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深厚松散层开采地表沉陷特征.pdf
煤炭工程 2 0 0 8 年第 1 2 期 大采深厚松散层开采地表沉陷特征 李春意 ,崔希民 ,郭增长 ,袁德宝 ,韩志晟 1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 0 0 0 8 3 ; 2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4 5 4 0 0 0 摘要基于地表沉陷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极不充分开采移动和动态下沉特征,计算了极不 充分X - 作面开采程度和下沉盆地的范围,详细描述了极不充分开采地表变形以及拐点位置。表明 大采深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在上山方向下沉盆地的边缘即使下沉值很小,也会产生较大的水平 移动;极不充分开采时地表下沉盆地十分平缓,且位置偏向上山方向;下沉盆地的拐点位于煤柱 的上方而非采空区上方。对于指导相似地质条件下开采,解放建筑物下压煤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和指 导 意义。 关键词极不充分开采;地表沉陷;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 中图分类号 T D 8 2 3 . 8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0 9 5 9 2 0 0 8 1 2 - 0 0 9 4 - 0 4 S ur f a c e s u bs i de nc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ue t o de e p mi n i n g wi t h t hi c k a n d b r o ke n o v e r b ur de n L I C h u ny i , C UI Xi mi n , G UO Z e n gz h a n g ,YUAN D eb a o , HAN Z h i c h e n g 1 .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S a f e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 2 . S c h o o l o f S u r v e y i n g ,Ma p p i n g a n d N a t i o n a l L a n d I n f o r ma t i o n E n g in e e r i n g ,H e n a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si t y ,J i a o z u o ,5 4 0 0 0,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Ba s e o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d a t a o f t h e s u r f a c e g r o u n d s u b s i d e n c e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he d i s p l a c e me n t a n d d y n a mi c s u b s i d e n c e f e a t u r e s u n d e r t h e u l t r a u n c o mp l e t e d mi n i n g . T h e p a p e r c a l c u l a t e d t h e u l t r a u n c o mp l e t e d f a c e mi n i n g d e gre e a n d t h e s u b s i d e n c e b a s i n a r e a . T h e p a p e r i n d e t a i l s t a t e d t h e s u rf a c e gro u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t h e t u r n i n g p o i n t l o c a t i o n u n d e r t h e u l t r a u n c o mp l e t e d mi n i n g . 