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菱煤矿沉陷区内修建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分析.pdf
致 谢 致 谢 本论文是在王继仁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没有王继仁教授的指导、鼓励及资金 上的大力支持,论文是不可能得以顺利完成的。师从三载,收获颇丰,感触亦深。王继 仁老师优秀的做人品质, 严谨的治学态度, 开拓创新的精神,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能力, 忘我的工作精神给学生树立起潜移默化的典范作用, 这也是导师传授给学生最宝贵的财 富。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感谢邓存宝老师对我论文的研究与撰写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 I - 摘 要 摘 要 在采空区上方修建高速公路时,路基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受开采沉陷变形的影响 较大。采空区地表沉陷造成的倾斜会导致行驶车辆重心偏移;水平变形和移动使路面受 拉伸开裂、受压隆起,路面产生波浪壮起伏,路面或路基中产生局部离层破坏。 沈大、沈山、沈丹高速公路经越连接线经由红菱煤矿矿区,为了安全、经济地进行 修建高速公路,需要对高速公路所经路线的稳定性和危害性作出分析。根据高速公路线 位图,参考红菱煤矿目前开采和规划情况,本论文通过概率积分法和 ANSYS 有限元数值 模拟对高速公路连接北线进行安全性分析,得出该连接线不能保证公路工程的安全。同 时通过对高速公路连接南线的地层结构特性分析及 ANSYS 有限元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高 速公路经越连接南线所经过采空区变形基本稳定,可满足高速公路的建设。 关键词红菱矿区;安全评价;开采沉陷;地表移动 - II - Abstract Abstract Deation of mining subsidence has greater impact on the sugared bearing capacity and stability when construction speedway on the top of gob, the tilt caused by ground subsidence of gob will lead to the vehicles focus offset; horizontal deation and moving making the road the tension cracking, compression uplift, pavement damage arising from partial abscission layer. Shen-Da, Shen-Shan, Shen-Dan expressway pass through Hung Ling coal mining area, in order to safe, economical way to build highways, the stability and harm of expressway needs analysism.According to highway alignment map, referring to the current coal mining and planning of Hung Ling coal mining,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afety of the north highway connecting line through the probability integral and ANSYS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which can not guarantee that highway construction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highway connecting southern route through the strata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SY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ation of the gob through the Southern lines is stability and can meet highwa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ong ling coal mine; safety uation; mining subsidence; surface migration - III - 目 录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II 引 言....................................................................................................................................1 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2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2 1.1.1 论文的研究意义...............................................................................................4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5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5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5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6 2 红菱煤矿区域开采情况及与地表环境的相对关系.............................................................7 2.1 自然地理......................................................................................................................7 2.2 煤田地质......................................................................................................................7 2.2.1 地层...................................................................................................................7 2.2.2 地质构造...........................................................................................................7 2.2.3 水文地质.........................................................................................................10 2.2.4 煤层.................................................................................................................10 