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和顶板管理研究.pdf
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和顶板 苏杰 神华神东寸草塔煤矿,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 1 7 2 0 0 管理研究 摘要 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和顶板管理在煤矿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大 , 回采工 作面的矿上压力显现也逐渐增强, 对工作面压力分布规律了解不清, 不仅会影响推进速度 , 甚至会引发工作面顶板事故。 因此, 煤矿生产企业一定要加强对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的显现规律的研究, 注重顶板管理工作 , 进而降低矿井事故的发生 率 , 确保矿山的安全稳定生产。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 矿压观测 ; 顶板管理 中图分类号 F 4 0 6 . 3 ; T D 3 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8 0 1 5 5 2 0 1 7 1 80 1 4 4 0 3 1 寸草塔煤矿 2 2 1 0 3工作面概况 寸草塔煤矿 2 2 1 0 3工作面布 置于 2 2煤层呈 东北高西南低 , 向西南倾斜 , 倾角 0 。 一3 。 。工作面 上覆基岩厚度 1 8 9 m一 2 6 3 m, 松散层厚度 0~l O m。 工作面 回撤通道上部靠近湾兔 沟, 上覆基岩厚度 2 0 0 m左右 , 松散层厚度 1 0 m左右 。工作面切眼附 近上覆基岩厚度2 6 0 m左右, 松散层厚度5 m左右, 湾兔沟两侧有基岩裸露区域。煤层为稳定煤层, 煤厚 2 . 5 m一 3 . O m, 工作面内煤层厚度变化较小, 只有在断层 构造 带附近 , 煤 层厚度变化较大 。工 作面整体仰采, 局部俯采。 2 2 2 1 0 3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 2 . 1 测 点 布置 工作面 1 9 0台液压支架上每隔 1 0架布置一 个测点 , 即将测点布置在 1 0 、 2 0 、 3 0 ⋯1 8 0 、 1 9 0 支架上 , 工作面共布置 了 l 9个测点。从工作面 切眼回采时开始进行矿压 观测 , 观测 到工作面 向 前推进 2 0 0 m范 围为初采 阶段 。数据记录 以实际 割煤刀数为准, 加甩刀时加甩刀距离在 6 0架以内 的不采集数据 , 加甩刀距离超过 6 0架的按整 刀记 录。数据记录时须待 压力稳定后再记 录, 指定支 架压力异常时参照相邻支架。 2 . 2工作 面 强放 前 后观 测 2 . 2 . 1 2 2 1 0 3工作面初采直接顶强放 .D 邱嘲 激 1I | 一一一 0 棚晰 ; , , ⋯- l m - ~- _ f e I -1 ; i ~ I 二 八’ ~ ⋯ 图 1 初放前后支架工作 阻力对比图 工作面强制放 顶采用放炮方式 , 分 7次进行 起爆 , 经查看, 工作面 强放 效果整体优 良, 但有个 别效果差的地方 , 工 作面强放未落下。其初放前 后支架工作阻力如图 1所示。 图 2 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 图 工作面在初次来压前综采工作面基本处于稳 定状态 , 支架基本上没有明显增压现象 , 基本上保 持在初撑 力 2 5 2 b a r 至 3 3 0 b a r 范围内 , 当进行第 2 刀时工作面 6 0架至 8 0附近 首先来 压 , 此时工作 收稿日期 2 0 1 7 0 7 3 1 作者简介 苏杰 1 9 8 6一, 男,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 助理工程师, 现在神华神东寸草塔煤矿工作。 l 44 _ 由登西k 黻 誉承牮一毒 jI f纛 摹 奏 面机头推至 3 8 m, 机尾推在 3 9 m处 此次来压范围 较小 1 4 0 ~ 1 6 5 , 结束时, 工作面其他位置没有 来压, 液压支架压力基本在 3 0 0 b a r 左右。