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井爆破振动在边坡的传播规律及预测分析.pdf
第3 4 卷第1 期 2 0 1 7 年3 月 爆破 B L A S T I N G V 0 1 .3 4N o .1 M a l “ .加1 7 d o i 1 0 .3 9 6 3 /j .i s s n .1 0 0 1 4 8 7 X .2 0 1 7 .0 1 .0 1 5 桩井爆破振动在边坡的传播规律及预测分析冰 蒲传金1 ’2 ,廖涛1 ’2 ,肖定军1 ’2 ,肖正学1 ’2 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绵阳6 2 1 0 1 0 ;2 .非煤矿山安全技术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绵阳6 2 1 0 1 0 摘要为研究桩井爆破地震波在邻近边坡传播规律,提高预测精度,对桩井爆破振动速度进行了现场测 试。现场测试结果表明 1 切向平均衰减速率最大,径向其次; 2 爆破地震波在边坡存在坡面效应,且其 具有区域性和方向性,在台阶上部边缘以垂向振速放大为主,在台阶坡面以径向振速放大为主; 3 岩土介 质性质变化对爆破振动速度影响较大。提出了利用桩井开挖深度日预测K 、d 值的桩井深度预测公式,对比 萨道夫斯基公式、高程修正公式及该预测公式,该式预测精度最高,平均误差为1 8 .4 %。 关键词爆破振动;坡面效应;振动测试;桩井深度;萨道夫斯基公式;高程修正公式 中图分类号0 3 8 2 .2 ;U 4 4 3 .1 5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1 4 8 7 X 2 0 1 7 0 1 0 0 7 7 0 8 P r o p a g a t i o na n dP r e d i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P i l e - w e l l 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i nS l o p e P UC h u a n - j i n l ”,L I A OT a 0 1 ”,X I A OD i n g - j u n l ⋯,X I A OZ h e n g x u e l ,2 1 .S c h o o l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R e s o u r c e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M i a n y a n g6 2 1 0 1 0 ,C h i n a ;2 .N o n C o a lM i n eS a f e t yT e c h n o l o g y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M i a n y a n g6 2 1 0 1 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s t u d yt h ep r o p a g a t i o no fb l a s ts e i s m i cw a v ec a u s e db yp i l e - w e l lb l a s t i n go nt h es l o p en e a r b ya n dt o i m p r o v et h ep r e d i c t i o na c c u r a c y ,t h et e s to fv i b r a t i o ni sc a r r i e do u ti np i l e w e l lb l a s t i n g .T h ef i e l dt e s tr e s u h ss h o w t h a tt h ea v e r a g ea t t e n u a t i o nr a t eo ft a n g e n t i a li st h eb i g g e s ta n dr a t eo ft h er a d i a lc a l n es e c o n d ;t h eb l a s ts e i s m i c w a v ep r o d u c e ss l o p ee f f e c t ,w h e r e ,t h e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o fv e r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v e l o c i t yi sb a s e do nt h eu p p e re d g eo ft h e s t e pa n dr a d i a ld i r e c t i o ni sb a s e do nt h es l o p es u r f a c e ;t h ec h a n g eo