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pdf
西安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姓名郭彬彬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安全技术及工程 指导教师田水承 2011 论文题目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专 业安全技术及工程 硕 士 生郭彬彬 签名 指导教师田水承 签名 摘 要 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日趋好转,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但是和国 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事实上,大量的煤矿事故调查与统 计研究发现,我国 80以上的煤矿事故直接或间接源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如果能找到 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掌握因素的影响作用, 这对于控制和消除不安全行为, 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再结合我国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 可能影响我国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氛围、个体因素、工作压力和 工作环境四个因素) ,构建了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力图通过实证分析 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解释,得到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研究通过问卷设计、问 卷调研,对某煤炭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根据所获得的样本数据,采用信度分析方 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 实证分析和检验,运用 AMOS7.0 软件对所设定的模型进行拟合、评价、修正、解释, 最终确定了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从影响作用上看,安全氛围、个体因素、工作压 力和工作环境都会对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 其中安全氛围对于控制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 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工人不良的个体因素对于控制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消极 的影响作用;较小的工作压力对于控制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不 良的工作环境对于控制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消极的影响作用。从影响程度上看, 各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总体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意识、身体状态、工作压力、现 场环境、工具设备、心理状态、安全态度、安全培训、知识状态。 关 键 词煤矿企业;不安全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Subject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Factors of Human Unsafe Behavior in Coal Mine Specialty Safety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Name Guo Binbin ((((Signature)))) Instructor Tian Shuicheng ((((Signature)))) ABSTRACT China’s coal mine production safety situation is changing for the better,The number of coal mine safety accidents and casualties are declining,but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al mine, China’s coal mine production safet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n fact,according to the studies and statstics data,80 accdents in the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are caused by unsafe behavior. If the effective factors of human unsafe behavior in coal mine can be found out and mastered,which would be important to control and eliminate unsafe behavior,improve safety production and accidents prevention in coal min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Sciences of unsafe behavior,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on practices of coal mine in China,pointing out the possible effective factors of human unsafe behavior including safe climate,individual factors,working pressure and working environment,and the reserve model was constructed,this paper try hard to check and explain the model by empirical analysis and get some significant results.With the help of Questionnaire design,survey research, data of one colliery were collected,in succession,based on samples data,EFA and RA were applied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scale.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as used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In more specific terms, AMOS7.0 was used to fit and uate the model.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the model of the effective factors of human unsafe behavior in coal mine was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some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as follows from the point of influence,safe climate,working pressure,individual factors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affect unsafe behavior.Safe climate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ntrolling the occurrence of unsafe behavior of the coal-miners;bad individual factors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controlling the occurrence of unsafe behavior of the coal-miners;less working pressure has positive influence;the poor working environment has negative influence. From the point of influence degree,according to influence degree,effect factors could be arranged assafety consciousness,physical state,working pressure,operating environment,tool equipment,mental state,safety manner,safety training,knowledge state. Keywords Coal mine enterprise Unsafety behavi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Thesis Application Research 学 位 论 文 独 创 性 说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其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安科技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 位 论 文 知 识 产 权 声 明 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 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 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 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安科技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1 绪论 1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 70左右,预计 2050 年还将占 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但形势依然 严峻。