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_上01侧向支承压力显现规律.pdf
、 煤矿现 代化 2 0 0 8 年第4 期 总第8 5 期 南屯煤矿 韩洪举李华范爱文 摘要通过对 9 3 0 1工作面矿压观测, 初步掌握 了深部开采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关键词深部开采综放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显现 开采综放技术经过十多年的试验研究推广 ,目前 已成为 我国煤炭机械化开采高产高效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年 来随着综放开采技术经验的积累、 研究的深入及装备的更新, 在近水平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工作面不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新 纪录。但是在倾斜、 缓倾斜煤层仰斜综放开采条件下尚无可借 鉴的技术经验和配套技术装备0 兖矿集团南屯煤矿 9 3 0 1 工作面煤层埋藏较深, 一般为 5 5 0~ 7 5 0 m, 平均为 6 5 0 m左右。该工作面开采的 3上煤层厚 5 .7 m, 倾角最大可达 2 5 。左右。根据九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该 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仰斜开采, 倾角为 3 。一 2 4 。, 且顶煤松软 易冒落。 为了解决倾斜煤层仰斜综放开采的综合技术问题 ,以便 使今后九采区深部沿空掘巷, 予留煤柱尺寸更加科学合理, 南 屯矿专门立项开展 9 3 t 0 1 侧向支压力显现规律研究。 在煤体埋设钻孔应力计 , 根据煤体应力计测得的应力, 可 以大致推断 9 3 0 1 工作面开采引起的侧向支承压力分布情 况 。如 图 1 釜爹羹鏊壁 , 翥 弱鏊薹壁 一 ; ; , 。⋯ ⋯ ⋯⋯ ‘⋯ 。 ‘ ⋯ ; 。 , ; i ‘ 。 ‘ 一 图 1 支承压力分布图 l 煤体应力分布 表 1 、表 2为上、下顺槽 4组 2 0 个煤体应力计的变化情 况。 图 1 为上顺槽 5 钻孔内外侧 2 组埋设深度不同的侧向 煤体应力计读数的变化曲线。 2 上顺槽侧向支承压力分布和煤体破坏分布规律分 析 2 0 0 3年5月 2 9日~6月 1日, 应力计井下初设。按要求, 所有应力计初设人孑 L 时, 用液压泵注液人油压枕式应力接头, 初始压力约 1 0 M P a 。仪器第一次正式读数为 5 月 2 9日, 大部 分应力接头的读数下降至 6 8 M P a , 读数略有差异, 说明应力 探头初始工作状态比较正常, 符合项 目 观测要求。 观测 工作面 外侧第一组应力计埋深, m 内侧第二组应力‘ 十 埋深 , m 时间 超前 1 泄水 孔 I . 9 5 4 . 1 5 5 . 5 6 8 . 3 5 1 0 . 1 5 1 0 . 1 5 7 . 1 5 6 . 1 5 41 5 2 . 1 5 2 0 0 3 距离 , m 0 5 .2 9 8 . 1 2 1 8 .0 2 4 8 .6 3 8 8 . 2 3 9 8 .2 5 8 . 1 5 4 8 .2 2 1 8 . 2 2 3 8 . 7 3 6 8 .5 5 4 0 6 . 0 2 1 6 7 0 6 .0 4 1 5 3 .5 6_4 3 1 6 .9 7 4 7 .7 7 5 5 . 7 8 0 7 .2 3 7 6 .4 1 1 3 0 _ 3 1 7 . 8 2 8 7 .5 9 2 7 .3 3 9 0 6 1 4 o 7 . 2 O 4 7 .2 3 2 7 .5 9 9 7 . 1 5 7 6 . 9 0 9 6 . 8 3 3 7 .O 9 8 6 . 9 7 4 6 .7 0 1 7 .4 o1 0 6 . 