fr o c km e d i ap r o p e r t i e sm a k e sl a r g ee f f e c to n 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v e l o c i t y ’.An e wm e t h o di sp r o p o s e dt of o r e c a s tt h ev a l u e so fKa n dO /b yt h ep i l e w e l le x c a v a t i o n d e p t hH ,c o m p a r e d 丽t I lS a d a o v s kf o r m u l aa n da l t i t u d ec o r r e c t i o nf o r m u l a s ,w h i c hi m p r o v e sp r e d i c t i o na c c u r a c yw i t h a v e r a g ee r r o r1 8 .4 %. K e yw o r d s 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 ;s l o p ee f f e c t ;v i b r a t i o nt e s t ;p i l e w e l ld e p t h ;S a d a o v s kf o r m u l a ;a l t i t u d ec o r r e c t i o nf o r m u l 8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萨道夫斯基公式 简称“萨 氏公式” 进行爆破振动预测,然而该式仅适用于平 坦地形,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缺陷。对存在高差 收稿日期2 0 1 6 1 2 2 4 作者简介蒲传金 1 9 7 9 一 ,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爆破及 矿山安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 m a i l p u c h u a n j i n s i n a .c o n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1 0 z d l 0 1 1 的非平坦地形,众多学者在萨氏公式基础上提出了 一系列高程修正公式曲J 。同时,李兴华、唐海、蒋 楠认为高程放大效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范围 性“ 4 1 ,且放大效应主要以垂向放大为主;郭学彬等 通过对迎波坡面和背波坡面地震效应的理论分析认 为高程放大效应是一种坡面效应0 | ;付波等结合溪 洛渡高边坡爆破开挖分析认为马道外缘点和马道中 点出现明显的振动放大效应1 | ,在马道外缘存在一 万方数据 7 8爆破2 0 1 7 年3 月 个爆破振动放大区域。谭文辉等认为高程放大效应 可以用K 、d 值的变化反映2 | ,即可根据K 、“值与 高程关系确定,然后通过萨氏公式进行预测。对桥 梁桩井爆破时邻近边坡不同位置爆破振速的测试, 分析桩井爆破地震波沿边坡的衰减规律,并对振速 进行萨氏公式回归分析,得出了相应的K 、a 值并分 析了其与桩井开挖深度的关系,提出了以桩井开挖 深度确定K 、a 值,再通过“萨氏公式”计算得到爆破 振速的预测方式。 1 桩井爆破振动测试 1 .1 工程概况 山东荣成至内蒙古乌海高速公路 简称荣乌高 速 河北徐水至涞源段第7 标段红泉村2 号大桥位 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北石佛乡红泉村境内,该桥 部分桩基分布在台阶形自然边坡上,桩井采用浅眼 爆破开挖,桩井直径1 .5m 、孔深1m 、孔径4 0m m 、 2 号岩石乳化炸药、毫秒延期导爆管雷管分3 段起 爆。桩井爆破其它参数见表1 。 1 .2 测试仪器选择及测点布置 衡量爆破地震强度的物理量有爆破振动引起的 质点振动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我国G B6 7 2 2 2 0 1 4 爆破安全规程以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 作为爆破振动安全判据’13 I ,并以萨氏公式计算质点 爆破振速大小。测试设备采用中科测控有限公司生 产的T C .4 8 5 0 爆破测振仪及其配套的三向传感器。 表1 桩井爆破参数 T a b l e1 B l a s t i n gp a r a m e t e r so fp i l e w e l l 1 4 .1 0 8 .1 0 8 .1 0 5 .1 0 1 7 .4 1 3 2 .2 2 3 5 .4 1 3 8 .5 9 12 3 .5 0 2 1 7 .5 0 31 7 .5 0 4 1 4 .5 0 为研究桩井爆破振动沿地表边坡传播规律,在 邻近左幅O ~2 号桩井地表边坡布置4 个测点,测量 左幅0 ~2 号桩井爆破在边坡不同位置产生的振动 速度,测点1 位于桩井口所在台阶、测点2 位于中层 台阶坡脚、测点3 位于中层台阶边缘、测点4 在最下 层台阶坡面中部,测点与桩井位置关系如图1 所示。 