第 3刀 时工作面 4 0架至 6 0附近首先来压, 此时工作面 机头推至 4 8 m, 机尾推在 4 9 m处再次来压 , 结束 时, 工作面其他位置来压, 本次来压共持续 6刀, 来压时液压支架压力平均在 3 4 5 b a r 左右, 最高达 到 4 0 b a r , 其矿压如图 2 。所 以本工作面的初次来 压位置为加上切眼宽度 7 . 2 m, 本次老顶初次垮落 步距为5 5 . 2 m。 2 . 2 . 2改进方法及建议 1 本工作面采用人工记录的方式, 每隔 l 0 架采集一次, 故采集的数据只反映本支架当时的 情况 , 不能反映支架的连续动态工作阻力 , 且只能 对整个工作面所 有支架的状态进行 相似模拟 , 建 议增设矿压在 线监测系统 , 以便更好地掌握整个 工作面支架的动态工作阻力信息。 2 由于顶板运动的强烈程度 与地质条件 、 开 采技术及支护状 况密切相关 , 应做 好相应的地质 勘探工作。工 作面布置时 , 在 距离切眼 前方 4 0 m ~ 5 0 m范围内应避免有大的断层及破碎带, 保证 不会发生切顶事故。 3 建议综采队加大支架“ 五到位” 的监督管 理, 尤其是工作面初撑力的管理和支架的检修力 度的管理, 确保支架立柱初撑力始终保持在平均 2 5 2 b a r 以上 ; 初次来压前工作面采高不小于2 . 6 m, 以免来压时支架立柱下降导致采高过低。为减少 老顶初次来压对工作面的影响, 支架工应坚持跟 机拉架、 擦顶移架和拉超前架, 及时调整架形, 确 保支护效果。 4 由于管理不善, 在本次回采初期大部分支 架工只记录了支撑力在 3 0 0 b a r 以上的数据, 形成 的矿压图会出现断续现象, 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 平面视图 , 且 由于工人 的现场监督不到位 , 导致在 数据的采集上存在缺漏及造假现象, 在今后的生 产过程中, 应制定相应的措施 , 在接下来的周期性 来压分析阶段要做好本方面的工作。 5 本工作面受周期来压影响较大, 在周期来 压期间, 推进度越慢, 顶帮状况越容易恶化, 表现 为破碎易冒, 局部片帮严重。 6 今后其他工作面推采过程 中, 在保证工作 面设备正常 及强放 效果理想 的情 况下, 若 出现推 进在 4 5 m时仍未出现来压迹象时, 应及时汇报生 产办及矿总工程师。 7 本次观测过程中发现 1 6 0 支架 P M C显示 的压力数值存在问题, 比实际值偏高, 因此采用观 测附近支架的工作阻 力。 2 . 3工作面正常回采矿压观测 2 . 3 . 1 2 2 1 0 3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 因受煤质影响, 我矿生产组织方式不确定, 综 采工作面每日推进度均匀, 工作面回采期间, 矿压 显现规律不 明显 , 总体规律 如下 工作面生产 时, 液压支架的平均工作阻力在 2 7 0 b a r ~ 2 9 0 b a r 实 际在 3 0 0 b a r 一3 4 0 b a r 左 右 , 因人工记录的方 式比 实 际 较 小 两 端 头 支 架 工 作 阻 力 在 2 5 5 b a r一 2 8 0b a r 。 1 因每天推进度差异较大 , 如长时间工作面 不生产, 工作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顶板垮落, 工作 面支架压力逐渐增加 , 工作面现场偶尔能听到立 柱下沉产生的哒哒声。 2 本次观 测阶段 来压位置 5 6 、 6 2 、 7 4 、 8 2 、 9 2 、 1 0 6 、 1 1 1 、 1 1 5 、 1 2 2 、 1 2 6 、 1 3 2 、 1 4 6 、 1 5 1 , 推算的 来压步距分 别为 8 、 8 、 1 2 、 8 、 l 0 、 5 、 4 、 8 、 4 、 6 、 1 4 、 5 m , 平均来压步距7 . 8 m, 在未生产期间工作面支 架阻力总体压力较大, 但未出现明显来压。 3 生产期间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基本维持 在 3 0 0 1 a r , 不生产期 间工作面支架工作 阻力逐渐 增加, 基本维持在 3 3 0 b a r ~ 4 3 0 b a r , 个别支架有卸 液现象 , 在此期 间, 工作面推进速度较慢 , 直接 顶 管控难度大、 漏矸现象严重 、 煤壁片帮 、 轻微底 鼓 局部底煤 留设较厚时才 出现此类现象 , 工作面 要经常采取拉超前架 的方式进行顶板管控。 