根据表 1.1 和表 1.2 比较可知20002010 年,中国煤炭产量是美国煤炭产量的 1.96 倍,死亡人数是美国煤炭行业死亡人数的 158.68 倍。也就是说,在这 10 年时间里, 尽管中国煤炭行业比美国煤炭行业多产出 116.69 亿吨煤, 但是死亡人数比美国煤炭行业 多 52981 人,平均每年多死亡 5298 人,即中国比美国每多产出一百万吨煤就需要付出 45 个煤矿工人的生命。事实上,我国煤炭生产死亡率不仅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 大、英国、德国,甚至远高于南非、俄罗斯、波兰和印度。可见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不容 乐观。 表表表表 1.1 20002009 年中国煤炭产量年中国煤炭产量年中国煤炭产量年中国煤炭产量、、、、煤炭事故起数煤炭事故起数煤炭事故起数煤炭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率 年份 年产量(百万吨) 事故起数(起) 死亡人数(人) 百万吨死亡人数 2000 1314.43 3443 5797 4.41 2001 1458.73 3082 5670 3.89 2002 1380.19 4403 6716 4.87 2003 1667.55 4143 6434 3.86 2004 1956.38 3639 6027 3.08 2005 2190.30 3341 5986 2.73 2006 2380.50 2945 4746 1.99 2007 2523.6 2420 3786 1.5 2008 2716.0 1954 3092 1.18 2009 2948.4 1668 2630 0.89 2010 3266.8 1403 2433 0.74 合计 23802.88 32441 53317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表表表表 1.2 20002009 年美国煤炭产量年美国煤炭产量年美国煤炭产量年美国煤炭产量、、、、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人数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人数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人数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人数 年份 年产量(百万吨) 死亡人数(人) 百万吨死亡人数 2000 1073.6 40 0.04 2001 1127.7 41 0.04 2002 1094.3 27 0.027 2003 1071.8 50 0.05 2004 1112.1 27 0.023 2005 1131.5 22 0.02 2006 1161.4 12 0.01 2007 1145.6 22 0.02 2008 1171.5 29 0.025 2009 973.24 18 0.018 2010 1070.56 48 0.045 合计 12133.3 336 我国煤矿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之痛。控制煤矿事故,改善我 国煤矿安全现状的任务刻不容缓。 2005 年 10 月 3 日 4 时 36 分, 河南省鹤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二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 爆炸事故,造成 34 人死亡,19 人受伤(其中重伤 1 人) ,直接经济损失 801 万元。经调 查事故直接原因是 工人违反作业规程, 违章放炮, 引起附近采空区内积聚的瓦斯爆燃、 爆炸。 2006 年 4 月 29 日 16 时 20 分,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 斯爆炸事故,造成 32 人死亡、7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1031 万元。经调查事故的直接 原因由于矿井通风系统混乱,设施不完善,副井系统风量严重不足,采掘工作面长期 处于微风或无风状态,导致三号工作面瓦斯积聚,达到爆炸界限;违章放炮产生火花引 起瓦斯爆炸,局部煤尘参与了爆炸。 2006 年 11 月 5 日 11 时 38 分,山西省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焦家寨煤矿发生一起特 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 47 人死亡、2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1213.03 万元。经调查 事故的直接原因51108 进风掘进巷,局部通风机无计划停电停风造成瓦斯积聚,并达 到爆炸界限;由于瓦斯-电不闭锁,在未采取排放瓦斯措施的情况下,违章送电、送风; 距巷口 630m 处的动力电缆两通接线盒失爆产生火花,引爆瓦斯。 2007 年 11 月 8 日 13 时 43 分,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群力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煤与 瓦斯突出事故,死亡 35 人、伤 7 人,直接经济损失 1261 万元。经调查,这起事故的直 接原因是,群力煤矿在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 2 号煤层施工水仓,没有采取综合防突 1 绪论 3 措施,且在出现煤与瓦斯突出预兆时仍冒险违章掘进,放炮诱发了煤与瓦斯突出。间接 原因是,群力煤矿违规组织生产;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等有关职能部门未认真 履行职责,对群力煤矿安全生产等监管不到位;有关中介机构违规开展业务,在瓦斯鉴 定工作中弄虚作假;镇政府未能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县政府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 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不力,对有关部门工作督促不到位。 以上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大量的煤矿事故调查与统计 研究发现,我国 80以上的煤矿事故直接或间接源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1]。因此对煤矿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在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也较多,比较早的有 格林伍德、 伍兹、 海因里希、 法默等人, 近期的有 Jane Mullen、 Hofmann、 Stetzer、 Dong-chul seo 等。 早在 1919 年。英国的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 事故发生次数,按照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相对 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2]。后经 1926 年纽伯尔德和 1939 年法默等人继续研究。最后演 化成事故频发倾向论。该理论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首次定性研究。 1936 年,海因里希提出伤亡事故过程的因果连锁理论(又称多米诺骨牌理论) ,该 理论指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是按照一定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3]。该理 论包括五种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 故、伤害。 1969 年 J.瑟利提出 S-O-R 模型,对一个事故,该模型考虑两组问题,每组共有三个 心理学成分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 ;对事件的理解(认知,O) ;对事件的行为响应 (输出,R) 。第一组主要关系到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认识和行为响 应。第二组主要关系到危险放出期间若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危害或损失[4]。 