2 桩井爆破振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2 .1 桩井爆破振动测试结果 在左幅0 ~2 号桩井爆破开挖期间共进行了6 次振动测试,获得了7 2 个有效数据,如表2 所示。 2 .2 桩井爆破振动测试分析 2 .2 .1 振动速度沿边坡的传播规律 1 衰减速率 本文定义爆破振速衰减速率为幽拍其计算式 如下 d v i i A K V i i 1 0 0 % i ,j - 1 ,2 ,3 ,4 1 式中△% K 一巧;V i 、E 分别为测点i 、J 质点峰值 振动速度,c m /s 。 图1 测点与桩井位置示意图 单位m F i g .1 L o c a t i o ns c h e m a t i cb e t w e e nm e a s u r i n g p o i n t sa n dp i l e w e l l u n i t m 【87 2 O532 2 6 6 1 6 7 6 9 5 5 8 0 2 3 3 4 1 2 3 4 3 万方数据 第3 4 卷第1 期蒲传金,廖涛,肖定军,等桩井爆破振动在边坡的传播规律及预测分析 7 9 根据式 1 计算表2 中6 次试验爆破振速由测 点l 至测点4 沿边坡衰减速率幽。。,随着桩井深度 爆破次数 增加其走势如图2 所示。 尜 得 恻 餐 { 描 图2 三个方向衰减速率走势图 F i g .2 C h a r to fd e c a yr a t ei nt h r e ed i r e c t i o n s 从图2 可知,随桩井深度逐渐增加,径向和切向 振速衰减趋势不明显,垂向振速衰减速率较明显。 2 坡面效应 郭学彬等认为爆破地震波传播到边坡时存在坡 桩井深H /m a 径向 a R a d i a ld i r e c t i o n 面效应1 1 ⋯,坡越陡、距坡面越近,坡面效应越强,振 动强度越大;付波等认为岩石高边坡爆破时在马道 外缘存在一个振速放大区域⋯J 。为了更直观地分 析振速沿边坡传播规律,将表2 中6 次爆破时4 个 测点三个方向的振速变化绘制为图3 a ~ c 。 由图3 a ~ c 可知,在6 次测试中测点4 径 向振动速度有5 次大于测点3 ,甚至其中3 次大于 测点2 ;测点4 有2 次切向振速大于测点3 ,测点3 有1 次切向振速大于测点2 ;测点3 垂向振速有3 次 大于测点2 。即测点3 、4 振速出现了增大现象,而 这两个测点均位于边坡台阶凸出部位,说明爆破地 震波传播到该区域时出现了放大现象,在该区存在 一个振动速度放大区域,如图l 中I 区。同时分析 发现位于坡面上部台阶边缘的测点3 是垂向振速放 大为主、而位于边坡面上的测点4 是径向振速放大 为主。说明坡面效应存在区域性和方向性,不同区 域存在不同方向的振动速度放大效应,坡面上部以 垂向放大为主、边坡面以径向放大为主。 桩井深H /m b 切向 , ∞ ● 量 3 剥 蜷 遥 _ f 甫{ b T a n g e n t i a ld i r e c t i o n 图3 各方向振动速度走势图 F i g .3 C h a a so fv i b r a t i o nv e l o c i t yi ne a c hd i r e c t i o n 2 .2 .2 振动速度随桩井深度的衰减规律 在平坦地形,药量一定时,爆破振速随水平距离 增加呈衰减趋势,然而对于桩井爆破,随着桩井深度 增加,测点距离桩井爆源中心水平距离不变、爆源与 c 垂向 C V e r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 测点高差和爆心距增大,且桩井深度的变化伴随着 岩土介质发生变化,致使爆破振速衰减规律有所不 同,表2 中各测点振速随桩井开挖深度变化如图4 所示。 万方数据 8 0爆破 f ∞ ● 昌 3 喇 媸 桩井深H /m a 测点1 a M e a s u r i n gp o i n t1 桩井深H /m c 测点3 e M e a s u r i n gp o i n t3 桩井深H /m b 测点2 b M e a s u r i n gp o i n t2 桩井深H /m f d 测点4 d M e a s u r i n gp o i n t4 图4各测点振动速度走势图 F i g .4 C h a r t so fv i b r a t i o nv e l o c i t yi ne a c hm e a s u r i n gp o i n t 从图4 可知,在桩井深度为1 6m 左右时,各测 点各向振速几乎都出现增大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可 能原因是由于该处岩土体介质由强风化层过度到中 风化层、岩石硬度增加引起的。桩井深度小于1 6m 时,测点1 和测点3 各向振速均随着桩井深度增加 逐渐减小,而测点2 和测点4 切向振速却存在缓慢 增加的趋势;在桩井深度大于1 6m 时,各点振速整 体呈衰减趋势。