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研究.pdf
扫码移动阅读 第45卷 第4期 2 0 1 9年4月 工矿自动化 I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 Vo l . 4 5N o . 4 A p r . 2 0 1 9 文章编号1 6 7 1-25 1 X(2 0 1 9)0 4-00 5 4-05 D O I1 0. 1 3 2 7 2/ j . i s s n. 1 6 7 1-25 1 x. 2 0 1 8 1 1 0 0 7 3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研究 高润东, 熊晓燕, 郭浩 ( 太原理工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2 4) 摘要 针对目前带式输送机驱动控制研究忽略了输送带的黏弹性对启动过程的影响、 不能较好地模拟带 式输送机启动过程的问题, 分析了输送带的力学特性及黏弹性模型, 并选用 V o i g t模型对输送带进行建模; 利用S i m u l i n k与 AME S i m 联合仿真平台, 分别对带式输送机的机械部分和电动机控制部分进行建模。根 据直接转矩控制原理和协同控制思想设计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主从控制策 略, 以头部驱动电动机为主驱动, 其余为从驱动, 控制带式输送机头部、 中部、 尾部3个驱动的输出转速和转 矩, 使得带式输送机以预设速度曲线平稳启动并运行。仿真结果表明, 由于输送带的黏弹性作用及带式输送 机加速度不断变化, 导致带式输送机的负载转矩不断变化, 但带式输送机头部、 中部、 尾部3个驱动均能很好 地跟踪预设的启动速度, 说明三点驱动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控制带式输送机的启动和运行过程。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三点驱动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 协同控制; 输送带力学特性; 黏弹性模型;V o i g t模 型; 联合仿真 中图分类号T D 6 3 4. 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 0 1 8-11-30; 修回日期2 0 1 9-03-09; 责任编辑 胡娴。 基金项目 山西省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2 0 1 7 0 5 D 2 1 1 0 0 9) 。 作者简介 高润东(1 9 9 2-) , 男, 山西运城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动态设计, E-ma i l7 2 4 3 2 6 9 1 8@q q . c o m。 引用格式 高润东, 熊晓燕, 郭浩.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研究[J]. 工矿自动化,2 0 1 9,4 5(4) 5 4-58. GAO R u n d o n g,X I ONG X i a o y a n,GUO H a o .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r e e- p o i n t d r i v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l o n g d i s t a n c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 2 0 1 9,4 5(4) 5 4-58. Re s e a r c h o n t h r e e- p o i n t d r i v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l o n g d i s t a n c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GAO R u n d o n g, X I ONG X i a o y a n, GUO H a o (C o l l e g e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a n d V e h i c l e E n g i n e e r i n g,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T a i y u a n 0 3 0 0 2 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I n v i e w o f t h e p r o b l e m s t h a t i n f l u e n c e o f v i s c o e l a s t i c i t y o f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o n s t a r t i n g p r o c e s s i s n e g l e c t e d i n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o n d r i v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b e l t c o n v e y o r,a n d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s t a r t i n g p r o c e s s c a n n o t b e s i m u l a t e d w e l l,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v