1 0 1 0 7 7 . 3 6 7 7 I4 7 5 7 . 8 7 1 7 . 3 2 0 7 .0 5 5 7 . 1 3 3 7 . 2 5 5 7 . 1 4 7 6 .7 0 1 7 . 5 5 2 0 6 . 1 0 1 0 7 7 . 3 1 3 7 .5 0 9 7 .8 2 7 7 . 3 7 3 7 .2 9 6 6 .9 7 7 7 .3 3 4 7 . 1 4 7 6 -6 5 2 7 . 5 5 2 表 2 9 3上0 1工作面下顺槽侧向煤体应力计读数 M P a 观测 工作面 外侧第一组应力计埋深 , m 内侧第二组应力计埋深 / in 时间 超前 5 电缆孔 1 0 . 6 8 . 6 5 6 . 6 5 4 . 6 5 2 . 6 5 2 . 6 5 4 - 6 5 6 .6 5 1 0 . 6 5 8 .6 5 2 0 0 3 距离 , m 0 5 . 2 9 1 8 0 7 .6 9 4 8 .0 1 3 8 . 5 1 7 8 .5 2 1 8 .2 6 7 7 _3 9 o 8 . 1 7 3 8 . 6 4 3 6 . 7 9 3 8 . 4 8 0 0 6 .0 2 9 4 . 6 6 .6 o 3 6 . 9 3 5 7 .9 2 8 7 .8 4 1 7 . 6 2 9 6 . 5 7 9 7 . 2 5 2 7 .8 2 7 6 . 2 1 4 7 . 1 9 1 0 6 .0 4 8 5 6 .8 7 8 7 . O 9 5 7l0 2 2 6 .6 5 2 7 . 2 8 2 7 . 0 3 9 7 . 2 3 2 7 .5 0 9 7 . 1 6 o 7 . 1 5 2 O 6 6 5 6 .5 5 5 6 . 9 0 4 8 .0 2 8 7 .7 7 9 7 . 5 8 0 6 . 5 0 5 7 . O 6 o 7 .8 2 7 6 . 1 6 6 6 . 9 6 o 0 6 . 1 0 2 9 . 2 6 l6 5 0 7 . 0 2 5 8 .6 7 0 7 .7 7 9 7 . 9 6 6 6 . 3 5 7 6 . 8 6 5 7 . 8 7 7 6 . 0 2 2 6 .6 8 9 0 6 . 1 0 2 6 l4 6 . 5 0 7 7 . 0 8 6 8 .6 2 0 7 .6 5 4 7 . 8 7 0 6 . 2 8 2 6 . 7 8 8 7 .8 7 7 5 . 6 3 6 6 .7 8 3 第一组应力计共有 5个 ,沿巷道走向相隔距离分别为 1 .5~1 . 0 m。以5个应力计变化趋势而言, 埋深 1 .9 5 ~5 . 5 6 m 的 3 个应力计读数发生明显的增量转折变化, 即在工作面推进至 第 1 个 1 . 9 5 m埋深应力计后方约 1 0 m时, 3 个应力计出现应力 降低, 此前, 应力保持渐次增加的趋势。可以推断, 侧向最远达 5 . 5 6 m的煤体应力状态在工作面后方约 1 0 m处产生变化, 可以 认为此时煤体处于塑性变形状态,即煤柱的塑性破坏范围达 到5 . 5 6 m附近, 此后, 3 个煤体应力计增加基本停止。 里侧深部 8 . 3 5 m和 1 0 . 1 5 m的应力持续增加,表明 8 . 3 5 m外的煤体处于 弹性变形状态。 另外, 4 . 1 5 m深的煤体应力是 5 个应力计的最大值,该位 置也是由于侧向顶板断裂运动引起的瞬变支承压力的峰值位 置, 最大峰值发生在工作面后方 8 . 5 m处。此时, 工作面后方的 煤体瞬时支承压力集中系数约为 K 2 . 8 。8 | 3 5 m深度的煤体应 力计测得的最大压力增量约为 1 5 MP a , 并持续增长趋势, 并较 1 0 . 1 5 m应力略大。 第 2 组煤体应力计变化, 参见图 2和表 1 。工作面推进至 第 1 个 2 . 1 5 m埋深应力计后方 2 .0 m时,最深达 6 . 1 5 m的 3 个 煤体应力计应力突然下降,而较深部的 7 . 1 5 m和 1 0 . 1 5 m煤体 应力计应力持续增加, 可以推断, 由于开采引起的侧向煤体应 力塑性破坏的范围约为 6 . 1 5 m, 此后 3个煤体应力计应力增加 66 维普资讯 煤矿 现代化 2 0 0 8 年第4 期 总第8 5 期 基本停止。