1972 年比内(benner)提出“扰动”和“多重线性事件”事故理论[5],认为人和机 械(设备)有适应外界影响变化的能力,有响应外界影响的变化做出调节的能力,使过 程能在动态平稳状态中进行。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影响的变化超过了人和机 械的这种适应调节能力限度,就会破坏动态平衡过程,进而开始事故过程。同年,威格 尔斯沃斯(Wiggles worth)提出了以人因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成为个人行为论的 事故理论代表。 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家 Reason 在其所著的人误一书中,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以大量篇幅建立复杂系统的事故因果模型,重点分析了管理错误在事故中的作用,他认 为,在事故的所有贡献因素中,最不易察觉而危险最大的是系统中的“潜在错误” ,即 指管理错误。当没有发生其他技术失效或人误时,管理错误也是人误的结果。Reason 认为,管理失效、人误、违章都是事故的贡献因素,只有多种人误、违章或技术失效在 时间上的重合,才能共同引发事故[6]。 20 世纪末以后, 国外关于影响个体安全行为因素的研究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 一些新成果Jane Mullen 对影响工作中个体安全行为的因素做了定性研究,研究揭示了 个体从事危险工作的几个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并讨论了这几个因素[7]。Hofmann 和 Stetzer 认为任务超载导致工作压力,进而影响安全行为,时间、培训和资源不足都可以 影响工作表现[8]。 Dong-Chul Seo 在其研究中,构造了包含安全氛围、工作压力、风险感知、危险性 水平五个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他选取美国粮食升降传送设备的造作工作为样本,用李 克特量表进行测量,通过数据拟合和模拟修订得到了一个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模型。在结 构模型中,安全氛围的作用最为重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安全行为,同 时几种因素还有依次影响的关系,安全氛围影响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影响风险感知,风 险感知影响安全障碍,最后安全障碍影响不安全行为[9]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用于人为因素研究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相对比较落后。 不过,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人为因素的相关研究相继增多,也取得了一 些显著的成果。 伊贻勤结合煤矿安全问题的实际,探讨了在煤矿事故特别是伤亡事故的致因中,人 的心理和行为因素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作用规律以及控制措施[10]。 林泽炎在其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国家统配煤矿、国有地方煤矿,还是乡镇煤矿,人 为冒险所造成的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均高于偶然突发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 他认为人 的意识、情绪等心理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1]。 西安科技大学田水承教授在两类危险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类危险源的概念, 即由于安全管理决策、组织失误(组织秩序、组织文化、规则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为失误造成系统失衡的这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三类危险源[12]。田水承教授在其著作 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务 中, 对不安全行为的成本收益进行数学模化分析, 指出, 事故,尤其是不安全心理作用下产生的事故,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在不良(扭曲)的价值 观支配下,违章人员通过一定的“分析研究”和“决策”后而实施的一种理性不安全行 为。事故当事人有自己的“成本”和“收益”观,他之所以冒风险进行违规安全(规章) 的活动,是因为他“预期”的收益大于成本,违章行为是一种“有利可图”的高“效益” 1 绪论 5 行为[13]。 毛海峰对有意违章行为产生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有意违章行为的动因主要包含 违章行为与遵章行为满足生理心理需要作用的差值、违章行为会受到法规惩处的作用、 违章行为可导致人身伤害的主观感觉的作用三个方面, 并对有意违章行为提出管理对策 [14] 。 程卫民,周刚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 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 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 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15]。 栗继祖认为人为因素是导致我国各类煤矿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为了寻求 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对煤矿作业对人提出的安全心理素质要求进行了探讨,对煤 矿从业人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生产关系进行了工作分析与职务分析, 建立了以能力与非 能力因素为基本内容的心理测试指标体系并对这一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验证[16]。 黄清武提出对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采取干预技术,即针对人的心理因素、生理因 素、安全技能因素、环境因素导致的不安全行为,运用安全心理学进行安全教育,运用 安全人机工程学使人、机、环境匹配,加强领导管理使作业标准化等干预技术[17]。 陈红对中国煤矿事故发生的特征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构建了基于特征源与环境特征 交叉维度的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特征规律。 在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 研究基础上,系统建立了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不安全行为过程激励的行为四分图模型; 构建了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特征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 研究; 形成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不安全行为控制栅栏理论及基于栅栏思想的针对中国煤 矿重大事故中特征性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对策体系[18]。 孙淑英根据家具生产特点并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 确定家具生产中的危险源和事 故伤害类型;根据产生机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安全行为研究需要,界定不安全行为和人 因失误;依据国家标准和企业特点,认定家具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不安全行为产 生的原因,找出不安全行为形成因子,计算各不安全行为形成因子所占的比重,找出企 业安全管理漏洞,并通过数据挖掘各个形成因子之间的关联关系,制定安全措施[19]。 西安科技大学米楚明在对煤矿人误行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组织、班组、个 人的三级防御煤矿人因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框架,运用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对煤矿人因 事故中的人误行为进行根源追溯和定量预测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构建了 煤矿事故人误行为的矫正模型[20]。 西安科技大学李英芹从人的行为模式出发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 响因素,得出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 因素,即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人机匹配因素、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生活重大事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件[21]。 