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mi n i n g i n t h e s e a m wi t h d e e p mi n i n g d e p t h a n d t h i c k o v e r b u r d e n,the b o u n d a r y of the s u b s i d e n c e b a s i n e v e n wi th a s ma l l s u b s i d e n c e v a l u e a t t h e r i s e d i r e c t i o n c o u l d h a v e a l a r g e h o r i z o n t a l d i s p l a c e me n t .U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t h e u l t r a u n c o mp l e t e d mi n i n g , t h e s u rf a c e gro u n d s u b s i d e n c e b a s i n wo u l d b e g e n t l y fi a t a n d t h e l o c a t i o n wo u l d b e f o r wa r d t o t h e r i s e d i r e c t i o n . T h e t u rni n g p o i n t o f t h e s u b s i d e n c e b a s i n w o u l d b e l o c a t e d a b o v e t h e p i l l a r n o t a b o v e t h e g o a f .T h e a b o v e wo u l d h a v e t h e a c t u a l v a l u e a n d g u i d a n c e t o t h e c o a l mi n i n g u n d e r t h e s i mi l a r g e o l o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t 0 c o al mi n i n g u n d e r t h e b u i l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 Ke y wo r d s u l t r a u n c o mp l e t e d mi n i n g ; s u r f a c e gro u n d s u b s i d e n c e ; d e e p mi n i n g;s u rf a c e gro u n d d i s p l a c e me n t l a w.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量逐年加大,煤 炭开采逐渐向深部延伸。尤其是我国东部矿区,矿山深部 开采情况更为突出。如开滦赵各庄矿开采深度为 1 1 5 9 m、 北京门头沟开采深度为 1 0 0 8 m等。目前我国煤矿开采深度 以81 2 r n / a的速度增加,东部矿井更是以每 1 0年 1 0 0~ 2 5 0 m的速度发展 。如果按照浅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 , 在建筑物下采煤时,根据地质采矿条件以岩层移动角为依 据来留设受护建筑物保护煤柱 ,所 留设的保护煤柱将会随 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越来越大,导致建筑物下压滞的煤炭量 也急剧增加 J 。按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走 向长壁采煤方 法 ,在深部开采时,工作面在倾斜方 向上容易达到极不充 分开采 ,实测资料表明,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 动和变形规律与充分采动或非充分采动条件下的规律相比 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研究深部开采,尤其是大采深厚松散 层下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特征,对于解放建筑物下压滞的 大量煤炭,缓解我国目前能源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 矿井概况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林南仓矿业公司一6 5 0 m水平东二 小采区工作面。采区内地面村庄密集,包括东六村、焦庄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7 2 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 2 0 0 7 C B 2 0 9 4 0 0 ,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K L M 2 0 0 8 1 6 作者简介李春意 1 9 7 9一 ,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开采沉陷方面的研究。 2 0 0 8 年第 1 2期 煤炭工程 子和五村等 3个村庄和一个煤站,建下压煤非常突出。为 了更好地研究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找出极不充分开采 地表移动特征,解放建 构 筑物下压煤 ,根据极不充分开 采地表沉陷理论 ,在村庄外围布置了条带开采工作面进 行试采。工作面布设时共涉及两层煤 1 1煤和 1 2煤,1 2煤 层设计 2 2 2 2 、2 2 2 4和 2 2 2 6三个 工作面 ,平均煤 层厚度 4 . 8 m。1 1煤层设计四个工作面,平均煤厚 4 . O m,质软。两 煤层间距 2 7 m,煤层倾角为 8~ 2 5 。 ,平均为 l 7 。 ,两煤层顶 底板均为粉砂岩和细砂岩。l 2煤工作面布置状况如图 1所 示。