i s c o e l a s t i c m o d e l o f t h e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V o i g t m o d e l w a s s e l e c t e d f o r m o d e l i n g o f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 S i m u l i n k a n d AME S i m c o-s i m u l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w a s u s e d t o e s t a b l i s h m o d e l o f t h e m e c h a n i c a l p a r t a n d m o t o r c o n t r o l p a r t o f t h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s e p a r a t e l y . T h r e e- p o i n t d r i v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l o n g d i s t a n c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w a s d e s i g n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p r i n c i p l e o f d i r e c t t o r q u e c o n t r o l a n d t h e i d e a o f c o o p e r a t i v e c o n t r o l .T h e s y s t e m a d o p t s m a s t e r-sl a v e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t a k e s h e a d d r i v i n g m o t o r a s m a i n d r i v e r a n d t h e r e s t a s s l a v e d r i v e r s t o c o n t r o l o u t p u t s p e e d a n d t o r q u e o f t h e t h r e e d r i v e r s a t t h e h e a d p a r t,m i d d l e p a r t a n d t a i l p a r t o f t h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w h i c h e n a b l e s t h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t o s t a r t a n d r u n s m o o t h l y w i t h t h e p r e s e t s p e e d c u r v e .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a l t h o u g h l o a d t o r q u e o f t h e c o n v e y o r i s c o n s t a n t l y c h a n g i n g d u e t o v i s c o e l a s t i c e f f e c t o f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o f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n v e y o r,t h e t h r e e d r i v e r s a t t h e h e a d p a r t,m i d d l e p a r t a n d t a i l p a r t o f t h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c a n t r a c k t h e p r e s e t s t a r t i n g s p e e d w e l l ,w h i c h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t h r e e - p o i n t d r i v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c a n c o n t r o l t h e s t a r t- u p an d o p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w e l l . K e y w o r d sb e l t c o n v e y o r;t h r e e- p o i n t d r i v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d i r e c t t o r q u e c o n t r o l;c o o p e r a t i v e c o n t r o l; 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o f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v i s c o e l a s t i c m o d e l;V o i g t m o d e l;c o -si m u l a t i o n 0 引言 带式输送机目前正在朝着长距离、 高带速和大 运量等方向发展[ 1]。