2 . 3 . 2 2 2 1 0 3 工作面限采矿压观测 矿井受公 司限产规定 , 综采工作面每天 平均 推进度均匀 3刀 一 7刀, 平均 5刀左右 , 工作面 回采期间, 周期来压规律不明显, 工作面呈持续矿 压显现 , 但总体规律如下 工作面生产时 , 液压支 架的平均工作阻力在 3 0 0 b a r 以上 , 实际在 3 0 0 b a r ~ 3 4 0 b a r 左右 , 因人工记录的方式比实际较小 两 端头支架工作阻力在 2 6 0 b a r 一 2 8 0 b a r 左右 。 工作面推 进至 1 1联 巷附近 时 , 受 断层 f 1 5 3 l 1 3 0/_ _ 3 3 2 5 0 H1 . 5 m影响 , 工作面超前约 4 0 米范围内, 出现不同程度的底鼓现象。0 3轨道巷 1 1 联巷口附近开始 出现轻微底鼓 , 随时 间推移底 鼓加剧, 工作面液压支架阻力基本维持在 3 4 0 b a r , 工作面液压支架立柱有部分因检修不到位, 出现 渗液现象, 对支架工作阻力影响不大 。在此期 间, 工作面推进速度为每天6刀 一 7刀, 工作面顶 板没有明显下沉、 只是端面漏矸、 煤壁片帮、 轻微 底鼓。 1 1联巷内也出现较严重底鼓现象, 密 闭前木 点柱也被 压断 , 原 密闭喷浆皮脱 落严重 在超 前 5 0 m附近, 喷浆皮出现较明显裂隙, 但裂隙处未出 现有害气体浓度上升现象 。 改进措施 1 工作面及时进行调斜, 保证工 作面上、 下安全出口距离 受 0 3轨道巷副帮帮鼓 影响 。 2 0 3轨道巷副帮处 局部 帮鼓严重地段 、 原 帮锚索失效处 , 安排用 1 7 . 8 m m 6 5 0 0 mm锚索 进行补强支护。今后, 需提前加强支护联巷口共 1 4 5 2 0 m范 围 。 3 联巷 口打设 “ 品” 字形 木垛进 行 顶板 管 控。 4 对于底鼓严重处 , 进行人工起底。 5 超前支护改 为 3 0 m, 4排 , 单体 间距 改为 0. 8m。 6 在靠近正帮的第一排单体 、 联巷 口处设置 警示栅栏 , 严禁人员入内, 瓦检员用探杖检查联 巷内有害气体浓度 。 3结论 1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工作面周期来压步 距大部分在 6 . 0 m一1 0 . 4 m之 间, 来压 期间支架载 荷较机头、 机尾区域支架大。正常生产期间工作 面中部区域顶板 响声 较大 , 支架立柱 安全 阀有个 别开启现象, 工作面中部非来压期间支架平均载 荷约4 0 0 b a r 左右, 较机头机尾支架阻力大, 周期来 压期间支架平均载荷在 4 7 0 b a r 左右 , 动载系数 为 1 . 1 7 5, 所 以支架选型时应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2 回采过程中, 未发现工作面该区域支架有 大面积来压显现 , 工作面煤壁片帮现象一直持续 , 顶板基本完好。但因工作面存在断层, 断层面前 后, 工作面出现一定范围的端面矸石冒落, 导致采 高超高, 达 3 . 4 m左右。所以回采至上述断层附近 时 , 应降低采高减少割岩量。 参 考文献 [ 1 ] 肖兴喜. 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与顶板管理分析 [ J ] . 内蒙古煤炭经济, 2 0 1 4 , 0 5 1 2 0 , 1 2 4 . [ 2 ] 蔡朝伟. 煤矿悬移支架回采工作面矿压规律探讨 [ J ] . 化工管理 , 2 0 1 3 , 0 4 3 7 . [ 3 ] 张喜贵. 浅析煤矿 回采工作面矿压及顶板管理 [ J ] . 能源与节能, 2 0 1 6 , 0 6 5 4 5 5 , 5 7 . 责任编辑 陈 文明 【 上接第 1 2 2页 二 1 煤层所带压力将随之减小, 威胁也随之减轻。 4 . 2 . 2二 1 煤层 一 6 0 0 m水平寒武系灰岩岩溶 裂隙含水层隔水层厚度约为7 4 . 2 m 用上述计算方法推算 , 现 寒武系灰岩水水 位 标高约为 一 4 3 0 m, 一 6 0 0 m水平二 1 煤层底板标高 约为 一 6 0 0 m~一 8 5 0 m, 底板承受寒武系灰岩含水 层水压值约为 1 . 