中国地质大学刘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研究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提出安全人格 特质理论作为内因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内因模型;从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和领导 因素入手构建外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用数据验证了不安全行为内因和外因模型[22]。 1.2.3 存在的问题和本研究的出发点 综上所述,国外对人误的研究较多,20 世纪末以后,国外出现了对个体安全行为影 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但针对煤矿的研究较少。而国内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研究起步 较晚,而且多从定性角度研究,而具体行业和企业的研究,大多是提出不安全行为的概 念,做一些原因分析,并大多从心理状态分析;有些学者对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因素也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消除的方法和改进的建议,但很少研究这些因素对不 安全行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 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对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 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对现代煤矿事故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事故原因与人为因素有关,人在生产活动 中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与事故发生联系。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 的实际状况,构建一个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和假 设检验,希望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确定影响 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2)通过对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的验证和分析,讨论不安全行为 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 找到控制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和关键 途径,为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管理建议,切实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1.3.2 研究意义 本文拟从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出发,通过构建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 型,期望通过实证分析和探讨我国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揭示其 中的关系。这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1)本研究以煤炭企业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煤矿作业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讨论这些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研 究结果对预测和控制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方法起到指导作用, 煤炭生产企业可以有针 1 绪论 7 对性的开展安全生产活动,以降低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工人的 安全和健康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 (2)通过构建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其实证分析和探讨,煤 矿企业不仅可以了解自身的安全状况,查找出煤矿企业的薄弱环节,还将有助于对煤矿 灾害实施风险管理,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 6 个部分 第 1 章,绪论。在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之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从国外、国内 两个角度介绍了学者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评述;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等。 第 2 章,理论分析。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相关的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 3 章,构建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通过对煤矿人的不安全行 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第 4 章,实证研究设计。提出本文实证研究的具体思路,引入结构方程模型,并对 其分析过程进行了介绍;对理论变量和测量指标进行设计。 第 5 章,实证研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某煤炭企业的相关数据,并对调 查对象的基本资料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对量表进行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 的信度和效度; 然后对所设定的煤矿人的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初始模型进行拟合、 评价、 修正、解释,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第 6 章,结论。归纳本文主要的实证研究结论,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展望进行 说明。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1.4.2 技术路线图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图 1.1 所示。 假设概念模型 问卷调查 模型的拟合 对策和建议 图 1.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模型的评价 问卷的质量检测 初始模型 拟合好 是 最终模型 否 模型解释 提出问题 资料收集与文献整理 不安全行为 的相关理论 不安全行为的 主要影响因素 模型修正 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2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9 2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引发的事故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不安全行为对事 故而言是“原因”,对环境、组织而言则是“结果”。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 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控制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国 内外有很多学者对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理论做过研究,本章将这些理论进行阐述与探讨。 2.1 不安全行为简述 2.1.1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的概念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在人机系 统中,人的操作或行为超越或违反系统所允许的范围时就会发生人的行为差错。这种行 为可分为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类似,人失误这一名词的含义也比较含蓄而模糊,人们对他做了 种种定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两种[23]。 (1)皮特定义人失误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它导 致不希望的时间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 (2)里格比认为,所谓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 换言之,人失误是指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被要求的功能之间产生较大 的偏差,其结果可能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 综合上面两种论述,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接 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可见,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都是表示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出现了可能导 致事故的行为,两种提法内容相近,考查客观事物的角度有差异。一般认为,在研究人 的行为规律时用“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研究“人-机-环”系统可靠性是用“人失误”更 合适。本文主要研究各种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因此采用“人的不安 全行为”的用词更为合适。 2.1.2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针对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安全行为的不同分类方法。例如我国在 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划分为 13 类,美国 的杜邦公司在其行为观察程序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划分为 5 类。 也有学者把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的不安全行为两大类[24]。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1)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指有目的、 有意图、 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 属故意的违章行为。 如酒后驾车、酒后上岗等。尽管这些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冒险” 。进一步思考而知,之所以要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愿望而甘愿受 到伤害的风险。由于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估计的不当,心理存在侥幸,在避免 风险和获取利益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2)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的或者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人们一旦认识到其危害 性,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这类错误的表现形式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人没有感觉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或者外部信息错误, 比方说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的 发生; ②人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如色盲等; ③因自身经验和知识的缺乏造成判断的失误,如从业的时间比较短,相关知识了解 的不多等; ④因操作技能水平不高而造成失误,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上岗工作; ⑤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而造成失误,如疲劳作业等。 上述各因素可能会单独的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还有可能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管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都有 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2.2 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理论 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有的从心理、 行为等因素进行研究, 有的从组织、 环境等因素研究。不安全行为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因此不安全行为没有确定的、独 立的理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2.2.1 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安全科学的理论, 讨论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各 种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研究人对安全的认识、情感以及与事故、职业病作斗争的意 志。也就是研究人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心理过程,旨在调动人对安全 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其防止事故的能力。 安全心理学要研究安全问题,而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既有人本身的问题,也有技 术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25]。安全心理学并不企图研究所有影响人的安全的因素,而 只是从心理学的特定角度研究人的安全问题。安全心理学也要涉及其他因素,但着眼点 2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1 是讨论分析其他各因素如何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安全。其基本模式可用图 2.1 表示。 安全心理学对生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研究主要体现在疲劳和应激两个方面。 (1)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它并非由单一的、明确的因素构成,目前 对疲劳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 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劳动过 程中,人体承受了肉体或精神上的负荷,受工作负荷的影响产生了负担,负担随时间推 移的不断积累就将引发疲劳,导致疲劳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 作业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容易疲劳。 ②作业速度 作业速度越高越容易导致疲劳。根据劳动定额学研究,每一种作业都有适合于一般 作业人员的合理速度,在合理的作业速度下劳动,人可以维持较长时间而不感到疲劳, 体能的支出比较经济。 ③作业态度 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动机对心理疲劳影响极为明显。 劳动热情高, 工作兴趣大, 主观疲劳的感受就越小。 ④作业时刻 作业时间也会影响疲劳的产生和感受疲劳的程度。 比如夜班作业比白天作业容易疲 劳。这和人体机能在夜间比在白天较低有关。 ⑤不良的作业环境 不合适的照明条件、湿度、温度、噪声、粉尘等都会增加作业人员的精神与肉体负 担,造成疲劳感。 生产中的劳动 人际关系 安全规章制 社会环境 机器系统 自然环境 生 理 心 理 人的 安全 图 2.1 安全心理学研究对象模式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⑥影响疲劳的具体因素 a. 作业类别 能量消耗大的劳动作业、 作业的速度快、 作业的种类多变化大且复杂、 作业范围广、 精密度要求高、注意力要求高集中、操作姿势特殊、一次性持续时间长、有危险的作业、 环境恶劣的作业; b. 作业条件 作业不熟练、睡眠不足、上班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充分、平均拘束时间过长、年 龄过低或过高、疾病、生理的周期不适; c. 劳动者的主现条件 劳动情绪低下、劳动兴趣不大、人际关系不和、家事不称心、担负责任重大等。 (2)人的应激与安全 生产过程中,操作活动的要求随实际情境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适应这种变化的能 力是有限的。因此,当人们面临超出适应能力范围的工作负荷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现 象。 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很多,可把它们分成四个方面,作业时的环境因素、工作因 素、组织因素和个性因素。 ①环境因素 如工作调动、晋升、降级、解雇、缺乏晋升机会,原来的心理活动模式(反应方式) 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生活空虚无目的等等,都会使人产生应激状态,这些问题不 仅仅限于工厂,在现代办公建筑中也会发生这种应激反应。 ②工作因素 恶劣的工作环境,如噪声、高温、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工作空间过狭等常成为应激 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