而7 . 1 5 m外的煤体应力处于弹性变形状态。 口- 1 O _ 。 睾 。 耋 0 O 1 0 8 芝 耋 告 A区一 一侧上方煤体塑性破坏范围 B区一 侧上方煤层原始弹性应力状态范围 图 3 9 3上 O 1 综放面采动后顺槽侧向煤体破坏和应力 分布示意图 3 下顺槽侧 向支承压力分布和煤体破坏分布规律分 析 表 2为 9 3上 O 1工作面下顺槽侧向煤体应力计读数; 图 4 为下顺槽 1 泄水孔内外侧 2 组埋设深度不同的侧 向煤体应 力计读数变化曲线。 参见图 4和表 2下顺槽第 1组应力计共有 5 个 ,沿巷道 走向方向间距 1 . 5 5~2 . O m。以应力计增量变化而言,侧向 6 6 5 m应力计在工作面后方 1 3 3 m处出现应力降低, 2 .6 m应力 计在工作面后方 1 7 3 m处出现应力降低 ;而 4 .6 5 m、 1 0 . 6 5 m的 应力在工作而后方 1 8 0 m后增量梯度很小, 并有一个相对稳定 值; 不同的是 8 . 6 5 m的应力计呈持续增加的趋势, 工作面后方 1 4 0 m后应力增量梯度较大。与 顷 槽应力分析方法一样, 表 明该位置处煤体塑性破坏的深度最大达 6 .6 5 m。 弹性应力范围 在侧 向 8 , 6 5 m以外 。 67 I O e } , 图4 下顺槽侧向煤体应力计读数变化曲线 同样分析附近的第 2 组应力计应力分布。侧向 6 . 6 5 m和 8 . 6 5 m应力持续增大。 在工作面后方约 8 2 m后, 侧向2 . 6 5 、 4 . 6 5 和 t 0 . 6 m处煤体应力基本保持稳定。工作面后方约 1 9 5 m附 近, 4 . 6 5 m煤体应力稍有下降。因此判断该处煤体塑性破坏的 深度在 4 . 6 5 m附近, 并略小于 6 . 6 5 m, 6 . 6 5 m以外的煤体处于弹 性变形状 态。 另外 ,就侧向总体支承压力分布特征而言 , 6 . 6 5 m是后方 支承压力的峰值。从实测数据而言, 最大应力集中系数 , 应力 集中系数 比上顺槽明显增大, 是上顺槽的 1 . 3 6倍。 下顺槽侧向煤体破坏和支承压力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4 倾 向煤层工作面上下侧煤岩体破坏和应力分布对 比 实测采掘工程平面图可知,上顺槽 5电缆孔处对应工 作面倾角约 1 4 o, 下顺槽 1 泄水孔处对应工作面倾 角约 1 2 . 8 。, 工作面下部倾角略大。 通过上述对工作面上下部位煤体应力和破坏分析可知 , 9 3 O 1 工作面倾角 1 3~1 4 。条件下侧向煤体的破坏和应力 分布有下述基本特征, 参见图3 。 1 倾斜放顶煤工作面两侧实体煤内均存在明显的塑性 破坏区域。 而上顺槽的煤体破坏区域稍大。 本例实测上下侧向 煤体破坏范围分别为6 . 1 5 m和4 .6 5 m, 两者相差 1 ~2 m。同样, 采空区上端侧向起始弹性区范围大体相当,本例实测分别为 7 . 1 5 m, 下端 6 . 6 5 m, 上端比下端稍大0 . 5 m。 2 采空区两侧煤体支承压力分布基本规律相同, 即弹性 区内煤体持续增加并最终稳定。 3 采空区两侧总体支承压力作用范围基本相当。本例 中, 上下方侧向支承压力峰值距巷道边界的距离分别为 7 . 1 5 m 和6 . 6 5 m。 采空区两侧煤体应力集中程度 用集中系数表示 有 差异。按同样的采空区距离计算, 下顺槽侧向支承压力较大。 本例中,代表上顺槽侧煤体支承压力的 7 . t 5 m和 8 . 3 5 m深度 煤体应力增量约 1 5 MP a 后方 1 8 0~1 9 0 m处 , 而代表下顺槽 侧煤体支承压力的6 . 6 5 m深度煤体应力增量约 2 2 MP a 后方 1 8 0 m~1 9 0 m处 ,应力集 中系数 K 3和 K 4分别为 2 . 1 I 和 2 . 6 4 , 下部应力集中系数是上部的 1 .2 5 倍。 收稿日期 2 0 0 8 3 - 2 6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