说明桩井爆破时,桩井深度和岩性 变化都会对影响振速衰减规律。 同时从图4 还发现,6 次爆破中测点1 切向振 速大于垂向振速,测点2 、3 、4 切向振速小于垂向振 速;从图1 可知,测点1 距离桩井爆源中心水平距离 为1 0 .2m ,测点2 、3 、4 距离分别为3 1 .2m 、3 4 .5m 、 3 8 .2m ;若将测点1 视为爆源近区、测点2 、3 、4 视为 爆源中区,则在爆源近区切向振速大于垂向,中区垂 向振速大于切向。 3 桩井爆破振动预测公式 3 .1 萨道夫斯基公式 3 .1 .1 总回归分析 工程爆破中常用萨氏公式进行爆破振动预测, 萨氏公式如下 V K f 迈1 “ 2 \R , 式中y 为计算点的质点峰值振速,c m /s ;Q 为掏槽 爆破药量,k ,实测表明,井巷及桩井掘进爆破时,最 大振速并不在其他药量较大的段位,反而在掏槽爆 破时,由于掏槽爆破自由面较小、夹制作用较大,故 掏槽爆破振动速度反而较大4 | ;R 为爆源中心与测 点直线距离 简称爆心距 ,m 。 根据文献[ 1 5 1 7 ] 方法对表2 中6 次爆破三个 方向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三个方向萨氏 公式回归结果为 径向K _ 8 2 8 7 髻 心- o .6 9 3 切向V r “5 3 2 .4 1 誓 心- 0 .9 0 4 垂向V v 2 0 .3 5 髻 ,群_ 0 .6 1 5 3 .1 .2 单次爆破回归分析 桩井深度的变化伴随着岩性的变化,为了分析 K 、仅值随着桩井深度的变化对表2 中6 次桩井爆破 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计算得K 、仪值如 表3 所示。 万方数据 第3 4 卷第l 期 蒲传金,廖涛,肖定军,等桩井爆破振动在边坡的传播规律及预测分析 8 1 表3K 、口值 T a b l e3T h ev a l u e so fKa n d 瑾 根据表3 中K 、a 值计算结果可知,三个方向的 K 值与d 值随着桩井深度的增加存在一定的相关 性。K 值与d 值关系如图5 所示。K 与“值随着桩 俚 f a 径向 a R a d i a ld i r e c t i o n k 4 十3 Ⅺ2 1 O 井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关系,且二者相关性较好,三个 方向R 2 均大于0 .9 5 。 l234500 .4 0 .81 .21 .6 口侥 b 切向 c 垂向 b T a n g e n t i a ld i r e c t i o n C V e r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 n 图5K 与“回归分析 F i g .5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b e t w e e nKa n dO / 3 .2 桩井深度振速预测公式 3 .2 .1 K 及仅值与桩井深度日的关系 分析表3 中数据,还发现径向、切向K 、a 值随 着桩井深度的增加都有增大趋势,而垂向K 、O d 值存 在下降趋势。对表3 中各个方向K 、仅值与桩井开 挖深度进行回归分析,如图6 所示。 从图6 可知,桩井深度增加,径向、切向K 值呈 指数增加,O /值呈线性增加;垂向K 值指数减小,d 值线性减小。图6 的分析结果也验证了图5 中各方 向K 值与O /值呈指数相关。 3 .2 .2 考虑桩井深度振速预测公式 将图6 中径向K 、d 值与桩井深度日的线性关 系式带入式 2 得 ,1 ⋯00 8 H 0 .3 5 K 3 .6 3 e n l 8 1 挈1 6 、Ⅸ/ 同理,可得切向、垂向方向振速预测公式为 ,3 r _ 、0 .1 9 H 一0 .0 1 V r 0 .2 1 e n6 1 H 巡1 7 一 \R , .1 一O .0 6 H 1 .9 9 l V r 5 0 7 .0 1 e 。02 3 1 缨 8 式 6 ~式 8 为桩井深度振速预测公式,公 式中K 、O /值由桩井深度日确定,故公式中振速可 由爆心至测点斜距尺、掏槽爆破药量Q 及桩井深 度日共同确定。由该公式所预测爆破振速如表4 所示。 3 .3 高程修正公式 针对萨道夫斯基公式没有反映爆源与测点高差 对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的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众多 高程修正公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公式。 3 .3 .1 朱传统高程修正公式 朱传统等对日作了无量纲处理心J ,提出了如下 反映高程影响的预测公式 V 叫x 蝌r / 钢4 9 式中r 为从测点到爆源中心的水平距离,m ;H 为从 测点到爆源中心的相对高差,m ;K 是与岩石特性及 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a 为与地质条件有关的爆破 地震波衰减指数;口为与高程差相关的系数。 