2.3 红菱煤矿区域煤层开采及与地表高速公路线位位置情况....................................10 2.3.1 红菱煤矿概况.................................................................................................10 2.3.2 煤层开采情况及规划以及地面高速公路线位位置情况.............................11 3 开采沉陷区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14 3.1 开采沉陷的基本特征................................................................................................14 3.1.1 岩层移动及特征.............................................................................................14 3.1.2 地表移动及移动盆地.....................................................................................15 3.2 开采沉陷区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15 4 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17 4.1 概述............................................................................................................................17 4.2 单元开采图................................................................................................................18 4.4 倾斜煤层非充分采动时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20 4.5 地表移动的延续时间................................................................................................21 4.3 倾斜煤层倾斜主断面地表移动变形基础参数计算...............................................19 - IV - 5 红菱煤矿开采对地表公路连接北线的安全评价...............................................................23 5.1 运用概率积分法预计连接北线稳定性....................................................................23 5.1.1 预计方法及计算公式.....................................................................................23 5.1.2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参数的确定.................................................................25 5.1.3 利用概率积分法预计公路位置的地表移动和变形方法.............................26 5.1.4 结果分析.........................................................................................................26 5.2 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进行数值模拟连接北线稳定性.....................................29 5.2.1 模型的简化及参数的选取.............................................................................29 5.2.2 结果及分析.....................................................................................................30 6 红菱煤矿开采对地表公路连接南线的安全评价..............................................................34 6.1 区域地层稳定性分析评价........................................................................................34 6.1.1 地层采动破坏程度分析.................................................................................34 6.1.2 地层结构特性分析.........................................................................................35 6.1.3 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35 6.2 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进行数值模拟连接南线稳定性.....................................38 6.2.1 模型的简化及参数的选取.............................................................................38 6.2.2 结果及分析.....................................................................................................39 结论与展望..............................................................................................................................51 参考文献..................................................................................................................................53 学位论文数据集......................................................................................................................56 - 1 - 引 言 引 言 矿山开采的对象是各种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生产、赖以生息的物质基 础。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 76左右,2008 年我国原煤 产量达 21.3 亿吨,占我国所有矿产资源开采总量的 26,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煤生产国 和消费国。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其采掘和加工利用过程造成的损害是最普遍的和 最长期的,同时,也是最严重的。