采区第 四系松散层平均厚度 2 2 0 m,上覆岩层以粗砂 岩、细纱岩、粉砂岩互层为主 ,没有特别坚硬的厚岩层, 平均厚度 3 5 0 m。煤层开采深度 5 2 5 6 3 5 m,走向长壁后退 式采煤,一次采全厚综合机械化轻型放顶煤,全部垮落法 管理顶板。考虑到深部开采条件下矿压 比较显著,为了给 上层 1 1 煤开采卸压,优先开采位于下部的 1 2煤层。目前, 该矿仅 开采了 1 2煤部分层,开采顺序为 2 2 2 2 、2 2 2 4和 2 2 2 6工作面。故仅对 1 2煤层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进行 分析。工作面相关参数如表 1 。 表 1 回采工作面参数 - j _ I 一 ’ j I 7/ 噍 / . C -/ A / 多 / h / 参 融 r/ / r 1 - 1 0 图1 观测站与l 2煤工作面位置 2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实测研究 2 . 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为了研究该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厚冲积层 深水平下开采对建筑物的波及情况,在工作面开始 回采前 , 针对东二小采区地表地形设置了地表移动观测线 ,观测线 主要有三条,其 中倾斜观测线总长 1 1 2 0 m,共计 5 4个测 点,测点间距平均2 0 m;从 2 8号测点开始沿着2 2 2 2工作面 向西有一观测线 ,共计 8个测点;顺着地面公路有一基本 沿煤层走 向方向的观测线。观测站位置及其与 l 2煤采区工 作面位置关系如图 1 所示。受地形和矿区实际条件的限制, 在矿区地表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时,只在采区工作面倾斜 方向上布设了完整的观测线。因此,在分析实测数据求取 地表移动相关参数时只分析倾斜观测线方向的数据。 2 . 2地表 下沉与水平移动观测 首采工作面于 2 0 0 3年 l O月 2 0日进行首次观测,以后 每月观测一次,2 2 2 2工作面开采后地表测点移动过程曲线 如图2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工作面开采范围的扩大,地表 下沉值也随之增大。通过实地监测 ,工作面由开切眼推进 1 0 o m时,沉陷开始波及到地表,由此可知该地质采矿条件 下工作面起动距为 l O O m,约为开采深度的 1 / 5 ,而一般情 况下,工作面起动距为 1 / 4~1 / 2 。2 2 2 2工作面回采结 束后,最大下沉为 3 3 2 m m,对应的最大下沉点为 2 5号测 点;以下沉 l O m m计,上山方向波及 5 2 0 m,下山方向波及 3 9 0 m,建筑物无任何变形破坏。2 O o 4年2月 9日在下沉盆 地边缘4 8号测点至 5 4号测点间开始观测到下沉异常,首 采工作面回采结束后 ,在下沉盆地边缘形成了一个最大下 沉为 1 9 9 m m,倾向断面长度约为 1 4 0 m的小沉陷盆地。通过 现场观测,对应地表有一条平行于工作面走向的裂缝,地 表裂缝宽 l O e m,并伴有倒台阶产生,台阶落差 3 e m左右。 这种异常现象与地下采矿有直接关系,地表下沉由基岩下 沉与开采造成的含水松散层的固结压缩沉降盆地相互叠加 形成了复合下沉盆地 。2 2 2 4工作面回采后 ,在地表下沉 盆地的边缘虽然下沉值较小 ,仍然出现了很大的水平移动 , 如图3 。4 8号测点的下沉为5 9 ra m,而该点的水平移动达到 了2 7 1 m m,由于开采深度 以及松散层厚度较大 ,基岩作用 于地表产生的拉伸变形在致使地表产生较大的裂缝。 1 0 o 0 .1 0 o 建。2 o 0 .3 0 0 .4 0 0 .5 0 0 { 4 i 5 4 X目0c --_ H 妒 l ● 多 ‘ H . 努 0 观 测 站 一 ◆一 2oo3.12.1 一 x一 2o04.1.17 一 一 2 0 0 4 .2 .9 2 0 0 4 _ 3 .5 ★ _ - 2 0 0 4 .4 .5 2 0 o 4 . 5 l3 1 2 2 2 2 工 作 I I 』 .2 0 0 . 1 0 o 0 1 0 0 2 0 0 3 0 o 4 0 0 5 0 0 6 0 0 7 0 0 8 0 0 9 0 0 1 0 o O 距离开采 边界的距离/ m 图 2 2 2 2 2工作面开采地表下沉 9 5 重 蓬 是 墨 殂 煤 炭 -r-程 2 0 0 8 年 第1 2 期 ● ● ● ● ● ● . . I’头 小 修 刨 I - ● ’ . -。 .1 ● ●● 一 .十一 .. . . t. . . - . . ‘1 ’ l l ; 二 j _ 下 。r 一 ..r r I .1 一 l I I i. . r I l I _ . | r r l { { ,r 一 一 实 测 下 沉l- l l 2 4 薄 2 2 I 2 作 } { i \l -4 O 0. 3 0 0. 2 0 0. 1 0 0 0 1 0 0 2 0 0 3 0 0 4 0 0 5 0 0 6 0 0 7 0 0 8 0 0 距开采边界的距离/ m 图 3 2 2 2 4工作面开采地表下沉与水 平移动 2 . 3 地表 沉 陷盆地 形 态 由文献 [ 3 ]知,在上覆岩层为中硬互层型岩层时,当 采动程度大于 0 . 8时工作面达到了充分开采,而小于或等 于0 . 8时的开采属于非充分开采。因此,2 2 2 2工作面走向 方向达到了充分采动,而倾斜方 向的采动程度系数仅为 0 . 1 0 9 ,属于极不充分开采。