由于材料的限制, 输送带所能 承受的最大张力不可能无限增加, 所以, 头部单独驱 动不能满足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需求, 必须在带式 输送机的尾部、 中部等适当位置添加驱动。然而多 点驱动面临的技术难题在于如何保证各个驱动之间 的功率平衡和输送带的速度稳定。 文献[ 2] 运用电流控制调节法来实现功率平衡, 通过检测各驱动电动机的电流来调节相应的液黏装 置, 从而改变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使得各电动机的功 率趋于平衡。文献[ 3-6] 通过控制液体黏性传动装 置来实现各电动机之间的功率平衡。文献[ 7-9] 采 用C S T软启动装置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的平稳启动。 文献[ 1 0-11] 设计了带式输送机单点驱动变频控制 系统, 实现了对电动机转速、 转矩和电流等的控制。 文献[ 1 2-14] 设计了带式输送机多电动机驱动变频 控制系统, 实现了多电动机之间的功率平衡。上述 研究中, 均采用一个恒值负载来代替带式输送机启 动过程中的转矩, 忽略了输送带的黏弹性对启动过 程的影响, 与实际系统有一定差别, 不能较好地模拟 带式输送机启动过程。针对该问题, 本文充分考虑 输送带的力学特性, 基于S i m u l i n k与AME S i m联 合仿真平台, 分别建立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模型和 直接转矩控制变频器模型; 利用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和协同控制思想设计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 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主从控制策略, 以头部驱动电 动机为主驱动, 其余为从驱动, 控制带式输送机头 部、 中部、 尾部3个驱动的输出转速和转矩, 使得带 式输送机以预设速度曲线平稳启动。 1 系统结构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结构如 图1所示。其中, 电动机1为主驱动电动机, 位于机 头; 电动机2、3为从驱动电动机, 分别位于中部和机尾。 该系统包括电动机变频驱动模块和输送机模 块。其中, 变频驱动采用直接转矩控制方式[ 15], 控 制原理 采集各驱动电动机的定子电压和电流, 经过 坐标变换得到其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和电流 值, 进而计算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电动机的磁链值, 得 到电动机的磁链幅值、 磁链空间角度和电磁转矩; 将 这些值与各驱动系统所需值比较, 产生控制信号并 输入逆变器中, 控制逆变器中I G B T( 绝缘栅双极型 晶体管) 的通断, 使整流滤波后的直流电逆变为可控 图1 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结构 Fi g . 1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r e e- p o i n t d r i v i n g a n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的三相电输入电动机, 从而控制带式输送机启动和 运行过程, 使得输送机按照设定的转速平稳运行。 2 输送带力学特性和黏弹性模型 2. 1 输送带力学特性 输送带既具有承载功能, 又具有传输功能。在 带式输送机启动和运行过程中, 随着传输距离不断 增加, 在各种载荷的作用下, 输送带所表现出来的力 学特性也越来越复杂, 如图2所示, 其中σ为应力, ε为应变,t为时间。 (a)非线性特性(b)滞后特性 (c)蠕变特性(d)松弛特性 图2 输送带力学特性 Fi g . 2 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1)非线性特性。即使在应力缓慢增加时, 输 送带的应变和应力的关系也不完全符合胡克定律, 55 2 0 1 9年第4期 高润东等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研究 即输送带有很明显的非线性特性。 ( 2)滞后特性。输送带在加载和卸载时应力、 应变曲线不一致, 卸载时输送带的应变明显滞后于 加载时的应变, 具有滞后特性。 ( 3)蠕变特性。当输送带应力不变时, 应变随 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 最后趋于一个稳定值, 说明 输送带具有蠕变特性。 ( 4)松弛特性。当输送带应变保持不变时, 应 力随时间推移先增大后减小, 最后稳定在一个确定 的值附近, 说明输送带具有松弛特性。 2. 2 输送带黏弹性模型 输送带具有明显的黏弹性特性, 其中弹性是由 带芯材料决定的, 黏性是由橡胶覆盖层所引起的。 因此, 可通过不同的黏性模型和弹性模型组合在一 起来表现输送带的力学特性。常见的输送带数学模 型如图3所示。 图3 常见的输送带数学模型 Fi g . 3 C o mm o n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m o d e l o f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1)单一弹性元件模型由一个弹簧元件构成, 由胡克定律可知其应力、 应变关系为 σ= E ε ( 1) 式中E为弹性模量。 ( 2)M a x w e l l模型由一个阻尼元件和一个弹簧 元件串联而成。弹簧元件的应力σ 1和应变ε1的关 系为 σ1= E ε 1 ( 2) 阻尼元件的应力σ2和应变ε2的关系为 σ2=ηd ε2 dt ( 3) 式中η为黏滞系数。 