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和控制煤炭采掘和加工利用过 程中产生的损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煤炭开采后在地下形成的采空区可能造 成地表塌陷,产生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对开采造成的地表环境破坏 做出正确的影响评价;在采动过程中能够随时根据各种监测手段获取资料,以便对开 采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者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开采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 2 - 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我国煤炭开发强度很大,在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日见恶化、人均耕地及人均 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如何解决煤炭资源开采与所造成的地表沉陷及环境保护的矛 盾已成当务之急。显然,按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要求,采用新的理念对煤矿开采 地表沉陷进行科学、合理控制与治理利用既是绿色开采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也是 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必然趋势。 本文在进行地表沉陷及损害预测、效益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地表特征及煤层 赋存与现有的开采技术与装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力争化害为利,或控制沉陷以 保护土地及生态环境,或利用沉陷进行生态景观重建,或通过协调开采最大限度地降 低开采损害,综合考虑煤层赋存条件、地表特征、现有开采技术与装备,将地下开采 优化、地表沉陷控制、生态景观保护与重建构成有机整体,通过不同开采方案及降沉 措施引起的地表沉陷及损害景观动态演变显示,采后矿区生态景观规划,资源消耗、 环境损益测算,复垦整治效果、费用比较,总开发收益评价,综合应用定性定量相结 合的多目标集成、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通过循环比较优选,挑选出社会经济效益、 资源环境效益整体最优的开采方法、方案及降沉复垦措施,构建地下开采方法方案选 择、地表沉陷控制、生态景观保护与重建整体优化的理论体系。 采空区是指矿产被采出后留下的空洞区。在矿产被采出后,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 平衡遭到破坏,采空区周围的岩层失去支撑,而向采空区内逐渐移动,上覆岩层随之 产生变形、离层、裂缝甚至破坏跨落,岩层和地表的移动过程将持续发展到所有被采 动岩层达到新的平衡为止。这个过程称为“矿山开采沉陷”,其范围称为开采沉陷区。 矿山开采沉陷与覆岩的性质、产状、埋深、开采规模、开采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和覆 岩的破坏持续时间等有关。地下煤层被采后,空洞上覆岩层失去支撑,原来的平衡状 态被破坏,覆盖岩层在重力和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破裂、位移等,趋于建立 新的平衡。当开采宽度增加到相当大以后,再增加开采宽度对停采上方地表移动和变 形几乎没有影响时,即盘形盆地中央平底部分的移动值都达到该条件下的最大值,并 且相等,称之为“充分采动”,否则为“非充分采动”。在开采过程中至开采结束后一段 时间内,开采沉陷逐渐波及地表,引起地表的一系列病害,如路面开裂、路基填料松 散以及由于不均匀沉陷导致线形在平纵方向发生一系列不良变化,影响到地表建筑物 及路基路面的安全。 - 3 - 在采用全部垮落法和煤柱支撑法管理顶板,同时采用条带开采时,上覆岩层变形 破坏可以划分为垮落带冒落带、断裂带裂隙带和弯曲带等三个特征不同区域。 1垮落带冒落带是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 采煤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 直接顶板岩层产生的破坏范围。其形成的机理主要是由于巷道顶板的岩石重量超过其 抗拉强度引起的。一般来讲,矿层越薄,冒落带高度越小;顶板管理方式不同,冒落 带高度也不同,同时,冒落带具有不规则性、碎胀性和可压缩性等特点。 2断裂带裂隙带位于冒落带之上,主要由岩层离层及其相对滑移而生成,与冒 落带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冒落带和裂隙带统称为透水裂隙带。其断裂裂缝的形式具 有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规律性,在靠近冒落带的岩层,断裂严重,裂缝的贯通性明显在 此区域内,一般会有顺层面脱开的离层裂缝。 3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是指裂隙带以上至地表的岩土层。在垂直剖面图上, 其上下各部分的沉降差异很小,一般不会出现离层现象,此区域也有可能出现裂缝, 但其微小,数量较少,贯通性很差,导水性微弱。总之,“三带”特征是为了研究方便 而人为划分的,事实上覆岩的破坏形态是连续的,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高度。 作为开采沉陷研究主体的岩体可以用两种完全不同的介质模型来模拟一种是连 续介质模型,一种是非连续介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认为在运动过程中介质始终保 持其连续性,介质单元之间的联系关系保持不变;非连续介质模型则认为在移动过 程中,介质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介质单元之间原有的联系关系发生变化,单元互相分 离并发生相对运动。由于岩体中有一系列原生的和开采引起的裂隙面和其他非连续 面,所以用非连续介质模型研究开采沉陷问题是适当的。 矿难在我国时有发生,矿工安全急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 的内在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针对复杂的地质岩层条件进行研究,能够对矿山开 采沉陷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是提高矿井承受能力的需要,是确保矿井稳产、高产的 需要,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是确保地表人身环境安全的需要,是确保我国经 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针对红菱煤矿开采沉陷对地表建筑物以及公路铁路 的影响,进一步进行安全评价,已达到保证人身、环境和安全生产的目的。