同样 ,对于 2 2 2 4工作面,走 向、倾向方向采动程度系数分别为0 . 9 8和 0 . 1 0 3 ,走向方 向为充分开采,而倾向方向为极不充分开采。 现以下沉 1 0 ra m的点作为地表下沉盆地的最外边界点 , 来确定极不充分开采条件下地表下沉盆地的范围。在仅开 采 2 2 2 2工作面的情况下 ,如果不考虑下沉盆地边缘出现的 异常下沉,通过插值计算,可以求得上、下山方向的综合 边界角。同理,2 2 2 4工作面开采后综合边界角也可以求出, 如表2 。2 2 2 4工作面开采后,上山方向地表移动盆地的范 围变化很小 ,而在下山方向移动盆地范围向外稍有扩展。 两工作面开采相 比,虽然最大下沉值 由3 3 2 m m增加到了 6 4 5 mm,下沉值增加了一倍左右,但下山方向边界角仅减 小了,上山方向边界角仅减小了。因此,极不充分开采时, 开采面积的减小并不能有效的限制沉陷盆地的范围,加上 地表下沉值较小,下沉盆地十分平缓 ,这一特点对建筑物 下压煤开采非常有利。 此外,在倾向主断面上与地表最大下沉点位置有关的 岩移参数是最大下沉角,最大下沉角的大小与上覆岩层的 岩性有关。在厚松散层条件下开采时,它有向地表沉陷盆 地上山方向偏移的现象。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求得 2 2 2 2工 作面开采后地表最大下沉角为 8 7 . 5 l o 3 。这与淮北矿区、 徐州矿区厚松散层下开采时最大下沉角值相一致 ] ,即 96 上、下山边界角相差不大,地表下沉盆地位置偏 向下山方 向的程度较小。 基 k 8 ‘L / \ 4 8 _ 4 I . ~ _ r . . / \ ● 沉 地 点 眶 . . .● F 盆地 点j 巨 离 L -- I 十I r_ 1 I ‘m h 田 1 n. L u I n ,I 米 l九 m .3 0 o. 2 o o一 1 0 0 0 1 0 0 2 o 0 3 0 0 4 0 0 5 0 o 6 0 o 7 o 0 8 0 0 距离工作面开采边界的距离, m 图 4 2 2 2 2工作面开采后地表下沉与倾斜变形 4 8 | /\_ 、/\ . . 、 一 8 l 厂 1, 、 } 。 / 一 ~ 下沉盆地 . 另 J / 下 沉 蛊 地 拐 点 喃 下 山 方 向 卜 山 疗 向 开 采 j 界 9 0 n l 枯 { h 的耳 窟 部件 6 .0 2 2 4 工作 酊 2 2 2 2 [ 作 】 \ / 距开采边界的距离/ mm 图 5 2 2 2 4工作面开采后地表下沉与倾斜变形 2 . 4 地表下沉和倾斜变形规律研 究 图4和图5给出了2 2 2 2 、2 2 2 4工作面开采后地表实测下 沉值和倾斜变形值。可以看出,2 2 2 2工作面开采完后,地表 的倾斜变形值较小,实测最大正、负倾斜变形值分别为 2 . 4 m m / m和一1 . 6 m r n / m,均小于 规程规定的建筑物的I 级临界变形值。由此可以得出,仅开采 2 2 2 2 工作面,不需 要采取特别措施 ,实现一般建 构 筑物下压煤开采是完全可 行的。2 2 24 工作面采完后 ,地表的倾斜变形值较小,实测最 大正、负倾斜变形值为 3 . 8 9 m m / m和 一 2 . 5 2 m m / m,上山方 向的地表最大倾斜变形刚刚超过 规程规定的I 级采动损 害范围,而下山方向的地表最大倾斜变形小于I 级采动损害 一 Ⅲ / 目Ⅲ 蒜娶 栅 瑚 。 瑚 砌 枷 姗 ㈣ I I I Ⅲ/ 彻枷 0 础删 枷 枷 抛。彻硼枷舢 I I r u J / I I l Ⅲ / 2 0 0 8年第 1 2期 煤炭工程 程度。地表的最大下沉值也从 3 3 2 m m达到了 6 4 5 m m,对应 的最大下沉点为2 3号测点,与其相邻的2 2 、2 4和 2 5号测点 的下沉值分别为6 4 0 1 n i n 、6 4 0 r n m和 6 3 2 m m,它们的下沉值非 常接近,下沉盆地出现了6 o m左右近乎平底的部分。不难推 断,2 26工作面开采结束后 ,平底部分 的范围将进一步增 加。由此可以得出,条带开采情况下,合理设计采留宽,在 满足煤柱稳定的前提下,在建 构 筑物下采煤时,能使地表 出现统一的沉降盆地。 2 . 5 下沉盆地拐点特征 按照概率积分法,如果将地表下沉盆地 中达到最大下 沉值一半的点作为下沉盆地 的拐点,由实测资料可以确定 出倾斜观测线下沉盆地拐点的位置 ,如图4所示 。2 2 2 2工 作面开采后,在倾斜方向地表下沉盆地 的拐点均位于煤柱 的上方 。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地表的采动程度为极不充分 采动时,地表下沉盆地拐点的位置位于煤柱的上方。理论 与实测资料表明,在不同的采动程度下 ,地表下沉盆地拐 点的位置也不相同 7 1 。随着采动程度的扩大,下沉盆地拐 点的位置逐渐向采空区一侧移动,在充分开采条件下,地 表下沉盆地的拐点一般偏向采空区一侧。 3结论 1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厚含水松散层下开采时,在上 山方向下沉盆地的边缘即使下沉值很小 ,也会产生较大的 水平移动。两工作 面开采上、下山方 向边界角很 接近; 2 2 2 工作面采完后 ,最大下沉角为 8 1 。 5 。 ,地表下沉盆地 偏向下山方向的程度较小。 2 两个极不充分开采工作面对地表下沉的贡献率几乎 是相同的,下沉盆地出现了约 6 0 m左右的平底的部分,工 作面之间的隔离煤柱把两个极不充分开采工作面隔离成相 互 独立的 回采空 间。 3 开采两个极不充分工作面与开采单个工作面相 比, 移动盆地的范围并没有显著增大,地表下沉盆地比较平缓; 地表下沉盆地的拐点出现在煤柱的上方,地表倾斜变形小 于 规程规定的 I级采动损害程度,不需采取任何措施 能够实现建筑物下煤炭资源的安全回采。 