根据文献[ 1 5 1 7 ] 二元线性回归方式对表2 万方数据 8 2爆破2 0 1 7 年3 月 中6 次桩井爆破径向、切向及垂向三个方向分别进 行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三个方向高程修正公式回归 结果如下 径向%洲.0 1 料1 9 ㈤n 7 0 厅 0 .7 9 1 0 Ⅳ a 径向量值与井深日关系 a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a d i a lK v a l u ea n dw e l ld e p t hH 帅%娟.。 圈1 。6 2 阎H /n 2 0 ,尺2 0 .9 5 11 垂帆- s .。9 鞫n6 0 ㈤’1 7 ,犯叫4 1 2 H b 径向Ⅸ值与井深H 关系 b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r a d i a l & v a l u ea n dw e l ld e p t hH k5 L 4 3 龅 2 1 0 1 01 52 02 5 H e 切向量值与井深日关系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a n g e n t i a lK v a l u ea n dw e l ld e p t hH f d l2 切向麓需滕。f e e 鞠瞄栅e e nf 烁e r r i c f R ④e l a 蚋t i o n s 雄h i pb 针e t w e 潮e nv烁erticd R1t i 。lK onshib e t t a n g e n t i1K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f e r t i e a lK 1 e a p w e e na e L 1 J a l A v a l u ea n l dw e l ld e p t h 五 v a l u ea n dw e l ld e p t hH v a l u ea n dw e l ld e p t hH 图6K 、“与桩井深度回归分析 F i g .6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b e t w e e nK 、da n dt h ed e p t ho fp i l e - w e l l 3 .3 .2 刘美山高程修正公式 刘美山等通过对小湾水电站高边坡爆破振动衰 减规律的研究㈨,提出了对萨道夫斯基公式进行修 正的高程修正公式 y K 鞫“∥ 1 3 式中,符号同上。 根据文献[ 1 5 .1 7 ] 二元线性回归方式对表2 中 6 次桩井爆破径向、切向及垂向三个方向分别进行 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三个方向高程修正公式回归结 果如下 径向K - 4 7 .4 7 ㈣1 ‘”e _ 0 删≯ 0 .8 4 1 4 切向睇5 6 .2 7 f 竭1 .6 3 。一。删,R z o .9 5 、 r / 1 5 垂向% 7 .3 8 f 巡1e 加蝴,R 2 0 .5 3 \ r , 1 6 3 .4 预测结果与误差分析 3 .4 .1 振速预测值 根据萨道夫斯基公式 3 ~式 5 、朱传统高程 修正公式 1 0 ~式 1 2 、刘美山高程修正公式 1 4 ~式 1 6 及桩井深度振速预测公式 6 一 式 8 预测爆破振动速度,结果见表4 。 3 .4 .2 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 以表4 中各公式计算预测值与表1 中实测值计 算误差,萨氏公式 3 ~式 5 误差为0 .7 %~ 1 0 6 .6 %,平均误差为2 4 .6 %;朱传统高程修正公式 1 0 ~式 1 2 误差为0 .3 %~1 0 6 .3 %,平均误差为 2 1 .4 %;刘美山高程修正公式 1 4 ~式 1 6 误差为 0 .1 %一8 4 .3 %,平均误差为1 9 .0 %;桩井深度振速 预测公式 6 一式 8 误差为0 .2 %一6 3 .9 %,平均 万方数据 第3 4 卷第1 期蒲传金,廖涛,肖定军,等桩井爆破振动在边坡的传播规律及预测分析 8 3 误差为1 8 .4 %;桩井深度振速预测公式平均误差最萨氏公式计算爆破振动速度的方式是可行的。 低,说明利用桩井开挖深度日预测K 、d 值,再通过 表4 桩井爆破振动预测值 T a b l e4F o r e c a s tv a l u e so fp i l e - w e l lb l a s t i n g 4结论 对桩井爆破在边坡质点峰值振速进行了现场测 试,分析了爆破地震波沿边坡的传播规律,得出了以 下结论 1 对桩井爆破振速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切向 振速沿地表边坡衰减速率最快。 2 桩井爆破振速在边坡存在坡面效应,在台 阶转角产生振动速度放大区域,在坡面上部台阶边 缘振速放大以垂向为主,在边坡面振速放大以径向 为主,说明坡面效应具有区域性和方向性。 