模型中2个元件所受的应力相同, 即σ 1=σ2= σ , 总 应变ε为ε1, ε2的和, 结合式(2) 、 式(3) 可得 dε dt= 1 E dσ dt+ 1 η σ ( 4) 若输送带的应变一直保持初始应变不变, 则 σ=σ0ex p - E η () t(5) 式中σ 0为初始应力。 由式( 5) 可知,M a x w e l l模型能很好地表现输送 带的松弛特性, 却无法表现蠕变特性。 ( 3)V o i g t模型由一个弹簧元件和一个阻尼元 件并 联而成, 弹簧 和 阻尼 的应 力、 应 变关系 仍为 式( 2) 和式(3) 。该模型的总应力为2个元件的应力 之和, 总应变与2个元件的应变一致。设输送带的 应力为恒值σ 0 , 结 合式( 2) 、 式(3) 可得 ε=σ 0 E 1-ex p - E η ()() t ( 6) 由式(6) 可知, 当 V o i g t模型所受的应力为恒值 时, 一段时间后, 应变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值, 因此, 该模型能很好地表示系统的蠕变特性。 ( 4)三元固体模型和三元液体流变模型由多个 M a x w e l l模型和 V o i g t模型串、 并联而成, 均可准确 表现输送带的蠕变特性和松弛特性, 但均比较复杂, 参数较多且不易确定。 V o i g t模型具有模型简单、 参数容易测定等优 点, 虽然不能很好地反映输送带的松弛特性, 但是一 般带式输送机在启动之前都有预设的张紧时间, 通 过张紧装置的作用, 可以弥补带式输送机在启动过 程中 由 于 张 力 变 化 而 产 生 的 松 弛。因 此, 采 用 V o i g t模型对输送带进行建模, 以进一步分析带式 输送机启动时的动力学特性。 3 S i m u l i n k与AME S i m联合仿真分析 3. 1 联合仿真模型 以某煤矿全长6 0 0 0m的带式输送机为对象进 行研究, 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利用有限元分析方 法, 根据输送带的黏弹性等特性, 将该输送带离散为 1 2 0个以5 0m为一个基本单元的子模型, 每个子模 型包含一个V o i g t模型和一个质量块。 表1 三点驱动带式输送机参数 Ta b l e 1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 r e e- p o i n t d r i v i n g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系统元件参数名称参数值 输送带 滚筒 摩擦阻力系统 启动 电动机 减速器 带速/ (ms-1) 4 弹性模量/ (Nmm-1)16 0 0 0 输送带质量/ ( k g m-1) 42 带芯质量/ ( k g m-1) 25. 6 驱动滚筒直径/m m 1 0 0 0 改向滚筒直径/mm 6 3 0/1 0 0 0 摩擦因数 0. 0 2 6 启动拉紧力/k N 1 0 0 启动时间/ s 1 4 0 额定转速/ (rm i n-1) 1 50 0 额定电压/ V 6 6 0 减速比 20 分别在S i m u l i n k和 AME S i m 中建立带式输送 机模型和直接转矩控制变频器模型, 如图4和图5 所示。 65 工矿自动化 2 0 1 9年第4 5卷 1-驱动模块;2-输送带模块;3-张紧模块;4-控制器模块 图4 带式输送机AME S i m模型 F i g . 4 AME S i m m o d e l o f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图5 直接转矩控制变频器Si m u l i n k模型 F i g . 5 S i m u l i n k m o d e l o f d i r e c t t o r q u e c o n t r o l i n v e r t e r 带式输送机模型主要包括输送带模块、 驱动模 块、 张紧模块和对接到 S i m u l i n k中的控制器模块。 其中, 输送带模块由若干个V o i g t模型和质量块串 联而成, 驱动模块包括驱动电动机、 驱动滚筒、 改向 滚筒和减速器等, 张紧模块的主要设备是张紧滚筒。 直接转矩控制变频器模型由输入模块、 变频器模块 和带式输送机模块串联而成。 联合仿真时, 采集带式输送机AME S i m模型里 各驱动电动机的转速、 定子电流和定子电压等信号, 并输入直接转矩控制变频器 S i m u l i n k模型的变频 器模块中, 变频器模块输出电动机所需的电信号至 AME S i m模型中的驱动模块, 从而控制整个带式输 送机运行。 3. 2 仿真分析 仿真参数设置 仿真时间为2 4 0s; 采样周期为 0. 0 1m s; 磁链给定值φ*s=0. 9 5 Wb, 磁链滞环范围 为[-0. 0 0 1,0. 0 0 1] , 转矩滞环范围为 [ -0. 1, 0. 1] 。 仿真过程0~5 0s为带式输送机的张紧时间, 带式输送机采用最基本的恒力张紧;5 0~1 9 0s , 变 频控制器控制电动机驱动带式输送机沿着预设的 “ S” 形速度曲线从0加速到4m/s;1 9 0~2 4 0s, 变频 器继续控制电动机驱动带式输送机以4m/s的速度 稳定运行。 带式输送机头部驱动电动机定子磁链轨迹如 图6所示。由仿真曲线可知, 磁链轨迹接近圆形, 磁 链的幅值被限制在0. 9 4 9~0. 9 5 1 Wb, 说明所设计 的变频器能够控制电动机磁链按照工况需要变化。 图6 头部驱动电动机定子磁链轨迹曲线 Fi g . 6 T r a j e c t o r y c u r v e o f s t a t o r f l u x l i n k a g e o f h e a d d r i v i n g m o t o r 带式输送机系统头部、 中部和尾部驱动电动机 处输送带的速度和驱动滚筒的角加速度变化曲线如 图7和图8所示。 图7 头部、 中部、 尾部各驱动电动机处输送带的速度 F i g . 7 S p e e d o f c o n v e y o r b e l t a t h e a d p a r t, m i d d l e p a r t a n d t a i l p a r t d r i v e m o t o r 75 2 0 1 9年第4期 高润东等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研究 图8 头部、 中部、 尾部各驱动滚筒的角加速度 F i g . 