2 8 7和2 3 2 7, 不 具备获得最大飞石距离的初始抛射角条件; 爆破 点的初始抛射角为’ 3 7, 具备了获得最大距离爆 破飞石的条件。 (1) 爆破飞石水平距离的确定 利用参考文献 [’] 中考虑空气阻力的爆破飞石 水平距离的弹道计算表, 差分计算可得、 点爆破 飞石获得的水平距离为8 9 2 3“和3 1“; 点 爆破飞石获得水平距离为’ ’ “, 大于 * 9 1 “; 岩石结构分析 分别在山顶采石场 (即点) 及山脚采石场的 、点和点选取岩石样品, 同时对三点的岩石样 品和致人死亡的岩石样品 (*号样品) 进行了切片鉴 定, 从而确定致人死亡岩石的来源。 *号样品的岩石为泥晶灰岩, 肉眼观察呈浅灰 色, 略带褐灰色, 结构细腻致密, 成分均匀, 块状构 造; 用显微镜观察为混晶结构, 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 主, 含量约9 2 , 颗粒细小, 粒度为* * * * * * 2 “ “; 白云石少量, 约2 , 颗粒较粗, 约* * 2* * 8 “ “, 外形规则, 呈自形程度较高的菱形晶体, 均匀 稀疏地散布于方解石泥晶之中, 仅局部分布稍密集。 、点所取样品, 从肉眼观察与*号样品有明 显差异, 主要表现为岩样中含有明显的褐黄色白云 石斑块, 斑块呈不规则条状, 这种现象在野外一般沿 同一岩层稳定分布, 变化不大。对其进行切片鉴定, 经显微镜观察有以下特点 白云石含量较高, 约 * ; 白云石分布集中, 主要分布在肉眼可见的斑块 中, 其它部分中白云石晶体呈散布状, 但比*号样品 稀疏。 点取样品从肉眼观察均比*号样品略显黄, 其它特征较为相似, 故进行了切片鉴定。经显微镜 观察有以下特点 样品矿物成分几乎全由方解石组 成, 颗粒极细, 不含白云石晶体, 与*号样品有明显 差异。 点所取样品从肉眼观察与*号样品极为相 似, 为浅灰色, 略带褐黄色, 致密均匀的泥晶灰岩。 为更准确地确定与*号样品的相似性。对其进行了 切片鉴定, 经显微镜观察, 其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含 量、 粒度大小、 晶体形态及分布特征与*号样品基本 一致。 1 鉴定结论 () 对两爆破点的岩石破碎度分析认为 、爆 破点装药量相对比较合理; 而爆破点装药量过 大, 极易产生意想不到的爆破飞石。 (’) 通过对爆破点的飞石飞掷初速度及在空气 中运动规律的理论探讨得 从、 点飞出的爆破飞 石要达到点是不可能的; 而点的爆破飞石完全 可能飞到点。 () 通过对各点所取样品的肉眼观察和显微镜 的切片鉴定分析, 可以判断爆破点的岩石样品与 致人死亡的岩石样品肉眼特征、 镜下特征均相同, 可 以确定两者属同一层位的产物。 综上所述, 完全可以断定 是爆破点所产生 的爆破飞石造成了点人员死亡。 38 爆破 ’ * * ’年9月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