参考文献 [ 1 ] 谢和平.深部资源开采诱发的工程灾害与基础科学问题 [ A ] . 谢和平,彭苏萍,何满朝.深部开采基础理论与工 程实践 [ c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 0 0 6 .3 ~ l 4 . [ 2 ] 谢和平 ,彭苏萍 ,何满潮.深部 开采基础 理论与工 程实践 [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 0 0 6 . [ 3 ]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 、水体 、铁路及 主要井巷煤柱 留 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 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2 0 0 0 . [ 4 ] 陈俊杰,邹友峰.深部开采条件下保护煤柱备用尺寸的确 定方法 [ J ] .煤炭工程 ,2 0 0 5 7 3 2~ 3 3 . [ 5 ] 何国清,杨伦 ,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 [ M] .徐 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9 9 1 . [ 6] 郭增 长.建筑物下深部压煤极 不充分 开采技术及 应用研究 [ R] .j E 京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2 o o 1 . [ 7 ] 郭增 长.极不充分开采地表移 动预计方 法及建筑物 深部压 煤开采技术的研究 [ D ]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资 源与安全工程学 院,2 0 0 0 . [ 8 ] 戴华阳,王金庄.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预计模型 [ J ] .煤 炭学报 ,2 0 0 3,2 8 6 5 8 3~5 8 7 . [ 9 ] 王大纯 ,张人权 ,史毅虹 ,等.水文地质学基础 [ M] .北 京 地质 出版社 ,1 9 9 5 . [ 1 0 ] 李春意.大采深厚松散层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 [ D ] .焦 作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2 0 0 7 . [ 1 1 ] 李德海,等.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技术研究 [ 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 0 0 6 . [ 1 2] 王金 庄 ,李永 树 ,吴立 新 ,等. 巨厚 松散层下 采煤地表移 动规律的研 究 [ J ] .煤炭学报 ,1 9 9 7,2 2 1 1 8~2 1 . 责任编辑章新敏 ※信息资讯 技术信息※ 追 日电气有源无功发生器荣列上海市重点新产品 日前 ,上海追日电气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 Z S V G有源无功发生器荣列 2 0 0 8年度 “ 上海市重点新产品” ,这是追 日电气 继 Z A P F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之后 ,又一项有源滤波高新技术产品获得 “ 上海市重点新产品”殊荣。 Z S V G有源无功发送器突破了传统的电容电抗无功补偿理论 ,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 可实现从感性到容性的连续、快速 、双向无功调节,有效抑制电压波动与系统振荡,改善负荷三相不平衡,增强系统的稳 定性,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综合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无规律变化快、冲击强、三相不平衡负荷等电网,如 焊机、提升机、中频炉、电弧炉、轧机等。该项 目产品采用全数字化控制和显示 ,运用 了先进 的双闭环控制技术和 S V P WM技术 ,可以适时显示电网电压、负载电流、谐波含量、功率因素、输出电流、无功电流等多种参数,具有输出限 流及过载、短路、过压、欠压等多种保护功能 ,响应时间可达到 1 0 m s ,额定输出电流谐波含量小于5 % ,经上海市科技情 报所的国内国际联机查新检索和对比,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Z S V G有源无功发生器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攀 钢集团、北京嘉华建材、湖北骆驼蓄电池、新华光器材、杭州移动通信等多个工业用户,现已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并显示出了很好的综合经济效果。 [ 周 韦] 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