8 A n g u l a r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o f d r i v e r o l l e r s a t h e a d p a r t,m i d d l e p a r t a n d t a i l p a r t 在0~5 0s的张紧时间内, 由于张紧装置的作 用, 输送带速度和驱动滚筒的角加速度均有短暂波 动, 由于张紧装置位于头部驱动滚筒处, 故由张紧引 起的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波动从机头到机尾呈衰减趋 势。在5 0~1 9 0s的加速过程中, 通过变频器控制, 系统从静止逐渐加速到4m/s, 实现了无极调速功 能; 同时, 由于带式输送机速度沿“ S” 形正弦曲线变 化, 所以, 各驱动滚筒的角加速度呈正弦变化; 由于 尾部驱动滚筒离张紧装置较远, 所以, 尾部驱动滚筒 的角加速度有轻微波动。在1 9 0~2 4 0s的稳定运 行阶段, 各驱动滚筒的角加速度均为0, 带式输送机 以4m/s的速度稳定运行。 在整个带式输送机启动过程中, 由于输送带的 黏弹性作用及带式输送机加速度不断变化, 导致带 式输送机的负载转矩不断变化, 但整个系统仍然能 以预设的速度曲线启动, 带式输送机头部、 中部、 尾 部3个驱动均能很好地跟踪预设的启动速度, 带式 输送机的速度波动较小, 说明三点驱动控制系统能 够很好地控制带式输送机的启动和运行过程, 使得 带式输送机平稳启动、 运行。 4 结论 ( 1)根据直接转矩控制原理和协同控制思想, 设计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三点驱动控制系统。 ( 2)在 AME S i m 中搭建了完整的带式输送机 模型, 并基于 S i m u l i n k与 AME S i m 联合仿真平台 完成了整个系统从启动到稳定运行的仿真。仿真中 充分考虑了输送带的力学特性, 与采用恒值负载代 替带式输送机启动过程中的转矩相比, 仿真结果更 具有说服力。 ( 3)仿真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系统能够很好地 控制带式输送机启动过程中的转矩和转速, 使其能 够平稳启动、 运行。 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 [1] 揭施军, 熊晓燕, 武兵, 等.带式输送机拉紧装置及其 张力控制系统研究 [J].工矿自动化, 2 0 1 8,4 4(2) 9 0-95. J I E S h i j u n,X I ONG X i a o y a n,WU B i n g,e t a l . R e s e a r c h o n t e n s i o n d e v i c e a n d i t s t e n s i o n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b e l t c o n v e y o r[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 2 0 1 8,4 4(2) 9 0-95. [2] 徐鲁辉, 李福东, 张超, 等.多机驱动带式输送机功率 平衡的研究与分析 [J].工矿自动化, 2 0 1 1,3 7(5) 6 3-66. XU L u h u i,L I F u d o n g,Z HANG C h a o,e t a l . R e s e a r c h o f p o w e r b a l a n c e o f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d r i v e n b y m u l t i- mo t o r a n d i t s a n a l y s i s[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2 0 1 1,3 7(5) 6 3-66. [3] 王坤, 包继华, 刘思哲, 等.液体黏性传动在带式输送 机多点驱动起车过程中功率平衡的应用研究[J].矿 山机械,2 0 1 0, 3 8(1 3) 7 7-80. WANG K u n,B AO J i h u a,L I U S i z h e,e t a l . S t u d y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h y d r o-vi s c o u s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t o p o w e r b a l a n c e d u r i n g m u l t i-mo t o r e d s t a r t i n g o f b e l t c o n v e y o r[J]. M i n i n g & P r o c e s s i n g E q u i p m e n t,2 0 1 0, 3 8(1 3) 7 7-80. [4] 高洁, 裴计田, 谷明霞.大型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分析 及控制[J].煤炭工程, 2 0 1 1,4 3(1 0) 1 0 1-10 2. [5] 应成龙, 闫茹.液体粘性传动装置在带式输送机中的 应用[J].煤炭工程, 2 0 0 7,3 9(6) 6 7-68. [6] 姜雪, 周满山, 张媛.多点驱动的上运带式输送机功率 平衡的研究[J].