3 对质点峰值振速采用萨氏公式回归分析发 现,K 、a 值与桩井开挖深度存在一定关系,径向、切 向方向K 、O L 值随着桩井开挖深度增加有增大趋势, 垂向K 、O l 值有减小趋势;其中K 与仪值存在指数 相关。 4 提出的桩井深度振速预测公式预测精度高 于萨氏公式和高程修正公式,平均误差为1 8 .4 %。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1 ] 周同岭,杨秀甫,翁家杰.爆破地震高程效应的实验研 究[ J ] .建井技术,1 9 9 7 S 1 3 1 3 5 . [ 1 ] Z H O UT o n g l i n g ,Y A N GX i u f u ,W E N GJ i a - j i e .E x p e f i m e n t a ls t u d yo nt h e e l e v a t i o ne f f e c t o fb l a s t i n gs e i s m i c [ J ] .M i n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1 9 9 7 s 1 3 1 3 5 . i nC h i n e s e [ 2 ]朱传统,刘宏根,梅锦煜.地震波参数沿边坡坡面传播 规律公式的选择[ J ] .爆破,1 9 8 8 ,1 0 2 3 0 3 1 . [ 2 ] Z H UC h u a n t o n g ,L I UH o n g g e n ,M E IJ i n g y u .S e l e c t i o n o ff o r m u l ao np r o p a g a t i o no ft h ep a r a m e t e r so fe x p l o s i v e s e i s m i cw a v ea l o n gs l o p e [ J ] .B l a s t i n g ,1 9 8 8 ,1 0 2 3 0 - 3 1 . i nC h i n e s e [ 3 ]刘美山,吴从清,张正宇.小湾水电站高边坡爆破震动 万方数据 爆破 2 0 1 7 年3 月 安全判据试验研究[ J ] .长江科学院院报,2 0 0 7 ,[ 1 0 ] 2 4 1 4 0 4 3 . [ 3 ] L I UM e i s h a n ,W UC o n g q i n g ,Z H A N GZ h e n g - y u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o nj u d g i n gs t a n d a r do f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s a f e t y i nh i g hs l o p ee x c a v a t i o no fx i a ow a nh y d r o p o w e rs t a t i o n fJ ] .J o u r n a l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2 0 0 7 ,2 4 1 4 0 4 3 . i nC h i n e s e [ 4 ] 唐海,李海波.反映高程放大效应的爆破振动公式 研究[ J ] .岩土力学,2 0 1 1 ,3 2 3 8 2 0 8 2 4 . [ 4 ] T A N GH a i ,L IH a l b o .S t u d yo f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f o r m u l a o fr e f l e c t i n g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o ne l e v a t i o n [ J ] .R o c k a n dS o i lM e c h a n i c s ,2 0 1 1 ,3 2 3 8 2 0 8 2 4 . i nC h i n e s e [ 5 ] 邓华锋,张国栋,王乐华,等.导流隧洞开挖施工的爆 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J ] .岩土力学,2 0 1 1 ,3 2 3 8 5 5 . 8 6 0 . [ 5 ] D E N GH u a f e n g ,Z H A N GG u o d o n g ,W A N GL e h u a ,e t a 1 .M o n i t o r i n ga n da n a l y s i so f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i nd i v e r s i o nt u n n e le x c a v a t i o n [ J ] .R o c ka n dS o i lM e c h a n i c s , 2 0 1 1 ,3 2 3 8 5 5 8 6 0 . i nC h i n e s e [ 6 ] 李新平,孟建,徐鹏程..