7 M P a 一 4 . 2 M P a , 根据突水系数公 式 TP / M可得 , 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对 一6 0 0 m水 平二 1 煤层底板的突水系数为 0 . 0 2 3~ 0 . 0 5 7之 间, 故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对 一 6 0 0 m一一 8 5 0 m区域 的采掘活动, 在现阶段内评价为突水威胁区。 4 . 2 . 3埋深在 一8 5 0 m以深的采掘活动区域 二 l 煤层底板标 高在 一8 5 0 m一一9 5 0 m的 区 域, 底板 承受 寒武 系灰岩含 水层 水压值 约为 4 . 2 M P a ~ 5 . 2 M P a , 根据突水系数公式 T P / M可 得, 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对 一 8 5 0 m~一 9 5 0 m区域内 1 4 6 二 1 煤层底板的突水系数为0 . 0 5 7 0 . 0 7 3之间, 故在此区域的采掘活动在现阶段评价为突水危险 区 。 5实际生产中应采取的防治水措施 1 依据矿井生产布局 , 进一步加大井下疏水 降压孔建设 力度 。井 下疏水降压孔的设计原则上 应充分考虑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和采掘工程布置, 尽量满足一孔放水相邻水文观测孔能够 测试数据 变化的技术 要求 , 同时考虑将水文观测孔 设计在 断层 、 次级背斜轴部附近及物探探测 的富 水异常 区内, 以更好地达到疏放底板灰岩水的效果, 降低 承压水水头高度 。 2 严格按规定 留设各防水煤 岩 柱和断层 防水煤 岩 柱。断层防水煤柱的留设除按 煤矿 防治水规定 要求留设外, 还应根据断层的性质和 含水特征并结合井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宽度, 在 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煤炭资源的丢失。对 已探明的导水断层 , 尤其是 落差 较大可能沟通寒 武系灰岩含水层的导水断层 矿井边界处断层原 则上作为采区边界留设防水煤 岩 柱 , 必须预留 防水煤 岩 柱。 3 工作面回采之前, 首先对工作面的底板进 行物探超前探测。初步进行富水异常区圈定, 之 后对富水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 , 若验证 距开采煤 层 3 0 m内有强含水层且水量较大无法疏排时 , 必 须先对底板进行注浆加固, 充填底板裂隙, 堵塞过 水通道, 变薄层灰岩含水层为隔水层, 提高工作面 的底板岩层的抗压性能 , 防止工作面在 回采过程 中的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若验证含水层弱或极 弱、 水量较小时, 则进行直接疏排。 6下一步防治水研究工作的重点 1 收集分析已有的资料, 补充开展专门的勘 探和水文地质监测工作 , 研 究矿 井二 1煤层底板 岩溶裂隙水的水文地质单元划分情况及岩溶裂 隙 发育的条带或块段 。 2 根据抽放水试验所测定 的水量和水压资 料 , 结合矿区内水位 水压 动态监测结果 , 确定单 位降深涌水量q , 依据单位降深涌水量 q和水动力 场的变化情况, 确定不同区域的疏水量, 评价水害 治理方案效果。 3 进一步采用其他探查方 法实测工作面底 板扰动破坏深度, 以使所获得资料准确可靠, 在其 他矿井选择合适的工作面开展系统的底板扰动破 坏深度探查研究工作 , 研究其平面的变化规律 。 4 依据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的影响因子, 分析其相互关系 , 建立相应的关系式 , 为矿井开采 前煤层底板扰动破坏深度进行准确预测。利用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煤层 间底板扰动 破坏深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相同煤层间的制约因 素。 责任编辑 陈文明