矿山机械, 2 0 0 7,3 5(6) 8 4-86. J I ANG X u e,Z HOU M a n s h a n,Z HANG Y u a n . S t u d y t o b a l a n c e o f p o w e r o f u p h i l l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w i t h m u l t i-s p ot d r i v i n g[J]. M i n i n g &P r o c e s s i n g E q u i p m e n t,2 0 0 7,3 5(6) 8 4-86. [7] 章军, 贾春玉. C S T驱动装置选用探讨[J].煤炭工程, 2 0 0 5,3 7(1 2) 8-11. [8] 郭建军, 郭建廷.带式输送机多机拖动功率平衡问题 的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 2 0 0 8,3 6(1) 8 8-91. GUO J i a n j u n,GUO J i a n t i n g .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b a l a n c e i s s u e o f m u l t i m o t o r t o w i n g p o w e r f o r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J].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 0 0 8,3 6(1) 8 8-91. [9] 杨光辉.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多电机功率平衡控制研 究[D].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 0 1 4. [1 0] 祝龙记, 王汝琳. 直接转矩控制在带式输送机电气传 动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煤 炭 学 报,2 0 0 4,2 9( 3) 3 7 6-38 0. Z HU L o n g j i,WANG R u l i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d i r e c t t o r q u e c o n t r o l i n e l e c t r i c d r i v e o f b e l t c o n v e y o r s[J].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2 0 0 4,2 9(3) 3 7 6-38 0. ( 下 转第9 4页) 85 工矿自动化2 0 1 9年第4 5卷 E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2 0 1 7,3 9(2) 1 2 9-13 2. [4] 王强, 吴拥政.煤矿井下锚杆预紧力控制研究[J].煤 炭科学技术,2 0 1 1, 3 9(1) 2 9-32. WANG Q i a n g,WU Y o n g z h e n g .S t u d y o n b o l t p r e-te n s i o n c o n t r o l i n u n d e r g r o u n d m i n e[ J].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 0 1 1,3 9(1) 2 9-32. [5] 吴拥政.锚杆杆体的受力状态及支护作用研究[D]. 北京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 0 0 9. [6] 王岩, 储江伟.扭矩测量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J].林 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 0 1 0, 3 8(1 1) 1 4-18. WANG Y a n,CHU J i a n g w e i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o f t o r q u e m e a s u r i n g m e t h o d s[J]. F o r e s t r y M a c h i n e r y & W o o d w o r k i n g E q u i p m e n t, 2 0 1 0,3 8(1 1) 1 4-18. [7] 胡德福.应变式扭矩传感器的设计技术[J].船舶工 程,2 0 1 1, 3 3(4) 9 6-99. HU D e f u . D e s i g n o f t h e s t r a i n t o r q u e s e n s o r[J]. S h i p E n g i n e e r i n g,2 0 1 1,3 3(4) 9 6-99. [8] 孟宗, 刘彬.回转机械扭矩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2 0 0 5, 2 6( 增刊1) 3 8-39. ME NG Z o n g,L I U B i n . R e s e a r c h o n t o r q u e r e a l t i m e m o n 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 o f r o t a r y m a c h i n e[ J].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I n s t r u m e n t,2 0 0 5,2 6(S 1) 3 8-39. [9] 王登泉, 杨明, 叶林, 等.非接触式旋转轴扭矩测量现 状[J].电子测量技术, 2 0 1 0,3 3(6) 8-12. WANG D e n g q u a n,YANG M i n g,Y E L i n,e t a l . S t u d y o f n o n-co n t a c t t o r q u e m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