溪洛渡水电站出线竖井爆 破振动效应研究[ J ] .岩土力学,2 0 1 1 ,3 2 2 4 7 4 4 8 0 . [ 6 ] L IX i n g p i n g ,M E N GJ i a n ,X UP e n g c h e n g .S t u d yo fb l a s - t i n gs e i s m i ce f f e c t s o fc a b l es h a f ti nX i l u o d uh y d r o p o w e r s t a t i o n [ J ] .R o c ka n dS o i lM e c h a n i c s ,2 0 1 1 ,3 2 2 4 7 4 4 8 0 . i nC h i n e s e [ 7 ] 李兴华,龙源,纪冲,等.基于小波包变换的高程 差对爆破震动信号影响分析[ J ] .振动与冲击,2 0 1 3 , 3 2 4 4 5 4 7 ,6 5 . [ 7 ] L IX i n g h u a ,L O N GY u a n ,J IC h o n g ,e ta 1 .I n f l u e n c eo f h e i g h td i f f e r e n c eb a s e do nw a v e l e tp a c k e t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n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s i g n a l s [ J ] .J o u r n a lo fV i b r a t i o na n d S h o c k ,2 0 1 3 ,3 2 4 4 5 4 7 ,6 5 . i nC h i n e s e [ 8 ] 唐海,李海波,蒋鹏灿,等.地形地貌对爆破振动波 传播的影响实验研究[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7 ,2 6 9 1 8 1 7 1 8 2 3 . [ 8 ] T A N GH a i ,L IH a i b o ,J I A N GP e n g c a n ,e ta 1 .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o nt h ee f f e c to ft o p o g r a p h yo nt h ep r o p a g a t i o no f b l a s t i n gw a v e 『J 1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7 ,2 6 9 1 8 1 7 1 8 2 3 . i nC h i n e s e [ 9 ] 蒋楠,周传波,平雯,等.岩质边坡爆破振动速度高 程效应[ J ]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4 , 4 5 1 2 3 7 2 4 3 . [ 9 ]J I A N GN a n ,Z H O UC h u a n .b o ,P I N GW e n ,e ta 1 .A l t i t u d e e f f e c t o f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v e l o c i t yi nr o c ks l o p e s [ J ] . J o u r n a lo fC e n t r a l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4 ,4 5 1 2 3 7 - 2 4 3 . i nC h i n e s e [ 1 0 ]郭学彬,肖正学,张志呈.爆破振动作用的坡面效应 [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1 ,2 0 1 8 3 8 6 . [ 1 1 ] [ 1 2 ] [ 1 2 ] [ 1 3 ] [ 1 3 ] [ 1 4 ] [ 1 4 ] [ 1 5 ] [ 1 5 ] [ 1 6 ] [ 1 6 ] [ 1 7 ] [ 1 7 ] G U OX u e - b i n ,X I A OZ h e n g x u e ,Z H A N GZ h i c h e n g . S l o p ee f f e c to fb l a s t i n gv i b r a t i o n [ J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1 ,2 0 1 8 3 8 6 . i nC h i n e s e 付波,胡英国,卢文波,等.岩石高边坡爆破振动局 部放大效应分析[ J ] .爆破,2 0 1 4 ,3 1 2 1 - 7 ,4 6 . F UB o ,H UY i n g g u o ,L UW e n - b o ,e ta 1 .L o c a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