因此,研 究采空区地表的变形破坏规律和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 4 - 采空区路基路面稳定性问题在国内外都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尚处于起步阶 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对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煤进行了长期、 深入、细致的研究,在采空区变形破坏规律和地表移动规律等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 资料,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在实际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关于在采空 区再建公路及其他建筑物的研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过去仅有的关于采空区路基稳 定性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运用传统方法,主要通过测量观察,然后结合实地数据分析 来判别其稳定性。此方法耗时长,费用大,且对采空区一些资料没有充分利用,不利 于科研下一步进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工程应用软件不断完善为开展研究提供 了新的工具。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利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费用,在较充 分利用采空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寻求采空区路基路面变形破坏规律。 红菱煤矿采空区上方地表修建有高速公路,路基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受开采沉陷变形 的影响较大。采空区地表沉陷造成的倾斜会导致行驶车辆重心偏移;水平变形和移动 使路面受拉伸开裂、受压隆起,路面产生波浪壮起伏,路面或路基中产生局部离层破 坏。因此本文根据红菱煤矿的实际情况,为了满足安全需要,采用概率积分法和有限 元分析软件 ansys 进行数值模拟,对红菱矿区采空区地表上高速公路所经路线的稳定 性和危害性做出有效的、合理的评价。概率积分法是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开采沉陷预 计模型。它将单元开采引起的上覆岩层的下沉视为一随机事件,以事件发生的概率来 描述岩体的沉降可能性和沉降量。 1.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煤矿开采沉陷的研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 煤矿开采必然会破坏岩体内和地面上的一些生产和生活设施,影响生产的发展和人民 生活的提高。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只有依靠对开采沉陷的深入研究,成功地在建筑物 以及铁路、公路下进行采煤,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岩层与地表移动理论。 进行开采沉陷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评价,以采取必要治理措施来减小或者避免开采沉陷 对地表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预测、分析和评定开采沉陷对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破坏 程度,针对破坏情况提出防护和治理的措施。 针对红菱煤矿开采和规划及其与地表相关岩土参数、高速公路线位位置关系,采用概 率积分法和有限元法对南北线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和影响评价,这是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的。 - 5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末,采矿可引起的覆岩移动与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井巷和地面建筑 物的损害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记录。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一些 产煤先进的国家就已把岩层与地表移动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关于矿山开采沉陷及 防治的研究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的研究成果。前苏联、波 兰、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采矿业发达国家对开采沉陷的理论和实践都进 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前苏联学者早在 30 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对开采后的岩层移 动进行了地面观测和地下观测,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实测数据,并据此对岩层控 制和采煤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研究了岩层及地表受采动影响后的运动特征、影响 和破坏的范围及程度。 我国对开采沉陷理论的研究是从 50 年代才开始起步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积 累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在借鉴外国先进技术、经验基础上,再加上工程技术人员的创 新改进,我国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且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一套开采沉陷理 论。如工程技术人员常用的“概率积分法”即是我国学者刘宝深、廖国华等在波兰学 者李特威尼申J.Litwinszyn的随机介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我较成熟 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开采沉陷预计方法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数字化矿井,方便、快捷、更科学性 的要求越来越多。由此伴随着产生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对采空区地表环境影响评价是目 前国内外应用较好的一种辅助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快速大面积模拟各种开采 条件下开采对地面的影响程度,快速计算出地表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 形等指标,并且通过对参数的调整、修改能使预计更加符合实际,效果更佳。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通过红菱煤矿开采区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地表公路沉陷与采空区的 地表移动的精确关系。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开采沉陷区的地边移动边界的确定;概 率积分法对地表移动和变形预分析;有限元理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最终达到对红菱 煤矿开采对高速公路连接线安全影响评价。 - 6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收集地区地质构造、地层、地下水以及气候资料和有 关测试和监测数据以及其它的基本资料,包括前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利用概率积分 法预计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根据已有资料和数据,引入边界条件,建立随机有限元模型,对采空区地表变形及稳 定性分析,最终做出红菱煤矿对沈大、沈山、沈丹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的安全评价。 - 7 - 2 红菱煤矿区域开采情况及与地表环境的相对关系 2 红菱煤矿区域开采情况及与地表环境的相对关系 2.1 自然地理 红菱矿隶属沈阳市苏家屯区红菱堡镇。位于哈大高速公路西侧,沙河南、北 两岸。地下对应的是红菱煤矿的北一、北二采空区,西及西北侧为 3 煤、7 煤和 12 煤煤 层露头,南以矿井工业广场保护煤柱、铁路桥保护煤柱为界,东及东北 侧为北沙河大 桥、 南跨线桥、 北跨线桥和哈大高速公路保护煤柱等。 区域地势平坦, 地表标高+24.9m~ +32.5m,河堤标高+35m~+36m 左右。图 2-1 为南红菱堡,北红菱堡村平面位置图。 南红菱堡,北红菱堡村是以水稻田种植为主的农业乡镇。由东向西流经两村间沙河属季 节性河流, 发源于 抚顺东部山区, 全长 117km, 在辽阳与太子河相汇。 沙河河床宽 10m~ 100m,水深 1m~2m。区内最大流量 1590m/s,最高洪水位+34.47m。区域内寒温带大陆 性气候,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0℃,年平局 气温在+8℃左右。年最大降雨量 686mm,雨量多集中在 7、8 两月份。冻结期一般为 每年 11 月至翌年的 4 月份,最大冻结深度 1.3m。区域属华北地震区辽南地震十度带, 为四类烈度区。 2.2 煤田地质 2.2.1 地层 红菱矿井田地全部被第四系统地层所覆盖,无基石出露。区域所见地层从老到新有 古生界中奥陶系的马家沟组,中石炭系本溪组,上石炭系太原组,下二迭系的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上二迭系上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中生界侏罗系大明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 地层厚度及岩性特征见表 2-1. 2.2.2 地质构造 红菱矿煤田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辽东台背斜与下辽河断陷带内, 林盛堡向斜西翼 中段。井田内构造分为两组,一组为 NE 向,一组为 NW 向,均为高角度断层。区域岩 - 8 - 浆活动发生在燕山期。多次间歇喷发的火山岩一般对煤层无大影响。但喜山期基性岩的 浅层侵入,对煤层和煤质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 北一、北二采区为简单的单斜构造区,浅部地层倾角较缓,约为 30左右,深部地 图 2-1 红菱煤矿平面图 Fig.2-1 planar graph of Hongling Coal Mining - 9 - 层倾角变陡,达 45左右。浅部存在一条较大的 NE 向断层,即北风井断层,3 条次级 断层规模较小。断层倾角 70~50左右。 表表 2-1 地层厚度及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及岩性特征 Tab.2-1 lithologic character and strata thickness 地层时代 系 统 组 厚度/m 岩性特征 第四系 110~120 底部为砾石系、沙砾系,上部为亚砂土、亚 粘土及地表腐植土,不整合于各系地层之上。 侏罗系 上统 大明山组 70~350 由粉砂岩、砂岩等组成,不整合超复于古生 界地层之上。 石千峰组 400 由粗砂岩、砾岩等组成。 上统 上石盒子组 350 由砂石、厚层状~粗砂岩等组成。 下石盒子组 200 由砂岩、薄层泥岩、粉砂岩等组成。 二迭系 下统 山西组 95 为主要含煤地层。下部砂岩段由中~粗粒砂 岩组成,厚 5~20m;上部含煤段含煤 7 层,主采 层 7 煤厚 0.41~2.7m,平均厚度为 2.0m。 上统 太原组 98 为主要含煤地层。下部砂岩段厚 10~15m;下 部含煤段由黑色泥岩、煤层、黑灰色粉组成,厚 25~35m;中间砂岩段厚 10~15m;上部泥岩段厚 15~20m。 石炭系 中统 本溪组 100 下部杂色泥岩段厚 50~70m;上部石灰岩段 厚 40~50m,假整合于马家沟组地层之上。 奥陶系 中统 马家沟组 400 深灰,褐色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及白 云质灰岩。假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之上。 - 10 - 2.2.3 水文地质 区域地势平缓,地面坡降较小,地表径流及排泄条件不佳,沙河为季节性河流,水 位随季节变化。 含水层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侏罗系下统砂岩、 砾岩层间裂隙水; 二叠系、 石灰系、 奥陶系及岩浆岩等层间裂隙水和岩溶水。 各含水层间均有隔水层存在, 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其中,第四系含水层孔隙水水位埋深 2~3m,以大气降水及灌溉回 归水补给为主。 2.2.4 煤层 红菱井田含煤地层为陕西组和太原组,地层沉积稳定。发育良好,共含煤 14 层。 山西组含煤 7 层。由上而下分别为 1~7 号层;太原组含煤 7 层,层 2 号是 8~14 号层。 其中, 3、 7、 12 号为煤为全区发育的可采层。 据 19~19′地质剖面图以及第 648 号\第 650 号钻孔柱状图,北一 、北二区 3 煤与 7 煤煤层间约为 51m,7 煤与 12 煤厚 3.2~3.6m, 局部分为 12-1、12-2 上下两层。7 煤和 12 煤有天然焦夹层,局部不可采。 2.3 红菱煤矿区域煤层开采及与地表高速公路线位位置情况 2.3.1 红菱煤矿概况 红菱煤矿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红菱堡镇,是生产主焦煤的大型矿井。井田北 起林盛堡镇吉祥屯村与林盛矿相邻南近辽阳柳条寨乡西大堡村,以 F58断层为界与红阳 三矿为邻。西起北红菱堡村、北烟台村,以 F59断层与红阳三矿相邻,东至红菱堡村、 西三角村,以 1200m 煤层底板等高线及 F19断层为界。南北长 12.3 km,东西宽 1.4 km, 面积 16.82 km2。 红菱井田为林盛堡向斜西翼中段的单斜构造区,地层倾角 20~45,浅部缓、深部 陡。矿井建于 1969 年 12 月 15 日,1976 年 3 月 20 日简易投产,设计能力为 90 万吨/ 年,1984 年改扩建能力 150 万吨/年。矿井采用竖井阶段石门分区式开拓。-550 水平为 一水平,开采上、下限标高为-325m、-780m、1000 水平为二水平,开采上、下限标 高为-780m、-1200m。矿井现在的生产水平为一水平。以-325 总风大巷通北风井, 与各采区相连。-550 运输大巷与各采区绞车上下山相连。矿井主要开采 3 煤、7 煤和 12 煤,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全陷法。 - 11 - 2.3.2 煤层开采情况及规划以及地面高速公路线位位置情况 南红菱堡、北红菱堡村井下对应的位置是红菱煤矿的北一、北二采区,回采煤层有 3 煤、7 煤和 12 煤,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全陷法。该两采区开采时间为 1978~1997 年。 目前红菱煤矿正在开采北三采区,该采区主要开采十二煤,三煤,七煤局部开采。十二 煤分两个分层开采,分层厚度为 0.8m 和 3.5m,北三采区-530 水平以上在 2003 年以前 开采已经结束。2004~2006 年主要开采是-610 水平和-690 水平的北三采区。并继续向 深部开采。 红菱煤矿目前基本上开采的是第一水平,即-550 水平,-550 水平北一、北二采区已 经开采结束近十年左右,北三采区目前正在开采。地表主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